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日本比较文化学专业的基本介绍
比较文化学(comparative culturology),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从属于社会学范畴。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学术界开始正式使用“比较文化学”一词。比较文化学是指,运用比较方法探讨和研究两种或多种文化之异同的学科。其研究方法如同其名称,以比较法,文献研究为主,同时辅以大量的“田野研究”。比较文化学进入门槛低,专业程度高,是文科留学生的不二选择。1:课程内容
主要研究社会地域文化、世界各国文化的各种样态,以及考察世界的各种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关联性等。研究对象是从过去到现在的历史、思想、文学等诸现象。运用“比较”的手法进行研究的目的是最终解明与本国文化异同。
因此会涉及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言语学、文化学、自然环境等相关领域的内容,主要课程有:比较文化学、多元文化学、比较表象文化、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比较言语表现,以及史学等。
2:培养目标
比较文化学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丰富的比较文化学专业知识及素养的专业人士、能够对世界各国文化进行有积极主动的课题研究的专门领域的高端研究人才。
3:申请对象
该专业属文科类专业,要求日语水平有一级,适合本科专业为日语专业,历史专业或地理专业、及其他文科类专业且有一定日语基础的学生。
该专业需要有比较文化学、历史学等专业知识基础作为研究条件,如果有本科为其他理工类专业且在研究生阶段想要转为此专业的情况,需要学生辅修为该专业内容,或者有该专业相关工作经验且自学过该专业内容。在修士与博士阶段,比较文化学会更加细分到各个领域。部分课题要求学生掌握第三外语。
4:就业前景
比较文化学专业毕业之后,学生能活跃在教育行业、旅游业、网络、新闻行业、国际合作机构、咨询业、公务员等各种各样的领域。当然,到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相关部门从事比较文化学的教学科研、社会问题研究、各种文化现象的对比研究及理论研究等工作是该专业的主要就职前景。
5:部分推荐院校
•关西大学—东亚近代交流史学专攻
•筑波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科—现代语/现代文化专攻
•东北大学—国际文化研究科—国际地域文化论专攻
•御茶水女子大学—人间文化创成科学研究科—比较社会文化学专攻
•奈良女子大学—人间文化研究科—国际社会文化学专攻
•爱知大学—国际交流研究科—多文化间比较研究专攻
•爱知大学—现代中国研究学科—3年制 爱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双学位硕士课程
② 文化领域,行为领域,自然领域是指什么
文化领域是人文和艺术学科研究的对象,比如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宗教学、哲学研究的领域等;行为领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比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人类学、法学、教育学、军事学等研究的对象领域;自然领域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比如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研究的对象领域。一般而言数学、符号学、形式逻辑学、形式语言学、理论计算机科学视为形式科学,研究的是形式结构,并不是存在于客观世界的对象,所以不应该视为自然领域,他们更像是某些特殊的文化领域,可以称之为符号领域或形式逻辑领域(⊙﹏⊙b汗,我也想不出更好的名字命名之了)。。。。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③ 什么是“文化学”文化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结构为什么说文化的核心是传统
文化学:简单的说就是研究各种文化的学科.一般是做为一个统称.包括N多.比如地域上的划分:(西方文化学,东方文化学等);还有时间上的划分,(古文化研究,现代文化等等);还有学科类的划分(比如旅游文化学,计量文化学,社会文化学)
其次:文化学和文化不是一个概念.文化的基本结构,核心的话.看下面你可能会更清楚一点.
http://bk..com/view/3537.htm
④ 文化领域和学术领域的区别
文化领域是人文和艺术学科研究的对象,比如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宗教学、哲学研究的领域等。
学术大全可以分为五大研究领域新闻、商业、法律研究、医学、以及参考文献。
⑤ 文化遗产专业学什么 文化遗产专业课程有哪些
该专业开设课程:文化遗产概论、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文化遗产法规与政策、文化遗产保护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案例、北京文化遗产、文化人类学、考古学概论、文物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北京史、文化遗产专业外语等。文化遗产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文化遗产主要研究文化学、考古学、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文化遗产的概况、分类、分布、管理、保护状况、法规与政策等,掌握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的`基本技能,进行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价值研究、保护、开发、管理等。
本专业通过文化遗产及相关课程的教育与实习,培养熟悉文化遗产核心理念、具备文化遗产系列基础知识、了解国际及国内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掌握基础研究理论与方法、具备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一技之长的复合型人才。
该专业培养学生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较高文化素养;具有现代化观念特别是现代化文化理念;热爱文化遗产事业,掌握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了解文化遗产的调查、评估、保护、开发、管理、宣传等基本流程,熟练掌握专业外语,具备一定的自然科技、人文艺术修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体系:《文化遗产概论》、《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文化遗产法规与政策》、《文化遗产保护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案例》、《北京文化遗产》、《文化人类学》、《考古学概论》、《中国文化史》。
就业方向:文博类企事业单位:文化遗产的调查、评估、保护、开发、管理。
⑥ 世遗文化都能应用到哪些领域
文化遗产是指由先人创造并保留到今天的一切文化遗存,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极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在全球化背景下和世界遗产运动的推进下,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迅速,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实践对象和研究领域,建构“文化遗产学”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问题。文化遗产学的研究领域包括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文化线路、产业遗产、文献遗产、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等。学科的特点具有综合性、贯通性和应用性。作为一种学术体系,它的建构是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诸多学者长期实践和探索的结果,反映了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对历史、当代和未来,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及追求社会平衡与和谐发展等方面的全方位思考,代表着一种新的历史价值观与社会发展观,是文化科学与历史科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与创新的成果。
“文化遗产”是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重视的话题与领域。所谓“文化遗产”,是指由先人创造并保留到今天的一切文化遗存,大体包括物质形态的、非物质形态的、文献形态的和人与自然共同作用形态的等各类遗产,它们分别被表述为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遗产和文化景观类遗产等。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极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行为和经学术界提炼之后的系统表述,它最初出现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10月17日公布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即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建筑群、遗址三个方面2。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正式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又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我国近年来通过对国际上“文化遗产”先进理念的吸纳并结合中国的自身实际情况,也以政府文件的形式给予“文化遗产”以界定。认为“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部分。这一“文化遗产”内涵的建构,对推动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与“文化遗产”的概念逐步明确的同时,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也不断得到发展,一门新的学科即“文化遗产学”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早在2003年,曹兵武先生就提出建立“文化遗产学”的设想,认为这是“一门新兴的职业性学科”、“一门应当和遗产价值及本体研究、管理、经营、运作等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高度综合的创新性学科。”此后,杨志刚先生又提出:“文化遗产学应该是一门涵盖面甚广、学科交叉性很强的学问。”也有学者建议将这门新兴学科称为“文化遗产科学”。
《世界遗产公约》中表述的“文化遗产”是此前已有的“文物”、“文物建筑”、“历史地段”、“历史景观”等概念的继承和创新,包含了更加广泛、新颖的内容,而且它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及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纳入到一个体系中加以考虑,体现了一种整体的、综合的、系统的遗产思想和全新的遗产保护意识,同时,作为一个国际性行动纲要,它具有更加普遍的全球性及全人类的社会实践价值和思想价值。到2006年,已有180多个国家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该公约也因此成为世界上加入国家最多的国际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