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化学理论性知识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化学理论性知识是高中化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抽象、概括的特点和较严密的逻辑性,既是化学教学中最关键、最核心的内容,也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进一步提升高中化学理论性知识的学习效率,克服理论性知识的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煅炼学生的化学思维品质,我结合中学教学实践,探讨并提出高中化学理论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本策略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了解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采用灵活的课堂教学模式三个方面,研究如何分析每一节理论性知识课在整个化学理论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准确定位已有知识,寻求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并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合理划分一节课的时间;运用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学生的思维潜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文认为,零散、孤立的知识在大脑中不仅难以再现,还容易遗忘,因此将知识围绕核心概念或大观点组织,形成一个体系,更有利于知识的再现。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分析知识,清楚其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以及与其它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设计层次性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多方面的煅炼和提高。因此系统分析整个教材,整体把握整个教学过程,让每一节课成为体系中的一部分;参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中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设计教案,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采用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来实现化学理论性知识的学习,并让学生的多种能力在此过程中得以充分锻炼和提高,是本策略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以教学策略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学化学理论性知识特点,对化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教学策略”进行探索研究,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从而使化学教学理论在实践上得到丰富和发展,为化学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Ⅱ 化学教学策略有哪些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平日的新授课主要以实验开始。具体教学步骤基本如下:
一,提出问题,引发兴趣
二,观察现象,思考问题
三,真对现象,讨论问题
四,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总结
五,由现象到规律,逐步得到结论。
六,举一反三,深刻理解。
策略,如果要探究问题,一定要目的性强,给出学生足够的知识准备,有阶梯性的一步步前进。任务布置要明确,讨论什么问题一定要清晰。总结时一定要强调出重点词。
再就是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好脑子不如烂笔头,笔记的整理一定要容易理解,概括性强。
习题课上,一定要精选题目,典型题目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讲完的题目一定要回头总结出思路,在此基础上,给出几个同类型题目,小组合作解决。即可使大多数学生完成教学目标!!
以上内容由优秀教师个人总结,完全原创!必须最佳!
Ⅲ 化学概念类知识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人们认识事物时,把事物的属性及其相互的关系,经分析、比较、综合等作用,概括的、定型的代表一个物体、动作、性质、状况等抽象的共同观念叫做概念.化学概念是将化学现象、化学事实经过比较、综合、分析、归纳、类比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它是已经剥离了现象的一种更高级的思维形态,因此化学概念的学习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概念内容本身,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智力水平、思维特征,超前预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问题,预先设计好有效对策,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所以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应当注意有效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应用.
Ⅳ 化学学科素养各维度教学策略(一)
本文的内容摘抄于《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研究》一书,作者:王锋
素养纬度一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该素养反映了化学学科的思维本质,要求从宏观视角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并从微观层面揭示物质及其变化本质。
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模式,并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不仅学科素养的整体提升。
初中化学课程素养目标解读:
1、通过观察能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2、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
表征,是指信息在人脑中呈现和记载的方式。
用化学学科特有的语言来表达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变化等的过程即为化学表征过程。
3、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初步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能从微观视角解释宏观现象。
教学策略:
一、 基于直观形象策略突破微观概念教学
微观概念是达成该素养的载体。
现阶段的学生对化学的认识是感性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化抽象为直观,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转变到抽象思维。
1、借助形象性教学语言,善用类比。
在《费曼讲物理》一书中,关于分子在不断的做无规则运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根据文字在脑海中可以呈现出逼真的画面,十足的画面感,有助于加深印象和理解。
2、应用实验感受微观世界的性质。
如苯分子和硅原子图片,氨水扩散,对空气进行压缩等。
在实验前,用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描述实验过程,认真观察并记录现象,实验后引导学生由宏观现象逐步深入,分析其微观实质,而非简单对号入座。应让学生感受证据推理的过程。
3、利用微观模型是微观问题具体化。
微观模型是对微观世界特征的具体化表征,能够很好的反应宏观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
利用模型、图片、动画,先让学生对微观世界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再逐步由感性走向理性,逐步抽象出感性背后的本质规律;然后自己建立相应的分子、原子概念模型,进而建立分子图示、原子图示、原子结构图;最后理解 解离,微观反应过程。
二、结合思维导图思想,让学生逐步树立分类思想
不仅让学生学会判断物质的类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逐步树立分类思想。在思考和解决相关问题时,能从分类的方法入手,进而利用 同类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开展研究,提升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效率。
1、突破物质分类概念的难点,明确各类物质的本质特征。
