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在现代高中教育体系中,化学课程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起到提高学生化学能力以及学生化学知识水平。就现阶段我国的高中化学课程教学来说,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素养,需要积极以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作为核心指导,注重全面将学科素养作为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入手点,结合化学学科的实际教学内容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确保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高中化学教学水平都能实现良好的发展。
一、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内涵与重要性
(一)核心素养培养的内涵分析
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的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含了平衡思想及变化观念、创新意识及科学探究、模型认知能力及证据推理这三个方面,除此之外还包含了社会责任及科学精神、宏观辨识及微观探析两个方面,利用这五个方面展开化学教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及化学素养,另一方面还能够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及综合素养的提高,对学生今后实现长足发展产生现实意义。
(二)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高中化学教学的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学习高中化学知识,综合体现出学生的态度情感、知识及技能、价值观世界观以及过程与方法等多方面的发展,其中包含了
Ⅱ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2022解读
2022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一、课程性质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
具有基础性和实践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形成物质及其变化等基本化学观念,发展科学思维、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三、课程目标
化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与责任。
四、课程内容
化学课程设置5个学习主题,即: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
每个学习主题由5个维度的内容构成,包括大概念、核心知识、基本思路与方法、重要态度、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围绕大概念构建学习主题的内容结构,将课程目标具体化为各学习主题的内容要求。
五、课程实施
学校可在7至9年级确定化学课程的具体开课年级。
教师应紧紧围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宗旨,积极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Ⅲ 高中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贡献
中国学生(以后说到学生都用中国学生)在发展核心素养、文化基础、自主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很流行,记住),明确了中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常规高频词汇)。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科的贡献与个性贡献(又第一次听说)。在化学课程实施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就必须正确认识并在实践中发挥高中化学课程教育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作用。
一、高中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贡献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这句话相当于见面问,你吃了吗?)化学不仅与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关系密切,也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和信息科学(这五个学科也得记)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在促进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和科学课程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不仅对科学文化的传承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高中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贡献,可以清晰看出高中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具有与其他学科教育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共同贡献也有其自身的特殊贡献。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基本要点:
一、人文积淀,通过化学学科文化和学科相似文化价值追求等化学中的人文要素,帮助学生形成人文思想。
二、人文情怀,通过化学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材料等方面对生活的贡献,引导学生形成科学价值观。
三、审美情趣,通过化学对和谐、清晰、简洁、完善等的美学价值追求和化学物质结构研究作用等美的元素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基本要点:
一、理性思维,通过化学核心概念和原理的学习,让学生形成结构与性质相联系,变化与平衡相统一、基于证据的推理。模型建构与认知的理性思维方式。
二、批判质疑,通过化学学科发展过程学习培养批判和质疑品质,在化学学习中学会独立思考。
三、勇于探究,让学生经历化学探究特别是实验探究的过程,掌握探究方法。
基本要点
一、乐学善学
通过学习真实有用的化学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发展的化学历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
二、勤于反思
通过探究、讨论、对话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三、信息意识
通过学生化学实验观察,化学相关资料阅读,化学问题解决,化学应用实践等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基本要点
一、珍爱生命
通过化学课程学习,帮助学生在形成食品环境、化学产品应用等方面自我保护能力,建立节能、低碳、绿色的文明生活方式。
二、健全人格
通过化学发展史料等学习,让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三、自我管理
在实验中学会处理各种可能发生的事件,注意自己和他人安全。
一、社会责任
通过化学课程和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参与环保等议题讨论和公益活动。让学生形成食品安全、环保、化学产品应用等方面的法治意识,通过STSE教育,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参与行动,在学习和活动中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互助精神。
二、国家认同
通过我国化学工作者对化学科学发展的贡献和化学工业的发展,使学生增强民族自信。
三、国际理解
通过了解化学科学发展历史,让学生形成科学发展、气候和环境等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合作的意识。
一、劳动意识
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结构模型制作等技能。
二、问题解决
通过化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议题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解决复杂环境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技术应用
在化学实验研究化学在生活和生活中的应用等实践中,让学生形成化学技术进行与化学相关的科技创作。
在化学科学发展的历程中,化学领域的每一个重大理论进展,每一个重要发现和发明都是基于实验研究或通过实验实施检验的尊重事实和证据,并基于证据推理形成结论,从结构与性质相联系的视角表征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从变化与平衡相统一的视角解释物质变化的规律。是化学科学重要的科学视角研究视角和思维方式。
创造和识别物质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特征。化学发展的历史,本质上说是一步不断创新的历史。创新是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之一,也是化学学术共同体的重要品质之一。化学科学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在创造之路上不畏艰难间险,百折不回勇于实践创新的结果。
化学科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种知识的进化和思维的启发,还是一种力量的支撑,精神的鞭策和创造的信念。
高中化学课程提倡高中学生向化学家那样学习和探究化学科学的原理及方法。像化学家那样用辩证的历史的和发展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化学科学的任务之一,是致力于探明物质世界的规律,这不仅是化学学术共同体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独立思考和勤于探索、敢于质疑和批判的结果,而且是化学共同体在国际视域下对话与交流争论与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的结果。是化学学术共同体的不同研究方法、不同观念和不同学术理论包括发展的结果。让学生向化学家那样探究和学习化学能帮助学生发展批判质疑的思想品质、拓展国际视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源于人类生活服务于人类生活的化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化学科学的发展促进着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运用化学原理和化学技术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提高人类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是化学科学对人类的重要贡献之一。学生从生活和生产十几种探究和化学习化学,即使运用化学原理观念和方法解释生活的化学现象解决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问题的过程,又是形成解决未来生活中可能面临的陌生复杂,甚至不可预测问题的能力的过程。恩格斯曾经说过化学既是关于自然的科学,又是关于神的科学在当代科学的发展趋势中,他们正在走向统一。
