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化学知识 > 化学的院士有哪些

化学的院士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2-03 04:46:50

A. 世界有哪些着名的化学家

1、彼得·阿格雷

彼得·阿格雷(Peter Agre,1949年1月30日-),美国医生和分子生物学家。因对细胞膜中的水通道的发现以及对离子通道的研究,与罗德里克·麦金农一起获得了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

阿格雷现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布隆伯格学院讲席教授及约翰·霍普金斯疟疾研究所(JHMRI)所长。

2、库尔特·阿尔德

库尔特·阿尔德(德语:Kurt Alder,1902年7月10日-1958年6月20日),德国化学家,1902年7月10日,阿尔德生于德国克尼格许特(今波兰霍茹夫),1950年与奥托·迪尔斯因对二烯合成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1958年7月20日逝世于德国科隆。

阿尔德还研究了二烯反应的可逆性——反应的产物分解为一些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本是反应的原料。

3、斯凡特·阿伦尼乌斯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瑞典语:Svante August Arrhenius,1859年2月19日-1927年10月2日),瑞典化学家。

提出了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的阿伦尼乌斯理论,研究了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得出阿伦尼乌斯方程。由于在物理化学方面的杰出贡献,被授予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

4、黄鸣龙

黄鸣龙(1898年8月6日-1979年7月1日),江苏扬州人,着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鸣龙改良的沃尔夫-凯惜纳还原法在当时的国际上广泛应用(现又改良),并编入各国有机化学教科书中,是第一个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有机反应,简称为黄鸣龙还原法。

5、梅尔文·卡尔文

梅尔文·埃利斯·卡尔文(英语:Melvin Ellis Calvin,1911年4月8日-1997年1月8日),于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出生,美国化学家,因与安德鲁·本森和詹姆士·巴沙姆发现卡尔文循环,或称卡尔文本森循环而声名显着,196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B. 华东师大有多少院士,化学系有多少院士

