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化学知识 > 如何强化学生唯物史观

如何强化学生唯物史观

发布时间:2023-01-14 01:45:54

Ⅰ 8.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历史学科为例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博士    朱汉国

朱汉国,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历史博士讲解历史教学实践实施核心素养。

课程结构设计、内容选择、课程实施,都要贯穿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任务。

“学科核心素养”的来历,十八大以来提出的,

正确价值观占首位~必备品格-关键能力

双基-三维-学科核心素养,新要求,具体体现。

高中历史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有哪些?历史观:唯物史观,伟大祖国的认同,台有问题历史教材,对大陆有成见,学生国家观不正确。民族观古代历史,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文化观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

国家: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社会:自由 平等 公正 法制

个人: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政治思想品格,道德人格,史学品格三方面。求真求实、贯通意识、批判思维。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事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1.加强教师研修活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变化。学业合规性考试,等级性考试。

2.教学目标~整合内容~设计过程~多维评价

3.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条件。

Ⅱ 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怎样帮助学生养成正确、全面的历史观呢

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深厚底蕴的四大文明古国。因而,对我国历史的研究能使学生们对国内历史大事件与发展有全面的了解,那也是历史教学基本要求。与此同时,史学理论一方面能使学生们更加全面了解历史大事件和历史知识点,另一方面还可以遭受各种各样历史名人和体制的影响启发。

激发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的观念

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环节中,极为重要的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产生以史为镜的态度,激发学生根据历史时间关心实际逻辑思维,从而运用自己的思维,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因而,在具体历史的教学课程中,老师也必须重视塑造学生的思想观念,使学生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大事件的实质,让学生充分体现古往今来全线贯通,以古为今。

Ⅲ 历史课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学生理论思维能力,既是社会科学专业教学的理论基本要求,也是深层上育人的内容。教师应将这一内容贯彻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不断提示学生梳理和把握贯穿于讲授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逻辑的思路。以帮助学生形成理论思维能力,而不是让学生仅仅掌握知识本身。

Ⅳ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思维方式

《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学科的性质是: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可以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国后唯物史观在我国史学研究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历史教材也都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编写,这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阐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最锐利的思想武器。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尤其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教育,有益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历史教师有意无意地忽视掉,使历史课变成了故事课或史料堆砌课,学生既学不到方法,也掌握不了历史的发展规律。永远只知道“是什么”,而不知道“为什么”,因而容易造成教学模式老化,教学内容僵化,教学过程钝化。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呢?