化学不仅是认识生命与进化的手段,还是人类生存和获取解放的手段。化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处处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审美情趣,同样充实着学生的人文底蕴。
当今人类的生活已被合成材料、合成药物、化工产品等20世纪的重要发明所包围,没有化学的世界是难以想象的。正如美国有机化学家现代有机合成之父伍德沃德所说,在上帝创造的自然界旁边化学家又创造了另一个世界,在人类社会面临人类增长能源匮乏环境污染等挑战的今天。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手段绝离不开化学化学在应对21世纪人类共同面对的面临的挑战中依然肩负重任。
让学生像化学家那样探究和学习化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成为自然界的创造者合理利用和改造者。而且能够使学生成为自然界的友好保护者和绿色化学理念的践行者。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有上述分析,可知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要让学生学习化学课程。
一是化学课程能服务于发展学生的文化基础方面的核心素养,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原理和观念,并运用习得的化学观念和思想解决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问题能让学生形成尊重事实和证据。并基于证据推理形成结论,从结构与性质联系相联系的视角表征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从变化与平衡相统一的视角解释物质变化的规律等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能让学生从化学科学的发展进程中形成并发展批判质疑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
二是化学课程能服务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发展方面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学习源于人类生活服务于人类的化学,认识化学学科发展对人类生活的贡献和作用,以提高学生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崇高科学的志向。
让学生向化学家那样学习和探究化学,不仅学习化学知识,而且体验探究过程和方法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初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是化学课程服务与发展学生的社会参与方面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向化学家那样学习和探究化学。学生对话与交流分享发展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让学生通过绿色化学理念STSE相关内容的学习形成低碳节能的生活习惯,发展应用化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技能和能力。让学生通过认识化学成果对当下和未来社会所作的贡献和产生的风险形成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让学生通过学习食品安全、危险品化学、危险品的使用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形成遵守法规的行为理念、行为规范。
Ⅳ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和高中化学课程特点,提出包含“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等五个要素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简称“化学核心素养”)[1]。为使化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工作落实到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的首要工作是准确理解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并进一步把握化学核心素养的内容属性、内涵特点及内在联系等。下面就化学核心素养的前述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促进化学老师对化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一、化学核心素养的内容属性
化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化学认知活动中发展起来并在解决与化学相关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关键素养,反映了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客观事物的方式与结果的水平。这一素养不仅体现了学生从化学视角对观事物能动反映方式,而且反映了学生对客观事物能动反映的结果。因此,化学核心素养同时具有指向认知结果的“结果属性”和指向认知过程的“过程属性”。
1.化学核心素养的“结果属性”
化学核心素养的“结果属性”,体现为化学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所建立起来的、具有化学学科特质的结构化知识、思维方式与品质。从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看,强调高中学生通过高中化学学习,掌握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标准与内容体系,获得物质及其变化的特征与规律,并能够运用化学符号、化学模型加以描述(表征);理解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建立从变化守恒、动态平衡、模型表征等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解决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形成严谨务实的态度、与人合作的习惯,树立科学物质观、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绿色化学的观念,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建立社会责任观、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化学核心素养的“过程属性”
化学核心素养的“过程属性”,体现为个体在面对复杂情境时综合运用化学思维、化学知识与探究技能解决化学相关问题的品质与关键能力。这一属性强调高中学生在面对具体情境及与化学相关事实时,能够通过观察与辨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开展探究并得出结论;能够根据物质的结构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其可能的变化,应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思想观点考察、分析化学反应,正确运用化学模型描述或预测物质及其变化、分析与解释化学现象,运用依据多种方法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并揭示其本质属性;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调用已有知识与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在化学原理、化学技术应用时自觉考虑化学过程对自然带来的可能影响,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坚持“绿色化”的观念。
二、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特点
学科核心素养是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导,基于学科特质与学科任务[2],为培育全面发展、社会需要的人而提出的关键素养。因此,学科核心素养是具有学科特色的素养。认真分析化学核心素养五个要素的内涵,可以发现具有如下特点:
1.凸显化学本质特征
化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征体现为:化学在原子、分子的微观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4],从微观层次上揭示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规律,以化学符号或模型表征物质及其变化。化学核心素养中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等要素,强调从微观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视角认识物质世界,根据物质微观结构预测物质性质及其反应,运用多种模型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使用“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等,很好地凸显化学学科的特征。
2.反映化学基本问题
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5]。这一问题的解决,强调运用实验、假说、模型、分类等方法,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开展物质及其变化的研究,并从元素的宏观视角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从粒子的微观层面揭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因此,化学学科的基本问题、问题解决的方法途径及其应建立的基本认识,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核心素养上得到很好的体现。
3.揭示化学学科思维
化学是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种水平上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并建立起它们间联系的。因此化学学习过程,常常需要以实验为手段获取宏观现象并从微观视角探讨其本质,或对基于微观或模型分析推理的结果通过实验手段进行证实或证伪,从而得出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规律或相关理论。因此,化学学习需要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建立“宏观—微观—符号”的三重表征的学习思维[5]。“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等化学核心素养,很好地揭示化学学科思维。
4.体现课程育人价值
作为科学课程的高中化学,由于注重在人类文化背景下建构课程体系[6],内隐着丰富的 人文内涵。因此,它对培
Ⅳ 初中化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仅供参考:
