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化学知识 > 化学教学中应如何选取素材

化学教学中应如何选取素材

发布时间:2023-01-30 08:16:08

‘壹’ 中学化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素材和方法有哪些

中学化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主材,包括化学制剂量杯烧瓶,酒精灯等等,凡是教学需要的素材都要准备齐全,然后实验过程进行一步一步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化学原理元素的变化是很奇妙的

‘贰’ 化学教师如何组织好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活动应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其教学活动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化学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化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化学经验,促进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现阶段,班级授课制仍是新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课堂仍是新课程学科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课堂组织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但由于近几年我县教师管理体制的变化,高完中和城区初中的扩班增容,不少富有潜力的优秀初中化学教师部分向主城区流动,部分考调到高完中和城区几所中学,致使全县初中(尤其是农村初中)化学师资力量较以往大大削弱。现在留在初中的多为师范数化班毕业的老教师和近几年招考的非专业教师,少有的几个中青年教师后学历虽是本科,但也是函授和中文自考毕业,真正从师范院校毕业和后学历为化学的专科生已不多,部分教师对老教材比较熟悉,自持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化学新课程的教材体例,目标要求,教学方法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加上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组织能力不强,专业素质不高,要胜任新课程的教学难度较大。为了让现有教师能用好新教材,搞好新课改,我们除强化课程新理念的学习,搞好新教材的培训,认真开展新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抓好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外,重点是引导教师组织好化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经过一年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实践效果。那么如何组织好化学新课的课堂教学,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理念是前提 理念是实践的前提,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明确化学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进行好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前提。化学新课程基本理念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学习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面对全新的课程理念,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就要从潜意识里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要立足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来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根据“生活—化学—社会”的线索组织学习内容,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努力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交流合作,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才能实现课改的目标要求,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重视设计是基础 教学设计是课前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基础。组织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以新理念为指导,按新课程要求统筹安排好“教的设计”和“学的设计”,尤其是如何指导学生学,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和发展。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整合三维学习目标,围绕学习目标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合理组织学习内容;要考虑化学启蒙教育基础性的特点,不过分强调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概念的严谨,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要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热点,结合自然现象和社会热点介绍化学知识、观点和方法;要考虑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选择与学生认知方式相适应的教学程序和方法,选择适合于学生认知方式的教学工具和教学媒体,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如何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基础出发,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掌握“双基”的同时,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了解学习化学科学的方法,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形成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提高科学素养。总之要打有准备之仗,不上无预设的课。 三、转变行为是关键 有人说,课改成败的关键在教师。因为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转变,才有学生的地位和行为的转变。传统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角,学生是配合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配角,是教学活动的载体。课堂上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展。而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化学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行为,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发展确立教学目标,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营造宽松、安全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真正实现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教学结果”向重“学习过程”转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习指导”转变,由重“模式化教学”向重“个性化教学”转变。逐步培养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如在进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教学时,教师就要学会放开手脚,充分利用前面学习《氧气》已有的“固体+液体”和“固体+固体”制取气体的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小组合作探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和验证方法。课前要求学生:1、查阅你所知道的能得到二氧化碳的反应,分析哪一种更适合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2、复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有关内容。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准备,用实验通知单告诉实验室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课上由学生汇报选用哪种方法制取,为什么?选用什么装置,依据是什么?如何验证?教师点评,各组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并按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这样,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体验实验成功地喜悦,得到自主创新的满足,增大学习化学的信心。对于开放性、探究性的课题和复习课,可由学生走上讲台,教师回到学生中去,谦虚地聆听“小教师”讲课,从中教师既可了解学生掌握“双基”的情况,发现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创造潜能,学生又能感觉到自己作课堂主人的欣慰与责任,主体意识也能逐步建立起来。 四、改变方式是核心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着特征。教学方式的变革最终也要落实到学习方式的改变上。化学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以探究学习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学生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主动接受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 “听、记、背、练”的被动状况。教师要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与思考、调查与分析、资料查阅与信息收集、阅读与发现、讨论与交流、实验与探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与方法,感受学习与探究乐趣的同时,主动的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的科学探究就是化学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读化学”和“听化学”方式截然不同,它要求为学生提供“做科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做”来学习化学。如学习《燃烧和灭火》时,就可以让学生置身于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中动手探究,例如试一试都是无色液体的水和酒精,那种物质能点燃;试一试在酒精灯上点燃纸花和硬纸板的难易;尝试熄灭蜡烛火焰的种种方法,回忆生活中熄灭煤气炉火或煤炉火焰的经验,从“做”中领悟和归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比单纯从原理上分析或让学生被动的观察老师的演示、验证讲述的道理,教学效果会截然不同。 五、优化实验是重点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载体。“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所以化学新课程把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探究学习的重要手段,不仅让学生动手实验,还要求学生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从实验中收集证据,验证假设,获得问题的解决或取得探究的结果。《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41个实验系列,其中80%以上的试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完成,50%以上的实验是作为科学探究的方式呈现的。可见化学实验不再仅仅是学生验证化学知识、训练操作技能的手段,而是作为一种科学方法,使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因此在化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科学方法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例如学习“分子的性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酸雨的形成及危害”、“钢铁制品生锈的条件和防锈方法”等知识时,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按自己的方案动手实验,收集证据,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教师只作为设计的引导者、实验的指导者、讨论的组织者、过程及结果的评价者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促使他们在自主参与实验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实验能力,培养科学素养以及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思想品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优化实验教学还要重视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和投入,配备必要的仪器和设备,及时补充易耗品,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实验。同时老师也要创新思维,在用好现有器材和药品的同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会利用生活中的常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用替代品进行化学实验。如用废弃的饮料瓶、小药瓶、一次性塑料杯、碗作反应容器,一次性医用注射器取用药品或作定量反应容器,用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用红砖粉末代替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分解双氧水制氧气,用常见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如牵牛花、月季花、紫卷心菜、胡萝卜等)自制酸碱指示剂进行实验,这样既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短缺的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节约和环保意识。同时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熟悉的素材,学习身边的化学,解决周围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能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六、整合媒体是手段 媒体作为承载和传播信息的工具,可以提供丰富、优化的学习资源,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为化学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如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文字、声音、图像等集于一体,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信息的传送效率,同时还可以把化学反应“由快变慢”(如用慢动作播映爆鸣气燃烧现象)、“由慢变快”(如把铁制品锈蚀的现象用几个镜头浓缩表现出来),可以把某些图像“由静变动”(如用Flash动画模拟分子的运动和变化,模拟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等),用录像将某些真实的事件重演(播放小白鼠在密闭的玻璃罩里呆一天后逐渐疲乏、室息,像钟罩内充入氧气,小白鼠又渐渐复活的录像帮助学生学习氧气的性质)等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看到形象直观的现象,又能更深刻地理解物质变化的实质;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将部分可见度不高的演示实验通过实物投影仪进行“实况直播”提高实验的可信度和可见度,可以让大班额中、后排的学生清楚地看到实验现象和教师的示范动作;教师可以用电脑多媒体灵活自如的移动、修改、叠加实验装置,绘制装置图,比在黑板上绘制既省时、效果又好;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及时收集处理和传输教学反馈与学习评价信息,使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和融洽;还可以编制课件、提供学习资料在网络教室进行交互式学习。另外,互联网上有异常丰富的化学资源,教师可以参考和借鉴,学生也可以从网上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或与同伴交流。所以现代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 但近两年我发现少数教师喜欢把实验制成课件演示或用课件代替板书的情况,对现象不明显,操作复杂、危险性大、耗时长的实验可以计算机进行模拟,但模拟实验无法全面体现化学实验的作用,不能取代化学实验,可以演示或学生可操作的实验还是要演示或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学生才有真情实感或亲身体验,才能体现化学的特点,发挥实验的功能;课堂上,教师边教学边板书,才有利于学生明确重点,把握关键,学会构建知识体系,而不是跟着课件走马观花看热闹。多媒体教学有不少的优越性,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延伸课堂,“把世界变成学生的教科书”,但他仍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我们千万不能将过去的“人灌”变成现在的“电灌”,要学会将现代多媒体与化学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在改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同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 总之,要组织好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教师的自我要求要进一步提高,要多学多听多看,不断充实自己,才能真正上好化学课。

