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化学知识 > 如何用化学史开展教学

如何用化学史开展教学

发布时间:2022-09-25 00:02:10

① 学好化学的具体方法介绍

学好化学的具体的方法
一、 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

化学是一门自然 科学 ,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是古今中外无数化学家的化学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成就,有丰富的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无机物的分类及相互间的关系等知识;它介绍了许多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他们对事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学风,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原理和内容。化学对工农业生产、国防 和科学技术 现代 化、以及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就是最基本的人们的衣、食、注行都离不开化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化学课的学习,要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会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为今后搞科学实验打下基础。

因此,通过初中化学课的学习,初三学生不仅能学到初中阶段的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外化学家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和对科学的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及严谨学风的 教育 ,而且还能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今后学习高中化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前要预习

上课前一天,一定要抽出时间自觉地预习老师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学会先预习、后听课这种良好的 学习方法 。

预习的好处很多

(1)有利于发现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提高听课效率

( 2 )有利于做听课笔记,知道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哪些详记,哪些略记

(3)它可以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通过预习时的独立思考和听课时留下的深刻印象,从而缩短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

(4)它可以培养自学能力。预习的过程就是自觉或独立思考的过程,长期坚持下去,自学能力会得到提高。

预习的方法是

(1)通读课文。通读课文,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与重点,看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或用铅笔在书上作一些记号,以提醒自己,上课就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这样就容易弄懂不懂的地方,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扫清障碍。在读课文后了解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已学过的与之有关的基础知识,如果有遗忘的就要及时复习加以弥补,这样有利于新旧知识衔接,以旧带新,温故知新

(3)确定重点、难点和疑点。在通读课文和扫清有关障碍后,在对新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思考课文后的习题,试着解答,在此过程中找出新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三、听好每堂课

听课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会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上能不能掌握好所学的知识,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如果在课堂上能基本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后复习和做作业都不会发生困难;如果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当堂没听懂,在课堂上几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课后可能要花费几倍的时间才能补上。所以,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好每一堂课,是学习好功课的关键。听课时,一定集中注意力,不但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过的思路和反复强调的重点及难点。边听课、边笔记,遇到没有听明白或没记下来的地方要作些记号,课后及时请教老师或问同学。同时,还要注意听同学对老师提问的回答以及老师对同学回答的评价:哪点答对了,还有哪些不全面、不准确和指出错误的地方,这样也能使自己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自己能判断是非。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听课时,一定要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眼睛要盯住老师,要跟着老师的讲述和所做的演示实验,进行积极地思考,仔细地观察,踊跃发言,及时记忆,抓紧课堂上老师所给的时间认真做好课堂练习,努力把所学内容当堂消化,当堂记住。

四、认真记好笔记

要学好化学,记笔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记笔记除了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提高听课的效率外,对课后复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要学会记笔记,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因此,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还应该记好笔记。

记笔记的类型有

(1)讲新课时做笔记。就是边看书,边听讲,边在书本上划记号,标出老师所讲的重点,并把老师边讲边在黑板上写的提纲和重点内容抄下来,还要把关键性的、 规律 性的、实质性的内容和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扼要地在书本上或 笔记本 上写上几句,把老师讲的但书上没有的例题记下来,课后再复习思考。

(2)记实验笔记。记录老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重在通过实验验证化学原理或掌握化学性质或物质的制法操作。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装置图边上记下老师讲的重点:

①药品不能堆积在试管底部,而应平铺在试管底部,记:“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药品受热均匀,气体容易逸出”;

②给试管加热时,为什么要先把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加热,然后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记:“让试管受热均匀,不易破裂”。

(3)纠错笔记。习题课、试卷评讲课是老师纠正学生在作业、试卷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并指导解题思路、规律、技巧和方法的课。在听课时,不是只抄正确答案,关键是要纠正,不要擦去自己的错解,以利于与正确答案作对比,找出答错的原因,过一段时间还应把以前做错的题再重做一遍,看看现在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这种笔记是在作业或试题空隙处做简明的“注释”。

(4)归纳 总结 笔记。复习小结课时,老师把课本内容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是书上没有的,因此要做系统归纳总结的笔记。将笔记每面一分为二,一半写板书的内容,一半记讲解,课后结合复习加以整理、修改和补充,成为一个整体,以利于加深、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归纳知识的能力和全面的复习。

笔记的形式有

①提纲式,以文字表述为主,适用于概括教材的主要内容或归纳、整理公式、定理和概念要点;②纲要式,以化学式、关系式或关系框图来表述,适用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取及相互间的变化、 计算 知识的概括等;③图表式,以文字、表格、线图来表述,适用于有关概念、化学基本原理、物质的性质、实验等进行归类对比。

五、认真观察和动手实验

在义务 教育 化学教科书中编入了很多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学生选做实验,还安排了家庭小实验。因此,通过这些演示和学生实验,学会观察老师演示实验的操作、现象,独立地做好学生实验,上好实验课,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首先,在课堂上要认真观察老师所做的每一个演示实验的操作和实验现象。化学实验是很有趣、很直观的,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学生只看热闹,不动脑子思考。所以,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实验前,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是什么?范围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目的明确了才能抓住观察的重点进行观察。观察时还要仔细、全面。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观察时先看清反应物是无色的氢气和黑色的氧化铜粉末,反应的条件是加热,生成物是水和亮红色的铜。

