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生活中有哪些化学问题
例如纸张或木材等物质的燃烧,都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铁生锈生成了铁锈;呼吸作用把氧气转化成二氧化碳;食物腐烂、酿酒、酿醋等等,都属于化学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例如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成分不变,都是水);石头的粉碎;糖溶于水(水变甜了说明糖的成分没有变);雪融化等等都属于物理变化。
Ⅱ 怎样创设真实有效的化学教学情境
如何创设有效的化学教学情境〔创新教育〕
一、何为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 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活动. “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 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规定的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 学到相应的专业知识,提高相应的专业能力.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 很辛苦,那也是无效的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 或低效地教学. 按照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化学的有效教学应具备以下特点:(1)教学活动要体现三维 目标的要求,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2)教学 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学生潜能的发挥;(3)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并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4)教学效果要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影响化学有效教学的因素 1.教师因素.在初中阶段,化学学习的时间较短,为了提高升学率,很多教师侧重于知识 的灌输,偏重于题海战术,使得学生对化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进入高职后,教师对初中 教材的知识点、教学要求、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了解不够,不能准确处理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如果盲目增加课堂信息量和课程难度,就容易使学生无法及时理解学习内容而产生厌学 情绪,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另外,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教学理念、责任意识等也会对教学的有效性产生一 定的影响. 2.学生因素.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也是决定能否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 素.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薄弱,信心不足,就逐渐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部分学生坚持原来的 学习方法,忽视学习的基本环节,过度依赖老师,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较差;部分学生对 化学学习产生了轻视的态度,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 3.其他因素.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教材内容与结构方式、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师生关 系、评价方式等也是影响高职化学有效教学的因素. 三、如何创设有效的化学教学情境 1.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的灵魂. 例如,学习 Fe2+的氧化性时,可以利用维生素 C 使切开的苹果保持原有颜色这 一实验来创设教学情境;学习原电池知识时,可以利用苹果、橘子的导电实验来创设教学情 境.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氯气的相关知识时,可以联系自来水、游泳 池的杀菌消毒和养金鱼的注意事项创设教学情境;在学习乙烯的性质时,可以联系生活中水 果的保鲜与催熟、保鲜膜使用的注意事项创设教学情境;在学习 SO2的性质时, 可以联系酸雨、纸张的漂白来创设教学情境. 另外,教师也可以在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密切联系的学习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各 样的探究活动学习有关的内容,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 3.通过化学史创设教学情境.化学史是化学这门学科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史,它真实 地反映了化学的发展过程.例如,学习绪言知识时,可以这样创设教学情境:造纸、黑火药、 陶瓷、冶金、炼丹术这些重大的发明与化学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古代人真的可以长生不 老吗?学习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知识时,可以这样创设教学情境:兵马俑二号坑发掘出的兵器, 深埋于地下2000 多年却依然无锈迹.经过检测,发现兵器表面经过铬盐氧化处理过,而采用 电镀铬来防止金属腐蚀的技术是英国人1937 年才发明的,那么秦朝是用什么方法来防止兵器 生锈的呢? 化学史本身就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如果教师能够巧妙运用化学史创设教学情境,可以 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并且可以为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4.利用化学热点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如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着很多事情,趣味性 的化学故事、化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讲述身边发生的与化学知识有关的事例,可以让学生感受生活,感悟知识.例如,煤矿瓦 斯爆炸、化工厂重大事故、酒精中毒、工业用盐中毒、变质食物中毒、毒品问题等等.这些涉 及到化学有关知识的新闻是创设教学情境的绝佳素材. 5.