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谈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应怎样渗透三维目标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今天,化学已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正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新课程三维目标体系为我国基础教育克服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分离的状况提供了观念和制度上的支持,对于培养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三维目标的提出并没有使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分离的状况得到立竿见影的改变。究其原因,一方面,在理论层面,对三维目标的内涵和外延还存在着一些有争议的、没有厘清的观点;另一方面,在实践层面,也存在着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影响着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从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观和学科知识的教育价值两个角度综合来看,三维目标既相互区分,又相互依存、相互支持,构成了一种多向的、非线性的关系。加涅关于教学事件的研究为三维目标整合的可能性提供了实践模型,而当代复杂性理论则为三维目标整合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支持,以此基础建立的三维目标整合的KAPO模型打破了加在三维目标整合上的限制条件,有利于教师精心设计教学事件,有效实现三维目标整合,将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教材改革和教学实践研究的重点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句话已充分体现了,课程目标已将社会、学科、个人的现在和未来结合起来,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而主动获得的全部经验,它通过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系统的构建,完成一个大目标——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那么化学新课程是如何构建新课程目标体系的呢?
一、科学知识与技能——注重实效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是:认识简单的单质和化合物,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认识学会用化学用语表达常见的有关化学物质和物质的变化,初步学会解释简单的化学现象和事实;初步学会用物质的量对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进行量的描述和简单计算;认识常见的化学仪器,掌握简单的化学实验操作,初步学会做实验记录并进行分析和处理,能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比如说我在讲授《燃烧的现象》时,让学生能掌握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和着火点的概念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那么我将采取什么方法才能使新知识得到很好的传承呢?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有一定知识储备,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以见到能够燃烧的物质,到处可以见到燃烧的现象,那么它们燃烧能够发生究竟需要什么条件呢?在这样一个问题情景下,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及亲自动手实验、动脑思考,找出问题原因所在,在全班的讨论互评中,深刻理会所学知识点,能很好掌握知识要求与技能。由于整个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很能调动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课程标准上的知识要求是初中学生要掌握的最主要的知识,它的教育目标是整个素质教育目标的核心和基础,这一点在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有明确规定。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已不再是以往的传授式的教育,而是依据学生已有经验和心理水平来获得,它既有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又有联系实际、联系社会和科学技术方面的要求,能体会所学知识有所用。应试教育中知识点的落实与现代新课程中知识点的落实有很大差别,应试教育往往只是简单的告诉学生结论,然后就是通过大量单调而机械的习题训练来强化结论,这样是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机器。新课程中,则不一样,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初中学生在学习化学课程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因此老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各种教学情景,选择各种生活素材,让学生处于熟悉环境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将新知识纳入既有的或新构建的知识体系中,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学生只有这样,经历真正的认知过程,才能获得生动的知识,才能在认识上逐步提高,才能谈到学以致用和发展创新。
二、 科学过程与方法——注重实施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要求是: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及观察和实验等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具有收集、选择、加工信息及利用信息进行推理的能力,初步具有选择和运用学习工具的能力;能在学习过程中开展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初步具有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我在讲授《燃烧的现象》时,让学生能够通过知识的学习,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在问题情景下,通过实验及小组互评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一般的方法,并能运用到新问题的解决过程去。在每节课中掌握新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体会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能善于检索、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过程与方法”是构成科学素养的要素之一。在信息社会中,由于信息总量的急剧增加,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新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大得惊人,所以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善于检索、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知识积累型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浩如烟海并且会很快过时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而是应该重视以具体知识为载体,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掌握进一步学习特别是适于其终生学习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科学过程与方法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关于科学方法的掌握,不是应该先给出规则1、2、3、4,然后再设计相应的练习来强化,而是应该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渗透、影响。解决问题应该先对问题进行分析,有依据的提出假设,再用事实来检验或验证,得出结论后,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同时,教师应该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小结,以增强学生的体会,从而达到对方法的掌握。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人在学习时代所能掌握的具体知识不论有多少,都只能说是沧海一栗。当他走出学校,步入社会后,在学校所学的具体知识,能在实际工作中用到很少,能适合其终生使用的更少。对未来的社会人来说,终生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学校教育应通过具体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求知能力,使他们学会自己获得知识。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具体知识,不如教给学习的方法。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最重要的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来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共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一个人要在未来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需要一定的创造力,还需要跟别人相处合作;所以,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开展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弥补学生个人能力的不足,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通过科学探究,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形成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倾向,改变过去注重接受式学习,强调知识结果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手,敢于创新。