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化学必修一怎么区分可电离物质
可电离的就是电解质。
高中阶段判断方法:酸,碱,盐,水,活泼金属氧化物属于电解质。(注意前提是化合物)
② 高一必修一化学电离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其正确与否的判断,是每年高考必考的传统题型之一,这类题目在解答时需注意的问题有:
1、审题:包括
①、看清题目要求选的是"正确"还是"不正确"的答案,不要问东答西,南辕北辙;
②、所反应的两种物质是"足量",还是其中一种是"少量"。例如Mg(HCO3)2,与Ca(OH)2的反应:a、当两者物质的量之比为1:1时,反应式是Mg2++2OH-=Mg(OH)2↓;b、当两者物质的量之比为2:3时,反应式是Mg2++HCO- 3+C a2++3OH-=Mg(OH)2↓+CaCO3↓+H2O;c、当两者物质的量比为1:2时,反应式是Mg2++2HCO- 3+2Ca2++4OH-=Mg(OH)2↓+2CaCO3↓+2H2O;
③、所反应的两种物质是"刚好完全沉淀"还是"刚好中和",如Ba(OH)2与NaHSO4的反应。a、当两者是刚好完全沉淀时,反应式是Ba2++OH-+H++SO2-4=BaSO4↓+H2O;
b。当两者是刚好完全中和时,反应则是Ba2++2OH-+2H++SO2-4=BaSO4↓+2H2O。Ca(OH)2与NaHCO3的反应也属此类。
2、检查是否已把"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写成了离子的形式",把"难溶、难电离的物质、气体""写成分子的形式"。这就要求学生既熟悉溶解性表,又熟悉物质的性质与电解质的电离规律。如a、碳酸氢钙与盐酸反应Ca(HCO3)2+2H+=Ca2++2H2O+2CO2↑,错于没有把易溶、易电离的Ca(HCO3)2,写成离子的形式,b、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盐酸CO2-3+2H+=CO2↑+H2O,则错于把难电离的HCO- 3,写成了CO2-3的形式;c、氢氧化铜中加入盐酸OH-+H+=H2O,问题出在把难溶的Cu(OH)2写成了OH-的形式;d、碳酸钙加入醋酸CO2-3+2CH3COOH=CO2↑+2CH3COO-+H2O,错在把难溶的CaCO3写成了CO2-3的形式;e、氯气跟水反应Cl2+H2O=2H++Cl-+ClO-,则犯了把弱电解质HClO当成了强电解质H++ClO-的错误。
3、仔细检查,谨防疏漏。包括:
a、方程式两边的原子(或离子)的个数是否相等。如I-+Br2=I2+2Br-,两边的碘原子个数不等;
b、方程式两边的电荷是否平衡.如Fe3++Cu=Cu2++Fe2+,Na+H2O=Na++2OH-+H2↑。前者得失电子数不等,后者除此外还有原子个数不等的问题;
c、沉淀、气体的符号是否标错或漏标。如2Fe3++H2S↑=2Fe2++S+2H+,H2S的气体箭头标错,S的沉淀符号漏标;
d、离子所带的电荷及形式是否标错。例如2H-+S2-=H2S,H+写成H-;SO- 4+Ba2+=BaSO4↓,SO2-4写成SO- 4;
e、离子或原子团的符号是否写错。如Fe3+,写成F3+、SO2-4写成SO2-等;
f、是否遗漏了反应物或产物。如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写成Ba2++SO2-4=BaSO4↓,反应物中漏了Cu2+与2OH-,产物中少了Cu(OH)2;
4、写出的离子方程式是否符合反应事实。如FeBr2+Cl2(足量)的反应,写成2Fe2++2Br-+2Cl2=2Fe3++4Cl-+Br2,虽然原子(离子)个数,电荷均已平衡,各分子式及离子符号也书写无误,得失电子数也已配平。但却不符合反应实际,因为FeBr2中Fe2+:Br-=1:2,在有两个Fe2+被氧化的同时,应该有4个Br-也被氧化,故方程式应为2Fe2++4Br-+3Cl2=2Fe3++4Cl-+2Br2。
5、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例如:
a、写出2HClO+CO2-3=2ClO-+H2O+CO2↑,是对"强酸制取弱酸"规律及HClO与H2CO3的酸性强弱不掌握;
b、写出2Fe+6H+(稀硫酸)=2Fe3++3H2,这样的方程式,是对Fe与稀酸(非氧化性酸)的性质未掌握的结果;
c、对微溶化合物,当作为反应物时,通常写成离子的形式,当作为生成物时,往往写成分子的形式。前者如向澄清石灰水中通CO2,此时Ca(OH)2应写成Ca2++2OH-的离子形式,后者如NaOH溶液与CaCl2溶液的反应,产物Ca(OH)2应写成分子的形式[Ca(OH)2]。但当它们是悬浊液时,则应写成Ca(OH)2分子的形式;
d、对没有或很少自由离子存在的反应或固态物质的反应,不能写出离子方程式。原因是反应物及产物大部分以分子形式存在,或直接起作用的即是分子,或虽然反应物(或产物)是以离子化合物,但由于缺少能电离的条件无水或甚少水),生成物也不能或甚少电离的缘故。如浓硫酸与铜的反应,固体氯化铵与碱石灰,实验室制氨气的反应等。
③ 高一必修一的化学电离方程式技巧有哪些
1.强电解质完全电离标等号,可逆反应部分电离标可逆符号
2.正盐拆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要注意离子个数与化学式一致)如Na2SO4==2Na++SO42-
3.酸式盐中强酸的酸式酸根要拆,弱酸的酸式根不拆,如NaHSO4==Na++H++SO42-
NaHCO3==Na++HCO3-
④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知识点是化学必修一的重要学习资料,高一学生从此开启高中新篇章。下面是由我带来的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牢记很重要。
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基本方法,它不仅可以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是常用的分类方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 溶液小于1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浊液大于100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
3、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B、非氧化还原反应
4、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注意:
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
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
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 O 32-,HCO3-,SO32-,OH-和NH4+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
5、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②能量是守恒的;
