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解题方法怎样去解那些初中复杂的化学计算竞赛题
解题方法怎样去解那些初中复杂的化学计算竞赛题
初中化学竞赛试题中常设置新颖、灵活的计算题,借以考查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为了提高解题速率,提高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 初中化学竞赛题 。急求!!!(共三个问题,只求思路)
初中化学合集网络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简介:初中化学优质资料下载,适合各阶段老师教学,学生日常辅导,中考冲刺,技能提升的学习。
⑶ 一道化学竞赛的计算题(请写出计算过程,谢谢)
发生的反应:
CaO+H2O=
Na2CO3
①
NaHCO3+
Ca(OH)2=
CaCO3↓+NaOH+H2O
②
NaHCO3+
NaOH=
Na2CO3+
H2O
③
Na2CO3+
Ca(OH)2=
CaCO3↓+2
NaOH
④
反应发生后,溶液中的Ca2+.CO32-.HCO3-反应发生后,溶液中Ca2+、CO32-、、HCO3-全部转化为沉淀.将反应容器内的水分蒸干,得到白色固体为CaCO3和NaOH的混合物。反应前反应物中有NaOH
,而反应的终态仍有NaOH,我们可以认为反应前的NaOH没有参加反应,在反应加合时,可不考虑反应③.。
①+②得:
CaO+
NaHCO3=
CaCO3↓+NaOH
⑤
①+④得:
CaO+H2O+
Na2CO3=
CaCO3↓+2
NaOH
⑥
由反应⑤CaO与NaHCO3反应,不会引起固体质量的增加;有反应⑥
知,
CaO与Na2CO3反应时,由于H2O参与其中,会引起固体质量增加,且固体增加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的水的质量.。
H2O---------
Na2CO3
18
---------------106
29.0-27.2
------------X
X=10.6克
答:原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为10.6克.
⑷ 初中化学竞赛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可能有1~2个正确答案)
1.由X、Y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6,已知Y元素核内有8个质子和8个中子,X元素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分别比Y元素少1个,则该化合物化学式为
( )
A.X2Y5 B.X2Y C.XY2 D.X2Y3
2.X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1个电子,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由X、Y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 )
A.XY2 B.X2Y C.XY D.X6Y
3.氢气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能源,以水为原料大量制取氢气最理想的途径 ( )
A.由热电站提供电力电解水 B.改进以焦炭和水制水煤气的方法
C.利用太阳能电解水 D.使炽热的铁与水反应放出氢气
4.山茶油是一种绿色保健食品,其主要成分是柠檬醛。现从山茶油中提取7.6g柠檬醛,使其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22g二氧化碳和7.2g水,则柠檬醛中 ( )
A.只含有碳、氢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
C.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含有的元素无法判断
5.与Na+具有相同质子数和电子数的微粒是 ( )
A.F- B.NH4+ C.OH- D.H2O
6.某元素的阳离子A3+的核外有23个电子,核内有30个中子,则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和相对原子质量分别是 ( )
A.23 53 B.26 30 C.26 56 D.23 46
7.元素R与元素X间能形成下列化合物,其中R元素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 )
A.RX2 B.R2X3 C.R2X D.R2X5
8.某同学测得海水中含有Cl?D的质量分数为2.19%,如果其中的Cl?D全部以NaCl计算,则海水中所含NaCl的质量分数是 ( )
A.2.18% B.5.85% C.3.61% D.4.19%
9.三种元素的离子Xm-、Yn+、Zp+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已知n>p,则它们的核内质子数(依次用X、Y、Z表示)的关系为 ( )
A.X=Y=Z B.Y>X>Z C.Y>Z>X D.Z=X>Y
10.在地球上空10~50Km的大气层中,集结着大量的臭氧分子,形成臭氧层,吸收了太阳光中绝大部分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辐射的危害。但空调器和冰箱中的制冷剂“氟里昂”(以M代表其化学式)逸散到大气中可破坏臭氧层,其反应过程可简单表示为:M+O3 MO+O2 MO+O M+O2。据此判断,“氟里昂”在破坏臭氧层的反应中是 ( )
A.氧化剂 B.还原剂 C.催化剂 D.稳定剂
11.有一不纯的(NH4)2SO4样品,测得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8%,则所含的杂质可能是( )
A.CO(NH2)2 B.NH4NO3 C.NH4HCO3 D.NH4Cl
