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化学知识 > 如何提高化学素养

如何提高化学素养

发布时间:2022-11-30 13:56:23

‘壹’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学科素养

科学素养也称科学素质,是人的一种内在品质,其重点在于是对科学的态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科学性以及批判精神,同时也包括知识技能的获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知识和办法。科学素养是有结构的,其基本结构可以表达为三个层次:一是价值取向层面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价值观;二是知识能力层面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三是具体行为层面的科学行为与习惯。(如图1)。
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义
图1 科学素养的基本结构
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规定,化学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而且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课程标准还提出,义务教育段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体现。可见,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化学课程的核心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是在科学素养的三层结构上全面发展,只不过在科学知识方面以化学知识的积累为主;在科学方法方面既有一般科学方法渗透和训练,也重视化学学科独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最终影响学生在社会生活活动中,增加化学视角,用科学的方式解决问题。
一、化学教师学科素养的构成

化学教师作为化学课程的实施者承担着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重要任务。化学教师的科学素养,特别是基于化学学科的学科素养,直接影响化学课程的实施效果,影响教育目标的充分实现。
根据前面对科学素养的分析,我们认为化学教师的学科素养应该包含以下三方面内涵:学科知识与技术、学科方法与能力、学科视野与情怀。
1.学科知识与技术
学科知识与技术指化学教师需要有丰富的化学学科知识,包括了解化学学科的学科体系、研究内容、发展历程和研究进展;理解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化学用语;熟悉较多的化学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教师还应该掌握一定的化学实验技术,如分离、提纯、制备、研究物质性质及反应规律等的实验技术。
2.学科方法与能力
学科方法与能力指化学教师应理解和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能将这种思路方法应用于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形成能力。这里的思路方法既包括一般研究方法,如科学探究,和一般科学方法,如测量法、数学法、模型法,也包括化学学科特征的科学方法,如实验法、化学用语。另外,化学学科中一些具体的方法也是教师必备的思路方法。如,化学学科认识物质的思路方法,认识化学反应的思路方法;以及一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如,制备物质的思路方法、分离物质的思路方法等。
3.学科视野与情怀
化学教师的学科视野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学科知识的视野,即面对同一化学问题,能否从化学学科的不同视角进行解释或研究。比如,面对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教师能否自主的从物质性质视角、物质转化视角、反应类别视角、能量视角、反应的微观本质,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以及化学反应的调节与控制等多个角度理解和认识。也许对任何单一角度,一旦提示教师,教师都可能调用相关知识解释说明,但是如果缺少提示,有些教师就会局限在很少的认识角度上,缺乏全面丰富的认识视野。化学教师学科视野的另一方面体现在化学教师对化学学科价值理解的视野。每位化学教师都知道“化学为人类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化学无处不在”,但是如果具体追问“化学到底是怎样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化学具体在哪些领域做出了贡献”就不是每位教师都能说得清的事情了。学科情怀也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情感,一是胸怀。情感指教师热爱学科,对学科有浓厚的研究兴趣、拥有学科自豪感,教师的学 1
科视野越广阔,学科情感也就越深厚。胸怀指教师对学科的局限性有充分的认识,既认识到学科本身发展的阶段性、局限性,目前形成的理论都还有被突破、被发展的空间;也认识到学科在发展带给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要讲究科学伦理,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初中化学教学课程包含五个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概括而言,初中化学就是要交给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基于化学视角认识物质、认识物质的变化,并将这一能力迁移应用于理解、解释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和问题。因此,初中化学教师的学科素养包含四方面内容:基于化学视角认识物质的知识与方法;基于化学视角认识化学反应的知识与方法;基于化学学科的思想方法,获取、判断化学新知的能力;有广博的学科视野,对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敏锐发现、乐于探究、善于表达的意识和能力。“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基于化学视角认识物质、转化物质、创造物质、应用物质是化学学科的重要任务。因此基于化学视角认识物质的学科素养内涵就包括四方面内容: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认识物质的性质,认识物质的转化,认识物质的应用。(见下图)
2
只有教师认识到以上各方面的联系,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有效渗透。而且随着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中学化学教学正由“知识为本”向“观念为本”转变。即化学教学必须超越传授具体知识的层面,从传授事实、掌握知识转变为使用事实、发展观念。要培养学生形成化学学科素养,首先要求学生形成化学基本观念,从而逐步形成化学学科素养。
二、什么是化学学科素养
而化学学科素养,就是指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在头脑中留存的, 是对化学科学的本质、特征、价值的基本概括性认识。它虽然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但它对一般化学知识具有统率作用,对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它具有以下特点:
(1)它不是具体的化学基础知识,而是化学知识的核心和精髓,是通过具体知识与原理反复提炼形成的;(2)许多具体的化学问题能在化学基本观念的框架下得到解决;(3)化学学科素养能引领学生从化学视角看待物质世界,形成独特的化学思维方式;(4)化学学科素养需要在不断修改中得到完善、提升,且随着认识事物的增多和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会逐渐丰富和透彻,进而会转化为信念与智慧,从而在根本上提高了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
三、初中化学学科素养的基本内容
在初中化学课程中要帮助学生形成的化学学科基本素养主要包括:形成物质观、元素观、微粒观、化学反应与能量观、分类观、化学的社会价值观。
1.物质组成的元素观:认识物质由元素组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种类不变、同一种元素是核电荷数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周期表中列出了已发现的100多种元素,元素在自然界以单质或化合物状态存在,人体中存在的各种元素,不论多或少,都与人的生长、健康有密切关系。
2.物质构成的微粒观: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它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可用元素化合价的概念说明组成化合物的各元素原子数的定量关系;用元素符号可以书写原子、分子、离子的符号和物质的化学式。