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对于教师而言,仅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 一本教科书”来进行教学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教 师应恰当运用录像、投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来辅助化学教学,创设教学情境. 生产生活中会产生许多垃圾,乱扔垃圾的现象随处可见,垃圾的处理问题是一个世界性 的难题.学生对这些问题是如何看待的?有些什么样的思考?对垃圾的妥善处理与利用知道 多少?在进行“垃圾的妥善处理与利用”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大屏幕展示四季如春、鲜 花盛开的海南风光,那里有清新的空气、湛蓝的海水、洁白的沙滩、椰树婆娑、鲜花盛开; 接着展示垃圾堆满道路、焚烧垃圾的滚滚浓烟、河面上漂浮着白色垃圾.这样的情境可以引起 学生的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美丽的家园变得满目疮痍、不堪入目? 创设化教学情境的方法、途径是多方面的,尚有许多方面在上述内容中未曾涉及,有待 于我们在今后的化学教学中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Ⅲ 浅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端,是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设计精炼、新颖、富有启发性的导入方式,可以拨动学生学习的心弦,把注意力集中起来,诱发思维,激发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新课的导入也如此。由于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各异,教师得设计灵活多变、生动有趣的导言,才会使课堂教学变得生机而有活力。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1. 审题导入法 审题导入法是指教师先板书课题,然后从审题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课题,从而导入新课教学。这种方法直接了当,主题明确,突出中心,直奔重点,学生很快进入中心内容的探讨,同时唤起学习的兴趣。运用审题导入法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围绕课题,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通过设问、反问、讨论等方式导入课堂教学,发动学生积极思考,为新课教学起到铺垫作用。
Ⅳ 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的论文
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的论文
一 、怎样的教学情境更具有教育教学价值
1.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实际相联系。或者说与学生的已有经验相联系(课标中的要求),使学生有的可想,有的可分析,可引发学生的高水平思维活动。课程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不仅仅是激发兴趣,引起学生的关注,更主要的是将教学情境中的现象或问题,与学生的已有经验产生联系,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相关信息,促使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2.与核心的教学内容密切联系。有的教学情景很有意思,能够短暂吸引学生的关注,但是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这是目前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现状。大多数老师能够用生活中的事实或现象直接引入教学内容,然后“纯粹地”讲解化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情境大大消减了教育教学价值。学生不但不关注,而且也不能让学生将化学知识与实际建立联系。教学情境应该与核心的教学内容紧密相关, 促使学生建立生活背景中的化学知识形态。
3.良好的教学情境应该能够使学生产生问题。有些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学生也知道,但是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驱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
二、对于物质性质类知识可以创设比较性的问题情境
教师可以利用新旧知识的比较,新知识所特有的性质作为引起问题的出发点来创设问题情境,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轻松、自愿、愉快地走向新知识。如学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时,我利用三只相同的气球内充氧气、二氧化碳、氢气,做成等大,创设比较情境,放手后,上升的气球内盛什么气体,性质如何?下降的气球内的气体性质又如何?再把下降气球放入大烧杯中,向里充二氧化碳,通过比较现象,二氧化碳的密度自然揭晓,用途也应蕴而生。入情入理,便于掌握,又体现了过程性。
三、针对有关化学原理、定律类知识可创设过程性问题情境
教师要设计从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来猜想与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金属的性质——金属活动性一节中,我创设了:“师傅老赵外出,临走交待刚来学徒的小李把散落在地面的锌片、铜片、铁片分类归拢一下,而小李也正想借此表现一下。但没上几天学又缺乏社会经验的小李迅速收拾好了某金属片,而其它两种一时竟束手无策,你能通过所学猜他整理出来的是哪种金属吗?你还能帮他一下吗?说出你的理由、方案并准备实验进行验证。”这样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和知识迅速判断出小李整理出的金属片(意见很多,但都有理),又通过引导、学习、讨论、合作交流得出了若干种方案,再经共同交流予以论证,最后再进行实验,进一步验证了方案,巩固了所学,并在学习、讨论、交流、实验中又产生了其他的问题,使得学生开拓了视野,真正掌握了所学知识,兴趣盎然,效果较好。
四、加强实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潜移默化。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必先要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当今社会瞬息万变,若没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将难以顺应时代的要求。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必须在学生中树立创新榜样,尤其是在普通中学中,教师就更有必要这样做。例:在CO2与H2O作用生成H2CO3、H2CO3能使紫色石蕊变红,通过对比实验用食醋、盐酸,从而得出结论。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实验的创新,增强了探索性,养成了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习惯,既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堂实验奇、新、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创设实验情境在奇、新、变上做文章,力求注意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见度。例:在演示“物质溶解扩散过程”的实验,我们采用了化学投影仪,这样同一个实验变化实验手段,既增大了实验的可见度,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五、对于物质的制备、除杂类、计算类复习性之类的知识可创设经验性问题情境
