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化学知识 > 高中化学教案该怎么写

高中化学教案该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2-11-20 08:54:08

Ⅰ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大全

化学元素(Chemical element)就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大全一

一.教材分析

知识脉络

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 经验 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二)知识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新教材(必修)与旧教材相比,删掉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电子云;降低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部分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调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使得它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同时,新教材更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eq o(sup 6( A),sdo 2( 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 方法 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 热点 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上网查阅, eq o(sup 5(14),sdo 2( 6)) C在考古上的应用;核素、同位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搜集有关原子结构模型的资料。

(二)教师准备:教学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五. 教学方法

问题推进法、讨论法。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引出课题】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

【点评】开头简洁,直截了当,由初中相关知识提出问题,过渡到原子结构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 原子结构

【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媒体显示】利用Flash动画演示卢瑟福的 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示意图 2.现象:

【观察、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绝大多数 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有少数 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3)极少数的 粒子几乎象是被金箔弹了回来,原因是什么?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根据 粒子散射的实验现象,学生提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并由代表发言。

【归纳、小结】3.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带负电荷的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空间做高速运动。

【点评】通过卢瑟福的 粒子散射实验的介绍, 由学生提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使学生实现一种科学探究的体验;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会一种方法:通过粒子撞击实验,研究微观世界的规律,使人类获得了一种崭新的研究方法。认识一个规律: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规律。

【质疑】我们已经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那么,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的运动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板书】一.原子核 核素

原子核的构成,

【媒体显示】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阅读】

构成原子的微粒--------电子、质子和中子的基本数据:

微粒 电子 质子 中子 质量(kg) 9.109×10-31 1.673×10-27 1.675×10-27 相对质量 0.005484 1.007 1.008 电量(C) 1.602×10-19 1.602×10-19 0 电荷 -1 +1 0 【思考、讨论并提问】

请根据表中所列数据讨论:

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为什么?

2.原子的质量主要由哪些微粒决定?

3.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分别取其近似整数值,那么,原子的相对质量在数值上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1、数量关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电性关系: 原子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质量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归纳小结】

如果用 eq o(sup 6( A),sdo 2( Z)) X的形式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那么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可以表达为:

原子 eq o(sup 6( A),sdo 2( Z)) X

【迁移与应用】

1.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用Cl-37符号表示某种原子,请你谈谈图中符号和数字的含义。

2.某二价阳离子含有10个电子,12个中子,求质量数。

3.元素R的一个原子,质量数为 a ,其阴离子Rn-有b个电子,求中子数。

【回顾】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的。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质疑】同种元素原子的质子数相同,那么,中子数是否也相同呢?

【媒体显示】三种不同的氢原子

【比较】三种氢原子结构的异同。

【质疑】它们是不是同一种元素?

【板书】2.核素

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迁移与应用】1.请你描述构成原子的各种微粒与元素、核素间的关系。

2.请你描述元素、核素、同位素间的关系.

【媒体显示】元素、核素、同位素三者之间的关系:

【拓展与提高】

1.? 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位素的是

(A)O2、、O3 、O4 (B)H2、D2、T2 (C)H2O、D2O、 T2O (D) eq o(sup 5(40),sdo 2(20)) Ca 和 eq o(sup 5(42),sdo 2(20)) Ca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种元素的质子数必定相同

(B)不同元素原子的质量数必定不同

(C)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D)凡是核外电子数相同的微粒必定属于同一元素

【交流与研讨】

生物体在生命存续期间保留的一种碳原子----碳-14会在其死亡后衰变,测量考古遗址中发现的遗物里碳-14的数量,可以推断出它的存在年代。根据课本内容与网上资料:阐述C-14在考古上的应用;列举核素、同位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点评】通过上网搜集资料,然后分组讨论,让学生参与学习,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

【简介】

1.放射性同位素用于疾病的诊断 2.放射性同位素用于疾病的治疗

3.未来的能添一一一核聚变能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2.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大全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4、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初步知道量子数的涵义

5、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6、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7、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

8、知道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涵义

9、初步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及吸收或发射光谱,了解其简单应用

方法和过程:复习和沿伸、类比和归纳、能层类比楼层,能级类比楼梯。

情感和价值观:充分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

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泡利原理、洪特规则

三、教学难点

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能量最低原理、基态、激发态、光谱

四、教学准备

学案准备、课件准备

五、 学习方法 :学案预习法、阅读法、归纳法、讨论法

六、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归纳、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内容——原子结构理论的演变

主要学习形式:1、课前由学生上网查找关于原子结构理论演变的相关资料并发送给老师。

2、上课主要采用教师讲授法,辅以课件完成学习任务。

主要教学内容:

一、原子结构理论衍变

宇宙大爆炸——2小时后,诞生物质中最多为氢(88。6%),少量为氦(1/8),极少量为锂——融核形成其他元素。至今,宇宙年龄为140亿年,氢仍是最丰富元素。地球年龄为46亿年,地球上元素大多为金属材料,少数为非金属,仅22种。

1932年勒梅特提出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

1815年普鲁特预言:氢是元素之母(思辨性推测),后来得到理论上的解释。

道尔顿原子模型:一切物质都是由最小的不能再分的粒子——原子构成。原子模型: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汤姆生原子模型:电子是种带负电、有一定质量的微粒,普遍存在于各种原子之中。

汤姆生原子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镶嵌其中。

卢瑟福原子模型:卢瑟福和他的助手做了着名α粒子散射实验。根据实验,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原子有核模型。

卢瑟福原子模型(又称行星原子模型):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绕核做高速运动。

玻尔原子模型:玻尔借助诞生不久的量子理论改进了卢瑟福的模型。

玻尔原子模型(又称分层模型):当原子只有一个电子时,电子沿特定球形轨道运转;当原子有多个电子时,它们将分布在多个球壳中绕核运动。

不同的电子运转轨道是具有一定级差的稳定轨道。

电子云模型:现代科学家们在实验中发现,电子在原子核周围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电子在核外空间的概率分布图就像“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因而提出了“电子云模型”。

电子云密度大的地方,表明电子在核外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机会多,反之,出现的机会少。

如:氢原子的电子云

第二课时:主内容——能层与能级、轨道

课前预习 :

1、对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按能量的差异将其分成不同的 ;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对于同一能层里能量不同的电子,将其分成不同的 ;能级类型的种类数与能层数相对应;同一能层里,能级的能量按 的顺序升高,即E(s)<e(p)<e(d)<e(f) p="" 。

2、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n越小的电子层能量 。同一电子层中,各能级的能量按s、p、d、f、……的次序

学习过程

〖复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①2n2 ②最外8(2) ③次外层18,倒数第三层32 [就低不就高]

能 层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符 号 K L M N O P Q……

最多电子数 2 8 18 32 50……

〖思考〗这些规律是如何归纳出来的呢? ——不完全归纳法

二、能层与能级

概念学习

能层(电子层):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我们把不同的区域简化成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

能级(电子亚层):在多电子原子里,在同一能层里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因此它们在同一能层运动的区域也不同,同一能层里电子运动的不同区域又叫不的能级。

[比喻]: 楼 层——————能 级

能层(电子层) 楼梯

楼层越高,楼梯数越大,对应能量越高

轨 道:量子力学把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一个空间运动状态称为一个原子轨道。S—1,p—3, d—5,f—7。

归纳 总结 :(由学生完成)

能级的符号和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

能 层 K L M N O ……

能 级 1s 2s 2p 3s 3p 3d 4s 4p 4d 4f ……

轨 道 数 1 1 + 3 1 +3 +5 1 +3 +5 +7 ……

最多电子数 2 2 6 2 6 10 2 6 10 14 ……

各能层电子数 2 8 18 32 50 ……

(1)每个能层中,能级符号的顺序是ns、np、nd、nf……

(2)任一能层,能级数=能层序数

(3)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总结:本次学习中,各能层电子数的获得与上学年有什么不同?(学生完成)

[质疑]: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运动怎样才能不紊乱?

↓↓

三、构造原理(核外电子排布的构造原理)

[质疑]:在多电子原子里,核外电子排布遵循什么规律?与能层能级有什么关系/

[思考]:1、K-19的核外电子排布为什么是2、8、8、1,为什么不是2、8、9呢?

2、多电子原子里,核外电子排布一定遵循能层由低到高,能级由低到高的原则吗?

学生阅读:P5-6页。

[学生总结]:经过研究,多电子原子里的核外电子排布,增加的电子大多是按图1-2所示的能级顺序填充,填满一个能级再填一个新的能级,这种规律称为构造原理。

[课堂习得练习1]:

构造原理的记忆口诀

电子所排的能级顺序: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

[课堂习得练习]:

n + 0.7l

电子层数

主量子数 角量子数(s —0, p—1, d—2, f—3)

例举:3d与4s ,究竟应该先填充在3d还是4s呢?我们可以通过上边的n + 0.7l来进行计算比较确定。3d对应的值是3 + 0.7×2=4.4,4s对应的值是4 + 0.7×0=4。所以应该先填充4s,然后才填充3d。

可以以此类推。

[学生练习}

1——18号无交错,只写18号。Ar-18

19——36号有交错,把学生分成两组来写:A组写原子序数为单的元素原子,B组写原子序数为双的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大全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结构

(2)知道物质可分的哲学思想,了解科学家认识原子结构的不同阶段及重要贡献。

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史料、图片、表格中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2)通过学生表达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科学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培养学生探索创新意识。

(2)通过学生的交流与讨论,获取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化学的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原子结构由抽象化变成形象化;原子的构成及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难点:原子结构由抽象化变成形象化。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情景教学、PowerPoint多媒体展示、讲解结合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图片(讲述)

【提问】对于体积这么小的原子,它还可以再分吗?

【提问】发挥想象,同学们想象中的原子是什么样的?