如在学生易混淆的“混合物与化合物”、“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与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等,通过寻找概念的关键字、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对比,更换个别必须制造伪命题等方式,突破概念难点,达到真正掌握的目的。
2、明确分类标准,逐步构建分类树形示意图,不断完善分类知识结构。
明确: 同一层次,不同的分类标准则有不同结果
教学中,涉及到相应内容的分类时,都要联系原有分类知识,一定要从最顶层自上而下展开,从“树干”到“次树干”,再到“树枝”,找到新分类知识的逻辑位置,帮助学生将新知建构到已有经验的框架中,让学生形成清楚的知识结构网络。
3、在其他内容的学习及应用中逐步形成分类的思维方法。
如碳单质、金属、酸碱盐等知识,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分类的思维方法,即从物质的分类入手,把 个别物质上升为类别代表物,从类别代表物深入研究某类物质相关的性质及变化,把特殊的内容上升为一般规律,再用一般规律去指导、预测并验证新物质。 从而提升学生的认识深度和广度,也提升了认识物质的效果。
三、循序渐进地开展化学用语教学,让学生熟练规范地应用化学用语表达相关信息
化学用语是联系宏观物质与微观世界的桥梁,是学生达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的重要手段。
整体规划、循序渐进
二、三单元是化学用语教学的预备期,需要分散记忆部分元素名称及符号,还需要了解分子、原子、元素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它们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的化学用语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五单元是化学用语教学的重点期。
一定要让学生理解符号背后的化学事实及理论依据;明确哪些需要记忆,哪些是按照规则书写;再此基础上通过必要的适当练习,使学生不断巩固和灵活运用化学用语。
在整个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规范书写和使用化学用语。
第五单元后的内容,是化学用语的应用巩固期,还需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不断强化和巩固。
四、重视培养表征能力,形成“宏观—符号——微观”的表征思维能力。
学生需要 从现实情境入手,观察、分析相关现象和事实,抽象出化学本质并用化学需要进行表征,再进行推理、归纳、建立相关的化学概念或化学模型,最后应用这些化学概念或化学模型解决更多的与化学有关的问题。
自我感悟:
学科素养的落实,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逐渐渗透的过程。我们要通过整体教学规划,将核心素养分散到相应的单元,具体细化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
教师的站位要高,一览全局,做到眼里有人,心中有数。通过一系列的课程下来去逐步渗透,最终达成相应的学科素养。要把心放宽放大,不要焦虑于每一课时达成了什么素养。
Ⅳ 初中化学教学策略有哪些
一、重视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教材在内容上有许多有趣的实验,都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以后,自行归纳总结物质的性质、用途。例如水的净化原理,通过自制的简易的净水器,既了解了污水中含有的主要污染物,又掌握了净水的一般方法,更切身感受了污水带给人类的危害。不少学生还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创造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简易净水器。教材上还安排了到附近的工厂、农村去实地参观学习,参加实践活动,这样使许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较大的提高。
1、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
在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策略,就要从化学实验教学入手,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和合作实验。学校可以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化学实际问题,巩固和运用课堂中所学的化学知识,养成自主的学习习惯。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有高度的情感投入,有明确的目标追求,能积极地寻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这些学生内存动力的支持去达成目标的实现,这样的学习就是非常有效的。在合作式学习中,个体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中,把自己与别人的做法相互比较,从而认识到自己与别人做法的不同,对别人的做法提出疑问或修改意见,在这种交往中,他们学会摆脱权威的束缚,相互尊重,互相协作,发展自己独立的评判能力,逐步融入到社会中去。
2、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转换。
实验课上,作为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参与、组织交流等活动,建设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和谐平等的交往场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适当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动手的时间,营造课堂教学的创新情景。让学生在现代化环境中学习。通过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开发,不断地提供给学生以新的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学生由传统教学的单纯听讲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转变为自主学习与积极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这样既有利于成绩好的学生进行超前学习和竞争性学习,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和提高其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基础差的部分学生,让他们能按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来选取知识内容,进行选择性学习和合作化的学习,以便养成良好的学习化学的习惯,防止其产生厌学情绪而失去学化学的信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会逐渐增强。
3、 教师要细致的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他们对化学实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很容易被突如其来的新现象所吸引,从而忽略了真正的观察。为此,教师一开始就注意当好领航员,告诉学生应该观察什么。其实,所谓观察实验现象,就是要观察实验过程中物质的状态和颜色的变化以及是否伴有发热、发光,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领”,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观察习惯。其次,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怎么观察。实验前,我们要求学生观察药品的状态、颜色、仪器的形状和连接。实验中,我们要求学生集中精力观察,力争做到看准、看细,避免感知信息的片面性,同时还要善于带着问题去观察,抓重点,抓本质,对一些异常现象也不放过。例如,做镁带的燃烧实验,学生指导实验现象简单描述为“剧烈反应,发出耀眼的强光”,其实伴随镁带的燃烧,还向上升起了一镂白烟,更重要的现象是燃烧前物质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有弹性,而燃烧后物质是白色,无光泽,松脆粉米状固体。这一现象说明反应变化后,生成了新的物质,这正是此实验的本质。我们抓住此实验的本质,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4、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过:“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像某人留在沙漠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了走过的路线,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自己的眼睛。”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宜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合理创设情景,指导学生自己去参与,自己去探索,即教会学生学会探究。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对一些知识,尽力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寻找问题,解决一些疑难。
