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学好初中化学的酸碱盐啊
首先要刻苦一点 可以把酸的五条通性,碱的四条通性,盐的四条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盐的溶解性表背熟 这样就基本没什么问题啦 了解一些反应的实质 背好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我其实感觉根本不用刻意的去背,题目做的多了也就自然的知道了) 上课要认真听讲把 做好复习巩固工作
感觉其实方程式个人感觉也蛮容易的 掌握复分解反映生成物与反应物之间的关系就行了 在做题目中合理的运用
2. 怎样学初中化学酸碱盐这部分
1.通过溶液
导电性
实验,了解某些化合物的干燥晶体不导电,溶于水是可导电;了解酸、碱、盐的初步概念。
2.掌握盐酸和
稀硫酸
的化学反应及有关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
,了解它们的用途;常识性了解
浓硫酸
和硝酸;了解
复分解反应
。
3.了解酸的分类、命名、通性;了解
金属活动性
顺序,并能用它来判断某金属与酸能否发生
置换反应
;了解
中和反应
;了解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学会
pH试纸
的使用。
4.掌握
氢氧化钠
和
氢氧化钙
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了解
碱的通性
和碱的命名。
5.了解几种常见的盐(氯化钠、
碳酸钠
和
硫酸铜
),了解盐的化学性质;会用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金属能不能跟
盐溶液
发生置换反应;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6.了解
化学肥料
的种类和特性。
3. 化学中的酸碱盐怎样才可以学好
.掌握酸、碱、盐知识的关键是正确书写方程式
酸、碱、盐相互反应的规律主要表现在复分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规律上。只要掌握住酸、碱、盐相互反应的规律,步步深入就能取得好效果。
首先是分清酸、碱、盐、氧化物。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符号且有一种是氧元素,易于区分。酸、碱、盐在区分时抓住:酸看头、碱看尾。酸的化学式的第一个字母是H,碱的化学式的尾部都是OH。其余为盐。
其次,要掌握复分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规律:在字面上看是“两种化合物互换头尾”。在书写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2点:
①要注意利用化学式中的角标进行配平(找方程式中化学式角标多的)如:Ba(OH)2+FeCl3———Fe(OH)3↓+BaCl2中反应物FeCl3角标“3”是生成物BaCl2的系数:反应物Ba(OH)2角标“2”是生成物Fe(OH)3的系数。配平结果为:
3Ba(OH)2+2FeCl3=2Fe(OH)3↓+3BaCl2
又如:HCl+Fe2O3———FeCl3+H2O中反应物Fe2O3角标“2、3”是生成物FeCl3和H2O的系数:据此HCl的系数为6。配平结果为:
6HCl+Fe2O3=2FeCl3+3H2O
②若是酸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不包括BaSO4;AgCl),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即可发生反应。若反应物中没有酸,则反应物必须可溶而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才能发生反应。在书写方程式的过程中,每写完一个方程式都要注意用这2点去衡量。经常这样做可以培养你在思考问题时不放过任何细节,每一细节的完美精确足以保证最后的成功。
4. 怎样学好初中化学的酸碱盐、
1.认识酸碱盐的组成,一般都是两部分组成:
酸:H+酸根 碱:金属+OH 盐:金属+酸根 (书写化学式化合价很重要)
2.识记酸碱盐的特性,特别是化学性质:
酸的通性 盐酸、 硫 酸
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盐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硫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金属+酸→盐+氢气 Zn+2HCl=ZnCl2+H2↑ Zn+ H2SO4 =ZnSO4+H2↑