因此,中学教育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在今后的人生里,学生也许会忘记具体的知识内容,但是学生时代通过学习,内化形成的能力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三、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领会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要求是:了解我国对化学发展所作的贡献,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具有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振兴意识;初步了解生活中一些化学问题,初步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具有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关心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保护环境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初步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正确价值观。 在《燃烧的现象》中,在探索燃烧的条件过程的同时,认识到燃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探索的同时,能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乐趣,形成持续学好化学的热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是构成科学素养的要素之一,而是符合学基础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公民,所以化学课程应以化学知识为载体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形成高尚的人格。情感、态度在过去的教师中不够重视。从理论上讲,学生对化学的情感和态度对学习化学至关重要。不可设想,一个对化学情感冷漠、态度消极的学生可以学好化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课程的情感和态度被排除在教学关注范围外,既无针对性地培养,又无科学性的检测,更无实效性的成果。 情感不是虚无的、空洞的东西,它可以使人形成一定的行为倾向(即态度)。有了积极的情感才能形成积极的态度,才能正确的对待社会、对待自然、对待人生。因此我们要从尊重人的情感和意志的角度出发,用积极的情感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们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正确的价值观。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我们应以化学知识为载体,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要与知识技能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与“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过程融合一起,这样才能养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树立社会责任感,使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化学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
四、 三维融合新境界
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常常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以化学方法为中介,逐渐获得正确理解和运用化学的能力,在获得化学能力的过程中,也可以获得知识,并产生情感、激发想象、启发思维,形成一定的学习态度,所以这一切都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比如说在讲解《燃烧的现象》时,首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得出了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可燃物的内在因素有关,是由可燃物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接着再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验,得出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可燃物和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学生能在自己、动手获取知识的同时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由于整个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使学生的学习既轻松愉快、又能积极努力。在获取知识在提高能力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了真正体现。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主体成长过程中生机勃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实现了知识能力乃至生命活动的同步发展。从而使“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的进行了融合,很难把它们分开。 三个维度的有机融合是一门很高的艺术,要做到恰到好处,真的很难。它们是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体系中的,而不是每一节课都一定要平均面面俱到。三个维度在每一节化学课中,我们都应当有所侧重,这样一学年下来,它们也就得到了平均实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之一。具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直接决定着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最基本看法与倾向性,对他的人生具有很强的导向与制约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文化知识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知识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初中学生来说,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显得更为重要。那么,在教学中该怎样把握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呢? 1、通过化学史教育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我国着名化学家傅鹰曾说:“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这句话言简意赅地说明了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和渗透化学史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化学教材中许多规律的发现、原理的建立,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教师应充分发掘,将这些科学知识与有血有肉和有情有感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无疑会赋予这些内容大量的情感色彩。同时要揭示出化学发展的科学精髓,展示化学家求真务实的精神、竞争协作精神、继承创新的精神、敬业献身的精神。现代化教学是把化学家认识世界的模式和科学思想方法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习主体从目的、需要、动机、情感等方面仔细感悟,体会形成科学认知的过程。把握科学、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关系,提倡学生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养成尊重他人成果的正确态度,以及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这为化学教育中人文价值的体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加强师生互动,实现情感交流。加强师生互动,首先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独具的人格魅力,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应对自如。当学生们面对一个能熟练驾驭教材、语言风趣幽默、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手段、对学生充满爱心的老师,情感互动其实也就自在其中了。教师有了正确的价值观、热情的生活态度、执着的科学精神,就很容易影响到学生。此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已经不再是一句空话。
在化学教学中有意无意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将使理性教育的片面变得全面,使课堂教学向“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转变。这样,将会使课堂生机勃勃,激发并保持学生的思维兴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观察、思考、归纳和总结。同时也提高了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使人获得理性的、情感的、精神的、体格的等多方面的健全发展,使人最终成为一个既能创造生活又能享受生活,既懂得尊重他人又善于实现自我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
‘贰’ 怎样有效地进行初中化学科学方法教学
一、 通过化学史教学感悟科学方法
自然科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是在科学家们长期的科学实践中,逐步摸索、积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他们的思想方法、研究方法和创造思维,具体体现在他们探索自然世界的足迹之中。化学发展史能充分展现科学发现的过程,为化学科学方法教学提供生动而丰富的材料,使学生更全面而系统地体会科学方法。
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如拉瓦锡、卢瑟福、侯德榜、门捷列夫等众多中外化学家,他们所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精妙绝伦的实验构思,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科学方法教学素材。例如,卢瑟福的原子结构行星模型很好地解释了。粒子散射实验,标志着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征程迈进了一大步。他所采用的实验、模型的科学方法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可以提供这样的素材:17世纪时,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敞口的曲颈颤中加热金属汞,发现加热后质量增加了,他得出结论,反应后物质质量增加。事隔百年后,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重做了密闭曲颈颤中加热金属汞的实验,他发现密闭时称量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结合教学内容介绍化学发展史上科学家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的范例,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仿效、去运用。从化学发展史中吸取化学思维、化学方法的精髓。
