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初中化学课堂基本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方面提出的目标是:
(1)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这些目标既有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又有联系实际、联系技术和社会方面的要求。同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注意“由近及远”,让学生从它们熟悉的身边物质和化学现象开始学习化学,以便减少学习难度,增加学习兴趣,也便于他们“学用结合”。在不同的专题学习中,知识与技能目标与大量的学习素材相联系。知识与技能作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课程标准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组目标的核心是把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培养科学素养的基本构成;重视在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理解科学本质;突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不仅重视实验技能的训练,更重视科学探究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新课程标准》对过程与方法方面提出的目标是: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这些目标不但有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活动方面的,还有涉及人际关系的认知过程交往活动的。它们的实现依赖于活动过程的精心设计和展开,而用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是无法实现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教师通过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加科学探究来培养他们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要求是:
(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5)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❷ 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
——以鲁科《氧化还原反应》为例龙岩第二中学 吴菊华1.关于化学基本观念《化学1(必修)》概念教学强调观念(元素观、分类观、微粒观、比较观等)建构,改变原来概念教学中存在的过多关注概念辨析和概念的识记,忽视概念的认识功能和知道作 用,导致学生记得具体的概念知识,不会应用概念分析、解决问题或现象。因此,概念教学要重视学生观念的建构,重视概念在学生认识中的作用。概括地说,就是 要实施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教学。如何实施观念建构为核心的概念教学呢?这对于老师们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我们欣喜的看到,在《课程标准》指导下开发的新教材,编着者注重从观念建构的角度,精心组织素材、合理安排活动等,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化学基本观念。因此,认真研究教材编排特点、揣摩教材编写意图,将有利于教学的实施。2.鲁科《氧化还原反应》教材特点《课 程标准》将氧化还原反应放置在“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这一主题,显然是强调元素化合物学习时能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视角、用分类和转化的观点指导对元素化合物 性质的认识。鲁科版将氧化还原反应这一内容纳入《氧化剂和还原剂》一节中。教材编者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在化学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 《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确定如下的编写思路:通过分析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并探讨氧化还 原反应的本质;通过分析参加氧化还原反应的物质所承担的角色,建立起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以及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概念;最后通过探讨铁及其化合物的氧 化性和还原性,应用新形成的概念。教材呈现线索如下:分析角度分析对象概念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分析活动类型问题线索概念的引入正文导语及情景素材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人体生命活动中的新陈代谢等,都离不开氧化还原反应,什么样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哪些物质之间能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建立交流研讨栏目讨论请你分析参加反应的各种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是否发生了变化。观察思考栏目思维探究1 钠与氯气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吗?2 钠原子与氯原子是经过怎样的变化形成Na+和Cl-,进而形成绿化钠的?3 实验现象对你认识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质有什么启发?交流研讨栏目分析、讨论下列反应哪些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上述氧化还原反应中哪些元素化合价升高了?哪些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了?指出含有这些元素的具体物质。概念的巩固与发展迁移应用栏目分析、研讨举例说明,在你所了解的众多物质中,哪些物质具有氧化性可作氧化剂,哪些物质具有还原性可作还原剂?活动探究栏目实验探究在铁单质及其化合物中,哪些具有氧化性?哪些具有还原性?分别以铁、氯化亚铁和氯化铁为例进行探究3.实施基于观念建构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化学基本观念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对具体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内化、升华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通过鲁科《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材呈现线索的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基于观念建构的概念教学一些策略。(1)深挖课程中蕴涵的科学观念。中学化学基本观念属于观念的范畴,它是内隐性的,这就需要教育者去挖掘并加以组织。因此,在具体单元教学设计中,面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们要思考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教育教学价值,即对学生后续学习和重视发展具有哪些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这样的思考后得到的结论就是本单元的基本观念。