‘贰’ 如何提高化学学科素养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并合成新物质的科学。自然界万物都由元素组成,所以学好化学、提高化学知识水平,最最重要的基本功是把元素周期表背的滚瓜烂熟,当然包括周期表上标注的内容,再其化学、物理性质融会贯通,相信你的化学素养一定会异常突出!谢谢!

‘叁’ 如何利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化学素养

如何利用化学实验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闫 智 高
化学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化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更是化学的灵魂。通过化学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素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可以说,搞好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如何利用化学实验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呢?根据我自己的认识和教学中的做法简要的谈以下几点:
一、规范操作演示实验,增补演示实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做的每一步都是一个示范操作的过程,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演示不仅要规范,还要熟练、有条不紊、从容不迫,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去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课前应认真准备做好预做工作,掌握好实验成功的条件和关键,对实验所用的仪器、药品、时间等做好精心的充分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增补一些实验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时,我增加了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在烧杯中加入了少量的水并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再加入金属钠。让学生清楚的观察到金属钠在水中变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在水面上四处游动,水溶液迅速呈现红色等实验现象。针对实验的这些现象和学生的观察,提出了几个问题情景进行思考和分析讨论:钠为何从煤油中取出来?为何能用小刀切开?为何遇水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溶液为何变成了红色?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钠的保存、燃烧的钠能否用水灭火,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能否把铜置换出来等一系列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通过这样的实验,诱发、拓宽、深化了学生的思维。
二、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尝试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探究性教学不仅要求学生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巩固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及时、主动、积极的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对教师提出的课题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根据现实条件制定不同的方案、验证方案、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等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同时,学生通过探索尝到科学探索的乐趣,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而实验能够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它们独立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发挥好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呢?我认为,就是改演示实验为学生的设计实验,这样会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要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更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修养,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鼓励学生改进实验,发展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化学实验大多是 “葫芦画瓢”,而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其长期影响学生长与求同,缺乏独立思考、难有创造和发现。要真正培养学生创造质疑、勇于探索,即使对那些早已成为定论的事物也要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进行重新审视,以不断完善和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鼓励学生对实验进行不断改进。
通过对实验的改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让学生明确了实验改进的必要性,学会改进的方法和技术,更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四、联系生活实际,搞好生产生活的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化学实验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了了最佳环境,尤其是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应用性实验,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化学的重要性。教师教学时应尽可能的寻找知识在生活中的联系,将课堂知识移植为课外的兴趣实验。
在农村,铵肥和尿素是最常用的两种化学肥料。于是在讲解完《化学肥料》一节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社会小调查:碳酸氢铵与尿素在使用上有何差别?为什么?在上交的调查报告中学生们都能回答出他们的使用方法,而对其原因确是众说纷纭,有的说是碳酸氢铵易潮解;有的说碳酸氢铵不易溶解,尿素易溶解。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我让他们做了两个对比试验:(1)将碳酸氢铵分别放入水中,观察二者是否溶解;(2)分别加热碳酸氢铵和尿素,观察发生的现象。通过实验发现,碳酸氢铵和尿素都易溶于水,而在加热时,碳酸氢铵会逐渐的消失而尿素却只是处于熔化状态。根据实验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生在调查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不仅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靠科学的研究方法,理解科学的本质,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利用化学活动可激发学生的探究趣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 活动可以体现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以及知识的理解、认识和应用水平。因此,化学活动课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以及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考能力上。同时化学活动课要紧密联系教学实际、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扩大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1)学习酸的性质,可以让学生探讨家中蒸馒头时必须加碱面(纯碱)的原因;(2)让学生亲手操作、熟练掌握常用仪器的安装;(3)了解某些农药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的制作原理和原理;(4)组织学生写小论文,开展化学知识竞赛等。

