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化学题目怎么做(请写下步骤,谢谢)
1、根据CH4与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求生成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比为11:9;而碱石灰既吸收二氧化碳又吸收水,所以增重的0.6g为生成的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总和.那么按照生成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比,可求出二氧化碳的质量为:06g*11/(11+9)=0.33g,水的质量为0.27g;进而利用化学方程式可求出反应掉的CH4(O2是过量的)的质量为0.12g
2、CH4的摩尔质量为16g/mol,所以反应掉的CH4的质量为0.12g即可求出其量为0.0075mol;而气体在标况下的摩尔体积均为22.4L/mol,所以0.0075mol则体积实为168mL
3、再由化学反应中二反应物的体积关系为(见系数)1:2,则反应掉的O2的体积应为168*2=336ml,所以剩余气体的体积为840-168-336=336mL,即为碱石灰吸收后所剩气体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
4、又因氧气为过量的,所以剩余气体均为氧气,因此原混合气体的体积比为168:(336+336)=1:4
2. 做化学题的技巧(高三)
经常听学生抱怨:上课能够听懂老师讲的内容,也能够背下来讲的知识,就是一到做题的时候就傻眼了,不知道从何入手。其实,习题是化学学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合适的化学练习题不仅能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能训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前阶段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控下一阶段的教学进度、难度及方法;反之,不适宜的练习题,不仅会失去练习题本身在教学中的作用,而且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混乱,给教学带来不应有的困难。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习题。
1、习题与所学内容要同步
我们应该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正确把握知识讲解的深广度。学习完新课程后,及时寻找与新课程紧密相关的习题。在习题选择上我们要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能超越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不能离开实质性内容去考查没有实际意义的东西,也不能超出大纲、高考规定的要求,更不能去选择没有定论的,使人摸不着头脑的习题。比如说必修1 中我们只研究了氯气的性质,就没有必要让学生做氯气制备的习题。必修2中我们再继续研究氯气的制备。否则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对一些重要题型的解题方法进行认真的研讨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由浅入深地布置数量适当、富有启发性的化学习题,以调动并保持好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当然,训练习题不可出现偏题和怪题。在学习了氯气的性质时,曾经在网上下载过这样的习题
[例1]:研究性学习(或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同学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是甲、乙两同学关于“氯气与水反应以及漂白作用”课题的探究。
甲同学取两瓶干燥的氯气,第一瓶放入干燥的有色布条,另一瓶放入湿润的有色布条。可以观察到第一个集气瓶中,有色布条 ,(填:褪色或不褪色,下同)第二个集气瓶中有色布条 。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操作不完整,他补充了一个实验;在一块有色布条上滴加稀盐酸,可观察到有色布条 。
在上述空白处填上合适的内容,并完成下列问题:
(1)从甲乙两同学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有 (选填序号)
A.氯气与水发生了反应
B.使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是HClO
C.干燥的氯气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
D.稀盐酸没有漂白作用
(2)甲同学的两个实验现象差别的原因是因为氯气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甲同学的这种实验方法称为 实验。
(3)乙同学补充实验的目的是 ,为何乙没有采用在有色布条上滴加次氯酸 。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选填序号)
A. 氯水有漂白作用是因为氯水中含有次氯酸的缘故
B. 次氯酸有漂白作用是因为它有强酸性
C. 次氯酸不稳定,使它转变成盐就比较稳定且易于保存
D. 漂粉精不能与酸接触,也不能长期暴露在空气中
(5)已知:稀盐酸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稀盐酸中存在H2O、Cl- 和H+。请你从上面课题的探究中得到启发,利用所给出的试剂,设计两个简单实验探究可能是盐酸中哪一种微粒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把相应内容填入下表。
实验可能用到的试剂:a.稀硫酸 b.稀盐酸 c.稀硝酸 d.紫色石蕊试液 e.NaCl溶液 f.NaOH溶液 g. 蒸馏水 h.AgNO3溶液
(表格略)
我觉得这道题在氯气的性质的习题总非常有代表性,它基本概括了氯气性质的大部分内容,而且也符合现在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所以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3、习题要有实用性
所选题目应注重以事实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说必修中学习了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课本后面的习题就非常有实用性。
[例2]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世界范围内人工采伐林木量的增加,森林面积锐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增加。由于二氧化碳对从地表射向太空的长波特别是红外辐射有强烈的吸收作用,从而部分阻碍了地球向太空辐射能量。
(1)人们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产生的效应称为
(2)这种效应会使
(3)大量采伐森林会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的原因是
(4)为了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可采取哪些可行的措施?