其次,要上好学生实验课,课前必须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时,自己要亲自动手,不做旁观者,认真做好实验内容里所安排的每一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严格按实验要求操作,对基本操作要反复进行练习,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要耐心细致地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如实地记录。

六、课后及时复习

一堂课的内容,十多分钟就可以复习完,有时也可以像过“录象”一样地过一遍。复习要及时,不能拖,只有这样才能加深理解,才能巩固知识。复习中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老师,不在学习上留下障碍,不留下疑点,为以后顺利学习打好基础。当然复习要重视教科书,也要复习听课笔记,要反复读,边读边回忆老师的讲解,同时理解书上的内容。

七、认真完成作业

做作业是巩固新知识的极好机会,也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一定要亲自动手做,绝不能抄别人的作业。做作业要在复习好了以后做,才能事半功倍。每一节后面习题和每章后的复习题一定要认真完成,不能马虎,一定要主动地、独立地完成每次作业,多思多问,不留疑点,并尽可能地把做过的作业都记在脑子里,因为没有记忆就没有牢固的知识,只有用心记忆才会熟能生巧,才能在勤练的基础上“巧”起来。

八、学会阅读课本

读书一般分为粗读和精读。粗读主要用于预习,通过粗读,了解基本知识的一般内容,掌握整章、整节或整个小标题的内容轮廓、大致思路,了解有什么实验内容,这样,课堂上看老师做演示实验时心里就有了底。精读,可以了解教材的重点和发现不理解的问题,听起课来心中就有数。

精读时要在理解概念的定义或定律全文的基础上,剖析具有关键性的字词,强化对关键字词的认识。例如催化剂的定义:“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关键性字词是“在化学反应里”、“改变”、“质量和化学性质”、“都”等字。像“改变”包含“加快和减慢”两层含义。对这些关键字词要认真思考,并把它标出记号或作眉批,以备以后再次复习时注意。

九、读化学课外读物

学好化学,要重视阅读课外读物,例如《中学生理化报》初三化学版、《中学生数理化》、《课堂内外》等报刊杂志和科普读物,它们的内容紧扣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其针对性和适用性很强,配合教学进度,指导解析疑难,注意 智力开发 ,重视能力培养;它们的题材广泛新颖,内容丰富多彩, 文章 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它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透彻理解教材,灵活运用知识,培养探索精神,它们是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好朋友。

十、参加化学课外活动

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报名参加课外化学兴趣小组,做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做化学游戏、看与化学教学相关的电影片、录像片,参观工厂,收集整理化学 谜语 ,出化学墙报等等,这些活动都会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丰富多彩的,使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努力学好化学
高中化学方程式练习的方法
一、识记法

识记法为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方法。通过教师课堂讲授知识,结合实验内容,将化学方程式记住,同时将化学方程式a的四要素熟练掌握,四要素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正确书写,配平,条件以及“↑”“↓”的写法。识记法的主要对象为上册书中涉及的化合反应以及分解反应。例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上学期所学的化学方程式规律并不明显,需要学生在反复的识记和默写中达到熟练的效果。建议采取课前三分钟小测的形式加强训练。

为让学生习惯从识记到运用化学方程式,教师应结合信息题型辅以训练,如:

火柴头上主要含有氯酸钾、二氧化锰、硫粉和玻璃粉;火柴盒两边的摩擦层是由红磷和玻璃粉调和而成。火柴着火的主要过程是:(1)火柴头在火柴盒上划动时产生的热量使磷燃烧;(2)磷燃烧放出的热量使氯酸钾分解;(3)氯酸钾分解产生的氧气与硫反应,放出的热使火柴杆着火。写出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答案提示:共有4个反应)

二、理解记忆法

理解记忆法是通过对化学反应特点的理解,寻找其反应规律,而加深对化学方程式的记忆。理解记忆法主要针对下册书中所学的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一)置换反应主要熟记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反应规律A+BC=B+AC,氢气和单质碳的还原也需掌握。如:

(二)复分解反应主要掌握反应发生的条件,即通过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反应的规律为AB+CD=AD+CB。如:

用理解记忆法训练时,教师可根据反应发生的规律加大题目的量,让学生多写多练,同时可用一些信息题型来加强训练。如:可溶性钡盐会使人中毒。如果误服氯化钡,可用泻盐硫酸镁解毒,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做胃镜检查时用硫酸钡作“钡餐”以便于观察,但不能用碳酸钡作“钡餐”,其原因是(用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

三、条件训练法

条件训练法是在学生初步识记好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强化训练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给出某些条件,让学生在全部所学的方程式里进行选择,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方程式。

