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特点以及主要成果
科技革命
科技革命:三次科技革命的对比
1、开始时间及条件
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年代) 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 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雇佣劳动力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生产技术 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急剧扩大
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资本积累和对殖民的肆意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 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 二战后,资本主义推行福利制度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局稳定 20世纪初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和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形成。 (直接推动力是二战及战后各国对高科技迫切的需要--这与前两次有别)
2、 主要成就和特点
主要成就:
第一次科技革命 棉纺织: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 )交通运输:富尔顿-轮船(美、1807年);史蒂芬孙-蒸汽机车(英、1814年) 1、首先发生在英国,并以英国为主体;2、以轻工业为主导;3、 以蒸汽动力为主要标志;4、技术发明主要源于工人和技师的实践经验
第二次科技革命 1、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动机)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3、新通讯手段的发明(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 1、科学同技术开始密切结合2、新技术发明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第三次科技革命 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 1.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2.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相互渗透。
3、 主要影响及对中国的影响
主要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科技革命 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广泛建立;2、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3、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了城市化进程;4、使世界格局发生变化 :东方从属于西方5、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 1、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 近代工业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3、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第二次科技革命 1、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2、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3、列强加紧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4、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格局发生改变;列强争夺与冲突加剧5、无产阶级壮大,工运逐渐走向高潮 1、列强继续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 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1、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各地联系更紧密;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在科技领域硕果累累。机遇与挑战并存。
4、科技革命的哲学启示 :
(1) 其出现是实践的需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2) 即有共性也有各自特点,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3) 不仅促成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随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 发展)
5、如何面对新的科技革命:
(1) 作为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科技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发展科教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人才,建立知识创新体系。
(2) 从个人讲,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注意对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 从经济学上看,充分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认识其在社会生产中作用,依靠科技和提高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4) 从政治学角度看,国际竞争重点已发生变化,决定国际地位的关键因素是科技。需全面行使国家职能,把振兴科技、发展教育作为国家战略的重点。
(5)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面对汹涌而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机遇与挑战、压力并存。根据本国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战略,努力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探索一条适合本国高速发展的道路,是摆在广大发展中国家面前的首要任务。
6、如何认识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
(1)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联系大为加强。
(2) 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生产则成为物化的具体实现过程。
(3) 对于科学来说,技术是科学的延伸;对技术而言,科学是技术的升华;对生产来说,科学技术是其实践活动的必要前提。
(4) 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以致出现了密不可分的趋势,正如教材资料所引《苏联大网络全书》第三版中的“科学技术革命”条目所言。
② 以计算机应用为标志的分析化学第三次变革包含哪几个方面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以计算机广泛应用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的到来,给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促使分析化学进入第三次变革:计算机处理数据的快速、准确,使分析仪器自动化、智能化,各种傅里叶变换仪器的相继问世,使传统的仪器更具优越性和多功能化;计算机促进统计处理进入分析化学,出现了化学计量学,它是利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设计或选择最优条件,并从分析测量数据中获取最大程度的化学信息。可以这样说,这一变革使分析化学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分析化学已经成为一门信息的科学。