二、根据初中生认知特点进行科学方法教学
初中是学生接触化学的起始年级。从学生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的角度考虑,完全要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宏观到微观、由定性描述到定量表示的过程,这一过程也体现了科学方法本身的层次性。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科学既是知识体系,更是研究过程。掌握科学知识,理解科学过程,才能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科学素养。同时,学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按科学研究的要求来要求学生,否则学生会因达不到要求而失去兴趣。
1.通过知识教学渗透科学方法教学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科学方法的应用处于一种自发的、无意识的状态下,完全是靠教师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在其中的。尤其是在化学教学的初始阶段,如果直接将各种科学方法以显性的形式教给学生,并要求他们机械识记,学生不但难以理解,而且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首先应根据教学内容确定科学方法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在学生不经意间引入某种科学方法,诱导学生自主能动地去了解和运有科学方法,真正把握某种科学方法的精髓。将科学方法教学的内容渗透在知识教学中,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在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建立、发展,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不断完善和应用过程中,以及各知识点相关联的地方,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因此抓住知识和方法的结合点是通过知识教学渗透方法教育的关键。
2.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
化学知识涉及的面宽且量大,内容分散,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易冲动、学习的韧性与持久性欠缺,要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建立知识网络、使学习更具持续性和连贯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化学科学方法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掌握几种认知规律,建立一个知识网络。
为了系统掌握所学元素化合物知识,就必须找出各种元素的单质、化合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根据这些知识体系,建立一个完整的网络,从而将单一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以便牢固掌握。而基本理论的学习则要善于联系实际,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将所获得的一些知识串起来,进行整理,从而形成固有的规律。
三、通过实验探究强化科学方法教学
在实验教学中进行渗透是科学方法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实验中经常要用到各种科学方法,实验的过程也往往是科学研究过程的缩影,实验探究更是科学探究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化,是化学教学中最常见、最主要的探究法。
例如,对燃烧条件的探究、紫色石蕊小花为什么变红的探究(是二氧化碳,是水还是二氧化碳和水的生成物)等等实验探究中就体现了实验条件控制的方法。由于科学方法的培养是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的,学生就能在运用科学方法的实践中体验和领悟科学方法,这些对科学方法的认识也就能动态地存储在学生的意识中。
总之,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方法,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更牢固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科学方法作为正确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蕴含有极大的知识价值,它能够将科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必将使当前的化学教学能尽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化学学科发展的需求、学生终生发展的需求。
‘叁’ 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业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指出:“结合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化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就是说明,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目前中学化学教学中却普遍存在“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德育教育”的现象。在化学课堂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会使化学课堂活起来,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达到智育和德育双赢的效果,下面我结合教材和教学实际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德育教育的最好素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育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的自身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言语表达、仪表都在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的每一堂课老师教师用自己的人格来熏陶学生的场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引导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个性。
二、按照《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在现实的化学教科书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与化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分子、原子、离子的教学中,让学生在搞清概念的基础上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物质的可分与在某一层次的不可分组成了无穷变化的化学世界。在讲授物质的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阴离子与阳离子、溶解与结晶等概念时,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去阐述。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时,阐明这一规律,正好验证了哲学上物质永恒不变的规律。通过硫酸的由于浓度不同而性质不同等内容,使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总之,只要细心地去挖掘教材内容,就可以将辩证唯物主义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
三、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人们对自己的民族及其文化、优良传统的热爱之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觉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化学教材中,介绍中国是世界上对化学工艺发明和使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许多发明创造对推进世界文明和科学技术是有卓越贡献的,造纸术是我国的古代发明之一,我国的造纸工业很发达时,欧洲还在用羊皮作书写材料。(化学教学论文www.fwsir.com)黑火药的发明和运用,是一种工业的也是经济的进步,不仅具有实际意义,而且充实了化学理论。此外,1965年我国成功地合成了牛胰岛素,是世界上第一个合成蛋白质的国家。目前我国的纳米技术也走在世界的前列等。实践证明,化学教学中,爱国主义有机插入,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
四、结合化学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品质
目前的学生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怕吃苦,学习上不努力,承受能力都比较差。对于这种现象,结合化学教材中一些化学家的奋斗史,开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品质。例如: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出生在工,出生在英格兰北部一个穷乡僻壤,父亲是一位织布工人,母亲生了6个小孩,有3个因贫穷而夭折。道尔顿读完小学就因贫穷而辍学,但是他酷爱读书,在干完农活空隙还坚持自学,后来在教学中担任助理教师。工作之余发愤读书。在学校的12年,他读的书比他以后50年的还多,也为他后来的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针对目前学生学习惰性的情况,有效的学习一下化学家们的奋斗史,激发他们的斗志,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去学习。
五、在化学教学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恶化以及自然灾害和社会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解决环境问题从化学教学入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初中的教材中,《空气》、《水》、《燃料与热量》以及《化学与生活》等许多章节都涉及到环境保护,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初中化学教材第七章“燃料燃烧时对环境的影响”一节中,汽车排放的尾气造成空气污染,使人患呼吸道疾病;煤燃烧形成酸雨,使土壤酸化,农作物减产,河流中生物大量死亡,以及对建筑物腐蚀,又如《化学与生活》中涉及到的“白色污染”,实际是聚乙烯制成的塑料袋,使用量大而且难分解。在教学中,通过大量图书的对比,让学生懂得环境污染的危害性,教育学生从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饭盒,使用布袋来代替塑料袋,不践踏小草等,做好带头和宣传作用,带动整个家庭甚至社会共同关注环境问题。
