⑴ 危险化学品标准化评审,怎么做
根据国家对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标准化评审的有关要求,现在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化等级分三级,一级由国家总局负责或其确定的组织单位负责组织评审,二级由省级安全监管局或其确定的组织单位负责安排评审,三级由设区市安全监管部门负责组织评审。具体评审工作,由国家或省级安全监管部门考核确定的安全标准化评审机构负责评审。前提是取得相应安全生产许可的单位需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并运行一年以上,自评得分在80分以上,A级要素得分均在60分以上,申请之日起1年内没有人员死亡或1000万元以上爆炸、火灾、泄漏、中毒事故。而且新创建企业必须首先从三级开始申请评审。
⑵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是怎么评价的
是依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标准进行辨识的。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指标.单元内存在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中表1、表2规定的临界量,即被定为重大危险源:
1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单一品种,则该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2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多品种时,则按照每一个危险化学品的总量与其表中的临界量的比值,之和的值若≧1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
一、分级指标
采用单元内各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在线)量与其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中规定的临界量比值,经校正系数校正后的比值之和R作为分级指标。
二、R的计算方法
式中 q1,q2,…,qn —每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在线)量(单位:吨);
Q1,Q2,…,Qn —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吨);
β1,β2…,βn— 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校正系数;
α— 该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厂区外暴露人员的校正系数。
三、校正系数β的取值
根据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类别不同,设定校正系数β值,见表1和表2:表1 校正系数β取值表
危险化学品
类别
毒性气体
爆炸品
易燃气体
其他类
危险化学品
β
见表2
2
1.5
1
注:危险化学品类别依据《危险货物品名表》中分类标准确定。
表2 常见毒性气体校正系数β值取值表
毒性气体名称
一氧
化碳
二氧
化硫
氨
环氧
乙烷
氯化氢
溴甲烷
氯
β
2
2
2
2
3
3
4
毒性气体名称
硫化氢
氟化氢
二氧
化氮
氰化氢
碳酰氯
磷化氢
异氰酸甲酯
β
5
5
10
10
20
20
20
注:未在表2中列出的有毒气体可按β=2取值,剧毒气体可按β=4取值。
四、校正系数α的取值
根据重大危险源的厂区边界向外扩展500米范围内常住人口数量,设定厂外暴露人员校正系数α值,
厂外可能暴露人员数量
α
100人以上
2.0
50人~99人
1.5
30人~49人
1.2
1~29人
1.0
0人
0.5
五、分级标准
根据计算出来的R值,按表4确定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级别。
表4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级别和R值的对应关系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级别
R值
一级
R≥100
二级
100>R≥50
三级
50>R≥10
四级
R<10
⑶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环境因素是指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其中包括时间和空间因素。
(一)环境因素含义
像大楼、办公室地点、家具等这类环境因素也能传递信息。一间特殊的办公室、一幅名人字画、一套名牌服装、一枚昂贵的钻石、一块劳力士手表、一辆奔驰汽车可能提醒来访者:本公司负责人是一位成功人士,与这样的人打交道是可靠的。在沟通中应充分注意到环境因素所传递的信息。
(二)环境因素识别方法
来自:ISO 14001初始环境评审培训教材
①识别环境因素的步骤
l 选择组织的过程(活动、产品或服务)
l 确定过程伴随的环境因素
l 确定环境影响
②环境因素的分类
l 水、气、声、渣等污染物排放或处置
l 能源、资源、原材料消耗
l 相关方的环境问题及要求
l 其他
③确定环境因素的依据
l 客观地具有或可能具有环境影响的
l 法律法规及要求有明确规定
l 积极的或负面的
l 相关方有要求的
l 其他
⑤识别环境因素的方法分类
l 物料衡算
l 产品生命周期
l 问卷调查
l 专家咨询
l 现场观察(查看和面谈)
l 头脑风暴
l 查阅文件和记录
l 测量
l 水平对比——内部、同行业或其他行业比较
l 纵向对比——组织的现在和过去比较
上述方法各有利弊,具体实施识别时,有必要将各种方法组合使用,下面将部分方法予以介绍:
1)问卷评审——因素识别
问卷评审是通过事先准备好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到现场察看和与人员交谈的方式,来获取环境因素的信息。问卷的设计应本着全面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问卷包括的内容应尽量覆盖组织活动、产品、以及其上、下游相关环境问题中的所有环境因素,一个组织内的不同部门可用同样的设计好的问卷,虽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针对性,但为一个部门设计一份调查卷是不实际的。
典型的调查卷中的问题可包括如下内容:
l 产生哪些大气污染物?污染物浓度及总量是多少?
l 产生哪些水污染物?污染物浓度及总量是多少?
l 使用哪些有毒有害化学品?数量是多少?
l 在产品设计中如何考虑环境问题?
l 有哪些紧急状态?采取了哪些预防措施?
l 水、电、煤、油用量各多少?与同行业和往年比较结果如何?
l 有哪些环保设备?维护状况如何?
l 产生哪些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如何处置的?
l 主要噪声源有哪些?厂界是否达标?
l 有否居民投诉情况?做没做调查?
