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化学知识 > 初中化学如何导入空气

初中化学如何导入空气

发布时间:2023-03-06 13:14:51

‘壹’ 初中化学说课稿

初中化学说课稿模板(通用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化学说课稿模板(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化学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酸的通性》是在学生学习稀硫酸、稀盐酸后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而且是学生第一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学生今后学习“碱的通性”、“盐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酸的涵义。

2、了解酸的通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及其意义。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意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般规律有其局限性。

二、教法学法设计

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设计:

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和演示实验为教学情境,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提问、思考、议论(讨论)、讲解、练习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意活动的有机结合。结合本课的实际,对教学过程作如下的设计:

一总体思路:

⑴导入→⑵回忆已学知识→⑶归纳酸的通性→⑷分析变化的本质→⑸酸的通性的本质→⑹酸的涵义→⑺巩固练习及迁移(编有酸与金属不能发生反应的题目)→⑻质疑→⑼金属与酸反应→⑽金属活动性顺序→⑾本质→⑿巩固迁移

1、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设计思想

本课的总体设计思想是根据基于现代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学习和记忆基本模式构建的。

信息加工理论的内部过程及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学习过程可描述如下:

信息加工理论的内部过程学习过程(学习事件)

①接受器接受刺激①引起注意,确保刺激被接受

②通过感觉登记器登记信息②告知学习目标,建立适当的预期

③选择性知觉信息,以便在STM中储存③提示从LTM中提取先前学习的内容

④通过复述在STM中保持信息④以富有特色的方式呈现材料,确保选择性知觉

⑤为在LTM中保存对信息进行意义编码⑤以适当的语义编码指导学习

⑥将LTM中的信息提取到STM中⑥引出反应,包括反应生成

⑦反应生成并进入效应器⑦提供学习结果的反馈

⑧学习结果学习者的环境中⑧评估作业,包括提供学习结果反馈机会

⑨通过执行策略对过程实行控制⑨安排多种练习以帮助将来的提取和迁移

根据本课实际——教学重点(酸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安排两次上述的学习过程(学习事件)以此达到课堂教学重点突出。即⑴—⑺为第一次学习过程,重点落实酸的通性;⑺—⑿为第二次学习过程,重点突破金属活动性顺序。

2、以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过程为基础的设计思想

人类认识自然、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是从外现的、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感性认识逐步升华为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理性认识。因此,在设计中要体现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以便使学生感到学得自然、学得轻松。本课总体设计中的“⑵→⑶→⑷⑸⑹”、“⑼→⑽→⑾”均体现了认识规律(即:现象→规律→本质)。同时设计中的“⑵→⑶⑷⑸⑹→⑺”、“⑼→⑽⑾→⑿”也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来自于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的思想(即:实践→理论→实践)。

3、以整体的连贯性为基础的设计思想

为了能使整堂课一气呵成,成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体系。首先,将教材中酸的涵义部分移至酸的通性之后,目的是使学习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又使教学内容顺利落实。不把知识强加于学生,让学生在自然、轻松的有效学习中获得知识,而不时接受知识;其次,特意在环节⑺中设计了不能发生的酸和金属的反应,以此顺理成章地将学生思维迁移至研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上来。

初中化学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地位和作用

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初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单元所学知识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其中“性质活泼的氧气”就是我们要仔细学习的内容,本课程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也是学生初次通过化学实验来获得新物质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氧气的实验室制备方法、收集方法和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2)、了解实验室制氧气的步骤及验证氧气的性质。

(3)、知道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4)、认识制氧气所需仪器的名称及知道这些仪器的连接和使用方法。

(5)、知道实验室收集氧气的方法(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制备方法、收集方法和检查气密性的方法。

2、难点:制取氧气的仪器连接和组装,氧气和验满和氧气性质的实验。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情况

