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实施有效的化学教学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灵魂与核心。如何实施初三化学高效课堂有效教学,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力求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亟待实践、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拙见。
一、认真钻研教材 选用教学模式
作为知识载体的教材,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以使自己明确教学目标与方向,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钻研教材是在对教材理解、领会的基础上,再对教材进行深加工处理。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教学设备条件以及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驾驭教材,把知识、技能和能力三者以及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相互联系起来并注意前后照应。以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学习新知识,同时为以后有效学习作好铺垫。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选择最佳的教学模式。比如教学化学用语,教师可以运用“讲授——掌握式”的教学模式;教学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教师可以运用“启发——掌握式”的教学模式;教学化学实验,可以运用“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教学化学计算,可以运用“指导——自学式”的教学模式。
二、掌握学生学情 实施分层教学
差异性是学生个体之间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师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式,要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具体对待。对于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成绩都好的学生,一般只在具体难度大的问题上给与指导,并且要增大训练的难度,以保持他们学习化学的持久热情与动力,如单独给这些学生开“每日一题”的“小灶”,要求解题时尽量用多种方法,鼓励创新解题方法。对于学习勤奋,但成绩平平的学生,教师一般在学习方法上指导,加强对他们学习笔记的检查,科学讲解例题,增强他们对概念的领悟,拓宽他们的解题思路。对于智力较好,然而学习松懈马虎的学生,要重点对他们进行学习品质的教育,指定他们去完成某项学习任务,以此来强化他们的责任心,培养他们认真学习的态度。对于少数学习和表现方面都不佳的学生,可以降低要求,慢慢教育和感化他们,鼓励他们克服缺点,尽最大的努力学习。
三、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教学内容是化学知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师要充分利用好45分钟的教学时间和课堂之内的教学空间,这是优化教学过程,获得高效率、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
(一)优化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效率
1.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深入分析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和新教学目标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教学《怎样得到氧气》一课,教师在已知学生的认知状况和新教学目标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的特点,抓住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与兴趣感,从实际生活出发,先指出氧气在各个领域的重要用途,再引申到氧气制取方法的学习上。这样学生就觉得学习化学有了一个实际情境,感到化学与自己的生活很贴近,学起来就会觉得轻松多了,最后模拟氧气的工业制法,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此时,教师提出“实验室制取少量的氧气是否也需要具备这样一套大规模的工业制取氧气的设备?”这样的问题,学生会在思考中很自然地开始了新知识的学习。
2.以合理组织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教师在教学时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措施。可以有选择性地对化学旧知识的要点进行检索,指导学生对化学新旧知识构建联系,为学生指明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中观察的要素和实验重点,提供指导意见给学生,创设成功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快乐。例如教学《氧气的制取》,教师并不能直接告诉学生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加热得到氧气,而是要使学生通过自己预习,以及设计对比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讨论探究从而使他们懂得是什么物质的分解才得到氧气的,这样就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效率。
3.以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合、总结,理清与理顺知识脉络,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实现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示或帮助,促使学生能够归纳总结、概括整合,这样,学生懂得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去理解和把握,并且能够自觉地把握各个知识间的整体联系。如教学《怎样得到氧气》,学生在掌握氧气制备的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其它气体的制备奠定了探究学习的基础。学生能够运用举一反三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充分说明他们已经迈出了学会学习的第一步。
4.以指导训练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去解决相关实际问题,不但为教师反馈了教学情况,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巩固。因此,教学中适当地加大学生练习训练的力度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训练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练习训练的内容必须根据所学化学知识的实质性内容或者是容易混淆、容易错误的部分来选编;②要控制好练习数量;③练习形式上力求丰富多彩;④练习层次上应多种多样。此外,教师还要做好指导训练的工作,惟有如此学生才能有效地巩固所学的知识。