‘叁’ 怎样巧妙的将化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学过化学的学生都知道:化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 的。但是往往在学习时他们只是把它当成知识点来学习,只是记住化学与生活的这种关系,而 并没有形成真正的认识,这种状态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并且使学生的学习很被动,只是为了分 数或家长等因素而学习,导致了学不能用。为了改变这样的学习状态,就要在教学活动中联系 生活实际,本文将从课前准备、课堂学习、课后巩固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

我们不难发现化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界的 水”“生活中常见的酸”“生活中常见的碱”等。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应该要好好地利用化 学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能真正地体会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能认识到生活中的化学知 识,能正确地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何在课堂中能达到上述目标呢?我认为可 从课前准备、课堂学习、课后巩固这三个方面来完成。
一、课前准备 学生每天都坐在教室里上课,回想我们曾和他们一样坐在教室里学习时,当时我们最盼望 的也是下课铃声,课堂上也会有意无意地看看表,看看窗外。学生在如此疲惫的状态下,看到了老师带来的一幅画、一个实物、一段视频,而这些实物或是视频又是学生所熟悉的,例如: 在《生活中常见的酸》中,老师给大家带来些有酸味的物品,苹果、橘子、酸奶等,并以奖励 的方式发给学生等。那这堂课将被引入到另一种状态,学生兴趣被激发了,学习的气氛被调动 了,回答问题的声音变大了,头脑活起来了。我想这样的学习状态是每个老师都希望看到的。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就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地对待每一堂课,找出每堂课中能 联系生活的知识点,并准备相关的素材。 例如:《溶解度》中可以准备一瓶没有打开过的可乐。课堂中,摇晃可乐瓶可以看到瓶内 产生大量的泡沫,打开瓶盖后,可以看到可乐喷出,但要注意安全。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气 体溶解度随压强、温度的变化。这样通过实物的演示观察,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帮助学 生理解记忆。 《有机合成材料》中可准备各种塑料,让学生分析它的利与弊,从而使学生客观地认识塑 料,并能找到正确使用塑料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看待问题的唯物主义辩证观。
二、课堂学习
这个环节主要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利用生活素材,让学生更进一步的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 关系,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化学,使学生能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能正确 地利用化学知识来指导生活。 例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堂中,通过观察分析四个演示实验后,可以得到物理变化 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与区别;然后教师可以出示生活中的某些变化,让学生判断它属于化学变化 还是物理变化,例如:粉笔折断、纸张撕碎等;最后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列举出生 活中的变化,并分析它是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分子和原子》课堂中,通过演示实验后,可以从中得到分子的性质;然后教师可以列举 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并用分子性质的知识点进行解释;最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思考 生活中能用分子性质解释的现象。
参考资料:http://wenku..com/view/3c0291aaf111f18582d05a5d.html

