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对化学新课程评价的认识
摘要:〔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措施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力求以学生为 本,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促进 学生全面发展为重任,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 新课程。学习新课标,正确解读新课程标准, 解读新教材对新课程标准的体现,是教师把 握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前提条 件,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必要保证。而通过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又能使解读 更确切、更深刻。
1 高中新课程的特点
1.1 新的课程理念。新课程从学科本位知 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转变,它立 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的发展的需 要,着眼于提高21 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 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 系。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 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 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 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进一 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 学的世界观,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社会 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 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 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 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 也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 供更多的空间和机会。
1.2 新的教学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 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教学 观念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更新:①教学不 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 与开发的过程。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 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 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 验课程”。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 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 成部分,教师不应该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 和传递着,学生也不应该只是既定课程的接 受者和吸收者。②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 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倡教 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 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相长,教学过程不再 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机械叠加。③教学不仅 要重结论,而且要重过程。④教学价值从以 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课堂不 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而且是人性养育 的圣殿。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 和人格养成,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 验。这样学生在知识增长的同时,也进行着 人格的完善。
Ⅱ 河北新课标高中化学有什么变化
新课标化学主要有:微观结构、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热量转换、矿物铝铁铜硅、硫氮其次的应该在选修课本里。
Ⅲ 如何做好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工作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价值观、关注学生的整体人格和个体差异”,这些表述正是对学生生命发展的终极关照。新课程目标正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结果,情感、意志、价值观整体上去阐释新课程理念的。新课程中的发展就是要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得到应有的发展,而且奠定今后发展的基础。本人通过几年的高中化学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简单谈一下方法,希望对广大的化学教师有所帮助。 1化学教学观念的改变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迫切需要革新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追求、以考试为唯一评价手段的课堂,用新课程倡导的课程价值观指导课堂实践。建立以“人本、人际、人境”三大要素为核心的生态课堂,改变高中化学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把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变成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让师生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里相互关照、幸福成长,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学生接受高中化学教育的过程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个重要历程。现代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课堂教学环境,即让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地和谐自由地生长发展。新课程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中,高效课堂是构建化学的基石,它是一种基于知识课堂、能力课堂之上的课堂实践,是对传统课堂的解构和合理超越。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价值观、关注学生的整体人格和个体差异”,这些表述正是对学生生命发展的终极关照。 2化学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即所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里所说的“学生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是指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学力得到提高,在适应社会需要方面有明显的长进和提高;是指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视智力的片面发展;是指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按照同一的“模式”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只局限在学校内的一时发展。