③ 九年级历史;三次科技革命说明了一个什麽道理
启示: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事件。 (1)对经济发展的启示: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它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着提高;二是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加强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势,而且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丰富的内容使管理发展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并实现了现代化。 (2)对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的启示: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与之相适应,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正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各种家电产品走进了千家万户,丰富和改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我们进入了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 (3)对人类社会的启示: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人—机控制系统”的形成,使生产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动化(即所谓的“三A”革命)有了实现的可能。预示着人类社会将从机械化、电气化的时代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已从被束缚于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时代进入一个远为辽阔的陆海空立体新时期;基因重组技术、结构化学和分子工程学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标志着人类正在由“必然王国”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国”。 (4)对国际关系的启示: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新的科技革命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和挑战。目前这场全球性的新技术革命竞争,任何一个国家都将置身其中,无不受到冲击和影响。哪个国家安于现状,在科技方面处于落后地位,它的经济发展就慢,就会受制于人。因此,我国必须把握住机遇,大力发展高科技,以求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5)对全球问题的启示:科技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成为举世关注的全球问题。 三、如何做 20世纪70年代开始,很多西方学者就已发现和预见到在工业经济之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将引导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80年代初期,美国着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提出“信息经济”的概念;80年代中期,英国学者福来斯特又提出“高技术经济”的概念。90年代,科学技术在世界各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空前巨大的作用。在发达国家,高知识含量的产品和服务创造出的价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发展成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报告中,首次正式使用“基于知识的经济”这一新概念。 我们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方面,已经具备了诸多有利条件:一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使我国初步具备了科技创新能力。科教兴国战略日益深入人心,以“863”计划为代表性的高科技研究成果取得重大进展。正在实施的“技术创新工程”、“知识创新工程”等多项科技、教育计划和工程,为创新体系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广阔的市场,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吸引外资,获得发展所缺少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吸取发达国家发展中的教训,就有可能以发达国家所远不及的速度,跟上知识经济的步伐。三是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好学着称,中华民族历来有好学不倦的传统,而知识经济则是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 我们要发扬中华民族好学的传统,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学习方法,学会学习,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终身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④ 我们从封建社会发展到今天的现代化社会,总共经历了3次划时代的工业革命,请问这3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依
第一次:瓦特改良蒸汽机为标志,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
第二次:电力技术革命,工业生产的动力来源从人力和机械力向电力方面转变
第三次:合成生物学引发的生物科技与产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纺纱与织布的工业规模化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以内燃机发明、汽车工业的起点为结束;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启了电气化和电话、电子通讯产业的发展,而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达到了顶峰;
第三次工业革命应该以有机化工的末尾,基因工程的开始、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为起点,生物工业革命的显着特征是学科交叉和技术综合,以有机化学合成技术、高精细分析化学、纳米分子科学、微电子技术、超大规模集成、计算机软件设计、转基因生物技术、药物筛选高通量技术等学科与技术的综合集成,开发生物分子计算机元件、人工智能生物计算、合成细胞生物系统等,将在约30年内带来的是人工设计的新型生物分子材料、藻类人工细胞合成石油、纳米医疗细胞机器人等产业发展。支持重心转移到把资金力度放在潜在的高科技开发与发明,将是带来未来支柱企业发展的基础。
⑤ 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趋势的论文3000-5000
现代生物技术制药研究及展望