九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化学,特别对于化学实验有浓厚的兴趣,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简单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所以对于氧气的制取会更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二>教法和学法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本节课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及当堂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这些现代教学媒体和实验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上课前,我会用PPT向学生展示几张人类在特殊环境下的工作图片,然后提问:在这类特殊环境下,人们是怎样呼吸的?如果在实验室,我们又会怎样制取氧气?层层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进行探讨。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的水的.电解,给予学生一个正确的思考方向。

二>实验探究,探究新知

我会向学生系统的说明实验室制取气体应该遵循的方法步骤。

实验探究1:学生根据我给的资料卡,讨论出最佳制取氧气的药品和方法: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就能分解出氧气。但是速度很慢

实验探究2:学生讨论: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加快,学生再根据实验室提供的药品,探究实验,相互讨论总结出最适合制取氧气的方法是:在过氧化氢中加入二氧

化锰,并且根据对二氧化锰的后期处理,发现催化剂的存在,并且定义,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联系生活,扩展新知(5分钟)

让学生根据催化剂的性质,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催化剂,我会适当引导,把生活和化学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强烈兴趣。四>科学探究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15分钟)

实验步骤(多媒体课件演示),根据演示的实验,学生能准确选择实验仪器。(对于一些实验的注意事项,我会正确引导,让学生从这些方面去考虑)

初中化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及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化学用语等。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因此,可以说对原子的学习更是本章的重中之重。理解原子的概念,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使学生对宏观物质的性质认识得更为深刻;了解原子的结构,使学生能深入了解宏观物质的组成、结构。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及本节的特点,结合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日常学习态度等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理解原子的概念,掌握原子、分子之间的相似、相异和相互关系;

b、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c、了解原子的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d、认识物质的可分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及阅读等能力。

(3)思想情感目标

进行化学史教育,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原子概念;原子的结构

教学难点:原子概念的形成

4、对于教材的处理

要让学生理解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原子的概念及结构是本课时教学上最大的难点。故将此种微粒通过电脑制作成形象、生动的模拟动画,让学生更直观的接受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理解分子、原子概念,初步形成原子结构模型。

二、说教法

主线:激疑——探索——引导分析——归纳总结

1、对于原子概念的教学,我采用实验—分析—归纳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从实验入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直观接受宏观物质的可变性,并积极思维,逐步认识到分子虽小,在化学变化中却可以再分的客观事实;通过演示模拟动画,分析水分解反应的实质得:在反应过程中,构成水分子的氧微粒和氢微粒并没有改变。从而概括出原子的概念。

2、引导学生讨论、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原子的基本性质。

3、列表比较分子、原子的相似、相异及相互关系,进行抽象思维训练。

4、对于原子结构的教学,仍从观察实验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初步建立原子的核型结构;充分利用模拟动画,进一步学习原子的组成。

三、说学法

主线: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得出结论

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实验入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积极思维,并借助形象、直观的模拟动画,接受微观粒子的客观存在。

3、引导学生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引出新知识。

4、通过小结、课堂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初中化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四单元课题三《水的组成》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是继空气之后,学生学习的日常生活中最为熟悉的物质之一,对于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看待物质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跨越奠定基础,单质化合物的学习不仅丰富了物质分类的内容,也是将物质进一步分类的依托。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掌握他们的情况有利于课堂的教学。九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大脑机能显着发展并趋于成熟,首先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其次是知识基础:在生活中学生已经初步的对水的物理性质有所了解。最后是能力水平:学生已初步具备了收集、分析、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也初步具备了与人合作、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学好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知道单质、化合物的区别以及氧化物的含义。

2、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增强科学探究的欲望,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电解水实验探究水的组成;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难点】

准确区分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确定这样的重难点,是我在对教材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充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在教法方面,我将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通过创设情境、演示实验与提问的方式,让同学们感受新知,巩固新知。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探究学习法、多种感官协同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来重点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创设情境法:上课伊始,首先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空气一样,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是人体组成中含量最多的一种物质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历史上人们一直认为水是一种单一的物质,他们认为水不可以继续分解,水到底能不能分解呢?从而引出本课主题。这样设计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化学、发现化学,培养学科兴趣。