和过去教材相比,鲁科版教材在建立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体系的基础上,安排了“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这一内容,我们不难发现:编者设置该教学任务的目的之一在于揭示氧化还原反应及相关概念的应用价值——从 化学反应分类的新视角(从反应过程构成物质元素的价态是否改变或反应过程中是否存在电子偏移的视角)、从物质分类的新视角(反应过程中得电子还是失电子的 视角),从物质性质的新视角(在反应过程中体现氧化性还是还原性)来看待物质及其反应,并利用这些新视角来指导未知物质性质的学习与研究。因此,实施该内 容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建立起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本质、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与性质,而且要让学生能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认识、探究物质的性质、形成 “分类观”和“转化观”等化学观念。(2)构建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化学观念的形成不能离开化学知识,化学知识是科学观念产生的背景,学生必须在习得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科学观念。即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完善的认知结构是学生科学观念养成的前提条件。鲁科教材将《氧化剂和还原剂》这一单元内容分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以及“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三 个部分。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分别从氧化还原的表象(元素化合价变化)和本质(电子转移)两个层面来学习、研究氧化还原反应,并建立起化合价升降和电子 转移的定性关系;在“氧化剂和还原剂”中,通过对具体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变化的分析,建立氧化剂和还原剂、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概念,并将物质中某元素 的化合价与该物质是否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建立起来。因此,通过这两个部分内容的学习与研究,初步建立起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体系,为后续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提供知识基础。(3)重视知识发生和获得过程。观念建构为本教学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关注学生深层思维技能,有效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等综合思维的教学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引导学习者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超载事实的思维方式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思考、采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才能有效培养其科学观念。结合教材的呈现线索可知,对于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体现的建立,编着者不希望施教者通过传统的讲授方式来实现,而希望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来达成目的。因此,编着者在该节“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两个部分的内容的呈现上,先后设置了2个“交流·研讨”栏目和1个“观察·思考”栏目,并给出具体、详细的任务,试图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探究等学习活动,一方面建立起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体系,而且在具体问题的分析过程中,感悟不同物质的组成特点与性质的差异性、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等,为“分类观”和“转化观”的建立提供感性基础。(4)以适当的案例促动学生感悟。学生化学观念的形成,不是他人强加的,而是一个主动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该过程需要学生在一定经验、经历基础上,通过总结、反思领悟。这个过程同样需要有意义的背景。在“氧 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两个部分的内容学习的基础上,安排了“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这一内容,要求学生以铁及其化合物为例,通过 “活动·探究”,从电子转移这一反应的本质角度探究物质的性质(氧化性和还原性)以及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教材设计的目标定位显然是引导学生运用氧化还原理 论进行物质性质的探究,同时揭示不同价态铁元素的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通过这一典型案例的研究,不仅很好的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铁及其化合物的性 质,同时,很好的让学生建构“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认识物质的性质,实现物质间的转化”这一基本观念。
❸ 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力
所谓想象,是人们以大脑中原有的记忆表象、知识、经验为基础,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想象是思维的翅膀 ,创造的源泉,古往今来 ,一切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和创造 ,无不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力。下面,本人就在初中化学化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各位同仁一起探讨。
一、要重视培养学生对物质微观认识的想象能力
九年级课程标准在物质构成的奥秘中提出: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对物质组成的微观研究和定量研究使化学摆脱了经验形态,逐步形成科学的理论。老师要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本人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
1.通过图示来展示一些物质构成模型
(1)下面的图示分别表示由原子、分子、离子等构成的物质的模型。
铜 干冰 氯化钠 金刚石
(2)下面的图示A、B、C、D分别表示的是混合物、纯净物、化合物、单质的模型(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