(二)注重信息反馈 反思教学过程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教学过程应该具有民主气氛和科学气息,教师切忌“一言堂”、“满堂灌”,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正确对待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过程中的差异。课堂上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发言,在交流讨论中,要倾听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或表达某种见解。教师应切实重视学生反馈的信息,认真研究分析,以便有针对性地在以后的教学中采取更好的教学策略。在很大的程度上,教师的信任与鼓励增进了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发挥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积极的影响,从而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变得亲切、自然、愉快、顺畅,课堂气氛活泼而有序。
(三)强化课堂练习 弥补学习缺陷
课堂练习是检测课堂教学效果、巩固已教知识的必要手段,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有力措施。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应科学而精心地设计课堂练习,以提高课堂练习的效率。课堂练习的设计重要的是针对性强,针对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既要有用、有效、有趣,还要兼顾习题的使用性、灵活性、分解性和趣味性。通过课堂练习,教师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便更好地设计教学过程,同时学生也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和薄弱之处并及时进行弥补。
‘贰’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萌芽。一方面,教学中教师自己要善于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因为良好的问题情景,容易使人产生敏锐的思索;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思索,敢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故平时教学中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很重要,比如,学习《乙烯》这一节时,先由老师演示制取乙烯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布置大家一个任务:边观察边提出问题,不论提出的问题对与错,提得越多越好。于是,学生都跃跃欲试,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出了一系列问题:(1)为什么原料中浓硫酸与乙醇的体积比为3:1,浓硫酸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2)为什么要往混合液中加入碎玻璃片?(3)为什么温度要迅速上升到170。C?(4)为什么反应一会儿混合液会变棕色最后变黑色?(5)为什么反应到最后会闻到一股刺激气味的气体产生?(6)反应过程中将产生哪些气体?怎样证明?等等。甚至讲乙烯的加成反应时,往Br2水通入乙烯褪色,学生也自觉提出疑问:“乙烯中混有的SO2也能使Br2水褪色,是否应先除杂?”。
其次,课堂教学中留下一些问题“悬念”,供学生去探讨,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习《元素周期表》这一节,当接近下课了,我布置学生一个课外任务:大家课后观察元素周期表,将所观察到的发现都记下来。第二节课,当大家把自己的发现拿出来讨论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是众说纷芸,其中有位同学的猜想还挺有新意:“随着周期数增加,非金属元素越来越少,第2周期6种,第3周5种,第4周4种……第7周期应是1种,由此可推知第8周期非金属元素0种。”他于是大胆预言“元素到了第8周期应该会终结!”他的猜想作为老师的我无法作出判定,但我十分赞赏该同学细致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这种创设问题情景式的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知识的开拓迁移,扩大学生的创新范围。
知识是思维的载体,是思想的源泉。教师在教学上要注重课本知识的迁移、开发,要善于对课本知识进行挖掘、整理、拓展、迁移,或推陈出新,成为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工具。如:教材中的化学原理、演示实验、科学史事、习题等都可经转化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很好材料。比如:学习《苯》这一节,(1)可先结合科学史事“凯库勒如何提出苯的分子结构的”,启发探索科学家凯库勒创造性地提出了苯的环状结构的历程;(2)课本讲了二甲苯的结构有三种:于是就可设计以下习题(a)C8H10有_______种同分异构体。答:有4种,以上3种再加乙苯。(b)二氯苯有_______种同分异构体,四氯苯又有__________种同分异构体。(c)无机苯B3N3H6的二氯代物有_________种同分异构体。又如:学习《甲烷》结构时,由于甲烷CH4是空间四面体的,故二氯甲烷CH2Cl2没有同分异构体,。而Pt(NH2)2Cl2有同分异构体,说明了Pt(NH2)2Cl2是平面结构的,而非空间四面体的。
其次,还可引导、组织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构建知识网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如:每学完一章,要求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让他们学会“织网”。只要每一个同学脑海里有了结实的“网”,捕起“鱼”来不是胸有成竹!故通过对课本知识的拓展、迁移,或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既掌握了课本基础知识,又可推陈出新,拓展了知识范围,扩大了视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展开丰富的课堂讨论,发挥集体创新智慧。
俗话说:“事不议不晓,理不辩不明”。教学上要发扬课堂民主,最有效的途径是积极倡导课堂教学由教师主讲型课向师生活动型转化,课堂多开展一些讨论,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发挥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解答问题,同时结合老师的小结,就可得到比较全面正确的知识,获得集体的创造智慧。比如:《化学平衡移动》有一个习题“牙齿受腐蚀原因是Ca5(PO4)3OH== 5Ca2++3 PO43- +OH-,让大家讨论:“结合平衡原理,谈谈怎样保护好牙齿?”。经过大家激烈讨论后总结得出:(1)适当补钙,吃钙片或用经常用含Ca2+ 或PO43-的溶液漱口;(2)少吃酸性强的食品;少吃糖,因糖易氧化产生酸;(3)适当吃含磷食品;(4)用含氟牙膏刷牙……。经过讨论,集中大家智慧,得到了较全面的知识。
