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用化学周期表来判断金属非金属
1、看汉字,金属元素都有金字旁(汞例外)
2、看周期表颜色,颜色浅的都是金属元素,颜色深的都是非金属元素(现行周期表)
3、看位置,第一、二主族除了氢其它元素都是金属元素,副族和第八族元素都是金属,金属和非金属分界线左边是金属元素,右边是非金属元素
‘贰’ 怎样辨别化学元素是否是金属元素
看它有没有 钅旁
‘叁’ 元素是否有金属性或者非金属性应当怎么判断
元素的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失电子的能力
1、由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转换出氢的难易程序判断,单质与水(或酸)置换出氢越容易,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2、由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来判断。最高价氢氧化物碱性越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3、由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进行判断。按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元素的金属性依次减弱。
4、由单质的还原性判断。或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则对应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5、由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判断。遵循强制弱的规律。
6、由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判断。一般情况下,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对应元素的金属性越强。特例:三价铁的氧化性强于二价铜。
7、由原电池的正负极判断。一般情况下,活泼性强金属电极做负极。
8、由电解池的放电顺序判断。电解池的阳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其对应元素的金属性较强。
9、由元素周期表进行判断,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
非金属性是元素化学术语的一种,非金属性常表示获得电子的倾向。
元素的非金属性包括很多方面:元素的原子得电子的能力,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酸性强弱等.它包含了原子得电子的能力(氧化性),但比氧化性的含义更为广泛。
非金属性的比较规律:
1、由元素原子的氧化性判断:一般情况下,氧化性越强,对应非金属性越强。
2、由单质和酸或者和水的反应程度判断:反应越剧烈,非金属性越强。
3、由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判断: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4、由和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判断:化合越容易,非金属性越强。
5、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来判断:酸性越强,非金属越强。(除氟元素之外,详见下面)
6、由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判断:还原性越强,对应非金属性越弱。
7、由置换反应判断:强置弱。〔若依据置换反应来说明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则非金属单质应做氧化剂,非金属单质做还原剂的置换反应不能作为比较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氟元素没有正价态,故没有氟的含氧酸,所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合物的酸性最强的是高氯酸,而不是非金属性高于氯的氟元素!故规律5只适用于氟元素之外的非金属元素。
8、按元素周期律,同周期元素由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元素由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减弱。
‘肆’ 在化学上是怎么区分金属与非金属的
现在人们已经发现了109种元素,按照这些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它们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金属与非金属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l)从原子结构来看,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少,一般小于4;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多,一般大于4。
(2)从化学性质来看,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的原子易失电子,表现出还原性,常做还原剂。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表现出氧化性,常做氧化剂。
(3)从物理性质来看,金属与非金属有着较多的差别,主要是:
①一般说来金属单质具有金属光泽,大多数金属为银白色;非金属单质一般不具有金属光泽,颜色也是多种多样。
②金属除汞在常温时为液态外,其他金属单质常温时都呈固态;非金属单质在常温时多为气态,也有的呈液态或固态。
③一般说来,金属的密度较大,熔点较高;而非金属的密度较小,熔点较低。
④金属大都具有延展性,能够传热、导电;而非金属没有延展性,不能够传热、导电。
必须明确上述各点不同,都是“一般情况”或“大多数情况”,而不是绝对的。实际上金属与非金属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的性质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非金属具有一些金属的性质,如石墨是非金属,但具有灰黑色的金属光泽,是电的良导体,在化学反应中可做还原剂;又如硅是非金属,但也具有金属光泽,硅既不是导体也不是绝缘体,而是半导体。也有某些金属具有一些非金属的性质,如锑虽然是金属,但它的性质非常脆,灰锑的熔点低、易挥发等,这些都属于非金属的性质
‘伍’ 92种化学元素中,怎么区别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金属元素倾向于失去电子获得稳定的外层电子,而非金属元素倾向于得到电子获得稳定的外层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