A. B. C. D.
2.用图示来表示物质的形成和变化过程的模型
(1)下图是表示物质形成的图示(如图是氯化氢的形成过程。)
(2)下图是化学反应的过程(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先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反应前 反应后
二、要加强学生的“望梅止渴”的想象能力
化学用语包括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等,使用化学用语的目的是用符号来表示元素、原子、物质等这些实物,学生要看到符号就能知道它所表示的实物,(例如:H表示一个氢原子;NH4+ 表示一个铵根离子;N2 表示一个氮气分子等)。化学用语的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它的难点在于:有一部分学生很难把原子、分子、离子等实物和化学符号即化学用语等同起来,很难建立起“望梅止渴”的无条件反射的想象能力。
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学习的本质就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正是增强反应概率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中我们除了在讲授中让学生正确理解化学用语的意义,还要找到建立联系的结合点。本人通过歌诀把“符”与“物”联系起来,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读起来朗朗上口,利记易诵,帮助学生建立这种能力,下面是我编的关于化学用语的歌诀:
❹ 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有哪些
素养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 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素养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的转化;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是可以调控的。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素养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模型。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素养4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中学会合作,面对“异常”现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素养5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❺ 初中化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仅供参考:
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科的灵魂,体现了学科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化学知识是在社会生活中发展起来的学科,只有服务于生活,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要让知识融于社会,服务于生活,就必须掌握其核心素养。我们要用科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是用科学知识“造假”以降低生活质量。因此,要让学生理解化学核心素养是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不可缺失的一个方面,本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化学教学 核心素养 社会生活
1.社会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核心素养是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在2015年3月底,由教育部签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将“核心素养体系”放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并作为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社会公认为是我国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部分人利用化学知识影响正常人们的生活环境,造假制假;部分人利用化学知识造福人类,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只有掌握化学知识,才能甄别生活中的真善美。所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化学核心素养越来越彰显其服务于生活的魅力。正因为社会生活的需求,我们不得不在学生时代使他们具备必要的化学学科素养、思维素养和信息素养等。
2.把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让知识不断丰富社会生活。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由五个主要方面组成:
2.1.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宗旨是培养现代中学生完美人格和终身学习能力,在教育过程中促使他们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自我发展。
2.2.培养高中生具备一定的化学素养,如化学的基本理论、基础实验知识;化学学科中的质量守恒、电子守恒、能量守恒等思想,环境应用中的绿色化学思想;学会用归纳演绎推理、比较分析判断的学科基本方法等对概念做出甄别。
2.3.构建高中生的化学思维素养,让学生真正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了其具有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它可以具备的用途”内涵,并从微观角度辩证地认识化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化学逻辑思维素养。
2.4.搭建高中生化学信息素养的平台,培养他们具备相应的化学信息处理能力。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工农业生产是化学应用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工艺流程、合成路线、化学程序等方面探究化学知识的奥秘是未来才华贡献人类的关键。因此,只有搭建一定的化学信息素养的平台,才能让学生在大浪淘沙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2.5.提升高中生的创新发展素养,在合作中学会交流,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与化学核心素养是一脉相承的。核心素养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它具有三维目标的内涵,同时有更鲜美的教育特色。