两院院士共9人,其中化学系2人 童庆禧(1935.10-),遥感技术与应用专家。湖北武汉人。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前任所长,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1年毕业于苏联敖德萨水文气象学院。 我国最早从事遥感研究的专家之一。 薛永祺(1937.1.11-),红外和遥感技术专家, 江苏张家港市人。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院长。 195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 后一直在中科院上海研究所从事多光谱和成像光谱技术研究, 期间曾赴国外进行合作研究, 为我国建立机载实用遥感系统提供了多种先进的遥感手段, 并推动了我国遥感技术的应用。先后研制成功多光谱扫描仪、 成像光谱仪、超光谱成像仪。在航空遥感器应用于水文、地质、 考古、环境污染监测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效果。 开拓三维成像遥感新技术, 提出将扫描光谱成像和激光扫描测距一体化, 实现物地面控制点快速生成数字地面高程模型和地学编码图像, 特别适用于滩涂、沙漠、草原、岛屿等交通困难地域。 宋大祥(1935.5.9-),蛛形学与无脊椎动物学家, 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 1953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东吴大学)生物系,1953- 1955年华东师范大学动物学研究班研究生。 1955年9月至1957年3月哈尔滨师范学院生物系助教。 1957年4月至1961年4月攻读北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甲 壳动物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曾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 动物学会理事长、《动物学报》主编等职。 1995年4月任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博导。 1999年1月至今,河北大学教授、博导, 现为该校生命科学学院名誉院长。先后作为访问学者到法、美、德、 日、韩、南斯拉夫、荷兰和新加坡等国的大学、研究所、 博物馆进行访问或合作研究。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丁德文(1941.2.7-), 海洋生态环境学家,辽宁省辽阳市人。 1965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应用物理专业。 现为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暨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研究员 、名誉主任暨所长。兼任大连海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上海交通大学讲座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名誉院长 。 胡和生(1928.6-),数学家,生于上海,原籍江苏南京。 1950年1月毕业于大夏大学数理系。 1950年8月至1952年7月在浙江大学当研究生, 师从苏步青教授。毕业后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 助理研究员。1956年调至复旦大学任教。1993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早期研究超曲面的变形理论、 常曲率空间的特征等问题,发展和改进了着名数学家E· 嘉当等人的工作。在黎曼空间运动群方面, 给出了确定黎曼空间运动群空隙性的一般方法, 解决了持续60多年的重要问题。对有质量规范场的存在性问题、 团块现象和球对称规范势的决定等问题,都取得难度大、 水平高的重要成果。在调和映照的研究中, 发展了孤立子的几何理论。撰有《孤粒子理论与应用》、《 微分几何学》等专着。研究成果“经典规范场” 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李瑞麟(1928.9-),化学合成专家。 1950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化学系。 曾任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甾体激素组组长, 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药物发展室主任。 曾受WHO资助以访问学者去英美两国访问考察、 受美国北卡RTI研究所聘为顾问。 现为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他是中国女用计划生育药物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陈子元1924.10.5,核农学家。祖籍浙江鄞县, 生于上海市。 1944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化学系。先后在大夏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任教。 1953年调浙江农学院任副教授兼化学教研室主任。 1960年起兼任农业物理系副主任,1978年晋升教授。 1979-1989年间任浙江农业大学副校长、校长。 曾任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农业科学评议组组长、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及分组召集人。 现任浙江省科协副主席、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任、 农业部及浙江省核农学重点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和中国原子能农学会 名誉理事长,浙江省核学会荣誉理事长等。 徐僖(1921.1.16-),生于江苏南京。高分子材料学家。 我国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1940-194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获工学士学位; 1947-1948年毕业于美国李海大学化工系, 获科学硕士学位。1945年在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任助教; 1946-194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化学系任讲师;1950- 1953年受聘重庆大学化工系副教授; 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在西南地区自己设计、 完全采用国产设备和国产原料的第一个塑料工厂重庆塑料厂的副厂长 、总工程师;1953年创建了我国高校第一个塑料工学专业。 1954-1981年在成都工学院、成都科技大学任系主任、 副校长、教授。1960年撰写、 出版了我国工科高校第一本高分子教科书《高分子化学原理》。 唐崇惕(1929.11.26-),寄生虫学家, 厦门大学生物系教授,福建福州人。 1950年考入厦门大学生物系。 汪品先(1936.11-),海洋地质与微体古生物学家。 江苏苏州人。 1960年莫斯科大学地质系毕业。 之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工作到1972年。 现为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教授。

求采纳

C. 中科院化学所最牛的是哪个领域推荐几个好导师……

中科院化学所各门类均衡发展,但比较突出的是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有机合成的黄志镗院士、
有机固体的设计合成、物性与结构研究
朱道本院士,物理化学中分子反应动力学,分子束激光光解动力学,飞秒化学动力学,团簇光谱与质谱及其现代分析方法的
朱起鹤院士,都是中国化学界的泰斗,你要考他们的研究生得充分加强自身素质!

D. 你知道有哪些近代化学史上的化学家他们有哪些成就

一、唐敖庆

唐敖庆(1915 11.18 - 2008 07.15),男,江苏宜兴人,理论化学家、教育家和科技组织领导者。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 大学博士学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名誉主任,吉林大学教授、名誉校长,中国量子化学之父。他是中国理论化学研究的开拓者,在配位场理论、分子轨道图形理论、高分子反应统计理论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杰出的研究成果,对中国理论化学学科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还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届主任,创建了中国的科学基金制度。

二、卢嘉锡

1915年10月26日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祖籍台湾省台南市。卢嘉锡于1926年上过一年公立小学,1927年后相继在厦门育才学社和大同中学初中就读过一年半,1928年秋考入厦门大学预科,时年13岁。

1930年进入厦门大学化学系,1934年毕业,同时修毕数学系主要课程。毕业后留校任化学系助教三年,同时兼任中学数学及英文教员。1937年考取中英庚款公费,进伦敦大学学院学习,两年后获伦敦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