12.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时,生成质量比为11:9的CO2和H2O,则该物质的化学式
可能是 ( )
A.CO B.CH3OH C.C2H2 D.CH4
二.填空题
点燃
13.某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机动车尾气是由汽油等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含有CO2、CO、SO2、氮的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固体颗粒等物质。由此,该同学推测汽油中含有碳以及少量的氮、硫等物质,汽油在燃烧过程中发生了如下化学反应:
C+O2 CO2 (完全燃烧)
2C+O2 2CO (不完全燃烧)
S+ O2 SO2
(1)该同学的推测______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提出一条用化学手段治理汽车尾气的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酒精灯是实验室常用的热源。某课题组对酒精灯火焰部分的温度进行探究,下面是他们利用实验数据绘制成的温度曲线图。
800
温度(℃)
600
400
200
0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火焰高度/cm
焰心
内焰
外焰
酒精灯各部分火焰温度曲线图
请回答:
(1)由上面的曲线可知,酒精灯火焰温度最高点出现在__________(填“焰心”、“内焰”或“外焰”)部分。
室温
(2)下列化学方程式等号上方的数据表示反应所需要的温度,从温度的角度来看,可用酒精加热制取气体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用序号表示)。
①2H2O+2Na 2NaOH+H2↑
②HCOOH CO↑+H2O
③3Fe+4H2O(气) Fe3O4+4H2
④CaO+3C CaC2+CO↑
⑤C+H2O(气) CO+H2
15.科学家根据自然界存在的N2制取出N3,1998年底又制N5。
(1)N2、 N3 、N5在物质分类中都属于_________________。
(2)N5分子极不稳定,需保存在-80℃的干冰中。在通常状况下,它会发生爆炸,反应生成氮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火箭每发射1t设备,需要5t传统燃料(如液氢),若使用N5做燃料,这一比率可以改变。假如你是一个科学家,想设计用N5做燃料发射火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16.某同学为了探究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是否一定为纯氧气,若否,则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氧气含量极限是多少?为此该同学按下表所示比例,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进行实验:
Ⅰ Ⅱ Ⅲ Ⅳ Ⅴ
空气体积分数/% 50 70 75 80 85
排水体积分数/% 50 30 25 20 15
带火星木条
复燃情况 复燃 复燃 复燃 火星明亮,
时燃时不燃 火星稍变明亮,
不复燃
(注:实验结果与木条的着火点等因素有关,本题按表中所给数据解答)
(1)该实验说明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____________(选填“一定”或“不一定”)是纯氧气。
(2)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就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17.某中学化学小组查阅资料发现金属氧化物A也能催化氯酸钾的分解,且A和二氧化锰最佳催化温度均在500℃左右。于是对A和二氧化锰的催化性能进行了定量对比实验。(实验时均以收满500mL氧气为准,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已忽略)。
表1用MnO2作催化剂
实验序号 KClO3的质量/g MnO2质量/g 反应温度/℃ 待测数据
1 8.00 2.00 500
2 8.00 2.00 500
表2用A作催化剂
实验序号 KClO3的质量/g A的质量/g 反应温度/℃ 待测数据
1 8.00 2.00 500
2 8.00 2.00 500
根据表1、表2的实验情况,请回答:
上述实验中的待测数据应是_________________。完成此研究后,他们准备发表一篇研究报告,请你替他们拟一个报告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
18.已知某有机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在该有机物中,碳、氢、氧的质量分数分别为52%、13%、35%,试通过计算确定该有机物的化学式。
19.某化学药品含碳为71.58%,含氢6.67%,含氮为4. 91%,其余为氧,又知其相对分子质量不超过300,试求(1)该化学药品的相对分子质量(2)该化学药品的化学式。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D B C B B C C C C C AB BD
二.填空题
13.(1)不正确 汽油不存在碳、氮、硫等单质。所列反应式不能表示汽油在燃烧过程
中发生的化学反应。
(2)改进发动机的结构,使汽油充分燃烧
14.(1)内焰 (2)②③
15.(1)非金属单质 (2)2N5=5N2
(3)①怎样制得N5,并防止爆炸
②如何保存N5
③发射1t设备,所需N5的成本与液氧相比是否合算
三.实验题
16.(1)不一定 (2)36.8%
17.开始产生氧气到收集500mL氧气所用的时间
《金属氧化物A与MnO2催化性能对比研究》
四.计算题