‘肆’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化学学科素养的涵义
1. 化学观念:化学观念是从化学的视角,阐述对自然、社会与化学学科的存在与发展的最基本的看法。化学观念包括化学术语和化学学科的基本观点以及理解化学是什么,化学有什么用,如何用等;它包含了对科学、工程、技术的一种意识;强调了化学与人的关系和化学作为一个载体的作用。
2. 化学能力:化学能力属于综合能力的种类,我们将化学能力分为对化学的认知策略、化学智慧技能、化学实践方面的动作技能三个部分。
二、化学学科观念生成的有效途经
1. 立足社会事实,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
从大的方面来看,它涵盖了“公众的科学素养问题、化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环境保护与新型绿色化学问题、化学发展史与认识的问题”,也包括为什么要学好它、如何用化学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大教育观、确立学习化学是提高修养的一个方面的观念;要充分引入社会事实资料,与衣、食、住、行等密切结合,不断深入;要思路开阔、眼界远大。
2. 解决冲突观念,形成化学的本质观念
(1)把握化学概念教学的关键点:化学概念本身是将化学现象、化学事实经过比较、综合、分析、归纳、类比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论知识。它反映着化学现象及事实的本质,是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笔者认为,在课堂设计中,如何站在学生固有知识的层面上,认真思考学生的知识结构,找方法以实现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形成与融合,以及想方设法地解决已有知识与实际本质知识的冲突。
(2)强化对化学物质世界的观念与认识:化学基本观念中包括原子守恒、能量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守恒等守恒观念;包括物质的变化观、组成和结构的主因观、物质性质的主导观、反应限度观、原子经济性观和持续发展观。
在课堂教学中,需拓展视野、重视联系,统筹安排及早培养,联系实际渗透观念,并适当安排一些习题强化这些观念。
三、化学学科能力生成的有效途经
1. 认知策略――创新课程设计,激发求真精神
“教”与“学”要和谐地统一起来。在讲究教的方法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学生学的策略,注重教师与学生的认知策略的统一,不断学习并掌握学习的一般性策略,使学生自如地运用对比、演绎、假设等方式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真精神,是学生具有可持续学习兴趣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学生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基本出发点。在理论教学上,许多问题在不经意间都能激起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从而实现思想与学习行为上的统一。例如:(1)在完成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后,学生可能提出钠能浮在水面上不能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2)教师写出一个关于水的电离方程式,学生提问,难道不能电离成氢离子和氧离子?(3)用浓硫酸与乙醇反应制乙烯的实验的同时,将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这里使溶液褪色的一定是乙烯的作用吗?也可能是SO2;(4)铜与浓硫酸反应,黑色物质、白色物质是如何形成的?(5)由学生制乙烯的实验,乙醇的沸点是78℃,为什么可以加热到170℃?
教师不能过分地强化主要现象、忽视次要现象,不能回避不安全因素和过分强调规范,要让学生体验化学,从体验中求真。
2. 动作技能――强调探究过程,增强合作能力
手动才能心动,在玩中学、做中学、思中学,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讨问题和实践的机会以及合作学习的机会。
(1)让学生掌握一般探究思路,重视科学过程,强调科学方法。形成规律,建立模式,由普遍到特殊。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问题――假设――计划――事实――检验――交流,同时需要提供一定的学习模式,建立一定的常规思维方式。
(2)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实验小组合作对象,面向全体学生。如对于氯气这一堂课,易懂,学生易于自学。从制氯气的原理到性质及相关实验都可以层层推进,所以可以由学生在生生交流中得到解决。
(3)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引发探索热情。举例:①如何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二氧化硫杂质?反过来又如何解决呢?②检验SO42-时,提供试剂: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氯化钡溶液、硝酸钡溶液,有哪些方案?哪种方案最合理?③如何从环保的角度,设计如何用铜制硝酸铜的方案?
(4)总结实验设计技术的规律,学会举一反三。首先,理解如启普发生器的各种简易图、常见安全装置等等。其次,掌握一般的实验技术路线,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解决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 开发创造思维,强化创造素质
