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当前的中学化学课程中需要树立哪些新理念
一、注重化学实验的探究,让学生多动手,增强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二、学生是主体,充分让学生来讲
三、注重化学与生活联系,化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四、多增加开放性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内在潜能
⑵ 新课标化学课程标准2022解读
一、课程性质
原课标中将化学课程定义为基础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
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注重与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中将化学课程深化为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
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是材料、生命、环境、能源等多种科学的重要
基础,与物理学共同构成物质科学的基础。强调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由原来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
观”,更改为围绕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展开。
⑶ 高中化学新课标理念是什么
体现更鲜明的时代特色,更宽广的选择空间,更深刻的人文内涵,更多样的评价方式,更全面的科学素养,更自主的探究活动,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扎实的教学研究,更丰富的课程资源
⑷ 如何理解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2
一、走进新课程,必须以情育生 情感态度指的是兴趣和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学习兴趣和动机对学习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学习还需要有较强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帮助他们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起学好知识的信心。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新课改让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每位老师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我们的课改不是细枝末节的小变化,而是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 二、走进新课程,教师应提前备好课 其次,教师应解读并超越教材。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研、解读和思考;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只有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对于一个高中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知识的更新与深化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对于未曾变动的旧的知识点,考纲上有所变化的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新增内容,哪些是高考必考内容,哪些是选讲内容,对于不同的内容应该分别讲解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做到面对新教材中的新内容不急不躁、从容不迫,不至于面对新问题产生陌生感和紧张感。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内容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各模块又是由哪些知识点组成的,以及各知识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专家们所提供的知识框图分析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对于必修课程必须讲深讲透,对于部分选学内容,应视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而制定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作为教师理应先行一步,为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再次,设计弹性化教学方案。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教师可以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认知,还应该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其它维度;目标要有弹性,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 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剖析,使我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化学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已经认识到新的高考越来越倾向于“重视基础,能力立意”。 “重视基础”,意思就是从最基本的知识出发。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试题 ,追根求源,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它的“根”;所谓“能力立意”,意思是说试题不是基础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精心巧妙的组装,通过这种组装,题目就给人一种新颖、陌生感。“重视基础,能力立意”不但是高等学府选拔人才的需要,也是莘莘学子将来从事各种工作,研究和解决生活、社会问题的需要。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通过把握课堂教学来达到以下两个目标:一方面,通过我们的日常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以便升入理想的大学继续深造;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新教材的安排与设计充分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作为教师,应该通过自己与集体的创造,更好地为我们的学生和社会服务。 三、走进新课程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 整体把握高中化学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化学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整体把握高中化学新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化学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化学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整体把握高中化学新课程、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化学的主线,对于一个高中化学教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总之,把握新课程理念,要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在解决高中化学教学的相关问题时,既要把握新课程要求,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更新化学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把化学教学改革落到实处,使化学教学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更大的作用。
⑸ 对化学新课程评价的认识
摘要:〔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措施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力求以学生为 本,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促进 学生全面发展为重任,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 新课程。学习新课标,正确解读新课程标准, 解读新教材对新课程标准的体现,是教师把 握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前提条 件,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必要保证。而通过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又能使解读 更确切、更深刻。
1 高中新课程的特点
1.1 新的课程理念。新课程从学科本位知 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转变,它立 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的发展的需 要,着眼于提高21 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 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 系。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 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 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 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进一 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 学的世界观,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社会 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 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 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 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 也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 供更多的空间和机会。
1.2 新的教学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 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教学 观念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更新:①教学不 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 与开发的过程。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 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 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 验课程”。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 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 成部分,教师不应该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 和传递着,学生也不应该只是既定课程的接 受者和吸收者。②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 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倡教 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 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相长,教学过程不再 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机械叠加。③教学不仅 要重结论,而且要重过程。④教学价值从以 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课堂不 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而且是人性养育 的圣殿。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 和人格养成,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 验。这样学生在知识增长的同时,也进行着 人格的完善。