生物技术药物(biotech drugs)或称生物药物(biopharmaceutics)是集生物学、医学、药学的先进技术为一体,以组合化学、药学基因(功能抗原学、生物信息学等高技术为依托,以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生物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突破为后盾形成的产业。现在,世界生物制药技术的产业化已进入投资收获期,生物技术药品已应用和渗透到医药、保健食品和日化产品等各个领域,尤其在新药研究、开发、生产和改造传统制药工业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生物制药产业已成为最活跃、进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有些学者认为,20世纪的科学技术是以物理学和化学的成就占主导地位,而21世纪的科学技术是以生物学的成就占主导地位。无论这种说法是否得到普遍的认同,生物技术是当今高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似乎是不争的事实。 科学家预测,生命科学到2015年会取得革命性进展。这些进展可以帮助人类解决很多目前无法医治的疾病的治疗问题,彻底消除营养不良,改善食品的生产方式,消除各种污染,延长人类寿命,提高生命质量,为社会安全和刑侦提供新的手段。有些成果还可以帮助人类加速植物和动物的人工进化以及改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等。产生新的有机生命的研究也会取得进展。
1.生物制药现状
目前生物制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1 肿瘤 在全世界肿瘤死亡率居首位,美国每年诊断为肿瘤的患者为100万,死于肿瘤者达54.7万。用于肿瘤的治疗费用1020亿美元。肿瘤是多机制的复杂疾病,目前仍用早期诊断、放疗、化疗等综合手段治疗。今后10年抗肿瘤生物药物会急剧增加。如应用基因工程抗体抑制肿瘤,应用导向IL-2受体的融合毒素治疗CTCL肿瘤,应用基因治疗法治疗肿瘤(如应用γ-干扰素基因治疗骨髓瘤)。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NMPs)可抑制肿瘤血管生长,阻止肿瘤生长与转移。这类抑制剂有可能成为广谱抗肿瘤治疗剂,已有3种化合物进入临床试验。
2 神经退化性疾病 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病、脑中风及脊椎外伤的生物技术药物治疗,胰岛素生长因子rhIGF-1已进入Ⅲ期临床。神经生长因子(NGF)和BDNF(脑源神经营养因子)用于治疗末稍神经炎,肌萎缩硬化症,均已进入Ⅲ期临床。
美国每年有中风患者60万,死于中风的人数达15万。中风症的有效防治药物不多,尤其是可治疗不可逆脑损伤的药物更少,Cerestal已证明对中风患者的脑力能有明显改善和稳定作用,现已进入Ⅲ期临床。Genentech的溶栓活性酶(Activase重组tPA)用于中风患者治疗,可以消除症状30%。
3 自身免疫性疾病 许多炎症由自身免疫缺陷引起,如哮喘、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红斑狼疮等。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于4000万,每年医疗费达上千亿美元,一些制药公司正在积极攻克这类疾病。如 Genentech公司研究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免疫球蛋白E用于治疗哮喘,已进入Ⅱ期临床;Cetor′s公司研制一种TNF-α抗体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效率达80%。Chiron公司的β-干扰素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病。还有的公司在应用基因疗法治疗糖尿病,如将胰岛素基因导入患者的皮肤细胞,再将细胞注入人体,使工程细胞产生全程胰岛素供应。
4 冠心病 美国有100万人死于冠心病,每年治疗费用高于1 170亿美元。今后10年,防治冠心病的药物将是制药工业的重要增长点。Centocor′s Reopro公司应用单克隆抗体治疗冠心病的心绞痛和恢复心脏功能取得成功,这标志着一种新型冠心病治疗药物的延生。
基因组科学的建立与基因操作技术的日益成熟,使基因治疗与基因测序技术的商业化成为可能,正在达到未来治疗学的新高度。转基因技术用于构造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动物,已逐渐进入产业阶段,用转基因绵羊生产蛋白酶抑制剂ATT,用于治疗肺气肿和囊性纤维变性,已进入Ⅱ,Ⅲ期临床。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转基因动、植物将成为未来制药工业的另一个重要发展领域。
2.生物制药展望
今后10年生物技术将对当代重大疾病治疗剂创造更多的有效药物,并在所有前沿性的医学领域形成新领域。目前热门的药物生物技术如下:
表1 热门药物生物技术
疫苗 62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 4
基因治疗 28 凝血因子 3
白介素 11 集落细胞刺激因子 3
干扰素 10 促红细胞生成素 2
生长因子 10 SOD 1
重组可溶性受体 6 其他 56
反义药物 6 总数 284
生物学的革命不仅依赖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自身发展,而且依赖于很多相关领域的技术走向,例如微机电系统、材料科学、图像处理、传感器和信息技术等。尽管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难以作出准确的预测,但是基因组图谱、克隆技术、遗传修改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疾病疗法和药物开发方面的进展正在加快。
除了遗传学之外,生物技术还可以继续改进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疗法。这些新疗法可以封锁病原体进入人体并进行传播的能力,使病原体变得更加脆弱并且使人的免疫功能对新的病原体作出反应。这些方法可以克服病原体对抗生素的耐受性越来越强的不良趋势,对感染形成新的攻势。
除了解决传统的细菌和病毒问题之外,人们正在开发解决化学不平衡和化学成分积累的新疗法。例如,正在开发之中的抗体可以攻击体内的可卡因,将来可以用于治疗成瘾问题。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改善瘾君子的状况,而且对于解决全球性非法毒品贸易问题具有重大影响。
各种新技术的出现有助于新药物的开发。计算机模拟和分子图像处理技术(例如原子力显微镜、质量分光仪和扫描探测显微镜)相结合可以继续提高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特性的分子的能力,成为药物研究和药物设计的得力工具。药物与使用该药物的生物系统相互作用的模拟在理解药效和药物安全方面会成为越来越有用的工具。例如,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在药物审批的过程中利用Dennis Noble的虚拟心脏模拟系统了解心脏药物的机理和临床试验观测结果的意义。这种方法到2015年可能会成为心脏等系统临床药物试验的主流方法,而复杂系统(例如大脑)的药物临床试验需要对这些系统的功能和生物学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到下世纪初生物技术药物的种类数目尚不会超过一般药物的总数,但生物技术制药公司总数将超过前10年的6倍。目前主要生物技术公司多分布在美国,如Amgen,Genetics institute,Genzyme,Genentech和Chiron,还有Biogen也发展较快。1987年尚没有一种重组DNA药物进入世界药品销售额排名前列表,但到1996年已有多种生物工程药物榜上有名。经上市的生物技术药物主要含3大类,即重组治疗蛋白质、重组疫苗和诊断或治疗用的单克隆抗体。
药物的研究开发成本目前已经高到难以为继的程度,每种药物投放市场前的平均成本大约为6亿美元。这样高的成本会迫使医药工业对技术的进步进行巨大的投资,以增强医药工业的长期生存能力。综合利用遗传图谱、基于表现型的定制药物开发、化学模拟程序和工程程序以及药物试验模拟等技术已经使药物开发从尝试型方法转变为定制型开发,即根据服药群体对药物反应的深入了解会设计、试验和使用新的药物。这种方法还可以挽救过去在临床试验中被少数患者排斥但有可能被多数患者接受的药物。这种方法可以改善成功率、降低试验成本、为适用范围较窄的药物开辟新的市场、使药物更加适合适用对症群体的需要。如果这种技术趋于成熟,可以对制药工业和健康保险业产生重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制药工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在世界各地是不平衡的。某些地区(例如亚洲)会继续以生产专利过期药物为主,有些地区(如美国和欧洲)除了继续生产低利润的药物外会不断开发新的药物。