此外,在激烈的师生、生生讨论中,不但可以得到预想的知识,还往往可捕捉到很有创造性的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比如:在一容积不变的容器先充入1molPCl5,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然后在相同条件下,再充入1molPCl5,则平衡将向________方向移动。我大家先讨论后分成两种意见:
(1)向正方向移动,理由是增大了反应物浓度。
(2)向逆方向移动,理由是容器内压强增大,平衡向体积减少方向移动。
双方各抒已见,争论得不可开交。其中有位学生提出了一个很有创建性观点:“反应开始时,平衡确实反应向正方向移动,因为反应物浓度增大,但同时由于容器内气压增大,反应又向逆方向移动。但开始没有达到平衡前,无法谈平衡移动方向。故达到平衡时,平衡总体向逆方向移动”。大家听完后一下子明白了,都鼓以热烈的掌声。之后,我从等效平衡方面总结证明:该同学论断是正确的!通过课堂开展丰富的讨论,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师生集体的智慧,就可获得除原知识以外的知识——创造性新知识,极大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理论来之于实践,而实践丰富和发展理论。教学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这为培养学生创新品质打下实践基础。首先, 教师本身要重视实验教学, 以身作则认真做好实验,遇到问题通过实验探索答案,将实验作为探索自然奥秘的工具, 注重发挥实验的作用。比如:怎样证明工业废水中含Fe3+?含苯酚?怎样证明汽油中含不和键?Ca2+与HCO3-能否大量共存?怎样知道蛋壳主要成本分是CaCO3?等问题通过实验就一目了然,比苦口婆心的讲解省事多了,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将问题实验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习惯,为培养学生创新品质打下实践基础。,
其次,教学中注重科学社会化STSV问题,如:为什么Fe粉可保鲜剂?为什么Fe3+可作止血剂,但不可作补铁剂?为什么灭菌塑料里含有少量AgBr? 为什么利用葡萄糖的银镜反应可检验出糖尿病?。
再次,教学中注重实践“过程”研究也很有必要,通过科学背景材料,重新探索科学家们发现规律的过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如:学习《乙醇》中关于乙醇的结构问题,不妨先模拟科学家们的思路:(1) 乙醇的分子式为C2H6O可能的结构式为CH3CH2OH或CH3OCH3;(2) 实验证明:1摩乙醇与足量的钠反应最多可产生0.5摩的氢气,这充分说明乙醇分子6个氢原子中只有1个氢原子(它可被置换)不同其5个氢原子。于是,(3)得出乙醇的结构为CH3CH2OH合理,理由是OH中的氢原子化学性质很活跃。通过以上过程的探究,我们可推广应用得出H3BO3是一元酸而非三元酸,H3PO3是二元酸而非三元酸。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五、诱导多元思维,指明创新方向。
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多元思维的培养,就必须不满足于单一、常规的答案,不拘泥于现存的思路,大胆猜想,勇于探索,敢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首先,设置一些无标准答案主观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比如:布置一些象:“制取MgCl2可采用哪些不同类的方法?”,“要使NH4Cl溶液的PH值发生变化有那些不同方法?”,“判定甲酸是弱酸的方法有哪些?”等这样些无标准答案的习题。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还须重视习题的一题多解。比如:“将m摩C2H2和n摩H2在密闭容器中反应,当达到平衡时生成P摩C2H4。将平衡混合气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消耗_____摩O2。”(1)一般解法是m摩C2H2消耗2.5m摩O2和n摩H2消耗0.5n摩O2,故消耗 (2.5m +0.5n )摩 O2;(2)其实,还有一种解法是根据守恒法将m摩C2H2和n摩H2拆分成2m摩碳摩原子和(2m+2n)摩氢摩原子,故消耗(2.5m +0.5n )摩O2。平时重视习题的一题多解,训练了学生的多元思维,“条条大路通罗马”,解起题来游刃有余。
再次,诱导学生多元思维,目的是实现方案最优化,为创新指明方向。比如:比较下列四种烃CH4 C2H4C2H2 C3H8的碳的质量分数大小。方法有三种:(1)直接求出碳的质量分数C%来比较;(2)以烃CxHy中C:H元素质量比来比较;(3)以烃CxHy中C:H原子个数比x/y来比较。很明显(3)方案简单扼要最佳,于是根据烃CxHy中原子个数比x/y,得出碳的质量分数C2H2> C2H4 >C3H8> CH4。根据(3) 最佳方案就可对不同的烃CxHy碳的质量分数C%来进行比较得出:芳烃>炔烃>烯烃>烷烃。通过诱导学生多元思维,训练了他们的思维方式,扩大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他们的思维通向更广阔的天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化学创新教育中要善于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敢于打破常规,探索新方法新思路。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先生所说的:“不打破前人的经验与思路,科学就没有进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突破原有的思维界线,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叁’ 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创新思想
一、提高高中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
高中阶段化学自学能力的培养,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为高中生提供充足的思维空间
高中化学是一门与社会密切联系的学科,尤其是新课改后,“选学”“阅读”的材料以及有趣的新知识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大大地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加大对这方面内容的自学后,就会提高对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进而把化学知识带到自己周围的生活中去,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化学的自学能力。
