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化学知识 > 化学性相关的酶在哪里分泌

化学性相关的酶在哪里分泌

发布时间:2022-02-15 08:03:12

❶ 酶主要来源于哪里

在学习化学时,你一定学到“催化剂”这个词,催化剂的作用是能加速化学反应的速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可用“酶”作催化剂,取代以往的化学催化剂。那么,“酶”究竟是什么东西呢?酶是存在于生物体内,由细胞制造的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任何生物体都像一个复杂而完善的“化工厂”,生物体内的一切化学反应都是在酶的作用下完成的。

那么,什么是酶工程呢?酶工程是指用生物酶代替化学催化剂进行工业化生产的技术体系。酶比化学催化剂的催化速度要快1000万到100亿倍,而且不需要高温、高压等苛刻条件,只要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就能进行生物化学反应。因此,利用酶的这些特性建立起来的酶工程,有着其他化学工程技术无法与之相比的优点。一旦酶能够在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就可以达到简化工艺、降低能源消耗、节省设备投资和减少环境污染等目的,使工业面貌明显改观。

酶的主要来源是微生物。因此,酶工程的一大任务就是利用微生物生产酶。为此,许多国家都建立了生产酶的产业。现在,科学家从微生物中发现的酶已有2500多种。

酶工程是生物工程中的重要领域之一,它能达到高效高产的目的,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❷ 化学的酶

酶(enzyme)是生物体内多数反应的一种生物催化剂,除少数RNA外几乎都是蛋白质。酶不改变反应的平衡,它只是通过降低活化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反应。除此以外,还具有高效性、温和性。