可见,学生发展与素质教育是完全一致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实质就是以育人为本。这种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不仅注重学生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注重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是学生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在根本利益和价值体现上的统一,是迎接新世纪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基本保证。“以学生发展为本”不是排他性的儿童中心主义,它并不排斥按照某种体系进行学科教学。当然,以学生发展为本主要是针对学科本位主义提出的,因为当前的学科本位主义过分强调本学科的完整性而忽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社会需求;过于强调学科的课堂教学而忽视实践活动教学的作用。 3理论联系实际,打造高效课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设计紧密联系生活,能够激发学生调用生活中已经形成的图式,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也有利于学生将实验结论迁移到生活实际中。在实验教学中融入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可以充分优化实验方案,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化学新课程实验教学中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实施课堂教学的人本化:知识层面――改革或更新装置;技能层面――提高实验可观察性;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不仅重视学生获取实验知识与技能,还非常关注他们在实验态度、科学精神层面的情感因素,并试图将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在学习中结合起来。实验情感可以通过“环保策略”、“探究策略”和“生活化策略”来实现。新课程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成长的生命,发展的主体,惟有和谐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生态的课堂是师生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是师生共同的舞台,由于生态的课堂里有生动的学习情境、活泼的课堂气氛、积极的师生交流、多样的互动方式。 总之,化学教育能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化学知识技能,使他们从特定角度了解科学过程,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联系,学会解决一些化学问题,提高他们的科学技术素养,满足社会在公民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需要,并且使人类的化学知识精华得以向后代传递和发展。
Ⅳ 求问,新课改的教材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语文
教师要成为“杂家”
“语文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必修课有5本教材,选修课分为选修Ⅰ和选修Ⅱ。选修Ⅰ-A为全省高一学生必须选修的课本,Ⅰ-B为学生选修模块,Ⅰ-C为自主选修课本。选修Ⅱ指学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自主编写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决定是否选修。”襄樊四中语文老师钟道杰说。
新课改后,语文教材篇目有了变化。在保留经典篇目的基础上,必修课本减少了鲁迅的部分文章,增加了与时代接近的篇目,如增加了周立明的《动物游戏之谜》、卡尔萨根的《宇宙的边疆》等,可读性大大增强。
选修课本主要注重对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例如对唐诗、《史记》进行系统讲解,让感兴趣的学生知道得更多。这无疑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由“专家”变成“杂家”。
新课改后,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做到师生互动。教师要继承有效的教学方式,不能完全撇开老师应该发挥的作用,避免走入“追求形式,忽视内容”的极端。这些都要求教师不断提高综合素养。
●数学
重视电脑的使用
“以前的知识结构更严谨,连贯性和逻辑性比较强,新教材中知识模块化了。”市24中数学老师徐襄涛说,以前高中3年要学习6本数学课本,知识模块化后共有26本。学生不仅要学习5本必修课本,还必须学习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分为选修Ⅰ和选修Ⅱ,选修Ⅰ的相关课程文、理科学生都要学习,其中文科生要求选择2门选修课,理科生要求选3门。学生学习选修Ⅱ必须达到规定的学时。
选修课的内容则超出考试大纲要求,如“算法”一章本为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内容,高中新教材也有所涉猎。同时,新编教材的部分内容必须使用电脑,要求师生更加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
数学在新课改之后,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逐渐模块化,这会让很多人感到不适。例如“一元二次不等式”,课改前是一次性讲透知识点,现在部分章节被编排到别的部分,这不仅会增加学生听课难度,也会让教师难以把握授课方法。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则会成为老教师教学时的一道难题。
●英语
侧重语言技能应用
“英语新教材由以前的5本变为必修5本、选修6本。高一到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讲完必修1至必修5,学生达到七级要求,即掌握词汇量2400至2500个、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300至400个,这样才符合高中毕业标准。选修6、7、8讲完,学生可达高考要求,即达到掌握词汇量3300至3500个、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400至500个的八级水准。”市24中英语教师李敏说,除了外国语学校,普通高中一般不开设可达九级标准的选修9、10、11的课程。学生可从选修2中任意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选修2涵盖语言知识和技能、语言应用以及语言欣赏等内容。这些模块各成一书,教材内容更为精细。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将以考试大纲要求点到的24个话题为主线,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
●政治
教学生学会生活
“新教材的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以学生生活为主线,而不以学科为体系。”市24中政治老师张艳群说,政治教材将分成四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模块内容相互独立,实行学分管理。其中,选修模块中的“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的道德能力常识”是必须选修的。
在知识结构方面,新教材体系全变了。过去以知识为体系,比如经济学里一般学习生产、分配、交换、销售,新教材则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旧教材中的“产业”因与生活联系不大,已被删掉。新教材内容会教授“生活与消费”“企业经营与管理”“收入与分配”“面对市场经营”等。