以上只是一部分问卷调查内容,组织可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完整的问卷提纲。
2) 现场评审(I)——观察面谈及环境因素识别
现场观察和面谈都是快速直接地识别出现场环境因素最有效的方法。这些环境因素可能是已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或者是具有潜在的重大环境影响的,有些是存在环境风险的。如:
Ø 观察到较大规模的废机油流向厂外的痕迹;
Ø 询问现场员工,回答“这里不使用有毒物质”,但在现场房角处发现存有剧毒物质;
Ø 员工不知道组织是否有环境管理制度,而组织确是存在一些环境制度;
Ø 发现锅炉房烟囱黑烟;
Ø 听到厂房传出刺耳的噪声;
Ø 垃圾堆放场各类废弃物混放,包括金属、油棉布、化学品包装瓶、大量包装箱、生活垃圾等;
现场面谈和观察还能获悉组织环境管理的其他现状,如环保意识、培训、信息交流、运行控制等方面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能发现组织增强竞争力的一些机遇。如果是初始环境评审,评审员还可向现场管理者提出未来体系建立或运行方面的一些有效建议。
3)现场评审(II)——书面文件收集及环境因素识别
一般的组织都存在有一定价值的环境管理信息和各种文件,评审员应认真审查这些文件和资料。需要关注的文件和资料包括:
l 排污许可证、执照和授权;
l 废物处理、运输记录、成本信息;
l 监测和分析记录;
l 设施操作规程和程序;
l 过去场地使用调查和评审;
l 与执法当局的交流记录;
l 内部和外部的抱怨记录;
l 维修记录、现场规划;
l 有毒有害化学品安全参数;
l 材料使用和生产过程记录,事故报告;
l 水、排放物和排污收费;
l 能源、资源、配件等的价格;
如何进行环境因素识别
1 标准要求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用来确定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它能够控制,以及可以期望它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便判定那些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组织应确保在建立环境目标时,考虑与这些重大影响有关的因素。
组织应及时更新这方面的信息。
2 定义
环境因素:“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要素。”在其基本意义上等同于环境问题,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
2.1内部环境因素
各部门在自身管理或职能活动中,直接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各种行为,如日常办公活动中各种办公用品的消耗、热电公司燃煤导致的烟气排放、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排放等。
2.2外部环境因素
(1)各企事业单位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直接造成的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各种行为,如各种污染排放过程、资源能源消耗过程、潜在或紧急情况时发生的各种灾害性事故等。
(2)供方或承包方在为单位提供各种服务过程中,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各种行为。
(3) 公司以外有关方面,如临近区域的污染物通过排放转移对本区域环境造成影响的过程。
3 目的
环境因素的识别是整个体系建立的基础,只有全面正确地查找出公司存在的环境问题,从中识别出对环境有重大影响(其中还应包括潜在的重大环境影响)的因素,即“重要环境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环境方针及相应的目标和指标,才能充分、合理、有效地解决开发区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职责:体系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各部门配合,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4 管理规定
4.1 初始环境评审
4.1.1 公司在尚未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时,应通过初始环境评审来确定自身的环境状况,考查全部环境因素,按规定方法合理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以此为基础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4.1.2 初始环境评审的工作是在环境管理者代表的直接授权下,由主管部门组织各相关部门,按照规定的方式完成。
初始环境评审最关键的内容为:
⑴ 收集应遵守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要求;
⑵ 识别环境因素、评价重要环境因素;
⑶ 对所有现行环境管理活动和制度进行审查;
⑷ 对以往事件进行调查分析。
通过初始环境评审,确定了公司适用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识别出环境因素并评价出了重要环境因素。
4.2 识别环境因素
在环境管理体系建立以后的正式运行阶段,识别环境因素的过程可不必通过初始评审,而应执行《环境因素识别、更新及评价程序》,保证环境因素的有效识别和更新,并充分合理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
4.2.1 定期识别环境因素
每年**月,在环境管理体系内审之前,执行组组织各相关部门进行环境因素的查找,对新出现的环境因素予以登记,并修订有关记录。
4.2.2 及时更新环境因素
在体系运行过程中,对产生环境因素的环节进行检查,因各种条件变化,导致环境因素已不存在、或新增加环境因素时,应予以标识。
4.3 评价重要环境因素
4.3.1 原有的重要环境因素,在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后,已不具备重要环境因素特征的,应作为一般控制因素,或根据实际情况不再作为环境因素考虑,并对有关记录进行标识。
4.3.2 对新识别的环境因素,应按照“重要环境因素评价方法”予以评价,对其中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应作为重要环境因素,制定目标、指标和相应的解决方案。
4.4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原则
1.识别全面。即环境因素识别时应充分考虑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及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所使用产品和服务中可标识的重要环境因素)。具体地说,应对三种状态、三种时态和七种类型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
三种状态:正常(如生产连续运行);异常(如生产的开车、停机、 检修等)和紧急状态(如潜在火灾、事故排放、意外泄露、洪水、地震等)。
三种时态:过去(如以往遗留的环境问题;泄露事件造成的土地污染),现在(如现场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环境问题)和将来(如产品出厂后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将来潜在法律法规变化的要求,计划中的活动可能带来的环境因素)。
七种类型:以上三种状态、三种时态可能存在大气排放、废水排放、噪声排放、废物管理、土地污染、原材料及自然资源的使用和消耗、当地社区的环境问题。
在所有情况下,都应当考虑到组织内的正常和异常运行条件下,以及可能发生的紧急状态"以及"应对涉及下列因素的工作部门的活动所伴随的重要环境因素予以考虑:向大气中排放、向水体的排放、废物管理、土地污染、原材料与自然资源问题、其他当地环境问题和社区性问题"。这说明,组织在识别环境因素时,应考虑:现在、过去和将来三种时态(这里面也就包含了能够控制、可望施加影响的内容以及进一步需要关注的相关方和产品的环境因素)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排放等六种情况。在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性质发生变化时,还应考虑及时更新环境因素。
2.识别具体。环境因素识别的目的是提供环境管理体系控制的明确对象,为此识别应与随后的控制和管理需要相一致。识别的具体程度应细化至可对其进行检查验证和追溯,但也不必过分细化(如把试验室使用pH试纸废弃也作为一项环境因素)。
3.明确环境影响。环境因素的控制是减少或消除其环境影响,同一个环境因素可能存在不同的环境影响,因此,识别时应明确其环境影响,包括有利的和不利的环境影响。
4.描述准确。依据ISO14004标准示例,环境因素通常可以描述为"环境因素(物质)或污染物的名称与某一行动或动作的组合",即名词加动词。污染物的名称应明确到有关污染物质种类或组分。
4.5评价重要环境因素应考虑:
⑴ 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符合情况;
⑵ 环境影响的程度、规模、持续时间;
⑶ 潜在事故隐患的强度、范围、概率;
⑷ 资源能源的消耗情况;
⑸ 地区形象建设需要;
⑹ 相关方面要求;
⑺ 改变其环境影响的难易程度。
4.6环境因素识别中应防止忽视的方面