总之,综合多学科的努力,通过新技术的创立可以大大拓宽发明新药的空间,增加发明新药的机遇与速度。因为这些手段可以寻找快速鉴定药物作用的靶,更有效地发现更多新的先导物化学实体,从而为发明新药提供更加广阔的前景。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⑥ 试谈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巨大变革:第一次是随着分析化学基础理论,特别是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如溶液理论)的发展,使分析化学从一种技术演变成为一门科学,第二次变革是由于物理学和电子学的发展,改变了经典的以化学分析为主的局面,使仪器分析获得蓬勃发展。目前,分析化学正处在第三次变革时期,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新材料科学发展的要求,生物学、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使分析化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第三次变革的基本特点:从采用的手段看,是在综合光、电、热、声和磁等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及生物学等学科新成就对物质进行纵深分析的科学;从解决的任务看,现代分析化学已发展成为获取形形色色物质尽可能全面的信息、进一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现代分析化学的任务已不只限于测定物质的组成及含量,而是要对物质的形态(氧化-还原态、络合态、结晶态)、结构(空间分布)、微区、薄层及化学和生物活性等作出瞬时追踪、无损和在线监测等分析及过程控制。随着计算机科学及仪器自动化的飞速发展,分析化学家也不能只满足于分析数据的提供,而是要和其它学科的科学家相结合,逐步成为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实际问题的解决者。近些年来,在全世界科学界和分析化学界开展了“化学正走出分析化学”、“分析物理”、“分析科学”等热烈议论,反映了这次变革的深刻程度。
未来化学在人类生存、生存质量和安全方面将以新的思路、观念和方式继续发挥核心科学的作用。应该说,20世纪的化学科学在保证人类衣食住行需求、提高人类生活水平和健康状态等方面起了重大作用,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粮食、人口、环境、资源和能源等问题更加严重,虽然这些难题的解决要依赖各个学科,但无论如何总是要依靠研究物质基础的化学学科。
(1)化学仍然是解决食品问题的主要学科之一
化学将在设计、合成功能分子和结构材料以及从分子层次阐明和控制生物过程(如光合作用、动植物生长)的机理等方面,为研究开发高效安全肥料、饲料和肥料/饲料添加剂、农药、农用材料(如生物可降解的农用薄膜)、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打下基础。利用化学和生物的方法增加动植物食品的防病有效成分,提供安全的有防病作用的食物和食物添加剂,改进食品储存加工方法,以减少不安全因素等,都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2)化学在能源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安全利用中起关键作用
在能源和资源方面,未来化学要研究高效洁净的转化技术和控制低品位燃料的化学反应;新能源如太阳能以及高效洁净的化学电源与燃料电池等都将成为21世纪的重要能源,这些研究大多都需要从化学基本问题作起,否则,很难取得突破。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化学要研究重要矿产资源(如稀土)的分离和深加工技术以及利用。
(3)化学继续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
各种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与粮食一样永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化学是新材料的“源泉”,任何功能材料都是以功能分子为基础的,发现具有某种功能的新型结构回引起材料科学的重大突破(如富勒烯)。未来化学不仅要设计和合成分子,而且要把这些分子组装、构筑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材料。从超导体、半导体到催化剂、药物控释载体、纳米材料等都需要从分子和分子以上层次研究材料的结构。20世纪化学模拟酶的活性中心的研究已取得进展,未来将会在可用于生产、生活和医疗的模拟酶的研究方面有所突破,而突破是基于构筑既有活性中心又有保证活性中心功能的高级结构的化合物。21世纪电子信息技术将向更快、更小、功能更强的方向发展,目前大家正在致力于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分子器件、生物芯片等新技术,标志着“分子电子学”和“分子信息技术”的到来,这就要求化学家作出更大的努力,设计、合成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和材料。
(4)化学是提高人类生存质量和生存安全的有效保障
在满足生存需要之后,不断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存安全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化学可从三个方面对保证生存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① 通过研究各种物质和能的生物效应(正面的和负面的)的化学基础,特别是搞清两面性的本质,找出最佳利用方案;② 研究开发对环境无害的化学品和生活用品,研究对环境无害的生产方式,这两方面是绿色化学的主要内容;③ 研究大环境和小环境(如室内环境)中不利因素的产生、转化和与人体的相互作用,提出优化环境建立洁净生活空间的途径。
健康是重要的生存质量的标志。维持健康状态靠预防和治疗两方面,以预防为主。预防疾病是21世纪医学的中心任务。化学可以从分子水平了解病理过程,提出预警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方法,建议预防途径。
展望未来,二十一世纪的化学仍将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它将帮助我们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与此同时,化学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21世纪的化学将更加繁荣兴旺,化学将迎来它的黄金时代
⑦ 以多元史观认识和评价三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近代化史观: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工业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英美
资产阶级代议制巩固,推动
了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
工厂成为了主要的生产组织
形式,推动工业化的进程。
全球史观: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的联系
日益加强,以欧美国家为主导
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革命史观:第一次工业革命,加剧亚非拉
地区的贫困和落后的局面;无
产阶级招到日益深重的剥削和
压迫,越来越贫困;促使了社
会主义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
产生等。
社会史观: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
式,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生态史观: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带来了大量
的环境问题。
第二次工业革命
近代化史观:促进了欧美各国资产阶级代
议制的发展完善。
全球史观: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
成,促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
终形成。
革命史观:家具亚非拉地区的贫困落后造
成东方最终从属于西方的局
