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问题化学习如何应用于数学课堂中
核心素养是学生最重要的素养,就数学而言,核心素养绝不是简单的知识与技能的叠加。我认为,落实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在课堂。核心素养与课堂之间到底有多远?这一直是我不断探索、求知的问题。
解决问题:回归学习本质
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技术革新史、数学发展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后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问题……周而复始得以发展。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只注重知识的理解、技能的应用,导致学生毫无兴趣,感觉数学学习乏味而无用。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应是学习的本真。
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模型、求解结论、验证结果并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模型搭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是数学应用的重要形式。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也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学生能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够针对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求解模型,并尝试基于现实背景验证模型和完善模型;能够提升应用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下面通过课堂实例《余弦定理》第一课时导入为例,介绍我在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学科素养的做法。
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从向量、解析几何的方法、三角方法等多种途径证明余弦定理;能够应用余弦定理及其推论解决简单的三角问题。
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隧道工程设计经常要测算山脚的长度。工程技术人员先在地面选一适当位置A,量出A到山脚B、C的距离,再利用经纬仪测出A对山脚BC的张角,最后通过计算得到山脚长度BC。同学们,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这样就把实际问题转化成为数学问题。
改变课堂模式:问题化学习
从教师讲授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其关键在于“问题化学习”。这就要求教学设计要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在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对问题的追寻中顺其自然地形成知识体系:从小范围到大范围,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模块结构到学科结构,甚至跨越学科界限,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让学生自己体会知识的构建,在问题与问题的解决中认识学习的必要性,密切联系知识与真实世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等比数列的教学中,我一般先让学生类比等差数列,推导出等比数列性质,并帮助学生寻找等差与等比数列的异同点。在做等比数列的题目时也类比等差数列的解题方法,从而能够解决这两类数列问题。
我希望通过“类比——发现——自悟”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体会类比在数学教学中的三个维度:一维——知识结构上的类比;二维——证明方法上的类比;三维——学生自主的理性思想方法的类比。
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比较、辨析中掌握类比的思想方法,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
② 问题化概念的目标是什么
问题化概念的目标是:就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发持续性学习和研究人的内在性、人本性、整体性和终极性,最终达到其结果。
③ 问题概念化的目标是什么
结合起来。
这种概念化的目的是把问题的理解结合起来,反映起来发展缺陷和冲突对目前问题的影响。
要达到的目标、涉及的因素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案等等。这就需要将问题概念化,构成概念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
④ 什么是问题化教学如何进行有效的问题化教学设计
有效问题导学案的设计是以问题化学习为中心,以图式建构为学习机理,以信息化支撑为技术条件的有效整体。它们共同为促进自主的学习、整体性的认知、学习的迁移、提高元认知的水平,发挥作用。
问题化包括:任务问题化、问题系统化。它把学习任务转化为系列的问题,既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也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主动需求。它的意义有以下六个方面:
(1) 问题具有本体论与生存论的意义,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主动探索的过程。
(2) 问题属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范畴,问题不仅仅是客观知识的载体,学生对问题求解的过程,也是认识策略与方法获得的过程。
(3) 问题作为一种矛盾和冲突,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大脑思维空间,从而获得更为动态的知识。
(4) 问题可以促进课堂中的合作与互动,使学习成为一种社会化的交往活动。
(5) 我们所追求的问题系统优化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整体建构的认知活动,它帮助我们形成结构化的具有程序价值的组块知识。
(6) 我们强调的是“三位一体设计问题”的设计取向。既关注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也关注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建构,同时强调教师的有效引导,走的是理性中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