环节二:新课讲授

导入之后就是新课讲授环节,这一环节我将重点讲解电解水实验与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关于电解水实验,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知识内容,在讲解时,我会首先演示电解水的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电极上发生什么现象?两支玻璃管内的液面有什么变化?接着让学生通过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引导学生猜想电解水后会生成什么物质,然后让学生根据小组的猜想结果进行验证实验。实验完成后,分别用火星的木条和点燃的火柴靠近两极气体进行检验。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巩固氧气的检验,练习氢气的验纯,分析实验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推断水的组成。即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最后让学生书写电解文字表达式巩固新知识,完成电解水实验的学习。

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元素、氧气等知识,从它们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在讲解时,教师可展示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并提问学生“水电解生成氧气和氢气两种气体,能不能说明水是由氧气和氢气组成的混合物”,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水、氢气、氧气虽然都是纯净物,但它们的组成却各不相同。接着让学生思考它们的区别,从而引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观察CO2、P2O5、Fe3O4、MnO2、CO、SO2等物质的组成有什么特点引出氧化物的概念。

经过以上过程便完成了电解水实验以及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概念的学习。之所以采用提问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展开教学,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思考,而不是教师的直接灌输,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升

新课讲授后就是巩固提升环节,我会让学总结物质的简单分类及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概念中的注意点。即单质和化合物都必须是纯净物;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在巩固新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所学的知识内容。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由学生总结课堂内容。最后布置作业:课后收集历史上科学家们对水的组成的研究都经历了哪些过程,下节课来谈谈从这些探究历程中自己有什么启发。

七、说板书设计

初中化学说课稿5

1、问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6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制取氧气》。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2、总括语

为了处理好教育学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要做到精讲精练,还有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开拓学生思维。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由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的探索发现式学习,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六个环节加以设计和说明。

3、教材分析

教材是进行教学评判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主要介绍了制取氧气的方法,为后面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学习打下基础。

4、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制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知道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实验,逐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产生对化学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5、学情分析

合理把握好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节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初三的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有较强的好胜心,因此我会通过小组PK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6、教学教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到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够快速提升学习效率。本节课我将采用的教法为讲授法,实验法等。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来进行学习。

7、教学过程

充分的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而教学活动的精彩开展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环节。本节课我将从以下4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导入

良好的导入就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目光,能够让学生快速地融入到课堂中。本节课我将以试讲的方式来进行导入:同学们好,上课。在上课之前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多媒体上的这个视频,我们看看视频中讲了什么样的内容呢?视频播放结束了,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他都看到了什么呢?好,就请最后一排靠墙的男同学来回答一下吧。请坐,他告诉我们呢,看到了潜水运动员和登山爱好者都在使用氧气罐来维持正常呼吸。观察得很认真。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呼吸离不开氧气,它非常重要,那同学们知道如何制取这么重要的气体吗?老师看到大家的脸上充满了疑惑,没关系,我们一起来走进化学实验室,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通过这样的方式导入,可以将生活和学习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新授

其次我会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自主阅读教材。并找出制取氧气的方法,学生给出的答案是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和加热氯酸钾制氧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专注力。接下来,我会先进行实验的演示,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并引导学生回答出放棉花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通过我的演示可以减少学生在后面亲自动手实验时出现不必要的错误,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接着我会将全班分为10个小组,前后桌4人为一小组,学生在组内进行亲手操作。与此同时我会走下讲台,及时的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提醒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学生可以通过亲手操作感受到化学的神奇和实验成功的喜悦。紧接着我会进行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拿两个试管,一个只有过氧化氢溶液,另一个在里面加入了二氧化锰,分别用带有的木条放到试管口,学生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木条在接触到放有二氧化锰的试管处迅速熄灭,知道用这种方法可以检验氧气是否集满。我也会补充相关内容,如二氧化锰可以加这个化学反应,它叫做催化剂。学生通过实验对比和记录,从而归纳出实验的步骤,并能够深刻理解催化剂的作用。最后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工业中是否可以使用这种办法来制取氧气?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