例题:(1)请写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化学方程式 。

(2)请写出有二氧化碳参加反应的化合反应 。

(3)请写出一个既有沉淀、又有水,同时还有气体生成的反应 。

解析:学生看到题目1后,如果对于氧气的制取比较熟悉的话,三个反应应该不难书写;在题目2中,有两个限制条件,一是有二氧化碳参加反应,二是必须是化合反应,学生必须在所有有二氧化碳参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寻找符合条件的,最终符合要求的只有CO2+C 2CO,CO2+ H2OH2CO3两个反应。在题目3中,单独有水生成的反应不少,单独有沉淀生成的反应更多,有气体生成的反应也不少,但是同时有沉淀、有水、气体生成的反应却很少,符合要求的主要有BaCO3+H2SO4BaSO4+H2O+CO2↑。

四、两两反应训练法

两两反应训练法难度比较大,需要学生在对方程式比较熟悉的基础上,根据反应发生的条件和规律自由组合,写出所有能够发生的反应。该训练的特点是没有任何提示,学生凭借掌握的方程式知识点写出符合要求的反应。

例题:写出Fe、HCl、Na2CO3、AgNO3、Ba(OH)2物质间两两能够发生的反应。

解析:该题目涉及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需要学生熟练掌握两种反应发生的条件,为了防止有漏掉的反应方程式,建议学生从左到右,判断该物质是否能与其后面的物质发生反应。例如,以Fe为例,其后面能与其发生反应的物质有HCl、AgNO3,接下来是HCl,其后面能与其发生反应的物质有Na2CO3、AgNO3、Ba(OH)2,依此类推,可以得出完整的答案,共可以写出7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五、表格式(或图框式)训练法

表格式训练法的难度及方式与两两反应训练法相似,区别在于表格式训练法不需要写出具体的化学方程式,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根据反应发生的条件迅速判断该反应是否发生或者反应发生的现象。

例题1:现有H2SO4、BaCl2、NaOH、Na2CO3、Ca(OH)2五种溶液和CO2一种气体,有下图所示的相互反应关系,图中每条连线表示两端的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试确定1~6号位有关物质的化学式.

解析:根据两两反应训练法的做法,我们先可以判断能与H2SO4发生反应的有4个,能与BaCl2发生反应的有2个,能与NaOH发生反应的有2个,能与Na2CO3发生反应的有3个,能与Ca(OH)2发生反应的有3个,能与CO2发生反应的有2个,因而H2SO4应填入2号位;能跟H2SO4等三种物质发生反应的是Na2CO3,因而Na2CO3应填入4号位;能跟H2SO4、Na2CO3等三种物质发生反应的是Ca(OH)2,因而Ca(OH)2应填入5号位;既能跟H2SO4又能跟Na2CO3溶液反应的是BaCl2,因而BaCl2应填入1号位;NaOH能跟H2SO4反应,应填入3号位;CO2能跟Ca(OH)2溶液反应,应填入6号位。

例题2:现有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钡、碳酸钠4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分别编号为A、B、C、D。每次取少量溶液两两混合,所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下表中(“—”表示无明显现象;“↓”表示有沉淀生成;“↑”表示有气体生成)。由此推断4瓶溶液中的溶质的化学式分别为:

A. ;B. ;C. ;D.

解析:根据题目的意思,可以列表如下:

将两表相对比,不难得出结论。

化学方程式贯穿整个初中课本,其掌握的熟悉程度决定了化学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在升学考试当中,一些推断题、鉴别题、除杂题、实验题型都是以化学方程式为主线,相信通过以上五个训练方式,学生的化学方程式一定能熟练掌握。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方法
1、利用化学史、化学家 故事 ,创设教学情景,进行学习化学的目的性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许多内容涉及到化学史及化学家的故事,这些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兴趣。例:在有关“化学材料”的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展示我国古代的石器、瓷器、青铜器、铁器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已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具有了高超的生产工艺,从而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也为自觉学习化学知识奠定了情感基础。另外,如在“金属与金属矿物”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大量数据、图表告诉学生,由于我国解放前化学工业水平的落后,连铁钉、煤油等基本物品都需大量依赖进口,从而激励学生要学好化学知识,将来报效祖国。此外,教师还可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着名化学家们的成功 事迹 ,让这些科学巨匠们身上所具有的种种宝贵品质去深深感染学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激发起学生探求化学世界奥秘的兴趣和愿望。这方面的素材是很多的。如教师可介绍着名化学家居里夫人,讲述她不怕危险不畏艰辛数十年如一日研究放射性元素,最终硕果累累,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还可以讲述她身居国外却念念不忘祖国的爱国之情。此外,教师还可以举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瑞典化学家诺贝尔、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我国化学家侯德榜等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与激励。

总之,通过化学史、化学家故事创设教学情景,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学科的重要性,使学生把学好化学与远大理想联系起来,与祖国的需要联系起来,从而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间接兴趣。