1939年秋,他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结构化学研究。在此期间,他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其中不少成为结构化学方面的经典文献;1945年1月~1945年11月任美国加州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员。1946~1960年任厦门大学化学教授。

1981年5月~ 任中国科学院院长。1984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早年设计的等倾角魏森保单晶X射线衍射照相的Lp因子倒数图,载入国际X射线晶体学手册,称为“卢氏图”。

在非线性光学晶体新材料探索研究中,提出了性能敏感结构的新概念。组织多学科的队伍,发现了优秀的新型无机类芳香性紫外倍频晶体低温相硼酸钡(BBO),含四个过渡金属原子,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两个网兜状福州模型,而后又提出了一种新双氮分子络合物。

三、侯德榜

1890年8月9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 1916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获学士学位. 1918—1921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其主要贡献是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

四、邢其毅

1911年11月24日出生于天津市。1933-1936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院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1936-1937年在德国慕尼黑大学维兰德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1937-1941年在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44-1946年在新四军华中军医大学任教。1946起历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有机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后任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员。

他是我国多肽化学研究方向的开创者,是我国进行接肽方法和标记氨基酸研究的第一人。他提出用硝基苯甲酸酐与氨基酸发生德肯-威斯特(Dakin-West)反应使氨基酸末端生成一个带色的氨基酮化合物,这是一个识别氨基酸羧端的好方法。

1959年,在国家科委的组织领导下,由北京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和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研究队伍,开始胰岛素合成研究,邢其毅是这个研究集体的学术领导者之一。

经过数年的共同努力,人类第一个用人工合成方法得到的活性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终于在1965年降生在中国大地上。另外他主持撰写的《基础有机化学》是一部综合反映现代有机化学的教科书,对于高校的有机化学教学具有广泛影响。这些着作滋育了几代化学家的成长。

五、徐光宪

1920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市。194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化学系。1946年任交通大学化学系助教。1947年赴美留学,195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不久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至今。

历任北京大学原子能系(后改为技术物理系)副主任、稀土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中国化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稀土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徐光宪的成就在于提出的稀土串级萃取理论,使我国稀土分离技术和产业化水平跃居世界首位。

E. 巨星陨落!张俐娜院士去世,生前都获得过哪些奖项

张俐娜院士是我国着名的化学家,是武汉大学首位女院士,她于2020年10月17日晚不幸离世。她对我国的化学研究,有着突出贡献。曾经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她研究成果的创新性、价值、前景在国内外,都有着重要影响。

3、张俐娜院士

张俐娜院士出生于1940年,今年已经有80岁的高龄。自己在2019年退休之后,本身应该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自己常年工作积累了不少疾病。在退休一年后,于中南医院医治无效去世。我国化学领域,从此少了一位巨星。