3.1.教师要全面掌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了解核心素养体系与之前的“三维目标”的关系。传统教育强调的是化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双基”并不能完整展示化学体系,随之而来的是三维目标,发展到现在的核心素养。这一过程体现的是我国教育从教书走向育人的历程,换句话说是教育“软件”的逐步升级。如学习氯气的性质时,“双基”要求的是理解该反应体现了氯气的氧化性,能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三维目标”则在“双基”的基础上培养他们明确这是工业生成盐酸的重要反应的价值取向;作为“核心素养”需要学生对氯气和氢气的反应有“创新”认识,如氯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在受热、光照等条件下产生爆炸,学生可以提炼出相关信息,从化学实验或工业流程的安全的角度感悟。
3.2.中学化学知识具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必须加强教学的计划性。为了有丰硕的成果,农民或在不同的季节种下不同的农作物,在不同的时期使用不同的肥料。学习也是如此,不同阶段学生应该掌握不同的知识,同一知识也有不同的认识层面,因材施教必须体现学科知识的深化过程。
中学化学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初入高中,学生对化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多数知识是死记硬背得来的,如元素的化合价、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氢气、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等,构建不了化学的知识体系,更谈不上学科素养。于是在必修1中采用物质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物质的共同的性质的认识,并在后面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中不断发展和深化。又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之后,在必修2中涉及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用化学思维进行归纳和推理。周期律就是对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具体认识的一种化学思想,在高考试题中是一个热点问题,凸显了化学素养在中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贯穿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在不同的章节融入不同的学科能力。
3.3.化学核心素养更多的是在思维能力层面上,让学生的认知发生飞跃就必须掌握属于化学学科内在的规律。化学是一个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过程,物质的结构是微观的,决定了它所具有的性质,明确了物质的性质,才能为我所用。所以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探析可以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例如,学生最初对氮气的认识来源于初中空气的成分,从元素周期表的位置分析氮元素具有较活泼的非金属性,但是氮气却是一种惰性较强的气体。通过氮气的结构分析,存在N≡N共价键,键能大,所以不活泼。然而氮元素毕竟是非金属性较强的元素,所以氮气在特定的条件下仍然会发生相应的化学反应。如工业合成氨,放在电条件下N 和O 的化合反应等,只不过是反应的条件苛刻罢了。学生理解了反应特征,就知道N2作为保护气体应该是常温或低温,高温下就可能破坏N≡N共价键,就可能凸显出氮元素活泼的非金属性的方面。
化学学科的内在规律有很多,变化是规律的核心。无论是质量守恒、还是能量守恒无论是可逆反应还是自发反应,从不同角度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这才是化学的核心素养。
总之,化学的核心价值观在于终身学习和科学求实。一句典型的高考试题中的语言就是“化学无处不在”,化学已经融于现代技术、社会和环境之中,这正是化学的核心素养在社会发展中折射出来的巨大魅力,这种化学的核心素养不容忽视,无可替代。
❻ 初三化学学习应该注意哪些重要内容
(一)牢固掌握化学用语、认真运用化学工具是学好化学学科最起码的条件。
化学知识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财富。为了加强化学学科的知识交流,为了共同探索化学的未知领域。国际会议制定了各国通用的化学用语。在初中阶段,同学们要特别掌握的化学用语有:
1、部分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和分类
2、准确掌握物质的名称、俗称及化学式
化学式是该物质最小微粒(一般指分子)中元素种类和原子个数的组合式。书写要准确,学会命名,熟悉俗称。为了准确掌握化学式的书写,同学们在学习“化合价”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化合价”的运用,确保化学式书写准确。
3、准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是运用化学式来表达化学反应的正确结果,是以化学反应事实和质量守恒定律为依据,指导化学工业生产。
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的计算是同学们学习化学的重点和难点。同学要注意这部分的学习、理解和记忆。
(二)认真理解和掌握化学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是初中化学重点学习部分。对基本概念要准确理解。并能运用基本概念来分析化学反应现象。
基本理论是研究化学现象的根本。但初中所学的原子理论、分子理论都是初步的、基础的,但基本理论对今后学好化学课程、做好化学研究将是极为重要的。
(三)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真实记录,提高化学实验的动手能力。
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化学变化最有力的说明。化学也是以实验为依据的。同学们要学会观察实验、操作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和过程、记录准确的实验现象和结果,完成好实验报告。
(四)熟悉重要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初中化学所研究的物质,都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例如:我们要学习人类需要的第一物质氧气,第二物质水,等等。学习时不仅感到亲切,熟悉,而且通过学习也会对它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用途有了进一步了解。
(五)学会把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社会实践相结合。
我们就生活在化学变化的环境中,如何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现象?如何成为环境保护的一份子?