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碱+酸→盐+水 NaOH+HCl=NaCl+ H2O Cu(OH)2+H2SO4= CuSO4+2H2O
盐+酸→另一种盐+另一种酸 AgNO3+HCl=AgCl↓+HNO3 BaCl2+H2SO4=BaSO4↓ +2HCl
碱的通性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碱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氢氧化钠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氢氧化钙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酸性氧化物+碱→盐+水 2NaOH+CO2=Na2CO3+H2O Ca(OH)2+CO2=CaCO3↓+H2O
酸+碱→盐+水 NaOH+HCl=NaCl+H2O Ca(OH)2+H2SO4= CaSO4+2H2O
盐+碱→另一种盐+另一种碱 2NaOH+CuSO4=Na2SO4+Cu(OH)2↓ Ca(OH)2+Na2CO3=CaCO3↓+2NaOH
盐的性质 实例
盐溶液+金属→盐ˊ+金属ˊ CuSO4+Zn= ZnSO4+Cu
盐+酸→盐ˊ+ 酸ˊ BaCl2+H2SO4=BaSO4↓ +2HCl
盐溶液+碱溶液→盐ˊ+碱ˊ 3NaOH+FeCl3=3NaCl+Fe(OH)3 ↓
盐溶液+盐溶液→盐ˊ+盐ˊ AgNO3+NaCl=AgCl↓+NaNO3
复分解反应的定义是: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通式:AB+CD=AD+CB
发生的条件:两种物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生成物中如果有沉淀析出、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复分解反应均可以发生。
记住7种沉淀就可以:五白一篮一红褐色(都不溶与水)
五白:硫酸钡 BaSO4 氯化银 AgCl (这两为顽固性沉淀不溶与稀硫酸和盐酸)
碳酸钙 CaCO3 碳酸钡 BaCO3
氢氧化镁 Mg(OH)2
一篮:氢氧化铜 Cu(OH)2
一红褐:氢氧化铁 Fe(OH)3
初中考的多的白色沉淀是CaCO3.
5. 如何学好初中化学酸碱盐,举一些典型题目,谢谢
酸碱盐部分虽然题型众多,如:鉴别、推断、除杂……,但是这些应用离不开最基础的知识点:即:对酸碱盐化学性质的熟练记忆。
通过学习可知:酸的通性有五点、碱和盐的通性各有四点。对于这些化学性质必须加以强化记忆和灵活记忆。可采用图表记忆法以及变式记忆法等。
如: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浓缩为下图记忆较好(图表记忆法)
在此基础上,再做变式练习,增加对化学性质的多角度记忆(变式记忆法)。如:
(1)生成盐和水的规律,一定是中和反应吗?
(2)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中,生成盐的规律有几条等。
通过如上练习,即可起到加强知识的同化和异化的作用。
二、掌握“规矩”,可成“方圆”
记忆住以上规律就可以熟练应用了吗?当然不能。在大量练习中同学们发现以上规律中有很多是有 “规矩” 有条件的。因此在记住规律的前提下,还要记住规律应用的条件,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的应用。比如:可根据不同反应类型来灵活记忆有关反应的条件。归纳如下:
例如:写出下列物质中两两之间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铁、氧化铁、烧碱溶液、稀硫酸、硫酸铜溶液、氯化钡溶液、二氧化碳
思路点拨:
此类题目是考察酸、碱、盐、氧化物之间反应规律和反应发生条件的较好范例。解题时,为防止产生丢落现象,可采用以铁为起点逐次向后延伸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再以氧化铁为新起点逐次顺推……的方法。经判断共发生8个反应。由以上可以看出:在判断的过程中,自然强化了有关反应规律以及反应发生条件的记忆。这样的习题同学们可多找一些,做成卡片常备左右,随时加以练习,功到自然成。
三、抓重点题型,学会以点带面
在复习中经常见到不少同学埋头于题海之中,耗时长收效甚微。酸碱盐部分的题型虽形式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综合之下,可以说鉴别、除杂、推断这三类题型是很具代表性的,它们的正确理解和掌握,对于提高其他相关题型的应变能力,必将起到很好的辐射作用。下面结合相关例题简要归纳一下各自特点。