在环境因素识别时,人们往往注重组织正常活动中的环境因素,但对以下方面可能容易忽视、遗漏。这些方面包括:
1.异常和紧急状态下的环境因素。
由于异常和紧急状态的环境因素处于潜在状态,有隐含的因素,因此不太直观,这就要求评议人员开动脑筋,运用头脑风暴法,发挥评议人员的想象力,来发现问题。通常,异常状态下的环境因素发生在试生产过程、设备启动、开机、关机、设备维修、污染处理设施故障时。紧急状态发生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如:事故排放,有毒物泄露、火灾隐患、压力容器破裂泄露或火灾爆炸等。
2.产品中的环境因素。
产品耗用大量的贵重材料,能耗水平偏高,过程污染物排放偏高。使用污染严重的物质;包装不符合环保要求,产品未达到相关环保指标;产品使用后的废弃可能不易降解,回收分解困难,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等。
3.服务中的环境因素
包括组织提供的服务和使用相关方的服务,如:运输、仓贮、建筑装修、能源动力提供、销售和维修;废物处理各环节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
4.7环境因素识别与汇总
部门环境因素识别表:按部门环境因素发生地点、类型填写的环境因素识别一览表。
部门环境因素识别表:包括废水、废气、噪声、固废、资源、能源消耗、化学品使用、相关方、产品等环境因素,按部门编制调查表便于以后对环境因素的更新。
经过环境因素识别,应将初步确定的环境因素进行适当的整理、分类、汇总和记录,形成表格。这些表格应根据组织的环境因素复杂程度来编制,如按部门顺序进行汇总,这有利于部门对环境因素的掌握,也便于环境管理体系管理职能部门的全面管理。
4.8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某些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中,对于环境因素的识别往往存在不足之处。如:环境因素识别不充分;识别不切合实际,不能抓住重点;仅着眼于现行的生产活动,忽视了能源、资源消耗和产品或服务过程的环境因素等。
对于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方法的应用,有的不能满足组织环境因素实际情况,评价方法不适应评价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因而出现生搬硬套,评价不准确,造成重要环境因素的确定不正确,使控制对象偏离实际,导致体系运行的环境绩效不明显,体系运行处于形式化。
为此,如何全面和客观地识别环境因素,选择适用的评价方法并正确的进行重要环境因素评价是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关键一步。
4.9、举例说明
下面用一些实例来说明如何充分识别环境因素。如“使用危险化学品”这样一个活动,就要考虑以下活动的环境因素:
从过去时态看,化学品的运输过程
从组织现场看,化学品的储存、使用
从将来看,化学品的废弃、容器的处理
而针对每一项活动,就应从状态的角度分析(这里仅只化学品本身的影响):
化学品运输,正常情况下(合乎安全规定时)应该说环境影响小,可以不予考虑;而在异常情况下,比如运输单位不了解化学品特点,装卸运输粗犷、生产单位密封灌装不合乎规定、气候等条件不合适等,就会造成化学品的溅洒、挥发,造成土壤或大气环境受到污染;紧急情况下,比如遭遇洪水等恶劣条件,以及事故等意外可能会造成爆炸、大面积泄漏等污染事故,显然在不同状态下,环境的影响(可能性、频次、影响程度等)都是不同的。化学品的储存使用,同样正常时,小量挥发;异常情况下可能就有泄漏、较大的挥发、一些化学反应情况;而在紧急情况下,可能会有剧烈反应甚至爆炸等环境事故发生。
化学品(容器)的废弃,正常情况交由资质的单位合理科学处理或供货商的重新利用;异常情况下,因人员操作或意识问题就会发生不当的处理、存放而造成污染情况;紧急情况下,可能会发生燃烧、大面积污染土壤等事故。
当然,对于更新,就要考虑一旦化学品种类性质、用量发生变化是应当在投入使用前进行评价和环境因素的更新。
应该注意的是,环境因素所产生的地点、单位不同,组织在进一步的评价时,就要考虑可以控制或施加影响的程度。
参考网络、 安全管理网
⑷ 石油石化用化学剂产品质量认可现场评审怎么通过
GB/T12496.22-1999木质活性炭试验方法重金属的测定 GB/T5009.74-2003食品添加剂中重金属限量试验 GB/T17593-1998纺织品重金属离子检测方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20380.1-2006淀粉及其制品重金属含量第1部分: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砷含量 GB20424。
⑸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标准化新的评审标准
附件
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标准
A级要素 B级要素 标准化要求 企业达标标准 评审方法 评审标准
否决项 扣分项
1 法律、法规和标准
(100分) 1.1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识别和获取
(50分) 1.企业应建立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门,确定获取渠道、方式和时机,及时识别和获取,定期更新。 1.建立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政府其他有关要求的管理制度;
2.明确责任部门、获取渠道、方式;
3.及时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及政府其他有关要求;
4.形成法律法规、标准及政府其他有关要求的清单和文本数据库,并定期更新。 查文件:
1.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政府其他要求的制度;
2.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政府其他要求的清单和文本数据库;
3.定期更新记录。 未明确专门部门定期识别和获取,扣50分(B级要素否决项)。
1.识别和获取的法律、法规、标准及政府其他要求,一项不符合扣1分;
2.法律法规、标准及政府其他要求未识别到条款,一项扣1分;
3.未形成清单或文本数据库,扣5分;
4.未及时更新清单或文本数据库,扣5分。
2.企业应将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及时传达给相关方。 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将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及时传达给相关方。 查文件:
1.文件发放记录;
2.培训记录、告知书、宣传材料。
询问:
相关方是否接收到企业传达的相关信息。 未及时将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向相关方进行传达,一项不符合扣1分。
1.2法律、法规和标准符合性评价
(50分) 企业应每年至少1次对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执行情况进行符合性评价,消除违规现象和行为。 1.每年至少1次对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有关要求的执行情况进行符合性评价;
2.对评价出的不符合项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整改计划和措施;
3.编制符合性评价报告。 查文件:
1.符合性评价报告、记录;
2.不符合项整改记录。 未进行符合性评价,扣50分(B级要素否决项)。 1.未编制符合性评价报告,扣5分;
2.未对所有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有关要求进行评价,一项扣2分;
3.对评价出的不符合项未进行原因分析的,一项扣2分;未制定整改计划或整改措施,或整改措施不落实,一项扣2分。
2 机构和职责
(100分)
2.1 方针目标
(20分) 1.企业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主要负责人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企业实际,组织制定文件化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应满足:
(1)形成文件,并得到所有从业人员的贯彻和实施;
(2)符合或严于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3)与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风险相适应;
(4)目标予以量化;
(5)公众易于获得。 1.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的、文件化的安全生产方针;
2.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文件化的年度安全生产目标;
3.安全生产目标应满足:
(1)形成文件,并得到所有从业人员的贯彻和实施;
(2)符合或严于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3)与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风险相适应;
(4)根据安全生产目标制定量化的安全生产工作指标;
(5)应以公众易于获得的方式发布安全生产目标。 查文件:
安全生产方针,年度安全生产目标。
询问:
抽查从业人员是否知道本企业安全生产方针和安全生产目标。
现场检查:
安全生产方针和安全生产目标告知情况。 未制定安全生产方针或年度安全生产目标,扣20分(B级要素否决项)。 1.缺一项扣2分;
2.安全生产目标不满足标准要求,一项不符合扣1分;
3.从业人员不了解安全生产方针或安全生产目标,1人次扣1分;
4.没有制定安全生产工作指标或指标未进行量化,扣2分;
5.发布安全生产目标的方式不符合公众易于获得的要求,扣2分。
2.企业应签订各级组织的安全目标责任书,确定量化的年度安全工作目标,并予以考核。企业各级组织应制定年度安全工作计划,以保证年度安全工作目标的有效完成。 1.将企业年度安全目标分解到各级组织(包括各个管理部门、车间、班组),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
2.定期考核安全生产目标完成情况;
3.企业及各级组织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计划。 查文件:
1.企业的年度安全生产目标和安全生产工作计划;
2.各级组织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
3.各级组织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计划;
4.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的考核与奖惩记录。
询问:
1.主要负责人及各级组织负责人是否了解各自安全生产目标;
2.抽查从业人员是否了解本组织的安全生产目标。 未签订各级组织的安全目标责任书,扣20分(B级要素否决项)。
1.每缺一个组织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扣2分;
2.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内容与本组织的安全生产职责不符,扣1分;
3.企业未制定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计划,扣4分;各级组织未制定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计划,缺一个组织扣2分;
4.未定期考核,扣4分;考核与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内容不符,扣2分;
5.未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奖惩,扣2分;
6.有关人员不了解本组织的安全生产目标,1人次扣1分。
2.2 负责人
(20分) 1.企业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应全面负责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安全生产基础和基层工作。 1.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
2.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全面负责,落实安全生产基础与基层工作。 查文件:
安全生产责任制。
询问:
1.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职责;
2.对本单位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情况;
3.本单位安全生产基础和基层工作情况和做法。 未明确第一责任人,或不符合规定,扣20分(B级要素否决项)。 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情况、对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工作情况不清楚,扣5分。
2.企业主要负责人应组织实施安全标准化,建设企业安全文化。 1.主要负责人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2.制定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方案,明确实施时间、计划、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3.制定安全文化建设计划或方案; 查文件:
1.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方案;
2.主要负责人组织和参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记录;
3.安全文化建设计划或方案。 1.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方案内容,一项不符合扣2分;
2.无主要负责人组织或参与安全生产标准化记录,扣3分;
3.未制定安全文化建设计划或方案,扣2分。
二级企业应初步形成安全文化体系 。 查文件:
安全文化体系有关文件。
询问:
主要负责人及有关人员对安全文化内容掌握情况。 二级企业
未初步形成安全文化体系,扣100分(A级要素否决项)。
一级企业有效运行安全文化体系。 查文件:
安全文化体系有关文件;
询问:
主要负责人及有关人员对安全文化内容掌握情况。
现场检查:
现场检查安全文化运行效果。 一级企业未有效运行安全文化体系,扣100分(A级要素否决项)。
3.企业主要负责人应作出明确的、公开的、文件化的安全承诺,并确保安全承诺转变为必需的资源支持。 1.安全承诺的内容应明确、公开、文件化;
2.主要负责人应确保安全生产标准化所需的资金、人员、时间、设备设施等资源。 查文件:
1.主要负责人安全承诺书;
2.资源配备文件及使用记录。
询问:
1.主要负责人如何提供资源支持;
2.从业人员是否知道主要负责人的安全承诺。
现场检查:
安全承诺告知情况。 1.主要负责人未作出安全承诺,扣10分;
2.安全承诺未明确、公开、文件化,一项不符合扣2分;
3.资源支持、配备不充分,一项不符合扣2分;
4.从业人员不清楚主要负责人的安全承诺,1人次扣1分。
4.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定期组织召开安全生产委员会或领导小组会议(以下简称安委会)。 主要负责人定期组织召开安委会会议,或定期听取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汇报,了解安全生产状况,解决安全生产问题。 查文件:
1.查安委会会议记录或纪要;
2.安全生产工作汇报资料。
询问:
主要负责人听取安全生产工作汇报的情况。 1.主要负责人未定期召开安委会会议或听取汇报,扣10分;
2.未形成会议记录或纪要,扣2分;
3.安全生产问题未及时解决,一项不符合扣2分。
5. 1.落实领导干部带班制度;
2.主要负责人要对领导干部带班负全责。 查文件:
1.领导干部带班制度;
2.领导干部带班记录及考核记录。
询问:
主要负责人等有关负责人了解和执行带班制度的情况。 未实施领导干部带班,扣20分(B级要素否决项)。
1.领导干部无故不参加带班,1人次扣2分;
2.带班记录一项不符合扣1分;
3.未按规定进行领导带班制度执行情况考核,扣2分;
4.主要负责人不清楚领导干部带班情况,扣2分。
2.3 职责
(30分) 1.企业应制定安委会和管理部门的安全职责。 制定安委会和各管理部门及基层单位的安全职责。 查文件:
安全生产责任制文件及内容。
询问:
各管理部门及基层单位负责人是否清楚本部门安全职责。 1.缺少一个管理部门或基层单位的安全职责,扣2分;
2.安全生产责任制内容与部门安全职责不符合,一项扣2分;
3.主要负责人不清楚安委会安全职责,扣10分;
4.有关人员不了解本部门安全职责,1人次扣2分。
5.缺少安委会的安全职责,扣10分。
2.企业应制定主要负责人、各级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安全职责。 1.明确主要负责人安全职责,对《安全生产法》规定的主要负责人安全职责进行细化;
2.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职责,做到“一岗一责”;
3.明确从业人员安全职责,做到“一岗一责”。
查文件:
安全生产责任制。
询问:
1.主要负责人是否了解《安全生产法》规定的安全职责和细化后的安全职责内容;
2.各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对各自职责是否清楚。 1.未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扣100分(A级要素否决项);
2.主要负责人对其安全职责不清楚,扣30分(B级要素否决项)。
1.安全职责与其所在岗位职责不符合,一项扣2分;
2.其他人员对其安全职责不清楚,1人次扣2分。
3.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机制,对各级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安全职责的履行情况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实现情况进行定期考核,予以奖惩。 1.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机制;
2.对企业负责人、各级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定期考核,予以奖惩。 查文件:
1.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制度;
2.考核、奖惩决定文件,及奖惩兑现情况。
现场检查:
财务记录、行政文件。 未建立安全责任制考核机制,扣30分(B级要素否决项)。 未按考核制度对企业负责人、各级管理部门和从业人员的安全责任制进行定期考核,予以奖惩,一项不符合扣2分。