2、利用实验多角度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直接兴趣

教师要根据化学学科具有化学实验这个特性,尽可能多的创设教学情景,通过大量化学实验的演示、参与、操作,从而使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趣”激“疑”,由“疑”导“想”,由“想”得“知”,大大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因此教师在具 体操 作中,可通过增加演示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家庭自制小实验等多种方式来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在真实的化学世界中,感受到真正的兴趣。如化学中讲解碘的性质时,可穿插一个小故事:__曾在狱中用米汤给鲁迅先生写过密信,你们知道鲁迅先生是如何观看的吗?随即教师出示一张预先用米汤写过字的白纸,让学生观察晾干的白纸,看不出任何字迹。当最后老师用毛笔蘸取碘酒,轻轻的涂到白纸上,马上“珍惜今天,把握明天”几个蓝色大字呈现出来,使学生兴奋不己。另如教学中讲物质燃烧条件时,教师可设计一个趣味实验“烧不坏的手帕”。将2体积95%的酒精和1体积水混合,把一块棉布手帕浸入该混合液中,浸透后取出,再轻轻拧干,用坩锅钳夹住,置于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帕。当手帕上火自动熄灭后,学生竟发现手帕安然无恙,与自己原先设想截然不同,不禁产生了强烈的思维冲击,马上有许多同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疑问,并在思维上进入了一种迫切希望找到答案解决问题的积极状态,这时教师就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入到积极的探究活动中,让大家针对一系列的疑问展开讨论。在教师引导下,经过激烈 辩论 与理性分析后,大家终于对实验结果有了正确认识,同时大家对物质燃烧条件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3、联系自然、社会和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许多内容都与我们周围世界紧密相连。通过化学与自然、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来创设问题情景,可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好奇”,使学生感到化学离生活很近,学化学很有用。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介绍世界上一些环境污染的重大事件,如1984年的印度博帕尔毒气渗漏事件、2000年欧洲蒂萨河化学污染事件等,并可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关于环境污染的影像和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教师还可向学生介绍自然界中一些千变万化的现象如“溶洞奇景”、“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等。还可介绍学生身边的水质污染、煤气泄漏等化学现象。同时还可以跟学生介绍一些与化学有关的 生活小常识 ,如“冰箱除臭”、“热水瓶除垢”、“铁制品防锈”等。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并利用已学知识展开有针对性的讨论,从而既提升了兴趣,又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在讲矿物燃料和水资源时,可组织学生辩论“常用的几种燃料中,哪一种最理想”、“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净化水质”等。同时教师还可有意识的联系实际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学习主题,如“调查当地燃料的来源和使用情况,提出合理使用燃料的建议”、“调查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在生活中的应用”、“调查当地的水资源污染情况,提出一些治理意见”等。通过这些调查活动,学生的兴趣会变的更持久更内化。

4、利用直观教具和现代电化教学媒体创设情景

利用直观的教具及影、像、声、动画综合呈现的现代电教媒体来创设情景,可突破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积极有效地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间接 经验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能以积极活跃的态度参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如我们讲到水电解产生氢气与氧气时,可将该过程制成Flash课件。用一大球表示一个氧原子,用一小球表示一个氢原子,用一大球和二小球构成的V形表示一个水分子,用二个小球并肩构成的“小双球”表示一个氢气分子,用二个大球并肩构成的“大双球”表示一个氧气分子,然后演示水分子分解出原子,原子重新构成分子,整个过程一目了然,学生反映非常热烈。在我们教材中许多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及一些复杂晦涩的内容,我们都可以用这种多媒体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如催化剂的性质、干冰的生产和使用、铁的冶炼等,这样不仅分化了难点,更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当然,我们在用多媒体进行创设情景时,也应注意不能出现一些科学性的错误,应确保给学生一个完整正确的学习情景。

猜你感兴趣:

1. 如何高效学化学

2. 化学学习的技巧 学好化学的窍门

3. 学好化学的六大秘诀

4. 学好初三化学要掌握哪些技巧

5. 轻松学好高中化学的技巧有哪些

② 化学教学的方式有哪些

化学教学的方式与感悟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平日的新授课主要以实验开始。具体教学步骤基本如下:

一,提出问题,引发兴趣

二,观察现象,思考问题

三,真对现象,讨论问题

四,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总结

五,由现象到规律,逐步得到结论。

六,举一反三,深刻理解。

策略,如果要探究问题,一定要目的性强,给出学生足够的知识准备,有阶梯性的一步步前进。任务布置要明确,讨论什么问题一定要清晰。总结时一定要强调出重点词。

再就是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好脑子不如烂笔头,笔记的整理一定要容易理解,概括性强。

习题课上,一定要精选题目,典型题目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讲完的题目一定要回头总结出思路,在此基础上,给出几个同类型题目,小组合作解决。即可使大多数学生完成教学目标!!