在教学方面,过去老师是先讲知识点,把结构呈现给学生,现在则要设置情境,注重课堂探究,最后得出结论,注重知识生成的过程。
“妈妈给你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奶奶给你做的饭是不是商品?”新课改后,老师将从生活实践出发,突出服务学生的意识。比如上“价格”这节课时,老师要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调查市场上肉、蛋等的价格,采访相关人。发现价格变动后,要寻找价格变动的原因,并思考这种改变对人们生活造成的影响。
●历史:
“最熟悉的陌生人”
“历史新教材中的知识点都是课改以前的,现在只是对原来的知识进行了整合,所以看上去又有点陌生。”市24中历史老师王红玲这样总结道。
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以前的历史教材编排是通史,现在是专题形式,必修1到必修3分别为“政治文明史”“物质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以文明为主线,中外混编。选修课程则更加注重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和近代民主思想部分。
课本图文并茂,学习板块丰富,是新教材的第二个特点。新的历史教材增加了图片、知识链接、学习思考、自我测评等内容,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新教材强化了部分知识点,例如必修1增加了“中国古代宗法制”,而以前“文化遗产”这一知识点则以新面目示人,出现在选修模块“世界文化遗产精粹”里。
历史教材模块化对教师的知识面、工作量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老师要想把课上好,可以进行专题内的知识整合。
●地理
整体变化不大
“地理学科与课改之前有所不同,但是内容变化不大。”市24中地理老师徐家群介绍。
我省高中课改后的地理课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分为选修和必修。选修1—3分别讲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选修部分有7个模块,涉及到地理理论、应用和技术等方面。每个学生必须选修2个模块,即4个学分。
课本变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章节有所减少,删减了一些非重点内容;必修课更加关注生产生活、自然灾害与防治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课本上增加了读图思考、活动课、案例分析和问题探究等,要求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地理更多地与社会时事热点结合,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物理
与实际生活联系增多
襄樊四中物理老师杨立涛认为,新课改之后,物理学科的教学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
新的物理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共12本,分属12个知识模块,包含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物理(1)和物理(2)为必修科目。选修Ⅰ侧重于文科,主要阐述物理和社会生活;选修Ⅱ侧重于工科,介绍物理技术及其运用;选修Ⅲ侧重于理科。另外,教材中的大字部分内容,学生必须渗透了解掌握,小字部分留待交流思考。
在教学目标上,与以往深入分析研究物理现象及其规律不同,新课改更侧重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三维目标的确立。这一点在物理实验上尤其明显。以往物理实验侧重于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过程,新课改之后的物理实验步骤和过程逐渐模糊化,与生活实际联系增多,常见的形式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自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化学
学生要多进实验室
“高中化学有两个必修模块,共4个学分,我省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课程标准要到年底才能定下来。”襄樊四中化学老师李茂炽说。
化学新教材的一大变化是,以前的一些重点内容现在不再是重点,比如“物质结构”,在旧教材中它是重点,也很难。而在新课改后的必修课中,则一带而过。还有“有机化学”,旧教材中这部分是基础内容,而新课改后在高二的选修课中才涉及到。
旧教材中有一些内容,老师们都是一次性讲透,新课改后,这些内容变得分散。“有一些知识点难度将降低,若第一次讲深了,学生们理解不了,会觉得化学非常难,这容易步河南新课改的老路。”李茂炽说,河南实行新课改后,超过一半的学生觉得理科太难,选了文科,襄樊一定要避免出现这种现象。
以前,有些化学实验是“老师做,学生看”,新课改后则要求尽量让学生自己做,老师要与学生形成探讨与交流、学与问的关系。“以后的学生需要多进实验室。”李茂炽说。
另外,新教材把很多大学内容“下放”到了高中,增加了“能级”“晶格能”“熵焓”“核外电子的跃迁”“金属晶体的堆积”“电子互斥理论”等。
●生物
新教材更加生动形象
“新课改后,生物教材共有6本,必修、选修各3本,均属人教版。选修1是学业水平测试,侧重于理科,主讲生物实验。选修2侧重于文科,主讲生物科学与社会。选修3是高考必考内容,偏于理科。”市24中生物老师周勤德说。
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系以及呈现方式也有所变化,插图与相关资料增多,实验增多,尤其是增加了一些探究性实验。插图色彩更加鲜明,新教材因之变得更为生动形象。生物新教材还增加了许多新专栏,如“问题探讨”“本节聚焦”“资料分析”等。
新课标对教师能力和素养的要求较以往更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自主教学,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发挥自身能动性,了解并渗透物理、化学常识以及数学统计计算方法,备课需查阅更多资料。老师要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
另外,新课改后,生物教学会更多地使用多媒体。在讲课过程中突出讲述主体,以提问为主,允许学生自由发表个人见解。
Ⅳ 新课标下和化学教学有什么特点
1,以实验为基础
2,以化学用语为工具
3,以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有机融合的特有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Ⅵ 高中化学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在内容上的区别与联系
内容的差异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还体现在课程标准本身的内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上有很大的不同。
①在前言部分,课程标准在阐述了课程性质的同时,具体地提出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并对课程标准中所涉及到的目标要求作了说明。而教学大纲在这一部分仅对课程的性质作了简单的说明,并将目标要求的说明作为大纲的附录在最后简要列出。 ②在课程目标部分,课程标准从三个维度建构目标体系,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全面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充分吸取了国际理科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并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良传统,具有前瞻性。而教学大纲只是比较笼统地提出了四条教学目的。
③在内容标准部分,教学大纲突出地强调了学科知识体系,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容虽经多次修改,仍有繁、难、窄、旧的倾向和痕迹。课程标准则不仅对内容进行了整合,而且四个学习主题淡化了学科体系,突出了课程的基础性、现实性、活动性和针对性,重视了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出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同时课程标准不仅对具体的内容标准作了明确的规定,而且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大量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具有可操作性。