18.解:该有机物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46×52%/12=2
氢原子数:46×13%/1=6
氧原子数:46×35%/16=1
故其化学式为C2H6O(或C2H5OH)
19.解:①因为化学药品中含C为71.58%、H为6.67%、N为4.91%,
则含O为:1-71.58%-6.67%-4.91%=16.84%
②由上可知N的质量分数最小,设该化学药品中只有一个氮原子,则化学药品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4.91%=285<300,由此说明化学药品中仅含有一个氮原
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285。
③化学药品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为:285×71.58%/12=17
氢原子数为:285×6.67%/1=19
氧原子数为:285×16.84%/16=3
即此化学药品的化学式为C17H19O3N(或C17H19NO3)
⑸ 初三化学竞赛计算题
把这三个可以看成 CO CO+H2O 2CO+H2O
然后已知X(H)=Y
那么X(H2O)=9X(H)=9Y
根据分解后的最简式可以看出整个混合气体是由CO+H2O构成
那么1-9Y=X(CO)
又因为X(C)=12/28X(CO)
所以X(C)=3(1-9Y)/7
⑹ 2010全国初中化学竞赛第28题计算题再问
我们一步步分析: 首先是加到50g盐酸时不再产生气体,那么此时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就是NaCl,因此可以看做是NaOH和HCl反应,生成了NaCl和水
NaOH --------HCl
40 36.5
X 50x18.25% 解得X=10g 所以质量分数为10/50=20%
第二部 我们可知从12.5g开始产生CO2,那么这个起点的CO2都以NaHCO3形式存在,那么根据消耗量盐酸的量我们可以求得NaHCO3的量
HCl--------NaHCO3
36.5 84
37.5x浓度 X X=15.75g 我们知道一个CO2跟1个NaHCO3对应
所以 CO2-------NaHCO3
44 84
X 15.75 所以X=8.25g 这是通入CO2的量,为8.25g
已知2NaOH------CO2---------Na2CO3
80 44
Y 8.25 可知要完全吸收8.25gCO2生成Na2CO3需要Y=15g NaOH 而我们现在只有10gNaOH,显然NaOH不足量,那么必须继续反应,生成NaHCO3,如果全部生成NaHCO3,
NaOH----CO2----NaHCO3
40 44
10 Y 需要CO2=11g 那么CO2又不足量,所以最后的产物必为NaHCO3和Na2CO3的混合物。
通过计算到此,我们可知NaOH肯定已经反应完,不可能有剩余
只有通过分析才能知道产物是什么,所以你链接的答案是不全面的,在考试时这样的回答应该要扣分甚至不得分的。
⑺ 求初中化学竞赛计算题。
20、已知A和B两种物质的溶液混合后能发生反应,设A物质的式量为m,B物质的式量为n,当A和B按质量比m:n反应后,溶液的PH的>7,如果A和B按质量比2m:n反应后,溶液的PH=7,A、B是下列物质中的……………………………………………………………………(
)
(A)NaCl和Ba(OH)2
(B)HCl和NaOH
(C)HCl和Ba(OH)2
(D)NaOH和H2SO4
【A和C好像都可以】
42、已知同温同压下等体积的不同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又知空气中混入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时点燃就会发生爆炸,下面列出了氢气混入空气时所占的不同体积分数,如按理论计算爆炸最猛烈的可能是…………………………………(
)
(A)氢气占10%
(B)氢气占50%
(C)氢气占29%
(D)氢气占70%
⑻ 初中化学竞赛,计算题(为避免零回答,追加悬赏分)
碳酸氢钠先是受热分解,然后产生CO2跟Ca(OH)2反应
CO2+Ca(OH)2====CaCO3↓+H2O
44/CO2质量=100/2.5克
CO2质量=1.1克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
2NaHCO3(加热)=====Na2CO3+CO2↑+H2O
168/NaHCO3质量=44/1.1克=106/Na2CO3质量
NaHCO3质量=4.2克;Na2CO3质量=2.65克
产生的Na2CO3质量先反应掉一些HCl
2.65克/50ml=0.53克/10ml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0.53克=73/HCl质量
HCl质量=0.365克
现在还剩下HCl质量为:1.825克-0.365克=1.46克
这些HCl于NaOH反应
设原先有NaOH质量为X克
则10ml中有NaOH的质量为X/5克
NaOH+HCl=NaCl+H2O
40/(X/5克)=36.5/1.46克
X=8克
原有杂质质量分数=(17.11克-氢氧化钠质量-碳酸氢钠质量)/17.11克×100%=28.6967%
⑼ 问几道初中化学竞赛的计算题
总共4人一天需要50*4*24=4800L2Na2O2+2H2O=4NaOH+O2(g)156g过氧化钠产生32g氧气比例为4.8754800*1.5=7200g=7.2kg7.2*4.875=35.1
Mg+H2SO4=H2+MgSO4Zn+H2SO4=H2+ZnSO4Fe+H2SO4=H2+FeSO4这三种金属与氢气,硫酸根的比例都为1所以这道题与金属种类无关用218-50这就是硫酸根的重量为168g所以氢气的质量为(168/96)*2=3.5CaCO3+2HCl=CaCl2+CO2+H2OMgCO3+2HCl=MgCl2+CO2+H2O假设该混合物全是CaCO3,那么生成二氧化碳的量就最小,为(9/100)*44=3.96假设该混合物全是MgCO3,那么生成二氧化碳的量就最大,为(9/88)*44=4.5
⑽ 初中化学竞赛常用技巧有哪些能不能多举几个例子非常感谢