例一:分别选用一种试剂鉴别以下各组溶液:
A NaOH、NaCl溶液、稀HCl ()
B Na2CO3、AgNO3溶液、KNO3溶液 ()
C K2CO3、BaCl2溶液、NaCl溶液 ( )
D NaOH、Ca(OH)2溶液、稀HCl ( )
E NH4NO3、(NH4)2SO4、Na2CO3、NaCl溶液 ( )
思路点拨:
鉴别题的原则是:抓住不同物质的主要特征,用最简单的方法,最少的试剂,以最明显的现象,达到鉴别的目的。所谓最简单的方法是指能用物理方法鉴别的就不要用化学方法鉴别;能一次鉴别的就不用多次鉴别。所谓最少试剂,就是能用一种试剂鉴别开来的就不要用多种试剂。所谓最明显的现象,就是通过实验使各鉴别物质有明显不同的现象。如:产生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解析:A、通过物质分类,显然依次符合碱性、中性、酸性,当然加石蕊试液鉴别。
B、 通过观察发现:Na2CO3遇酸(H+)产生气体,而AgNO3遇CL-产生沉淀,而KNO3遇盐酸无现象,故加盐酸来鉴别。
C、由上可知:K2CO3遇酸(H+)产生气体,BaCl2溶液遇SO42-有沉淀,而NaCl溶液遇稀硫酸无现象,故加稀硫酸来鉴别。
D、Ca(OH)2溶液遇CO32-有沉淀,稀HCl 遇CO32-有气体,而NaOH 遇CO32-无明显现象,故加Na2CO3或K2CO3鉴别。
E、观察可知:NH4+遇OH-产生氨气,而Ba2+遇CO32-、SO42-均有沉淀产生,取样后分别滴加Ba(OH)2溶液,只有气体产生的是NH4NO3,同时有气体和沉淀产生的是(NH4)2SO4,只有沉淀产生的是Na2CO3,无现象的是NaCl。
在实际应用中,同学们还可以将鉴别题按一次性鉴别、多次性鉴别、不加其他试剂鉴别、两两混合鉴别等进行分类,根据各自独有的特点,总结解题技巧,从而达到全面掌握不同鉴别类型的目的。
例二:选用合适的方法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
(1)除去生石灰中的碳酸钙
(2)除去氯化钾晶体中的碳酸钾
(3)除去碳酸钙固体中的碳酸钠
(4)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
(5)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硫酸铜
(6)除去Cu粉中的Fe粉
思路点拨:
除杂的原则是:不增(不增加新杂质)、不减(不减少原物质的量)、不变(不改变原物质状态)、易分(除杂后易于分离)、先物后化(物理方法优先,其次化学方法)。应用中有转化法、沉淀法、吸收法、过滤法、溶解法等多种除杂方法。
解析:(1)通过高温加热或灼烧的方法,既能除去碳酸钙,又能得到更多生石灰。
(2)可加入适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再蒸发。
(3)可采用先加适量水溶解,再过滤的方法。
(4)可采用通过炽热的碳层或通过烧碱溶液的方法。但显然通过烧碱溶液的方法具有吸收杂质彻底、操作简单快捷等优点。
(5)由于含有Cu2+、SO42-两种杂质离子,故可采用同时沉淀法。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后,过滤即可得氯化钠溶液。
(6)由于Fe、Cu分别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的前后,所以可采用加入足量稀盐酸或稀硫酸溶解并过滤的方法来实现。也可采用加足量硫酸铜溶液并过滤的方法。
例三、有一固体混合物,可能含有K2CO3、K2SO4、CuSO4、CaCl2、KNO3等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将混合物溶于水,得无色溶液,当滴入硝酸钡溶液时,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足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则该混合物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一定不含有________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