❸ 化学本质为RNA的酶存在于哪里

是RNA,有一些被称为核酶的RNA分子也具有催化功能。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

❹ 酶的来源是什么

动物体内酶的来源


酶是生物体中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酶的显着特征是它们具有高度的催化能力和专一性,而且酶的活性可以被调节,与不同能量形式的转化密切相关.到现在为止,已知的酶类有近2 000种,消化酶是其中的一种,它主要是由消化腺和消化系统分泌的具有促消化作用的酶类.在消化酶中,依消化对象的不同而大致可划分为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等几种.目前,国内外对于水产动物消化酶研究的报道主要以蛋白酶和淀粉酶为最多;从水产动物种类上来看,以鱼类、甲壳类等的研究较多;近年来,对于棘皮动物、软体动物消化酶的研究也有较多的报道.
1 鱼类消化酶的研究
对鱼类消化道中消化酶的研究,是了解鱼类消化生理的重要内容,对于鱼类养殖过程中人工饵料的合理配制也具有重要意义.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国外要比国内开展得早而多.研究消化酶在鱼体内的分布及其活性,可以将其中活性较高的酶提取利用,有利于水产加工过程中充分利用废弃物.如今,从大型的海水鱼中分离、提取的蛋白酶,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医药和生物化工领域.
1.1 鱼类蛋白酶
1.1.1 胃蛋白酶
有胃鱼类胃中作用最强的消化酶是胃蛋白酶,它先以不具有活性的酶原颗粒的形式贮存于细胞中,在盐酸或已有活性的蛋白酶作用下转变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一般软骨鱼类和有胃硬骨鱼类胃蛋白酶的最适pH值均在较强的酸性范围之内.鱼类胃内pH值主要受胃酸浓度的影响,胃液的分泌是由食物直接刺激胃而引起的,有食或进食一定时间后,胃液pH值较低,为偏酸性.因此,鱼类胃内pH值基本上能够满足胃蛋白酶的发挥,但视鱼的种类不同而异.由于胃蛋白酶的活性随鱼类食性不同而变动,特别是肉食性鱼类蛋白质的消化主要集中在胃,因此有必要在肉食性鱼类饲料中添加酸化剂或在饲料中添加促进胃液分泌的物质.
1.1.2 肝胰脏蛋白酶
硬骨鱼类的肝脏和胰脏大多是混在一起的,现已有研究证明,胰脏是分泌蛋白酶的主要器官,其分布极其复杂而散乱.关于鱼类肝胰脏蛋白酶活性及酶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鱼类肝胰脏蛋白酶的最适pH值多呈中性或弱碱性.软骨鱼类肝胰脏内的胰蛋白酶一般是没有活性的酶原,在肠致活酶的作用下被激活.Das (1991)对硬骨鱼类鲤鱼、黑鲈(Micropterus sp.)、丁■(Phoxinus tinca)的肝胰脏的研究表明,肠液能增强胰蛋白酶的作用,认为胰脏主要分泌蛋白酶原.而Fish(1960)发现,莫桑比克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a)的肝胰脏蛋白酶的活性比肠中的高.由此可知,不同鱼类其分泌蛋白酶的部位和形式不同,鱼类分泌的胰蛋白酶原,需在肠致活酶的作用下,使之激活,促进肠对食物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1.1.3 肠道蛋白酶
肠粘膜可以分泌有活性的蛋白酶和肠致活酶,肠致活酶作用就是激活胰蛋白酶原.此外,肠内还有来源于肝胰脏、幽门垂等器官分泌的胰蛋白酶,这样使肠蛋白酶的研究较为复杂.肠蛋白酶最适pH值大多为微碱性.黄耀桐(1988)认为,有胃鱼类和无胃鱼类肠蛋白酶最适pH值是不同的,不同食性的鱼类最适pH值也有一定的差异,冷水性鱼类偏高;肠道蛋白酶的活性还受到鱼类饱食情况和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影响,草鱼肠道蛋白酶在蛋白质为32%~40%范围内,随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肠道蛋白酶活性增强.黄峰(1996)指出,饲料性质不同,肠蛋白酶的活性也有差异.总之,鱼类肠道蛋白酶活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蛋白酶活性又直接影响鱼类营养物质吸收利用的程度,从而影响鱼类的生长发育.
1.2 鱼类淀粉酶
1.2.1 胃淀粉酶
关于胃淀粉酶的研究资料较少,但可以肯定胃内存在淀粉酶.大多数硬骨鱼类胃淀粉酶最适pH值是弱酸性或中性.由于胃淀粉酶的活性明显地低于肠、肝胰脏和幽门垂等器官的淀粉酶活性,且胃内pH值在较强的酸性范围内,因此认为淀粉酶在胃内的消化作用微乎其微.
1.2.2 肝胰脏淀粉酶
关于鱼类肝胰脏淀粉酶的研究报道较多,其研究结果显示,淀粉酶最适pH值从弱酸性到弱碱性,平均值接近中性,对热不稳定,其活性要比哺乳动物低得多.肝胰脏是淀粉酶生成的中心器官,其分泌机能的强弱直接影响鱼类对食物中淀粉的消化能力.
1.2.3 肠道淀粉酶
鱼类的肠道存在淀粉酶,最适pH值从酸性到弱碱性,但大多在中性范围内,不同食性以及有胃鱼类和无胃鱼类淀粉酶的最适pH值差异不大.对鱼类肠道淀粉酶的研究认为,淀粉酶主要是由胰脏分泌的,但不同的鱼类分泌器官亦有差别,有的鱼类是由肝胰脏一种器官分泌的,有些鱼类肠道也是分泌淀粉酶的重要器官.
鱼类各种消化器官中均存在淀粉酶,淀粉酶活性的强弱因鱼的种类、消化器官不同而异.因此,有必要在饲料中添加外源性淀粉酶,提高淀粉利用率,减少有机物排泄量,从而减轻水体污染.
1.3 鱼类食性和消化酶的关系
动物的食性因种类不同而异,即使是同一种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和不同的发育阶段也不尽相同,但动物的食性总是和其本身的消化酶组成状况密切相关.有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所有这些研究大都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即鱼类有什么样的食性就有什么样的消化酶组成状况,而且消化酶活力大小的变化程度与食物组分的变化程度也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也是生物本身的一种适应.
1.4 季节变化与消化酶的关系
环境条件的变化对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有很大的影响,鱼类随季节的变化其消化酶的活力和组成也有一定的变化.目前,国内外对于消化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研究报道较少.有学者研究指出,由于季节的不同、环境水温的变化,鱼类消化酶活力发生变化,进而直接影响动物对营养物质吸收利用的程度,因而鱼类在不同的季节会有不同的生长速度.
1.5 生长与消化酶活性的关系
随着鱼体的生长,鱼体需要营养成分的质与量也随之变化.随着生长、消化器官相对增大,内分泌机能增强,从而使消化酶也随之发生适应性变化.北御门(1960)、川合真一郎(1975)和李广丽(1994)对鱼类生长与消化酶活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鱼类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存在着相应的消化生理特点,从而为各发育阶段合理安排饲料各成分含量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1.6 消化酶在鱼体内的分布