二级企业建立了健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体系,并能够持续改进。 查文件:
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文件。 不符合,扣100分(A级要素否决项)。
2.4 组织机构
(20分) 1.企业应设置安委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并按规定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 1.设置安委会;
2.设置安全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要具备相对独立职能。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不少于企业员工总数的2%(不足50人的企业至少配备1人),要具备化工或安全管理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有从事化工生产相关工作2年以上经历;
3.按规定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且至少有一名具有3年化工安全生产经历;或委托安全生产中介机构选派注册安全工程师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 查文件:
1.安委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或专职安全管理人员配备文件。
2.注册安全工程师配备或委托文件。
3.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学历、工作经历。
4.与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的中介机构签订的协议(合同). 未设置安委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或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扣100分(A级要素否决项)。
1.专职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不符合要求,一项扣2分;
2.未按规定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或未按规定委托中介机构,扣2分;
3.注册安全工程师不具有化工安全生产经历,扣1分。
2.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规模大小,设置相应的管理部门。 1.根据生产经营规模设置相应管理部门;
2.生产、储存剧毒化学品、易制毒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设置治安保卫机构,配备专职治安保卫人员。 查文件:
1.管理部门设置文件;
2.治安保卫部门设置及专职治安保卫人员配置文件。 1.机构设置与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不符,扣2分;
2.未设置治安保卫机构或配备专职治安保卫人员,一项扣1分。
3.企业应建立、健全从安委会到基层班组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 建立从安全生产委员会到管理部门、车间、基层班组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各级机构要配备负责安全生产的人员。 查文件:
1.建立安全生产委员会、管理部门、车间、基层班组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的文件。
询问:
有关人员是否了解安全生产管理网络构成。 1.未建立安全生产管理网络,扣2分。
2.安全生产管理网络中每缺1个单位或1个单位未明确安全管理人员,一项扣2分;
3.有关人员不清楚安全生产管理网络构成,1人次扣1分。
2.5 安全生产投入(10分) 1.企业应依据国家、当地政府的有关安全生产费用提取规定,自行提取安全生产费用,专项用于安全生产。 根据国家及当地政府规定,建立和落实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制度,确保安全生产需要。 查文件:
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制度。
未按有关规定投入安全生产费用,扣10分(B级要素否决项)。 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制度内容不符合有关规定,一项扣1分。
2.企业应按照规定的安全生产费用使用范围,合理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建立安全生产费用台账。
1.按照国家及地方规定合理使用安全生产费用;
2.建立安全生产费用台帐,载明安全生产费用使用情况。
查文件:
1.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制度;
2.安全生产费用台帐。
询问:
安全生产费用管理部门对安全生产费用使用情况。
现场检查:
安全生产费用使用情况与台帐记录是否符合。 1.未规定安全生产费用使用范围,扣5分;
2.未建立安全生产费用台帐,扣2分;
3.安全生产费用台帐内容与规定要求不符,一项扣1分;
4.安全生产费用使用情况与台帐记录不符,一项扣1分。
3.企业应依法参加工伤保险或安全责任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 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全体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
查文件:
企业为从业人员交纳保险凭证。
未参加工伤社会保险,扣5分;每漏缴工伤保险费1人次扣1分。
实行全员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或安全责任保险。 查文件:
风险抵押金或安全责任保险考核记录。 未考核兑现,扣2分。
3风险管理
(100分)
3.1 范围与评价方法
(10分)
1.企业应组织制定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明确风险评价的目的、范围和准则。 1.制定风险评价管理制度,并明确风险评价的目的、范围、频次、准则及工作程序;
2.明确各部门及有关人员在开展风险评价过程中的职责和任务。 查文件:
风险评价管理制度,各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职责与任务。
询问:
1.企业负责人组织开展风险评价工作的情况;
2.从业人员是否了解风险评价制度的有关内容。 1.未制定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或未明确风险评价的目的、频次、准则及工作程序,一项不符合扣1分;
2.未明确各部门及有关人员的职责和任务,一项不符合扣1分;
3.企业负责人没有组织开展风险评价工作,或不了解风险评价工作情况,一项不符合扣2分;
4.从业人员不了解风险评价制度内容,1人次扣1分。
2.企业风险评价的范围应包括:
(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8)企业周围环境;
(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风险评价范围满足标准要求。
查文件:
1.风险评价记录;
2.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风险评价范围不符合标准要求,一项扣1分。
3.企业可根据需要,选择科学、有效、可行的风险评价方法。常用的评价方法有:
(1)工作危害分析(JHA);
(2)安全检查表分析(SCL);
(3)预危险性分析(PHA);
(4)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
(5)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
(6)故障树分析(FTA);
(7)事件树分析(ETA);
(8)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等方法。 1.可选用JHA法对作业活动、SCL法对设备设施(安全生产条件)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
2.可选用HAZOP法对危险性工艺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
3.选用其他方法对相关方面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
查文件:
1.风险管理制度;
2.风险评价记录;
3.选用的风险评价方法。
询问:
有关人员对风险评价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1.未规定选用何种风险评价方法,扣2分;
2.有关人员不清楚或未掌握选定的风险评价方法,1人次扣1分。
4.企业应依据以下内容制定风险评价准则:
1)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2)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3)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4)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1.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风险评价准则;