以下是我带来一些关于化学教学方法的摘要

一、 通过化学史教学感悟科学方法

自然科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是在科学家们长期的科学实践中,逐步摸索、积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他们的思想方法、研究方法和创造思维,具体体现在他们探索自然世界的足迹之中。化学发展史能充分展现科学发现的过程,为化学科学方法教学提供生动而丰富的材料,使学生更全面而系统地体会科学方法。

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如拉瓦锡、卢瑟福、侯德榜、门捷列夫等众多中外化学家,他们所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精妙绝伦的实验构思,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科学方法教学素材。例如,卢瑟福的原子结构行星模型很好地解释了。粒子散射实验,标志着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征程迈进了一大步。他所采用的实验、模型的科学方法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可以提供这样的素材:17世纪时,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敞口的曲颈颤中加热金属汞,发现加热后质量增加了,他得出结论,反应后物质质量增加。事隔百年后,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重做了密闭曲颈颤中加热金属汞的实验,他发现密闭时称量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结合教学内容介绍化学发展史上科学家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的范例,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仿效、去运用。从化学发展史中吸取化学思维、化学方法的精髓。

二、根据初中生认知特点进行科学方法教学

初中是学生接触化学的起始年级。从学生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的角度考虑,完全要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宏观到微观、由定性描述到定量表示的过程,这一过程也体现了科学方法本身的层次性。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科学既是知识体系,更是研究过程。掌握科学知识,理解科学过程,才能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科学素养。同时,学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按科学研究的要求来要求学生,否则学生会因达不到要求而失去兴趣。

1.通过知识教学渗透科学方法教学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科学方法的应用处于一种自发的、无意识的状态下,完全是靠教师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在其中的。尤其是在化学教学的初始阶段,如果直接将各种科学方法以显性的形式教给学生,并要求他们机械识记,学生不但难以理解,而且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首先应根据教学内容确定科学方法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在学生不经意间引入某种科学方法,诱导学生自主能动地去了解和运有科学方法,真正把握某种科学方法的精髓。将科学方法教学的内容渗透在知识教学中,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在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建立、发展,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不断完善和应用过程中,以及各知识点相关联的地方,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因此抓住知识和方法的结合点是通过知识教学渗透方法教育的关键。

2.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

化学知识涉及的面宽且量大,内容分散,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易冲动、学习的韧性与持久性欠缺,要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建立知识网络、使学习更具持续性和连贯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化学科学方法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掌握几种认知规律,建立一个知识网络。

为了系统掌握所学元素化合物知识,就必须找出各种元素的单质、化合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根据这些知识体系,建立一个完整的网络,从而将单一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以便牢固掌握。而基本理论的学习则要善于联系实际,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将所获得的一些知识串起来,进行整理,从而形成固有的规律。

三、通过实验探究强化科学方法教学

在实验教学中进行渗透是科学方法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实验中经常要用到各种科学方法,实验的过程也往往是科学研究过程的缩影,实验探究更是科学探究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化,是化学教学中最常见、最主要的探究法。

例如,对燃烧条件的探究、紫色石蕊小花为什么变红的探究(是二氧化碳,是水还是二氧化碳和水的生成物)等等实验探究中就体现了实验条件控制的方法。由于科学方法的培养是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的,学生就能在运用科学方法的实践中体验和领悟科学方法,这些对科学方法的认识也就能动态地存储在学生的意识中。

总之,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方法,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更牢固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科学方法作为正确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蕴含有极大的知识价值,它能够将科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必将使当前的化学教学能尽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化学学科发展的需求、学生终生发展的需求。

③ 浅析如何利用化学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探究性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全面性,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探究和发现,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直接感受和体验、过程性、实践性,突出趣味性,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以便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全体性