不论是有胃鱼类还是无胃鱼类以及鱼类的食性如何,其前肠是消化蛋白质的主要场所.关于肠道淀粉酶的分布,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结果.Shinichi等(1973)分别对草鱼、莫桑比克罗非鱼应用淀粉底物条带法确定各消化器官中淀粉酶存在的位置,对黑鲈、铜吻鳞鳃太阳鱼、鲤鱼、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草鱼等淀粉酶活性研究发现,后肠活性最强,而前肠最弱.倪寿文(1992)对草鱼、鲤鱼、鲢鱼、鳙鱼、尼罗非鲫鱼淀粉酶活性及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后指出,淀粉酶在肠道分布有2种类型,草鱼、鲤鱼的淀粉酶活性在后肠活性最强,而前肠最弱;鲢、鳙、尼罗非鲫这3种鱼淀粉酶活性分布在中肠最强.Kawai等(1973)对草鱼、真鲷鱼、香鱼(Lecoglossus altivelis)的各种碳水化合物酶在各个消化器官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表明,淀粉酶在肠道分布因鱼而异,与鱼类的摄食情况有关.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清楚地了解鱼体是在何部位消化吸收食物中相应的营养成分的,同时也为研究消化酶的分泌、贮存机制提供了依据.
1.7 天然饵料中的消化酶及外源消化酶在鱼类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水环境中存在着鱼类的天然饵料生物,被鱼类摄食后其本身具有的消化酶对鱼类消化有着较大的影响.Lauff(1984)对白鲑属(Coregonus)、鲑属(Salmo)和拟鲤进行研究后指出,饵料生物本身消化酶对孵化后仔鱼生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Das(1991)在研究草鱼消化酶过程中发现了外源性纤维素酶和细菌产生的纤维素酶,并阐述了其作用;还发现草鱼消化酶的形式和活力依赖于其摄取的饵料种类,并建议人工饵料中需加入动物蛋白以适应草鱼中存在的较高活性的蛋白酶和淀粉酶.
随着对鱼类消化酶的深入研究可知,鱼类本身分泌的消化酶还不能够满足其快速生长发育的需要,且会造成饲料系数较高,饲料浪费,甚至造成水体严重污染.因此,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外源酶,可以弥补内源酶的不足,促进鱼类生长发育,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同时又能减少鱼类粪便中氮、磷的排泄量,从而减轻水体有机负荷,保护水质.
1.8 胚后发育阶段消化酶的发生和演变
有关消化酶发生的研究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生产实践上均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研究鱼类各阶段酶活力的出现与变化有助于人们了解各期幼体如何利用饵料,以及需要什么样的营养成分.Kawai等(1973)研究了虹鳟鱼、鲤鱼和黑鲈鱼消化酶的发生和演变情况,发现幼体期存在消化酶种类的变化.井健二等(1992)研究了真鲷鱼从孵化后到仔稚鱼发育过程中消化酶的发生和演变,结果表明,随着肠道的发育完善,消化酶的种类和活力大小发生了变化.在仔稚鱼期,人工饵料的投喂致使胰蛋白酶大幅度增加,同时也导致仔稚鱼的低生长率和最终的死亡.总之,各种消化酶的发生并不是完全同步的,而是随着鱼体的生长发育逐步演变和完善.
1.9 鱼类消化酶酶促反应与酶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酶的蛋白质性质决定了温度和pH值是酶促反应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不同生物种类、不同的组织器官以及不同的酶类具有不同的最适pH值和最适温度,同时最适pH值和最适温度随不同的反应条件而有所不同.最适pH值和最适温度与生物本身消化道的pH值及生活温度常常不一致甚至有极大的差别,一般来说,生物消化道内的pH值条件能够极大的满足其不同种消化酶活力的表现.最适温度的测定是在实验规定的反应时间条件下进行的,实际上生物体内酶起作用的时间会长得多,所以最适温度只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有意义,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消化酶的耐热性,由此计算而来的活化能的大小可用来比较不同种酶活力的大小.
2 甲壳类消化酶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对于甲壳类动物消化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虾类消化酶的研究上.研究发现,甲壳动物消化液中存在着蛋白水解酶、脂肪酶、淀粉酶、麦芽糖酶和蔗糖酶.以往关于这些酶的特征描述主要根据粗提物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值,但由于试验条件不同,不同研究的结果很难比较;同时,对实验控制不严格,上述酶的存在也受到怀疑,因为这些酶的活性完全有可能来自肠道中共生的微生物、摄食的饵料生物或不纯的药品.近十多年来随着甲壳动物养殖的兴起,饵料短缺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因此,甲壳动物消化酶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国内外对于甲壳类动物消化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虾、蟹类消化酶的研究上,其中又以虾类消化酶的研究最为深入.
2.1 发育不同阶段酶活力的变化
Patricia等(1990)对美国龙虾早期发育过程中前肠腺至中肠腺各组织器官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做了分析,在龙虾的5个幼虫阶段以及卵孵化中的几个时期分别予以测定,阐明了这3种消化酶在各个阶段的发生和变化.刘玉梅等(1984、1990)先后对中国对虾消化酶进行了两次研究,测定了稚虾期、生长中期、收获期3个阶段的肝、胃、肠中酶的活力;将稚虾期按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和仔虾3个时期分析其食性转化、消化酶的转变以及每个时期其消化酶的组成,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丰富了这项研究,同时也为各发育阶段合理安排饵料各成分含量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魏华等(1996)对罗氏沼虾幼体和成虾的消化酶进行研究后指出,在罗氏沼虾幼体发育过程中,类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活性在中期最高,而在发育早期和后期较低;胃蛋白酶活性在发育后期较高.消化酶的这种变化形式与刘玉梅(1984)得出的中国对虾随着幼体发育消化酶上升有所不同.Lovett(1990)认为,在虾幼体发育的不同时期消化酶活性的变化是与虾的食性相一致的.潘鲁青(1997)采用酶学分析方法测定了中国对虾、日本对虾、中华绒螯蟹和三疣梭子蟹各期幼体的4种消化酶活力,并对它们在幼体发育过程中消化酶活力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实验结果表明,4种虾蟹类在整个幼体发育过程中,4种消化酶活力表现出3种不同的变化模式,其中虾类和蟹类幼体消化酶活力的变化模式有各自的相似性,而且它们的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较高,纤维素酶活力极微;在食性转换过程中,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出现较明显的变化.