如何正确、安全地使用化学用品等。通过联系实际,不仅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也为今后化学学科学习的深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六)化学学科是能力培养的重要学科。
化学学科是一门研究物质(多指微观物质中的原子或分子等)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合成及应用这样一门自然科学。它对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实验动手能力以及自学能力都是很重要的。在这些能力提高的同时,学化学的兴趣更浓了,对化学知识的追求感更强了。
❼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重建课程结构、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学科观念等方面,对传统的课程模式有了实质性突破。课程改革为教学创新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和有力的支撑。教学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呼应,必然应有全方位实质性的推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才能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化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对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门有用的科学。而我作为一名初三化学教师,深感责任的重大。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学科观念还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阶段主要是元素观、微粒观、实验研究方法、物质的分类法、化学价值观等。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学科观念、科学创新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重建课程结构、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学科观念等方面,对传统的课程模式有了实质性突破。课程改革为教学创新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和有力的支撑。教学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呼应,必然应有全方位实质性的推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才能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化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是有用的,对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我作为一名初三化学教师,深感责任的重大。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学科观念还是非常重要的。三年前我参加了我们泰州市举办的“泰州市初中化学课改星光大舞台”的决赛,在这次比赛中选手们的亮点很多。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化学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观。
一、 培养学生的元素观。
我参赛的课题是《框图型推断题初探》,本节课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元素观,或理解为“原子观”,重点教学目标:原子守恒的思想,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二、 培养学生的微粒观。
教材第三章讲述了物质的微观构成,学生初步认识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这些微粒都是不断运动的。我在第一节时就用湿衣服晒干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认识构成水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且温度越高,微粒的运动速度越快。把高锰酸钾固体颗粒无限制的分割,最后是把它溶解在了水中,颗粒消失不见了,而水却变成了紫红色,使学生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念。让学生从微观角度去认识物质认识世界。
三、实验研究的方法。
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科学不仅是一堆事实和理论,更是一种思考和探索的过程,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尽管教材中的内容对我们来说是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因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学习方式,应讲或的知识的自然途径还原为类似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主动探究,通过“真知”的再发现来还原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取知识和技能,领悟科学思想观念,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当前中小学中普遍有的学生被动接受、大量重复训练的学习方式。学习中教师精心创设研究情境,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探究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训练学生大胆猜测,对于问题作多种假设和猜测,教育学生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计划、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注意收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等科学方法,指导学生得出结论。
学生不再是教学活动和教材使用的被动受体,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加工和创造实践的主体。因而教师要将“教材”变为“学材”,从学生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亲身体验主动探究、思考研究过程,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树立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意识。新课程下的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统一,其实质是师生互动,是师生间对话沟通,合作与共建,是师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改变师生关系,通过师生互动,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其关键又在于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做朋友,从学生角度组织教学,回归学生的心理世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境界。
教师要实现师生间的互动,还要善于组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实现生生互动。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合作精神、团队意识、集体观念的养成,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分组讨论学习交流,这样可以保持学习的多样性,激发出更多观点,形成全面认识,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更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教师要大胆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中的化学实验,将演示实验尽可能的改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注意从科学方法论角度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体会实验设计思路,启发学生分析研究实验现象与化学本质的内在联系,从中使学生的思维深度深化,在更高层次上形成对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和欲望,在潜移默化中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能力,体验到真理和创新实践的乐趣。