④ 如何将化学史知识渗透到化学教学中

1.在讲授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知识时,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化学史.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用表格表达的具体形式,它反映元素原子的内部结构和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元素周期表有很多种表达形式,目前最常用的是维尔纳长式周期表(见书末附表).
19世纪中期,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制定了化学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14岁那年,父亲逝世,接着火灾又吞没了他家中的所有财产,真是祸不单行.1850年,家境困顿的门捷列夫藉着微薄的助学金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后来成了彼得堡大学的教授.幸运的是,门捷列夫生活在化学界探索元素规律的卓绝时期.当时,各国化学家都在探索已知的几十种元素的内在联系规律.1865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把当时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大小的顺序进行排列,发现无论从哪一个元素算起,每到第八个元素就和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近.这很像音乐上的八度音循环,因此,他干脆把元素的这种周期性叫做“八音律”,并据此画出了标示元素关系的“八音律”表.显然,纽兰兹已经下意识地摸到了“真理女神”的裙角,差点就揭示元素周期律了.不过,条件限制了他作进一步的探索,因为当时原子量的测定值有错误,而且他也没有考虑到还有尚未发现的元素,只是机械地按当时的原子量大小将元素排列起来,所以他没能揭示出元素之间的内在规律.可见,任何科学真理的发现,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会受到阻力,有些阻力甚至是人为的.当年,纽兰兹的“八音律”在英国化学学会上受到了嘲弄,主持人以不无讥讽的口吻问道:“你为什么不按元素的字母顺序排列?” 门捷列夫顾不了这么多,他以惊人的洞察力投入了艰苦的探索.直到1869年,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小卡片上,进行反复排列比较,才最后发现了元素周期规律,并依此制定了元素周期表.这张表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来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统一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它的发现,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个创举,对于促进化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看到这张表,人们便会想到它的最早发现者――门捷列夫.
通过对门捷列夫本人及他对元素周期表的发现的介绍 ,学生们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共鸣,了解了科学家的成长历程,并能真正理解成功是需要付出时间和汗水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科学研究的方法,可以说受益匪浅.
2.在讲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时候,就可以结合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发现历史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发现和发展,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层地理解掌握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时,也让学生知道一个定律的产生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被补充或者被修正而得来的.这样可以活跃学生的思想,启发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阿伏加德罗在1811年提出了一种分子假说:“同体积的气体,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力时,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现在把这一假说称为阿伏加德罗定律.这一假说是根据盖・吕萨克在1809年发表的气体化合体积定律加以发展而形成的.阿伏加德罗在1811年的着作中写道:“盖・吕萨克在他的论文里曾经说,气体化合时,它们的体积成简单的比例.如果所得的产物也是气体的话,其体积也是简单的比例.这说明了在这些体积中所作用的分子数是基本相同的.由此必须承认,气体物质化合时,它们的分子数目是基本相同的.”阿伏加德罗还反对当时流行的气体分子由单原子构成的观点,认为氮气、氧气、氢气都是由两个原子组成的气体分子.
当时,化学界的权威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的电化学学说很盛行,在化学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电化学学说认为同种原子是不可能结合在一起的.因此,英、法、德国的科学家都不接受阿伏加德罗的假说.一直到1860年,欧洲100多位化学家在德国的卡尔斯鲁厄举行学术讨论会,会上坎尼扎罗散发了一篇短文《化学哲学教程概要》,才重新提起阿伏加德罗假说.这篇短文引起了迈尔的注意,他在1864年出版了《近代化学理论》一书,许多科学家从这本书里了解并接受了阿伏加德罗假说.现在,阿伏加德罗定律已为全世界科学家所公认.阿伏加德罗数是 1摩尔物质所含的分子数,其数值是 6.0221367×1023,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的基本常数之一.
3. 在学习铝的时候,就可以引入铝的使用和冶炼历史.通过铝的冶炼和广泛使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发展的艰辛,我们现在拥有的美好生活是通过很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的结果.也让学生了解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知识的宝贵,从而去珍惜这些宝贵的知识遗产,努力学习提升自己.
铝在100多年前是一种贵重金属,比黄金还贵被称为“银色的金子”.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和尊贵命令官员给自己制造了一顶比黄金还贵的“铝王冠”,这是当时轰动一时的新闻.在化学界铝也被看成最贵重的.英国皇家学会为了表彰门捷列夫对化学的杰出贡献,不惜重金制作了一只铝杯,赠送给门捷列夫.这就会引起学生的好奇,为什么我们现在随处可见的铝在当时会那么值钱呢.原来铝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金属,一般的还原剂很难将它还原,因而铝的冶炼比较困难.铝从发现到制得纯铝,经过十几位科学家100多年的努力.由于科学家们的努力才使铝变成一种用途广泛的金属,也才有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铝制品.
4.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历史意义和广泛应用.化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如果单凭这句话很难让学生信服,所以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来进行验证.如:在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导言中就讲述了金属在整个人类历史中所起的作用,每一次历史的变更也必定有新的金属被使用.这让学生体会到冶炼和使用金属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引起学生对金属的好感而产生更深层了解金属的好奇心.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从而培养其学习化学的兴趣. 又如在对硅酸盐的学习中,可以引入陶瓷的制造和使用历史.大约距今1万年以前,中国开始出现烧制陶器的窑,成为最早生产陶器的国家,所以说中国是“陶器的故乡”.陶器的发明,在制造技术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制陶过程改变了粘土的性质,使粘土的成分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碳酸钙、氧化镁等在烧制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使陶器具备了防水耐用的优良性质.因此陶器不但有新的技术意义,而且有新的经济意义.它使人们处理食物时增添了蒸煮的办法.陶制的纺轮、陶刀、陶锉等工具也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陶制储存器可以使谷物和水便于存放.因此,陶器很快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必需品,特别是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更是离不开陶器.虽然时代在进步,但是陶器并没有被淘汰而是一直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陶器也在不断被更新,创造出有功能性陶器.再如学习氨的性质时可以引入氨气合成的历史和意义.由于氨气的合成才实现了人工固氮,才有可能合成氮肥保证粮食的产量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这些都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化学,化学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5. 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穿插和渗透一些现代社会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淡水资源的危机、主要能源(煤和石油)的危机、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等).如在氮的氧化物的教学中,可以介绍他们对环境的危害.这些氮氧化合物受日光紫外线的照射后,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如1943年9月,发生在美国的“洛杉矶烟雾”就是光化学污染的典型事件.
而在学习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的性质时,也可以结合硫的氧化物污染环境的史实进行讲解.如1952年12月发生在英国的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就属硫的氧化物的污染事例.再如由二氧化碳等引起的“温室效应”,氯氟烃引起的臭氧层破坏,塑料形成的“白色污染”等等.通过对这些化学史实的了解,以培养学生形成三个观念:爱护淡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观念;防止污染,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观念;节约能源,合理利用现有能源的观念,从而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在化学教学中适当渗透化学史教育不但会使学生深入地了解科学家进行科研的全过程,还会引导学生学会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方法,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大大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⑤ 化学探究式教学的一般程序

