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开展高中化学教学活动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价值观、关注学生的整体人格和个体差异”,这些表述正是对学生生命发展的终极关照。新课程目标正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结果,情感、意志、价值观整体上去阐释新课程理念的。新课程中的发展就是要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得到应有的发展,而且奠定今后发展的基础。本人通过几年的高中化学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简单谈一下方法,希望对广大的化学教师有所帮助。
1化学教学观念的改变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迫切需要革新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追求、以考试为唯一评价手段的课堂,用新课程倡导的课程价值观指导课堂实践。建立以“人本、人际、人境”三大要素为核心的生态课堂,改变高中化学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把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变成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让师生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里相互关照、幸福成长,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学生接受高中化学教育的过程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个重要历程。现代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课堂教学环境,即让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地和谐自由地生长发展。新课程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中,高效课堂是构建化学的基石,它是一种基于知识课堂、能力课堂之上的课堂实践,是对传统课堂的解构和合理超越。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价值观、关注学生的整体人格和个体差异”,这些表述正是对学生生命发展的终极关照。
2化学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即所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里所说的“学生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是指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学力得到提高,在适应社会需要方面有明显的长进和提高;是指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视智力的片面发展;是指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按照同一的“模式”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只局限在学校内的一时发展。可见,学生发展与素质教育是完全一致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实质就是以育人为本。这种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不仅注重学生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注重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是学生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在根本利益和价值体现上的统一,是迎接新世纪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基本保证。“以学生发展为本”不是排他性的儿童中心主义,它并不排斥按照某种体系进行学科教学。当然,以学生发展为本主要是针对学科本位主义提出的,因为当前的学科本位主义过分强调本学科的完整性而忽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社会需求;过于强调学科的课堂教学而忽视实践活动教学的作用。
3理论联系实际,打造高效课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设计紧密联系生活,能够激发学生调用生活中已经形成的图式,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也有利于学生将实验结论迁移到生活实际中。在实验教学中融入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可以充分优化实验方案,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化学新课程实验教学中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实施课堂教学的人本化:知识层面――改革或更新装置;技能层面――提高实验可观察性;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不仅重视学生获取实验知识与技能,还非常关注他们在实验态度、科学精神层面的情感因素,并试图将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在学习中结合起来。实验情感可以通过“环保策略”、“探究策略”和“生活化策略”来实现。新课程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成长的生命,发展的主体,惟有和谐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生态的课堂是师生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是师生共同的舞台,由于生态的课堂里有生动的学习情境、活泼的课堂气氛、积极的师生交流、多样的互动方式。
总之,化学教育能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化学知识技能,使他们从特定角度了解科学过程,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联系,学会解决一些化学问题,提高他们的科学技术素养,满足社会在公民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需要,并且使人类的化学知识精华得以向后代传递和发展。
‘贰’ 整体认识2022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1.整体结构
课程性质 对课程“定性”,界定课程,明确课程的育人价值和教育意义
课程理念 课程改革的“定位”,课程改革的立场、方向和观点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结果的预设和期待学生学习该课程所应达到的发展水平和最终为什么教
内容要求 学习范围和对象 教什么
教学提示 怎么学 学习什么 怎么教
学业要求 学到什么程度
学业质量 学生在学完之后的学业成就表现
课程实施 根据课程标准进行的教材编写、教学、评价
2.坚持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为本的课程与教学 :强化化学课程育人宗旨,明确化学课程的育人价值,立德树人。从课程性质 课程理念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学业质量 实施建议 核心素养都体现了核心素养为纲的要求。要求我们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教学目标都要发生改变。
要站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立场,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功能分析、选择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目标定位,教学评价与反馈等,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要重点关注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物质及变化的思维题的能力,还要关注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等共通性素养。挑战教师的思维方式、教学方式。
3.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所培养的核心素养
深度挖掘和阐述化学课程的育人价值(独特+共通) 立德树人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化 学生发展
·既重视与小学科学课程和高中化学课程的衔接,又关注与义务教育阶
段其他有关课程的关联(横-纵 关联)
·既强调化学学科及科学领域的核心素养,又反映未来社会公民必备的共通性核心素养(学会学习、合作沟通、创新意识、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四个维度: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化学观念是特征和基础,科学思维是核心、内涵,科学探究与实践是重要途径,科学态度与责任是价值与立场。既有学科层次 领域层次,又有跨领域层次。
既重视与小学科学课程和高中化学课程的衔接,又关注与义务教育阶段其他有关课程的关联。与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衔接。
‘叁’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理念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目标明确,要大胆尝试新教法,创造性的使用新教材,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化学实验,科学进行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在科学评价中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肆’ 2022初中化学新课标解读
2022初中化学新课标即《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提了新理念,形成了全面育人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新理念