Ⅳ 如何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一、引导学生端正学习历史目的 兴趣产生于需要。高中历史教学不只是表现在学生会考、高考的需要,更应从历史的时代功能中发现其存在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正如2002年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中指出,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更主要的是形成历史使命感,培养国际意识,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格教育,以德育人,以史育人,是历史教育进行民族自尊心和健全的国民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这样就把学生引入了求知的大门,端正了学习态度的心理定势,为今后顺利开展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教学中本人通过亲切和蔼的体态语言,设身处地的课堂提问,朋友式的交流,润滑了学生的心田。在课外活动中,也经常参与学生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融洽了师生的情感,同时又了解了学生学习动态。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从来无孰优孰劣之分,关键在于能否实现教学目的。教师教学风格、个性就体现在所选教法上。只有人的现代化,才能实现历史教学的现代化。面对瞬息万变的新世纪,伴着革故鼎新的课程改革步伐,教师应顺 应潮流,乘势而上,努力转变教学理念。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争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新颖有趣的导语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好一节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注意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能注意听讲,他们才有可能连续认真地听下去。否则,学习效果必然受到影响。作为教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应有准确把握,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新颖导语。以教学重难点为引线,通过一个笑话,一个以动作,一种社会现象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注意焦点,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如上《三国鼎立》这一课时,教师在课前先播放一曲《滚滚长江东流水》音乐,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马上带入一个气势磅礴,刀光剑影的三国纷争历史画面中,也为上好本节内容、理解本课教材埋下了良好的伏笔,制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如上《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一课时,可先讲一段“袁世凯为何会称皇帝的传说”,学生则在故事中感受到袁世凯称帝的可笑,必遭人民的反对;或在讲《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这课时教师激情朗读一首:“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诗句,这样学生就会在诗情画意中怀着好奇心一步一步渐入佳景。2、把握课程的难易程度课程的难易程度要与不同学生的水平相适宜。程度太难,学生学不会,没有成就感,就不会有兴趣学习,成绩越差,学习越没兴趣,形成恶性循环。对此教师应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如讲中国近代史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概念非常抽象,对于学生讲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结合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政治、经济史实的变化自然地引出。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一个国家的主权部分不能自主了。这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要从经济上看,鸦片战争前,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同时资本主义因素发展起来,既存在封建经济,又有资本主义经济,这就是“半封建”,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当然,教学时适当增加难度也可以刺激智力发展,刺激是大脑发展的营养,它可以增加学生的智力负荷,驱使学生开动脑筋,从而引发学习兴趣。反之,程度太易,平谈无味,唾手可得,学习也没有兴趣。因此,教师在利用学生"最近发展区"教学的同时,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挖掘学生的"潜在水平",让他们在摘取果子时有 "跳一跳"的感觉,做到难而有趣。 3、培养学生敢于提问、质疑,增进学生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期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要求特别强烈”。如果忽视之,“这种需要就会萎谢,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 本人十分注意在课堂内外让学生提问、质疑,并且比赛谁提的问题有价值。学生们也十分欢迎这一点,参与的热情非常高,学生的思维也常常在这时候迸发出绚烂的火花。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总是让那些不提问题的同学回答,以期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即使是错误的,我也不简单否定,而是陈述我的意见,让大家比较、鉴别、判断;对于学生的意见,无则加勉,有则公开纠正,不怕丢面子;也有答不出来学生问题的时候,我总是下来查资料或请教同行再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复,决不搪塞。如上《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有的学生提出:拜上帝教是不是邪教?我首先高度肯定了学生所提问题质量高和勇于探索精神,接着细心地解答了学生,使学生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如有的学生对电视剧中的纪晓岚、李鸿章、孙中山等人的行为也提出了个人的见解,为此我也耐心细致地与学生们共同探讨。