③E(反应物的总能量)>E(生成物的总能量) 化学反应放出热量
E(反应物的总能量)
6、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7、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8、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9、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10、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
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
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
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1、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2、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反应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反应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 O 32-,HCO3-,SO32-,OH-和NH4+等
C、反应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
3、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4、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5、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比较
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6、饱和
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可观察到液体颜色为红褐色,这是形成了Fe(OH)3胶体的缘故(制备Fe(OH)3胶体的实验室方法)。当一束光通过该胶体时,可以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效应,这条“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利用这个效应可以区分胶体和溶液。放电影时,放映室射到银幕上的光柱的形成就是丁达尔现象。当把制得的胶体进行过滤时,滤纸上没有留下任何物质。这个事实说明,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即胶体粒子的直径比滤纸的空径小。
7、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的体系。被分散的物质叫分散质,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分散剂。按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分析,分散系有9种组合方式。雾是液-气分散系;烟是是固-气分散系。分散系按分散质直径大小可分为:溶液、胶体、浊液。胶体区别于溶液和浊液的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的直径。
分散系分散质粒子大小是否有丁达尔现象稳定性举例
浊液大于100nm—不稳定泥水
溶液小于1nm—稳定NaCl溶液
胶体1~100nm有介稳性Fe(OH)3胶体
8、胶体的分类:
①.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 胶体胶粒是由许多 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100nm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②. 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 溶胶、 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9、胶体的制备
A. 物理方法
① 机械法:利用机械磨碎法将固体颗粒直接磨成胶粒的大小
② 溶解法:利用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合适的溶剂中形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淀粉溶于水、聚乙烯熔于某有机溶剂等.
B. 化学方法
① 水解促进法:FeCl3+3H2O(沸)= (胶体)+3HCl
② 复分解反应法:KI+AgNO3=AgI(胶体)+KNO3 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
思考:若上述两种反应物的量均为大量,则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表达对应的两个反应方程式?
提示:KI+AgNO3=AgI↓+KNO3(黄色↓)Na2SiO3+2HCl=H2SiO3↓+2NaCl(白色↓)
10、胶体的性质:
① 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物理现象.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当光照射胶粒上时,胶粒将光从各个方面全部反射,胶粒即成一小光源(这一现象叫光的散射),故可明显地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光亮“通路”.当光照在比较大或小的颗粒或微粒上则无此现象,只发生反射或将光全部吸收的现象,而以溶液和浊液无丁达尔现象,所以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胶体和其他分散系.
② 布朗运动——在胶体中,由于胶粒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运动,称为布朗运动.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
③ 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胶体具有稳定性的重要原因是同一种胶粒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另外,胶粒在分散力作用下作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使其受重力的影响有较大减弱,两者都使其不易聚集,从而使胶体较稳定.
1、胶体的应用
胶体的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研等方面有着重要用途,如常见的有:
① 盐卤点豆腐:将盐卤( )或石膏( )溶液加入豆浆中,使豆腐中的蛋白质和水等物质一起凝聚形成凝胶.