推断题所用到的知识储备有如下几点:(1)物质的特殊色态、溶解性(包括物质在水或酸中的溶解性)。如:铜离子溶液为蓝色,铁离子溶液为黄色等,常见白色沉淀有碳酸钙、碳酸钡、碳酸银、氯化银、硫酸钡、氢氧化镁等。蓝色沉淀有氢氧化铜,红褐色沉淀有氢氧化铁。初中不溶于酸的沉淀有氯化银、硫酸钡。(2)会判断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3)三种离子(硫酸根、碳酸根、氯离子)鉴定的正逆推理。(4)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如:“全部溶”、“部分溶”、“全不溶”等词的理解。一道好的推断题正是对于以上知识点掌握程度的综合性考察。
解析:推断题的解答依据是物质的特征反应和典型的实验现象。此题由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可知:CuSO4(蓝色溶液)一定不存在;同时K2CO3、CaCl2由于相遇会产生沉淀,所以K2CO3、CaCl2或存其一或均不存在。由“滴加硝酸钡溶液时,有白色沉淀产生”可知:沉淀有可能来自硝酸钡与K2CO3或K2SO4反应生成的碳酸钡、硫酸钡沉淀中的一者或两者。由“加足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可知:碳酸钡、硫酸钡均存在,进而推出K2CO3、K2SO4均存在。因为K2CO3存在,所以CaCl2一定不存在。而KNO3由于存在与否,均不会对以上鉴别推断造成影响,所以KNO3可能存在,也可以说可能不存在。
此题,在练习过程中,完全可以略加改动。如:若“沉淀全部溶解”推断结果怎样?若“沉淀全不溶”推断结果又会怎样?……。同学们一旦掌握了这种一题多变、一题多做的学习方法,对于提高复习效果必然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
6. 初中化学酸碱盐学习技巧
1.不要被众多的化学式下倒,熟记在复分解反应中只有产生难电离的物质才能发生反应这一原理,和在复分解反应中化合价不变的原理,即以一组化学变化这是基础。
2.注重物质物理性质,尤其是有特殊气味的物质,特殊颜色的物质要重点记忆,还有溶解性。如铜离子大多显蓝色,三价铁离子大多显黄色,二价铁离子大多显绿色,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增高而增高等等,这对于物质推断题和综合题由很大的帮助。
3.对物质的鉴别反应应熟练掌握如鉴别氯离子就用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鉴别硫酸根离子就用可溶性钡盐的强酸(只能是盐酸硝酸)酸化溶液,鉴别碳酸盐就用酸加澄清石灰水等。
4.对于计算题要熟练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善于用物质间的相对质量关系转变为绝对质量关系或质量比
5.上课认真听讲,这是最重要的,还要克服对化学的恐惧,初中化学其实没有什麽
7. 初中学化学酸碱盐有哪些好方法
先把短周期元素的符号和名称与该元素常见价态的那个表背住就差不多了
化学反应决定其物质性质,酸碱盐的反应不涉及氧化还原,碱就是有oh的物质,配平用原子守恒就行了
在初中阶段化学是很好学的,换句话说就是有氢元素的物质,初中好像还讲了个酸式盐nahco3他是盐,其他的就是盐了,其规律很容易掌握,记住反应了解发生反映的实质酸就是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氢离子,就这了
8. 初三化学酸碱盐怎么学才能学好
带过近千个一对一学员了,对于学生们的个性化问题算是有点心得,分享一下酸碱盐的知识
目录:
酸碱盐的考察形式
酸碱盐的难点
酸碱盐的易错点
突破酸碱盐难点
一、酸碱盐的考察形式
作为初中化学最难的一部分,酸碱盐通常以图像、除杂和鉴别、变形实验、推断和探究实验的形式出现,占分的话在20分左右。
二、酸碱盐的难点
1.客观环境:大多数学生是在寒假过后开始学的酸碱盐,这时候有个比较尴尬的就是进度比较赶,因为要抓紧讲完,一模考试前又要开启一轮复习,所以这时候的时间紧任务重势必会使得难点的内容消化时间不够,所以从客观上造成了学生感觉酸碱盐比较困难。
2.性质难点:酸碱盐老师们通常以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的形式展开去讲解,这其中物理性质都可以考察难点出来,比如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盐酸具有挥发性,那画出来溶质质量分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与溶液相结合,利用性质分析判断);化学性质中方程式是需要着重记忆和掌握的,这里面的性质也是实验中非常容易考察的,以酸的化学性质为例:使得指示剂变色、与活泼金属反应、与金属氧化物反应、与碱反应、与部分盐反应,这些需要记住的同时,将方程式也一并掌握。比如可以这样考察:现有两种无色溶液,已知一种是稀盐酸,一种是氯化钠溶液,请问如何鉴别?