教师要做到“量体裁衣”和“因需而设”,选择与教学内容学习主题直接相关的基础性经验问题,增强经验性问题情境的针对性,同时要注意其有效性。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首先通过复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思路“药、方、装、严”,来引导学生制定出二氧化碳的制取思路,这样水到渠成,学生很自然的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并非所有的知识都予以问题化,都进行情境设计,那样会完不成教学任务,甚至会喧宾夺主,空摆花架子,没有实效性。教师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科学分析。
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所蕴含的知识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抓住重点和难点。一般来说,那些能建立起广泛联系、迁移性强、活化率高的知识点,那些在知识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科学思想、方法、学习策略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那些在生产生活实际中具有广泛应用的知识,对学生的能力发展和情感的培养具有较高的价值。在教学中可针对这些知识进行有关的问题设计,常以实验探究,模型制作、解说、补充,图表绘制、分析,习题演练,文字材料的阅读分析等形式,创设情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需要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和探索问题的欲望。
2、创设了恰当的问题情境并不一定就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关键是否能根据创设的情境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
衡量问题质量的因素主要有:问题的难易程度、思维强度、思维量的大小、提出的时机及问题的明确性等。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必须要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力度,在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所谓“更懂”“更容易掌握”,易把一个具有一定深度的内容分解得非常具体,设计成一系列十分细碎的问题,使学生易获得标准答案。由一串细碎的问题边问边答,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走向目标,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师的思维框架中。这种问题既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立性,也不利于学生形成相对完整地认识思路和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减少这种琐碎的提问,教师应根据所创设的情境,尽可能设计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用问题组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深刻理解有关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总之,化学教学中,要以问题为中心,把问题看成学生学习的起点、动力和贯穿整个过程的主线,教师要将教学中的知识有选择性地进行问题化、情境化设计,努力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Ⅳ 浅谈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几点做法
创设问题情境时遵循了以下几条原则:(1)针对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层次性原则;(4)探索性原则;(5)开放性原则。将课本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来逐步掌握隐含于情境背后的理论知识,逐渐熟练并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从而也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Ⅵ 化学教学中如何提出化学问题
化学新课程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接触化学、学习化学,结合初中化学教学,创设化学生活化课堂不仅可以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体验,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探究能力,有效落实新课标。
一、捕捉生活现象,引入化学问题
因为许多化学反应和化学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影子。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捕捉适宜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进而可以提炼出其中的化学问题。
例如,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铝和氮气的性质。由于有了跟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导入,学生对于下面新知的学习就有了积极性,兴趣自然产生。
二、创设生活情境,感受化学问题
化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相关。
现行化学新教材内容的设计尽量贴近了生活实际,甚至手中的一张纸,呼出的一口气都成了学生自己的研究学习对象,这样的学习易被接受。
直观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更容易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问题、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三、参与生活实践,认识化学问题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
任何束缚学生手脚,只允许他们冥思苦想的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只有让学生充分进行生活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
例如,结合空气、水、酸、碱、盐等内容的学习,组织学生对本地区的环境状况(饮用水、空气、土壤等)、空气的污染状况、污水处理厂的流程和原理、周边农村施用化肥和农药的具体情况等进行调查.