【引入】原子的结构是不是和同学们想象的一样呢?今天,我们一起进入原子的世界,认识原子的构成。

观看

思考

回答

讨论交流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发挥想象,大胆表达,更好地了解学生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原子结构的发现史

【讲述】原子结构的发现是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我们穿越时空,追逐科学家的脚步,看他们是怎么一步步发现原子的结构。

【多媒体】原子结构发现史

道尔顿认为原子不可再分

汤姆生发现电子,证明原子可分。提出枣糕模型。原子的内部结构是否如汤姆生所想象的那样。

重点分析讲解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带正电,质量比电子的质量大的多),介绍实验现象,重点引导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和得出实验结论。提出原子有核模型。

【试一试】假设你是卢瑟福,根据实验结论和原子有核模型,画出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请一位学生上黑板展示它的作品,并让他描述作品。教师再适当分析提问,防止学生有错误的认识:如认为原子有一层壳。)

【总结】通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证明和先进科学仪器的出现,我们才能看到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观看

倾听

思考

回答

思考

分析

讨论

交流

自由想象

学生画图

通过原子结构的发现史,让学生体会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真理是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过程,学习科学家不断地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的思想方法。

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自己尝试去分析解释现象,调动学生思维,积极参与到发现原子结构的探究中,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画图,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原子的构成

【多媒体】原子构成示意图: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根据实际需要,可适当引导:原子是实心的?原子由什么构成?原子中含有哪几种粒子?原子核位于原子哪个部位?原子核有哪几种粒子构成分别显什么电性?图中数据表示什么,得出什么规律?)

【分析】1、由图中数据,引出原子核比原子小得多,进行比喻,并图片直观地理解。2、整理所有图中学生给出的信息,通过板书,让学生总结原子的构成。(提问:原子核的电性由哪个粒子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等于?引出核电荷数的概念)

【过渡】原子的构成又有哪些特点?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大全相关 文章 :

★ 2020高中化学金属晶体教案

★ 高中化学共价键教案设计

★ 高中化学分子的性质教案设计

★ 高一化学:烷烃教案

★ 2020高中化学分子的性质教案

★ 高一化学《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教案与记忆方法

★ 初三化学原子的结构知识点与决定关系

★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 高二化学学习方法和技巧大全

★ 高中物理重力势能教案大全

Ⅱ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知识目标:
1、理解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2、正确、熟练书写离子方程式
3、掌握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本质分析事物的能力
教学事件和程序 刺激方式 课堂活动
——教师 课堂活动
——学生
导入 提问 什么叫离子方程式? 回答:用实际参加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一、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投影 将下列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略)
提醒学生注意所写出的离子方程式之间的关系。 改写成离子方程式
归纳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揭示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的实质,表示同一种类型的反应。
投影 归纳几种常见的方程式
一般的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
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 区分几种不同方程式之间的异同点
练习 写出符合Ba2++SO42-=BaSO4↓的一些化学方程式 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体会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二、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投影 实例分析书写步骤和方法 归纳书写的步骤和方法:写、拆、删、查
强调 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关键:改 归纳哪些物质可以改写成离子形式
三、离子方程式书写正误的判断 归纳 几种判断的依据:1、书写是否规范(条件,气体、沉淀符号)
2、书写是否符合实际的电离情况
3、是否遵循电荷、原子守恒
4、是否遵循客观事实
5、是否遵循物质配比关系
结合实例分析 师生共同分析一些错误的方程式
课堂小结 小结本堂课主要内容 形成知识体系
课堂练习 (附课堂讲义) 练习,巩固本堂课内容

Ⅲ 高中化学试讲20分钟教案怎么写,要把整个课题都写完吗

1、不知道课题是什么,如果是按教材试讲,肯定时间是不够用的;要么是自选一个课题,这样时间就够了;
2、无论是哪种类型,基本环节不能缺,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价值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用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的设计等。
3、如果是说课20分钟够了,但环节与教案不一样。

Ⅳ 高中化学说课稿

有关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集锦五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高中化学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1

一.指导思想

在教育部颁发的>的指导下,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节选自全日制普高教科书>第二册第二章,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碳族元素"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认识硅的晶体结构.性质和用途.联系C的知识来学习硅的新知识.

2.教学目标

依据教改精神.新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a.理解并掌握晶体微粒种类及其相互作用力与晶体类型的关系,晶体类型与晶体主要物理性质的关系

b.掌握理论知识指导学习硅元素性质知识的方法

c.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会将平面图想象成为空间结构,又能将空间结构表示在平面图上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具备有一定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同时都有一定乐于展示自我.在本节课的概念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与乏味感.

由于理论性较强.采用互动式教学 理论性较强,用图片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程,我准备请同学在课前对景德镇陶瓷.秦始皇兵马俑等作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早请同学作介绍后,我将给他们较为具体的去陈述中国陶器的历史.从而引出现实生活中的含硅的性质.

2.丰富知识的外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阅读课本,并请学生归纳课本内容并回答

提问如"谁知道硅在地壳中的含量?""谁知道硅在宇宙范围内的含量?""硅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

3.借助于多媒体向同学们看晶体彩图

从晶体的外在结构引入硅的结构及其硅晶体结构平面

再展示金刚石晶体球棍模型

通过对比金刚石晶体与晶体的结构分析结构对物理性质的影响

再推出原子晶体的物理性质

通过讨论晶体硅.金刚石.二氧化碳.碳化硅四种原子晶体的熔沸点高低

再比较它们的化学键,对它们物理性质的影响因素

利用判断题,解决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模糊点

4.指导学生归纳本章本节的内容

归纳.总结.及时巩固

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反馈学生掌握并及时解决可能留下的问题.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本节课着重介绍“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这在中学阶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氧化还原反应》内容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了解电离,电解质的概念;能用电离方程式表达常见、典型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并从电离理论的角度认识酸、碱、盐;通过酸、碱、盐的本质探究,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更深的层面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意义,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电解质的判断、电离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二、说学情

对于高一年级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对化学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但程度参差不齐,差别较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虽然处于抽象思维阶段,但本节概念比较抽象,应适当增加实验和电脑动画以使微观离子的活动变得直观。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指导发现法、微观演示法。

四、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为分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探究。探究活动为:让每组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物质(铜片、石墨、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无水酒精、蔗糖、蔗糖溶液、蒸馏水、自来水、硫酸溶液)进行思考并动手操作,怎样才能使灯泡亮起来?通过小组内统一分工、互相协作,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探究、学会组内交流评价,参与评价。

探究结束之后,各组推荐一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把本组的做法边用实物投影展示,边进行介绍。动员全班同学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对每小组展示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找出本组的优缺点,确定最佳小组,并说出最佳的理由。通过此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成果。

(二)新授

引导学生利用上节课所学的分类方法,对导电材料进行分类。然后引导学生从纯净物和混和物、单质与化合物等分类标准对能导电的物质进行分类,从而引出电解质概念。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分类的标准,学会分类。

之后,让每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理解电解质的定义,把自己的理解与其它组员交流,组内形成统一意见,举手发言。我引导学生总结,并对学生的说法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学生交流。同时为了加深对电解质定义的理解,让学生说出开始呈现的物质哪些是电解质。结合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学生开展评价,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电解质概念。(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 酸、碱、盐等。)

提出梯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课本相关内容。问题1:氯化钠是电解质,为什么氯化钠固体不导电,而它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呢?利用flash课件展示氯化钠固体不导电,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本质。从而引出电离的概念,像NaCl这样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同时强调电离的条件有2个:溶于水或受热熔化,酸、碱、盐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都能发生电离。)

问题2:如何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了自由移动的离子呢?从而引出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开展组内讨论,提出预设。让学生走上讲台试着书写电离方程式,教师对学生书写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学生阅读课本,学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注意点(写电离方程式,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分析盐酸、硫酸、硝酸的电离的特点,推导出酸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写出NaOH、KOH、Ba(OH)2的电离方程式。

NaOH=Na+ + OH-

KOH=K+ + OH-

Ba(OH)2 = Ba2+ + 2OH-

学生通过分析上述电离的特点,总结出碱的概念。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

接着进行探究学习,请学生写出Na2SO4、KNO3、NH4Cl的'电离方程式。

Na2SO4=2Na+ + SO42-

KNO3=K+ + NO3-

NH4Cl=NH4+ + Cl-

引导学生分析上述电离的特点,总结出盐的定义,即,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包括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三)小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发言,自主概括本节课内容(电解质、电离的概念,需要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知道酸、碱、盐的定义)。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调整教学策略。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1-4题

2.书写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1)硫酸钠溶液 (2)氯化铁溶液 (3)硫酸铝溶液(4)氢氧化钡溶液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xx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对本节课作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 第 章,第 节,第

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

,本节课的学习为

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

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xx

2、xx

过程与方法目标:

1、xx

2、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2、从生活出发学化学,体验化学对生活、生产及科技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xx

难点是:xx

四、教法

结合本节知识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模式,并借助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我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展开学习活动,结合实验、层层深入、多层次教学,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并使知识的学习系统化。

五、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是目的。因此,教师要启发、引导、层层深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本节课,学生通过“问题情景—实验探究—质疑讨论—f分析推理—整合运用”的学习方法。此外结合反馈补救法,通过学生的习题检测,注意观察学生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每一位学生”。

六、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知识回顾,新课引入。“导入旧概念,提出新问题。”

第二环节:新课学习,全民总动员。

首先:xx

其次:xx

再次:xx

第三环节: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实验探究得出本节课的重要结论,并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回顾,使学生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学习方向和侧重点,最后布置相应的习题,来巩固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总之,本节课我是根据高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结合本节知识的特点,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采用实验探究法、知识迁移法、类比法、分组讨论法以及学生自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实验演示、多媒体动画等教学手段,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地位

《甲烷》内容选择于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有关内容,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烃是一切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作为烷烃的第一个最简单的分子,学生对他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物的学习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了解甲烷的电子式、结构式的写法,并掌握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及其对性质的影响。

(2)掌握甲烷的重要化学性质,着重强调取代反应。

(3)通过对物质立体构形的理解使学生逐渐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环境、能源等问题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甲烷的结构特点和甲烷的取代反应。

难点:主要是学生有机物立体结构模型的建立,具体体现在如何将甲烷和烷烃的结构特点、有机物的成键特点从实物模型转换为学生头脑中的思维模型,帮助学生从化学键的层面认识甲烷的结构和取代反应。

二、学生分析

关于甲烷,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学习了甲烷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教材在介绍这些知识时,非常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另外,结构式只表示出了甲烷分子中各原子的结构方式,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出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学生将会产生甲烷分子是平面型分子的错误认识。而对分子的立体结构的认识有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有机分子结构的了解,并最终影响他们对有机物分子化学性质的了解和学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三维空间中对有机物分子有个真正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其化学性质。

三、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探索法

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不仅注意观察,同时还启发了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与技能,去探索新的概念和规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

2、多媒体教学法

由于甲烷分子的正四体结构和甲烷的取代反应机理很抽象,对初学有机物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故用计算机的多媒体动画进行直观分析,辅以直观教具(模型、折纸)克服了理解上的抽象性,化解了难点。实验录像的播放有助于全体学生观看到实验现象。

3、本节课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创设问题、讨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设计

1、引入

通过一段生活录像引入,从日常实际生活出发,使学生初步了解有机物,复习通过燃烧产物来确定所含元素的实验,进入最简单的烃——甲烷的学习

2、探索甲烷的结构

[课堂探究练习1]已知甲烷仅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其中质量分数c%=75%,H%=25%。请同学们推出甲烷的化学式。

[课堂探究练习2]画出碳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甲烷分子的结构,空间构型又可能有哪几种情况?