但从题目的角度来看已经达到了应用的层次,如果没能快速把握住要点很容易就懵了,此时结合性质一条条过就行了,鉴别无非是现象不同即可,第一条指示剂,加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的是稀盐酸,无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钠溶液;第二条活泼金属,加入锌粒有气泡生成的是稀盐酸,无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钠溶液;第三条金属氧化物,加入氧化铜,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的是稀盐酸,无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钠溶液;第四条碱,加入氢氧化铁,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的是稀盐酸,无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钠溶液(此时需要注意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等虽然由放热但不易观察,没有颜色、沉淀、气味等明显现象,所以用难溶性的碱更好些);第五条部分盐,加入碳酸钠固体,有气泡生成的是稀盐酸,无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钠溶液(这里注意不能用硝酸银溶液,因为现象均为生成白色沉淀,无法鉴别)。
通过上述例题总结下:实验考察的是知识的应用层次,用性质解决问题,所以对于能否反应、如何反应、反应后现象等需要精准记忆,而以老师经验来看,多数同学对酸碱盐的基础知识存在模棱两可现象,导致题目拿捏不准。
3.除杂难点:除杂也是选择和实验非常爱考的一种,比如CO2(HCI),除去HCI的话选取哪种试剂,先要思考除杂要点:除杂不能引入新的杂质、除杂不能消耗主要的物质,符合这两点就可以,我们挨个尝试一下:比如同学想到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和HCI反应达到除去HCI的目的,但是同样会除去CO2,不符合要点;有同学想到用碳酸钠溶液,这里HCI可以和它发生反应,但其实CO2也可以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CO2+H2O+Na2CO3=2NaHCO3)所以也不能用;实际上应该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能消耗HCI,但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消耗CO2,所以符合要点。
总结一下除杂要结合性质+要点选择,缺一不可,鉴别与除杂异曲同工。
4.实验仪器、药品作用:
这部分属于大多数同学看不上,但却容易失分的,比如导管的作用:导气、冷凝回流、平衡气压,一般同学能想到导气,后续的基本都想不到;比如制备实验中浓硫酸试剂瓶的作用,大多数同学都可以想到干燥气体,但其实还可以有的作用:通过观察气泡的流速来控制反应速率、混合反应气体等;比如碱石灰的作用,多数同学能够想到干燥气体,但是还可以有处理尾气XX,防止污染空气、吸收空气中的水,防止进入到发生装置使得xx药品xx。
总结一下:实验仪器、药品的作用等不能还停留在走进化学世界那时候的水平,需要结合实验总结、整理、归纳出来,这样你的实验思路才能打开。
三、酸碱盐的易错点
1.现象描述不全或者错误
多数同学对于现象的记忆看似比较准确,稍微变一下就容易犯嘀咕,比如将热膨胀法检验装置气密性的仪器将仪器中加入水和氧化钙,书写右侧观察到的现象:多数同学能够写出来导管口有气泡生成,但实际上还需要写出来,冷却到室温后的倒吸现象,一旦涉及到现象与压强相关,同学们普遍发懵。再比如天平两侧放等质量足量稀硫酸,左右两侧分别加入等质量的Mg和AI,天平的指针现象:这个就要结合性质去分析,考察金属与酸反应的图像分析,熟悉的同学应该知道,Mg的金属活动性更强,所以Mg反应速率更快,因此刚开始是天平向右倾斜,但是从量来看,AI生成的气体更多,所以最终天平向左倾斜。
2.材料分不清