学生学习初中化学时普遍感觉到知识比较散、知识点比较多,所以复习时看起来准备得很完整,到考试时却总发现有些知识出现漏洞。因此我们在复习时要注重查漏补缺,使知识完整化。如学习物质时常涉及到物质的检验,如果一处一处来记,就会感觉到很散,那么我们不妨总结出来几种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如: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硫酸、盐酸等,这样就会使知识完整如:物质的鉴定,根据物质特有性质确定是否为该物质,一般须将被确定物质一一检验出来。鉴定时主要依据一些特殊离子,因而必须对一些特殊离子的鉴定较熟悉,如:
而物质的鉴别,根据物质的性质差异,将组内各物质一一区分开来。
①物理方法:根据组内各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差异进行鉴别。
如:Na2SO4溶液与CuSO4溶液(颜色)
CO2与NH3(气味)
浓H2SO4与浓盐酸(挥发性)
②化学方法:利用组内物质化学性质的差异进行鉴别。
a.酸碱性:同组内物质的溶液酸碱性若不同,可借助紫色石蕊试液区分。
如:盐酸、NaCl溶液、NaOH溶(紫色石蕊试液)
b.特殊离子法
说明:↑:气体 ; ↓:沉淀。
同样我们经常看到有很多涉及到物质制备的试题,同学们也往往感到有困难,那么我们不妨在复习时加以总结,综合起来,如有关物质的制备方法:
只有在复习时不断地总结,才能使知识无漏洞,才能使知识完整。
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
要求同学们在复习能由此及彼,由某一信息源可以多方面的获取不同的信息。如:通过如下的化学方程式H2+CuO Cu+H2O,可能很多同学仅此获取一点信息,但是如果你学会以此为线索就可以联系出很多的知识,我们知道,一个化学方程式而言,可以反应出其反应物的性质,生成物的可能制备方法,那么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氢气可以还原氧化铜,具有还原性,同样氧化铜具有氧化性,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氧化铜可以与同样具有还原性的一氧化碳和碳发生类似的反应。同时我们还可以得知,可以通过氢气与氧化铜发生的反应来制取铜和水,当然这只时可能的制法,在实际中是否用到,我们又要综合考虑操作、经济、环境污染等多方面的因素。另外我们还可以从相关的实验的角度获取信息:如这一实验的操作步骤及相关的实验现象等。另外还可以以相应的元素和化合物作为获取信息的载体,如:从水这一常见的化合物出发,我们就可以从化学的角度联想到它的性质、用途,又从社会角度联想到水污染的形成及防治措施等等,从二氧化碳这一物质出发,可以从化学的角度联系到它的性质、用途及实验室制法等,从社会学的角度可以想到二氧化碳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等等。只有在复习过程不断总结,才能使本来觉得比较乱的知识,实际上它们内在有很多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
综合应用,使知识实用化
解题能力是建立在对知识掌握的深、广度及熟练基础上,对所解过的题要深入反思归类总结,培养自己的联想能力,从而在考试中能快速、准确、有效地解出题目。为了更好地提高解题能力,同学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落实基础,提升解题能力
一般说来,在考试中出现的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往往是由若干个基本知识点所组成的,这些知识点又是最基本的知识。那么为了提升解题能力,首先要掌握了基础知识。在考试中,要能从考试中题目中找出所考查的知识点,再具体一一回顾这些所涉及的基础知识,从而更有方向地解出这些题目。如化学中的推断题看起来是比较综合的题型,实际上你可能一一分解成多种物质的性质或制法,再如,同学们认为比较难的,也就是比较综合的实验探究题,如果你细细分析就会发现,其实它往往也是考查物质的检验、鉴别、除杂等问题,只不过把它们综合在一起了。由此可见,夯实基础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基础也是关键。
2、掌握方法,提升解题能力
在平时的训练中,要不断是总结一些方法,如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一例多解,养成解题的思维习惯
一例多解,也就是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思考相同的问题,一般来说训练某一方法,开始应该是模仿老师的方法,然后再通过自己的理解来创新。
例:请你利用图中所提供的3个数据,自拟一道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并写出解答过程:
解答这一类质量问题的计算题时,既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进行计算,也可以运用质量分数来进行计算。
(2)多向探索,培养解题的灵活性
多向探索,就是要探索当题设条件改变,解题角度改变,应该如何着手的问题。