课程内容新变化:基于学习主题设计化学课程内容结构;注重大概念统领化学学习主题;注重基于核心素养设计化学学习主题与内容结构
课程教学新变化:注重基于大概念整体设计单元教学;重视探究与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开展基于教学系统有效实施素养导向的教学
课程评价新变化: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设计和实施化学教学评价;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优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深化综合评价和探索增值评价路径
‘伍’ 什么是化学课程标准
化学课程标准内容一般包括目标、时间支配、教材大纲、实施方法概要四大项。
以 1936 年的为例,初中目标为:
“(1)引起学生对于自然现象有浓厚之兴趣,养成随时随地注意自然现象之良好习惯。
(2)训练学生观察、考查、思想尤其实际应用之能力;使受科学陶冶;能领会精勤、诚实、敏捷、组织等美德。
(3)使知化学与衣、食、住、行及国防之关系。”
高中为:
“(1)使学生得知化学之根本知识;对于化学有明确之观念。
(2)养成学生敏锐之观察力与精确之思考力。(3)阐明化学与国防、工业、农业、医学、卫生、家庭等之关系,以及利用自然之方法,并特别注重实际应用能力之养成。”规定在初高中各讲习一学年,重视实验。教材大纲规定讲授和实验的具体内容。实施方法概要对教学方法提出原则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 年起改称“化学教学大纲”。
‘陆’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2022解读
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系统凝练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新理念,形成了全面育人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设计思路。
‘柒’ 急需最新的初中化学课程标准
可上http://blog.sina.com.cn/s/blog_43a6ff1d0100w6kz.html
例
第一部分 前 言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化学不仅与公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是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它在缓解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和粮食供应不足等方面,同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化学学科的上述特征,对新时期化学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而且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启蒙性和基础性。一方面,要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初步认识物质世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交流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断。
二、基本理念
1.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
2.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3.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 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同化学将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
6. 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重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三、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如图1所示。
图1设计思路
1.依据国内化学课程的现状、国际科学教育和化学课程改革的趋势,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提出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如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2. 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具体体现化学课程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并据此制订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提出课程实施建议。
3.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心理发展水平和全面发展的需求选择化学课程内容,力求反映化学学科的特点,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以“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为内容主题,规定具体的课程内容标准。这些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载体。
4.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本《标准》的内容标准中单独设立主题,明确地提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所包含的内容及要求。
在内容标准的学习主题中设置了“活动与探究建议”,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和辩论等都是积极的学习方式。这些活动本身也是化学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5.《标准》中的“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包括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如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等。这些素材旨在帮助教师理解课程目标。教师可在相关主题的教学中利用这些素材来创设学习情景,生动地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体验化学与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6.《标准》结合案例对化学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多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课程的顺利实施。
四、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
《标准》对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分别指向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其中,认知性目标主要涉及比较具体的知识内容,体验性目标主要涉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容。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设有不同的水平层次,在描述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时,采用一系列词语来描述学习水平的不同层次的要求。这些词语中有的是对学习结果目标的描述,也有的是对学习过程目标的描述(见附录1)。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他们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初步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2.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分析常见的化学现象,说明并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某些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增强安全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5.初步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
6.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包括5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由若干个二级主题(单元)构成。
一级主题
二级主题
科 学 探 究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身边的化学物质
我们周围的空气
水与常见的溶液
金属与金属矿物
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
物质构成的奥秘
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微粒构成物质
认识化学元素
物质组成的表示
物质的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与社会发展
化学与能源、资源利用
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
化学物质与健康
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每个二级主题从“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两个维度对学习内容加以说明。
“标准”规定了学习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最基本的学习要求。
“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所列举的活动不要求全盘照搬,在教材编写或教学时可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也可以增补更适当的探究活动。其中的实验探究活动应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去完成;综合性较强的探究活动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协作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同工作能力。