创造性是一种再生性思维。首先,发散思维是创造力提高的重要思维方式。
高中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化学能力,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或自由地提出问题。如在复习铝章节时,突破原有知识网络式的总结,让学生分组讨论:写出如何制备Al(OH)3的可能方法。结果,有的小组竟然写出了12种方法。
其次,把握教学时机,使学生充分开动脑筋。提出一个问题固为重要,但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教学中要充分把握教学时机,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自主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去自主体验、探究、理解并形成观念。
实例:(1)复习到亚铁离子的性质,问题引入苹果削皮后,颜色有什么变化,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讲到维生素C,学生问到,维生素C有什么化学性质,结构如何?笔者让学生查阅资料,从结构得出结论。之后,反问学生,你现在知道它的性质了,假如你不知道它的这些化学性质,如何验证它可能有的结构呢?(2)卤素间单质的氧化性强弱的教学,让学生根据原理自行设计实验,有的学生设计非常合理且有创造性;(3)在铝的教学中,让学生将铝条放在硝酸汞溶液中浸过,并放在表面皿中,再滴入NaOH溶液,“白毛”为什么消失了?再滴一两滴盐酸溶液,又有什么现象?为什么?铝的两性问题在微型实验的操作中很容易得到了解决;(4)关于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溶液浓度的关系教学时,安排了这样的训练题:将PH=3的盐酸稀释为原溶液体积的10倍,求溶液的PH值,之后继续问:稀释100、1000、10000、100000倍呢?通过学生的计算,部分结果与实际发生了冲突,进一步强化了知识形成要以实际为基础。(5)从看似一个简单的计算题:足量的铜与一含溶质1mol的浓硫酸混合并加热,问能产生二氧化硫多少摩尔?让学生解决了之后,可能会有几种答案,哪种是合理的呢?
化学观念的有效生成,并不是一挥而就的。首先,教师的头脑中必须要有新课程、新理念。其次,教师平时要注意搜集成功的案例,丰富自已的课堂,让学生从实践中出真知,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得出事实的本质,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伍’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科的灵魂,体现了学科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化学知识是在社会生活中发展起来的学科,只有服务于生活,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要让知识融于社会,服务于生活,就必须掌握其核心素养。我们要用科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是用科学知识“造假”以降低生活质量。因此,要让学生理解化学核心素养是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不可缺失的一个方面,本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化学教学 核心素养 社会生活
1.社会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核心素养是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在2015年3月底,由教育部签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将“核心素养体系”放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并作为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社会公认为是我国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部分人利用化学知识影响正常人们的生活环境,造假制假;部分人利用化学知识造福人类,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只有掌握化学知识,才能甄别生活中的真善美。所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化学核心素养越来越彰显其服务于生活的魅力。正因为社会生活的需求,我们不得不在学生时代使他们具备必要的化学学科素养、思维素养和信息素养等。
2.把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让知识不断丰富社会生活。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由五个主要方面组成:
2.1.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宗旨是培养现代中学生完美人格和终身学习能力,在教育过程中促使他们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自我发展。
2.2.培养高中生具备一定的化学素养,如化学的基本理论、基础实验知识;化学学科中的质量守恒、电子守恒、能量守恒等思想,环境应用中的绿色化学思想;学会用归纳演绎推理、比较分析判断的学科基本方法等对概念做出甄别。