2.2 饵料因素对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许实荣(1987)分析了维生素B对中国对虾消化酶的影响,阐明了VB在对虾体内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蛋白质代谢中所起的重要作用.Maugle(1982)则专门针对一种食物即短颈蛤(Shortneck clam)对对虾生长和消化酶的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只有短颈蛤鲜活投喂时才会对虾类消化酶有影响.分析饵料对消化酶活力的影响,不仅可以作为饵料各营养成分消化吸收和利用的重要指标,且对人工饵料的合理配制意义重大.
3 棘皮动物消化酶的研究
3.1 不同发育阶段的棘皮动物消化酶的活性
海胆和海参是重要的海水养殖对象,海胆一直是用来研究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好材料,所以,关于海胆与其相关的研究进行得较多、较早.但关于海胆消化酶的研究仅有少量报道,研究也是结合海胆的生长发育进行的.美国学者Victor等(1971)研究了海胆(Dendraster excentricus)α-淀粉酶的活性,指出它随着海胆长腕幼体的肠分化而出现,并且与β-1,3-葡聚糖酶同步增加.这种α-淀粉酶还兼有麦芽糖酶的作用,同时还证明了海胆幼体阶段的α-淀粉酶和海胆成体的α-淀粉酶具有不同的最适pH值范围,进而判断这两种酶是不同的两种蛋白质.同年,Victor等还对海胆长腕幼体肠分化阶段β-1,3-葡聚糖酶的发生和活力大小进行了探讨和测定.
3.2 棘皮动物消化酶酶促反应与酶动力学
日本学者田岛健一郎(1993)和泷襄(1992)对海胆消化酶进行过一些定性的分析.李大志(2002)研究了虾夷马粪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蛋白酶的主要特性,如酶动力学等.实验结果表明,虾夷马粪海胆消化道内含有两种蛋白酶(类胃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它们的最适温度分别为50、40 ℃,最适pH值分别为2.0、8.6.类胃蛋白酶的抗热性大于类胰蛋白酶,因此在饵料配制过程中应根据季节变化,调整主要配料的比例,提高饵料的转化率.虾夷马粪海胆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与其它水生动物主要消化酶的最适温度的比较发现,水生动物消化酶反应的最适温度一般都高于它们的生理极限温度.生物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的酶促反应是在低于酶本身的最适温度下进行的.这可以认为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的一种适应,因为温度越高,对酶蛋白的破坏越大;而在较低温度,比较温和又能保证正常生理机能条件下进行酶促反应是对生物本身的一种保护.
4 软体动物消化酶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大力发展,相继有不少学者对不同的软体动物进行了研究.刘万顺等(1988)研究了紫贻贝(Mytilus elis)和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的消化酶活性大小.朱仁华(1983)对3种海产螺类即朝鲜花冠小月螺(Lunella coronata)、单齿螺(Monodonta labio)和疣敌荔枝螺(Thais clavigera)进行了研究.小玉修嗣等对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的胰凝胶蛋白酶进行了研究.杨蕙萍等(1997、1998)曾针对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褐藻酸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值进行了测定,同时又测定了10种金属离子对这3种酶的影响,其中Ag+、Hg2+和Cu2+对酶活性有极显着的抑制作用,而Ca2+、Mn2+和Fe3+则对其活性有促进作用.张硕等(1997)研究了温度和pH的变化对栉孔扇贝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栉孔扇贝的蛋白酶不但与酶性质有关,也与栉孔扇贝对温度的适应密切相关.淀粉酶的最适pH值为6.45,与所在的体内环境pH值一致,说明无脊椎动物之间淀粉酶的最适pH值差异不大.
就目前对软体动物的消化酶类的研究状况来说,单纯针对消化酶及其各方面特性的研究并不是太多,而大多数则集中在对软体动物消化酶的利用上,且主要的用途范围又集中在对海藻细胞壁的解壁作用,从而得到其原生质体,利用原生质体培养植株或是进行杂交等,在生物工程技术上有极大的利用价值.目前已做过研究的藻类很多,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对水产动物消化酶的研究,是认识酶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探讨酶作用机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了解水产动物消化生理的重要内容.一方面,酶在体内的活性水平反映了水产动物机体内的生理状况;另一方面,如果控制机体内酶的活性水平,就能对水产动物的机能活动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了解消化酶特性的生物学规律对于养殖饲料研制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水产养殖消化酶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①外源性物质对水产动物消化的贡献问题,即外来酶源在促进消化酶活性中的机制是什么?这里的外源性物质主要指消化道内存在的微生物和生物活饵料带来的外来酶源.由于肠道中的微生物也存在简单的酶系,因此对水产动物消化饵料和饲料中的营养性物质也起到作用.②蛋白质合成评价问题.我们通过对消化酶活力的测定,可以对水产动物消化营养物质做出评定,但是机体不仅要消化蛋白质,而且要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并且后者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最终关心的是动物的生长情况,但对于这一点目前还很少有研究,将来可能会是一个研究热点.