每个二级主题还提供了一些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为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线索。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可以选用其他的素材,创设更生动的教学情景。
一、科学探究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目标和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标准》对科学探究主题的内容和学习目标从三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一)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2.意识到提出问题和作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猜想与假设必须用事实来验证。
3.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
4.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5.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要 素
目 标
提出问题
1.能从日常现象或化学学习中,独立地或经过启发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能比较明确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
猜想与假设
1.能主动地或在他人的启发下对问题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或假设。
2.具有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猜想或假设作初步论证的意识。
制订计划
1.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活动方案,经历制订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
2.能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
进行实验
1.能积极参与化学实验。
2.能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进行实验操作。
3.能在实验操作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
收集证据
1.认识收集证据的重要性。
2.学习运用多种手段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观察。
3.能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对观察和测量的结果进行记录,并运用图表等形式加以表述。
4.初步学习运用调查、资料查阅等方式收集证据。
解释与结论
1.能对事实与证据进行加工与整理,初步判断事实证据与假设之间的关系。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讨论,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合理的结论。
3.初步学习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逐步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反思与评价
1.有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的意识。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讨论,对探究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与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
3.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表达与交流
1.能用口头、书面等方式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并能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2.与他人交流讨论时,既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又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三)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化学实验应高度关注安全问题,避免污染环境,要求学生遵守化学实验室的规则,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初中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应达到如下要求。
1.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2.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4.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5.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6.初步学习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7.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四)学生的实验活动
学生学习和运用化学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方法,离不开实验活动。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安排和组织学生至少完成下列化学实验活动。
1.粗盐的提纯实验。
2.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
4.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
5.钢铁锈蚀条件的探究实验。
6.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水溶液的配制实验。
7.酸、碱的化学性质实验。
8.溶液酸碱性的测定实验。
9.常见氮肥的检验实验。
科学探究内容的教学和学习目标的实现,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活动可以有多种形式和不同的水平。活动中包含的探究要素可多可少,教师指导的程度可强可弱,活动的场所可以在课堂内也可以在课堂外,探究的问题可来自课本也可源于实际生活。在探究活动中各要素呈现的顺序不是固定的,如“进行实验”既可作为收集证据的途径,也可作为提出问题或作出假设的一种依据。探究活动包括实验、调查、讨论等多种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多开展课堂内的、体现学生自主性的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必须落实在其他各主题的学习中,不宜孤立地进行探究方法的训练。对科学探究学习的评价,应侧重考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实际表现。
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科学课程学习的基础之上的,需要与义务教育阶段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相互配合。
附:有关科学探究学习的案例
案例1 微粒的运动――烧杯中的溶液为什么会变红?
问题情景
教师在课堂上演示下述实验。
在烧杯A中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让每个同学都看到,得到的溶液是无色的。在烧杯B中装入10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溶液罩在一起(如图2)。几分钟后,可以发现小烧杯A中的溶液变成红色。
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怎样用简单的实验加以证明?
作出假设
学生对上述现象提出几种假设:
1.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B烧杯无关;
2.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A烧杯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3.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的溶液中,使A溶液变成红色。
……
实验探究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下列实验活动:
1.在洁净烧杯C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2.另取两只烧杯代替A和B。一只中的溶液与A相同,另一只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如上图放置,观察现象;
3.取出少量浓氨水注入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嗅到什么气味?
4.把烧杯B中的浓氨水滴入烧杯C中,观察现象。
……
获得结论
学生在讨论、交流基础上获得共识:
1.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2.B烧杯的浓氨水中有肉眼见不到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了烧杯A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并使溶液变红。
案例2 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发生变化吗?
提出问题
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之间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新的物质。那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吗?