由于学生在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知识的局限性,因此在学习甲烷分子的结构时,首先在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教材,并要求学生做实践活动,即自己动手制作甲烷分子的结构模型,然后课堂上再拿出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介绍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使学生在对比之中,对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3、实验探究化学性质

在学生解甲烷物理性质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甲烷的化学性质上。回应前面所讲的“结构决定性质”,接着引导学生通过结构理解甲烷的有关化学性质:

(1)甲烷的可燃性决定了它有什么用途呢?有什么优点呢?写反应方程式,介绍爆炸极限问题,以甲烷作能源为例讲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渗透环保、能源问题。关心社会,并让学生思考矿井生产为了避免瓦斯爆炸应该采取的安全措施是什么?介绍新农村沼气池情况。可以补充演示甲烷通入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

(2)甲烷的取代反应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机反应类型,对于实验的处理,由于教材上演示实验现象不利于后排学生观察,播放实验录

像:(]取代反应实验:用排饱和食盐水法将甲烷和氯气依次收集在100ml的量筒中,其中甲烷20ml,氯气80ml,光照。)在实验的基础上,先使学生有一个甲烷分子中氢原子能被其他原子取代的印象,然后再通过给出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几步方程式,向学生说明甲烷分子中的氢原子不仅一个能够被取代,而且全部可以被取代,进而讲清取代反应的确切涵义。结合球棍模型和电脑模拟,帮助学生理解取代反应的实质。通过电脑模拟,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学生学习兴趣大,对取代反应的实质的理解也更深刻,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反复播放。明确取代反应和置换反应的区别。

(3)简介甲烷的热分解反应,结合性质总结甲烷的用途。

4、练习巩固

利用多媒体投影练习内容,让学生当堂练习,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及时进行点评。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的说课题目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钠的化合物》中的第一部分------过氧化钠〔打开课件〕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说的同时打开课件这个按钮〕

钠的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点之一,通过钠的化合物的学习,可以加深巩固钠一节的知识,并为下一节碱金属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通过过氧化钠强氧化性的学习还能进一步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钠的化合物碳酸钠和碳酸钠等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学好本节内容还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说这句话的同时打开相应按钮〕

根据素质教育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有:

①知识技能目标:知道Na2O,Na2O2的性质和用途。

②能力方法目标:通过Na2O2和水,和二氧化碳反应,以及相关补充实验,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③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实验教学与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说这名话时打开课件对应的按钮〕

重点:钠的化合物的性质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过氧化钠的性质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说这句话时按课件对应的按钮(教法按一次,学法接着再按一次)〕

教法:关于本节过氧化钠的教学,我采用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法,从实验现象中分析结论。然后通过结论总结过氧化钠应具有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学法:学生在本节课中主要用实验,观察,对比,归纳等方法,在亲自实践中,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和教师的启发诱导,运用贮存在自己头脑里的知识,来认识对它们来说是未知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产生新见解.这样不但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达到发展学生智能和目的,同时让学生逐步掌握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学风.

五、授课程序〔按授课程序的按钮〕

第一部分:情景创设〔点情景创设的按钮〕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以极高的兴趣进入课堂,采用图片引入法。

问:图中消防员正在救火,想想常什么来灭火?(水,二氧化碳)

其实水,二氧化碳不仅可以灭火,其实还能“点火”,接着指导学生做第一个探究实验

第二部分:实验探究活动

1、探究实验一:〔点探究一按钮〕Na2O2与H2O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探究

让学生取一个石棉网,在上面放一个蘸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然后用胶头滴管滴几滴水

现象:脱脂棉着火了

设疑:为什么脱脂棉着了?探究一下该反应的能量变化,填写“探究实验报告”相关内容。

(反应物能量总和大于生成物能量和,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达到了脱脂棉的着火点,所以能燃烧。)

2、探究实验二:〔点探究二按钮〕Na2O2与H2O反应生成物的探究

指导学生动手做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验

现象:带火星的木条着了(有氧气生成)

反应后溶液稀释能使酚酞变红,使石蕊变蓝。(有碱生成)

及时填写“探究实验报告”相关内容。(生成的气体为O2,溶液呈碱性,显然是NaOH溶液。即:2Na2O2+2H2O=4NaOH+ O2↑)

3、探究实验三:〔点探究三按钮〕Na2O2与H2O反应后所得混合液具有漂白性的探究

指导学生动手做:将水注入到盛有1g Na2O2的试管里,制成溶液,并将溶液分装在四支试管中,分别向其中两支试管中滴加几滴紫色的石蕊试液和无色的酚酞试液。

现象:溶液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观察较长时间也不裉色,而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且半分钟内裉色。

填写“探究实验报告”相关内容。(1、石蕊分子比酚酞分子稳定。 2、其溶液有漂白性。)

4、探究实验四:〔点探究四按钮〕验证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指导学生:在一个盛有少量碳酸钠固体的小烧杯中加入稀盐酸,用坩埚钳夹取

包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脱脂棉伸入烧杯上部

现象: 脱脂棉燃烧

填写“探究实验报告”。(过氧化钠可与二氧化碳反应,且反应放热,方程式:2Na2O2+2CO2=2Na2CO3+O2)

第三部分:创新应用

1、创新应用一:〔点创新一按钮〕

探讨如何设计用过氧化钠与水制氧气

指导思考:“固+液 气体”

探讨交流:展示各自的设计。

2、创新应用二:〔点创新二按钮〕

金属钠着火怎么办?Na2O2应怎样保存?有哪些方面的应用?

指导恩考:结构-性质-保存、应用

回答交流:金属钠着为主要生成过氧化钠,所以不能用水或二氧化碳来灭火,得用砂子盖灭;过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反应,所以得密封保存;过氧化钠主要可以应用于于呼吸面具和潜水艇及航天飞行时的供氧剂

第四部分:归纳小结〔点归纳小结按钮〕

列表对比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相关性质

第五部分:布置作业

自已设计针对本课对应练习题

备注:

1. 本节的整体设计思路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既定的实验,观察现象,探究原因,获取新知识。

2. 说课之前自己对本节课的思路一定明确,说白了就是把你的这个明确的思路说给评委听。所以必需层次分明,并不是内容越多越好,知识越深越好。不是给学生上课,课件内容应该不用动画效果。(不是做不出来)

3. 参加比赛要想获奖,必须有你独特的东西,比如本节的独到之处就是:让学生探究式的学习知识。这一特点必须在说课中体现出来

4. 所说的话一定不能罗嗦,不能像上课怕学生听不懂就多重复几遍

5. 本说课稿黑色字是主体内容,蓝色斜体字是主标题,粗黑体字是分标题,淡紫色字是告诉你什么时候打开按钮,红色字是《探究实验报告》应填的部分内容。

6. 本节的作业设计和《探究实验报告单》没做详细设计,根据使用者自身理解来设计

7. 如需把本说课稿打印交给评委,需删除相关内容。

8. 正式参赛前必须反复试说,在办公室说给同事听,说完一起讨论,回家自己拿表看好时间说,如果做不到连说三遍前后不差1分钟,就是你的说课还有随意性,一些话还得重新措词,还得继续练习。〔我的实际心得〕

9. 最后说明一下,本节课件和说课稿的版权归我(真的花了我不少心血,主要在于设计思路),只授权你(程慧敏)使用,不得转载与收费性网站上,希望能理解知识劳动者的辛苦。

10.按作者的设计思路来说课作者自己很有把握是一篇好说课稿,但如果没有获奖,费用就免了吧,为同行服务了 :)

;

Ⅳ 2020高中化学金属晶体教案

金属阳离子所带电荷越高,半径越小,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硬度也是如此。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中化学金属晶体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2020高中化学金属晶体教案一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三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是在第三章第一节《晶体的常识》和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基础上认识金属晶体。学生已经具备了晶体和晶胞的初步知识,对微观粒子的排列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较好的完成老师布置的 课前预习 。

本节教学内容包含知识点主要有金属的内部结构、、共性、电子气理论、金属晶体的结构与金属性质的关系、金属晶体的四种原子堆积模型等,需要三个课时才能完成。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主要探究金属晶体4种基本堆积模型及与分子晶体、原子晶体比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金属晶体内原子在二维空间的两种排列方式,

2) 掌握简单立方堆积和体心立方堆积以及二者的特点和区别

2 、过程 方法 目标:

1)通过对金属晶体结构的学习与研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

2)通过两个学与问制作模型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 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小组讨论交流、实践活动制作模型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金属晶体的4种基本堆积模型

2、教学难点:金属晶体的4种基本堆积模型

根据微观晶胞图片和动画的相关教学材料,制作成PPT,使微观的粒子直观化,形象化,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本节是第三节课,学生已经具备了晶体和晶胞的初步知识,对微观粒子的排列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二维平面排列和非密置层堆积的问题上,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本节中的难点在于密置层堆积形成的镁型和铜型的堆积方式,他正是本课的难点和重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预习和模型的制作,再结合教师的多媒体展示,共同完成学习的目标。

四、 教学方法 :

科学探究:质疑----实验----分析----解决---归纳---比较

多媒体课件与自制教具相结合的互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师生探究模式:教师主动参与到学习小组的探究活动中,适时调控学生的探究进展和探究方向,在交流展示时适时恰当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形成集体性正确的观点和解题思路。

生生探究模式: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对某个问题或者多个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发挥集体的智慧,把自己的疑问探究透彻,并在交流互动中让所有人共享探究过程和探究结论

五、学生分析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视频资料的下载、教学案设计、基本堆积模型的制作

学生:用生活中的材料( 乒乓球 、玻璃球等)按照书上图准备一些模型的素材。学生自己动手做模型,感受晶体结构的奥秘(可以网上搜索)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复习提问

情境引入

【提问】:1、金属晶体组成微粒、微粒间作用力

2、金属晶体的物理性质

3、什么是电子气理论

【质疑】:为什么原子晶体没有延展性呢?