‘肆’ 在教学中,如何选取材料,选取材料时应避免哪些误区

政治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们经常运用大量材料来说明理论问题。从材料中分析归纳出结论,这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在实际中都有一个如何运用的问题。运用得法,则事半功倍;运用不当,则事倍功半。本文就教学中材料的运用应该避免的误区做一些简要的分析。
一、材料的选用不是越多越好
材料是用来创设情境,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质疑。在课堂上,教师以文本材料或多媒体手段等方式把材料提供给学生,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如果教师所用的材料过多,喧宾夺主,将大量课堂时间用于图片欣赏或事例讲述,占用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就达不到运用材料的目的。使用材料过多,还会让学生对课堂教学主次不分,分散学习注意力。本来,运用材料重在通过材料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参与意识。过多的材料只会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刺激,不断变换的图片和文本资料让学生应接不暇,哪里还有精力去探究思索呢?自我调控能力差的学生,甚至转移了学习方向,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材料本身之上,不能促成其解决问题。这显然失去了材料的本意。除此之外,使用材料过多,也让学生的思维难以承受。课堂上使用的材料是与解决问题相联系的,提供材料以后,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思维空间,以促进问题的解决。
一般来说,课堂上使用材料一个为最佳。提倡一个材料反复使用,一个情境贯穿始终,要在情境的不断推进中自然地呈现问题,在情境的不断推进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教学目标,力求让材料发挥最佳的效果。
二、不能用材料的教学代替系统的理论学习
政治课上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材料进行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由于材料是直观的感性的,可能是美丽的图片,也可能是动人的事例;可能是一些详实的数据,也可能是一些直观的图表。并且,教师在出示材料的时候,大都力求材料的视听效果,这就往往容易使学生走入一个极端,对材料本身印象深刻而忽视了从材料中对理论的提炼。因此不能用材料来代替系统的理论学习,仍然需要教师在材料分析后组织学生进行理论总结。
其次,材料的分析是建构在“质疑—探究—反馈—评价”这一教学模式上的。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对材料的学习要围绕教师所提的问题,或者自己所要了解的问题进行信息收集、加工整理,以自己探究或合作探究的方式得出结论。而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个性能力、思维等方面的客观差异,对问题的分析、材料的判断等方面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对于一些难以定论的问题,学生还会展开激烈的争论。教师的职责是启发和引导,并且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还要保护学生创新意识的“火花”,又不能挫伤学生的异向思维。这就为在材料中进行系统理论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要使学生在材料学习中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仍然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理论总结和传授,而不能用材料来代替。
再次,材料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二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对某一实际现象进行的客观描述,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这只能就材料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去思考和解决。虽然学生在就某一材料的思考和解决的过程中会有所理论升华,但鉴于知识准备、理论水平所限,对所获的零散内容难以进行系统整理和提炼加工,仍然需要经过老师的系统传授才能消化利用。如果用材料代替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则会让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犹如吃了“夹生饭”一样难以消化。
三、选用的材料与课堂内容不能牵强附会
材料最基本的特点是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现行的中学政治课教材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基本理论观点与丰富的感性材料相结合,通俗易懂,可读性强。但是,教材也有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就是教材中的感性材料大多在时间上滞后,在空间上距离学生较远。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些政治课教师就求新求近,将一些最近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但与课堂内容并无太大联系的事例牵扯进课堂。这样看似联系了实际,实则与实际脱离,并不能体现材料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特点。
运用材料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材料使用过程中,核心是学生讨论和交流,教师不再独霸课堂,要让学生有更多的发表意见的机会。如果教师所选的材料与课堂内容牵强附会,或者联系不紧密,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迷失方向,很难形成对问题的正确认识。而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将联系不太密切的材料与政治理论生拉活扯,有意把学生误导进自己预设的“圈套”。这样的课堂环境看似宽松、民主,实际上教师仍然独霸了课堂。
为此,在选择材料要注意以下三点:(1)、从时间上讲,要选取能反映时代脉搏的最新事例;(2)、从空间上讲,要选取尽量贴近学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材料,避免成人化;(3)、从内容上讲,要精选材料,将教学目标融入到具体的材料之中,使学生能够通过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感悟知识,而不是牵强附会。
总之,如果我们运用得法,材料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授受”为“合作”,也可以帮助我们变“灌输”为“探究”、变“苦学”为“乐学”。只要我们在实际运用中不断总结和反思,消除应用上的误区,材料的运用就一定能帮助我们提高政治课的教学质量。