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科的灵魂,体现了学科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化学知识是在社会生活中发展起来的学科,只有服务于生活,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要让知识融于社会,服务于生活,就必须掌握其核心素养。我们要用科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是用科学知识“造假”以降低生活质量。因此,要让学生理解化学核心素养是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不可缺失的一个方面,本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化学教学 核心素养 社会生活
1.社会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核心素养是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在2015年3月底,由教育部签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将“核心素养体系”放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并作为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社会公认为是我国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部分人利用化学知识影响正常人们的生活环境,造假制假;部分人利用化学知识造福人类,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只有掌握化学知识,才能甄别生活中的真善美。所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化学核心素养越来越彰显其服务于生活的魅力。正因为社会生活的需求,我们不得不在学生时代使他们具备必要的化学学科素养、思维素养和信息素养等。
2.把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让知识不断丰富社会生活。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由五个主要方面组成:
2.1.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宗旨是培养现代中学生完美人格和终身学习能力,在教育过程中促使他们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自我发展。
2.2.培养高中生具备一定的化学素养,如化学的基本理论、基础实验知识;化学学科中的质量守恒、电子守恒、能量守恒等思想,环境应用中的绿色化学思想;学会用归纳演绎推理、比较分析判断的学科基本方法等对概念做出甄别。
2.3.构建高中生的化学思维素养,让学生真正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了其具有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它可以具备的用途”内涵,并从微观角度辩证地认识化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化学逻辑思维素养。
2.4.搭建高中生化学信息素养的平台,培养他们具备相应的化学信息处理能力。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工农业生产是化学应用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工艺流程、合成路线、化学程序等方面探究化学知识的奥秘是未来才华贡献人类的关键。因此,只有搭建一定的化学信息素养的平台,才能让学生在大浪淘沙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2.5.提升高中生的创新发展素养,在合作中学会交流,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与化学核心素养是一脉相承的。核心素养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它具有三维目标的内涵,同时有更鲜美的教育特色。
3.1.教师要全面掌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了解核心素养体系与之前的“三维目标”的关系。传统教育强调的是化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双基”并不能完整展示化学体系,随之而来的是三维目标,发展到现在的核心素养。这一过程体现的是我国教育从教书走向育人的历程,换句话说是教育“软件”的逐步升级。如学习氯气的性质时,“双基”要求的是理解该反应体现了氯气的氧化性,能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三维目标”则在“双基”的基础上培养他们明确这是工业生成盐酸的重要反应的价值取向;作为“核心素养”需要学生对氯气和氢气的反应有“创新”认识,如氯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在受热、光照等条件下产生爆炸,学生可以提炼出相关信息,从化学实验或工业流程的安全的角度感悟。
3.2.中学化学知识具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必须加强教学的计划性。为了有丰硕的成果,农民或在不同的季节种下不同的农作物,在不同的时期使用不同的肥料。学习也是如此,不同阶段学生应该掌握不同的知识,同一知识也有不同的认识层面,因材施教必须体现学科知识的深化过程。
中学化学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初入高中,学生对化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多数知识是死记硬背得来的,如元素的化合价、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氢气、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等,构建不了化学的知识体系,更谈不上学科素养。于是在必修1中采用物质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物质的共同的性质的认识,并在后面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中不断发展和深化。又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之后,在必修2中涉及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用化学思维进行归纳和推理。周期律就是对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具体认识的一种化学思想,在高考试题中是一个热点问题,凸显了化学素养在中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贯穿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在不同的章节融入不同的学科能力。
3.3.化学核心素养更多的是在思维能力层面上,让学生的认知发生飞跃就必须掌握属于化学学科内在的规律。化学是一个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过程,物质的结构是微观的,决定了它所具有的性质,明确了物质的性质,才能为我所用。所以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探析可以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例如,学生最初对氮气的认识来源于初中空气的成分,从元素周期表的位置分析氮元素具有较活泼的非金属性,但是氮气却是一种惰性较强的气体。通过氮气的结构分析,存在N≡N共价键,键能大,所以不活泼。然而氮元素毕竟是非金属性较强的元素,所以氮气在特定的条件下仍然会发生相应的化学反应。如工业合成氨,放在电条件下N 和O 的化合反应等,只不过是反应的条件苛刻罢了。学生理解了反应特征,就知道N2作为保护气体应该是常温或低温,高温下就可能破坏N≡N共价键,就可能凸显出氮元素活泼的非金属性的方面。
化学学科的内在规律有很多,变化是规律的核心。无论是质量守恒、还是能量守恒无论是可逆反应还是自发反应,从不同角度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这才是化学的核心素养。
总之,化学的核心价值观在于终身学习和科学求实。一句典型的高考试题中的语言就是“化学无处不在”,化学已经融于现代技术、社会和环境之中,这正是化学的核心素养在社会发展中折射出来的巨大魅力,这种化学的核心素养不容忽视,无可替代。
Ⅵ 如何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几点思考
一、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期课程改革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以来,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推动课程改革取得显着成效。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科学多元的评价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课程改革为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课程改革面临新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这些变化和需求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当前,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这些困难和问题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的效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切实加以解决。
二、准确把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
(二)基本原则。坚持系统设计,整体规划育人各个环节的改革,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坚持重点突破,聚焦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针对制约课程改革的体制机制障碍,集中攻关,重点推进。坚持继承创新,注重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积极开拓,大胆试验。
(三)工作目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基本确立教育教学主要环节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体制;基本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
(四)主要任务。
1.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自教育功能定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要避免有的学科客观存在的一些内容脱节、交叉、错位的现象,充分体现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
2.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