化学探究式教学的一般程序 在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构建了“五阶段、五中心”的基本问题解决的化学探究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它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其内容如下:
一、呈现化学问题阶段,以创设问题情境为中心
呈现化学问题,是模式的第一个要素和实施环节。在这一阶段,学生必须得到一个明确任务,或者在某一情境中自己发现问题;教师必须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一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1. 直接提问,激发兴趣,引导探究
有趣的问题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能够很快引起学生的兴趣;一个具有鼓舞性问题能够马上激活学生的思维细胞,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并迅速将其带入愿意学习的思维境地。例如,在学习盐类水解时,可由家中蒸馒头谈起并提出问题:“面粉发酸了怎么办?”(学生答:加碱);“这里所说的碱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学生答:碳酸钠);“属于哪类物质?”(学生答:盐类);“它的酸碱性如何?可用哪些实验加以验证?”,进而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学生会从实验中发现“为什么碳酸钠溶液会呈碱性”,“其他盐的酸碱性如何”等问题的答案,这样就自然地将矛盾交到了学生手中,起到了激发兴趣、引导探究的作用。
2. 利用实验,发现问题,引发探究
化学实验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变化性使其自身充满了探究悬念,易引起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兴趣,这是教师经常采用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的适用范围很广。例如,元素化合物和有机物性质及其反应产物的验证性研究;按一定要求制备,验证物质性质的实验设计(装置、药品、操作);证明概念、理论或习题的有关实验探究。
3. 通过一些探究性习题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探究性习题,也称探索性试题,其特征是题目本身没有给出明确结论,或是得出结论的方法,只是提出了可能,需要经过观察、分析、猜测、比较、归纳等科学方法,才能得出结论的一类新型试题。利用探究性试题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教师要有良好的试题。
4. 利用化学史创设问题情境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史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现成知识本身的静态结果,还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的过程,揭示出反映在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使学生学会形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
5. 结合生活、生产和当前科技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紧密联系生活、生产和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实践性和深刻性。
二、学生的搜索信息阶段,以收集资料为中心
学生明确探究任务之后,就要根据问题情境的要求收集相关资料。收集资料的方法很多,可以查阅教材,可以通过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也可以咨询专家。
搜集信息的过程和质量决定着问题解决的最终效果,如果资料收集不全或者收集的资料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就会导致问题解决的失败。
收集资料的能力对于问题解决来说很重要,特别是对于陌生的具有创造性的.问题而言,更是举足轻重。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找出问题解决所需要的信息,同时还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精制和组织,以利于问题解决过程中信息的提取和迁移。对资料的精制和组织就是把获得的资料与已有的知识用适当线索联系起来,形成网络化认知结构。精制和组织的方法有找出新资料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的联系,如对学习材料列提纲,作图解或画概念图;理解新信息的涵义,对其进行分类和概括等。 三、学生的信息整合阶段,以形成假设为中心
收集完资料后,就要促使问题初始情况向目标情境转化,就必须提出种种可解的途径、假设和目标。
情境假设,所谓假设是指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对未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所做的一种推断和解释。假设不仅是一种方法,还是一种结果、一种思想。所谓“方法”就是指根据已知对未知进行推断和解释的思维过程。所谓“思想”是指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科学理论。随着科技的发展,当前被认为是正确的理论也有可能进一步修正,甚至被推翻。所谓“结果”是指由推断所得到的假定性结论。
提出假设是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提出假设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对问题进行分析、了解。牢牢掌握问题的目标情境与问题的主要特征,将精力集中在问题目标情境上。学生可以是自己提出假设,也可以是合作提出假设。提出假设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既是整合已有知识的过程,又是超越已有知识,更新理解的过程。
四、解决问题阶段,以选择策略为中心
选择恰当的策略是问题解决中关键的一步。从本质上讲,问题解决就是要通过合理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以缩短问题初始情境和目标情境之间差距。这是解题的实质性步骤,常用策略有以下三种。
1. 双向推理

⑥ 浅谈化学史如何融入高中化学教学中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④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⑦ 如何教好初中化学教师教学经验