猜想与假设
学生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平时的经验,对“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是否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问题,提出三种可能的假设:
①不相等,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②不相等,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③相等,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收集证据
经过讨论,引导学生通过下列方法检验假设:
1.查阅化学史资料:从波义耳的失误到拉瓦锡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2.根据化学知识进行推理: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反应前原子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原子的总质量。
3.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根据提出假设的依据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可由学生自行设计,教师指导修改;或由教师设计,学生选择),并进行实验,观测、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方案
预期结果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1:取一小截蜡烛粘在一小块木板上,将小木板和蜡烛一起放在托盘天平(有条件的也可用电子天平)上,调节砝码,使天平达到平衡;点燃蜡烛,观察天平的平衡情况。
‘捌’ 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标准
化学教学模式以“教教科书”为主,它存在于着两个方面的缺点。(1)重教材轻学生:这样的课堂缺少活力,尽管学生学的很辛苦,但仅凭记忆学到的知识总是不能用于实际。(2)重结论轻过程:传统的教学设计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特别关注结论的记取,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发展下去只能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从而使学生缺少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完全充当课堂的主人,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迫在眉睫的事性。高效课堂,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的追求,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而且高效,既能解放教师,又能解放学生,更能打造高效课堂,我校经过长时间的探索,逐渐模索出自己的高效课堂模式——“两段三步”模式如何运用这种模式去打造化学的高效课堂?“两段”包含学生和教师两个不同角色及课下自学及课堂展示两个时间段。“三步”则是指小组交流,全班展示点评,当堂达标检测及小结三个课堂步骤。“两段三步”课改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去进行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完全自主参与学习,改变了传统模式下被动学习局面,而且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自信、合作、竞争、创新等良好品质的形成,有利于让学生从高效课堂走向高层次境。通过近两年的教学改革工作实践,结合个人平时在教学中的所作、所为、所见,浅谈有关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做法。一、课前准 备,为构建高效课堂打造坚实基础。1、加强三级备课:主备课、精备课和细备课。主备课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研读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订单元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精备课则是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所带班级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备课,精备课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方法的灵活性,练习的多样性;细备课是指教师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和教师自己独有的思考充实教学各个环节的细节。2、精心编写适合学生的校本教材——导学案。导学单的编写并不是对教材的一种简单重复,而是对学生的预习起着引导作用。通过预习让学生应达到怎样的目标和能力。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必须借助工具书,尝试着去解决疑难问题,最终不能解决的内容,就用红色笔标出来,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导学单是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达到的目标应有所不同,因而当堂检测达标应把综合题的档次标着出来。3、做好学情调查——检查学生的导学单完成情况。导学单发放不能走过程,起始阶段通过课前定期检查学生导学单的完成情况,有助于教师课堂上有的放矢,在课堂精讲和小结这个环节有针对性的去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如何掌握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得到提升。二、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的安排,打造学习型课堂1、培训好学生:面对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开始很陌生也很难适应,因而培训学生是一个重要过程,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发言、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发言,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一个学生实现从羞于发言——敢于发言——正确发言——精彩和有价值性发言的终极目标。可通过早操展示、班会展示、两分钟演讲等不同的形式进行培训。2、课堂展示严禁走过场、完成任务等情况出现:对于没有完成导学单面对问题没有深入研究的学生,课堂展示非常肤浅,好像在完成任务,此时带课老师可引导学生质疑问题,防止同类情况的再次发生,对展示好的学生及时激励,让更多的学生敢于展示,乐于展示,参与到课堂展示这个环节中去。3、适时点拨:对于学生展示有困难,模糊不清的知识点及错误的知识及时点拨,并通过学生讨论这一形式加强对错误知识的的认识,增强记忆,严禁点拨无力或无价值的现象出现。4、完善学生的评价机制:课堂展示是该模式教学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因而如何评价一个学生的展示显得尤为重要,对展示优秀的学生要进行激励,设立每周每月展示明星,而对展示较差的学生要进行鼓励,不能打击学生勇于展示的心理,让不敢展示羞于展示的学生也参与到其中来,让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完善自我、寻找自信。
‘玖’ 新课标化学课程标准2022解读
一、课程性质
原课标中将化学课程定义为基础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
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注重与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中将化学课程深化为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
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是材料、生命、环境、能源等多种科学的重要
基础,与物理学共同构成物质科学的基础。强调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由原来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
观”,更改为围绕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展开。
‘拾’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是怎么样的
化学课程通过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来体现对未来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据此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具体目标。
化学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化学教学指导文件。分科课程标准之一。1923年中国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刊布《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其中初中有自然课程标准纲要,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物理、化学等科内容。
简介
1932年教育部颁布正式课程标准,初中取消了混合制自然课,单独设立化学课,制定了初中化学课程标准;高中仍有单独的化学课程标准。1936年和1941年颁布修正、重新修正两个课程标准,其中初中、高中均有单独的化学课程标准。
1948年颁布的二次修订课程标准,将初中化学和物理合并为理化,制订理化课程标准;高中有单独的化学课程标准。化学课程标准内容一般包括目标、时间支配、教材大纲、实施方法概要四大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