新课标要求中实验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取消了过去单独实验的编排方式,淡化了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的区别,实验不再是简单的通过实验演示实验来训练某一实验技能、验证某个化学知识,而是将实验融入整个化学课程的始终,因此化学实验的比重并没降低。实验的探究性、开放性、趣味性、综合性明显增强,反映了现代化学重视实验技术革新的发展特点。
四、物质的分类
物质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如将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二氧化碳进行分类。按照是否是单质来分,氢气是一组,一氧化碳、甲烷和二氧化碳是一组;按照物质是否具有可燃性分,氢气、甲烷、一氧化碳是一组,二氧化碳是一组;按照是否是有机物来分,甲烷是一组,氢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是一组;按照是否是氧化物来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是一组,氢气和甲烷是一组。因此,教师在讲述这一知识时不能遏制学生的思维。
五、培养学生的化学价值观。
其实,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听了一节非常有意思的课《鸡蛋里的化学》授课老师从鸡蛋的外壳,钙离子的检验,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到里面的蛋清和蛋黄,一一介绍了蕴含在鸡蛋里的化学,非常新颖。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环境、化学与材料是目前科学家密切关注的问题,可以这样说假如没有化学,那么社会将停滞不前,没有化学就没有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我们应该为有化学、学习并研究化学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总之,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必然选择。教师在教学中要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讲解练习做法,不要剥夺学生思维权利,呈现现成结论。创新要求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养成对问题、对新知识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对问题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既要学会,又要会学。要使学生以多种渠道,吸取多方面的认识,开阔视野,以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化学学科观念
❽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学科素养
科学素养也称科学素质,是人的一种内在品质,其重点在于是对科学的态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科学性以及批判精神,同时也包括知识技能的获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知识和办法。科学素养是有结构的,其基本结构可以表达为三个层次:一是价值取向层面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价值观;二是知识能力层面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三是具体行为层面的科学行为与习惯。(如图1)。
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义
图1 科学素养的基本结构
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规定,化学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而且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课程标准还提出,义务教育段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体现。可见,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化学课程的核心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是在科学素养的三层结构上全面发展,只不过在科学知识方面以化学知识的积累为主;在科学方法方面既有一般科学方法渗透和训练,也重视化学学科独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最终影响学生在社会生活活动中,增加化学视角,用科学的方式解决问题。
一、化学教师学科素养的构成
化学教师作为化学课程的实施者承担着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重要任务。化学教师的科学素养,特别是基于化学学科的学科素养,直接影响化学课程的实施效果,影响教育目标的充分实现。
根据前面对科学素养的分析,我们认为化学教师的学科素养应该包含以下三方面内涵:学科知识与技术、学科方法与能力、学科视野与情怀。
1.学科知识与技术
学科知识与技术指化学教师需要有丰富的化学学科知识,包括了解化学学科的学科体系、研究内容、发展历程和研究进展;理解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化学用语;熟悉较多的化学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教师还应该掌握一定的化学实验技术,如分离、提纯、制备、研究物质性质及反应规律等的实验技术。
2.学科方法与能力
学科方法与能力指化学教师应理解和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能将这种思路方法应用于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形成能力。这里的思路方法既包括一般研究方法,如科学探究,和一般科学方法,如测量法、数学法、模型法,也包括化学学科特征的科学方法,如实验法、化学用语。另外,化学学科中一些具体的方法也是教师必备的思路方法。如,化学学科认识物质的思路方法,认识化学反应的思路方法;以及一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如,制备物质的思路方法、分离物质的思路方法等。
3.学科视野与情怀
化学教师的学科视野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学科知识的视野,即面对同一化学问题,能否从化学学科的不同视角进行解释或研究。比如,面对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教师能否自主的从物质性质视角、物质转化视角、反应类别视角、能量视角、反应的微观本质,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以及化学反应的调节与控制等多个角度理解和认识。也许对任何单一角度,一旦提示教师,教师都可能调用相关知识解释说明,但是如果缺少提示,有些教师就会局限在很少的认识角度上,缺乏全面丰富的认识视野。化学教师学科视野的另一方面体现在化学教师对化学学科价值理解的视野。每位化学教师都知道“化学为人类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化学无处不在”,但是如果具体追问“化学到底是怎样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化学具体在哪些领域做出了贡献”就不是每位教师都能说得清的事情了。学科情怀也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情感,一是胸怀。情感指教师热爱学科,对学科有浓厚的研究兴趣、拥有学科自豪感,教师的学 1