PPT展示原子晶体(金刚石)

【小结】正是由于金属键无方向性的特点,我们可以把金属原子看成直径相同的小球紧密的堆积在一起,当然这种堆积是有规则的,呈周期性的。

学生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原子晶体中原子间的作用力是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受外力作用时,原子间的位移必然导致共价键的断裂,无延展性。

1、复习巩固

1、促进学生思考2、铺垫、引入新课

环节二:

金属晶体

微观粒子

堆积

(二维) 【指导活动1】

1、金属原子在平面里的紧密排列有哪些方式?

2、除了书本上的两种以外还有其他形式吗?

3、这些不同的放置方式有什么特点?

【 总结 】:PPT展示

非密置层:行列对齐,四球一空,配位数为4。密置层: 行列交错,三球一空, 配位数为6。

分组活动1:在一个自己准备的小方盒里排放小玻璃球。

学生总结回答:只有两种方式:行列对齐和行列相错。配位数一个是4,一个是6.

在二维平面中初步感受微粒堆积的规律,自己动手增加感性认识和兴趣。

2、认识密置层与非密置层的不同。

环节三:

金属晶体

微观粒子

堆积

(三维1) 【指导活动2】

将非密置层一层一层地在三维空间堆积起来,使相邻层的球紧密接触。除了书上的两种堆积方式外,是否可能有第三种方式?

PPT展示:

【小结】 PPT展示:非密置层三维金属晶体原子堆积模型——简单立方和体心立方 分组活动2:用自己准备好的三个非密置层,按照要求先试做课本上的两种,再尝试其他的方式。

总结发言:

简单立方堆积(Po):配位数:6,每个晶胞含有的原子数为1。

2020高中化学金属晶体教案二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小学 2,学科:化学

2.课时:1

3.课前准备:结合学校的科技节布置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看微观粒子的堆积方式,并动手制作。

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视频资料的下载、教学案设计、基本堆积模型的制作

学生:用生活中的材料(乒乓球、玻璃球等)按照书上图准备一些模型的素材。学生自己动手做模型,感受晶体结构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金属原子堆积的4种基本模式。

(2)掌握金属晶体与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金属晶体结构的学习与研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空间想象能力等

(2)通过对金属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在晶体结构上的区别和性质上的差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过对金属晶体学习与认识,激发学生探索认识微观世界的兴趣

(2)通过对三种晶体结构与性质的比较,进一步坚定“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研究物质性质的科学理念,形成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与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三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是在第三章第一节《晶体的常识》和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基础上认识金属晶体。学生已经具备了晶体和晶胞的初步知识,对微观粒子的排列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在学习晶体的时候,学生已经通过上网搜索资料,学习了一些微观粒子的知识,对网络搜索的使用也比较熟练,能够较好的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前预习。

本节教学内容包含知识点主要有金属的内部结构、、共性、电子气理论、金属晶体的结构与金属性质的关系以及金属晶体的四种原子堆积模型等,需要三个课时才能完成。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主要探究金属晶体4种基本堆积模型及与分子晶体、原子晶体比较。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金属晶体的4种基本堆积模型

2、教学难点:金属晶体的4种基本堆积模型

教学设计中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用网络在网上搜索“国庆阅兵式” 视频材料和微观晶胞图片等的相关教学材料,制作成PPT,使微观的粒子直观化,形象化,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本节内容是在《晶体的常识》和《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基础上认识金属晶体,学生已经具备了晶体和晶胞的初步知识,对微观粒子的排列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在平面排列和非密置层堆积的问题上,学生探究的方向明确,便于达成。本节中的难点在于密置层堆积形成的镁型和铜型的堆积方式,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正是本课的难点和重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网上搜索的图片和制作的模型并结合教师的多媒体展示,共同完成探究的目标。 五、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质疑----实验----分析----解决---归纳---比较

多媒体课件与自制教具相结合的互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师生探究模式:教师在互动探究过程中提供视频和图片材料支撑和方法指导,并主动参与到学习小组的探究活动中,关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或奇思妙想,及时把握学情,适时调控学生的探究进展和探究方向,在交流展示时适时恰当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形成集体性正确的观点和解题思路。

生生探究模式:学生在课前浏览网页、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就已经对金属晶体的堆积方式进行了自主探究并有了质疑。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对某个问题或者多个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发挥集体的智慧,把自己的疑问探究透彻,并在交流互动中让所有人共享探究过程和探究结论。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感受微观世界

【设计意图】从宏观世界的规则排列联想到微观粒子的有规则周期性排列,感受立体美,对称美,规则美。

【教师引入】【网络视频】阅兵式表演:

一个个整齐的方阵,由解放军战士有规律的周期性排列而形成,雄伟而壮观,我们正在学习的晶体的结构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队列是人为的,那微粒是依靠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回顾金属晶体的世界吧:

【复习回顾】学生回答:金属晶体

组成粒子:金属阳离子、自由电子

微粒间作用力:金属键(无方向性)

金属的共性:导电、导热性、延展性、金属光泽。

电子气理论:脱落的价电子形成遍布整块晶体的“电子气”,被所有原子所共用,从而把所有原子维系起来。

【质疑】为什么原子晶体没有延展性呢?

【网络搜索】原子晶体的图片

原子晶体中原子间的作用力是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受外力作用时,原子间的位移必然导致共价键的断裂,无延展性。

【小结】正是由于金属键无方向性的特点,我们可以把金属原子看成直径相同的小球紧密的堆积在一起,当然这种堆积是有规则的,呈周期性的。

环节二:探索微观世界(二维)

【设计意图】在二维平面中初步感受微粒堆积的规律,自己动手增加感性认识和兴趣。认识密置层与非密置层的不同。

教师:【试一试想一想】

1、金属原子在平面里的紧密排列有哪些方式?

2、除了书本上的两种以外还有其他形式吗?

3、这些不同的放置方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四人一组动手操作:在一个自己准备的小方盒里排放小玻璃球。学生总结回答:只有两种方式:行列对齐和行列相错。配位数一个是4,一个是6.

总结:非密置层:行列对齐,四球一空,配位数为4

密置层: 行列交错,三球一空, 配位数为6

【PPT】

环节三:探索微观世界(三维)

教师:【动手试一试】将非密置层一层一层地在三维空间堆积起来,使相邻层的球紧密接触。除了书上的两种堆积方式外,是否可能有第三种方式?

学生:【分组操作】用自己准备好的三个非密置层,按照要求先试做课本上的两种,再尝试其他的方式。最后由学生代表总结发言。

【PPT】

【小结】金属晶体的原子堆积模型

1.简单立方堆积(Po):配位数:6,每个晶胞含有的原子数为1,空间占有率为:52%

2.体心立方堆积——钾型(碱金属):配位数:8,每个晶胞含有的原子数为2,空间占有率为:68%

环节四:探索微观世界(三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信息整理的能力。

教师:【过渡设疑】这两种堆积方式中,仍然有尽一半和三分之一的空间没有利用,有没有更好的堆积方式来提高金属原子的空间利用率呢?

【动手试一试】

将密置层一层一层地堆积起来,使相邻层的球紧密接触。在三维空间里又有哪些堆积方式?先试试书上介绍的两种方式【PPT】

第二层 对第一层来讲最紧密的堆积方式是将球对准1,3,5( 或对准 2,4,6

位,其情形是一样的 )

关键是第三层,对第一、二层来说,第三层可以有两种最紧密的堆积方式。

【PPT】【网络搜索】图片

2020高中化学金属晶体教案三

课标要求:知道金属键的涵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能够列举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模型。讨论:为什么金属晶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教材分析:教材简单介绍了什么是金属键,以及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及延展性。用了较大篇幅介绍了金属晶体的四种堆积,即简单立方堆积、体心立方堆积、六方最密堆积和面心立方最密堆积。教材中还简单介绍了石墨晶体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知道金属键的涵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⑵能列举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模型,认识六方最密堆积与面心立方最密堆积的区别。

⑶了解石墨晶体的特殊结构。

⑷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空间感,体验微观结构研究的过程,提高结构化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⑴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⑵常见的金属晶体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

⑴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⑵常见的金属晶体结构模型。

教学方法 运用模型和比较法

教学用品:模型、视频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设问]同学们都知道金属能导电、导热、有延展性,金属为什么具有这些性质?金属中的自由电子来源于哪里?