2.评价准则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规定;
3.评价准则应包括事件发生可能性、严重性的取值标准以及风险等级的评定标准。 查文件:
风险管理制度、风险评价准则和相关取值标准的内容。
1.未根据实际制定风险评价准则,扣2分;
2.风险评价准则不符合标准规定,一项扣1分。
3.风险评价涉及的事件发生可能性、严重性的取值标准不明确,或风险等级评定标准不明确,一项扣2分。
3.2
风险评价
(10分) 1.企业应依据风险评价准则,选定合适的评价方法,定期和及时对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企业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 1.建立作业活动清单和设备、设施清单;
2.根据规定的频次和时机,开展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
3.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进行评价。 查文件:
1.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
2.风险评价记录;
3.风险评价报告。
现场检查:
从业人员参与风险评价活动的情况。 未按规定的频次和时机开展风险评价,扣10分(B级要素否决项)。
1.未建立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每一项不符合扣1分;
2.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评价不全面或不正确,一项扣1分。
2.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参与风险评价工作,鼓励从业人员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1.厂级评价组织应有企业负责人参加;
2.车间级评价组织应有车间负责人参加;
3.所有从业人员应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查文件:
1.各级机构组织开展风险评价的有关文件;
2.风险分析记录、风险评价报告;
3.风险评价有关会议记录或纪要。
询问:
有关企业负责人及从业人员是否参与风险评价工作。 1.没有组织开展风险评价的文件,一项扣2分;
2.各级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未参与风险评价工作,1人次扣1分。
3.3
风险控制
(15分) 1.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将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
1)应考虑:
⑴可行性;
⑵安全性;
⑶可靠性。
2)应包括:
⑴工程技术措施;
⑵管理措施;
⑶培训教育措施;
⑷个体防护措施。 1.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建立重大风险清单;
2.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优先顺序,制定措施消减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3.风险控制措施符合标准要求。 查文件:
1.重大风险清单;
2.风险控制措施;
3.风险评价记录,风险评价报告。
现场检查:
重大风险控制措施现场落实情况。 未将重大风险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扣15分(B级否决项)。 1.未建立重大风险清单,扣1分;
2.风险控制措施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可靠性,一项扣1分。
2.企业应将风险评价的结果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培训,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掌握、落实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1.制定风险管理培训计划;
2.按计划开展宣传、培训。 查文件:
1.风险管理培训教育计划;
2.风险管理培训教育记录。
询问:
从业人员是否知道本岗位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1.没有风险管理培训教育计划,或培训教育记录缺少风险评价内容,一项扣2分;
2.从业人员不了解本岗位风险及其控制措施,1人次扣2分。
3.4
隐患排查与治理(20分)
1.企业应对风险评价出的隐患项目,下达隐患治理通知,限期治理,做到定治理措施、定负责人、定资金来源、定治理期限。企业应建立隐患治理台账。 1.建立隐患治理台账;
2.对查出的每个隐患都下达隐患治理通知,明确责任人、治理时限;
3.重大隐患项目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
4.按期完成隐患治理。
查文件:
1.隐患治理制度;
2.隐患治理台账;
3.隐患治理记录;
4.重大隐患治理工作“五到位”落实情况。 1.未建立隐患治理台账,扣5分;
2.未向相关部门下达隐患治理通知, 一项扣2分;
3.通知内容不符合要求,一项扣1分;
4.重大隐患项目未做到“五到位”,一项扣1分;
5.隐患项目未按期治理,一项扣5分。
2.企业应对确定的重大隐患项目建立档案,档案内容应包括:
(1)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
(2)评审意见;
(3)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
(4)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
(5)竣工验收报告;
(6)备案文件。 建立重大隐患项目档案,包括隐患名称、标准要求内容及“五到位”等内容。
查文件:
重大隐患项目档案。 1.未建立重大隐患项目档案,扣5分;
2.档案内容不全,缺一项扣2分。
3.企业无力解决的重大事故隐患,除应书面向企业直接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报告外,应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1.暂时无力解决的重大事故隐患,应制定并落实有效的防范措施;
2.书面向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安全监管部门报告,报告要说明无力解决的原因和采取的防范措施。 查文件:
1.重大事故隐患的防范措施;
2.书面报告。 未书面向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安全监管部门报告扣20分(B级要素否决项)。 未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扣5分。
4.企业对不具备整改条件的重大事故隐患,必须采取防范措施,并纳入计划,限期解决或停产。
1.不具备整改条件的重大事故隐患,必须采取防范措施;
2.纳入隐患整改计划,限期解决或停产;
3.书面向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安全监管部门报告,报告要说明不具备整改条件的原因、整改计划和防范措施等。 查文件:
1.重大事故隐患的防范措施;
2.隐患整改计划。
内容太多了,给我邮箱,可以给你发过去
⑹ 危化标准化中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管理制度评审和修订、安全标准化自评制度
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管理制度
1.目的
为获取、识别、评价、应用、定期更新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相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它要求,并及时传达给公司员工和相关方,以达到提高员工的守法意识,规范安全生产行为的目的,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获取、识别、更新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并建立台帐。
3.职责
3.1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处:负责获取、识别、更新与危化品管理、事故管理、安全教育培训、职业病防治、消防管理等相关的国际公约、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地方行政法规、规章、行业标准和其他要求,并及时传递到各相关部门。