2.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化学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处于被接受的地位,教师自始至终都在一味地灌输既定的所谓的化学知识,整个课堂都是教师的,学生没有自己思考的余地。理所当然的,学生对该课程也不会有多大的兴趣,久而久之便会影响该课程的最终效果。这就要求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地,教师应因材施教,及时了解发掘每一位学生的潜力与优势,并积极地鼓励每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应充当引导启发的角色,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寻求解题过程,使其有一定的成就感,进而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培养其创新意识。
二、实行情境教学法,渗透创新思想
1.尽最大努力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营造一个和谐、平等、自然的教育教学环境。在这个新的教学环境里,不是传统的单向交流,而是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可以自由发言,各抒己见。这样不仅有利于缓和课堂的紧张气氛,还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学生才会发挥自身应有的水平,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无形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体现和充分发挥。
2.激发高中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进行创新行为的伊始,是学习化学这门课程的动力之一。化学这门课程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公式、化学术语、分子式比较多,学生时常感觉到枯燥无味,更别提创新思想的培养。爱因斯坦也曾说过,他并没有什么天赋,有的只是强烈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就有了创新的筹码。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正是由于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现象有了好奇心,从而有了这样那样着名的发明创造。例如,巴甫洛夫对狗流唾液有了好奇心,经过努力研究探索,最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心理学;瓦特对蒸汽冲动壶产生了好奇心,经过不断地探索与摸索,发明了蒸汽机。若没有好奇心的推动,创新也会无从谈起。如学生在学习盐类水解时,教师会告诉学生碱溶液pH>7,酸溶液pH<7,然后问HCl、NH��4�Cl的水溶液pH是多少,有的学生会很快得出结论回答。但是通过做实验后,学生会感到奇怪,为什么实验结果与自己的答案不一样呢,这便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他们探索新知。
三、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渗透创新思想
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高中生学会用化学的眼光来看问题,进一步规范高中化学的语言,让学生学会完整地叙述、精确地表达,不能单纯地只会做化学实验,而且要会联系、会创新,不断提高高中生表达与分析化学实验的能力。化学实际是一门实验科学,在高中教育阶段,熟练掌握做化学实验的技巧,对于高中生掌握化学知识和形成一定的化学能力有深远的意义。探究性或者设计性实验,既要求高中生熟练掌握一定量的实验技能和化学知识, 又要求他们能创造性地、灵活性地综合运用相应的化学技能与知识。探究性或者设计性实验在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高中生的创新欲望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是其它的常规实验所不能比拟的。例如,只有稀硫酸与一大一小两只试管,怎样设计才能做好制取氢气的化学实验,像这样的探究性的化学实验,要求对高中生创新思维模式的培养是一种极其有力的帮助,有的学生用铝制废牙膏皮或者废弃的铝片制取氢气。虽然这些想法看起来很简单,但却是高中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完美体现。高中生做完自己的作业后,组织在一起比较、分析、讨论学生设计方案的优缺点与可行性等,对优秀化学作业设计进行一定奖励,进而鼓励他们进行思维创新,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创新思想是教育课程改革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和必然要求,与时俱进、充满创新活力的化学课程教学,才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肆’ 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化学教学是教师一支粉笔一节课、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于课改后的新课程已经明显显示出它的不足,信息的获取仅仅局限于书上,已满足不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索,而且现在多媒体应用于教学,首先在教学模式上必须打破常规的教学,要大胆创新,大胆实践,启发提问创新,课堂教学教法、教学手段创新,学法指导创新,从一点一滴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教师有创新的意识,才能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才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苏霍母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为全面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化学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育素材,运用有效地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
一 教师导入新课要新颖,努力营造创新的氛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化学实验不仅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观察对象,还可以作为我们新课的引入。新课的引入,影响着这节课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没有求知欲,教师的教学就很被动。如NH3的新课教学序幕我们就可以直接用NH3的喷泉实验教学。学生对实验的“动感”现象和“色差”现象留下深刻的印象的同时,激发了求知欲,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思维也被调动起来,学生通过观察“喷”的现象,同时也想象到瓶内压强减少的程度之大,从而得出NH3极易溶于水的结论;通过“无色变红色”的现象观察,也顺利地认识到NH3溶于水后溶液成碱性的特性。