F. 应用化学,列出在应用化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外科学家

1、李曙光(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大教授)
地球化学家。1941年生于陕西咸阳。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地球化学专业并留校任教。1983年至198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球与行星科学系进修。先后多次赴德国马普化学所、香港大学作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变质同位素年代学理论研究方面最早发现超高压榴辉岩的白云母含大量过剩氩;证明了超高压变质与退变质矿物之间存在同位素不平衡;较早发现在低级变质条件下稀土元素可活动,且Sm-Nd体系可被重置;首次精确测定了榴辉岩中金红石的U-Pb年龄。最早通过测定大别山榴辉岩年龄获得华北与华南陆块在三叠纪碰撞的结论;系统测定了北、南秦岭一系列蛇绿岩及岩浆岩的同位素年龄,为秦岭造山带多陆块拼合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首次测定出大别山超高压岩石的二次快速冷却曲线,并通过同位素示踪对其多阶段快速折返机制提出较完整模型。
李曙光教授在以下领域做出了系统研究,并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1.他在超高压变质作用中同位素体系及变质年代学理论做出许多开拓性工作:较早发现并证明造山带榴辉岩中的白云母含大量过剩氩;证明了超高压变质矿物与退变质矿物之间存在Nd,Sr同位素不平衡;计算了绿片岩相及叠加兰片岩相变质作用各自的Sr同位素均一化尺度;在世界上首次精确地测定了榴辉岩中金红石的U-Pb年龄。这些工作为正确进行超高压变质定年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2.他对华北和华南陆块的碰撞过程及秦岭-大别造山带演化进行了长期系统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最早测定出大别山含柯石英榴辉岩的Sm-Nd年龄为三叠纪,并证明它们是陆壳俯冲成因,从而获得华北与华南陆块在三叠纪最终碰撞的结论;系统测定了北,南秦岭一系列蛇绿岩及岛弧岩浆岩的同位素年龄及地球化学特征,为秦岭造山带两条地缝合线的厘定及多陆块拼合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还首次在大别山北侧发现古生代岩浆弧和洋壳俯冲成因榴辉岩,系统测定了大别山其它榴辉岩岩,岩浆岩年龄,研究了碰撞后壳幔相互作用及岩石圈拆离过程。
3.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机制是大陆深俯冲研究的着名科学问题。他首次测定出大别山超高压岩石具有二次快速冷却的曲线,对多阶段快速抬升历史给出重要制约。结合测定南秦岭同碰撞花岗岩的年龄,查明俯冲陆壳不同构造单元的U-Pb同位素特征,他提出了一较完整的超高压变质岩多阶段折返模型。
4.寻找富铁矿曾是我国七十年代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他应用趋势面分析成功预测出鞍本弓长岭矿床深部富矿体,并钻探验证成功;应用C同位素证明弓长岭富磁铁矿石中的石墨为菱铁矿变质分解成因,据此提出该富铁矿床成因的新模型,为查明黑富矿成因及扩大富矿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并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二等奖。
上述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重视,第一作者论文的SCI总引用频次477次,他人引用372次。
2、欧阳自远(1935— )
世界着名的天体化学家和地球化学家。他积极参与并指导中国月球探测的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订,具体设计国内首次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与载荷配置和第二、三期月球探测的方案与科学目标,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
欧阳自远原籍江西上饶,1935年10月9日生于江西吉安。1952年从永新中学(现为任弼时中学)毕业后,就读于北京地质学院,并于1956年本科毕业。196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毕业后留所从事科研。1966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1980—1981和1983—1984年在德国马普核物理研究所工作,任客座研究员。1991—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局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贵州省科协主席。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7年7月,被贵州省遴选为贵州省首批核心专家。2008年6月13日,欧阳自远出任奥运圣火在贵州省传递的第一棒火炬手。
欧阳自远院士是我国天体化学学科的开创者。1960年在我国率先系统开展各类地外物质(陨石、宇宙尘、月岩)和比较行星学研究。提出了铁陨石成因的假说,吉林陨石的形成演化模式与多阶段宇宙射线照射历史的理论。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地质体中消融型宇宙尘并提出判据系列,划分了宇宙尘成因类型。对太阳星云化学不均一性与化学演化过程,行星模式丰度,行星与地球大气圈、水圈及内部圈层的起源与演化,地球的能源与演化阶段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模式与理论,为国际学术界所公认。充实了玻璃陨石成因理论,论证了中国白垩系/第三系界面撞击事件,提出地外撞击诱发古气候旋回的假说,以及新生代6次巨大撞击地球事件诱发气候、环境灾变与生物灭绝。近年来提出地球原始组成的非均一性与演化的非均变性理论框架。由于杰出的科研贡献,他多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其中《地下核试验地质效应综合研究》(第一完成人)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贵州省科学大会奖,《吉林陨石综合研究》(第一完成人)获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天体化学》专着(作者:欧阳自远)获199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至今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三百多篇,专着6部,合作主编专着11部。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多项。培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50多人,有的已成为我国地学研究、教学和生产的骨干力量,有的已成长为地球化学各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欧阳自远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级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我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环境科学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岩石圈中国委员会,国际地圈生物圈对比计划中国委员会及国际空间研究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地质所,兰州地质所兼职研究员,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及长春科技大学兼职教授,《环境科学》、《黄金科技》、《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及《地质地球化学》杂志主编,《空间科学学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南极研究》及《Chinese J. of Geochemistry》杂志副主编;《中国科学》等8种科技杂志编委。