‘伍’ 化学教学中如何提出化学问题

化学新课程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接触化学、学习化学,结合初中化学教学,创设化学生活化课堂不仅可以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体验,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探究能力,有效落实新课标。
一、捕捉生活现象,引入化学问题
因为许多化学反应和化学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影子。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捕捉适宜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进而可以提炼出其中的化学问题。
例如,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铝和氮气的性质。由于有了跟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导入,学生对于下面新知的学习就有了积极性,兴趣自然产生。
二、创设生活情境,感受化学问题
化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相关。
现行化学新教材内容的设计尽量贴近了生活实际,甚至手中的一张纸,呼出的一口气都成了学生自己的研究学习对象,这样的学习易被接受。
直观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更容易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问题、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三、参与生活实践,认识化学问题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
任何束缚学生手脚,只允许他们冥思苦想的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只有让学生充分进行生活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
例如,结合空气、水、酸、碱、盐等内容的学习,组织学生对本地区的环境状况(饮用水、空气、土壤等)、空气的污染状况、污水处理厂的流程和原理、周边农村施用化肥和农药的具体情况等进行调查.
结合无锡太湖蓝藻事件、白色污染等,组织学生关注新闻并从网上查询分析原因。
通过这些实验和调查活动,运用化学原理积极展开思维,不仅使学生树立绿色食品、绿色环保、绿色化学的意识;而且可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去亲自体验,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就理解了知识,掌握了知识。
四、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新教材努力从化学的视角去展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用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和对有关的社会问题做出判断决策的能力。所以,化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陆’ 求初中化学教学论文

初中化学中的化学史教学资源
作者:肖梅(南京晓庄学院 化学专业 09师范班)
指导老师:龙琪
[摘要] 本文在对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史料的内容、呈现方式、近年来教材中化学史的比重变化、教育功能分析的基础上,给出相应实施建议并举例剖析了如何开发教材中化学史料的教育功能,对化学教育中化学史资源的利用不当之处提出了些许建议。
[关键词] 化学教材;化学史;教学资源

一. 前言 在西方最早提倡科学史教育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的英国科学促进协会主席在1851年的一次演讲中呼吁:“我们要教给年轻人的,与其说是科学结论不如说是科学史”。二战后,以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着名教育家、化学家科南特(J.Conant)为代表,一批教育家进行了以案例教学法引入学校进行科学史教育的实践,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全世界的教育都陆续开始重视科学史的教育,也陆续获得了成功。
中国从初中三年级开始开设了化学教育,对初中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入门课程,教材很注重启蒙的作用。而且初中学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尚属少儿期,还是一些直观的、趣味性的东西更能刺激其大脑兴奋.化学史教育,不单纯是讲一些小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适当通过一些史实的介绍,能使学生理解相关科学知识、科学过程与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我国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把化学史作为“可供选择的学习情境素材”, 化学史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真实的学习情境, 为其营造生动有趣、基于生活经验与社会文化的学习氛围,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起促进作用。正如美国着名科学史家萨顿所说“:科学史能够帮助我们达到教学的主要目的, 它能够说明科学之意义, 科学之功能和方法, 科学之逻辑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含义, 科学之深刻的人性,以及科学对于思想净化和文化整体化之重要意义。”可知化学史是化学教育的重要资源。

二. 化学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呈现方式
(一)应用现状
开展化学史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的普遍承认。但是,化学史的教学功能能否得以充分发挥,必须以老师是否在化学课程教育中开展化学史的教育教学,以及得到的效果来看。而化学史教育教学开展状况可以通过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化学史进行化学教学的频次程度得以反映。

图1 教师教学中引入化学史进行化学教学的频次

从表中可知,54%的教师从不使用化学史进行教育教学,偶然使用化学史的教师仅占调查总数的43%,而经常使用化学史进行教育教学的教师仅为3%。由此可见,当我国中学化学史教育教学的开展状况不容乐观。
针对这一状况,笔者参考了一些文献整理得出化学教师对在课堂中引入化学史教学认识。表格设计是以教学论过程为主要依据,从中学“教”与“学”的实际出发,通过人员、物质、信息3个方面来全面寻求原因。

表1:化学教师对在课堂中引入化学史教学的认识调查表
完全同意 同意 中立 反对
⒈教材中涉及的化学史知识范围广、知识面大 12 (30 %) 6 (15 %) 2 (5 %) 20 (50 %)
⒉化学史知识中考、高考考点较少 20 (50 %) 16 (40 %) 1 (2. 5 %) 3 (7. 5 %)
⒊化学史知识中考、高考考题容易 24 (60 %) 15 (37. 5 %) 1 (2. 5 %) 0 (0 %)
⒋化学史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30 (75 %) 10 (25 %) 0 (0 %) 0 (0 %)
⒌化学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21 (52 %) 16 (40 %) 2 (5 %) 1 (2. 5 %)
⒍对学生来说,化学史知识是十分难学的知识 12 (30 %) 10 (25 %) 2 (5 %) 16 (40 %)
⒎对教师来说,化学史知识是十分难教的内容 15 (37. 5 %) 12 (30 %) 1 (2. 5 %) 12 (30 %)
通过上述调查分析表明,中学化学教师普遍认为重视和加强化学史知识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由于受“中考指挥”和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一部分教师认为中考、高考中涉及化学史知识的考点较少,考题容易,教师只须念念教材,学生只须背背考点,所以教也容易,学也容易;另一部分教师则认为化学史知识范围广、知识面大,要在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上进行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二)化学史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科学史进入科学课程的5种方式: ( 1) 作为引入新知识的背景素材; ( 2) 作为例题与练习题; ( 3) 作为相关资料插入; ( 4) 作为扩展性阅读材料; ( 5) 作为科技活动素材。并且指出,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中引入科学史, 主要是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一种途径和手段, 科学史不应作为新的知识点来考核, 其教学效果应当通过学生对相关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学过程与方法的理解以及学生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育来体现。