很多老师不重视课后习题,认为课后习题太简单,其实课后习题都是一些非常基础的题。非常适合学生刚学完新课就做的习题。我觉得这道题的实用性非常强。这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生们通常对于常见的现象漠不关心,通过习题他们既能对碳及其化合物的有关性质有所了解,又对现在的环境问题有所关注,一举两得。
4、习题要有综合性
尤其是在复习阶段练习题所涉及的知识,题型和解题方法,不仅是正在学习的章节,还应有限度地渗入前阶段的、甚至上一学期的知识。通过练习,学生对知识温故而知新。高考题都是一些非常综合的题,所以在平常的练习中也要渗透。
当然,习题还应该具有基础性,开拓性,层次性等等。同时要发挥习题的作用,还应该注重习题的讲解。我们过去讲习题时观念陈旧,害怕学生这里不懂,那里不懂,通常是从头讲到尾,以为这样学生就懂了,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就解决了。殊不知这是典型的知识“灌输”型,老师的任务“完成”了,学生的“任务”也就完成了。殊不知这样的习题讲解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没有一点儿帮助。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通过学生亲自探究,亲自找出错误的原因,才能举一反三,下次不犯同样的错误,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升。通过习题引导学生走向生活生产,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会到学好化学的意义。
3. 做化学应用题有什么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分析解题原理,原理是解题的第一步,是解题的关键,是解题的基础;
其次,其要分析解题条件,分析解题条件包括分析已知解题条件和分析未知解题条件两种,已知条件是解题的关键,未知解题条件是待解决的问题,是问题的指挥中心,是分析和解题的指挥棒.
采用以下方法:
1化学方程式计量系数比
2物质的量系数比
3电子守恒电荷守恒
4. 高考化学化学与生活那种题怎么解决
1.扎实掌握化学基础知识;
2.了解并关注生活生产中的化学问题;
3.加强化学与生活题型的练习,把握这类题目的命题方向和解题思路与方法。
5. 化学题怎么做啊
题在哪里?
1、以后提问的时候,看清楚了再发
2、自己读一遍,题目完整才能回答
3、一题一问
6.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的化学方面拟题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自有人类以来就开始了对化学的探索,因为有了人类就有了对化学的需求①。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我国着名滑雪前辈杨石先生说:“农、轻、重、吃、穿、用,样样都离不开化学。”没有化学创造的物质文明,就没有人类的现代生活。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因此可以从人与化学的关系去探讨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化学作为一门庞大的知识体系,能用来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满足社的需要,对人类社会做出贡献。它的成就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②。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人的生存,而人的生存离不开化学。社会的一切发展,生命是基础。一切生命的起源离不开化学变化,一切生命的延续同样离不开化学变化。恩格斯说:“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没有化学的变化,就没有地球上的生命,也就更不会有人类。是化学创造了人类,创造了美丽的地球。
就化学对人类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来说,化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首先,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用到化学制品。
“民以食为天”,我们吃的粮食离不开化肥、农药这些化学制品。1909年哈伯发明的合成氨技术使世界粮食翻倍,如果没有他发明的这个化学技术,那么世界上就有一半的人得不到温饱,那么世界上就多了一半的人的生命面临危机了。加工制造色香味俱佳的食品就更离不开各种食品添加剂,如甜味剂、防腐剂、香料、味精、色素等等,多是用化学合成方法或化学分离方法制成的。
如果没有合成纤维的化学技术,那世界上大多数人就要挨冻了,因为有限的天然纤维根本就不够用。我国1995年的化学纤维产量为330万吨,其中90%是合成纤维③。 何况纯棉纯毛等天然纤维也是棉花、羊毛经化学处理制成的。再有就是合成橡胶,少了合成橡胶,世界上60亿人口又有多少亿人要穿草鞋过冬啊?合成染料更使世界多了一道多彩缤纷的亮丽风景线。所谓“丰衣足食”,是生命得以延续的保证。没有了化学,就没了保证。
再看我们住的房子,石灰、水泥、钢筋,窗户上的铝合金、玻璃、塑料等材料,哪件不是化学制品?离得了铝合金的木制的窗户,也离不开化学制品油漆;就算不用玻璃吧,像一些贫穷人家用的尼龙布甚或用的报纸,不是化学制品又是什么?还有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如牙刷、牙膏、香皂、化妆品、清洁用品等等无一不跟化学沾边,都是化学制剂。