面。随着政治经济发展不平
衡,帝国主义国家矛盾激化,
最终导致一战的发生。
社会史观: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促进了各地区人们生活方式等
的西化。
生态史观: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第三次工业革命暂时没有想好😂😂)
谢谢观看
⑧ 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标志,影响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1、时间:18世纪60年代开始 2、条件 ①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②资本-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③劳动力-圈地运动;④技术-国外市场不断扩大;⑤市场-先后打败西、荷、法,国外市场不断扩大 3、主要成就 ①棉纺织: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1765年);克隆普顿-骡机(1779年);卡特莱特-水力织布机(1785年) ②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的) ③交通运输:富尔顿-轮船(美、1807年);史蒂芬孙-蒸汽机车(1814年) 4、特点 ①首先发生在英国,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到机器生产机器,最终大机器生产代替工场手工业; ②开始于轻工业(棉纺织)部门,发明机器者大多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新机器的科技含量不高; ③英国一花独放,绝大多数发明都出自英国,英国成为世界发展的核心。 5、影响 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广泛建立; ②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③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④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东方从属于西方 ⑤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19世纪70年代开始 2、条件 ①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②生产技术-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 ③资金-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地的掠夺; ④市场-德、意、日等国的统一开辟了国内市场;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 3、主要成就 ①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动机; ②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 ③电讯事业的发展: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 4、特点 ①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科学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与技术结合。 ②同时在几个国家发生,发展迅速; ③有许多国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④侧重于基础工业、重工业、能源工业等部门,有巨大的能力改造和武装各轻工业部门并使农业机械化,从而使发达国家首先实现了工业化。 5、影响 ①生产力迅猛发展; ②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帝国主义阶段; ③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世界,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 ④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格局发生改变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 1、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 2、条件 ①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稳定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②先决条件-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③必要手段-科学技术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④推动力-社会需要(二战中的军事需求、战后军备竞争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3、主要成就 以原子能(1945年美国-原子 弹爆炸、1954年苏联-第一座核电站建成)、航天技术(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升空)、电子计算机的应用(1946年美国-电子计算机诞生、1964年美国-集成电路计算机问世等)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1973年美国-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首创成功)等高新技术。 4、特点 ①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②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③科学技术各个领域间相互渗透,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 5、影响 ①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主要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造成第一、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发展迅速。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变了变革); ③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科学技术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们日益重要。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对每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1、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棉纺织业、金属冶炼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出现了以曼彻斯特为中心的棉纺织工业区与以伯明翰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工业布局的趋势是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轻工业发展迅速。 2、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了电力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造船工业,出现了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原苏联以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为中心的欧洲工业区。工业布局进一步趋向集中,重工业突飞猛进。 