新课进行

[板书]第三节 金属晶体

一、金属键

[讲述]要想解释金属的各种物理性质,让我们先来认识“金属键与电子气理论”。

[板书]1、金属键

[讲述]描述金属键本质的最简单理论是“电子气理论”。该理论把金属键描述为金属原子脱落下来的价电子形成遍布整块晶体的“电子气”,被所有原子 所共用,从而把所有的金属原子维系在一起。由此可见,金属晶体跟原子晶体一样,是一种“巨分子”。金属键的强度差别很大。例如,金属钠的熔点较低、硬度较小,而钨是熔点最高、硬度最大的金属,这是由于形成的金属键强弱不同的缘故。

[板书]金属键为金属原子脱落下来的价电子形成遍布整块晶体的“电子气”。脱落下来的价电子又称自由电子。

[思考]怎样用电子气理论解释的各种物理性质呢?

[板 书]2、解释 金属的物理性质:延展性、导热性、导电性(自由电子、金属键不断裂)。

⑴金属导电性的解释。

[讲述]在金属晶体中,充满着带负电的“电子气”,这些电子气的运动是没有一定方向的,但在外加电场的条件下电子气就会发生定向移动,因而形成电流,所以金属容易导电。

⑵金属导热性的解释。

[讲述]金属容易导热,是由于电子气中的自由电子在热的作用下与金属阳离子频繁碰撞从而把能量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从而使整块金属达到相同的温度。

⑶金属延展性的解释

[讲述]当金属受到外力作用时,晶体中的各原子层就会发生相对滑动,但不会改变原来的排列方式,弥漫在金属原子间的电子气可以起到类似轴承中滚珠之间润滑剂的作用,所以在各原子层之间发生相对滑动以后,仍可保持这种相互作用,因而即使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也不易断裂。因此,金属都有良好的延展性。

[投影]电子气理论对金属良好延展性的解释:

[过渡]金属原子象钢球一样堆积着,咱们接着研究金属原子的堆积模型。

[板书]二、金属晶体的原子堆积模型

[讲述]金属晶体中的原子可看成直径相等的球体。把它们放置在平面上(即二维空间里),可有两种方式,如图3—22所示。

[投影]金属原子在平面上的的两种放置方式:

[讲述] 金属原子在二维平面里放置得到的两种 方式,配位数分别为4和6,可分别称为非密置层和密置层。

[交流探究]动手: 将直径 相等的圆球放置在平面上,使球面紧密接触,除上面两种方式外,还有没有第三种方式?你不妨用实物(如用中药丸的蜡壳或玻 璃球等)自己动手试一试。

[过渡]金属晶体可看成金属原子在三维空间中堆积而成。金属原子堆积有如下4种基本模式。

[板书]1、简单立方堆积:

[投影]

[讲解]不难理解,这 种堆积方式形成的晶胞是一个立方体,每个晶胞含1个原子,被称为简单 立方堆积。这种堆积方式的空间利用率太低,只有金属钋(Po)采取这种堆积方式。

[板书] 晶胞:一个立方体,1个原子,如金属钋。

2、体心立方堆积(钾型)

[投影]

[讲解]非密置层的另一种堆积方式是将上层金属原子填人下层的金属原子形成的凹穴中,每层均照此堆积,如图3—24所示。

[设问]与立方堆积相比空间利用率那一个高?

[板书]晶胞:体心立方,两个原子。如碱金属。

[交流探究]动手:把非密置层的小球黏合在一起,再一层一层地堆积起来,使相邻层的球紧密接触。试一试,除了上述两种堆积方式外,是否可能有第三种方式?

[板书]3、六方最密堆积(镁型)和面心立方最密堆积(铜型)

[讲述] 密置层的原子按上述钾型 堆积方式堆积,会得到两种基本堆积方式——镁型和铜型。镁型如图3—25左所示,按ABABABAB……的方式堆积;铜型如图3—25右所示,按ABC ADCABC……的方式堆积。分别用代表性金属命名为镁型和铜型①,这两种堆积方式都是金属晶体的最密堆积,配位数均为12,空间利用率均为74%,但所得晶胞的形式不同。

[投影]金属晶体的两种堆积方式:

[板书]

⑴镁型:按ABABABAB……方式堆积;配位数均为12,空间利用率均为74%。

⑵铜型:ABCADCABC……方式堆积;配位数均为12,空间利用率均为74%。

[小结]金属晶体的四种模型对比 :

堆积模型 采纳这种堆积的典型代表 空间利用率 配位数 简单立方 Po 52% 6 钾型(bcp) Na、K、Fe 68% 8 镁型(hcp) Mg、Zn、Ti 74% 12 铜型(ccp) Cu、Ag、Au 74% 12 [作业]P80 1、2、3、4、5



2020高中化学金属晶体教案相关 文章 :

★ 2020高考化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整理

★ 2020高考化学重要知识点归纳大全

★ 2020年高中第二学期化学教学的工作计划5篇

★ 2020年高考化学最全重点知识点归纳

★ 2020高中冲刺化学知识点复习

★ 2020高中化学老师的工作计划

★ 2020高考化学重要知识

★ 2020高中化学教师工作反思范文

★ 2020化学高考知识点归纳

★ 2020高考化学重要知识点详细总结

Ⅵ 急求高中有机化学教案

鲁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全套教案,内容很多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
第一章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烃
第1节 认识有机化学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学生在学完《化学2(必修)》中有机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向他们展示有机化学发展历程、研究领域;系统介绍了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方法。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方法是学生学习有机化学有机化学的基础。本节还介绍了许多有机化学的概念,如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官能团、同系物等,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对后续化学课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课时 有机化学的发展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基本要求】
知识与技能要求:
(1)知道有机化学的发展,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领域。
(2)掌握有机物的三种分类方法,建立烃和烃的衍生物的分类框架。
(3)理解同系物和官能团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要求:
(1)通过对有机化合物分类方法的研究,能够对有机化合物结构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对比和归类。
(2)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有机化学发展史的教育,体会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有机化学世界的奇妙与丰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后续的新、相关内容做好准备。
【重、难点】
本课时的重点是有机物的分类。难点是官能团的认识几同系物的判断。
【学案导学】
1.有机化学就是以有机物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包括有机物的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机化学萌发于___________,创立并成熟于_________,进入__________是有机化学发展和走向辉煌的时期,21世纪,有机化学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2.有机化合物的分类通常有三种方法,根据组成元素的种类可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根据分子中碳架不同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两类;根据所含官能团的不同,烃的衍生物可分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官能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下列官能团的结构简式:
双键_______________ 叁键____________
苯环___________ 羟基_____________
醛基_______________ 羧基_____________酯基____________。
4.同系物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下列烃的结构特点及通式:
烷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烯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炔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苯的同系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测控1】
专题一: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及有机化学的发展历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有机物只能从有机体中取得
B.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有严格的区别,它们不能相互转化。
C.能溶于有机溶剂的物质一定是有机物
D.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均属于有机物。
2.下列哪位科学家首先提出了“有机化学”的概念 ( )
A.李比希 B.维勒
C.舍勒 D.贝采里乌斯
3.把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等含碳元素的化合物视作无机物的理由是 ( )
A.不能从有机物中分离出来。
B.不是共价化合物。
C.它们的组成和性质跟无机物相似。
D.都是碳的简单化合物。
4.尿素是第一种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下列关于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尿素是一种氮肥。
B.尿素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一种产物。
C.尿素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
D.尿素是一种酸。
5.在人类已知的化合物中种类最多的是( )
A.铁元素的化合物
B.碳元素的化合物
C.氮元素化合物
D.钠元素化合物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②最早提出有机化学概念的是英国科学家道尔顿。③创造联合制碱法的是我国科学家侯德榜。④首先在实验室中合成尿素的是维勒(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7.下列关于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只能从动植物体内取得的化合物称为有机物
B.凡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都称为有机化合物
C.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不能相互转化
D.有机物的熔点一般较低
8.19世纪初_____国化学家________首先提出了有机化学的概念。
9.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了______标志着人工合成蛋白质时代的开始。
10.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1)工业上用NH3和CO2在1800C和1.5ⅹ107Pa—3ⅹ107Pa条件下合成尿素(H2NCONH2)

(2)尿素在酶的作用下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铵易被作物吸收

【总结提高】
通过对本专题的训练,你认为你澄清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或者说你主要收获是什么?

专题二:有机物的分类及官能团的概念
11.乙醇、苯酚、乙酸和葡萄糖中共同含有的官能团是 ( )
A.羧基 B.醛基
C.羟基 D.羰基
12.下列粒子不属于官能团的是( )
A.OH— B. -Br
C. >C=C< D.-CHO

13.下列物质不属于烃的衍生物的是( )
A.
CH3- -Cl B.CH3CH2-NO2

C.CH2CHBr D. [ CH2-CH2 ]n
14.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如下图: ( )
CH3-C═O
--CH-CH2-COOH
CH2═CH—CH2—
OH
此有机物属于①烯烃②多官能团有机化合物③芳香烃④烃的衍生物⑤高分子化合物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②④⑤ D.①③⑤
15.下图是维生素C的结构简式,有关它的说法错误的是 ( )
HO-C=C—OH

HO—CH2—CH—CH C=O

OH O
A.是一个环状含有酯基的化合物
B.易起加成反应
C.可以燃烧
D.在碱性溶液中能稳定存在
16.下列物质不属于烃类的是 ( )
A.苯 B.苯酚
C.环己烯 D.C4H6
17.下列物质中含有羟基但不是醇类或酚类物质的是 ( )
A.甘油 B.溴苯
C.乙酸 D.乙醇
18.写出下列官能团的结构简式:
双键______________ 苯环_____________ 醛基__________ 羧基________________
19.分析下列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指出它们分别含有那些官能团写出这些官能团的结构简式及名称:

(1)CH3-CH==CH-CH-COOH
CH3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O
(2) -CH2-C-CH3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O
(3)CH3-C-O-CH2-CH2-OH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ClCH2-CH2-CH2-CHO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0.有下列4种物质:
A.CH2==CHCH2C(CH3)3
B.CH2ICH==CHCH2I

C. OHC- -OH

D. CH2==CH-CH2-CH-CH2-CH2-COOH
OH
(1)属于烃的是_______________
(2)属于卤代烃的是_______________
(3)既属于醛又属于酚的是__________
(4)既属于醇又属于羧酸的是____________
【总结提高】
通过对本专题的训练,你认为你澄清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或者说你主要收获是什么?