通过学生的提问、质疑,使教与学得到了及时的反馈,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培养了他们探究教材的积极性,尤其是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4、运用谐音记忆方法,减轻学生负担,增加学习兴趣。 谐音记忆法,是借助相同或相近的读音,变单一枯燥的历史内容为具体生动亲近的语言,从而迅速巧妙牢记某一知识点的一种快捷简便的历史学习方法。它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琅琅上口,立竿见影。记忆一些历史知识既快又牢,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让学生掌握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内容中的五处通商口岸:福州、厦门、上海、宁波、广州,则可用谐音记忆为:“上(上海)下(厦门)服(福州)您(宁波)管(广州)。”学生在一片笑声中很快就可以把这个知识点给记牢了。又如太平天国运动中洪秀全封五王:东王--杨秀清、西王--肖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可用谐音记忆法形象记忆为:“东西南北翼,杨肖马(冯)尾(韦)失(石)。”可见,谐音记忆法能将乐学速记融为一体,还可以开拓智能、陶冶志趣。 在复习课中,采取这种方式也特别有效。如学生在复习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侵占我国北方领土其中1858年通过中俄《瑗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领土,成为割占领土最多的一个条约,我就引导学生用“我爸(58年)最(割占领土最多)爱(瑗)东北(条约内容)军(珲)”进行记忆;又如对“戊戌六君子”的记忆,我用了一句“六君子喋血菜市口,两杨(杨锐、杨深秀)柳(刘光第)仗义看(康广仁)灵(林旭)堂(谭嗣同)”。这样不仅培养了兴趣,且能把学生的想象力引入一个广阔新奇的世界。达到复习的较佳状态。5、编演历史剧是激发兴趣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多方激发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 ,应强化历史教学的实践性,把历史知识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自会兴趣盎然,在实践中真正提高能力。如在上《三国鼎立》这一课中,教师指导学生演编“三顾茅庐”一段,学生那维妙维肖的表演,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这种全新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一改过去教师照本宣科的传统教法,学生感到无比新奇,自然就来了兴趣,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跃跃欲试。"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如果能按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安排,努力创造更多的表演机会,那么历史教学不愁没有学生欢迎,我们离教育目标又更近了一步。 同时,好奇好胜是中学生的特点之一,新异的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一个老师的教学如果形式程式化,老是一成不变的模式,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反之,如果能不断更新和变化,就可有效地激发学生新的控求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因此,我总是要求自己不断“求新”、“求异”,争取每节课都能给学生新的刺激。由于经常变换各种方法,学生听课常听常新,从而有效地保持、巩固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 四、运用知识的效果激励学生教学评估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发端于动机,伴随着行动过程,落实在行动结果的满足上。这就是说,学生学习有愿望、有行动,但行动结果没有满足感,难以产生兴趣。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某种启迪,受到了教益,学到了真本领,及时受到全体师生的肯定、赞赏、表扬和鼓励,就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热情。学习的内部诱因得到了正强化,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业评价中,教师不仅在课堂上毫不吝啬的表扬学生,更应注重在作业批改或单元练习上给予一小段文字式的鼓励性评价,它将更能激发学生自觉地奋起扬蹄。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中学生的头脑中,生动形象的东西仍占激起其大脑兴奋的主导地位,这种学习心理特点就决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重视趣味性。“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兴趣和求知欲摆在首位”。兴趣作为一种教学中的必要手段,它不仅能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智慧,增进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借助这一能动的开发、传导智力的作用,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尊重历史 的客观规律,正确树立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提高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作为跨越世纪的历史教师,咀嚼过两千年仁德治国礼仪之邦的滋养,秉承着中华数千年文化底蕴的熏染,接受了当今世界先进文化信息的浸育,理当勇于探索,为新时期教育基础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结束语:兴趣培养是古往今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教育原则,更是当今课程改革中教师理念转变的首要因素。对中学历史教学现状而言,主要落实于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方法和手段中,并延伸到课堂内外。本人虽针对学生实际做了一些尝试,得到了一点收获,但自觉还远远未达到满意的效果。若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并在教学中更多使用现代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必能增添学生无穷的学习乐趣。