3、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了电子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激光工业、信息产业等,出现了美国西南部的斯坦福工业区(硅谷)、日本九州岛(硅岛)、英国苏格兰电子工业基地、德国慕尼黑工业中心。工业布局总体趋势是分散,发达国家以分散为主,发展中国家以集中为主,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二、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三次能源突破 1、第一次:蒸汽成为新动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第二次:电力成为新的能源,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第三次:核能成为新的能源,人类进入“电子时代”、“信息时代”、“太空时代”。 三、三次科技革命在生产力方面、社会关系方面和国际格局方面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后果? 1 、生产力方面: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②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为标志,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人类进入“电子时代”、“信息时代”、“太空时代”。 2 、社会关系方面: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 社会阶级结构:近代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形成,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 社会经济结构:英国工业经济中心的扩散和城市化浪潮; 社会生活结构:交通工具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生产关系调整: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自由改革运动的高涨,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强大,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②第二次科技革命: 生产关系的调整: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也发生变化。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 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人们生活也发生变革。 四、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政治、经济、思想) 1、第一次工业革命: ⑴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⑵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2、第二次工业革命: ⑴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⑶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3、第三次科技革命: 新中国的科技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密切相关。中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科技革命 科技革命:三次科技革命的对比 1、开始时间及条件 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年代) 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 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雇佣劳动力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生产技术 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急剧扩大 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资本积累和对殖民的肆意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 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 二战后,资本主义推行福利制度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局稳定 20世纪初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和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形成。 (直接推动力是二战及战后各国对高科技迫切的需要--这与前两次有别) 2、 主要成就和特点 主要成就: 第一次科技革命 棉纺织: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 )交通运输:富尔顿-轮船(美、1807年);史蒂芬孙-蒸汽机车(英、1814年) 1、首先发生在英国,并以英国为主体;2、以轻工业为主导;3、 以蒸汽动力为主要标志;4、技术发明主要源于工人和技师的实践经验 第二次科技革命 1、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动机)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3、新通讯手段的发明(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 1、科学同技术开始密切结合2、新技术发明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第三次科技革命 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 1.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2.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相互渗透。 3、 主要影响及对中国的影响 主要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科技革命 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广泛建立;2、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3、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了城市化进程;4、使世界格局发生变化 :东方从属于西方5、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 1、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 近代工业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3、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第二次科技革命 1、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2、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3、列强加紧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4、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格局发生改变;列强争夺与冲突加剧5、无产阶级壮大,工运逐渐走向高潮 1、列强继续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 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1、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各地联系更紧密;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在科技领域硕果累累。