表2 人教版中化学史
章节 化学史的
主要内容 化学史的
切入点 化学史的
呈现方式

绪言 火的发现和利用及一些古代物品;道尔顿、阿伏加德罗及原子和分子的构成;门捷列夫及元素周期
正文
图片,文字

第一单元 课题2 炼丹术和炼金术、早期的化学实验室
正文
图片,文字

第二单元 课题1 拉瓦锡及氧气的发现、空气的成分 正文
图片,文字

第三单元 课题1 拉瓦锡、普利斯特里、卡文迪许及水的组成
资料
文字
第四单元 课题1 院士张青莲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
资料
文字,图片

第四单元课题2
道尔顿及元素符号
资料
文字,图片
第五单元课题1 拉瓦锡及质量守恒定律
资料
文字,图片
第六单元课题1 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
化学•技 术• 社会
文字,图片

第六单元 课题1 课后习题
石墨炸弹
习题
文字

第六单元 课题3
温室效应
正文
文字

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的利用
正文
文字,图片

第七单元 课题2
能量及我国古代烧制陶器
正文
文字,图片

第七单元 课题3
雕像及酸雨的危害
活动与探究
图片

第八单元 课题1 金属材料;青铜奔马;沧州铁狮;铅的利用
正文
图片,文字

第八单元 课题3
我国古代炼铁
正文
图片

第十一单元课题1
大理石作为重要建筑材料的应用
正文
图片

第十一单元课题1 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
资料
文字,图片

第十一单元课题2
18 世纪化学肥料的使用
正文
文字

第十一单元课题2
物质的分类
拓展性课题
文字

第十二单元课题3
导电材料;纳米材料 化学•技术• 社会

文字
从上面表格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史教材多以插图和阅读材料的方式呈现。插图所展示的化学史内容广泛, 涉及化学家肖像、实验仪器设备、日常生活中难以见到的实物。插图与正文内容互为补充, 生动形象地说明或解释知识, 促进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其次, 插图与课文文字的合理搭配, 使教材在视觉上显得图文并茂、错落有致,呈现出一种和谐美, 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阅读材料是课文正文内容的拓展。由于受教材篇幅和学科知识结构的限制, 一些化学史素材不便出现在课文正文中, 所以教材中在课文正文旁边或课后设置了各种栏目 ,如“ 资料”栏目, 这种呈现方式的目的在于:一方面对课文正文内容进行补充拓展, 开阔学生视野, 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 另一方面又能保持课文正文知识严谨的逻辑结构, 突出学科知识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三. 教材中化学史材体现的不足之处
2001年新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化学史呈现的形式更多样化,内容更丰富,在文内增加了不少插图和实物照片。如:彩陶、古画、雕像,透明金刚石薄膜等,在加上适当的文字说明或描述,把化学史知识融汇在各单元各课题中,画面色彩明丽,其真实、直观、亲切、深刻,比文字更有说服力,使得化学史知识更直观易懂,更接近于生活,能提高初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便于学生有效地学习、理解和掌握,有利于给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等学习素材,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逐步认识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2],但就化学史材内容、呈现形式、分布等还有某些不足之处。

(一)化学史材过于粗略
表1化学史在近年教科书中所占比例
版本 1978 1982 1987 1994 2001 2001(新课标)
比例 5% 15% 15% 31% 32% 50%
由表中可看出从1978年到2001年的新课标教材中化学史材的比例大幅度提高,可以感受到化学史教育的重要性已深入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中。但纵观教材可以发现化学史材都经过编写者的改动,讲得过于粗略,使本应该达到在潜移默化指导学生学习科学方法的目的完成不了。例如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两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他把少量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发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 。他研究了剩余4/5体积的气体,发现这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他误认为这些气体全部都是氮气(拉丁文原意是“不能维持生命”)。
拉瓦锡又把在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较小的容器里再加强热,得到了汞和氧气(化学式为O2),而且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密闭容器里所减少的体积。他得到的氧气加到前一个容器里剩下的4/5体积的气体中,结果所得气体跟空气的性质完全一样。”我们都知道拉瓦锡开始并没有将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称作氮气,在1791年夏比塔才称它为氮气;也没有“氧气”,拉瓦锡称它为“弹性流体”,是后人在后来的不断摸索中定义了氧气。加上这样的信息占不了多少空间而且简单易懂,加上去并不麻烦,可以给学生暗示科学的发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得到结果。

(二)关于化学史的习题过少
鲁教版教材为加深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 在课后以练习题目的方式呈现了另一则化学史素材: 波义耳为探索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而进行的实验。教材利用这则材料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对波义耳与质量守恒定律擦肩而过的原因做出分析。利用练习题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化学史素材中的事件做出分析与评价, 不但可以启迪学生思维, 巩固所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受到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为逐步深入理解科学本质打下基础。化学史素材成为“静态”科学成果和“动态 ”过程与方法的载体, 成为促进学生掌握自然科学方法、理解科学本质的催化剂。而人教版关于化学史的习题少之又少,使学生在学习化学中忽视化学史。

(三)教材中的化学史涉及到的中国人物较少
与我国有关的化学史素材(明确指出的)在化学教材的化学史中都占据着较大的比重。然而,在教材中涉及到的中国人物的名称却是凤毛麟角。这不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利于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化学史料在教材中分布不均衡
从化学史素材分析研究中可以看出,化学史料在三种版本的教材中的分布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一方面,在化学史料广泛地融入教材的基础上,化学史料并未覆盖教材中的所有章节,每种版本的下册涉及的化学史较少。另一方面,教材中有些章节的化学史料存在着较为集中的现象,如上教版中第三章第二节中原子中有关化学史的内容,阅读材料三处,图片7幅,涉及化学家4个。化学史料的过于集中造成了化学史资源在某种程度上的浪费。