欧阳自远曾经在一次访谈中说过:“《科学家传略》给我的影响较大,特别敬重居里夫人;武侠人物里,我最欣赏乔峰的坦荡大气和家国情怀。”
3、傅家谟,
我国有机地球化学学科的奠基者,原籍湖南,1933年5月生于上海。195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上海大学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科协副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5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1961年取得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硕士学位,1956年—1957年任西南煤田地勘局技术员;1962年升为助理,1966年晋升副研究员,1988年晋升研究员。1966年领导建立中国第一个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并任实验室主任。1985年领导组建中国科学院有机地球化学开放实验室(1990年晋升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石油地球化学和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1993年依托国家实验室组建成立“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曾负责和参加完成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中国科学院重大等三十余项科研任务。研究成果获国家级奖7项、部委级奖20项。2003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国际SCI论文100多篇,专着5本、译着1部。代表作有《有机地球化学》、《碳酸盐岩地球化学》、《干酪根地球化学》和《地球化学进展》等,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40多名。
4、张本仁
地球化学学家。1929年5月28日生于安徽怀远。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56年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中国地质大学教授。80年代前期他将成矿带地球化学研究与区域基岩地球化学测量相结合,突破了当时勘查地球化学单一找矿目标和就异常评价异常的局限,并开发出基岩测量数据在解决地质和成矿问题上的多种应用。80年代后期至1991年,他提出了以区域岩石圈为基础的区域地球化学新理论和新方法,用于秦巴地区的区域地球化学研究,将区域岩石圈研究与区域构造、岩石、矿产研究有机结合,深化了对区域岩石圈演化、构造发展、成岩成矿规律的认识。1992年以来,通过壳幔演化和相互作用研究,探讨了秦岭-大别山造山带构造分区与演化,揭示了造山运动的深部过程及其动力学因素。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于崇文
地球化学家。1924年2月生,宁波镇海人。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长期从事地球化学基础理论、理论地球化学、区域地球化学和数学地质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元素地球化学区域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从事的专业方面,理论上颇多建树,如在区域地球化学方面,为发展中国的区域地球化学作出了开拓性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1]。
6、涂光炽
1937年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1944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1949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博士学位,1949—1950年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ResearchAssociate,1950—1951年在清华大学任副教授,并首先在中国开设地球化学课程,1951—1954年在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1955年任北京地质学院副教授,1956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自1960年起任副所长。同期仍兼任北京地质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教授。1966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七届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国家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兼任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委,中、英文《地球化学》、《矿物学报》主编。自1987年起为美国地质学会终身荣誉会员,曾任《》杂志国外编委。
涂光炽20世纪50年代在祁连山及西北干旱地带作综合地质考察。60年代从事华南花岗岩类有关矿床及铀矿地质研究,70年代除继续此项研究工作外,着重从事富铁矿床研究。80年代主要研究层控矿床,后期侧重新疆北部及黄金地质并持续至今。90年代开始超大型矿床、低温地球化学及分散元素成矿研究。1982年,“华南花岗岩类地球化学”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5年,获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工作奖”;1987年“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93年,“中国金矿主要类型、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获国家黄金管理局一等奖(以上着作中为第一作者);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地球科学);1996年,《中国矿床》专着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担任铅锌矿床部分)。