② 肥皂的制取分离 ③ 明矾、 溶液净水④ 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⑤ 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⑥ 水泥硬化 ⑦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⑧ 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
⑨ 硅胶的制备:
含水4%的 叫硅胶
⑩ 用同一钢笔灌不同牌号墨水易发生堵塞
2、胶体的提纯净化
利用渗析的方法,将胶体中的杂质离子或小分子除去.
3、电离 ( ionization )
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他们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不仅如此,酸、碱、盐等在熔融状态下也能电离而导电,于是我们依据这个性质把能够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统称为电解质.
4、电离方程式
H2SO4 = 2H+ + SO42- HCl = H+ + Cl- HNO3 = H+ + NO3-
硫酸在水中电离生成了两个氢离子和一个硫酸根离子.盐酸,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氯离子.硝酸则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硝酸根离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我们就称之为酸.从电离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酸的本质有一个新的认识.那碱还有盐又应怎么来定义呢?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电离时生成的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KCl、Na2SO4、AgNO3、BaCl2、NaHSO4、NaHCO3
KCl == K+ + Cl― Na2SO4 == 2 Na+ +SO42―
AgNO3 ==Ag+ + NO3― BaCl2 == Ba2+ + 2Cl―
NaHSO4 == Na+ + H+ +SO42― NaHCO3 == Na+ + HCO3―
这里大家要特别注意,碳酸是一种弱酸,弱酸的酸式盐如碳酸氢钠在水溶液中主要是电离出钠离子还有碳酸氢根离子;而硫酸是强酸,其酸式盐就在水中则完全电离出钠离子,氢离子还有硫酸根离子.
5、(1)、能够导电的物质不一定全是电解质.
(2)、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才能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3)、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也不是非电解质.
(4)、溶于水或熔化状态;注意:“或”字
(5)、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两各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
(6)、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6、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的区别:
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无论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的导电都是指本身,而不是说只要在水溶液或者是熔化能导电就是电解质.
7、①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对化合物的分类,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电解质应是化合物(属于纯净物).而Cu则是单质(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或金属),K2SO4与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② 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有些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但溶液中离子不是它本身电离出来的,而是与水反应后生成的,因此也不是电解质.例如CO2能导电是因CO2与H2O反应生成了H2CO3,H2CO3能够电离而非CO2本身电离.所以CO2不是电解质,是非电解质(如氨气、二氧化硫、三氧化硫).H2CO
8、H2SO3NH3. H2O 是电解质
③ 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为非电解质.
④ BaSO4 AgCl 难溶于水,导电性差,但由于它们的溶解度太小,测不出(或难测)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他们是电解质
⑤ 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受热熔化时本身能否发生电离是区别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理论依据,能否导电则是实验依据.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如NaCl晶体.
⑥ 电解质包括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是水溶液还是熔融状态下均可导电,如盐和强碱.共价化合物是只有在水溶液中能导电的物质,如HCl .
{补充:①溶液导电能力强弱与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的多少和离子所带电荷数有关;②在溶液的体积、浓度以及溶液中阴(或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③HCl、NaOH、NaCl在水溶液里的电离程度比CH3COOH、NH3·H2O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大.据此可得出结论:电解质应有强弱之分.
9、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10、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⑤ 高中化学必修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呵呵,这样回答你吧,其实Na+,SO42-,K+,CL-四种离子在水溶液中是混合存在的,其实也有NaCl形成,但是刚形成·又电离成Na+,CL-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也就是说单位时间里形成NaCl的量与NaCl电离的量相等,所以你们老师为了让你们好理解,就直接让你们理解为不反应。
而(Ba2+
)+(
SO42-)则不同,由于单位时间内(Ba2+
)+(
SO42-)形成沉淀的量远远大于BaSO4溶解的量,所以以形成沉淀为主,所以外在表现就是你们老师说的形成了沉淀。
其实等到以后你们应该要学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也就是四大平衡理论,热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嘿嘿,你所提的这个问题就可用电离平衡和溶解平衡来解释。在此不多说了,呵呵,希望你能看懂,打了好长时间呢。。。
⑥ 高一必修一的化学电离方程式技巧有哪些
1.强电解质完全电离标等号,
逆反应部
电离标
逆符号
2.
盐拆
金属阳离
酸根阴离
(要注意离
数与化
式
致)
Na2SO4==2Na++SO42-
3.酸式盐
强酸
酸式酸根要拆,弱酸
酸式根
拆,
NaHSO4==Na++H++SO42-
NaHCO3==Na++HC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