Ⅵ 如何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邵之安

要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的成功,想办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感,这样对中学生的激励作用将会更大,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

Ⅶ 如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在学生历史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历史教学的关键所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能够记忆相关史实与结论。

一、立足课本,把课本读懂、读精、读深。

课本是知识的载体,而能力的培养,又是从基础抓起的。没有全面准确的历史基础知识,无法谈能力的培养,况且,历史教材本身也包含一些隐性知识,要挖掘出这些知识,只有完全熟悉了教材,才能悟出其中真谛。

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历史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自己列出提纲,找出每课的重点、难点、疑点。


以讨论、辩论、小论文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

1、以“讨论”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讨论要求师生合作,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我完成部分学习任务,并创造性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朝广度和深度方面拓展。

2、以“辩论”拓宽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辩论会,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途径。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媒介多样化,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3、以“小论文”提高学生史论结合的动手能力。

心理学认为,思维活动总是同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思维活动可分为再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Ⅷ 物理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的教育

可以在开学的时候,讲绪论时结合物理发展史着重讲一下,以后的课程中基本可以不讲。
毕竟我们不是政治课教师。

Ⅸ 在历史教学中是怎样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和证据意识

看这篇论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提出要培养学生重视证据的历史意识,要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用历史材料解释历史。这就要求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的能力,以严谨、批判的态度对待历史,坚持实事求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进行阐述和说明。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证据意识;培养策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中学生证据意识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所学历史事件或者人物产生探究思维,善于去探究证明事物的真实性,辨别所需要史料的真伪,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解释历史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
一、历史证据意识的概述 从历史学的角度看,“历史证据”既属于史料又区别于史料,它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是指能够对某个历史问题有论证价值的历史材料,是一部分史料,而不是该课题所研究的全部史料,它能够使历史事件清晰,证明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而历史证据意识则是指人的头脑对于能够证明某个历史事件真实性的有关事实或者材料的一种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
二、培养中学生历史证据意识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是历史学科的要求
历史的本质属性是“真”,因此历史知识是否真实可靠,就要看考查它的证据是否可靠充分,作为中学生,要勇于追求坚实可信的史料证据,对历史资料进行搜集、整理、辨别真伪,最终获得能够证明历史真实性的史料,切不可盲目地记忆历史结论,要有依据地还原历史的真实性。
2.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是课程理念和目标的要求
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教育部明确提出中学生历史课程标准由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都体现出证据意识的重要性。中学生的历史教学要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事实,客观、理性地评价历史,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倡导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对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 3.培养学生证据意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国一直强调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而树立学生重证据的意识,就是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严谨求学的态度,重视科学文化的基本素质教育。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认识和了解历史发展进程,更好地认识当代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策略
1.教师要提高重证据的历史意识,积极创新教学方法 中学生的历史教学主要通过老师把教材上的知识讲述给学生,帮助学生获取历史知识,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重证据的意识,要让学生明白,历史是发展的、前进的,是过去了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它不能重演,要靠证据来证明,比如在讲原始周口店人时,要告诉学生化石是其主要证据,通过考古工作者发现化石来判断原始人居住的部落以及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教师要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应选择“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主动探讨,积极思考,并保持开放自主,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延伸,从教材到史料,如在讲授《西安事变》时,教师通过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使学生直接接触承载历史信息的史料,把《中央日报》《解放日报》和《大公报》等不同媒体关于《西安事变》的报道进行研读,进行对比,找出问题,并结合报纸的办报背景,让学生形成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方式,在阅读史料的同时也要关注史料的背景,从而做出客观的判断。
另外,也可以组织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进行历史话剧的表演,使历史事件反映到现实生活中,供学生体会和思考,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就签订条约一事,可以编制成历史剧,分配角色如李鸿章、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等进行排练,搜集资料进行编写,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下,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切实地感受历史人物内心的独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历史博物馆或者历史遗址进行考察,搜集故事传说,补充教材内容,锻炼学生的考察能力。
2.选用合适的教材和影视资源 当前历史教材有很多版本,因此选择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一般情况下,图片和材料都是从具有可信度高的史料中筛选而来的,并且符合当时的学习阶段,框架清晰,历史时间顺序安排合理,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另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资料,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通过刻画某些历史人物,叙述重大历史事件,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重证据意识。
在学习历史课程中,教师要树立求真务实的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通过积极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重证据意识,善于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搜集史料、阅读和运用史料,不断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

Ⅹ 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学生的历史素养,重要的就是历史的思维能力。即让学生通过对历史主干知识的学习,以相关的历史学理论为指导,去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弄清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解释历史发展的重要现象,并根据历史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提出自己正确认识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呢?教师必须认真地分析学生的知识现状和能力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参与课堂的教与学,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并立即让学生阅读、整理能够证实答案的相关史料,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有机会去创造他们自己的历史叙述和论据。多样而适应学生的课堂教学和训练,对学生历史思维是最有效的培养。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还首先要求教师善于研究教材、考纲;善于研究每一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我们的培养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所以,中学历史教师的水平不仅仅在于自身的知识和教育教学的态度等。一位优秀的历史教师,重要的是在对教材主干知识的把握、考纲的研究、学生情况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分析重要的历史事件、解决历史问题。

阅读全文

与如何强化学生唯物史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8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1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7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6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5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3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