❺ 酶的主要合成场所是在哪里

酶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因而合成的场所为核糖体或细胞核,原料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❻ 酶产生的场所主要在哪里

核糖体

❼ 消化酶有哪些,分别由哪些器官分泌消化液呢谢谢了

消化酶 digestive enzyme 参与消化的酶的总称。
一般消化酶的作用是水解,有的消化酶由消化腺分泌,有的参与细胞内消化。细胞外消化酶中,有以胃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原、羧肽酶原等一些不活化酶原的形式分泌然后再被活化的。
(1)蛋白质分解酶(蛋白酶):胃蛋白酶,除存在于高等动物的胃液中外,在无脊椎动物中也具有同样性质的蛋白酶。但其性状许多还不明了。胰蛋白酶,存在于高等动物的胰液中。在低等动物(甲壳类、复足类等)的胃液中,也以活性状态存在。但是否与高等动物的相同还不清楚。糜蛋白酶,含于高等动物的胰液中,氨肽酶存在于高等动物的肠液中,除作用于蛋白质的中间分解产物以外,在低等动物的蜗牛和骨螺的中肠腺中作为胃液而分泌,另外也作为中肠腺细胞内的消化酶而存在。羧肽酶除存在于高等动物的胰液外,在低等动物的中肠腺中以活化形态存在。氨酞基脯氨酸(二肽)酶、脯氨酞氨基酸(二肽酶)、二肽酶、亮氨酰肽酶存在于高等动物的肠液中。鱼精蛋白酶存在于高等动物的胰液中,角蛋白酶是存在于乌贼类肠液中的特殊的消化酶。凝乳酶(rennin,粗制凝乳酶)存在于高等动物的胃液中。肠激酶,是由高等动物的十二指肠上皮分泌的。组织蛋白酶通常认为存在于高等动物的胃液中,也存在于低等动物的中肠睬等中,原来由于是细胞组织内的蛋白质分解酶,所以不直接参与消化作用。
(2)碳水化合物分解酶;α-葡糖苷酶(麦芽糖酶)存在于高等动物的唾液、肠液以至低等动物的消化液中。β-葡糖苷酶,存在于高等动物的小肠液中。β-半乳糖苷酶(乳糖酶)存在于高等动物的肠液及低等动物的消化液中。淀粉酶,广泛存在于高等动物的唾液、胰液和低等动物的消化液中。高等动物唾液中的淀粉酶,特称为唾液淀粉酶。纤维素酶存在于低等动物的消化液中,木蠹蛾的唾液中,凿船贝的中肠细胞(细胞内消化)、某种木材穿孔昆虫幼虫的肠液及其他部位,此外,在高等动物(也包括某种低等动物)消化道内的寄生生物(细菌、原生动物等)也有分泌。木质素酶和几丁质酶存在于蜗牛的中肠腺分泌液(胃液)中。菊粉酶(inulase)存在于蜗牛的中肠分泌液以及牡蛎的消化盲囊的细胞内(细胞内消化)。木聚糖酶,存在于羊、马等的肠液以至蜗牛属(Cellana)鲍鱼等的中肠腺中,前者是否是出于寄生细菌尚不清楚,后者是否直接参于细胞内消化也不明了。精氨酸酶存在于食昆布科植物的 Calotomusjaponicus、鲍鱼、荣螺等的消化液中。
( 3)脂肪分解酶:脂酶,存在于高等动物的胰液中,此外还存在于胃、中肠腺以及低等动物的变形细胞(消化合体细胞digestive syncytium)中。
(4)核糖核酸酶,去氧核糖核酸酶在高等动物的胰液中发现。核苷酶,发现存在于高等动物的肠液中。
人体的消化功能依靠胃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和消化酶作用的 化学性消化来完成。消化液中含有大量消化酶,可促进食物中糖、脂肪、蛋白质的水解。由 大分子物质变为小分子物质,以便被人体吸收利用。葡萄糖、甘油、甘油-酯、氨基酸等都 是可溶解的小分子物质,可被小肠吸收。 临床中,消化酶不足既可引起广泛的消化不良症候群,如胃肠胀气、胃饱胀、恶心、腹痛 、腹泻、厌食等症状,还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造成低蛋白血症、脂肪性腹泻、脂溶 性维生素缺乏、内分泌紊乱等。致消化酶缺乏的主要病因常见于:慢性胰腺炎,胆石症,肝 硬化,肝功能减退,胰腺癌,慢性胃肠疾病,胰腺切除术后,胃、胆切除术后,放疗或化疗 副反应,老年性消化机能减退,长期饮酒。消化不良的症状形成的机制非常复杂,而消化酶 分泌不足或功能下降是消化不良症状产生的重要环节�
消化酶的特点总结
消化酶是人体消化器官分泌的消化液中所含有的物质,是一种蛋白质。
消化酶的主要作用是将食物分解为人体能够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所有的酶都是专一的,一种酶只催化另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所以消化酶有很多种。
消化酶具有生物活性,其受外部环境影响很大(温度,湿度,酸碱度)等。
常见的消化酶药物:慷彼申、多酶片、酵母片等