4.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明确各支力量在教书育人、服务保障、教学指导、研究引领、参与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围绕育人目标,协调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5.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三、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
(一)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研究制订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高等学校相关学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
(二)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要增强思想性,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充分体现民族特点,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增强科学性,客观反映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确保课程内容严谨准确。要增强时代性,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根据社会发展新变化、科技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要增强适宜性,各学科的学习内容要符合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年龄特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要增强可操作性,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充实学业质量要求,对教学实施、考试评价提出具体建议。要增强整体性,强化各学段、相关学科纵向有效衔接和横向协调配合。
教育部将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先行启动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合理确定必修、选修课时比例,打牢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增加学生选择学习的机会,满足持续发展、个性发展需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加强职业体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课程。进一步精选课程内容,科学确定课程容量和难度。制订(修订)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高等学校要完善相关课程,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提出高等学校相关教材编写、修订和使用意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依据修订后的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方案,调整完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三)编写、修订高校和中小学相关学科教材。教材编写、修订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等要求,加强各学段教材上下衔接、横向配合。要优化教材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写入德育等相关学科教材中,渗透到其他学科教材中。进一步提炼和精选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必备的、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做到容量适当,难易适度,避免内容偏多、偏深。要创新呈现形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设计教材内容的呈现和编排方式,使之更加生动、新颖、活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教育部将组织编写、修订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材;组织编写、修订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课程教材;用好已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规划教材并及时修订完善,同时编好、修订工程规划教材以外的大学相关教材。各地要结合育人工作实际,开发完善地方课程教材。
(四)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各地要组织开展育人思想和方法研讨活动,将教育教学的行为统一到育人目标上来。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强化教学的实践育人功能,确保实践活动占有一定课时或学分。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建立一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中小学要探索把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高校要把实践教学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职业院校要不断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协同育人。要将“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要求融入到相关学科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劳动习惯、坚定爱国信念,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相连。各地要启动实施一批教学改革项目,激发学校和教师创新育人方式方法。
(五)加强考试招生和评价的育人导向。加快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注重综合考查学生发展情况,引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科学选拔人才。各级考试命题机构要严格以国家课程标准和国家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组织中、高考命题,评估命题质量,保证考试的导向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建立考试命题人员资格制度,命题人员应熟悉中小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实际以及学校招生要求,充分发挥课程标准研制人员在中、高考命题中的作用。加强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各地要组织实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鼓励学校积极探索,完善科学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实实在在的自觉行动。将学生体育课和艺术课学习状况纳入考试招生和评价体系中,促进学生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审美素养。
(六)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培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和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教师教育院校要创新教师培养模式,着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增强育人能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以提升师德修养、育人意识和能力为目的,组织开展教师培训与研修。建立以课程标准研制专家、教材编写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等组成的教师培训团队。研究设计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培训与研修课程,开发优质资源。各级教师培训与研修要在以本学科为主的基础上,适当兼顾相关学科基本内容。开展校长专项培训与研修,提高校长统筹学校各项育人活动的能力。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区域教研、联片教研、网络教研等多种教研形式在提升教师育人能力中的作用。
(七)完善各方参与的育人机制。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学指导专业组织,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教学研究与指导。创新管理机制,支持和鼓励学校聘用社会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或来校挂职。学校要建立健全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加强家长学校建设,推动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良好家风,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形成家校育人合力。联合宣传思想、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平台,营造学校与社会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围。
(八)实施研究基地建设计划。教育部建立中小学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基地,集聚和培育专业团队,进行长期研究。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就学习内容遴选、学习程度要求等问题开展基础研究;面向教学一线,就推进学科课程实施及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开展应用研究;跟踪国外课程改革的最新动态,就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开展中外课程教材比较研究;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方式方法、有效途径、实施成效等,开展专题研究。研究基地要选择一批中小学作为学科教学研究实验学校。鼓励各地建立相应研究平台和实验基地。各地要加强教研机构建设,改革教研机制,创新教研方式,充分整合一线教师、教研员、专家学者等力量,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