二 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全过程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或一问多答的形式,改变学生被动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被动地学习。教师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并得出答案。这样,自然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学习“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时,学生看完课件后,就产生了好奇:人遇到雷雨要躲,而庄稼为什么却喜欢雷雨?学生在好奇中处于积极主动思维的状态,就会主动思考去寻求答案。
三 教师积极引导课堂讨论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当教学内容需要突出重点难点时,当学生的知识容易产生误解时,课堂讨论便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方法,讨论能够拓宽学生的思路,便于集思广益。例如喷泉实验后学生很容易形成这样的误解――只有易溶于水的气体才可以设计成喷泉。氨气的喷泉实验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实验,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物理学原理。所以每到这种新课时,笔者都会安排《喷泉实验的条件与设计》的研究和探讨。这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来透过氨气喷泉实验的现象进行群体讨论发现喷泉实验的实质,在讨论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步骤着手:一是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联想到与我们生活中、自然界中产生喷泉的原理是一致的。二是氨气的喷泉实验利用了氨气的什么性质形成压强差的?学生已经知道是利用了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所以趁势引导,在实验中把氨气换成哪些气体也同样可以形成喷泉。在这一步学生已经可以归纳出不同溶解性的气体,感觉到溶解度不同的气体对喷泉实验的影响,意识到吸收液的作用。三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设计不同溶解性气体,利用不同吸收液形成喷泉的实验,同时也完整归纳出形成压强差的条件。四是设计有色喷泉,如黄色的、黑色的、蓝色的。在这四个步骤中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学生初步掌握了实验研究的一般方法,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
四 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的对立与统一,一个是求异,一个是求同,两者往往相互联系,在解决问题中也经常同时运用这两个思维。发散性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讨论和研究的思维方式,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集中性思维也可以说是聚合式思维,是把问题的各个信息或各个条件朝同一个方向集中,得出一个最正确或最优化的解决方法。发散性思维可以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不同设想,但不代表每一个设想都可行,它还必须通过集中性思维的提炼,得到有价值的结果。事实上归纳与总结也是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结合在一起的训练,所以在单元结束后或复习阶段,教师都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找出规律,如具体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从该单质至各类化合物之间横向联系进行小结,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有机化学的规律更强,熟悉了功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其相互转化,理解了同分异构体,就会感觉到有机物的繁多种类。习题课上分析的内容也要围绕这两者的统一去培养学生解题中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一项综合工程,化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和化学课堂教学很好的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创新教育素材,运用有效地教学方法和手段,遵循教育规律,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到最优化的发展与提高。
‘伍’ 初中化学 课堂改革的创新点是什么
形式下的化学课堂教学是“满堂灌”,教师是“使劲”的讲,学生是“不情愿”的听,到头来学生找不到一点点学习的乐趣,渐渐厌学起来。而新课标要求的素质教育,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学习,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开展教学。教师应该精讲、少讲,引导学生要多看、多想、多做,老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做,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疑问提出问题,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就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创设“趣味”情景,来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就会在无意中产生兴趣。学生一旦对化学知识有兴趣了,他们的思维自然就会活跃起来,就能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探究性,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课堂教学要与学生充分互动、交流、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出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活动”。为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课前的阅读预习、课堂上教师的讲解,然后在“消化”环节进行师生、生生的相互讨论、交流和总结,并通过实验探究等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吸收,这不仅加深知识的记忆,还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和谐性,使课堂变得轻松愉快、活泼有序,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由不会学到会学的质变。这种教学模式表面上看,像是教师不是在讲学,教师的教学强度低下,但实际上,它不但要求教师课外要有充分准备和完美设计,而且还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组织和调控学生的能力。这是高效课堂的具体体现。