G. 截止到现在还在世的分析化学专业院士有哪些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他们的资料

化学家。江苏镇江人。1952年毕业于沪江大学化学系。1959年获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副博士学位。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50年代末发现了阴离子促使汞电极氧化发生极谱氧化波的普遍规律, 提出界面形成汞配合及汞盐膜理论。系统地研究了钌的极谱动力催化波和吸附催化波并提出其电极过程机理,&127;发现锑(Ⅲ)与各类氨羧配合剂形成配合物,锰(Ⅱ)与酒石酸双核配合物等的极谱波,系统研究配合物的极谱电极过程。研究了各类染料、中性载体、配体等在液/液界面的离子转移及对金属离子的推动过程并探讨其机理及离子转移规律。系统研究各类微电极、化学修饰电极、电化学检测器与液相色谱和毛细管电泳联用。进行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学和生物电化学研究。发表论着500多篇册。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黄本立】男,1925年9月21日生于香港。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广东工业大学兼职教授,五邑大学(广东江门)名誉教授;中国化学会24届常务理事,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主任,中国光学学会光谱学委员会副主任;《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副主编,《分析化学》编委会顾问,《分析化学学报》、《分析试验室》、《冶金分析》、《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等国内期刊编委,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 (1985 -1995), Spectrochimica Review (formerly Progress in Analytical Spectros) (1986 -1995), 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Spectros (formerly Canadian Journal of Spectros) (1983 - ), ICP Information Newsletter (1981 - ) 等国际期刊顾问编委或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分析与环境化学学科评审组成员(1992—1995)何梁何利基金科学奖学科(专业)组评审委员。

1945—1949年就学于广州岭南大学物理系,1950 年在长春东北科学研究所(后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参加工作,78年升副研究员,82升研究员,83年获批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历任分析研究室主任、中科院长春分院及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及长春地质学院兼职教授等职。1986年调厦门大学至今,历任化学系教授、现代分析化学研究所所长等职。

46年来一直从事原子光谱分析研究,1957年提出的新型双电弧光源多次为国内外专着及论文所引用和一些实验室所采用,60年代初在我国首次建立原子吸收光谱装置并发表了国内首批原子吸收论文,所主持的“光谱感光板测光自动化”课题1985年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1975年起从事感耦等离子体(ICP)光谱分析研究,参加过多项获奖工作(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2次,国家科委及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三等奖 2次,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一次),所研制的新型雾化-氢化物发生装置获中国专利。所主持的“ICP进样方法及其过程的研究”1993年获中科院长春分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流动注射在原子光谱分析中应用的技术、新方法”研究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年获厦门大学第七届“南强奖”个人一等奖。

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近二百篇,出版专着有《发射光谱分析》(1977,1979,合着)、《混合稀土元素光谱图》(1964,合着)、《原子吸收及原子荧光分析译文集》(1975,主编,合译)。1982—1995参加过国际会议25次,应邀作过大会报告四篇,特邀报告13篇。

俞汝勤(1935-) 长沙人,分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毕业于长沙雅礼中学。1953年入苏联列宁格勒矿业学院化学系学习,1959年毕业。回国后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1962年调湖南大学,历任化工系教授、校长等职。1984年加入共产党,是中国化学学会理事。《化学传感器》主编。专长于有机分析试剂和化学计量学研究,所主持的“氟离子选择性电极研究”和“有机试剂用于电化学及催化动力分析研究”,分别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着有《现代分析化学与信息理论基础》、《化学计量学导论》等。 选自百年长沙老照片丛书之《长沙名人》

H. 中国着名的高分子学家

卓禧仁,男,1931年2月出生于福建厦门。高分子化学家,现任武汉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3年获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1991年、1999年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和三等奖。已发表论文240余篇。1986年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9年当选为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会士。