例: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探究中,甲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在燃烧匙内盛过量红磷,点燃后立即插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待红磷火焰熄灭,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铁夹,水注入集气瓶。(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生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定的结果是:空气中氧气含量与正常值有较明显的偏差,其操作上的原因可能是(要求答出两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丙生也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装置和操作同上,只不过用木炭代替了红磷。当木炭停止燃烧,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铁夹后,水能否进入集气瓶?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若仍然用木炭代替红磷,丙生的实验方案应作何改进,才能保证实验成功?(只需答出实验方案中须改进的地方并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改进方案: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3)联系对比,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在平时训练中,加强联系对比,这一点在理科试题中尤其常见且十分重要,因为很多同学往往做题过程中同时有记题,对一些题目的解法不是真正弄懂,而是只知大概,当再次出现类似的问题时就误认为与原来的某题相同,从而错误地用原来的方法来解析,因此我们在平时训练时,要不断对比不同的题目的异同点,掌握其中的关键,这样就能在考试中不断应变,从而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例:下列四个图象分别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应的四种操作过程,其中所画图象能与操作相符合的是( )
A.用水稀释NaOH溶液,溶液的pH的变化
B.向盐酸和氯化铜混合液中加入NaOH溶液,直到过量
C.常温下把足量的锌和铁分别与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
D.常温下,把等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反应
其中B选项的变化,如换成氯化钠和氯化铜的混合液中加氢氧化钠溶液,直到过量,画出这一过程的图像,又该如何?
再如:有关实验结果与图形对应相符的是( )
A.图①用H2还原CuO测定铜元素的含量
B.图②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FeCl3溶液中不断滴加NaOH溶液
C.图③向某饱和的NaCl溶液中不断加水的过程
D.图④用适量KClO3和MnO2混合物加热制O2的过程
该题的正确选择为:B、C,其中图④中当图像的横坐标改为“反应时间”,那么大家再来考虑。
3、掌握几类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纵观全国各地中考题不难发现,各地的考查难度有所不同,方式有所不同,但题型基本固定,一般有选择题、物质推断题、实验题、计算题及探究题等五种题型,不同题型应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选择题作为客观性试题,具有知识覆盖面宽,形式灵活多样,答案相近,迷惑性大等特点,因而在全国各地的中考化学试题中,选择题在各类题型中所占比例最大,可以说选择题解答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份试卷分数的高低。每次考试完毕,总有一些同学因选择题耗时过多,从而导致后面能做的题没有时间去做,惋惜不已。究其原因,主要是求解这类题的方法欠妥,习惯于常规方法去处理,结果造成“小题大做”。如果能够抓住客观性试题“不表述推理过程,方法灵活多变”的特点,实施“灵巧多变”速解策略,则可事半功倍。特别是计算型的选择题,如果不运用简单可行的解题方法,按部就班去求解,往往影响解题速度和答案的准确性;要提高此类选择题解题速度,就要简化数字运算或不用数字运算,集中讨论、分析、判断、推理和计算于一体,加强思维和解题技巧训练,强化“综合智力”,运用巧解方法,从而提高考试成绩。化学选择题一般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其特殊的结构即决定了它具有多功能性。研究选择题材的常见题型,探究其解法,是提高解题技巧,减少失误,提高成绩的重要途径。其主要题型有以下几种:
①直选型选择题:
紧扣题目的已知条件(或信息)直接推论或计算出答案,从而做出选择。真正做到平时总结,用时直接。
例1、过氧化氢(H2O2,它的水溶液俗称双氧水)是常有的消毒剂,在实验室里可用它来制取氧气:2H2O2 2H2O+O2↑,下列关于过氧化氢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每个过氧化氢分子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构成
B.每个过氧化氢分子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
C.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D.由一个水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审题与思路:
由题给信息2H2O2 2H2O+O2↑可知,过氧化氢是一种具有一定组成结构的化合物,它的最小独立存在的粒子是分子,即它是由大量的过氧化氢分子构成。故A、B、D是错误的说法。
解答:选C
②筛选型选择题
根据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和提出的问题,对题目中给出的选项逐个进行甄别,可以做到去伪存真,排除不合题意的选项而得到正确的答案。
例2: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到水中,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A.CuSO4、HCl、KCl
B.K2SO4、BaCl2、HCl