消化液 人体内对食物消化起作用的液体。唾液、胃酸、肠液、胆汁等。
人每日由各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总量达6-8L。消化液主要由有机物、离子和水组成。消化液的主要功能为:①稀释食物,使之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以利于吸收;②改变消化腔内的pH,使之适应于消化酶活性的需要;③水解复杂的食物成分,使之便于吸收;④通过分泌粘液、抗体和大量液体,保护消化道粘膜,防止物理性和化学性的损伤。
分泌过程是由腺细胞主动活动的过程,它包括由血液内摄取原料、在细胞内合成分泌物,以及将分泌物由细胞内排出等一连串的复杂活动。对消化腺分泌细胞的刺激-分泌耦联的研究表明,腺细胞膜上往往存在着多种受体,不同的刺激物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可引起细胞内一系列的生化反应,最终导致分泌物的释放。
各种消化液的成分和作用不尽相同,现在分别介绍如下。
唾液 唾液近于中性,pH为6.6~7.1,成人每日分泌的唾液约为1~1.5 L,其中约有99.4%是水,其余为唾液淀粉酶、溶菌酶和少量的无机物(如含钠、钾、钙的无机盐)等。唾液的主要作用是:湿润口腔和食物,便于吞咽;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促使一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唾液中含有的溶菌酶,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胃液 胃液呈酸性,pH为0.9~1.5,成人每日分泌的胃液约为1.5~2.5 L。胃液的主要成分有胃蛋白酶、胃酸(即盐酸)和黏液。此外还含有钠盐、钾盐等无机物。胃蛋白酶能促使蛋白质分解为和胨以及少量的多肽。盐酸除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以外,还有以下的作用:为胃蛋白酶促使蛋白质分解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抑制或杀死胃内的细菌;盐酸进入小肠,能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黏液的作用是它经常覆盖在胃黏膜的表面,形成一层黏液膜,有润滑作用,使食物容易通过,并且能够保护胃黏膜不受食物中的坚硬物质的机械损伤;黏液为中性或偏碱性,能够中和盐酸,减弱胃蛋白酶的活性,从而防止盐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消化作用。
胰液 胰液呈碱性,pH为7.8~8.4,成人每日分泌的胰液约为1~2 L。胰液的主要成分有碳酸氢钠、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等。碳酸氢钠能够中和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盐酸,并且为小肠内消化酶提供适宜的弱碱性环境。胰蛋白酶原进入小肠以后,在小肠液中的肠激酶的作用下,激活为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又可以迅速激活其余大量的胰蛋白酶原为胰蛋白酶,也可以激活糜蛋白酶原为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共同作用于蛋白质,蛋白质就被分解为多肽和少量氨基酸。存在于胰液中的胰淀粉酶和少量的胰麦芽糖酶,又可以分别促使淀粉和麦芽糖分解为葡萄糖。胰脂肪酶在胆汁的协同作用下,促使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
胰液由于含有消化三种主要营养成分的消化酶,因而是所有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临床和实验都证明,当胰液缺乏时,即使其他消化液的分泌都很正常,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仍然不能完全消化,因而也影响营养成分的吸收。脂肪吸收的障碍,还可以使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受到影响。胰液缺乏时,糖类的消化一般不受影响。
胆汁 胆汁是由肝细胞分泌的,在胆囊内贮存。当食物进入口腔、胃和小肠时,可以反射性地引起胆囊收缩,胆汁经过总胆管流入十二指肠。成人每日分泌的胆汁约为0.8~1.0 L。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主要成分是胆盐和胆色素。胆盐的作用是:激活胰脂肪酶;将脂肪乳化成极细小的微粒,可以增加脂肪与胰脂肪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可以与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等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以促进人体对这些物质的吸收。人类的胆色素主要是胆红素。胆红素呈橙色,是红细胞破坏以后的产物。当红细胞大量破坏或肝脏和胆道功能损坏时,胆红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使皮肤和黏膜等组织染成黄色,临床上称为黄疸。
小肠液 小肠液呈弱碱性,pH约为7.6,成人每日分泌的小肠液为1~3 L。小肠液含有多种消化酶,如淀粉酶、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肽酶、脂肪酶等。通过这些酶的作用,进一步分解糖类、蛋白质和脂肪,使之成为可以吸收的物质。

❽ 化学本质为RNA的酶存在于哪里只是微生物么然后能否举例谢谢!

存在于细胞核。不只是微生物,真核生物中也有。

❾ 酶是分布在细胞哪些结构里

我想你对酶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
建议你看看下面的叙述

酶(enzyme)是生物体内多数反应的一种生物催化剂,除少数RNA外几乎都是蛋白质。酶不改变反应的平衡,它只是通过降低活化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反应。除此以外,还具有高效性、温和性。
酶的温和性,是指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吻合的条件下进行的。
一般来说,动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35到40摄氏度之间,植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40-50摄氏度之间;细菌和真菌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差别较大,有得酶最适温度可高达70摄氏度。动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6.5-8.0之间,但也有例外,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植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4.5-6.5之间。

酶的活力
酶活力单位(U,active unit):
酶活力单位的量度。1961年国际酶学会议规定:1个酶活力单位是指在特定条件(25oC,其它为最适条件)下,在1min内能转化1μmol底物的酶量,或是转化底物中1μmol的有关基团的酶量。
比活(specific activity):每分钟每毫克酶蛋白在25oC下转化的底物的微摩尔数。比活是酶纯度的测量。
活化能(activation energy):将1mol反应底物中所有分子由其态转化为过度态所需要的能量。
活性部位(active energy):酶中含有底物结合部位和参与催化底物转化为产物的氨基酸残基部分。活性部位通常位于蛋白质的结构域或亚基之间的裂隙或是蛋白质表面的凹陷部位,通常都是由在三维空间上靠得很进的一些氨基酸残基组成。

酶的催化

酸-碱催化(acid-base catalysis):质子转移加速反应的催化作用。
共价催化(covalent catalysis):一个底物或底物的一部分与催化剂形成共价键,然后被转移给第二个底物。许多酶催化的基团转移反应都是通过共价方式进行的。

靠近效应(proximity effect):非酶促催化反应或酶促反应速度的增加是由于底物靠近活性部位,使得活性部位处反应剂有效浓度增大的结果,这将导致更频繁地形成过度态。