机遇与挑战并存。 4、科技革命的哲学启示 : (1) 其出现是实践的需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2) 即有共性也有各自特点,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3) 不仅促成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随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 发展) 5、如何面对新的科技革命: (1) 作为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科技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发展科教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人才,建立知识创新体系。 (2) 从个人讲,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注意对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 从经济学上看,充分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认识其在社会生产中作用,依靠科技和提高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4) 从政治学角度看,国际竞争重点已发生变化,决定国际地位的关键因素是科技。需全面行使国家职能,把振兴科技、发展教育作为国家战略的重点。 (5)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面对汹涌而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机遇与挑战、压力并存。根据本国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战略,努力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探索一条适合本国高速发展的道路,是摆在广大发展中国家面前的首要任务。 6、如何认识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 (1)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联系大为加强。 (2) 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生产则成为物化的具体实现过程。 (3) 对于科学来说,技术是科学的延伸;对技术而言,科学是技术的升华;对生产来说,科学技术是其实践活动的必要前提。 (4) 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以致出现了密不可分的趋势,正如教材资料所引《苏联大网络全书》第三版中的“科学技术革命”条目所言。
⑨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表示,核心,特点,意义以及启示。(最好回答详细一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1.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2.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相互渗透。第四次科技革命·细胞与分子的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形成的是生物能源、生物信息与生物材料的全方位生物产业革命,将带来的是生物太阳能、生物计算机与生物反应器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 1、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各地联系更紧密;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在科技领域硕果累累。机遇与挑战并存。
如何面对新的科技革命(1) 作为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科技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发展科教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人才,建立知识创新体系。(2) 从个人讲,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注意对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3) 从经济学上看,充分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认识其在社会生产中作用,依靠科技和提高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4) 从政治学角度看,国际竞争重点已发生变化,决定国际地位的关键因素是科技。需全面行使国家职能,把振兴科技、发展教育作为国家战略的重点。(5)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面对汹涌而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机遇与挑战、压力并存。根据本国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战略,努力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探索一条适合本国高速发展的道路,是摆在广大发展中国家面前的首要任务。认识如何认识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1)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联系大为加强。(2) 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生产则成为物化的具体实现过程。(3) 对于科学来说,技术是科学的延伸;对技术而言,科学是技术的升华;对生产来说,科学技术是其实践活动的必要前提。(4) 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以致出现了密不可分的趋势,正如教材资料所引《苏联大网络全书》第三版中的“科学技术革命”条目所言。
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1、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各地联系更紧密;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二战后,资本主义推行福利制度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局稳定 20世纪初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和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形成。 (直接推动力是二战及战后各国对高科技迫切的需要--这与前两次有别)
⑩ 分析化学三次变革的代表技术
第一次变革:1920s~1930s----溶液四大平衡理论的建立;分析化学由技术→ 独立的科学;代表技术:四大滴定。
第二次变革:1940s~1960s----物理方法的发展; 经典分析化学(化学分析)→ 现代分析化学(仪器分析为主);代表技术:分光光度法、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等
第三次变革:1970s末至今----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现代分析化学能提供组成、结构、含量、分布、形态等全面信息,为当代最富活力的学科之一。同时也把化学与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精密仪器制造科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一门多学科性的综合性科学。代表技术: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热重、核磁、质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