总之,中学化学教材中有大量的德育教育素材,只要我们仔细地挖掘,将德育教育与化学教育有机地结合,一定能丰富课堂,达到一个好的教学效果。
‘肆’ 浅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业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指出:“结合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化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就是说明,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目前中学化学教学中却普遍存在“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德育教育”的现象。在化学课堂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会使化学课堂活起来,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达到智育和德育双赢的效果,下面我结合教材和教学实际谈点自己的看法:一、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德育教育的最好素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育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的自身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言语表达、仪表都在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的每一堂课老师教师用自己的人格来熏陶学生的场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引导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个性。二、按照《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在现实的化学教科书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与化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分子、原子、离子的教学中,让学生在搞清概念的基础上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物质的可分与在某一层次的不可分组成了无穷变化的化学世界。在讲授物质的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阴离子与阳离子、溶解与结晶等概念时,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去阐述。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时,阐明这一规律,正好验证了哲学上物质永恒不变的规律。通过硫酸的由于浓度不同而性质不同等内容,使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总之,只要细心地去挖掘教材内容,就可以将辩证唯物主义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三、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人们对自己的民族及其文化、优良传统的热爱之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觉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化学教材中,介绍中国是世界上对化学工艺发明和使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许多发明创造对推进世界文明和科学技术是有卓越贡献的,造纸术是我国的古代发明之一,我国的造纸工业很发达时,欧洲还在用羊皮作书写材料。黑火药的发明和运用,是一种工业的也是经济的进步,不仅具有实际意义,而且充实了化学理论。此外,1965年我国成功地合成了牛胰岛素,是世界上第一个合成蛋白质的国家。目前我国的纳米技术也走在世界的前列等。实践证明,化学教学中,爱国主义有机插入,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四、结合化学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品质目前的学生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怕吃苦,学习上不努力,承受能力都比较差。对于这种现象,结合化学教材中一些化学家的奋斗史,开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品质。例如: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出生在工,出生在英格兰北部一个穷乡僻壤,父亲是一位织布工人,母亲生了6个小孩,有3个因贫穷而夭折。道尔顿读完小学就因贫穷而辍学,但是他酷爱读书,在干完农活空隙还坚持自学,后来在教学中担任助理教师。工作之余发愤读书。在学校的12年,他读的书比他以后50年的还多,也为他后来的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针对目前学生学习惰性的情况,有效的学习一下化学家们的奋斗史,激发他们的斗志,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去学习。五、在化学教学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恶化以及自然灾害和社会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解决环境问题从化学教学入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初中的教材中,《空气》、《水》、《燃料与热量》以及《化学与生活》等许多章节都涉及到环境保护,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初中化学教材第七章“燃料燃烧时对环境的影响”一节中,汽车排放的尾气造成空气污染,使人患呼吸道疾病;煤燃烧形成酸雨,使土壤酸化,农作物减产,河流中生物大量死亡,以及对建筑物腐蚀,又如《化学与生活》中涉及到的“白色污染”,实际是聚乙烯制成的塑料袋,使用量大而且难分解。在教学中,通过大量图书的对比,让学生懂得环境污染的危害性,教育学生从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饭盒,使用布袋来代替塑料袋,不践踏小草等,做好带头和宣传作用,带动整个家庭甚至社会共同关注环境问题。总之,中学化学教材中有大量的德育教育素材,只要我们仔细地挖掘,将德育教育与化学教育有机地
‘伍’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随着教学的不断发展,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应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加强渗透。当前人们常常探讨教书育人,实则指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加强,让学生各方面素质都可以获得发展,成为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育人的实质就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因此,不仅要加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还要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化学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更应是传播文化,化学老师在教学过程里应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不断渗透人文教育,将知识、能力、人文相结合,为社会的发展输送不同能力的合格型人才。
一 人文教育的含义
人文教育是指在人文精神的感染下,通过人文学科为基准实施的教育;人文教育的宗旨是为了提升学生在人文方面精神、文化方面的素养。人文教育指在人文学科的范畴里执行,传统意义上的人文教育指通过学科的形式存在。人文教育具备了以下特点:(1)人文教育不再是古典人文主义时期对精英教育的意义,也不只是通过古典教育的内容作为价值取向;(2)人文教育培养的是完整的人;(3)人文教育应积极开发人的左脑、右脑。
二 初中化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现状
长久以来,受到只注重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影响,初中化学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将知识教学当作教学重心。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初中化学教学较少涵盖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教育被不断淡化,具体体现为教学内容过于重视逻辑性、系统化及网络化的化学知识结构设定,将学生对社会、生活乃至就业方面的化学素质需求过于忽略,也对化学在科技研究乃至社会应用层面上的问题过于忽略。在教学过程里,局限于加强掌握化学知识、解题技能的理性思维训练,忽略了人们在情感、心愿等方面非理性因素的需求及发展。在教学方法上,推崇理性,追寻规范化、统一化,忽略学生获得个性解放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每天虽然都处在丰富的化学世界中,但是欠缺通过已掌握的知识对周围相关现象及问题处理的能力。老师始终将教给学生化学知识当作自身唯一的教学目标,学生如果没有掌握好知识,老师就会有挫败感。可当前倡导的是令所有人都发展的教育,而非经营式教育。化学教育承担的是令所有人都具备化学素养的责任。学生也应具有一定的化学素养,这也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所以,化学教学应将精力放在化学基本知识及和化学相关的人文教育方面,而非对学生而言较难的专业问题方面。
三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
1.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现化学美的育人功能
审美教育是人们在人文素质方面不可欠缺的构成部分,美育不但可以提升素质、陶冶情操,并且有利于智力的开发,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活动,对加快学生整体发展具有无法取代的作用。化学美属于科学美,化学在展现物质内部丰富的运动方式和规律时,体现了化学范畴中具备的丰富的美育素材,所以,具有特殊的美学意义。
2.透过化学科学研究实验,养成学生求真务实的人文精神
初中教学的人文精神中心思想为让学生全面发展,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建立科学素养的同时,培养其具备积极、向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要依据,在这一过程里,不但是探索化学知识的过程,还是令学生了解科学家如何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感受科学研究所经受的困苦,养成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勇敢探索、坚毅的科学品质以及求真务实的人文精神。
3.充分探寻化学哲理,培养学生坚强的奋斗精神及毅力