首页 化学资讯 化学教学 正文
浅谈如何教好初中化学
lxj5858 2014-10-17 04:30:00 136
在学校中,学生得到系统知识的主阵地是课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其自身的存在的一些不足越来越凸现出来,转变教育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成为时代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性、参与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不应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活动模式是体现最新教学理念的关键。
一、利用化学特点,从开始培养学生兴趣
当学生对一门学科有了兴趣,那就有了巨大的求知动力。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及时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及相关资料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等等。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1、合理运用合作学习形式。合作学习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新课程的实施中更注重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进步,在互动合作中获取知识应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要教会把学生置于集体之中,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学会合作学习。
2、合理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活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在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激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参与设计。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节教学中,讲述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性质时,先把盐酸滴到紫色石蕊试液中,然后又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让学生去分析二氧化碳使石蕊试液变红的原因。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后,学生通过猜想与假设,收集资料,设计实验,交流讨论等环节,最终得出了科学结论。这样就成功地把书上的演示实验转变成了探究性实验,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接受式向互动探究式的转变。
三、转变评价试,激励学生学习动机
1、变被动评价为学生主动评价。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评价逐步成为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这也是教育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进步。
2、加强对评价过程的重视,实现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传统的学习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它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往往表现为“一考定终身”;同时,这种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获得答案的过程却漠不关心,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而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
3、加强师生、生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初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内在的学习需求,而是更多地借助他人肯定、课堂氛围等外在因素,因此,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浓厚的个人情绪,觉得有意义、有趣、得到了肯定、赞扬或鼓励,他们就学得积极主动,反之,就消极、被动。这样,课堂评价就成为调控学生,促进其发展的有效手段。而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下的评价方式,将由单一走向多元,教学中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注重过程性评价,也重视结果性评价。
四、充分利用教材,拓展化学课程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留给教师的空间很大,要求我们不仅能使用教材还要能驾驭教材、补充教材,开发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切,日常生活就可以成为化学学习资源;只有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设计成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从熟悉的周围事物中学习,理解知识,感受课堂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我们的教学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是什么”、“为什么”上,还要更多地在“如何做”上下功夫,贴近学生的个体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解放人,重视个体独特的体验,个性发展的需求。课堂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构建的一种互动过程,它是开放的、动态的,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而又自由的发展的。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型社会实用人才。
作者:张振武
来源:233网校
相关推荐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老师的角色转变应该如何做?任重而道远
10-29
高中化学老师,只要做好一件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就不难进行
07-30
谈2020年高考化学学科4种关键能力 在高考中的作用
04-15
初三化学教学心得
11-30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析
11-26
更多

⑧ 化学史教育的意义

一、化学史在化学教科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史就是化学科学的形成、产生和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反映,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对大自然化学知识的历史论述,是化学家不断探索、创新的历史,也是科学思想取得胜利的历史。化学史教育是指在化学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穿插化学史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1904年,法国着名的科学家郎之万(Langevin 1872—1946)首先提倡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历史的方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结合化学史教育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培养科学的精神和掌握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民族自尊心;结合化学史进行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简而言之,化学史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能起到知识教育、创造教育、德育、美育等素质教育功能。所以,化学史在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化学史在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渗透情况
我国20多年来人教版的初中化学教科书中都渗透了化学史教育的内容,而且化学史内容都占了一定的比例。人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化学史的渗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科书中渗透化学史的内容逐年增多。对比几种教科书,不难看出,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中渗透化学史内容的章节所占比例逐年递增,1978年版的教科书中化学史才占5%,而2001年版新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化学史则占到50%。90年代以来,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要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强调加强素质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教科书中化学史内容渗透逐年增多,说明初中化学教科书正努力反映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要求,化学史在教科书中占到比较重要的位置。同时,也说明化学课程在提供给学生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在现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获得更多的真正有用的化学知识,这些知识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以适应21世纪公民科学素养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教科书中渗透化学史的内容所涉及的面越来越宽。1978年版的教科书只是略介绍化学的发展,随后几种版本的教科书,除化学史上的一些重大发现和发明、重要的实验方法外,也介绍了一些着名的化学家及其对化学的重要贡献,化学史的渗透虽有了较大进步,但这些化学史料只是紧扣所学内容,没有进行扩展,这样学生的知识面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窄。而2001年版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增加了化学与社会、技术、生活相联系的学习内容,既介绍了早期化学史实,又涉及到了19世纪的经典化学和20世纪的现代化学,化学史内容所涉及的面有化学家及科学实验、材料、能源、环境保护、生命科学、国情知识等诸多方面,化学史得到进一步的渗透。透过化学史实,学生可以了解到科学技术发生的重大变化和飞速发展,同时能让学生知道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能够让教师在授课时,注意学科间知识的综合,从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与材料、能源、健康、环境等方面的关系,逐步使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提高科学素养。
3.教科书中渗透化学史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对比几种教科书,90年代前的教科书,多是以文字叙述化学史,形式单一,90年代后的教科书中介绍化学史时,在原来基础了增加了一些插图,化学史呈现的形式有一定变化。而2001年新课程标准教科书,化学史呈现的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在文内增加了不少插图和实物照片,如彩陶、古画、雕像、透明金刚石薄膜等,图文并茂,通过真实的图片、鲜艳的色彩、具体的数据、重要的史实,再加上适当的文字说明或描述,把化学史知识融汇在各单元各课题中,画面色彩明丽,其真实、直观、亲切、深刻,比文字更具有说服力,使得化学史知识更直观、易懂,更接近于生活,能提高初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便于学生有效地学习、理解和掌握。
三、化学史教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正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引入和穿插化学史教育,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初中化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启蒙阶段,趣味化和过程化是十分重要的,在初中化学教科书的编排时应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可通过渗透化学史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关系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化学的本质和价值。教师结合化学史进行教学,可以使化学教学不只局限于现成知识的静态结论,还可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不只局限于书本知识,还可揭示出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随着化学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化学教科书会不断改变,不断进步,化学史的渗透也会不断增加,化学史教育也将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在化学教育中重视化学史教育将成为化学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阅读全文

与如何用化学史开展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6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35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72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10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2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3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5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84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6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1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57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7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63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5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52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1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