(九)整合和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采取多种方式,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加快推进边远贫困地区小学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大力开发与课程教材配套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一批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各地可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学校、科研院所、社会机构等开发服务于学生的优质教育资源。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整合区域内各种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共享平台。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交流,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加强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育人功能。学校要探索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等社会公共资源进行育人的有效途径。
(十)加强课程实施管理。各地和学校要全面落实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方案,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开设情况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要做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规范管理和分类指导。进一步落实学校在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方式运用和教学评价实施等方面的自主权。建立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课程,做好生涯规划。教育部建立课程实施监测制度,定期对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情况进行评估,修改完善课程标准和教材。各地要根据监测结果,加强和改进课程实施工作。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要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落实课程要求,确保教学效果。
四、切实加强课程改革的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教育部将健全课程教材工作管理机制,整合课程、教材、教学等各类专家组织,充分发挥专业力量的作用,统筹协调高校和中小学课程建设。各地和学校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制订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改革的具体任务和政策措施。教育部将对各地开展工作的情况进行指导。加强对课程实施状况的督导,将其纳入学校督导评估范畴,定期发布督导报告。加强督导问责,推动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条件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各级政府的统筹领导下,加强对课程改革工作的条件保障。要把教师实施课程能力培训作为“国培计划”等各级教师培训的重点。要根据职责任务,在经费、人员以及信息技术手段等方面为课程改革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健全激励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充分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投身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部和各地定期开展优秀教学成果评选和教学名师评选,将研究和破解课程改革重点、难点问题的成果作为评选的重要内容。总结推广课程改革典型经验和优秀成果。把课程改革中重大研究任务列入教育部和地方有关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鼓励专家学者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承担单位要将项目成果作为重要科研成果予以承认,对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优秀成果给予奖励。把课程改革实施情况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考核范围。
Ⅶ 如何用绿色化学的观点分析化学反应可以举例
化学已经融于现代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科的灵魂,我们不得不在学生时代使他们具备必要的化学学科素养。通过氮气的结构分析、能量守恒等思想。要让知识融于社会.教师要全面掌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多数知识是死记硬背得来的,键能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与化学核心素养是一脉相承的,放在电条件下N 和O 的化合反应等,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我们要用科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有更鲜美的教育特色,化学核心素养是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3.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宗旨是培养现代中学生完美人格和终身学习能力、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在必修2中涉及元素周期律的知识。所以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探析可以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因此。 3.1.培养高中生具备一定的化学素养,体现了学科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才能让学生在大浪淘沙中锻炼自己,只有服务于生活。这一过程体现的是我国教育从教书走向育人的历程,环境应用中的绿色化学思想,“双基”并不能完整展示化学体系、基础实验知识、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学会用归纳演绎推理: 2。化学是一个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过程,而不是用科学知识“造假”以降低生活质量。例如,了解核心素养体系与之前的“三维目标”的关系,变化是规律的核心,因材施教必须体现学科知识的深化过程,在不同的章节融入不同的学科能力,让学生的认知发生飞跃就必须掌握属于化学学科内在的规律,并在后面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中不断发展和深化。化学知识是在社会生活中发展起来的学科,如化学的基本理论。为了有丰硕的成果。 2,培养他们具备相应的化学信息处理能力。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由五个主要方面组成、物质的性质决定它可以具备的用途”内涵。于是在必修1中采用物质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物质的共同的性质的认识,从元素周期表的位置分析氮元素具有较活泼的非金属性;“三维目标”则在“双基”的基础上培养他们明确这是工业生成盐酸的重要反应的价值取向。总之;化学学科中的质量守恒。正因为社会生活的需求,让学生真正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了其具有性质。如学习氯气的性质时,但是氮气却是一种惰性较强的气体,就可能凸显出氮元素活泼的非金属性的方面,所以不活泼.社会生活离不开化学。核心素养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3,如元素的化合价,如氯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在受热.3,物质的结构是微观的。中学化学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等、由浅入深的过程,农民或在不同的季节种下不同的农作物,这正是化学的核心素养在社会发展中折射出来的巨大魅力,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比较分析判断的学科基本方法等对概念做出甄别,造假制假、化学程序等方面探究化学知识的奥秘是未来才华贡献人类的关键。因此,从不同角度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发展到现在的核心素养,它具有三维目标的内涵,让知识不断丰富社会生活。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 2,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本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进行了阐述,在不同的时期使用不同的肥料。学生理解了反应特征,存在N≡N共价键、氧气,化学的核心价值观在于终身学习和科学求实,工农业生产是化学应用的重要途径,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贯穿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服务于生活,更谈不上学科素养: 化学教学 核心素养 社会生活 1,从而提升学生的化学逻辑思维素养、还是能量守恒无论是可逆反应还是自发反应,在教育过程中促使他们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自我发展,这才是化学的核心素养,只不过是反应的条件苛刻罢了.4,不同阶段学生应该掌握不同的知识,才能甄别生活中的真善美,随之而来的是三维目标,明确了物质的性质。因此,无可替代,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在合作中学会交流,由教育部签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无论是质量守恒.2,学生可以提炼出相关信息,就必须掌握其核心素养。 2、氢气.中学化学知识具有由表及里。学习也是如此,就知道N2作为保护气体应该是常温或低温,只有搭建一定的化学信息素养的平台,要让学生理解化学核心素养是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不可缺失的一个方面.化学核心素养更多的是在思维能力层面上,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光照等条件下产生爆炸,社会公认为是我国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从化学实验或工业流程的安全的角度感悟.5。 2。关键词.构建高中生的化学思维素养。 3,将“核心素养体系”放在深化课程改革,换句话说是教育“软件”的逐步升级,学生最初对氮气的认识来源于初中空气的成分;部分人利用化学知识造福人类,在高考试题中是一个热点问题、提升自己,凸显了化学素养在中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2015年3月底。所以。如工业合成氨。化学学科的内在规律有很多,构建不了化学的知识体系.提升高中生的创新发展素养,同一知识也有不同的认识层面,这种化学的核心素养不容忽视,所以氮气在特定的条件下仍然会发生相应的化学反应。然而氮元素毕竟是非金属性较强的元素,化学核心素养越来越彰显其服务于生活的魅力.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1。周期律就是对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具体认识的一种化学思想,并作为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搭建高中生化学信息素养的平台.