⑹ 新课程化学教学的原则有哪些
新课改遵循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教学中主要要引导学生的上述学习方法。
⑺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有哪些
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是建立在构建有效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在当前的高中教学中,还有很多“以教师为中心”传统教育的影子。而在新改革的教学体系及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模式的实施应以学生的能力提高为中心,在课堂上培养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及自主学习能力,最终促使学生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达到实现高效课堂和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化学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026-01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教师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模式,开展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更好地发挥化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1 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与新课改理念“不协调”的现状
因长期受传统授受教学思想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仍是课堂的主宰,没有充分发挥学生教学主体的作用。缺少课堂交流和互动,使得课堂死气沉沉、没有生机,破坏了课堂的动态平衡和共生性。教师传授化学知识通常局限于考试,与现实生活以及工
农业科技相脱离,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脱节。这些“不协调”的现状制约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2 高中化学教学模式构建的主要途径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这不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改革一再要求。所以,在高中化学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使自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设计者、信息的咨询者、教学知识的反思者、教学重点的归纳者、问题情景的创设者,从根本上成为学生学习知识过程的合作者、促进者、评价者、引导者和学生情感方面的支持者、鼓励者,以科学的态度和“谦虚的低姿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每个学生都形成良好的源动力和学习习惯。
2.1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得到广大教育者的认可,建立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之上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课堂不但是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而且也是师生共同度过和共同创设的生命空间,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交往的场所,在这个固定的场所里,和谐与平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在新改革教育理念要求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合作、竞争、互助的关系,其中平等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所思所想,让学生可以畅所欲言,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和实施者,并从根本上重新审视
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心态。在这方面可以有效的借鉴“杜郎口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讲解者”,教师成为“实施学生课堂讲解的布置者和引导者”。如让学生自学,阅读课本和实验探究酸和碱,教师进行学习指导,然后让学生到讲台讲解什么是酸和碱,他们的组成有什么特征,如何识别以及溶液ph值的测定,最后让其他学生参与评价。
这种让角色定位的转变,这种融洽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掘了学生的潜力,使学生有着积极良好的学习心态,从根本上让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技能。
2.2 课堂上引入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
众所周知,课堂是有教师、学生以及环境共同组成的生态整体,在这个生态体内,作为教师一定要视每个学生都是有思想的、都是有主见的一个个体。一个可以大胆思考、畅所欲言,并可以不断完善和修正自己、互相互惠交流的空间,是每个学生向往的,只有建立在平等、信任的氛围下,让师生、生生之间形成有效的合作和互动,让每个学生的心灵都得到承认和呵护,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只要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学生“去创造”,而老师也可以在学生的创造过程中“再创造”。例如,在利用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研究中和反应时,没有明显的现象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学生会想:“怎么知道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了呢?”此时可顺势点拨学生,让他们分成小组自主设计一些实验进行探究。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往往可设计出以下方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
加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然后向溶液中滴加盐酸,红色消失;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较多量盐酸后,再滴加酚酞试液(或硫酸铜溶液),溶液不变红色(或不产生蓝色沉淀);向盐酸中加入较多量氢氧化钠溶液后,再加入少量锌粒或碳酸钠溶液,溶液中不产生气泡,等等。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的问题场景,让学生通过小组分组合作探讨或者有选择性的选择问题回答等方式,体现出学生的个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不断鼓励,对于学生的任何回答都要及时的肯定。
2.3 以实际生活为切入,调动学生的探究和求知
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就是应用,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紧密的联系实际,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入到课堂中来,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解释去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而且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比如谚语“雷雨发庄稼”,让学生认识氮和no;在讲究金属汞的时候,可以结合当前小孩玩“汞”中毒事件,让学生去探究中毒的原因;又如当前社会热点“雾霾天气”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社会极端天气频发”是否与“臭氧层”有关?冰箱普及与换代?等等,这不但是一个包括化学在内的多学科的问题,而且是一个“人文意识”方面的问题;如何处理废旧电池?如何处理废
⑻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和目标是什么
理念: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
1.使所有学生和学校都成功。《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这是我国对高中课程性质的基本定位。这种转化意味着高中课程不再是为少数精英服务的教育,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使所有学生都能成功。这种转化也意味着,在高中教育中原有的重点、示范和普通高中的界限被打破,所有的学校都能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成为促进所有学生成功的优质高中。高中课程改革的这种理念旨在满足社会和个体对高中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
��2.高中的任务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或者公民基本素养。长期以来,我国高中教育任务被认为是升学或者升学就业兼顾。从实质上说,升学或者升学就业兼顾是工具主义教育倾向在高中教育中的反应。无论从国际还是从我国发展上来看,高中教育要超越工具性,转向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和人格。这种公民素质和人格培养并不排斥升学和就业的任务,而是为学生打好终身教育的基础,为学生升学、就业或者今后的发展打基础,它是一个更为宽泛科学的任务
目标:根据高中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和高中培养目标,这次高中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为:�
�(一)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宽视野,引导创新和实践
��繁、难、偏、旧是高中课程内容的基本描述。课程内容之所以如此,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升学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学校为了应付高考,随意拔高教学大纲的要求,使课程内容超出原有国家课程内容的要求。二是知识取向价值观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一致在强调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教学,对知识过于重视以及高考以纸笔考试为主的方式在客观上强化了知识的重要性和价值,使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与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相关的知识被排除在课程内容之外。这样一方面强调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又排斥现代知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课程知识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课程内容的陈旧也就不足为怪了。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课程知识改革和重建强调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所谓时代性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时代精神,与社会、科技的进步紧密相连。一些具有时代性的鲜活的知识要纳入到课程内容中,改变以往课程内容的封闭性,使课程内容不断更新,为课程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把现代知识纳入课程内容的途径有两个:通过国家课程或通过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来进行。