结合无锡太湖蓝藻事件、白色污染等,组织学生关注新闻并从网上查询分析原因。
通过这些实验和调查活动,运用化学原理积极展开思维,不仅使学生树立绿色食品、绿色环保、绿色化学的意识;而且可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去亲自体验,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就理解了知识,掌握了知识。
四、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新教材努力从化学的视角去展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用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和对有关的社会问题做出判断决策的能力。所以,化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Ⅶ 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哪些
1、并非所有的知识都予以问题化,都进行情境设计,那样会完不成教学任务,甚至会喧宾夺主,空摆花架子,没有实效性。教师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科学分析。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所蕴含的知识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抓住重点和难点。一般来说,那些能建立起广泛联系、迁移性强、活化率高的知识点,那些在知识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科学思想、方法、学习策略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那些在生产生活实际中具有广泛应用的知识,对学生的能力发展和情感的培养具有较高的价值。在教学中可针对这些知识进行有关的问题设计,常以实验探究,模型制作、解说、补充,图表绘制、分析,习题演练,文字材料的阅读分析等形式,创设情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需要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和探索问题的欲望。
2、创设了恰当的问题情境并不一定就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关键是否能根据创设的情境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衡量问题质量的因素主要有:问题的难易程度、思维强度、思维量的大小、提出的时机及问题的明确性等。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必须要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力度,在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所谓“更懂”“更容易掌握”,易把一个具有一定深度的内容分解得非常具体,设计成一系列十分细碎的问题,使学生易获得标准答案。由一串细碎的问题边问边答,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走向目标,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师的思维框架中。这种问题既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立性,也不利于学生形成相对完整地认识思路和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减少这种琐碎的提问,教师应根据所创设的情境,尽可能设计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用问题组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深刻理解有关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总之,化学教学中,要以问题为中心,把问题看成学生学习的起点、动力和贯穿整个过程的主线,教师要将教学中的知识有选择性地进行问题化、情境化设计,努力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Ⅷ 化学教学情境创设应注意哪些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时遵循了以下几条原则:
(1)针对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层次性原则;(4)探索性原则;(5)开放性原则。将课本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来逐步掌握隐含于情境背后的理论知识,逐渐熟练并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从而也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Ⅸ 如何设置化学探究中的问题情境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化学课堂中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师生共入质疑、解疑境界,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真理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新形势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是课堂中问题情境设置得以顺利实施的润滑剂。
给学生宽松的学习氛围,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前提之一。有经验的教师总结出共同的结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起来的关键。《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正式职能以外,他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把更多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激励学生对教材,对老师发出挑战,也允许学生出错,老师不仅要宽容还要想方设法让错误变得 “美丽”。鼓励学生独树一帜,标新立异,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快感和动机,这样由思到疑,再由疑到辩,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变原来的被动学为主动学,逐步形成科学的头脑。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是课堂中问题情境设置得以顺利实施的正催化剂。
自信是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源泉。在化学教学中,努力增强学生自信心,克服他们的畏惧心理。每个学生如不同内涵的书,每本都有可读之处,教学中应想方设法肯定、表扬每一个学生的长处,让他们看到自己优势,让其内心充满阳光,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潜能。
问题源于于生活,源于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生活和社会问题值得探讨:如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健康与改水、水管的锈蚀与防锈、白色污染的控制、开发利用新型能源等,一个个社会生活问题都发人深思。只要做有心人,问题随处可见。
问题源于阅读。阅读给人增智,但阅读的材料是个体或部分智慧的结晶,带有个体意识,总存在待修改完善的部分;再者作者当时写时顺应那时的背景和信息,所以存在滞后性,即使专家编的教材也如此。鼓励学生带着质疑的眼光去阅读,即用“心”去研读,寻找不合时宜的观点,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发现并进一步探讨问题。例如,我在教学时曾以此例鼓励学生质疑:科学研究发现,人体含铝量过多,使儿童智力低下,老年人易患老年痴呆症,所以,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TO)正式将铝确定为“食品污染源之一”。但是,教材在关于金属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没有涉及这类知识,在新教材“食品、饮料的包装……胃舒平用来治疗胃病”中还没提到,这显然不妥。由此告诉学生教材并非权威,有疑可质。