Ⅶ 化学新课标加了哪些知识
1、有机中的烯烃的顺反异构,核磁共振氢谱,葡萄糖的R和L
2、原子结构中的电子亚层,在有机物中出现sp杂化轨道
3、化学平衡中的平衡常数的有关计算、电离平衡中的溶度积常数及计算
4、原电池中增加了盐桥
Ⅷ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课程结构是怎样的有哪些特点
高中化学新课程包括两本必修(必修1和必修2)、六本选修(选修1为化学与生活,选修2为化学与技术,选修3为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4为化学反应原理,选修5为有机化学基础,选修6为实验化学)。必修1主要为物质的量、实验基础、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物质分类、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必修2主要是物质结构和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有机基础、资源的利用等基础知识。必修面向所有学生,较为基础,元素化合物知识集中在必修1中的两章,不像老教材那么系统,重点是通过必要的反应理解一些基础理论。
选修4包括盖斯定律与热化学方程式、速率与化学平衡(介绍平衡常数)、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和溶解平衡、电化学基础等内容,是高考的必考内容。是教与学的重点和难点。
Ⅸ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目录
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1、国际视野中的高中化学课程:
(1)根据科学素养要求设计课程:
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ScientificLiteracy)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
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
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
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
各国普遍采用这一标准测度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我国也沿用此标准进行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科学素养不仅仅是所受教育程度高低的象征,而是现代社会中人类普遍文明的标志。
努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国际理科课程改革的主流。世界各国十分重视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纳入课程范畴,“科学为大众”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教育的视野从培养少数人成为科学家转向面对所有的学生。
(2)课程具有选择性:
(3)课程内容的组织具有不同特色:
(4)重视学习化学实验和研究方法:
2、高中化学课程现状调查:
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高考 教师和教材(辅)表现出“权威性”
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普遍缺乏 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不足
师生之间感情交流和讨论偏少 高中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期望高
化学教材存在脱离实际的倾向 学生缺乏良好的独立实验习惯
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存在误区
学生对学科课程的具体感受
最喜欢的 外语、数学、体育、信息技术
最不喜欢的 政治、物理、数学、外语
压力很大的 数学、物理、外语、化学
实用性最差的 政治、历史、美术、数学
内容偏多的 数学、物理、政治、历史
内容太难的 物理、数学、化学、外语
3、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比较:
(1)内容与呈现形式
行为主体 前言 组成
(2)课程结构(3)课程性质 (4)课程理念(5)课程目标 (6)内容要求(7)课程实施建议
4、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甑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
5、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特点:
(1)建构有利于高中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体系:
三个阶段的中学化学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 高中必修模块 高中选修模块
科学探究 认识化学科学 实验化学
化学实验基础
身边的化学物质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有机化学基础
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结构基础 物质结构与性质
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原理
化学与社会发展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
(2)确立了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高中课程体系:
必修模块 认识化学科学 物质结构基础
化学实验基础 化学1 化学2 化学反应与能量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选修模块
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技术 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 有机化学基础 实验化学
学分设置:必修学分:6 (4+2) 每个模块36课时,共108课时
必修模块 2个,4学分
选修模块6个,至少选修1个,2学分
(在高一学完必修模块,在高二学完选修模块)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与后续选修模块的关系是基础性与多样性和选择性之间的关系。整个中学化学课程是三个阶段、三个层次、两种类型的发展统一体,第一阶段是入门、第二阶段是发展、第三阶段是个性化的深入和提高。
每一位高中生都必须经历这三个层次的发展阶段,前两个阶段强调的是共同的全面发展,第三个阶段突出的是多样化、富于选择性和个性化的深入发展。这才是对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基础性的全面理解。
我们应该在这样的一个整体中去理解每个模块的功能定位。
而现行课程:必修(化学Ⅰ): 140课时 偏文
必修加选修(化学Ⅱ):259课时 偏理
五大块内容(三块知识穿插安排,两块技能渗透其中):化学基本概念与化学原理(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反应速率与衡、电解质溶液理论) 元素化合物知识 有机化学知识化学计算技能 化学实验技能
(3)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人文性:
化学科学的社会价值、思想观念等影响着社会的文明化进程,通过不同的课程模块、课程内容和学生活动,力求揭示课程的人文内涵,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4)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问题讨论: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思考、解疑
收集信息:从多种媒体和不同场所获取知识
方案设计:针对不同任务设计有效的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中共同配合,互相交流
实验探究:体验探究过程,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
调查咨询:理解化学与生活、环境和科技的关系
反思评价:反思、调整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成果