化学与生活作为送分题通常是得分率比较高的,但是一弄材料就有点分不清,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合成材料、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等等需要具体的掌握,比如复合材料中有玻璃钢、钢筋混凝土,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有纤维素类棉、麻,蛋白质类羊毛和蚕丝等,合成材料中有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中的热固性塑料诸如电木等容易被遗忘。
3.计算多次添加不会算
在计算题目中,多数类型按照老师的套路、模板可以直接计算,比较简单,但是对于多次添加的问题就需要分析了,这种题目对学生不太友好,下面拿一个例题为例阐述一下:
有兴趣的同学先别看解析,自己先去分析解决一下,10分钟以内答完挺不错。
分析:第一次剩余35.2g,第二次是在这个基础上加的25g,所以理论上应该有60.2g,但是只有58.4g,所以生成气体1.8g,第三次也是这样分析,生成气体0.8g,所以从这要分析出来,这块已经反应结束了,因为加入的酸是一样的,应该生成1.8g。所以整理一下:第一次气体不知道,第二次气体1.8g,第三次气体0.8g,熟悉计算题的学员应该能反映出来这就是经常出现的表格题目了,第一次也应该生成1.8g,总的来说生成气体4.4g,结合这个重要信息再去计算就迎刃而解了。
四、突破难点
在酸碱盐学习的时候,可以按照下面的节奏学习:
1.熟记基础性质——看山是山
大多数同学对知识掌握层次不够,导致失分较多,所以需要把基础的东西达到快速准确的表达出来:比如酸的化学性质5条,分别是XXX,快速的背诵出来;这里可以用诵读的形式每天背诵一下,加深印象,避免遗忘。
2.学习技巧——看山不是山
需要开始理解性质,比如原来酸的最大特点在于解离出来的H+,那么反应的实质就是H+与XX反应生成XXX,如果能达到这种进一步的层次,对于性质掌握就不仅仅是在记忆上, 而是在理解的层面上精进了一步,此时你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3.归纳整合——看山是山
这个阶段是需要多做限时训练的同时,把最基础的东西回归整合,题目中考察实验原来从实验目的出发、开始实验设计、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总结反思,但其实这个你早就学过了,只不过你对于每一个步骤有了具体内容上的认知,而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词汇。
以上是老师近千名学员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能踏踏实实看到底部,你已经超越了90%的学生了,点赞一下,让更多的人看到吧~超过2000再更
9. 怎么才能学好初三化学的酸碱盐问题
帮你学好酸碱盐
五十五中学初三化学组
五十五中学初三化学组执笔唐丽华
一.掌握酸、碱、盐知识的关键是正确书写方程式
酸、碱、盐相互反应的规律主要表现在复分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规律上。只要掌握住酸、碱、盐相互反应的规律,步步深入就能取得好效果。
首先是分清酸、碱、盐、氧化物。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符号且有一种是氧元素,易于区分。酸、碱、盐在区分时抓住:酸看头、碱看尾。酸的化学式的第一个字母是H,碱的化学式的尾部都是OH。其余为盐。
其次,要掌握复分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规律:在字面上看是“两种化合物互换头尾”。在书写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2点:
①要注意利用化学式中的角标进行配平(找方程式中化学式角标多的)如:Ba(OH)2+FeCl3———Fe(OH)3↓+BaCl2中反应物FeCl3角标“3”是生成物BaCl2的系数:反应物Ba(OH)2角标“2”是生成物Fe(OH)3的系数。配平结果为:
3Ba(OH)2+2FeCl3=2Fe(OH)3↓+3BaCl2
又如:HCl+Fe2O3———FeCl3+H2O中反应物Fe2O3角标“2、3”是生成物FeCl3和H2O的系数:据此HCl的系数为6。配平结果为:
6HCl+Fe2O3=2FeCl3+3H2O
②若是酸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不包括BaSO4;AgCl),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即可发生反应。若反应物中没有酸,则反应物必须可溶而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才能发生反应。在书写方程式的过程中,每写完一个方程式都要注意用这2点去衡量。经常这样做可以培养你在思考问题时不放过任何细节,每一细节的完美精确足以保证最后的成功。
练习:
(1)硫酸和氧化铁(2)硫酸和碳酸钾
(3)硫酸和氢氧化铝(4)硫酸和氢氧化钠
(5)盐酸和氧化镁(6)盐酸和氢氧化铁
二.应用好酸、碱、盐知识的关键是解题方法
在掌握了化学反应原理的基础上,使用简单、正确的解题方法是学好酸、碱、盐的又一个关键。例如:
例1.现有A、B、C、D、E五瓶未贴标签溶液,它们是HCl、Ca(NO3)2、BaCl2、AgNO3、Na2CO3将瓶内溶液各取少量进行两两混合实验,其结果记录如下图所示,图中“↑”“↓”“-”分别表示生成气体、生成沉淀和无明显变化。
根据分析写出B、C、D各物质的化学式
B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
该题表面看好像不容易,
但只要方法好该题很快就可准
确做出。方法如下:
先把各物质的化学式写一行,然后在各个化学式的下方写上该物质与其余四种物质反应的现象。举例如下:先用HCl分别与Ca(NO3)2、BaCl2、AgNO3、Na2CO3反应产生的现象用↓(沉淀)↑(气体)同时标注。即在HCl、AgNO3下方同时都标“↓”;在HCl、Na2CO3下方同时都标“↑”,依次类推。
HClCa(NO3)2BaCl2AgNO3Na2CO3
↓↑↓↓↓↓↓↓↓↓↓↑
有了这样一个初步的示意图,再结合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很快就得出正确结论:
BHClCAgNO3DNa2CO3
例2.下列各组溶液,不加任何其他试剂,就能将其区别出来的在后面画勾,不能的画叉。
A.BaCl2NaClNaOHCuSO4(√)
白↓无蓝↓蓝液
B.NaClBa(NO3)2H2SO4K2CO3(√)
无↓↓↓↑↓↑
虽然H2SO4、K2CO3产生现象一样,但生成的沉淀一个是BaSO4,另一个是BaCO3,遇酸时它们的现象不同,仍可区分。
例3.有a.b.c.d四种无色溶液:Na2CO3、BaCl2、AgNO3、HCl。将它们两两混合,产生现象如下:
由此推知a.b.c.d依次是a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
Na2CO3BaCl2AgNO3HCl
↓↓↑↓↓↓↓↓↓↑
cadb
例4.将石灰水、铁、硫酸铜溶液、碳酸钾溶液、稀盐酸、氯化钡溶液等填入下图空格内(凡连线两端的物质均能发生反应)
Ca(OH)2FeCuSO4K2CO3HClBaCl2
水↓↓铁↑铜↓↓↓↑↓↓↓水↑↑↓↓
根据Ca(OH)2共发生了3个反应;Fe共发生了2个反应;CuSO4共发生了4个反应;K2CO3共发生了4个反应;HCl共发生了3个反应;BaCl2共发生了2个反应。Fe与BaCl2应在1、3位,CuSO4与K2CO3应在2、4位,Ca(OH)2与HCl则在5、6位。又因为1位所指向的2、4位的反应均为4个,所以CuSO4与K2CO3无法定位。因此Fe应在3处。铁的左方是4个反应,下方是3个反应。可以断定2位为CuSO4,6位为HCl。其它物质的位置迎刃而解。
只要是涉及到物质间相互反应的习题都可以用这种方法。
10. 初三化学酸碱盐这一部分如何才能学好
不难啊,只是知识点比较杂乱,中招容易考到,也是一个出题点.只要掌握住酸碱盐各自的定义,理解酸碱盐结构的特点和本质(上课认真听讲,都能学到),还要了解他们彼此间的反应及性质,理解反应实质!要懂得各自鉴别的方法,掌握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酸碱盐.例如酸是盐酸,硫酸,硝酸.碱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等.
盐是氯化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