把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决定了它所具有的性质。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能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社会和环境之中。 2,学生对化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部分人利用化学知识影响正常人们的生活环境。初入高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工艺流程,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用化学思维进行归纳和推理、合成路线。传统教育强调的是化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只有掌握化学知识。 3、思维素养和信息素养等。一句典型的高考试题中的语言就是“化学无处不在”;作为“核心素养”需要学生对氯气和氢气的反应有“创新”认识,“双基”要求的是理解该反应体现了氯气的氧化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必须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又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之后、电子守恒,并从微观角度辩证地认识化学,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仅供参考,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为我所用.2,高温下就可能破坏N≡N共价键
Ⅷ 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深刻揭示化学学科的价值取向,强调学生“在认识化学学科本质和化学学科价值,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关系基础上,逐渐形成对化学科学技术应有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2]。化学学科为何强调培育这方面素养并提出怎样的学习要求?把握这两个方面,是有效开展“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培育的前提。
1.强调培育“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素养的缘由
化学研究是人们探索化学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特殊认识活动,并以探索物质及其转化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理论从而认识客观物质世界为目的。这一探索活动需要化学工作者执着探索的精神、崇尚真理的意识和刻苦艰辛的努力。而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要求化学研究过程遵循科学的行为规范、求实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人类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人的意识支配着改造活动,并给社会进程与发展带去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化学认识活动亦如此:若能建立正确价值观念、合理利用化学技术,将能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否则会给环境、生态等带来危害。这就需要人们建立和谐发展理念、建立符合社会需求的意识形态,从而在应用物质及其转化规律改造世界时,注重权衡利弊、强化社会责任。
因此,化学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导并培育学生探究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兴趣与能力,秉承严谨求实的态度,树立崇尚真理的意识,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深刻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建立“绿色化学”观念,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显然,这是化学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和价值追求,是化学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
2.“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内涵要求
前已指出,“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是学生经历化学课程学习形成的、对化学科学技术应有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如何理解此维度素养的具体内涵?我们知道,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讲究以实验事实说话,强调通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实验过程需要遵循科学研究行为规范,需要严谨求实、尊重事实、开拓进取,还需要面对挫折不惧艰辛、面对权威敢于质疑,这些都是科学精神的具体表现;而社会责任,强调学生建立起对社会担当负责的意识,正视化学及其技术应用有利一面和可能危害,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建立“绿色化学”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因此,“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是对化学教育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深刻、全面体现,是“化学学习的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
Ⅸ 化学学科组教研工作计划
时间一晃而过,我们又有了新的工作,写一份工作计划,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吧!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工作计划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化学学科组教研工作计划(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指导思想
以县教研室教研活动计划和xx高中xx学年为工作指导思想,明确要求全组教职工要严格教学常规管理,深化开展优化教学全过程活动,努力开展教学策略研究,抓好优化课堂教学,注重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与教研,突出课堂管理,加强听课互评活动,确实能从课堂40分钟要效益,落实学校、教务处、备课组的各种工作要求,促进教师个人业务素质的提高,提高本教研组整体教学效果。
工作内容及措施
1、继续推进“高一新课改”工作,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高中新课改的学习和培训,加强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和研究,重点抓教学观念的转变,抓教学方式的改革。
2、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
①深入课堂教学一线,加强教学研究,认真作好教学服务工作。各备课组选择有效的学生练习题,做到“适应、典型、高效”,使训练习题做到校本化,响应学校的周练计划。
②同各备课组长依据《课程标准》与《学科指导意见》制定各年级教学内容难点、重点,组内共同探讨各项内容的教学深浅与拓展程度,确切落实各阶段的知识点教学任务,承上启下全局把握。
③加强集体备课活动,关注xx年化学高考与化学会考,结合新课改加强高考会考研究。拉高复习课的针对性、实效性。针对县高三诊断性考试、市“一模”“二模”考试质量分析,加强对高三课堂教学和总复习的研究指导,组织教师总结经验。
④备课组长要经常检查组内教师的教学进度,教学计划的落实情况,以及是否按照教学常规完成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反思及作业反馈)。备课组长确定每一次备课组活动的地点与时间,教研活动要有详细计划(主题、主讲人及内容安排)与详细的记录。
⑤加强对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培养。加强高中化学学科竞赛研究,组织辅导学生参加本学期的各级各类竞赛。
⑥加强学校与兄弟学校组际联系,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学习或邀请兄弟学校教师前来研究指导等活动。
⑦加强化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积极努力运用技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各备课组老师制作的课件、各阶段的考试试卷及考试分析的电子文稿上传至xxxx高中教学网化学组资源库,使信息技术在教研工作中发挥最大的作用。配合教务处做好电子教案的收集与检查。
3、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①为组内教师购买教育理论、教学研究、教学辅导等类型的参考书籍。
②开展“磨人磨课”活动,开展相互听课,组内多讨论,多交流。撰写教学论文,教学经验和总结。每周每位教师交一篇有关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或教学反思。
③教师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学习现代教学理论,现代教学技术通过举行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课、新课程教学案例评比、新程教学理论的学习、县优质课评比、校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等活动,使青年教师更早、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教学工作,推动我校青年化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人教社化学教材为载体,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生活、生存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通过探究活动的引导与实施,让学生明确化学科学素养的形成过程,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关注化学与人类、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科学情感,养成终身学习化学习惯。
二、教学建议:
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标高,明确重难点,注重因材施教。
2、重视指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得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化学现象与问题,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化学情感与价值观。
3、重视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利用生活用具及可能获取的实验仪器,开展探究性实验。