��基础性是我国传统课程的基本特色,以往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导致课程功能和目标异化、扭曲。在新课程改革中,基础性被赋予新的含义,其实质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一个国家公民所必需的知识、理解多元文化价值观所必需的知识。基础性反映我国对高中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
��选择性原则主要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这种选择性就是要改变以往单一、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课程内容,赋予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这种选择实际上是适应学生的课程理念在课程内容上的反映。选择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要学会选择,学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我选择,这是学生发展的基本技能之一。
��(二)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学生的个性是多种多样的,学生的发展也是多种多样。以往单一的课程结构只重视学生的统一发展,忽视学生个性的养成。因而,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是一种压抑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课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新课程改革从三个方面重构课程结构:
��1.设置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改变传统的学科占据课程主导的局面。
��学习领域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发展需要和学科群的发展驱使而规划的学生学习的范围。新课程规定学习领域由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和健康、艺术和综合实践活动构成。学习领域的设置体现课程综合化的思想。它一方面避免了传统学科课程之间相互隔离的状况,加强了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关照了学生的发展和经验。
��科目是学科,是构成学习领域的基本单位。新课程中除了综合实践活动外,其他7个领域设置了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12—13个科目,新设艺术和技术科目。科目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而是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注重与学生的生活与经验相联系。模块是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是围绕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生活构成的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不同模块可以组合。模块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模块改造了原有的课程内容组织的线形的梯状序列,使课程内容得以多开端、多系列、多层级的方式组织,从而实现了课程内容之间的纵横沟通及相互联系。其次,模块为学生和教师的经验介入课程提供空间,为教师主动参与课程开发及教学过程提供前提,也为科学技术进入课程提供整合的空间。最后,模块为学生的自主选择课程提供可能性。
��2.合理处理必修与选修之间的关系,使必修之中有选择,选修之中有规范。
��我国以前的高中也设置过选修课,但受应试教育影响,必修课被人为赋予了极高的学科价值,而选修课程成为必修课的装饰。新课程改革试图改变这样一种状况,充分发挥选修课在学生发展中的价值。在处理必修与选修之间关系上,形成必修之中有选择,选修之中有规范的新思路。首先,新课程设置必修课、选修课Ⅰ和选修课Ⅱ。由于采用模块的方式,学生在必修课之中也有一定的选择性。选修课Ⅰ由国家研制,选修课Ⅱ由学校开发,但是国家规定选修的基本要求。其次,在开设选修和必修课时,保证学生的基础性。对选修科和必修课基本关系的处理,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偏科导致的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另一方面又赋予选修课程以重要的价值,改变了以往选修课程不受重视的局面。
��3.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紧密结合,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三个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学习经验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它要与学科课程相整合,以学科课程为依托,扩展、深化学科课程中提供的研究主题,使学生在自主研究和活动中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精髓是通过研究而学习,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国家规定了研究性学习活动为必修课,三年为15学分,再加上社区服务和社会实际的学分,综合实践活动的总学分为23学分。
��(三)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以及学生自主性主要通过学生自订学习计划来进行。学生在学校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在学校提供的课程之内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自行拟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学生自主选课和自订学习计划是学生主体性提升的表现。自订学习计划避免了统一课程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自我决定发展的意识。当然,学生制订的学习计划不是盲目的,它需要成人的指导。这种指导是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学生自订的学习计划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此外,高中新课程要求实行学分制管理,这是与学年制管理不同的弹性管理制度。学分制管理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四)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检测机制
��新课程强调发展性评价制度的建立,其目的是改变以往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突出评价促进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功能。以往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实际上是评价功能的窄化,是对评价某一方面功能过度重视,而发展性评价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来看待评价的功能,它包含以往评价的合理性。课程改革也要求改变传统的高考决定学校发展和学生质量的状况,形成以学校为主体的内部评价机制。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地方,也是最易了解学生发展状况的地方。校本评价制度的建立,把评价的权利归还学校,学校成为评价学生的主体。这样使外部评价和校本评价相互促进,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此外,在评价方式上,转变以往的量化评价为主的形式,逐渐走向质化评价。在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把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和学生成长过程的表现性评价相结合,发挥评价的功能。
��(五)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赋权承责是学校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在课程发展中,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和前沿。但在传统集权制的课程管理体制下,学校成为行政机关制订的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学校作为课程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了。这种集权制管理造成的后果是,学校成为一种统一的模式,丧失自己发展的特色,同时造成学校在课程改革中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利于课程变革和实施。新课程改革倡导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自主权,把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权利归还学校,在归还权利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学校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承担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责任。学校的自主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家课程进行合理地调整,保证课程实施的质量;一是自己挖掘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发挥学校的特色,保证学生的发展。
⑼ 高中阶段化学课程的性质是什么其课程理念有哪些内容
《标准》中明确指出,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的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把促进学生发展,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基本出发点。这种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不仅注重学生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注重发展的差异性和持续性。
化学(chemistry)是自然科学的一种,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实质是自然界中原来不存在的分子)。
世界由物质组成,主要存在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两种变化形式(还有核反应)。
不同于研究尺度更小的粒子物理学与核物理学,化学研究的原子 ~ 分子 ~ 离子(团)的物质结构和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等相互作用,其所在的尺度是微观世界中最接近宏观的,因而它们的自然规律也与人类生存的宏观世界中物质和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最为息息相关。作为沟通微观与宏观物质世界的重要桥梁,化学则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