四 对教材中化学史教育功能开发的建议与思考
现在国内大多数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侧重于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习题运用,用化学史来强调化学家们的天资聪颖和勤奋。忽视化学家的错误,研究的艰辛,也就是化学家们的“人性”,使化学家这一职业离学生越来越远。

(一) 教师应精心创设习题情景,进一步在习题中开发化学史教育功能
运用化学史创设习题情境是将化学史引用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优点在于不仅可以是本来枯燥、无味的习题变得生动、活泼,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受到来自化学史的熏陶与教育。鉴于教材中的化学史料普遍存在“有而不足”的局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挖掘化学史料素材编制习题,弥补教材中化学史习题的匮乏。教师在编制习题时,要选择一些典型的化学史料的素材,选材不仅要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一定是化学科学发展过程中起关键性或突破性作用的内容, 如元素和物质发现史、化学概念和理论发展史、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等。编制习题时,还应围绕“科学事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这条主线展开。这条主线涉及的四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它既是科学史内容的核心,也是教学与训练、评价的主线。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维角度获得全面发展。此外,编制习题时应根据化学史教学的内容、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层次的题型,体现不同层次的教育功能。可以是选择题、是非题、填空题、小论文或问题解决等多种题型。

(二)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化学史料的内容和呈现方式程中进一
富 虽然教材中的化学史料是教材编辑者立足于课程标准,根据教材内容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材中的化学史史料是“取之能用,用之有效”的。一方面,教材中的有些化学史料的内容过于简单,不利于其教育功能的发挥,这些史料的内容有待进一步丰满。在使教材中的化学史史料丰满起来的过程中,不一定使其完整无缺,重要的在于凸显其教育功能,使学生真正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如鲁教版第七单元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仅在挑战自我中以习题的形式呈现教育意义不大,若能在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的实验探究后再以文字加反应原理呈现,学生就更能理解其本质,更好地掌握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这一知识点。
另一方面,由于化学史料在教材中分布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各个学校的资源条件不同、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情况各异、学生的原有知识、兴趣爱好和心理发展特点等都有差异,这些因素影响着化学史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基于这点考虑,为了充分发挥化学史的教育功能,教师在备课时还应该在化学史的呈现方式上下功夫。

(三) 教学中应适当增加我国的化学史料和人物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历史悠久,有着璀璨的历史文化财富,与化学有关的历史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的黑火药、造纸术,声名远播的中国瓷器,中国炼丹家的发现……这些都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不朽的荣耀,其中都闪烁着化学的光芒。教材中关于我国的化学史的数量还算差强人意,但是我国化学家的名字确是少之又少。为了进一步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质量,提高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适当增加我国的化学史和有关人物的名称是大有裨益的。不仅如此,我国历史名人在教材中的出现还能为学生树立榜样的作用。可以参考引入的人物很多,如东汉时期的炼丹家魏伯阳,晋代炼丹家葛洪,我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徐寿……

(四)加强中学化学教师的化学史素养
将化学史教育推广到整个科学史教育层面,从实践方面来看,尽管在科学史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无论在课程标准还是在教材中都有着明显地体现,但是科学史教育并没有形成一种主流。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广大科学教师本身没有受到多少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教育。正像BAAS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份报告中指出的那样,“他们(科学教师)的行为和思想都是职业训练的结果,缺少对科学本质和目的的理解”。因此,教材中化学史教育功能的开发除了受到教材自身的一些因素的限制外,最大的问题是多数的中学化学教师本身缺乏化学史的背景知识。这些教师本身在学习期间没有系统地学习化学史,也很少从化学史的相关教材中得到启发。因此,他们在成为教师后就很少愿意用化学史来教学,或很少知道如何正确地进行有关化学史内容的教学。因此,通过再培训、教师间交流等形式提高中学化学教师的化学史素养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积极探索有绩效的化学史教育,是充分挖掘化学史的教育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
[2]. [英] J.R.柏廷顿着 胡作玄译化学简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p.107-108
[3]. 许青锋.化学教学应重视化学史的教育.教学探新
[4]. 杨艳丽 .任志鹏. 中学化学中化学史教学的现状调查与思考.化学教育,2005.(10) 46-47
[5]. 杨庆元.中学化学史教育综述.化学教育,2006.(11) 61--62
[6]. 王秀红,于建军.中学化学史教育教学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化学教育,2009.(2) 71--73
[7]. 孟献华.中学化学教师结合化学史进行教学的调查与分析.化学教育,2005.(2) 48--50
[8]. 毕华林,辛本春.中学化学教材中化学史内容编排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8 .3(28) 63--65
[9]. 李艳梅, 郑长龙, 李德才.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中化学史教育内容的选择与呈现.化学教育,2007 .(5) 61--63
[10]. 赵永芹.谈中学化学教育中的化学史教学. 理科教学探索,2007
[11]. 魏少红,牛晓玉.谈化学史教育的重要作用, 安阳大学学报
[12]. 王旭东,荆黎田.谈化学史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文化教育 ,2007
[13]. 王伟群,王慧.让化学家的真善美走进化学课堂.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报,2003
[14]. 刘霖.巧用化学史培养创造性.化学教育,2003.36(5)
[15] 张成山.浅析如何进行化学史的教育.高校理科研究,2003
[16]. 刘传银,薛梅,杨晓芳.浅谈化学史教育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17]. 马刚,向炳莲.论化学史的素质教育功能.化学教育,2000
[18]. 马磊.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考试周刊,2008
[19]. 曾凡芝.化学史在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渗透. 柳州师专学报,2003
[20]. 韩永娟.化学史料在中学化学中的教学功能释例.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9
[21]. 郭瑞斌,徐大仁,莫尊理.化学史课程资源的开发特点及途径.化学教育,2007
[22]. 刘前树,邱道骥.化学史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化学教育,2007
[23]. 关婷婷,苏育志,常向阳.化学史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教育功能. 广东化工,2005
[24]. 梁建军.化学史:教育理解科学本质的切入口.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25]. 梁建军.化学史教学在学生理解知识结构中的作用.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