专题三:同系物的概念及判断
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同系物的化学性质相似
②组成可以用相同通式表示的有机物一定是同系物。③各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的物质一定是同系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 D.只有①
22.下列有机物中不属于烃的衍生物的是
A.碘丙烷 B.氟氯烃
C.甲苯 D.硝基苯
23.下列关于同系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具有相同的实验式
B.符合同一通式
C.相邻的同系物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CH2原子团
D.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随碳原子数的增加有规律变化
24.下列物质与甲烷一定互为同系物的是
A.C3H6 B.氯乙烷
C.C5H12 D.环己烷
25.1993年世纪十大科技新闻称中国学者许志福和美国科学家穆尔共同合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碳氢分子。一个该分子含1134个碳原子和1146个氢原子。有关此分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属于烃类化合物
B.常温下为固态
C.具有类似金刚石的硬度
D.易燃烧
26.在烷烃的同系物中,氢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
A.3% B.20%
C.15% D.25%
27.下列各组物质相互间一定互为同系物的是( )
A.C4H10和C20H42 B.C4H6和C5H8
C.C4H8和C3H6 D.溴乙烷和1,2-二溴乙烷
28.下列物质与乙烯互为同系物的是( )
A.CH3-CH==CH-CH3
B.CH2==CH-CH==CH2
C.CH2==CH-CHO
D.C6H5-CH==CH2
29.为了减少大气污染,许多城市推广清洁燃料。目前使用的清洁燃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压缩天然气,另一类是液化石油气,这两类燃料的主要成分都是( )
A.碳水化合物 B.碳氢化合物
C.氢气 D.醇类
30.下面有12种有机化合物:
(1)CH3-CH3 (2)CH2==CH2 (3)环己烷
(4)环己烯 (5)苯 (6)CH3-CH2-CH2-OH
(7)CH3Cl (8)乙苯 (9)甘油
(10)硬酯酸 (11)CH3CH2COOH
(12)CH3CHBrCH3
以上物质属于烷烃的是________________
属于烯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芳香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卤代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羧酸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同系物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提高】
通过对本专题的训练,你认为你澄清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或者说你主要收获是什么?

第二课时 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
【基本要求】
知识与技能要求:
(1)引导学生掌握烷烃的系统命名法,使他们根据该命名法对简单的烷烃进行命名,了解烷烃的习惯命名法。
(2)了解取代基的概念,书写简单的取代基。
过程与方法要求:
通过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的教学让学生理解有机物结构复杂,种类繁多,学会烷烃的结构简式的书写。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规范的学习品质,
【重、难点】
本课时的重点难点都是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学案导学】
1.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有¬¬¬¬¬¬¬¬¬¬¬¬¬¬_________和____
_______两种,对碳原子较少的烃,常用天干记碳原子数,用正、异、新表示不同结构的同分异构体,如正戊烷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异戊烷为_____________;新戊烷为__________________。
2.烷烃的系统命名法是有机物命名的基础。烷烃的系统命名可分为三步。第一步_______,应选_________碳链为主链,有多条含碳原子数相同的碳链应选___________为主链。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一端开始编号定位。第三步___________,主链名称10个碳原子以下用_________________
______表示,10个碳原子以上用______
__________表示,取代基写法应先_______
_____后___________相同__________,注意书写要规范。
3. 在书写有机物的命名时,“,”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测控2】
专题一: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1.下列各有机物中,按系统命名法命名正确的是 ( )
A.3,3—二甲基丁烷
B.3—甲基—2—乙基戊烷
C.1,3—二甲基戊烷
D.2—甲基—3—乙基戊烷
2.某有机物名称为2,2—二甲基戊烷,下列表示其结构正确的是 ( )
A.(CH3)3CCH2CH2CH3
B.CH3CH(CH3)CH(CH3)CH2CH3
C.CH3CH2CH2CH(CH3)2
D.CH3CH(CH3)CH2CH(CH3)2
3.对于有机物命名正确的是 ( )
CH3 — CH— CH—CH3
| |
CH3CH2 CH3
A.2—乙基—3—甲基丁烷
B.2,3—二甲基戊烷
C.2—甲基—3— 乙基丁烷
D.3,4—二甲基戊烷
4.现有一种烃可表示为
CH3CH(C2H5)CH2CH(C2H5)CH3命名该化合物时,其主链上碳原子数目为( )
A.4 B.5
C.6 D.7
5.下列各有机物中,按系统命名法命名正确的是 ( )
A.3,3—二甲基丁烷
B.2,2—二甲基丁烷
C.2—乙基丁烷
D.2,3,3—三甲基丁烷
6.下列各组互为同系物的一组为 ( )
A.C12H26 与 C5H12
B.CH3CH2COOH 与C6H5COOH
C.2,2—二甲基丙烷与新戊烷
D.乙醛与葡萄糖
7.某烷烃一个分子有8个碳原子,并且其一氯代物只有一种,则该烷烃的名称是()
A.正辛烷 B.2,6—二甲基己烷
C.2,3,4—三甲基戊烷
D.2,2,3,3—四甲基丁烷
8.如果定义有机物的同系列是一结构式符合 (其中n=0、1、2、3 ……)的化合物。式中A、B是任意一种基团(或氢原子),W为2价的有机基团,又称为该同系列的系差。同系列化合物的性质往往呈现规律性变化。下列四组化合物中,不可称为同系列的是 ( )
A.CH3CH2CH2CH3 CH3CH2CH2CH2CH3 CH3CH2CH2CH2CH2CH3
B. CH3CH=CHCHO
CH3CH=CHCH=CHCHO
CH3(CH=CH)3CHO
C.CH3CH2CH3
CH3CHClCH2CH3 CH3CHClCH2CHClCH3
D.ClCH2CHClCCl3
ClCH2CHClCH2CHClCCl3
ClCH2CHClCH2CHClCH2CHClCCl3
9.给下列物质命名:
(1) CH3 CH3
| |
CH————CH ——————
| |
CH3 CH3
(2)
CH3CH2CH(C2H5)CH3__________________
(3)
(CH3)3CCH(CH3)CH2CH3________________
(4)
(CH3)3CC(CH3)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CH3)3CCH2C(CH3)3____________________(6)CH3——CH——CH——CH——CH3
| | |
C2H5 CH3 C2H5

—————————————————
10.写出下列物质的结构简式:

(1)2-甲基丁烷______________

(2)新戊烷____________________

(3)2,2,3—三甲基戊烷_______________

(4)2,4—二甲基己烷_________________

(5)2,4—二甲基—3—乙基庚烷________

(6)3—甲基—4—乙基己烷________

(7)3,4—二甲基—5,5—二乙基辛烷________
【总结提高】
通过对本专题的训练,你认为你澄清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或者说你主要收获是什么?

专题二:取代基的概念及书写
11.下列关于异丙基书写正确的是 ( )
A.-C3H7 B.C3H7
C. -CH2-CH2 D.-CH-CH3
∣ ∣
CH3 CH3
12.写出下列取代基的结构简式:
甲基 ________
乙基 ___________________
丙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异丙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异丁基________________
13.—C4H9可能有四种形式,试分别写出其结构简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列烷烃命名是否正确,若有错误请加以改正,把正确的名称写在横线上。

(1)CH3—CH—CH2CH3
|
C2H5

2—乙基丁烷 ____________________
(2) CH3—CH—CH—CH3
| |
CH3 C2H5
3,4—二甲基戊烷____________________

CH3CH2CH2 CH2CH3
(3) | |
CH3—CH2—C——CH—CH—CH3
| |
CH3CH2 CH3
5—甲基—4,4,6—三乙基庚烷________________
15.某烯烃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成反应生成2,2,3—三甲基戊烷,则该烯烃可能的结构简式: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16.写出下列物质的结构简式:
(1)2,2,4—三甲基戊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2,3,5—四甲基—4—乙基己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酒精________________

(4)葡萄糖 ___________________

(5)纤维素____________________
17.某烃类物质标态下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36,0.1mol该有机物完全燃烧,将生成物通过浓硫酸,浓硫酸增重10.8克,再将剩余气体通过碱石灰,碱石灰增重22克,通过计算,确定该有机物的分子式,写出其可能的结构简式,并用系统命名法加以命名。

【总结提高】
通过对本专题的训练,你认为你澄清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或者说你主要收获是什么?

【学习反思】
请同学们记录本课时的主要问题,并分析错误原因,提出解决办法。

Ⅶ 高中化学说课稿

【实用】高中化学说课稿三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说课稿3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1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化学选修二《化学反应热的计算》。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本章通过化学能与热能转化规律的研究帮助学生认识热化学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节约能源、提高能量利用率的实际意义。

在必修化学2中,学生初步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知识,对于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有了一定的认识,本章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与提高。引入了焓变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的,二者密不可分,但以物质为主。而能量的多少则是以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的量为基础。把对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定性分析变成了定量分析。解决了各种热效应的测量和计算的问题。在这一节里,我们将进一步讨论在特定条件下,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以热效应表现时的“质”“能”关系,这既是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规律和特点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重点,因为热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反应热效应的计算。反应热的计算对于燃料燃烧和反应条件的控制、热工和化工设备的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

(2)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反应途径与反应体系。

2、 理解盖斯定律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3、能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从途径角度、能量守恒角度分析和论证盖斯定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盖斯定律的有关计算,培养计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盖斯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应用的学习,感受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同时养成深入细致的思考习惯。

2、通过加强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学习重难点

1、盖斯定律的涵义和根据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热的计算。

2、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进行反应热的计算。

(4)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 、说教法

a、类比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途径角度理解盖斯定律。

b、推理法-从能量守恒角度理解盖斯定律。

c、言语传递法—适时引导。

d.实践训练法—例题分析、当堂训练。

教学中还要注意的问题:

1、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反应热、燃烧热、盖斯定律等理论概念,熟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重视概念和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2、进行有关燃烧热计算时,要强调以1mol纯物质为标准,因此须注意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和反应的△H相对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出现分数形式)。同时还要注意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等之间的换算关系,但还要强调是以1mol纯物质完全燃作标准来进行的。

3、有关反应热的计算与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联系很紧密,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4、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不同类型的习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以煤、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发生燃烧的反应为例,不仅巩固、落实了知识和计算能力,还能通过计算的结果说明这些物质燃烧时,其△H的数值都很大,进一步认识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燃料。唤起学生资源利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5、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解题模式:审题→分析→求解(2)有关热化学

方程式及有关单位书写正确。(3)计算准确(4)反思解题关键处(燃烧热的标准、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及错误易发处

三、 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教学时,我注意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学会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因此学法指导使课堂教学进入素质教育领域的重要方面,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本节课进行以下学法指导:1、自主学习能力。2、实验探究能力。 3、运用化学知识能力。

四、 教学过程

环节一 知识铺垫: 与旧知识“燃烧热”相衔接,减少学生的陌生感,且为学生设计测定“H2(g)+1/2O2(g)==H2O(g) △H1=-241.8kJ/mol, H2O(g)==H2O(l) △H2=-44kJ/mol。那么,H2的燃烧热△H应该是多少?做好知识与理解的.铺垫 复习燃烧热的概念及其计算,从旧知出发能把学生的认知情绪激发起来,并为新知的掌握做铺垫。

环节二 创设情景 如何测出这个反应的反应热:C(s)+1/2O2(g)==CO(g) ΔH1=?