C.Na2SO4、KCl、Na2CO3
D.FeCl3、KOH、NaCl
审题思路:
此题根据筛选方法求解,思路较清楚,根据“无色”这一条可筛掉A。因为含有Cu2+的溶液是蓝色;根据“透明溶液”这一条件可筛掉B和D,因为B中的K2SO2和BaCl2反应生成白色的BaSO4沉淀,D中FeCl3和KOH反应生成红褐色的Fe(OH)3沉淀。即只有C符合题意。
解答:选C
③推断型选择题
抓住题目中提供的前提设置和提出的问题,扣准题眼,运用规律,寻找突破口,对选项逐个分析推理,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例3:在不同指示剂的条件下,欲将含有盐酸的氯化钙溶液变为中性,应该选用的试剂是( )
A.石灰石粉末B.生石灰粉末
C.澄清石灰水 D.硝酸银
解答:A
④分析比较型选择题
根据题意,联系和运用已学过的、已掌握的有关知识,对题目进行全面而周密的分析;将题中列出的几种答案相互对比,从而快速选择和确定正确答案。
例4:向盛有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相同质量稀硫酸的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下列固体物质,使其与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 )
A.Mg B.MgO
C.Mg(OH)2 D.MgCO3
审题与思路:
此题是一道典型对比分析选择题材。由题干给定信息可知:四个反应中H2SO4的量相等,且恰好完全反应,则说明四种物质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镁(溶质)的质量也相等,所以判断得到的硫酸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关键是:确定反应中生成水的多少。生成水越多,所得溶质量分数越小。由化学方程式:
Mg+H2SO4=MgSO4+H2↑
MgO+H2SO4=MgSO4+H2O↑
Mg(OH)2+H2SO4=MgSO4+2H2O↑
MgCO3+H2SO4=MgSO4+H2O+CO2↑
不难看出,只有Mg(OH)2与此同时H2SO4反应生成的水最多。
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反应前,由于硫酸溶液的质量及溶质质量分数是相同的,且四选项的物质与水都不反应,所以,原硫酸溶液中的水都成为反应后所是溶液中的水,质量也相等(不变)。因此,本题求解简捷的思路是:只要比较各种的质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镁和生成水的质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由于硫酸的质量相同,且与各物质正好完全反应,故生成的硫酸镁质量相同,通过反应方程式分析,显然Mg(OH)2与H2SO4作用生成的水最多,故C项符合题意。
解答:选C
⑤平均值型计算选择题:
抓住题目中所提供的物质的反应特征,抓住平均相对原子质量和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实质,然后解题,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5:两种金属粉末的混合物30克,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只生成氢气1克,则这种混合物中的两种金避可能是( )
A.Mg Al B.Zn Fe
C.Mg Fe D.Al Fe
审题与思路:
由题意可知,题中提供的金属有四种,它们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Mg+H2SO4=MgSO4+H2↑
242
Fe+H2SO4=FeSO4+H2↑
562
2Al+3H2SO4=Al2(SO4)3+3H2↑
546
183
Zn+H2SO4=ZnSO4+H2↑
652
无论是哪一个化学方程式,我们都可以使氢气前的化学计量数为1,使氢气下面对应的相对分子质量均为“2”
这样我们不妨设金属混合的的化学式为R(在其化合的中显+2价),其平均相对原子质量为X,则有:R+2HCl=RCl2+H2↑
x2
30 1
x:2=30:1,解得x=60。
即得金属混合的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为60。
由题目所提供的答案我们可以分析出答案为B,因为对于A来说,Mg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Al的相对原子质量虽为27,但当氢气下的相应相对分子质量为2时,我们可以把Al的相对原子质量看成是18。而24 18相混合,所得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只能是大于18而小于24。如此类推,B中Zn、Fe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65、56,则它们混合后所得的混合的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为小于65而大于56的数。题中x平均相对原子质量正好在这一数当中,故选B。C中,Mg、Fe相混合后,平均相对原子质量应为一个小于56而大于24的数;D中Al、Fe相混合,其平均相对原子质量为一个小于56而大于18的数。
注意:①要理解Al的相对原子质量应为27,为什么这里说可以看作为18。②AL与酸(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很容易出错。
解答:选B
(2)物质推断题
考查重点:物质推断题是对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体系熟练程度和灵活运用能力的考查。
复习方法:以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为素材,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铁等。第一轮复习重点是建构知识网络,第二轮复习重点是建构知识体系和综合运用知识。