Ⅵ 常用的化学教学方法
化学作为一门初中加入的理科学科,跟语数英三门基础学科同要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面我就跟大家介绍一些化学的常用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它通过循序渐进的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规律、定律、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并促进学生的智力与品德的发展。由于语言是传递经验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故讲授是教学的一种主要方法,运用其他方法,都需要配合以一定的讲授。讲授法要求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同时在思想上有提高;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启发,讲究语言艺术。
二、实验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化学实验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中要坚决反对“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讲实验,课下背实验”的应试模式,要把教材中选的演示实验认真做好。做到课前进行周密的准备,使现象明显,效果良好,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实验时要做到操作规范化,并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从具体观察上升到抽象思维。对分组实验应要求学生做好预习,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联想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认真做好记录,填写实验报告,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对于选做实验和家庭小实验,在课外活动中老师应指导和鼓励学生做,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善于自学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三、实验探究法
所谓“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发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通过自己设计方案,进行操作实验,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基本结构为“问题 ----实验事实----结论----应用”。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为了认识某物质,探究某种化学现象,常常提出一个问题,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作出与问题有关的推测,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化学实验,查阅资料,通过分析、归纳、推理和论证,证实、修正自己的猜测,得出合理的结论和问题的答案。
四、广泛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作为新生事物,进入课堂已经显示它强大的生命力。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在以下情况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
1、化学课堂不能做实验时宜用多媒体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应用性较强的基础课,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在教学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实验(如危险性大)不能现场操作,这样就会使某些教学内容抽象、枯燥、说服力不强,造成学生难以理解,达不到较好的课堂效果。如果这时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用多媒体画面中的模拟事实来吸引学生、刺激学生感官,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的。例如在讲一氧化碳的毒性时,我们不能用具体的实验来表达,但为了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这一性质,我们可以通过形象的动画来演示,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解决抽象问题时宜用多媒体
初三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现象能力,但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还很缺乏,在讲原子的构成的时候,可以用多媒体形象的表示出原子的结构:原子核、核外电子,电子在原子核外作高速运动,把抽象概念具体化。
3、对结构相似、性质相似的物质进行比较时宜用多媒体
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很多,但有些物质具有相似的结构或性质,对比学习利于知识的掌握。例如在进行一氧化碳的性质教学时,可以将一竞聘演讲稿 氧化碳和氢气的性质作比较,可以用幻灯片将要比较的内容呈现出来。对于一氧化碳的性质我们可以通过实验验证,对于氢气的性质我们已经学过,可以通过录象的形式放映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同时强化了安全教育。通过对两种物质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的比较,找出不同点,强化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各章复习课和总复习宜用多媒体
复习阶段往往涉及的内容较多,学生很难把这些内容条理化,教师串讲起来也感到费时费力。这时应将这些知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譬如,将所要复习的内容分类总结后利用 PowerPoint软件制作一个课件,同时添加一些播放效果,先显示提纲,让学生回答问题,再显示提纲以下内容,使得条理非常清晰。教师利用这些课件进行串讲,学生很容易弄清知识的脉络,便于系统理解和掌握。
5、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宜用多媒体
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证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化学。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在化学工艺的贡献,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能源、材料、健康、环境等方面知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化学工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化学现象和化学本质的本辨证认识,树立物质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些知识的介绍光靠语言描述,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通过观看录象、影片等形象直观的手段,一定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五、观察法
观察是学习的重要方法。要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必须从观察入手,在观察中思考,对物质的变化条件、现象和结论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可以利用自己的感官,还可以借助仪器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及其变化的条件、现象和结果。在化学实验中要特别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观察的内容包括:物质原来的颜色、状态;变化过程中发生的现象(例如物质的状态与颜色的变化、发光、放热、形成烟或雾和放出气体等);变化后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变化。
六、对比归纳法
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为了使知识便于提取和应用,就要对知识及时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初中化学知识覆盖面大,内在联系千丝万缕,而化学用语和化学量的规定与运用又千差万别,不少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好已学过的知识,在知识系统中失去了线索因而不能把注意力保持在接受新知识上,表示出记忆效果不佳。要帮助学提高记忆效果,就力求在教学中将新旧知识系统化,使学生搞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真正理解并掌握一个完整的概念。例如:关于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我们可以通过对氧气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对比、归纳和整理得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即原理、装置、步骤、收集、检验。