在以往的化学教学中,老师会竭尽所能地运用化学史及科学家的奋斗过程、人格魅力来激发学生,让学生对学习勇敢追求,为事业勇于奉献,从而感受人文教育。在教学过程里,应将传授知识及德育的最佳结合点确定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渗透。化学中富含的哲理,一线老师应积极开发这些资源。
4.大量实施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懂得如何合作是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化学大纲中的新要求。由于经济的不断提高,知识的不断进步,国家间的经济、科技往来的不断扩大,人们相互间的合作和交流也十分频繁,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生活方式会对人际往来、生活品质造成严重的影响,只有具备合作精神、和睦相处的品质,才可以在当前时代站稳脚跟。学生在实验中,需要进行分工合作,一定要具备团结互助的精神,才可以将实验的任务完成。
四 结束语
要建立具有现代化、高品质的社会主义人才,只加强学术能力是不够的,人文精神的渗透是不可欠缺的。老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应有效地运用当前的教材,有计划地将人文因素渗透进去,为社会提供更全面的人才。
‘陆’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正处在心理转型时期。面对严峻的升学、就业的压力,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探索和研究目前日益严重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注重群体正面引导,重视对学生消极心理状态的改良和不良行为的矫正,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就化学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谈谈个人的看法。
1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1.1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
心理健康是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如果把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相混淆,主要是面对少数学生的心理咨询,心理疾病的治疗,心理障碍的疏导,用治疗取向代替预防、发展,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个别化、医学化的倾向,就会忽略全体学生的身心发展。心理咨询仅仅面向个别学生,它只是学校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不能成为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
1.2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
因为缺乏心理健康知识,把学生表面的行为“上纲上线”到品行不良的高度,而忽视了行为背后潜藏的真正原因——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只理解为是班主任和政教、团队工作者的任务。误将心理问题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代替心理教育。
1.3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施教形式和内容上,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单纯地开设心理课,或开展心理咨询,或进行心理测验。首先,学校这方面工作者大多为半路出家,专业性不是很强,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需要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身体验的方式才能实现,而且心理课程只能解决一些共性的或一般性的问题,很难能解决个性的或特殊性的问题。常常因措施不当以致公开结果,人为分类,结果无意中伤害了学生,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疾病。
2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2.1教师的表率作用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质量。”教师完善的人格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并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有理想,有抱负,对事业兢兢业业,刻苦认真。有正气,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行为等,体现出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学识广博,思维敏捷,良好仪态,充沛精力,开朗性格,乐观幽默,愉快的表情和文雅的风度,有较强的承受挫折能力,有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友善等。教师的人格魅力悄悄打动学生的心,足以使学生心悦诚服,达到效仿疗法的目的。对学生人格的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2.2课堂的渗透作用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主要活动场所,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最多。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的主渠道。
2.2.1选择恰当教学内容
强加给学生的心理教育是枯燥无力的,是很难被学生接受的。每一堂课所要“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是该堂课的教学素材中所蕴涵的,是份内的、自然的。例如通过介绍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如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做出巨大贡献,我国劳动人民在商代就会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就会冶铁和炼钢等古代的化学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讲纯碱时,向学生介绍我国的化学家、制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侯德榜为打破外国技术垄断,投入全部身心完成了氨碱法,并将其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公布与众的高尚人格。通过“化学与社会发展”的教学,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化学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从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到人造卫星上天,从现代海洋开发到合理利用资源,从现代化工业发展到人类环境的保护,从人的衣食住行到卫生保健,都离不开化学知识,从而使学生适时产生社会责任感。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时机,向学生展示学习化学的价值。使学生明显地感觉到,学好化学能够培养科学情感和科学态度,提高科学实践意识,优化思维品质,培养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知难而进勇于探索坚忍不拔的毅力。
2.2.2营造良好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教学环境中无形的方面,是教师和学生共处于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可感的某种心理气氛和情景,是教学过程中对师生产生“共振性”即整体倾向性的心理情绪。创设良好的育人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理智感,培养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以平易近人的态度,和蔼可亲的面容,落落大方的教姿融入学生的主体,体现出与学生的平等。善于观察、了解学生,多赏识,少责备,多表扬鼓励,树立每位学生的威信,宽容学生,善待他们的错误。一次测验中,有个基础较好的学生做得很不好,该做的都没有写。在评讲试卷时,其中有一道比较难的习题让他讲解,结果讲的很好。我接着说:“试卷上其他部分做的都很好,如果这道题没有错的话不是更完美了吗?”这种心理的沟通给了他很大的鼓舞,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一直保持优异的成绩。
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性教学,用情感和爱心去感染和打动学生,使学生在富有情感的环境中获得知识[2]。例如教学“奇妙的二氧化碳”:
‘柒’ 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池贵彬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学校工作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德育为首”要求学校开设的全部课程都有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是目前化学教学的主要任务。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初中化学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化学双基,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教人要教心,育才先育德。所以我们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必须要渗透德育教育,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才能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我根据化学学科特点,结合实际,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不失时机的渗透德育教育,既教书又育人,从而让新课改的预期目标得以完美实现。
一、通过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它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乐于学习的情绪体验。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目标正确确立的前提条件。在教学中,我通常采用创设情境激趣;利用化学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运用教材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设计趣味实验,保持学习兴趣;利用趣味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兴趣;发挥情感教育作用,发展学习兴趣;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分组合作学习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在创设学习情境时,应该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如在教序言引入时,为学生表演神奇的“魔棒点灯”、“清水变牛奶”、“空瓶生烟”等魔术,同时欣赏北大校长周其凤的《化学之歌》,一下就点燃了孩子们学习化学的热情,使他们产生了想要学习、学好化学的强烈的愿望。