一般说来,物质推断题总可以采取:估计可能、缩小范围、试探求解、精心验证的步骤来完成。
例:(黄冈市中考题)A~J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且有如图所示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其他生成物均已略去)。已知A、C、F均为单质,其中F为亮红色固体,其它为化合物,其中J是常用的建筑材料的主要成份,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__________、H__________、G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C+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与思路:
此题从F为亮红色的固体一般可知为铜,再从A、B、C分别与E反应得到F,可估计分别为氢气、一氧化碳、碳,然后再依据相关的条件来缩小范围,再分别试探各为什么物质,最后将这些物质分别代入题中,看是否符合题意,从而验证该答案是否正确。
解答:
(1)CO; CaO[或Ca(OH)2]; H2O
(2)H2+CuO Cu+H2O
(3)实验题
考查重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的能力
对化学实验的考查,中考中曾多次出现以下方面问题:①常见仪器的使用;②常见物质的制备;③基本实验操作;④物质分离提纯;⑤多种基本操作的组合;⑥实验的安全性。
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来看,中考实验试题的内容有向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自然科学现象和结论的探索和验证转化的趋向。
复习重点:课本上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
复习方法:从原理、装置、操作、现象、结论等几方面来进行每一个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复习,并能从原理上对学生实验进行改造、重组和联合以完成新情境下类似的实验。
解答实验题,我个人认为不管多么难的实验题总是由若干个小实验内容组成的。总是涉及到仪器的使用、物质的制备以及实验操作等多方面的基本内容。因此我们可以从掌握一些基本内容入手。如:装置连接顺序
(1)整套装置的组装顺序应遵循“四先四后”原则,即①先下后上;②先左后右;③先长后短(适用于洗瓶);④先除后干:先连接除杂装置,后连干燥装置。
(2)一套完整的实验装置应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发生装置+净化装置+性质实验装置+尾气处理装置。
(3)净化气体时,一般除杂在先,干燥在后(即先除去其他杂质,后除去水蒸汽;验证水的存在时,一般验证在先。
(4)常见气体的除杂(净化)试剂与方法的选择是:①O2:铜网,加热;②CO、H2:CuO,加热;③CO2:NaOH碱溶液吸收;④HCl:水或饱和食盐水洗涤或NaOH等碱溶液吸收。
(5)尾气处理:①溶液吸收,如浓H2SO4吸收氨气,碱溶液吸收酸性气体(HCl、CO2、SO2);②尾气点燃,一般针对CO。
(6)检验:①若要证明某混合气体中某气体的存在,必须先除去干扰气体;②验证水蒸气:无水硫酸铜变蓝;验证CO2:澄清石灰水变浑;验证HCl气体: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验证CO:通过灼热的CuO后再通人澄清石灰水中,黑色粉末变为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验证H2通过灼热CuO后,再经过白色CuSO4粉末,黑色粉末变为红色,白色粉末变为蓝色。
另外,解答实验题时一定要明确该实验的目的,这一点是十分重要。
例:为了测定某石灰石矿样的纯度(其中所含杂质不与酸反应)。某同学按如下流程进行实验:用盐酸溶解矿样→干燥所得气体→用NaOH溶液吸收气体→根据NaOH溶液的增重计算矿样的纯度,实验过程中所取矿样的质量为10.0g。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1)A为溶解矿样的装置,若已准备了长颈漏斗、双孔橡胶塞、导气管,为完成溶解至少还需要的实验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中所盛的试剂是__________。
(4)根据上述装置进行实验,下列情况会使实验结果产生偏差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①实验开始前A、B装置及导气管内残留有少量空气
②进入C装置的气体中还混有少量HCl气体
③气体通过速度过快,CO2来不及被NaOH溶液全部吸收
④实验结束时,系统内还残留有少量CO2气体
(5)将插入溶液的管子的下端改成具有多孔的球泡(图中的D),有利于提高实验的准确度,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改进实验装置并进行正确操作可以准确测定出矿样的纯度。若此时C装置在实验前后其质量增加了3.6g,则该矿样的纯度为__________%。
解析:
此题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一道比较典型的综合题。定性实验涉及到气体的制取,定量涉及到物质含量的测定,并且有实验结果的误差讨论。此类各步骤的综合题一定要从所给的题目中分析出本题的实验目的:用盐酸溶解矿样→干燥所得气体→用NaOH溶液吸收气体→根据NaOH溶液的增重计算矿样的纯度,再来分析题中所提供的装置的作用。如由此题中实验目的可对照知道A装置就为用盐酸溶解矿样,联想到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可用大理石(相当于矿样),从而迁移到此装置就相当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因些(1)中除以上仪器还应该有大试管或锥形瓶。那么发生的反应即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