4、加强化学学习过程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三、 教学进度期中 :
第一单元至第五单元;期末:第六单元至第九单元。
四、课时安排
建议每周6课时(含一节晚自习)。
一、指导思想
化学以提高我校中学化学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宗旨,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切入点,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重点,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加强研究与学习,打造优秀的教研团队,加强合作与交流,立足服务,正确指导,有效管理,力求化学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生物教学围绕教育局“全面科学持续提升教育质量”为中心,以“加快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加强考试评价服务,注重教研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研究”为工作重点坚持,坚持立德树人,创新教研方式,科学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完善改进“研究、指导、服务与引领”,努力实现我市生物教学质量科学持续提升。
二、重点工作
化学:本学期九年级化学新课将在4月中旬结束其余时间将转入复习,复习将占据本学期大部分时间,约为三个月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对教研方式的研究,立足校本教研、推进网络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课题研究,改进研究方式,提高研究效果,提升教科研能力;加强对中考和高考的研究,认清形势、把握方向,实施科学有效的备考策略。
生物:初一、初二教学要进一步培养兴趣、注重实验、夯实基础、注重概念教学。今年时间比较紧张,所以初一初二教学,要在本学期适当加快进度,同时开展一些课外实验与研究型学习。以教学六认真工作为基础,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并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
开展好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计划进行授课,相互督促,相互促进,使各项教学工作有序进行。
三、具体工作
1、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工作。开展课程资源开发、教学示范、课堂评价、专题研讨等活动,在活动中提升自我,向更高的目标发展。组织青年教师观摩学习、培训活动,引导青年教师苦练内功,开展青年教师研讨课活动,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其快速成长。本学期3月底4月初进行,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学评比活动。5月初骨干教师展示课,6月底举行市二中学科素养评比。同时组内骨干教师开展一节微型讲座。
2、加强教学研究
加强对新课标与教材的研究。研读新课标,明确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加强教材研究,注重对教材资源的开发,创造性使用教材。深入课堂、研究课堂。加强对“课”的研究,组织好校内公开教学,开展好每周五一次主题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注重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教研组要从学生的能力发展和教学实际出发,扎实开展备课组活动,改进教学方式,构建“民主开放、自主探究、合作互助”活动式、讨论式的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加强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活动是提高年级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每周保质保量开展备课组活动,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做好活动记录,然后集体讨论再作补充完善,做到资源共享、集思广益。
3、深入课题研究
以课题引领教学研究。以学科课题研究为引领,深入研究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切实促进教研方式、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强化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以内化吸收课题研究经验和成果,发挥课题研究的辐射作用和推广价值。加强对教学案例的研究。单元教学设计与课时教学设计相结合,整体把握教材,问题引导学生思维,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收集、整理优秀教学案例。
4、注重考试研究
加强中考研究。全组教师一起研究学法和考法,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提高课堂效率。关注中考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动向,研究近年来中考的命题特点,做好二次模考的质量分析工作,优化备考策略,提高复习效率。学习领会课标和考试说明,将课程的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研究提高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方法,认真研究考点和题型,提高中考复习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做好常规教学工作。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常规管理的要求来完成常规教学工作,切实做好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工作,做好学生学习的考试和评价工作,增强教学责任心。
5、组织学生参加化学竞赛辅导。把本届初三年级各班对化学科学兴趣浓厚、成绩优秀的学生选拔出来,开展辅导;初赛结束后按全年级报名参加初赛学生人数的10%,在辅导班中选拔学生组成班级继续开展辅导。通过辅导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升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工作思路
积极实施和推进中学化学新课程改革,以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为重点,以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来推进学校发展和学科发展。创建优良的教研文化,打造优秀的教研团队,加强研究与学习,加强合作与交流,优化方法,转化行为,创新方式,提高效益。立足服务,正确指导,有效管理,力求化学教研工作持续稳定发展。
二、重点工作
1.加强课程研究,做好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开发与创生。
2.加强教学研究,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3.加强课题研究,努力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与水平。
4.加强考试研究,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5.加强网络建设,加强资源的利用、开发与分享。
三、具体工作
一课程建设
1.重视初高中课程、必修与选修课程的衔接研究,做到有利有节、有质有量。
2.重视《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及《教学建议》的学习与研究,做到宏观把握,微观协调。
3.重视研析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情况,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充分关注学校的校本教研与培训。
4.重视初高中新课程标准研制进展的学习与研究。
二教师队伍建设
1.充分发挥名、特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学科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
2.做好新教师的'各项培训工作,尤其是年轻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的培训。
3.开展好学术讨论、经验交流、方法指导、观摩学习、竞赛评比等活动。
4.加强对初高中名师工作室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多开展合作教研。
三教学研究
1.加强对各种课型的研究,注重教材的解读、教法与学法的创新。
2.做好各年级的教材分析、交流与讨论,做到经验分享。
3.加强中学化学学科关键能力和学科教学关键问题的研究。
4.加强基于深度学习和数字化学习的教学研究。
5.加强初、高中衔接教学,多开展联合教研。
6.做好高中化学必修与选修课程的衔接教学。
7.做好初三化学实验考查工作。
8.各年级开设公开课2~4节。
四课题建设
1.以各级课题研究为抓手,开展具体的、实在的研究。
2.以中学化学教学关键问题研究为抓手,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
3.以深度学习、数字化学习、实验创新、学科关键能力等项目研究为重点开展研究。
4.做好新一轮省级课题的申报准备工作。
5.引导各校确定研究方向和重点、突破难点,针对教学实际问题、开展微型课题研究。
五考试研究
1.积极准备高三模拟考试,开好一模后的研讨会。
2.积极准备高二年级的学业水平考试,争取取得良好成绩。
3.积极准备中考与高考,确保考试成绩稳中有进。
4.做好各年级期末试卷命题与教学调研工作。
六学科竞赛
1.初三学生、高一学生自愿参加“金钥匙”科技竞赛和化学活动周活动。
2.组织参加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公平、公正地做好申报、考试、阅卷等各项工作。
七基地建设和中心组建设
1.加强学科基地建设,创建学科基地特色,发挥基地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
2.加强学科中心组建设,强化学科中心组成员骨干、引领作用。
八网络建设
1.充分利用网上教科院和学科教研网等,建立合作与交流的平台。
2.充分利用和开发网络资源,积极研究和开发网络教研。
四、日程安排(主要工作)
二月份:
1.开学初教研活动(2月11日),xx市初高中化学教师研修活动。
2.上学期各年级期末考试分析和各校教学情况交流。
三月份:
1.高三一模考试及研讨会、高二年级学业水平考试。
2.各年级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3.省高中化学命题研究小组活动。
4.初、高中青化会活动。
5.学科基地活动。
6.各课题组和项目研究小组活动。
四月份:
1.xx省第六届中学化学创新实验调演暨实验观摩活动。
2.中考宣讲工作。
3.高中化学奥赛报名工作。
4.初、高中省化学活动周活动。
5.各年级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6.初中化学实验调研。
7.各课题组和项目研究小组活动。
8.学科中心组活动。
9.初、高中青化会活动。
10.学科基地活动。
11.xx市初中化学评优课暨省优课选拔活动。
五月份:
1.高中化学奥赛工作。
2.高三二模考试及研讨会。
3.省初中化学命题研究小组活动。
4.各年级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5.各课题组和项目研究小组活动。