‘柒’ 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毕业论文 急急急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热点,自主学习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形成依赖于教师有意识地按照能力形成的规律,去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并通过一些相应的主体活动才能获得知识与技能。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开展化学实验的探究,让学生“模拟”科学家去探索问题,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操作、想象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呢?

1、寻找合适的自主探究素材:

根据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我们使用的是2001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我们一直坚持“依据课程标准、灵活使用教材”的原则,对人教版的教材进行二次资源开发和利用。

1.1 对图片的利用与开发。教材编排了众多彩色图片,有化学发展的历史资料图片、有实验操作图片、有实验现象图片、有数据资料图片,这些图片清晰而又明快的表现了主题,使教材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如何利用这些图片呢?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我们改变了过去教师一个人在台上孤立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记的旧习惯,针对不同的图片,首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分组讨论,探讨一些问题,整理记录,逐步形成结论。图片给予的学习空间是编排教材的作者和教师无法想象的,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会将发散思维影响到每一个人,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图片,学生很容易形成许许多多的结论,并且学生对图片相关知识的掌握更深,一看到图片就想起了内容,突破了重点和难点,学生相互之间融洽地交流和合作,营造了和谐的课堂。

11 1.2 对实验的探究与改进。教材拥有许多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小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实验教学是化学课程的显着特征,教材更是充分突出了化学实验。但是教材中的部分实验还存在很大的开发空间,如教材第37页实验2—5所示过氧化氢分解实验,(1)装有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木条不复燃。(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木条复燃。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了探究并改进此实验,兴趣小组的同学经过热烈讨论,制定了三种实验方案并进行了大胆探究:第一组同学采取增大H2O2溶液浓度的方法,用10%的H2O2溶液加热,结果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第二组同学在5%的H2O2溶液中加入2滴新制氢氧化钠溶液,加热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木条复燃;第三组同学从实验装置上进行了改进,效果很好(见左上图)。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同学们经过讨论,还提出了下列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研究:①由第一组同学的实验可得出:影响H2O2分解产生O2的量的多少及分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②由第二组同学的实验可分析得出氢氧化钠所起的作用可能是什么?③第三组同学的实验验证了实验前同学们猜想的正确性,其中,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经过这样尝试,学生既丰富了自己的实验知识又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时一个实验的改进会给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

1.3 对人文科学和情感态度的开发与培养。教材突出了让学生认识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认识物质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关系,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这些目标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待自然、物质和科学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又有利于学生对待社会和自身发展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通过学习化学,注重了本地的环境污染的调查与保护,如有些学生主动拾起教室内、楼道、校园内的纸屑、果皮、食品袋、冰糕棒等。甚至有的学生制止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使校园焕然一新、十分清洁。让学生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校园的情感。

2、创设恰当的自主探究问题:

2.1.创设情景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探究的问题和兴趣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体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问题,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意识、探究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师生在问题情景中互动、体验、探究、实践、感悟,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有些学生认为蜡烛燃烧现象见得较多,不观察就知道实验现象。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我们设置了问题群:你见过的蜡烛有哪些形状和颜色?你以前点蜡烛时有哪些发现?今天,我们再次点燃蜡烛,请你带着这样几个问题观察,蜡烛燃烧中有哪里变化?火焰有几层?哪层温度最高?有时燃烧为什么会冒黑烟?…通过系列的学生未知的问题群,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就激发起来了。有了探究的问题和欲望,再适时引导观察、探究,同学们个个认真观察、记录,又一次成功地自主探究就成功了!

自主探究学习的初期,教师要积极引导帮忙学生提出问题,逐渐转向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要求教师创设一种民主、开放、灵活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就会逐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发挥充分,就才能有真正的探究性学习。

2.2.贴近生活事例,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是自主探究的出发点,也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在自主探究学习时,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化学知识着手,最能培养学生从平常生活中追根溯源,发现问题的意识。让学生感到化学问题就在你身边,就在你平常的生活之中,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到化学的无处不在:“生活处处皆化学”。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调查采访等探究形式,把化学知识运用于生活,或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沟通中,增长见识和能力。

2.3.利用课堂资源,激励生成问题。

课堂中的教与学是动态的过程,特别是在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更是出现一些出人意外的事情。在老师的引导中,在实验的探究中,在学生的读书中,在同伴的讨论中,在自己的归纳中,往往会有许多的新的发现。这些新的发现就是课堂资源,也是极其有价值的新问题。老师在其过程中因势利导,进一步激励学生生成新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空气”这一节时,做完了红磷在钟罩里燃烧的实验后,有同学提问,剩余的约五分之四的气体能支持燃烧吗?这个问题原不在教学计划之中,但是教师没有放弃,而是充分地肯定了这一同学的问题意识,并及时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最后,师生在探究实验中,找到了问题答案。课堂时常会出现意外,但意外中蕴涵着丰富的探究资源。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中的意外,因势利导,恰当组织自主探究性教学活动。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从学习过程、材料、网络或其他途径发现新的问题,然后进行更开放、自由的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充分讨论,归纳总结出相应知识。根据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而开展不同的自主探究,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进行。适时的自主探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思维也活起来了,收获是意想不到的大!