出了门,我们踏在水泥铺成的街道上,看到的是钢筋水泥做的高楼大厦,用以代步的是各种塑料、橡胶、玻璃以及各种合金做的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还离不开汽油、柴油,各种汽油添加剂、防冻剂和各种润滑油。如此种种,都是化学制品。现代人类根本无法离开人造化学品,我们每天24小时都被人造化学品所包围着。
其次,我们的健康长寿也与化学息息相关。体内某些化学元素平衡失调时,就会导致某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1953年,美国化学家Miller S L 实验模拟原始地球上大气的成分,用H,CH4,NH3和水蒸气等,通过加热和火花放电,合成了氨基酸④。1965年和1981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蛋白质和核糖的形成是无生命到有生命的转折点。自此我们人类对自身的了解有了新的突破,为我们人类对生命和健康的研究打下了基础。正是有了合成各种抗生素和大量新药物的技术,人类才能控制传染病,才能缓解心脑血管病,使人类的寿命延长25年。人类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各种营养品和药品。如果没有这些化学药品,世上不知有多少人要受病魔的折磨,不知有多少人会被病魔夺去生命。
就生命本身来说,生命过程本身就是无数化学变化的综合表现。
一个活的有机体 必须有储存和传递信息、繁衍后代、对内调节和对外适应、合理而有效地利用环境的物质与能量等功能。从分子水平看,这些功能正是许多有生物活性分子之间的有组织的化学反应的表现。在这些反应中,一种反应的产物成了另一种反应的起点。生命是一套在细胞内发生的为整体生物所调控的动态化学过程为基础,当这些过程停止时,生命就停止。生命的停止不意味着一切化学反应的终结,而是生物体的分解降解全部变成无机物的另一套过程的开始。
生命是社会之本,很多人认为,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所以对生命的构成体的研究成为必要。生命科学的研究在解决粮食、能源、人体健康等人类社会主要问题中有重要作用。生命科学的研究离不开化学的研究,它是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医学、环境学等学科之间互相渗透形成的交叉学科,缺一不可。
生命体中支撑着生命的是无数的有机化合物,重要的有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肽键、酶、核酸等。
糖是自然界存在的一大类具有生物功能的有机化合物。它主要是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它由C、H、O所组成,化学式为Cn(H2O)n,又叫碳水化合物。糖类包括单糖、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生物界对能量的需要和利用均离不开糖类。糖类物质的主要生物功能就是通过生物氧化而提供能量,以满足生命活动的能量需要。生物界对太阳能的利用归根到底始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CO2的固定,与这两种现象密切相关的都是糖类的合成。光合作用是自然界将光能转化变为化学能的主要途径。糖类不仅是生物体的能量来源,而且在生物体内发挥其它作用,它对各类生物体的结构也起着支持和保护的作用,有时还起到解毒的作用等。总之,糖类是生命体维持生命所不可或缺的。
蛋白质亦然。1839年德国化学家Mnlder G T给它起名叫做蛋白质(Protein),意思是“头等重要”,可见其重要性。所有蛋白质都含C,N,O,H元素,大多含S或P,有的还含其它元素。蛋白质是氨基酸聚合物,水解时产生的单体叫氨基酸。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各异。它的广泛而多变的功能决定了它们在生理上的重要性。有的蛋白质起运输作用,有的起调节或防御作用。酶也是蛋白质,起催化作用,对生命体的新陈代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核酸是由核苷酸组成,而核苷酸是由碱基、戊糖与磷酸组成。核酸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两大类。DNA是生物遗传物质,它们都是控制遗传的关键,其中DNA的重组技术是遗传工程研究的主导技术。遗传工程的研究的发展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食品与营养、健康与环境、资源与能源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开辟新途径,也具有极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如果采用DN重组及细胞融合等技术改造苏氨酸、色氨酸、赖氨酸等氨基酸的生产菌,氨基酸的含量就能提高几十倍,生产成本就大大降低。这些氨基酸产品广泛用于营养食品、助鲜及饲料添加剂等生,从而部分代替了粮食产品。如果生物固氮的遗传工程能培养出自行供氮的作物,使一切植物如小麦、水稻、玉米等都像豆科植物一样能自行固定分子态氮并转化成能被植物吸收的状态,能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氮,不仅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增加作物的蛋白质含量,还能大大节省化肥,降低生产成本,减轻环境污染。
总之,不管是生命本身作为一个过程,还是生命得以维持所必须依赖的外在物质条件,都离不开化学。没有生命还有化学,没有了化学就绝对不会再有生命存在。化学是生命存在的支柱,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支柱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