2.3.构建高中生的化学思维素养,让学生真正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了其具有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它可以具备的用途”内涵,并从微观角度辩证地认识化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化学逻辑思维素养。
2.4.搭建高中生化学信息素养的平台,培养他们具备相应的化学信息处理能力。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工农业生产是化学应用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工艺流程、合成路线、化学程序等方面探究化学知识的奥秘是未来才华贡献人类的关键。因此,只有搭建一定的化学信息素养的平台,才能让学生在大浪淘沙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2.5.提升高中生的创新发展素养,在合作中学会交流,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与化学核心素养是一脉相承的。核心素养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它具有三维目标的内涵,同时有更鲜美的教育特色。
3.1.教师要全面掌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了解核心素养体系与之前的“三维目标”的关系。传统教育强调的是化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双基”并不能完整展示化学体系,随之而来的是三维目标,发展到现在的核心素养。这一过程体现的是我国教育从教书走向育人的历程,换句话说是教育“软件”的逐步升级。如学习氯气的性质时,“双基”要求的是理解该反应体现了氯气的氧化性,能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三维目标”则在“双基”的基础上培养他们明确这是工业生成盐酸的重要反应的价值取向;作为“核心素养”需要学生对氯气和氢气的反应有“创新”认识,如氯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在受热、光照等条件下产生爆炸,学生可以提炼出相关信息,从化学实验或工业流程的安全的角度感悟。
3.2.中学化学知识具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必须加强教学的计划性。为了有丰硕的成果,农民或在不同的季节种下不同的农作物,在不同的时期使用不同的肥料。学习也是如此,不同阶段学生应该掌握不同的知识,同一知识也有不同的认识层面,因材施教必须体现学科知识的深化过程。
中学化学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初入高中,学生对化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多数知识是死记硬背得来的,如元素的化合价、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氢气、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等,构建不了化学的知识体系,更谈不上学科素养。于是在必修1中采用物质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物质的共同的性质的认识,并在后面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中不断发展和深化。又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之后,在必修2中涉及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用化学思维进行归纳和推理。周期律就是对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具体认识的一种化学思想,在高考试题中是一个热点问题,凸显了化学素养在中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贯穿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在不同的章节融入不同的学科能力。
3.3.化学核心素养更多的是在思维能力层面上,让学生的认知发生飞跃就必须掌握属于化学学科内在的规律。化学是一个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过程,物质的结构是微观的,决定了它所具有的性质,明确了物质的性质,才能为我所用。所以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探析可以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例如,学生最初对氮气的认识来源于初中空气的成分,从元素周期表的位置分析氮元素具有较活泼的非金属性,但是氮气却是一种惰性较强的气体。通过氮气的结构分析,存在N≡N共价键,键能大,所以不活泼。然而氮元素毕竟是非金属性较强的元素,所以氮气在特定的条件下仍然会发生相应的化学反应。如工业合成氨,放在电条件下N 和O 的化合反应等,只不过是反应的条件苛刻罢了。学生理解了反应特征,就知道N2作为保护气体应该是常温或低温,高温下就可能破坏N≡N共价键,就可能凸显出氮元素活泼的非金属性的方面。
化学学科的内在规律有很多,变化是规律的核心。无论是质量守恒、还是能量守恒无论是可逆反应还是自发反应,从不同角度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这才是化学的核心素养。
总之,化学的核心价值观在于终身学习和科学求实。一句典型的高考试题中的语言就是“化学无处不在”,化学已经融于现代技术、社会和环境之中,这正是化学的核心素养在社会发展中折射出来的巨大魅力,这种化学的核心素养不容忽视,无可替代。