分类和命名 通常按照酶所催化的反应类型和所作用的底物来分类和命名。所有已知的酶按反应性质分成6大类,再分成若干亚类和亚亚类。

有习惯命名和国际系统命名两种方法。
习惯命名法不特别精确,但较简便,像催化乳酸脱氢生成丙酮酸的酶就叫乳酸脱氢酶;给催化水解作用的酶命名时略去反应类型,如水解蛋白质的酶叫蛋白酶,水解淀粉的酶叫淀粉酶;有时还在酶的名称前面标上酶的其他特点如来源、酸碱性等以示区别,如胃蛋白酶、胰淀粉酶、中性蛋白酶等。

催化机理
酶的催化机理和一般化学催化剂基本相同,也是先和反应物(酶的底物)结合成络合物,通过降低反应的能来提高化学反应的速度,在恒定温度下,化学反应体系中每个反应物分子所含的能量虽然差别较大,但其平均值较低,这是反应的初态。
S(底物)→P(产物)这个反应之所以能够进行,是因为有相当部分的S分子已被激活成为活化(过渡态)分子,活化分子越多,反应速度越快。在特定温度时,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是使1摩尔物质的全部分子成为活化分子所需的能量(千卡)。
酶(E)的作用是:与S暂时结合形成一个新化合物ES,ES的活化状态(过渡态)比无催化剂的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活化分子含有的能量低得多。ES再反应产生P,同时释放E。E可与另外的S分子结合,再重复这个循环。降低整个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使在单位时间内有更多的分子进行反应,反应速度得以加快。如没有催化剂存在时,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的反应(2H2O2→2H2O+O2)需要的活化能为每摩尔18千卡(1千卡=4.187焦耳),用过氧化氢酶催化此反应时,只需要活化能每摩尔2千卡,反应速度约增加10^11倍。酶作用的pH和温度条件(细胞内条件)都很温和,为什么会有巨大的催化活性?

有4种主要因素使酶加速化学反应。

酶催化效率的促进因素

酶活测定

初速度(initial velocity):酶促反应最初阶段底物转化为产物的速度,这一阶段产物的浓度非常低,其逆反应可以忽略不计。
米氏方程(Michaelis-Mentent equation):表示一个酶促反应的起始速度(υ)与底物浓度([s])关系的速度方程:υ=υmax[s]/(Km+[s])
米氏常数(Michaelis constant):对于一个给定的反应,异至酶促反应的起始速度(υ0)达到最大反应速度(υmax)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催化常数(catalytic number)(Kcat):也称为转换数。是一个动力学常数,是在底物处于饱和状态下一个酶(或一个酶活性部位)催化一个反应有多快的测量。
催化常数等于最大反应速度除以总的酶浓度(υmax/[E]total)。或是每摩酶活性部位每秒钟转化为产物的底物的量(摩[尔])。
双倒数作图(double-reciprocal plot):那称为Lineweaver_Burk作图。一个酶促反应的速度的倒数(1/V)对底物度的倒数(1/LSF)的作图。x和y轴上的截距分别代表米氏常数和最大反应速度的倒数。

酶活调节
竞争性抑制作用(competitive inhibition):通过增加底物浓度可以逆转的一种酶抑制类型。竞争性抑制剂通常与正常的底物或配体竞争同一个蛋白质的结合部位。这种抑制使Km增大而υmax不变。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 抑制剂不仅与游离酶结合,也可以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的一种酶促反应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使Km不变而υmax变小。

反竞争性抑制作用(uncompetitive inhibition): 抑制剂只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而不与游离的酶结合的一种酶促反应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使Km和υmax都变小但υmax/Km不变。

很大一类复杂的蛋白质物质 [enzyme;ferment],在促进可逆反应(如水解和氧化)方面起着像催化剂一样的作用。在许多工业过程中是有用的(如发酵、皮革鞣制及干酪生产)

酶是一种有机的胶状物质,由蛋白质组成,对于生物的化学变化起催化作用,发酵就是靠它的作用:~原。

酶的妙用
一.酶在生物体内的功能

在生物体内的酶是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存在于生物体内的细胞和组织中,作为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催化剂,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使生物体内及其复杂的代谢活动不断地、有条不紊地进行.

酶的催化效率特别高(即高效性),比一般的化学催化剂的效率高10^7~10^18倍,这就是生物体内许多化学反应很容易进行的原因之一.

酶的催化具有高度的化学选择性和专一性.一种酶往往只能对某一种或某一类反应起催化作用,且酶和被催化的反应物在结构上往往有相似性.

一般在37℃左右,接近中性的环境下,酶的催化效率就非常高,虽然它与一般催化剂一样,随着温度升高,活性也提高,但由于酶是蛋白质,因此温度过高,会失去活性(变性),因此酶的催化温度一般不能高于60℃,否则,酶的催化效率就会降低,甚至会失去催化作用.强酸、强碱、重金属离子、紫外线等的存在,也都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

人体内存在大量酶,结构复杂,种类繁多,到目前为止,已发现3000种以上(即多样性).如米饭在口腔内咀嚼时,咀嚼时间越长,甜味越明显,是由于米饭中的淀粉在口腔分泌出的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葡萄糖的缘故.因此,吃饭时多咀嚼可以让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有利于消化.此外人体内还有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多种水解酶.人体从食物中摄取的蛋白质,必须在胃蛋白酶等作用下,水解成氨基酸,然后再在其它酶的作用下,选择人体所需的20多种氨基酸,按照一定的顺序重新结合成人体所需的各种蛋白质,这其中发生了许多复杂的化学反应.可以这样说,没有酶就没有生物的新陈代谢,也就没有自然界中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生物界.