引入新课

思考并回答:①能直接测出吗?如何测?

②若不能直接测出,怎么办?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习兴趣

环节三 盖斯定律的引出 分析教材中的插图1-9,在进行类比,得出盖斯定律,并从能量守恒角度加以理解,培养阅读自学能力和自我检查的意识。

环节四 盖斯定律 适当练习,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练习,

的应用 加深对概念本身的理解盖斯定律和加强概念的应用。

检测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

环节五 小结盖斯定律、作业、 归纳小结 、突出重点 ,促使学生的知识条理化 、系统化。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一 盖斯定律

1.盖斯定律的内容:

ΔH3=ΔH1+ΔH2

2.盖斯定律的应用:

可计算出难以直接测定的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如反应慢、副反应多等

二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⒈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酸碱盐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高中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知识体系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标准的另一种形式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原理基础,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必备的重点知识和能力。掌握好这一内容,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选修四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进而使学习者揭示和理解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

⒉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对溶液导电性的分析,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水平上建立对电离的认识。

②初步了解电解质的概念;能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学会常见酸、碱、盐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③认识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本质。

⑵过程与方法

①化学概念是化学基础知识的核心,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情景,运用有效手段,让学生体验、探究概念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③化学原理反映着化学现象及事实的本质,有严密的逻辑性,引领或启发学生通过逻辑思维过程的一种探究方式而发现或总结出原理,从本质上认识、掌握原理。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科思想是学科的灵魂,学生具备了相应的学科思想,就会从本质上获得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就会具备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动力。

⒊教学重难点

1.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水平上建立对电离的认识。

2.认识电解质之间的反应本质

二、学情学法分析

初中化学已经了解了氯化钠溶液可以导电,蔗糖溶液不导电,但是对于溶液导电的本质以及还有哪些物质能导电并不是很清楚,本课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实验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教法

创设情景,使电解质等概念的教学过程化,离子反应等原理的教学逻辑化。整堂课围绕在对溶液导电的研究中,教学方法是实践法、发现法。

四、教学程序

我们学校从今年开始实行小班化,采用"两先两后---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充分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本节内容,在特定的背景中学生领悟到溶液在导电,拓宽了视野的同时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溶液中什么样的溶质可导电?为什么导电?整堂课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物质导电的本质、导电的条件、探究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本质,

【创设情境】

展示图片,从"家用电器—简易手电筒"的工作原理,引导同学获得信息。重点落实到探讨导电的液体物质是什么。

【问题导入】

准备12种试剂和一套自己设计的简易测定物质导电性的装置,学生以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测定13次以上物质的导电性的实验。(目的:若简单的思维条件下,只能做12次,13次实验操作,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教师主导的切入点:不同的溶剂下物质导电性的变化或者溶液相互反应后的导电性的变化。)

【设计方案】

学生的探究设计

要求:以一定的依据进行分类,每一类选择一种物质测定导电性,然后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本组所能解决

的问题。(目的:①如果学生设计的实验都进行测定在时间上是不允许的②培养学生在物质分类的

基础上对分类有更深的理解③为学习酸碱盐定义做准备)

流程:学生自我思考,设计方案;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达成共识;小组汇报。(目的: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相互交流的能力。这个过程也实现了科学探究的理性化,即在一定的目的下完成实验的探究)

二、教师的探究设计

用导电装置测定CuSO4溶液的导电性,然后逐滴加入Ba(OH)2溶液,让学生观察导电装置中灯泡的变化和溶液中的现象。(目的:在学生的认知水平达不到探究的目的时,发挥教师的辅助作用,给学生们一个探究的切入点。)

【实验探究】

学生六人一组进行分组实验。

⑴连接测定导电性的简易装置。

⑵测定所选试剂的导电性。

【课堂纪实】

一、学生的探究设计:

学生能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得到的两种结果是:

潜意识的根据组成分类——选择的试剂有:酸、碱、盐、有机物的溶液;

解决的问题:什么物质可以导电。

潜意识的根据物质状态分类——选择的试剂有:蒸馏水、固体、溶液;

解决的问题:导电的原理、条件

这些与预期的相同,在第二种分类的情况汇报时,有的组认为应该测定蒸馏水的导电性,为此学生之

间展开了讨论,并达成了共识,水是使物质电离的条件。但是学生没有认识到乙醇也可以做溶剂,教师在此给予引导,不但突破了对分散剂认知的局限性,并凸显了水在电离中的作用,还为学习离子反应做了准备。

落实知识点: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从微观、符号水平上认识电离;从本质上认识酸、碱、盐。(书写板书)

二、教师的探究设计:

学生的方案中有设计溶液相互反应后体系导电性变化的实验,但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大多数的学生因为繁琐没有做,少数同学做了也没有达到实验目的(选择的试剂不同)。所以我课堂演示了这个"高难度"的实验(方案是学生设计的,只是选择了能达到探究目的的试剂,还要提示学生控制试剂的用量)。

落实知识点:认识离子反应、掌握离子反应的本质(书写板书)

【拓展应用】

手电筒中的溶液是电解质的溶液(目的:扣题,解决了创设情景中的问题,也为电解质理论中电化学知识打下基础)

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中那些是离子反应?进行分类?(目的:寻找学生学习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宏观的表现为生成沉淀、气体和水)

用化学语言表示出离子反应的本质。(目的:促进学生在学习了电离方程式后会用微粒观分析电解质溶液间的反应,为下一课时学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打下基础)

【教学反思】

科学探究的最终目的是达成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化学教学模式的演变过程我们是亲身经历者。从讲授、灌输到一定层面上的注重形式的探究,再到包含各种探究要素的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认为是一节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教学环节在应用中关注本质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形成提出问题的氛围,进而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得出结论——交流结果。从课堂的教学效果看,基本上达成了教学目标。但教学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有的学生提不出问题(小组学习的优势此时体现),有的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缺乏感悟(想不到测水的导电性),有很多同学对做实验的目的性不清楚,所以我感受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不可能仅仅依靠一种形式化的探究步骤来实现的,必须坚持在教学的点点滴滴中,必须坚持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学过程中,还需处理好考试与教学的关系,在探究教学下,有的教师会感受到教学时间不够,知识点强化所需要的时间不够,如何解决?我的体会是:学生能自己悟到理解的并在小组交流中表达出来的不要再重复,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关注知识点的落实,关注典型问题的解决。

每堂课都要做到有效的教学设计,它在考验着教师的教学理念,它在考验着教师的教学功底,它在考验着教师的职业素养,它关系到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让我们共同来实践吧。

【板书设计】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二节离子反应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1.从电离认识化合物 3.从电离认识酸、碱、盐

电解质 酸

非电解质 碱

2.电离的表达 4.从电离认识化学反应

电离方程式 离子反应:

离子反应的本质: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3

一、对教材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立

1.教学内容: 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第五章第四节《化学键》第一课时包括:①化学键,②离子键,③共价键,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2.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习化学键知识。本节内容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化学键的学习,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同时对下节教学——电子式的学习提供基础,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学生首先要知道化学键的概念。学习化学键知识对于今后学习氮族元素、镁铝等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关于共价键的内容——跟离子化合物一样,复习初中学过的氯气和氢气起反应形成共价化合物氯化氢的过程基础上提出共价键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非极性键和极性键,它是对共价键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习了共价键之后,必然要考虑成键原子之间对共用电子对吸引能力的大小以及共用电子对在成键原子间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引出了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概念。

4.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条件;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2)能力目标:对立统一论思想:阴、阳离子构成了离子化合物中的矛盾的两个方面。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氯气和氢气的演示实验,从宏观上体验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通过课件演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难点: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确立依据:化学键存在于微观结构中,我们无法进行观察,只能通过CAI演示,使学生去了解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这在高考试题中也属于重点,所以很有必要去突破这部分内容。

三、教材处理

内容调整:这节课先讲解化学键相关的知识,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内容放到下一课时去学习。

;

Ⅷ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怎么写

教案的形式不拘一样,内容详略也不一,有经验的教师可以写简案,新教师要写详案.一般说来,教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课题(2)教学目的(3)课时分配(4)授课类型(5)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6)教学手段、教具(7)教学主要方法(8)教学过程(9)板书和板画的设计(10)课后分析及教学参考资料.