科视野越广阔,学科情感也就越深厚。胸怀指教师对学科的局限性有充分的认识,既认识到学科本身发展的阶段性、局限性,目前形成的理论都还有被突破、被发展的空间;也认识到学科在发展带给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要讲究科学伦理,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初中化学教学课程包含五个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概括而言,初中化学就是要交给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基于化学视角认识物质、认识物质的变化,并将这一能力迁移应用于理解、解释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和问题。因此,初中化学教师的学科素养包含四方面内容:基于化学视角认识物质的知识与方法;基于化学视角认识化学反应的知识与方法;基于化学学科的思想方法,获取、判断化学新知的能力;有广博的学科视野,对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敏锐发现、乐于探究、善于表达的意识和能力。“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基于化学视角认识物质、转化物质、创造物质、应用物质是化学学科的重要任务。因此基于化学视角认识物质的学科素养内涵就包括四方面内容: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认识物质的性质,认识物质的转化,认识物质的应用。(见下图)
2
只有教师认识到以上各方面的联系,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有效渗透。而且随着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中学化学教学正由“知识为本”向“观念为本”转变。即化学教学必须超越传授具体知识的层面,从传授事实、掌握知识转变为使用事实、发展观念。要培养学生形成化学学科素养,首先要求学生形成化学基本观念,从而逐步形成化学学科素养。
二、什么是化学学科素养
而化学学科素养,就是指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在头脑中留存的, 是对化学科学的本质、特征、价值的基本概括性认识。它虽然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但它对一般化学知识具有统率作用,对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它具有以下特点:
(1)它不是具体的化学基础知识,而是化学知识的核心和精髓,是通过具体知识与原理反复提炼形成的;(2)许多具体的化学问题能在化学基本观念的框架下得到解决;(3)化学学科素养能引领学生从化学视角看待物质世界,形成独特的化学思维方式;(4)化学学科素养需要在不断修改中得到完善、提升,且随着认识事物的增多和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会逐渐丰富和透彻,进而会转化为信念与智慧,从而在根本上提高了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
三、初中化学学科素养的基本内容
在初中化学课程中要帮助学生形成的化学学科基本素养主要包括:形成物质观、元素观、微粒观、化学反应与能量观、分类观、化学的社会价值观。
1.物质组成的元素观:认识物质由元素组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种类不变、同一种元素是核电荷数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周期表中列出了已发现的100多种元素,元素在自然界以单质或化合物状态存在,人体中存在的各种元素,不论多或少,都与人的生长、健康有密切关系。
2.物质构成的微粒观: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它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可用元素化合价的概念说明组成化合物的各元素原子数的定量关系;用元素符号可以书写原子、分子、离子的符号和物质的化学式。
❾ 怎么学好初中化学
要想学好化学,必须先了解这门课程。课前一定要预习,在预习时,除了要把新课内容仔细读一遍外,还应在不懂处作上记号,并试着做一做课本上的练习。
这样带着疑问、难点,听课的效率就会大大地提高。初中化学内容比较多,知识比较零散,老师在讲课时,着重围绕重点内容进行讲授。
因此大家要仔细听课认真做笔记,这不仅有利于进行课后复习,掌握重点,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预防上课时“走神”。不过在记笔记时,要在听清楚老师所讲内容的基础上,记重点、难点、疑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
知识技能
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化学工程及化工制图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了解国家关于科学技术、化学相关产业、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法规。
❿ 初中化学课标中都培养学生的哪些学习化学的能力
初中化学课标中都培养学生的哪些学习化学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手段,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教学中渗透的素质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即观察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把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来抓。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教学中的某些题型为例,浅谈学生的三种能力培养。
一、设计图形,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观察问题问
题片面性,把装置看成是贮气装置,这是学生
没有正确理解装置,想当然的结果。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设计图形,教会学生观察图形的结
构的特征,从而全面掌握装置不同用途。教会
学生养成仔细观察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许多化学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如上图(1)贮气: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时气体从 端通入,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时、气体从 端通入,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 端通入,若要用水将装置中的氧气排出进行实验,水应从 端通入。(2)洗气: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装置内应盛的物质是 ,气体应从 端通入。(3)检验:证明一氧化碳中含有二氧化碳,装置内应盛 、要除去二氧化碳最好盛 。(4)量气:要测量气体体积,还需要用到的一种仪器是 ,测量时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 端通入,该法适用于测量 的气体的体积。
通过观察讲解之后学生便会发现装置的结构特征,从而掌握装置不同用途。
二、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所教内容,多设计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设计这样问题。下图是水通电分解的示意图,请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写出获得的有关化学信息。
水分子 氧原子 氢原子 氧分子 氢分子
(1) (2) (3) (4)
这一题可增强学生对元素符号、化学式表示宏观、微观化学意义了解,帮助学生总结出此类题型规律,知道化学意义中的宏观、微观区别和联系。
再如(1)水是由 组成的。(2)水是由 构成的。
(3)水分子是由 构成的。
(4)每个水分子是由 构成的。
此题可增强学生对分子、原子、离子等构成物质,分子由原子构成及元素组成物质理解。
三、灵活运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必须形成为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上。这种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能否学好化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某同学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先仰视读数为20ml,倒去一部分液体后又府视读数,示数为11ml,该同学倒去液体的体积为 (①大于9ml ②小于9ml ③等于9ml ④无法判断)。解决此类题在学生学完量筒正确使用后并灵活运用,正确理解“俯大仰小”函意。对以后学习将起到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