3.2 生产技术管理部门:负责获取、识别、更新与工艺、设备、电气安全、环境保护等相关的国际公约、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地方行政法规、规章、行业标准和其他要求,并及时传递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3.3 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获取、识别、更新公司经营管理中适用与安全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地方行政法规、规章,并及时传递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3.4 信息管理部门:负责获取、识别、更新与信息安全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和地方行政法规、规章,并及时传递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3.5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获取、识别、更新与工伤保险、劳动能力鉴定、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地方行政法规、规章、行业标准和其他要求,并及时传递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3.6 工会组织负责获取、识别、更新与工会活动、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等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并及时传递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3.7 财务、审计管理部门负责获取、识别、更新与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及审核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并及时传递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4程序
4.1获取途径
4.1.1由安全处通过标准化信息网、新闻媒体、行业协会、政府主管部门及其他方式查询获取国家的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
4.1.2上级部门的通知、公报等由行政部收集整理。
4.1.3各部门从专业或地方报刊、杂志等索取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应及时报送安全办进行识别和确认并备案。
4.2登记与识别
4.2.1根据公司生产、活动和服务过程中所有的危险、有害因素,结合法律法规的最新内容及版本,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其它要求。
4.2.2根据本行业特点,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其它要求。
4.2.3安全处组织相关部门对获取和识别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它要求组织评审确认,报公司领导审核批准,并编制《适用的法律、法规清单》。
4.3更新
4.3.1当现行法律、法规、标准和其它要求更新时,应重新及时识别。
4.3.2安全处每年进行一次法律、法规、标准及其它要求的获取、识别、更新工作。
4.3.3当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发生变更时,应及时进行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重新识别。
4.4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的发放、实施、检查与符合性评价。
4.4.1安全处及时将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中的重要内容进行摘编,并下发到相关部门单位。
4.4.2各部门单位要组织学习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并在安全标准化运行中严格遵守,各部门单位培训学习情况记录于安全例会台帐,班组学习情况记录于班组活动记录中。
4.4.3安全处每年一次对贯彻安全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现象要组织相关部门分析原因,进行整改。安全办建立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符合性评价记录。
4.5规章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
4.5.1 安全处负责编写公司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下发到部门、单位及班组,各级人员应严格执行。
4.5.2各部门单位应根据工艺、技术、设备特点和原材料、辅助材料、产品的危险性编制岗位安全操作规程,下发到班组,岗位人员应按照岗位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4.6评审和修订
4.6.1安全处每年一次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对颁发的制度文件进行评审,对不适宜性文件及时进行修订。
4.6.2当发生事故时,工艺、技术、材料等发生变更时,各部门、单位应及时对各种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修订,确保适用性和有效性。
4.6.3修订时应填写《文件更改审批表》,注明原因及更改内容,经生产总监批准后进行修订。
4.6.4新修订的规章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应及时发放到岗位,保证各岗位的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是最新有效文件,原文件收回统一作废。
5. 附则
5.1 本制度依据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化规范》制定,如与国家安全标准化相关内容相抵触,按国家安全标准化的相关规定执行。
5.2 本制度自批准之日起施行。
⑺ 谁能给下化工企业安全标准化安全管理制度修订和评审记录表,内容应该怎么填写
5.1负责人与职责
明确安全生产主要负责人的董事会决议
5.1.1 负责人
实施安全标准化的通知 受控文件
主要负责人安全承诺 受控文件
企业安全生产方针、目标 受控文件
5.1.2 方针目标
企业安全生产委员会及安全管理网络 受控文件 资格证书
5.1.3 机构设置
颁布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通知 受控文件
5.1.4 职责
2 目标责任书 企业年度安全生产目标 受控文件
5.1.2 方针目标
企业主要负责人与各单位签订的目标责任状
各部门、车间年度安全工作计划
3 会议纪要 安全生产会议制度 5.1.1 负责人
安委会会议纪要
4 考核奖惩 安全生产考核奖惩制度 5.1.4 职责
安全生产考核奖惩汇总表
安全生产考核奖惩登记表
5 安全费用 安全投入保障制度 5.1.5 安全生产投入及工伤保险
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
安全费用提取、使用、结余表
安全费用使用登记表
6 工伤保险参保花名册 工伤社会保险缴费凭证复印件
参保职工名册
7 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5.2.1 范围与评价方法 5.2 风险管理
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 5.2.2 风险评价
8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5.2.3 风险控制
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9 隐患治理 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 5.2.4 隐患治理
隐患治理台帐 隐患治理通知
10 重大隐患 重大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
重大隐患档案 评价报告
治理方案
验收报告
重大隐患报告
11 重大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 5.2.5 重大危险源
GB18218
重大危险源辨识表
重大危险源监控情况表 备案通知书
重大危险源安全设施情况表 应急救援预案
重大危险源设备、设施情况表
厂区总平面布置图、重大危险源及周边平面图
12 风险变更 变更管理制度 5.2.6 风险信息更新
风险信息及控制变更通知书 受控文件
13 法律法规、标准 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识别和管理制度 5.3.1 法律法规5.3.2 符合性评价 5.3 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
发布符合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通知 受控文件
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汇编
修订符合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通知 受控文件 5.3.5 修订
14 规章制度 发布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通知 受控文件 5.3.3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汇编