回答第(2)问,再来对照实验目的是干燥,那么其中应该浓硫酸。第(4)问为误差分析,诸如此类问题可以先根据题意写出所要讨论的结论的原始表达式(即用题中所提供的数字)此题为矿样的纯度。第(5)问是对新仪器的讨论,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要善于分析新仪器的特点。依次即可解决。第(6)问的定量分析实际是根据化学方程式来进行相应的计算。
答案:
(1)大试管或锥形瓶
(2)CaCO3 +2HCl=CaCl2 +H2O+CO2↑
(3)浓硫酸
(4)①②③④
(5)增大接触面积,有利于气体的吸收
(4)探究题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的科学,由于实验探究题比较符合化学学科特点,所以这类题型在近几年来的中考中是比较热门的题型,它着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关科学探究的内容会涉及到全书各部分内容,但常见包括的内容有:空气的成分、反应的催化剂、水的组成、合金的成分、微粒的性质、质量守恒定律、碳的化合物的性质、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方法、离子的性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防锈措施、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酸碱盐之间的关系等。
考查重点: 科学探究虽然包括八个要素,但在命题上一般选取几部分要素考查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主要从下面几方面进行考查
1、考查提出猜想的能力。
2、考查利用化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和实施实验的能力。
3、考查实验分析与评价能力,主要从实验方案、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结论、实验误差以及到环境、能源等角度对实验进行分析和评价,创新改进实验方案,完善实验结论方面考查。
复习重点:以课本的《活动与探究》、《家庭小实验》为主
例(黄冈市课改区中考题):下面是学习了化学第二单元课题3后,进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和氧气性质”的探究,请你回忆并回答下列探究内容:
(1)制取并收集两瓶氧气时,我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仪器和药品。
(2)制取操作过程中,氧气收集完成后,停止加热时,我是先_____________,然后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做氧气的性质探究时,我用了如下图所示的操作流程。
本流程我探究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操作,为了使__________与氧气完全反应,我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操作用烧杯倾倒的液体是________,得出的探究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集气瓶、玻璃片、试管、导气管、铁架台、酒精灯、药匙、火柴、棉花、高锰酸钾、水槽。
(2)从水中取出导气管;熄灭酒精灯。
(3)木炭与氧气反应生成什么? 木炭; 将红热木炭自上而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
(4)澄清石灰水; 生成物是二氧化碳
这道题来源就是课本上的《活动与探究》,起点不高,但是学生并不是很好拿分,原因是并没有真正弄清它探究的目的和要求。
(5)计算题
考查重点:以考查基本原理的运用为主如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复习重点:根据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结合对一些实验问题的判断等。
计算题解题时先要弄清题中的原理,再弄清两个“什么”,一般都应该能完成。
4、重视模拟考试,提高解题能力
模拟考试,实际上是从实战的角度来训练,一般很有针对性,而且比较综合,通过几次模拟考试,往往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5、把握热点,关注社会,知识迁移,灵活应用
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中考的热点,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安全常识及科学新发现、新技术等,这类题目即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应用性,也考查了学生关注社会、自然的情感和品质,同时也体现了当前中考的热点。所以考生必须密切关注这些信息,与所学知识联系,适当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做到应对自如,得心应手。
总的说来,可以用如下几句话来概括:
理解重点知识,形成知识系统;突破难点知识,把握知识网络;
强化盲点知识,梳理知识脉络; 关注热点知识,探索知识规律。
以上仅就平时学生容易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从我个人的理解的角度来分析,可能不一定适用于某个同学,请大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