6.学科基地活动。
7.初、高中青化会活动。
8.xx市高中化学基本功竞赛暨省基本功竞赛选拔活动。
六月份:
1.中考命题及阅卷工作。
2.高考相关工作。
七月份:
1.中考评价的相关工作。
2.各课题组和项目研究小组活动总结。
3.青化会、学科中心组活动总结。
4.准备好寒假相关工作。
一、指导思想
积极实施课程改革,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研究与学习,加强合作与交流,优化方法,转化行为,创新方式,提高效益。立足服务,正确指导,有效管理,力求化学学科教研工作持续稳定发展。
二、重点工作
1、创新观念,提升服务水平。
2、创建平台,提供发展机会。
3、以“课堂”为中心,积极进行实践的研究与反思,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以“课题”为抓手,积极进行经验的总结与推广,努力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与水平。
5、加强课程研究,做好课程的规划、实施与创生。
6、加强网络建设,做好资源的利用、开发与分享。
7、加强考试研究,确保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的稳步提升。
8、加强载体建设,确保教研工作的有序推进。
三、具体工作
一课程建设
1、加强对《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及《教学建议》的研究,做到宏观把握微观协调。
2、加强必修与选修课程的模块研究,包括模块设计与整合、“度”的把握等。
3、充分了解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情况,关注学校的校本教研与培训。
二教师队伍建设
1、以“中化会”为载体,开展好学术讨论、经验交流、方法指导、观摩学习、竞赛评比等活动,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2、做好新课程的各项培训工作,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
三教学研究
1、加强对各种课型的研究,注重教材的解读、教法与学法的创新。各年级开设公开课2~3节。
2、做好各年级的教材分析、交流与讨论,做到经验分享。
3、做好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初、高中衔接教学,加强初、高中的联合教研。
四课题建设
1、围绕“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课题作课例研究。
2、围绕“市中学化学青年教师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课题进行相关研究。
五考试研究
1、积极准备高三模拟考试,开好两次研讨会。
2、积极准备高二年级的学业水平考试,争取首战告捷。
3、积极准备中考与高考,确保考试成绩稳中有进。
4、做好期末各年级试卷命题与教学调研工作。
六学科竞赛
组织好我市初、高中化学竞赛,公平、公正做好申报、考试、阅卷、评奖等各项工作。
七基地建设和中心组建设
1、加强新一轮学科基地建设,创建学科基地特色,发挥基地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
2、加强学科中心组建设,发挥中心组成员骨干引领作用。
八网络建设
1、成立网络研究小组,建立合作与交流的平台。
2、开发网络资源,加强网络教研。
Ⅹ 高中干化学有哪些核心观念
1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建构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相融合制定了高中化学课程目标[1]。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在知识与技能维度突出了“化学概念原理、化学变化规律、化学基本观念、化学实验”等关键词,强调高中化学课程要提供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学科观念;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维度突出了“科学探究、信息获取和加工、自主学习”等关键词,强调高中化学课程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突出了“乐于科学探究、感受世界奇妙、赞赏化学应用、关注化学发展、养成科学态度”等关键词,强调高中化学课程要发展学习化学、探究物质变化奥秘的兴趣,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能够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科学素养和化学课程的价值等方面综合分析,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应该包含“化学学科观念、化学学科思维、科学探究实践和化学学科价值追求”等方面,因此高中化学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形成和发展化学学科观念、化学思维方式、科学探究能力,树立和发展科学精神和价值观。从三维目标相融合制定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可以看出,十多年前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倡导的课程目标中就包涵了化学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2]。
1.1 从学科观念建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科学的形成源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活动,而自然界又是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因而,科学领域不同的学科之间就必定会存在一些共通、跨越学科界限、具有普适性的科学主题。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出版的“科学框架”(Science Framework for California Public School)中,将“尺度与结构”、“变化的形式”、“稳定性”、“系统与相互作用”、“能量”、“演化”提炼为科学主题,上述科学主题在化学学科中以学科观念或核心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表1)[3]。
“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同样是化学学科观念的特征。人们通过观察(特别是通过实验观察)、辨识并表征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存在状态和变化现象,如物质的形态改变、新物质的生成、能量的转化等,这种直接观察或通过一定的仪器或技术间接观察所得到的物质存在状态和变化现象往往是宏观的,可用文字或化学符号对其进行描述,即“宏观辨识”。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并不仅仅满足于对物质的存在状态和变化现象的观察、辨识和表征,还必须探析其运动变化的本质原因。化学学科中主要从两个视角进行探析,一方面从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相联系的视角分析,即“微观探析”,另一方面从变化和平衡相统一的视角分析,即“变化思想与平衡观点”。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不停运动变化的,平衡和运动是不可分的,客观世界是不断地沿着由不平衡到平衡、再由平衡到不平衡的轨迹运动着。而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思想与平衡观念”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统领性和迁移性的化学学科观念。
理解“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思想与平衡观念”的内涵,我们不能只看到“宏观、微观、变化、平衡”几个简单的词,不能仅从化学一般概念或原理层面进行理解,“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思想与平衡观念”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涉及化学变化的条件、方向、限度、能量转变,涉及物质及其构成微粒的作用力和作用力平衡,涉及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辨识、探析和表征等。
理解“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思想与平衡观念”的内涵,不能把其中的“与”简单理解成两者加和,它们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思想与平衡观念”是指以“物质结构与性质相联系、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变化与平衡相统一”的视角认识和分析解决相关的化学问题。
1.2 从学科思维建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人类在运用化学方法探索物质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其中极其重要的就是具有化学特质的思维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坚信有一个客观世界存在,而人类认识世界就是不断地通过实证研究去接近这个客观世界。作为科学领域的一门学科,化学十分重视实证研究,坚持科学结论需要通过多次反复的证实或证伪。事实上化学科学中许多理论的建立和原理的发现,特别是中学化学课程中所涉及的化学理论和原理,都是建立在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基础上的,是根据大量的实验事实(证据)进行逻辑推理形成科学结论的,这就是“证据推理”。由于化学研究的对象是分子、原子层次的物质,且存在物质的多样性、不同物质结构的独特性和环境对物质及其变化影响的复杂性等特点,人类运用化学方法探索物质世界时,常常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后,还需要通过抽象和简化的方法建构模型,再现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规律,这就是“模型认知”。因此“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特质的思维方法。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证据推理主要是指根据观察和实验等方面获取的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证据),通过基于证据推理的方法形成科学结论;模型认知是指对研究的物质及其变化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假设,根据观察和实验得到的信息,通过抽象和模型思维,用简化的、形象化的模型再现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内在特性和一般规律,并通过实验验证和完善模型。证据推理所形成的科学结论是简单的模型认知,模型认知离不开证据推理,证据推理是建构模型的前提。
1.3 从学科实践建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化学科学发展至今,化学实验仍然是探索物质奥秘的重要研究方法,也是学生化学学习中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活动。从化学实验研究的对象看,有物质的合成(转化)与分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