‘陆’ 如何在化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转变观念,营造课堂氛围。
2、推陈出新,培养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思维。
3、突出学科特点 加强观察能力的培养。
4、实施探索性实验教学,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5、多方引导,培养全面的创新能力。
‘柒’ 如何打造化学高效课堂
一、深入备课,吃透教材
备好课,设计好教案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教案设计要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体现学科改革时代精神,适应新时期人才素质的要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的特点。为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案设计,必须做到: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新课标的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
2、刻苦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要通观全册、全单元教材,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明确各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弄清单元和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单元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3、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构建自己的教学思路,编写好教案。
4、教学重点是为完成教学目标而需要重点教学的内容。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习教学内容的主要困难所在,教师要在教学中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变深奥为浅显,力求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得到新的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要体现“以学论教、以生为本”的理念。
5、根据教学重点设计提问。设计的提问要有价值,问题要少而精,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二、抓实课堂,落实高效
1、上课时,要时刻充满激情,一名活力四射,激情澎湃的教师,一定会在课堂上尽显风采,一定会感染学生情绪高涨,生机勃勃,高效学习。无论是语言还是动作,尽量防止学生课上走思的情况;适度走动,语调变换以此督促学生课上认真听讲。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
2、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体现出“因材施教”。教学全程要用爱心营造学习的氛围。在课堂上用微笑去教学,学生答对了,给予表扬,学生有了错误,给予提醒。
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最直接最活跃的取之不尽的内驱动力,如何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教师可以标新立异地设计好导入环节,使一堂课一开始就收到先发制人,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要像导演给演员说戏那样,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做“化学”,用“化学”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例如学生在判断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的原子离子半径时,经常出现问题,我就引用保姆看孩子的事实,假如一个保姆只能抱一个孩子,质子代表保姆,电子代表孩子,若9个保姆看10个孩子,自然有一个孩子要在地上跑,半径自然要大,若11个保姆看10个孩子,则剩下的保姆还可以帮助他人管理的更细致,所以半径的大小自然轻松得知。
4、注重垂炼语言,避免啰嗦。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有些理论在高中阶段无法用实验验证,这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如果我们在授课过程中能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想象,将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用生活中常见或易于理解的现象进行恰当的比喻、从而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理解,我们可以这样比喻: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相当于嫁女,孩子转移出去了,但两家却成了亲家,关系更密切了,共价键的形成更像认干亲,孩子成了两家的孩子,两家的关系自然也密切多了。只要我们做有心人,随时可以采撷客观现象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在丰富学生表象的同时,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5、注意课堂的多向交流合作。在课堂上,不妨把时间交给学生,交流合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包括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合作交流。
只要做个有心人,坚持做好各项环节,并且抓好落实,一定能够打造好化学高效课堂,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捌’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这个时代的发展也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高中化学教学是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学科。因此,我们化学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逐渐学会自主学习。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直在不断研究和实施创新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下面对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谈一下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创新教育需要教师有新的教育观念