问题源于实验现象。我们应透过现象看本质,来不得半点马虎。例如1673年,英国物理学家波义尔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他将金属放在密闭容器中煅烧,煅烧后,他立即打开容器盖进行称量,结果发现反应后的固体的质量增加了,该实验导致波义尔未能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如果当时他不放过这点误差,把它作为研究问题的起点,也许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就属于他了。
问题源于跨学科课题研究。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学科,自然现象绝不是化学来包罗万象的,它包括地理、物理、生物等跨学科的知识,因此,跨学科的问题很丰富,有必要关注。如宇宙飞船升空,既表明氢气燃料燃烧(化学知识)威力无穷,也显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物理知识)的赫赫功劳。
培养积极思辩能力可优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比如看到一瓶无标签的气体,产生求知欲:这是什么?通过猜想验证后,又想该气体能跟哪些物质反应?小组合作探究后再思:它有哪些用途?由思到疑,再由疑到辩,循环往复使认识发生质的飞跃。
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也就是说,问题情境是一种当学生接触到学习内容与原有知识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解决的心理状态。并不是任何情境都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困境,非常熟悉或完全陌生的事物都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只有那些难易适度,有助于学生形成“心求通而不得”的认知冲突的化学问题或事物,才是构成问题情境的最佳素材,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动机。据此,在教学中可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欲擒故纵,努力让学生自主创设问题情境,解决问题。在教学“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我故意不讲,让学生自学,去发现问题。不一会儿就有学生迫不及待的问:老师,我们这里应该不会缺水吧?(激发认知冲突)许多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我趁热打铁,切入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小组讨论,结果形成共识:我们虽处江南水乡,整个的水资源比较丰富,但水污染却不容忽视。这时,我来了个投石问路:什么原因导致了水污染?联系实际谈谈如何保护水资源。他们说古论今,道出水污染的众多原因竟是现代人为造成:向河里倒垃圾倒污水、农药化肥的滥用、工厂的废水,废渣,废气等;为了保护水资源有同学建议按小组有计划地向人们宣传水资源的宝贵,提高人们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树立节水光荣的良好风尚;也有同学提议改变燃料结构,杜绝污染源;也有人提出工厂排放污水之前必须净化处理等等。课后学生笔记上道出心里话:这节课有趣、有劲,留下很深的印象。由反馈的信息表明:学生渴望自主发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能自主解决问题。
旁征博引,把问题悄悄地“移”入课堂,创出别样的效果。我在教学“常见的酸”时,曾切入这样的问题:着名化学家罗伯特·波义尔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花瓣上,过一会儿,他惊奇地发现,紫色的花瓣上出现了红点点。学生惊奇:原来指示剂是这样被发现的(兴趣被激发)。老师接着问:波义尔对这一意外的发现,作出了各种假设,经过多次实验验证,探究普遍规律,终于获得成功。对紫罗兰花瓣儿遇盐酸变红的现象,你有哪些假设?请将你的各种假设以及验证的实验方案表达出来。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达成一致:①其它酸也能使花瓣变红色吗?将稀硫酸,稀醋酸等酸分别滴在花瓣上,观察现象;②盐酸能使其它花瓣变色吗?将盐酸分别滴在其它几种花瓣上,观察现象;③碱溶液能使花瓣变色吗?将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碱溶液分别滴在花瓣上观察现象。寻着方案,一步步进行实验,从学生专注的神情看出好象一个个小科学家。由此说明巧问善诱是创造良好问题情境的关键。
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路很多,也可故意设置错误论点,让学生“唱反调”;也可独辟蹊径,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辩论,使真相越辩越明。也可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较困惑的情境,如“变魔术”“揭露骗子的谎言”等激发学生“心求通而不得”的意境,创设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氛围,使枯燥理论变得有血有肉。也可通过相关练习创设问题,按材料索骥,巩固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应注意的问题
1、不应让设置问题情境流于形式,为了提问而提问,也不应把一个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分解得非常具体,设置成一系列十分细碎的问题,使学生易获得标准答案,由一串细碎的问题,边问边答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走向目标,将学生思维限制在教师思维的框架中,这种提问既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立性,也不利于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思路和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
2、问题教学并非对原来的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转变不是抛弃,讨论式、探究式、合作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如讲解式、接受式、个体学习并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不能完全否定或弃之不用,他们是多样化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不同形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往往一堂课渗透各种教学方式。
Ⅹ 学习化学中常遇到的问题有哪些
1.教材的原因
初中教材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广度明显加深,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有的内容如:“摩尔”、“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这些内容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学习困难的重点知识。
2.教师的原因
由于初中化学学习时间短,造成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抓进度,而没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高分低能;常识性介绍及选学部分没有讲述,造成知识缺陷;高中教师对初中教材的特点了解不多,往往未处理好初三与高一衔接,就开快车,抓进度。有的把教材过度深化延伸,对化学知识讲得面面俱到,课堂欠活跃,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3.学生的原因
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竞争意识不强,思想松懈,学习缺乏紧迫感;坚持已有的学法,相信自己的老习惯,过多地依赖老师,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较差;不遵循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如:预习听课复习独立作业总结评估等。听课时,把握不住知识的重难点,理解不透。有的知识印象不深,造成知识缺陷日积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