七、练习法
“练”,是知识实验阶段,也是对知识的巩固深化、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环节,有利于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反馈。练,首先要加强课堂练习,在课堂上做到“读做议”中有练,根据教材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编选基本练习题和综合练习题,有计划地布置给学生练习,这样既照顾到大多数,又有利于对尖子生的培养。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一考虑。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只依赖于一二种方法进行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每个教师都应当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表现自己的教学艺术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Ⅶ 化学教学方法有哪些
化学教学方法如下: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我们一直延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但它绝不仅仅是之前的填鸭式教学,只是教师讲,学生听。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和讲读。
实验与演示法是理科当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模型演示。比如讲解离子反应的实质这一节内容时,可借助多媒体展示反应过程等。通过借助外界道具说明或者验证所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此外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Ⅷ 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有哪些
第一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能够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进入问题中去,不断探究,掌握知识,获得能力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有效学习化学具有积极的作用.比如,在教学金属与盐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的相关内容时,在学生对有关内容,比如,学生明白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液中置换出来的内容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比如,把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能不能置换成金属铜出来?在问题提出之后,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使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学生可以实验观察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的现象,分析现象,学生可以得出结论,不能置换出铜来,这样,学生对有关内容的理解会更为透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也能得到锻炼.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要有效引导学生观察化学现象,使学生能够在不断地产生疑惑,并能够在不断地解决疑惑的过程中,寻求突破,这样,学生的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得到有效提升.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此方式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其实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点也很多,这都为学生发现问题提供了条件.作为化学教师要积极利用语言情境、思维情境、实验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在发现中不断提高.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根据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比如,学生提出,洗涤羊毛制品时为什么不能用普通的洗衣粉,而要用专门的羊毛洗涤剂?为什么羊毛制品比涤纶等材料的制品更容易蛀虫?等等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达到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
三、加强演示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实验,并把实验步骤,过程展示给学生.演示实验的生动直观性很强,同时也能有效展示化学概念,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有效理解有关知识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演示实验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实验中的示范作用,通过教师的演示,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意识,使学生能够规范操作,有效学习化学知识.要保证演示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具备以下条件:第一,作为教师要充分重视演示实验,能够认真研究演示实验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明确实验目的,明确实验的具体要求,认真设计演示实验的程序,科学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器材的安装,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把握实验的最佳时期,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相关问题,等等,这样,演示实验才能成功实施,实验现象明显,学生才能在实验中有效掌握相关内容.第二,演示实验要尽可能使学生参与其中.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效感知实验的变化,要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其中,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器官,使学生体验实验,感知实验,从而把握实验现象,了解实验的本质.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走下课堂,边实验,边对学生进行解说,引导学生体味实验现象,必要时,要利用实物投影仪等手段放大实验,使学生参与实验,坚决杜绝教师唱独角戏的情况的发生,这样,演示实验的效果才能真正凸现出来.
四、总结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有效教学,通过教学使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化学知识,更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化学素养得到有效提升,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
Ⅸ 简述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策略的基本类型,最有效的基本策略是哪一种
一、问题提出化学基本概念及理论是化学知识体系的“基石”,同时又是学生学习上的难点,特别是化学选修四集中了高中阶段的概念与理论的核心内容,从2005年到2009年本人任教的班级,经本校学情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均感觉到学习该模块难入门,但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化学成为了所任教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新教材教学理论下,如何搞好化学基本概念及理论的教学?二、理论依据1.国家化学课程标准:《标准》中基本理念是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化学,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标准》中的“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