二、利用化学发展史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的教育
德育并不仅局限于政治思想品德的教育,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勤于钻研等品质教育也应是德育的一部分。以化学史为载体,德育教育便不再空洞乏味、苍白无力。在“绪言”课上,我给学生指出,我国人民很早就有了探索化学的活动。古代中国人的炼金、炼丹,虽带有些唯心主义的神秘色彩,但他们的研究传入西方后,大大地推动了化学的形成与发展。近、现代,在化学上我国也做出了突出成绩,有自己的杰出学术代表。在讲解空气的组成时,学生们会认识到,空气这种与人们朝夕相伴的物质,它的存在与成分的发现经历了一个多么复杂的过程。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发现、制取了氧气,这比起以前人们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物质已是一种进步;拉瓦锡进一步得出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组成的;到后来,有了更先进的仪器与实手段,人们才认识到空气里还有其它物质存在。通过这些引导性的分析,激发了孩子们探索研究的欲望。
同时,在化学课堂上,化学教师也可以向学生讲解国外的化学史实:原子论的创始人、英国着名化学家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通过辛勤的努力,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具有顽强的学习精神,反复实验总结,发现了元素周期律,编制了元素周期表,让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通过对化学史的介绍,让孩子们明白了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科学是相连的。希望他们明白自己肩负的重任和使命,为自己的将来,也为了自己能在未来的化学发展史上多作贡献。同时也教育孩子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勇于探索、不畏困难、尊重知识、团结协作、大胆质疑、实事求是、坚持追求真理。
三、利用化学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曾对人类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在初中化学课本上,介绍了许多令人骄傲的成就:古代四大发明;商代制造的精美青铜器;春秋战国的冶铁炼钢,西汉的湿法冶金;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气的国家等等。通过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的化学工艺的介绍,孩子们从中体会到中华民族是真正古老文明而伟大的民族,是勤奋、勇敢、智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不畏艰难,勇于创造,在科学技术方面有许多杰出的发明,爱国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钢铁、化肥等方面产量的对比,使孩子们切实感受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国家的正确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才能够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新成就——纳米碳管,高分子材料等等,更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的强烈的爱慕和崇敬之情。
在化学学习中,学生们也发现我国现代化学技术与世界先进技术间的差距,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化学水平还比较低。而未来的世界强国,就是科技强国。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他们明白这一历史重任是自己应义不容辞地承担的,祖国的未来就在我们身上,激励他们为中华之振兴而发愤读书,立志献身祖国的科技事业。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命运是和祖国的兴衰荣辱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克服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错误思想,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确立远大的理想,明确崇高的目标,努力刻苦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四、通过环境教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类对地球的索取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对地球上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在不断加剧。由于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引发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森林被过量砍伐,土地沙漠化等人为和自然的灾害不断,地球环球问题日趋严峻。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每个化学教师必需担负的职责。教学中可从规范试验操作、改进实验、从学生身边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出发等方面着手:
比如在讲到硫的燃烧时,就可以渗透环保知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告诉学生二氧化硫是一种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成分,它能导致水质酸化,毁坏树木、庄稼。微型实验,既方便施教,又方便操作,更易让学生观察和记忆,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同时会节省药品,减少污染,也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如磷的燃烧我们可以让他在密闭的容器中用电或激光点燃,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
五、结合分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在化学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懂得科技在进步。专业分工日趋细化的今天,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学会与他人共处与合作,是21世纪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当代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娇惯,家庭的溺爱,生活环境优越,因此很容易滋长以自我为中心的娇纵习惯,缺乏合作精神。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教学中,我们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班上采用分组合作的探究学习模式。在教室里把学生的课桌分成几个大组,每个组的同学坐在一起,在组长的带领下,大家互相帮助学习,组内做到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相互比,组外学习组外比。让他们在互相帮助的前提下,形成你追我赶公平竞争的局面。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表演的阵地,而老师只是导演。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其学习的潜力也会被充分地挖掘出来。学生在课堂上是快乐的,就会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克服自私和妒忌,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六、结合试验过程对学生进行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指导化学试验时引导学生注意,化学试验不是想当然,而要有一定的研究程序,即科学的研究方法: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处理数据、结论、评价反思,用得到的结论指导进一步的实验。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觉得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翁,增强学习的兴趣性和主动性。通过潜移默化,他们不自觉地就会养成良好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化学作为实验科学,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很重要。在学习酸、碱、盐的时候,讲到酸碱指示剂时,阅读资料卡片中玻义耳因为浓盐酸溅到紫罗兰花瓣上后变红而发现了酸碱指示剂的故事。然后提示学生,看起来玻义耳是无意中注意到这一现象的,但这并非偶然,正是一贯认真观察实验的好习惯所带来的结果。从而教育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但必须细致观察,尊重事实,认真思考,善于总结反思。
七、平常教学中,结合已有定律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结合化学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探索研究,掌握科学知识。
在平常教学中,我很重视对学生实事求是的教育,从笔记的整理,作业的格式规范,实验的记录,乃至于考试的卷面书写,我都严格要求学生。我任课班级的很多学生的笔记本作业本都被其他班级或其他学科拿去展览,拿去作范本。学习就好比做人,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我的以身作则和一丝不苟,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老师的严谨,亲其师信其道,从而仿效老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科学精神。让孩子们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掌握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培养创新能力。