曹镛,男,1941年10月生。湖南长沙人。1998年至现在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子光电材料及器件研究室主任。200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院士。曹镛教授在光电高分子材料及器件研究方面的学术成就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承认。共发表有关论文130余篇(其中有2篇是发表在NATURE(London)杂志),根据SCI的检索,被他人引用达2200余次;已获得专利13项,其中中国专利1项,美国专利12项,另有6项美国专利正在审查中。与其他同志共同分别于198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1991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程钅容时,高分子物理化学家。1927年10月生,宜兴和桥镇人。在高分子的分子表征、溶液性质、体积排除色谱、交联高分子网络结构、高分子链的构象理论、高分子凝聚态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迄今已发表研究论文110余篇。参与研究的顺丁橡胶工业化生产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稀土催化聚合顺丁生胶的表征》和《高聚物的分子量测定》两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他主持的《凝胶色谱的扩展和分离效应的统一理论》受到国际同行高度重视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参与指导的“高分子长链支化结构研究”和《系列窄分布聚苯乙烯样品的研制》分别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冯新德,又名心得,1915年10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同里镇。胺存在下的烯类聚合与引发机理”获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医用嵌段聚醚氨酯抗凝血材料”获1990年天律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烯类自由基聚合引发体系研究”获1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甲类)二等奖。在其近六十年的教学与科研生涯中,为我国高分子科学事业和培养造就一批高级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我国高分子化学的先驱和奠基者之一。

何炳林中国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8年8月24日生于广东番禺。迄今,已培养出100多名硕士,50多名博士及博士后12名,获国家级、部委级及省市级教学及科研成果30多项,在国内外科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有国家973重大项目子课题和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等。近年来主要成果和奖励:1999年“生物医学高分子”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0年“若干生物医学高分子的研究” 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000年《高选择性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获科技部杜邦科技创新奖。

林尚安,男,汉族,福建省永定县人,1924年生,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在国内外高分子学术界享有盛誉。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具有高水平的论文150多篇;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4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7项。在教学成果方面,先后荣获“全国高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教委、人事部、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并获“全国优秀教师奖章”,广东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授予的“优秀园丁奖”、“南粤杰出教师奖”和“广东省职工先进工作者”称号以及中山大学授予“特别贡献奖”。

黄葆同,着名高分子化学家,1921年5月生于上海市。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为我国高分子科学培养了19名硕士生,20名博士生(含博士后3名)。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稀土催聚顺丁橡胶的表征》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5年在纽约的“高分子科学十年展望”国际会议上,应邀作了题为“稀土催聚体系的最近成就与展望”的学术报告。他领导的镍顺丁表征工作研究组,为获得1986年国家首届科技进步特等奖的“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项目的 7个协作单位之一。

钱人元 男,化学家。江苏常熟人。193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沈家骢浙江绍兴市人。高分子化学家。已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合着专着2部。1992年经评选增补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学部委员。

王葆仁,江苏省扬州市人,中国高分子合成和有机合成化学家。 发表研究论文约70篇。晚年虽体弱多病,仍奋力着作,完成了逾二百万字的有机合成一书,被认为是有机化学方面的重要参考着作,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王佛松,1933年5月23日出生,广东 兴宁人。高分子化学家。1988年至1994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84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次及三等奖1次,发表论文200多篇,合编专着1部,译着1部。

徐端夫,男,1934年生于浙江杭州。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和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徐僖,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科学专家。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出版着作、译着4本,申请专利20余项。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等20余项国家、部委、省级奖励,以及高分子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高分子化学育才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曾被授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是我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杨玉良,男,汉族,1952年11月生于浙江省海盐市。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被聘为国家“973”项目-通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的基础研究的首席科学家。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被再次聘为国家“973”项目——聚烯烃的结构与高性能化的基础研究的首席科学家。

于同隐,江苏无锡人。高分子化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杂志》副主编,合着有《高分子粘弹性》,发表论文60余篇。

周其凤,男,1947年10月生,北大教授,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主任,研究所所长。16年来,周其凤发表论文160篇,据SCI统计,其论文被引用486次。他曾获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I. 北京化工大学院士名单

北京化工大学院士有三位,高金吉(过程装备与控制),段雪(化学工程与工艺),和2011年11月刚刚当选的谭天伟(生物技术)。其他都是双聘院士。

阅读全文

与化学的院士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8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1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6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3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