二.酶在医疗上的作用

随着对酶研究的发展,酶在医学上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应用越来越广泛.下面分三个方面介绍.

1.酶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酶缺乏所致之疾病多为先天性或遗传性,如白化症是因酪氨酸羟化酶缺乏,蚕豆病或对伯氨喹啉敏感患者是因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许多中毒性疾病几乎都是由于某些酶被抑制所引起的.如常用的有机磷农药(如敌百虫、敌敌畏、1059以及乐果等)中毒时,就是因它们与胆碱酯酶活性中心必需基团丝氨酸上的一个-OH结合而使酶失去活性.胆碱酯酶能催化乙酰胆碱水解成胆碱和乙酸,当胆碱酯酶被抑制失活后,乙酰胆碱水解作用受抑,造成乙酰胆碱推积,出现一系列中毒症状,如肌肉震颤、瞳孔缩小、多汗、心跳减慢等.某些金属离子引起人体中毒,则是因金属离子(如Hg2+)可与某些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如半胱氨酸的-SH)结合而使酶失去活性.

2.酶在疾病诊断上的应用

正常人体内酶活性较稳定,当人体某些器官和组织受损或发生疾病后,某些酶被释放入血、尿或体液内.如急性胰腺炎时,血清和尿中淀粉酶活性显着升高;肝炎和其它原因肝脏受损,肝细胞坏死或通透性增强,大量转氨酶释放入血,使血清转氨酶升高;心肌梗塞时,血清乳酸脱氢酶和磷酸肌酸激酶明显升高;当有机磷农药中毒时,胆碱酯酶活性受抑制,血清胆碱酯酶活性下降;某些肝胆疾病,特别是胆道梗阻时,血清r-谷氨酰移换酶增高等等.因此,借助血、尿或体液内酶的活性测定,可以了解或判定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酶在临床治疗上的应用

近年来,酶疗法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广泛受到重视,各种酶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如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等,能催化蛋白质分解,此原理已用于外科扩创,化脓伤口净化及胸、腹腔浆膜粘连的治疗等.在血栓性静脉炎、心肌梗塞、肺梗塞以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病的治疗中,可应用纤溶酶、链激酶、尿激酶等,以溶解血块,防止血栓的形成等.

一些辅酶,如辅酶A、辅酶Q等,可用于脑、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辅助治疗.另外,还利用酶的竞争性抑制的原理,合成一些化学药物,进行抑菌、杀菌和抗肿瘤等的治疗.如磺胺类药和许多抗菌素能抑制某些细菌生长所必需的酶类,故有抑菌和杀菌作用;许多抗肿瘤药物能抑制细胞内与核酸或蛋白质合成有关的酶类,从而抑制瘤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以对抗肿瘤的生长;硫氧嘧啶可抑制碘化酶,从而影响甲状腺素的合成,故可用于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等.

三.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如酿酒工业中使用的酵母菌,就是通过有关的微生物产生的,酶的作用将淀粉等通过水解、氧化等过程,最后转化为酒精;酱油、食醋的生产也是在酶的作用下完成的;用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处理过的饲料,营养价值提高;洗衣粉中加入酶,可以使洗衣粉效率提高,使原来不易除去的汗渍等很容易除去等等……

由于酶的应用广泛,酶的提取和合成就成了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酶可以从生物体内提取,如从菠萝皮中可提取菠萝蛋白酶.但由于酶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很低,因此,它不能适应生产上的需要.工业上大量的酶是采用微生物的发酵来制取的.一般需要在适宜的条件下,选育出所需的菌种,让其进行繁殖,获得大量的酶制剂.另外,人们正在研究酶的人工合成.总之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酶的应用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❿ 酶是以什么方式分泌的

不一样:呵呵
酶是一种蛋白质, 不是与高尔基体有关吗?我们知道细胞质内有两种核糖体,一种是在内质网的,另一种是游离在细胞质之内的
附着在内质网的核糖体产生的蛋白质由高尔基排除细胞外
游离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产生的共给细胞自己使用。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除少数RNA外几乎都是蛋白质。高尔基体普遍存在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形成有关,高尔基体本身没有合成蛋白质的功能,但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因此有人把它比喻成蛋白质的“加工厂”。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而激素 按化学结构大体分为四类。
第一类为类固醇,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
第二类为氨基酸衍生物,有甲状腺素、肾上腺髓质激素、松果体激素等。
第三类激素的结构为肽与蛋白质,如下丘脑激素、垂体激素、胃肠激素、降钙素等。
第四类为脂肪酸衍生物,如前列腺素
激素是内分泌细胞制造的。
内分泌细胞有群居和散住两种
而我们的激素产生之后是由载体蛋白直接转运至需要的部位产生相应的作用。不知道我这样说你是否明白
?呵呵
问问你们生物老师 看他怎么说 ?

阅读全文

与化学性相关的酶在哪里分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4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