(5)提倡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纸笔测验评价、学习档案评价、活动表现评价
(6)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强调化学实验的作用,以此作为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并对实验室建设提出了基本要求。重视图书馆和计算机网络,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还需充分关注学校的、社区的、工厂的多种资源,不断地开发、优化和利用好这些资源。
(7)采用学分管理模式,兼顾各类学生的需要:
化学必修为4个学分,选修为2个学分,高中学生修满并获得6个学分,即可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对学有余力或对化学特别感兴趣的学生,鼓励他们进一步选修其他化学课程模块,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化学素养。这也为杜绝“文理分科”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为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对选修课程学分作出了一定的限制。在最低6个学分的基础上,建议有理工类专业倾向的学生,可修至8个学分;有志于向化学及其相关专业方向发展的学生,可修至12个学分。
在高考命题上,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一是课标是高校招生化学科考试的命题依据。二是化学1、化学2课程模块的内容是高校招生化学考试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三是考试内容应对报考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报考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3个模块;报考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4个模块;报考化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6个模块。
三、高中化学课程模块简介:
必修模块内容简介:化学1和化学2
模块建构思路 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化学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核心的化学概念和原理
一级内容主题 认识化学科学实验化学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选修模块内容简介:
1、 化学与生活:
模块建构思路 了解生活必需的化学物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化学使你的生活更美好一级内容主题 化学与健康生活中的材料化学与环境保护
2、化学与技术:
模块建构思路 化学是现代技术的重要基础强化技术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资源
一级内容主题 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化学与材料制造和应用化学与工农业生产
3、物质结构与性质:
模块建构思路 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体验物质结构的魅力
一级内容主题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
4、化学反应原理:
模块建构思路 能源的开发利用离不开化学调控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速率揭示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
一级内容主题 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5、有机化学基础:
模块建构思路 有机物创造了第二个大自然有机化学是生命科学的核心有机化学是材料科学的基础
一级内容主题 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6、实验化学:
模块建构思路 实验是化学科学的重要基石实验是化学问题解决的重要手段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一级内容主题 化学实验基础化学实验探究
四、高中化学课程中的STS教育与现代化学教育:
1、STS教育:
STS教育是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背景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科学教育范式。在课标中,无论是从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还是在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STS教育的思想。
化学1在“主题1—认识化学科学”、“主题3—认识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化学2的“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三个主题中,都对化学与生活、社会、环境、技术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给与更多的关注。
在选修模块中,“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两个模块的内容直接反映的就是其课程中STS教育的目标。
2、现代化学教育:
化学科学的发展和化学前沿科学在人类生产发展中的重大作用,要求在基础化学教育的课程内容中适当反映化学发展的动态,与化学前沿科学相关的化学基础,化学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新的作用等内容。这不仅是摒弃化学旧知识、呈现化学新知识,使新的化学课程内容富有时代气息的需要,也是体现科学大综合、学科大交叉的科学发展趋势的需要,在化学教育中体现人文精神的需要,是使全体学生具有新的化学观点和学习新的化学科学方法,为有志于研究化学科学和从事与化学科学相关职业的学生打好化学基础的需要。
现代化学科学主要研究的物质层次:原子、分子片、分子、超分子、生物层次的化学,宏观聚集态化学,介观聚集态化学。
现代化学科学主要研究的领域:绿色化学、新材料化学科学、化学中的生命科学、化学工程技术、农业化学科学、催化化学、计算机化学科学。
现代化学科学的四大难题:化学反应理论、结构和性能的定量关系、生命现象的化学机理、纳米尺度的基本规律。
现代化学内容的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用以探究为主的多元的学习方式学习现代化学的内容;在现代化学的内容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品质;教师要在现代化学内容教学中不断学习和创新。
五、如何面对新课程的挑战:
1、教育、教学观念的挑战
2、教学方式的挑战
3、评价方式的挑战
4、选修课的挑战
5、课时数的挑战
6、班级管理模式的挑战
7、知识结构的更新与能力的挑战
(1)树立新的课程意识,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2)转变教学观念,实施新的教学方式
(3)运用全新评价理念,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
(4)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
(5)不断充电,更新知识,提高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Ⅹ 简要说明高中化学新课程有哪些特点
科学素养的提出是本次改革最大特点,具体包括宏微结合,变化守恒模型认知,科学探究,科学精神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体现了具有化学学科特质的思想和方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从实践层面激励创新,“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进一步揭示了化学学习更高层面的价值追求。上述素养将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化学思想观念的建构、科学探究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等方面的要求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