修订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通知 受控文件 5.3.5 修订
15 操作规程 发布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的通知 受控文件 5.3.4 操作规程
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汇编
修订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的通知 受控文件 5.3.5 修订
16 教育培训 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5.4.1 培训教育管理;5.4.2 管理人员培教;5.4.3 从业人员培教;5.4.4 新从业人员教;5.4.5 其他人员培教;5.4.6 日常安全教育 5.4 培训教育
安全教育培训计划
从业人员安全教育档案(一人一档) 上岗证
管理人员培训教育台帐 资格证书
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教育台帐 操作证
从业人员年度培训教育台帐
转岗、离岗人员培训教育台帐
外来人员安全培训台帐 临时入厂证
承包商作业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台帐
日常安全教育培训台帐
17 三同时 建设项目安全生产三同时管理制度 许可文件、证件、检验(测)报告的复印件 5.5.1 生产设施建设 5.5 生产设施及工艺安全
国家安监总局8号令
三同时汇总表
18 安全设施 安全设施管理制度 5.5.2 安全设施
安全设施目录
安全设施登记台帐
安全设施检查、保养、检修记录
19 监视和测量设备 监视和测量设备登记台帐
监视和测量设备检查、保养、检修记录
20 特种设备 特种设备管理制度 5.5.3 特种设备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理
特种设备注册登记台帐
特种设备定期检验台帐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台帐
特种设备安全检查台帐
特种设备隐患自查整改一览表
21 开停车方案 开停车管理制度 5.5.4 工艺安全
开停车方案
22 关键装置及重点部位档案 关键装置、重点部位安全管理制度 5.5.5 关键装置及重点部位
关键装置、重点部位安全活动记录
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监控情况表
关键装置、重点部位安全设施情况表
关键装置、重点部位设备、设施情况表
23 检维修 检维修管理制度 5.5.6 检维修
年度综合检修计划
检维修方案
工艺、设备设施交付检维修手续单 同《设备检修作业证》
检维修交付生产手续
24 拆除和报废 生产设施拆除和报废管理制度 5.5.7 拆除和报废
拆除计划或方案
拆除设施交接手续 同《设备检修作业证》
25 作业许可证 动火作业证 5.6.1 作业许可 5.6 作业安全
进入限制空间作业证
破土作业证
临时用电作业证
高处作业证
断路作业证
吊装作业证
设备检修作业证
抽堵盲板作业证
26 警示标志 警示标志台帐 5.6.2 警示标志
27 机动车登记 机动车进厂登记台帐
28 危化品储存 危化品安全管理制度
危化品储存台帐
29 剧毒品 剧毒品安全管理制度
剧毒化学品监管情况表
剧毒化学品证件使用登记表
剧毒品库出入库或开启储存设施登记
剧毒品出入库登记
剧毒品安全设施及治安防范设施自查登记台帐
30 承包商和供应商 承包商管理制度 5.6.4 承包商与供应商
合格承包商安全协议
合格承包商名录、档案
供应商管理制度
合格供应商名录、档案
31 变更 变更管理制度 5.6.5 变更
变更申请表
变更验收表
32 危化品档案 危化品管理制度 5.7.1 危险化学品档案;5.7.2 化学品分类;5.7.3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5.7.4 化学事故应急咨询服务电话;5.7.5 危险化学品登记;5.7.6 危害告知 5.7 产品安全与危害告知
涉及危化品汇总表 危化品登记证
危化品档案
各危化品MSDS
危化品安全标签
33 危害申报 职业危害申报表 5.8.1 职业危害申报 5.8 职业危害
34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职业危害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5.8.2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管理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35 卫生检查 职业卫生检查记录
36 防护设施 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个体防护用品台帐 5.8.3 劳动防护用品
37 事故管理 事故管理制度 5.9.1 事故报告5.9.2 抢险与救护5.9.3 事故调查和处理 5.9 事故与应急
事故管理卡片
38 应急救援 应急救援管理制度 5.9.4 应急指挥与救援系统5.9.5 应急救援器材5.9.6 应急救援预案与演练
应急救援演练计划、方案、总结
39 安全检查 安全检查管理制度 5.10.1 安全检查5.10.2 安全检查形式与内容 5.10 检查与自评
安全检查年度计划
安全检查表(综合、专业、季节、日常、节假)
整改通知书 5.10.3 整改
40 自评表 自评表 5.10.4 自评
single217
⑻ 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标准应该怎么做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制定的《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标准》中规定:
一、申请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审的条件
(一)申请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企业达标评审的条件。
1.已依法取得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相应安全生产行政许可;
2.已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1年(含)以上,并按规定进行自评,自评得分在80分(含)以上,且每个A级要素自评得分均在60分(含)以上;
3.至申请之日前1年内未发生人员死亡的生产安全事故或者造成1000万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爆炸、火灾、泄漏、中毒事故。
(二)申请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企业达标评审的条件。
1.已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企业评审并持续运行2年(含)以上,或者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企业评审得分在90分(含)以上,并经市级安全监管部门同意,均可申请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企业评审;
2.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并且使用量达到一定数量的化工企业)、经营活动5年(含)以上且至申请之日前3年内未发生人员死亡的生产安全事故,或者10人以上重伤事故,或者1000万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爆炸、火灾、泄漏、中毒事故。
(三)申请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达标评审的条件。
1.已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企业评审并持续运行2年(含)以上,或者装备设施和安全管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经集团公司推荐、省级安全监管部门同意,均可申请一级企业评审;
2.至申请之日前5年内未发生人员死亡的生产安全事故(含承包商事故),或者10人以上重伤事故(含承包商事故),或者1000万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爆炸、火灾、泄漏、中毒事故(含承包商事故)。
⑼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一、识别步骤
1、选择组织的过程(活动、产品或服务)
2、确定过程伴随的环境因素
3、确定环境影响
二、评价步骤
1、环境方面有环境影响的可能性、程度、范围、发生的概率、持续的时间
2、环境法律法规要求,商业方面有改变环境影响的技术难度、经济承受力、因环境问题使组织存在 的风险大小、组织的公共形象以及相关方的利益。
3、在作具体评价时,要综合上述各方面的环境影响并体现出“持续改进”的思路。
(9)化学识别表怎么评审扩展阅读:
环境因素识别方法
一、问卷评审
典型的调查卷中的问题可包括如下内容:
1、产生哪些大气污染物?污染物浓度及总量是多少?
2、产生哪些水污染物?污染物浓度及总量是多少?
3、使用哪些有毒有害化学品?数量是多少?
二、现场评审
现场观察和面谈都是快速直接地识别出现场环境因素最有效的方法。如:
1、观察到较大规模的废机油流向厂外的痕迹。
2、询问现场员工,回答“这里不使用有毒物质”,但在现场房角处发现存有剧毒物质。
3、员工不知道组织是否有环境管理制度,而组织确是存在一些环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