3、进行广泛的自主探究拓展: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自主探究学习,对于加深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爱好和保护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他们学的更好更活,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加强思维品质修养都十分有益。

开展课外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有:

3.1家庭小实验。让学生按教材学习的知识,在家里有身边的材料(如茶杯、食醋、纯碱、鸡蛋壳、酒、蜡烛等)做一些小实验。通过小实验的探究、观察、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3.2课外阅读。可以上网或到图书馆阅读化学家的故事,阅读科普读物,阅读有关现代科技成果方面的文章等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3.3课外参观、调查。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调查城镇化工厂、化肥厂、食品厂、造纸厂、自来水厂等,了解一些工业生产原理及其对环境污染的状况,提出防止污染的建议等。也可以调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事例,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一些简单的自主探究,予以解释。如在学完“水资源的保护”这一课题后,让学生通过调查身边的水资源污染的情况、通过收集报纸、上网收集关于水资源保护的一些知识,并把活动过程及改进保护水资源的建议写成小论文,然后与同学交流。另外组织部分学生开展社会小实验和社会调查。如“自来水的硬度检测”,“污染空气”与“酸雨”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调动同学们自主探究学习化学的兴趣。

3.4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先设计自主探究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探究。还可以组织化学展览和化学综艺晚会,让学生自己撰写文章、编辑化学小报、问题征集及游艺活动。

实践证明,进行广泛的自主探究拓展,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策略。鼓励学生课堂内外自主探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发展志趣和爱好。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只要我们寻找到了合适的自主探究素材,创设了恰当的自主探究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自主探究拓展,就会构建新的学习主体,就能坚持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学生自主的探究的热情就会自然而然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信心、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主动意识就会明显增强,学生个性特长也就会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就会得到明显提高

‘捌’ 课标教材中提供的学习情境素材的教学功能是什么如何利用这些学习情境素材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活动的产生与学习情景具有密切的关系,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情景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全面素质的发展‌。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是为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设置的‌。实验探究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的基本活动形式。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具体活动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体现科学探究的积极的活动方式。这些活动本身就是初中化学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实现化学课程目标的基本保证。

为了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主动进行,在学生熟悉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引发矛盾和冲突,能有效地调动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此,标准中设置“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这些素材包括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背景资料,如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等。这些素材旨在帮助教师理解课程目标,教师可在相关主题的教学中利用这些素材来创设学习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体验化学与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玖’ 化学课应该怎么上

刚升入初三的同学,要增学一门新的基础自然科学——化学。初中化学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是化学学习的基石,学好其基本知识和技能亦是一代公民所必须拥有的基本素质。如何入好化学之门,看如何学好初中化学,如何入好初中化学之门则要看入门的开堂课。老师如何精心设置好初中化学的第一课,将是引领学生走入化学世界大门的重要一环。按现在新课程的理念,教师是新课程建设者和开发者,作为教师要用好教材,但应不被教材所禁锢。我想可以从以下面几个方面思考整合设计自己的教学:
一、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当一个个体对某一学科发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心情愉快的去进行学习,而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他学习能力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就有可能取得优良的成绩。
在化学第一课,组织学生感兴趣的化学素材,透过这些素材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依学生的成长特点来看,感兴趣的东西首先是外在的,外在能让学生感兴趣的不外乎是好听、好看、好玩的。因此第一课可从这三个方面去找素材,上好化学的第一课。“好听”的在化学上最多的是化学历史、与化学有关的故事、生活常识,可以通过讲述的方式向学生展现。“好看”的有化学实实中和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学生觉得惊奇的现象,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方式展示,也能通过视频展示。“好玩”就是让学生亲自做一些实验,让其在开堂课就体验到化学实验的魅力。
二、要能引导学生确立自己学习目标。有趣的事物只能起外在的吸引,只有内在的因素才能保持兴趣的持久和持久的学习动力。现代国际教育新理念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目标的功能如同灯塔一样起着整体的导向作用,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应鼓励学习者确立自己的目标,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目标,并评定自己在达到目标过程中获得的进步。只有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工作目标,并形成与获得所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时,学习才可能是成功的。在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出发点都不同,有为上高中大学为目标的,有只为混完九年义务教育为目标的。其动机不同,学习的动力强弱也不不样。作为义务教育最起码的学习目标就是完成义务教育对公民教育中最起码的素质教育。让学生能认识到不论出于哪个层次需求学习化学都具有用性,确立学好化学的目标,才能对不同层次目标学生保持学习兴趣产生持久刺激。化学作为中考必考科目,对定位读高中大学的学生目标明确,学习主动性较强,学习内在动力也持久。对于不想继续读高中大学的学生,则要拿化学知识在现代生活中的实用性和少了则有缺陷的实例来刺激他们,让他们觉得学习初中化学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常识,来确立其学习化学的目标,才能使这样的学生学习热情持久。

阅读全文

与化学教学中应如何选取素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66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3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268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9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05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18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28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29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4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98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0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753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169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5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55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4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14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