Ⅸ 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案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此次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上册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研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和规律,对学好化学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许多重要元素以及化合物知识时,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所以本节内容在本章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定一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加深对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学会用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理解氧化还原的实质。

能力培养: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分析,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思想: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科学品质:激发创造意识,培养勇于探索认识新事物的优良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难点:从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方法:

以讲解、分析、体温、概括为主体,抓住化合价变化跟电子得失的关系着一关键,通过氢气与氧化铜反应,钠在氯气中燃烧等例子,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的转移等一一揭示反应的实质,这样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又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练提问讨论归纳总结的程序将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使学生在了解程序下一步步完成学习化学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有清晰的认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让学生明白氧化—还原反应是矛盾对立的,同时又是统一的,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学法指导:

复习初中学过的知识,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采用讲练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的。鼓励学生做笔记并思考,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参与“学中练,练中学”。在练习中,可让学生依老师的思维模式,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理解后再按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记忆,最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复习初中学生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导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写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同学思考回答:“氧化铜失去铜,发生还原反应,氢气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像这样一种物质被氧化,另一种物质被还原叫氧化—还原反应。”同学们在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已经掌握了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就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

2.讲授新知识

以Na在cl2中燃烧和H2与cuo反应为例,通过得失氧情况和价态分析,总结如何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即: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外部特征:化合价升降。启发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元素化合价变化原因,认识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特征。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内部本质:电子转移。电子得失、电子对偏移,氧化反应,失e、价升;还原反应,得e、价降。从而解除疑难,进行下一环学习。

(三)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剂,得电子的物质(化合价降低),具有氧化性;还原剂,失电子的物质(化合价升高),具有还原性。就这样边讲课边板书,在化学方程式上画线,标明化合价及电子得失,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并总结归纳。教会学生用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即:化合价降低,得2e,被还原

化合价降低,得2e,被还原

氧化剂还原剂

为了理解,加深记忆,让学生先看几分钟书,然后让一位学生上台写出H2在cl2中燃烧这个化学反应,并分析,即:

价升,(电子对偏离)发生氧化反应;价降,(电子对偏向)发生还原反应。

为了使知识更清晰,可以给出小节,并给出类似题型的练习题,达到巩固加强。最后一起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即:

接受电子失去电子

化合价降低化合价升高

被还原被氧化

具有氧化性具有还原性

五、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和记忆方法:

1.总结:元素化合价升高则原子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该物质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元素化合价降低,则原子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该物质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2.分析四种类型的化学反应,总结出复分解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得看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

3.联系反馈:

写出Zn与Hcl反应,cu在cl2中燃烧的反应式,并标出化合价、氧化剂、还原剂并同时布置课后作业,以达到巩固新知识,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发生学生的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透彻讲解,使其完全理解。

4.小结

5.布置作业

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复习化合价的基础上,使学生用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认识、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

2.学会用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3.掌握用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教学重点】

1.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及其判断。

2.用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教学难点】 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的表示法

【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

【教学设计】

[复习引入]

1.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写出钠、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其得失电子的情况,推出钠、氯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

〖学生活动〗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如下结果:

元素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

元素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

[问题情境]标出2KBr+Cl2=Br2+2KCl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并分析哪种元素失电子,哪种元素得电子,电子从哪种元素转移到哪种元素?

〖学生活动〗

学生探索、讨论、交流,从而得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

〖教师活动〗

在氯气与溴化钾的反应中,溴离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溴原子,溴原子结合

成溴分子,溴元素的化合价由-1升高到0;同时氯气分子中的氯原子得到溴离子给出的1个电子形成氯离子,氯元素的化合价由0降低到-1。

在反应过程中,溴离子与氯原子之间发生了电子转移,导致了溴元素与氯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强调提醒]

a.“e-”表示电子

b.用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学生活动〗

由学生归纳概括总结: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问题情境]

判断下列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请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1)2Fe+3Cl2=2FeCl3(2)CaO+H2O=Ca(OH)2

(3)Cl2+H2O=HCl+HClO(4)Fe+CuSO4=FeSO4+Cu

(4)NaOH+HCl=NaCl+H2

上述反应各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哪一种?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有何关系?

〖学生活动〗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如下:

〖教师活动〗[拓展视野]

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表现出氧化性,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一般情况下,得到电子的能力趆强,物质的氧化性就趆强;失去电子的能力趆强,物质的还原性就趆强。例如:

氟、氯、溴、碘的单质的氧化性强弱顺序为:F2>Cl2>Br2>I2

离子的还原性强弱顺序为:I->Br->Cl->F-

〖学生活动〗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并由学生总结归纳如下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高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

元素失电子总数=元素得电子总数

〖教师活动〗 归纳、概括、小结本课知识要点。

〖巩固练习〗 《化学1(苏教版)》P45中的[问题解决]:

请指出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分析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指出氧化剂、还原剂。

(学生当堂练习,并交流反馈答题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布置作业〗 《化学1(苏教版)》P47~48:1、2、3

〖板书设计〗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注意:a.“e-”表示电子。

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

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2.单线桥法

三、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四、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高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

元素失电子总数=元素得电子总数

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案3

1.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

2.从化合价升降、电子的得失或电子对偏移角度理解氧化还原反应。(重点)

3.培养由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探究意识。

4.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

[基础·初探]

1.从得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结论:一种物质被氧化,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

2.从元素化合价升降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结论: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

3.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结论:凡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化学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

[探究·升华]

[思考探究]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联系

(1)CO2+2NaOH===Na2CO3+H2O和CO+CuO△(=====)Cu+CO2两反应,谁是氧化还原反应?判断依据是什么?

【提示】后者,反应前后化合价有变化。

(2)Zn+H2SO4===ZnSO4+H2↑反应中,什么元素被氧化?哪种物质为还原产物?

【提示】Zn被氧化,H2为还原产物。

(3)在反应2KClO3MnO22KCl+3O2↑中,哪种元素被还原?哪种物质是氧化产物?

【提示】氯元素被还原,O2为氧化产物。

(4)氧化还原反应是不是一定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一种?

【提示】不一定。如3CO+Fe2O3高温(=====)3CO2+2Fe就不是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但却是氧化还原反应。

[认知升华]

升华1氧化还原反应概念间的关系

记忆口诀:

升→失→氧→氧→氧

降→得→还→还→还

升华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即:

(1)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2)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3)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4)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题组·冲关]

题组1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的理解与判断

1.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Na2CO3+CaCl2===CaCO3↓+2NaCl

B.Fe+CuSO4===Cu+FeSO4

C.2NaHCO3△(=====)Na2CO3+CO2↑+H2O

D.CaO+H2O===Ca(OH)2

【解析】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化合价发生变化,A、C、D均无化合价的变化,是非氧化还原反应;B是置换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B

2.下列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在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被氧化,得到电子的物质被还原

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可以是同一物质

C.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物质首先被氧化,另一种物质再被还原的反应

D.只有氧化没有还原的反应是不存在的

【解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二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答案】C

3.已知铜在常温下能被稀硝酸溶解,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被氧化的元素是________,被还原的元素是________,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是________,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________,还原产物是________,氧化产物是________。

【答案】CuNCuHNO3NOCu(NO3)2

【题后反思】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4个“不一定”

(1)一种元素被氧化,不一定有另一种元素被还原。如0(Cl2)+H2O===H-1(Cl)+H+1(Cl)O中,被氧化和被还原的元素都是氯元素。

(2)一种反应物不一定只表现出一种性质。如反应2KMnO4△(=====)K2MnO4+MnO2+O2↑中,参加反应的KMnO4既表现了还原性,又表现了氧化性。

(3)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4)某种物质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不一定是被还原,如HCl→Cl2是被氧化。

题组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4.下列反应中,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二氧化硫催化氧化成三氧化硫:2SO2+O2催化剂2SO3

B.氯气通入溴化钠溶液中:Cl2+2NaBr===2NaCl+Br2

C.稀盐酸与硝酸银溶液混合反应:HCl+AgNO3===AgCl↓+HNO3

D.氧化钠跟水反应:Na2O+H2O===2NaOH

【解析】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作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由此可知,A、D项属于化合反应。判断一个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键是看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由此分析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不难看出C、D项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均未发生变化,它们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A项中的硫、氧元素,B项中的氯、溴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了变化,它们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综上所述,只有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5.下列反应是分解反应但又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BaCO3高温(=====)BaO+CO2↑

B.2KMnO4△(=====)K2MnO4+MnO2+O2↑

C.2CO+O2点燃(=====)2CO2

D.CO+CuO△(=====)Cu+CO2

【解析】A项,不是氧化还原反应;C项,不是分解反应;D项,不是分解反应。

【答案】B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

[探究·升华]

[思考探究]

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的两种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与数目

H2+CuO△(=====)Cu+H2O

(2)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与数目

3Cl2+2Fe点燃(=====)2FeCl3

【提示】

[认知升华]

电子转移两种方法的书写步骤

(1)双线桥法的书写步骤

(2)单线桥法的书写步骤

【特别提醒】单线桥法与双线桥法的区别

(1)单线桥法表示时箭头是在反应物中由失电子的元素指向得电子的元素;表示时只标转移电子的数目。

(2)双线桥法表示时①箭头由反应物中变价元素指向生成物中同一元素;②表示时要标出“得到”或“失去”;③电子数目且电子数目相等。

[题组·冲关]

1.下列化学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解析】A项,电子转移的方向不正确;C项,Zn失去2e-;D项,Cu失去2e-。

【答案】B

2.(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用双线桥法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注明“被氧化”、“被还原”。

①Fe2O3与CO在高温下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KClO3与MnO2在共热条件下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H2S气体和SO2气体反应生成S和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用单线桥法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①Cu和AgNO3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室制Cl2的反应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向FeCl2溶液中通入Cl2生成FeCl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实验室制取少量N2常利用的反应是NaNO2+NH4Cl△(=====)NaCl+N2↑+2H2O,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NaNO2发生氧化反应

B.生成1molN2时转移的电子数为6mol

C.NH4Cl中的氮元素被还原

D.被氧化和被还原的元素是同一种元素

【解析】↑+2H2O中,NaNO2发生还原反应,生成1molN2,转移3mole-,NH4Cl中N被氧化,被氧化和被还原的元素均为N。

【答案】D

阅读全文

与高中化学教案该怎么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9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4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5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3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8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7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