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能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科学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学生们知道了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只是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组合,并没有生成新的元素;任何一个化学反应都是客观存在,而不是凭空臆想、臆造。通过学习,孩子们清醒地使学生认识到:小说中仙人们的点石成金,水变燃料等都是是违反客观事实的,是根本不可能的。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揭露伪科学的现象,自觉地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总之,德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教育的方式也是灵活多变的。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有其自身的德育教育优势,只要我们注重并坚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不失时机的德育教育,就可以使化学教学与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安全环保意识等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我们的学生就能树立起正确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最终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总体要求。
‘捌’ 如何在中学化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
一、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地适合于自然观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恩格斯语)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化学知识的传授, 对学生进行辩证法思维的训练,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矛盾着的对立面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关系。
讲到离子键形成的本质时,指明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稳定的化学键,并阐明这里的静电作用是阴、阳 离子间的引力,核与核之间、电子与电子之间的排斥力。这种既排斥又吸引的一对矛盾在“一定距离”上,又达到了力的平衡,而统一在稳定的离子键中。又如溶
解和结晶、中和和水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氧化与还原、正反应与逆反应、酯化与水解等都反应了对立统一规律。可以培养学生的“世界充满矛盾、而矛盾互相对立又统一”的观点。
2、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形式。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由质变到量变的循环往复而由低到高的过程。
元素周期表有力地论证了事物变化中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性,从氢开始,核电荷数每增加一就产生一种不同质的新元素。中学化学教材中量变引起质变的事例还有很多。如碳、氢、硫三种元素可分别与氧元素形成不同的三组氧化物。
CO--CO2, SO2--SO3, NO--NO2
就每组内的两种物质而言,组成的元素种类相同,仅原子个数比不同,引起质变,化学性质也有明显差异。又如硫酸溶液由于浓度变化也会引起性质的变化:稀硫酸无吸水性、脱水性,其中的SO4 2-无氧化性,而浓硫酸有吸水性、脱水性,浓硫酸中的SO4 2-有强氧化性。由量变到质变的结合点分散在教材中,教学时应作深入研究,创造性地加以利用。
3、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规律在中学化学中也普遍存在。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充分体现了内因和外因有辩证关系。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因素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性质,
是内因,如同浓度的盐酸和醋酸分别与碳酸钙反应,盐酸与碳酸钙的反应有尽有速率比醋酸与碳酸钙的反应速率要快得多,这是由于盐酸的酸性比醋酸的酸性强,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若同是盐酸与碳酸钙反应,浓度大的盐酸比浓度小的盐酸反应速率要快,加热比不加热反应要快。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加入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速率明显加快。可见,增大浓度、升高温度、使用催化剂这些外部条件的改变也能起到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所影响化学反应速率还有其他因素,这里不一一例举。但对于一个不能发生的反应,不管外因如何变化,如增大浓度、升温、加催化剂等反应也还是无法进行。
又如,H2和O2可化合成H2 O ,但常温下两种气体混合几乎不反应,而在点燃或铂粉催化(常温)下,立即爆炸生成H2 O;乙醇与浓硫酸以1∶3的体积比混合后,若温度控制在140℃,主要生成乙醚,若温度迅速升高到170℃则主要生成乙烯在这类知识点的教学中,思想观点教育的切入要自然,使师生配合默契,自然地渗透。
4、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及这些表面特征之间的外部关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可以通过现象认识本质,另一方面,现象和本质又是对立的,必须透过现象来认识本质。
化学反应常常伴有发光、发热、生成沉淀、逸出气体、改变颜色等现象,但上述现象却不一定是发生化学反应、在具有相同现象的变化中,有的表现出相同的本质,如一切燃烧现象,其本质是发生氧化还原反
应。但有些现象相同的变化表现的本质却不相同,如氯水、过氧化钠、臭氧、二氧化硫、活性炭都能使某些有机色素褪色,其中氯水、过氧化钠、臭氧使色素褪色的本质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二氧化硫使色素褪色是发生化合反应,而活性碳使色素褪色却只是吸附作用,没有发生反应,所以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具有问题具体分析。
中学化学教材中有大量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素材,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自然地引导学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玖’ 浅谈怎样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新课程改革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人文教育就是人文素质教育,即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与自然、人和社会和谐相处。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和道德修养。人文教育关注的核心是如何做人、如何求知、如何发展。人文素质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人文教育也是科学文化教育的基础,它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对化学学科的诸多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培养学生追求人生美好境界,追求自我价值完善,推崇感性和情感,关注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反对盲从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新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新课程强调在化学学科的教育中更加注重人文教育,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精神?怎样恰当地在化学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实现化学教育的人文价值,是目前每一位化学教师必须探索实践的课题。化学教学活动中蕴涵着无穷的教育时机,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必须灵活运用教育教学方式,熟练驾驭教材内容,寓人文教育于化学教学中。下面介绍本人实践的具体做法。
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体现化学美的育人功能
审美教育是一个人人文素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是一种德操横溢而高尚的精神活动,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美是一种科学美,化学在提示物质内部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时,显示了化学领域中蕴含的丰富的美育素材,因此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在素质教育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重视开发化学美独特的育人功能应该逐渐成为全体化学教师的共识。在初中化学绪言课的设计中,首先要充分展示化学的魁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化学的情感。为此,笔者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对“生活中的化学”展开调查。结果学生汇报的成果让笔者欣喜和震惊。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课中,学生完成“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后,本人鼓励学生像写作文一样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因为学生此时刚刚接触化学,对于化学实验充满好奇,对现象的描述还很不规范和严谨。老师也没有必要要求一步到位,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感受和体验化学的神奇与美妙。在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之前,笔者先让学生们展开一场辩论“谁是金属王国的国王?”,学生扮演金属王国中的国民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陈述理由。甲说:我选银,因为它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最好!乙说:我选金,因为它是财富的象征!丙说:我选钨,因为它最耐热,熔点最高!丁说:我选汞,因为它最独特,常温下只有它是液态的……大家相持不下,评审团只能制定统一的竞选标准,让大家展开活动性的比较,排出顺序,并一致同意让最活泼的金属当国王。在这样一场精彩而充满神秘色彩的争论后,大家探究的欲望也被带入了高潮。在教学中,一方面可充分挖掘化学科学美的事物和现象,并利用这些事物和现象来熏陶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审美观,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化学美的特征与规律来分析和掌握化学,实现以美启真的教育目的,使学生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这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2充分挖掘化学哲理,激发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奋斗精神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老师会不遗余力地利用化学史和科学家的奋斗历程、人格魅力来激励学生以他们为楷模,学习他们勇于探索、不断追求的科学精神和为科学、事业而献身的坚强信念,从而受到人文教育。教学时,应确定好知识传授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潜移默化地自然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化学中蕴含的哲理是相当丰富的,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在“离子”一课中,学生总结出原子得失电子的规律后,笔者联想到了做人的道理,并将这一感悟与同学分享。由原子得失电子想到的:
金属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从而达到稳定结构。但原子在得失电子中,它的原子核不变,所以原子种类没有变。无独有偶,中国古代谚语中有:“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其实,青山常在,树木常青。而本末倒置,追求木柴而舍弃青山,这只是得到眼前利益。其实,人生就像原子得失电子一样,有得有失,但不能失去中心,失去目标。目前有许多学生喜欢玩电脑游戏,无心学习。他们得到了一部分“电子”----电脑游戏的刺激,却失掉了他们的“原子核”----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原子核”,也就没有了自我,“电子”再多有何用?那岂不成了没有目的、没有灵魂的“流浪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渔即“原子核”,如果鱼是“电子”,可以得到鱼,但捕鱼的本领没有学会,即使是金银财宝,也会坐吃山空。所以应先具有一样本领,才能利用它捕捉其他的东西。但想一蹴而就,一步登天是不可能办到的。就拿学习来说,学习方法是“原子核”,而诸如做题目、记忆等是“电子”。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如鱼得水。如果只死记硬背,只进行大量机械重复的习题训练,而未悟出方法,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不会根本提高,也就应对不了新课程下的考试了。原子使化学世界变得绚丽而多彩,也使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3广泛展开探究活动,树立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学会合作”是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也是化学新大纲的要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间科技、经济的交流不断扩大,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也更频繁,那种“独善其身”、“万事不求人”等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生活模式和行为准则将直接影响人的社会交往、生活质量,而相互协作、乐群和睦等品质必将成为新一代人的行为特征。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有时需要合理分工、协作,需要团结互助,合作共事,才能完成实验任务。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创设更多活动让学生更多地交流、合作,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互助精神,还使他们在分享合作成果的过程中体验到合作的快乐,更加具有团体精神。当然其中还包括与老师的、与家长的协作。在学习“空气”一课前,笔者布置一个家庭小实验(如下图所示)。在一个学生交回的报告中写道:“我第一次跟爸爸在家里做实验,很有意思,突然感觉跟他亲近多了!第一次发现爸爸懂得真多,动手能力也很强,挺佩服他的!”这份感言至今让我很感动,可见这些活动会在学生的同伴教育上发挥重大作用。
4抓住各种契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尊重事实的作风,不仅是思想品质问题,也是一种科学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则会不打自垮。科学活动的基本特征即是永无止境地探求未知、追求真理,并由此增进人类的幸福,从该意义上讲,科学活动本身的教育即是一种人文教育。
5.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的学习方式中实现人文素质的培养
转变教学方式,就是要改变那些不利于学生成长、不合乎时代需要的教学行为和相应的思维方式及态度,调整师生教学活动的整体结构,使教学活动能够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更有效的实施素质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转变了“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就会改变学生原有的死记硬背、被动接受、忽视发现与探究、缺少兴趣与激情的传统接受型学习方式,转变为进行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新的发现型学习方式。学生只有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凸现出观察、发现、探究、研究、交流、讨论、归纳等认识活动。在这样的认知活动中,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的感受便得到了丰富,随之而来的,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决心和毅力,越来越有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也越来也有细心严谨的态度,越来越有团结互助的品质。这样,“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不仅是学生成长的舞台,也是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和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这样的学科教学,最终才会使赋予人文指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三维教学目标一同实现。
6、重视挖掘化学课程中化学美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审美品位和真善美的情操
审美艺术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实在化学学科中也有它的美学、哲学内容。如金刚石的璀璨夺目、水晶的玲珑剔透、金属晶体的天然光泽等,这些外在美无不与它的内在结构美相统一,而其内在的天然结构正是一种“真”──“真”与“美”相统一;再如焰火的五彩缤纷无不与其化学反应的“真”相联系,现在使用的元素周期表的形式美正是元素递变规律的“真”使然;又如“酚酞遇碱显红色”这一化学反应的“真”用于制作喷泉就会使人产生美的悦感,如果用于巫术骗人“捉鬼治病”就会使人产生“恶”的愤慨。因此,科学的“真”与“美”和“善”自有其辩证统一的道理。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可充分挖掘化学科学美的事物和现象,并利用这些事物和现象来熏陶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审美观,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化学美的特征与规律来分析和理解化学问题,使学生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这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
7、渗透环保教育,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科学是一柄双刃剑,它既能造福于人类的同时,又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在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渗透环保教育,在环境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如: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收集环保小资料、讨论并撰写小论文,阅读有关环保书籍及文章、参观等。
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进行反思,把学到的课本知识跟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树立起利用科学知识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行动上,努力从自身做起,在考虑和安排自己的行动时,要意识到这一行为对周围环境(包括他人)可能产生的后果,并由此进一步调整自身的行为。实验时,提倡节约药品、节约用水,不将化学物质随意丢弃,在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中,让他们思考这些物质直接进入环境的危害及避免措施,从而加强感性认识。以此培养学生形成3个观念:爱护淡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观念;防止污染,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观念;节约能源,合理利用现有能源的观念。强化2个现代意识:科技意识和减灾意识。
传统教学观念上认为,化学学科和人文精神是不相关的,因为,人文知识和化学知识分别属于两类不同性质的学科,而这两类学科各自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所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只能在这两类学科中分别得到培养和发展。然而,对化学学科许多内容和方法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人文精神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人文学科范畴内。科学的发展,并不局限于研究对象本身所发生的进步和变化,新的科学知识一旦进入人们的认知结构,必然会同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作用,从而使原有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以至整个文化传统发生变化,使人类能够重新定位自己,从而拥有更为深刻的人文观念,为人的生命寻找更有意义的人文价值。另外,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化学与人文科学从来就是紧密联系的,许多伟大的科学成就都是科学家在沉湎于情绪上的高度审美体验而产生的,这样的科学家必然具有深刻的人文思想和人类终极关爱的价值观,而不仅是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同时,人文科学的发展又极大地影响着化学科学的进步。因此,化学教育要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不能成为化学教育的唯一依据和目的,挖掘化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使之与科学精神形成双向互补、两者平衡、协调发展,在化学教育中达到追求真理、实现价值的完美统一。
总之,科学和人文的结合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我们在教学中应把握好时代脉搏,以化学教学内容为载体,自觉推进化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