以往的教学是以单纯的知识讲解为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只会停留在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的阶段。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学到的知识都较为死板,缺乏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这样的教学已经不适应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也不适应高考的考试模式。我们迫切需要打破旧有观念,从学生角度出发,创设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首先我们要改变的就是旧有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听讲、被动学习的状态,要灵活设计教学方式、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课堂。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教学观念。新时期下,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关键。只有创建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课堂、教学氛围,学生能力的激发才能成为现实。新课程要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也是这个意思。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地停留在教师高高在上的阶段,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学生的现在,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从而选择多种多样的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观念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更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二、创新教育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在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创新教育中也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研究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利用化学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例子来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利用与化学相关的科技前沿信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焰色反应”时,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炒菜时不慎将食盐溅在火焰上呈现黄色的事实,增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生急于想知道原因的条件下,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做完钠、钾离子的焰色反应实验之后,又补充做了锂、钙、钡、铜离子的焰色反应实验,用色彩鲜艳、明亮绚丽的焰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接着又利用教科书中的彩图给学生展示美丽的焰色,尤其是五彩缤纷的节日焰火更可使学生享受到通过学习化学获得的美感。这些都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化学学习中来,这就为我们开展创新教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注重创设有利于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氛围
创新教育除了需要有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的支持外还需要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展创新思维,轻松自由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需要好的氛围来激发创新动机和创新欲望。因此,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必备条件。首先教师应改变高高在上的形象,要与学生建立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与学生共同开展学习。其次,教师要经常鼓励、肯定学生的想法,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能够有勇气、有信心开展学习。哪怕是学生有一点点的进步,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性、鼓励性的评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更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当学生有错误的想法时,我们也不应简单地批评、遏制,先要肯定学生敢想敢说的态度,然后再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思路上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我们的化学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高中化学离不开实验教学,我们在设计实验教学时就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入手开展化学实验,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四、创新教育需要更新学教学方法
实施创新教育后,以往单纯的讲授式教学就不再适应教学需求了。当然无论实施怎样的教育,讲授式教学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教学方式。我们化学教师应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例如,在“氯气和水反应”的教学中,传统方法仅以讲述法说明氯气的溶解度,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Cl2+H2O=HCl+HClO,HClO有漂白作用,这样讲法必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引起学生思考,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取
‘玖’ 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充分利用多媒体环境进行课堂教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发散性思维训练教育,要特别加强探究式教学,演示实验教学研究等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