‘陆’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现今教育界最关注的一个名词就是“关于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怎样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界和各大教育学者相互热议和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入手,加强探究力度,精心创设活动与探究相关情境,以及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柒’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在现代高中教育体系中,化学课程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起到提高学生化学能力以及学生化学知识水平。就现阶段我国的高中化学课程教学来说,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素养,需要积极以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作为核心指导,注重全面将学科素养作为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入手点,结合化学学科的实际教学内容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确保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高中化学教学水平都能实现良好的发展。
一、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内涵与重要性
(一)核心素养培养的内涵分析
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的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含了平衡思想及变化观念、创新意识及科学探究、模型认知能力及证据推理这三个方面,除此之外还包含了社会责任及科学精神、宏观辨识及微观探析两个方面,利用这五个方面展开化学教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及化学素养,另一方面还能够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及综合素养的提高,对学生今后实现长足发展产生现实意义。
(二)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高中化学教学的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学习高中化学知识,综合体现出学生的态度情感、知识及技能、价值观世界观以及过程与方法等多方面的发展,其中包含了

‘捌’ 考研时如何提高化学素养

现代社会需要具有鲜明个性的、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提高全体公民整体素质的目的。化学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的维度增加,要求更为全面和人文化,突破了学科本位,注重社会、学生发展的需求,教给学生在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时应有的观察视野、思考角度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供开放和主动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以辩证的观点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问题。强调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通过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获取知识,体现化学实验是获取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手段,关注学生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如何突出科学探究、转变教学方式成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重视探究学习,转变学生过于依靠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 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例如我在演示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实验时,有学生曾提出,烧瓶内的残留物为什么变黑,是否有新的黑色物质生成?此时就顺势启发:肯定有新物质生成,大家在课后思考一下会是什么物质,为什么有这种物质生成,此外是否会产生影响乙烯纯度的物质,怎样用实验论证。请设计方案,若方案合理,可提供实验条件供大家验证。这样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有效探索,得到满意的结论。
二 营造情境,制造探究环境
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感知器官,激起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和最大限度的集中注意力,连续不断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真正主动地“跳一跳,摘到桃”,这才是真正的现代教学观,更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升学的教育,促使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布阵,以便营造探究的氛围。教学中巧问善诱是营造这种氛围的好方法。因此,教学中要善于问,更要会问,更要指导学生多问善问。要问得恰当,问在知识关键处;问还应掌握坡度,问在难易适中处;问更应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处。造成学生感到时时有问题可想,促使联想,对比思考,设想种种解决方案,从而使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学生的大脑中展开,学生形成开放式探索性思维。
除巧设疑问外,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评价,并给予不同水平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以激其情,奋其志,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及探究能力得到提高。首先,上课时,可用提问的手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在讲授氯化氢的物理性质时,我先做了氯化氢的喷泉实验,然后问学生:“压缩滴管的胶头,挤出几滴水,有什么现象发生,喷入烧瓶里的石蕊试液的颜色是否有变化,为什么?”这时,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了,因为学生观察到了这有趣的实验现象,就急于知道原因,对于给出的问题就会积极的思考。当然对于氯化氢的物理性质的理解就更为深刻了。其次教师对于自己的设问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解答。
三 创造模型,提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要通过化学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应加强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另一方面要全盘了解化学教材中的多学科因素,化学概念与原理可利用学生相关学科知识来类比、同化、理解、接收以至应用。在晶体结构中切割出一个基本结构单元,弄清该单元中的点边面为多个基本单元所共有,则这一个点、一条边、一个基本单元的贡献只能是它的1/m(m为基本结构单元数)。这是“平均值原理”在晶体结构中的运用。在晶体的有关计算中利用这一原理可使问题迎刃而解,忽略这一原理将使所有计算误入歧途。
四 巩固总结,使学生真正具有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与本节知识有关,即本节知识的生长点,但这些知识又不属于本节必须掌握的内容。为不冲淡本节课的主题,使知识紧凑,可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分析,以成为本节课的延续和深化。这样做使学生逐渐养成不断探究化学奥秘的习惯。同时,化学学习中会有许多有争议或有难度的问题出现,这时,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解答,应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解答。讨论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问题,疏导思维障碍,纠正思维偏差等。讨论,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手段,由于我们上课前不强调预习,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讨论时,不会造成思维定势,学生的思维不会受课本的限制,学生可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办法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潜能,调动其探究积极性。另外,指导学生整理、小结,归纳各知识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分析知识点与考点的关系,研究学习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思维方法、思维品质进行评价和整理,从而使知识达到高层的迁移。探究习惯一旦形成,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总之,科学探究作为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与活动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学习和工作能力。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做出猜想与假设,并通过实验以及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究、学会科学探究,在探索的锻炼中,逐步形成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理解的立足于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逐步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的化学学习从单纯的接受模式或练习模式中解脱出来,从脱离实际背景和重复演练中彻底解脱出来,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从而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有利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阅读全文

与如何提高化学素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61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3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69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0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1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29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2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51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8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3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5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7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6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54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4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15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