小结

在课堂快要结束时,我会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来总结本堂课的知识,起到巩固的作用。

作业

作业环节,我会请学生查阅,是否所有的催化剂都能够加快化学反应,下节课分享。

8、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我的板书简单明了,直观易懂,是一节课内容的浓缩,我会在黑板中央的正上方写上本节课的题目,黑板正中央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黑板右下方写上本节课的作业,这样的板书清晰地展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逻辑,可以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的耐心倾听。

;

‘贰’ 初中化学学案

初中化学教案大全

初中化学教案大全第一章 空气.氧第一节 空气 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用品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教学过程〔提问〕①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电灯发光(物理变化)爆炸(举例说明,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②判断下列例子哪个是描述性质?哪个是表述变化的?〔讲解〕通常镁燃烧,酒精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提问〕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板书〕第一节 空气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演示〕实验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提问〕①实验现象②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钟罩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简介人类对氧气的认识过程。〔板书〕 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①煤燃烧产生的烟雾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③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①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②提高汽油、柴油质量〔讲解〕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撑率倚в�对自然界的影响。2.臭氧摽斩磾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作业] 略第一节 空气 教案(2)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重点和难点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方法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摽床坏接置�蛔艛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价的自然资源,它就是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已经学到,今天将要进一步学习的空气。〔板书〕空气〔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小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单一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物质组成的。人们已经测知它的成分有:〔板书〕一、空气的组成1.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大约): 〔讲述〕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约占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1/5。〔提问〕你知道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主要的不同吗?(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讲解并提问〕实验可以证明: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且极易溶于水。根据上述知识,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空气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气吗?(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思考和议论)〔演示实验〕①展示如图装置 ②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和红磷燃烧的位置③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后,教师操作。〔提问〕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②为什么红磷燃烧会生成大量白烟?白烟是什么物质?③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或称反应容器)中?又为什么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只占集气瓶体积的约1/5?④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证明?⑤你认为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小结〕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讲述〕人类对空气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期间许多科学家都做过类似的实验,但都未能取得明显的成果。直到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他所以能获得突出的成果,关键是他敢于破除当时传统的错误理论(燃素说)的束缚,能够尊重实验事实,并做出了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还深信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科学家才陆续发现了稀有气体等其它成分。〔引言〕下面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稀有气体。〔板书〕2.稀有气体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讲述〕稀有气体因在空气中含量极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气体,这是因为过去,人们认为它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的缘故。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能跟某些物质反应,生成其它物质,故改称为稀有气体。由此可见,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因此把稀有气体称为惰性气体是不科学的。〔阅读〕课本使学生了解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讲述〕大家对空气的组成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但是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若不重视工业废气,特别是有害气体的回收和处理,任其进入空气,就会带来空气污染,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影响作物生长,形成对自然资源的破坏。〔简介〕英国伦敦、日本四日市或美国洛杉矶等空气污染事件,以说明空气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性。〔板书〕二、空气的污染与防止1.污染空气的物质(1)粉尘:水泥粉尘、煤烟粉尘、各种矿尘等。(2)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1)矿物燃料(煤和汽油、柴油等)的燃烧(2)化工厂的废气(3)水泥厂的粉尘(4)燃放烟花爆竹(5)焚烧枯枝野草树叶等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1)工厂做到废气回收与处理(2)发展民用煤气生产(3)严禁燃放烟花爆竹(4)禁止焚烧树叶、野草(5)提高汽油、柴油质量〔小结〕防止空气与环境污染,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是每个人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练习〕(投影出示练习题)在相同条件下:①分离100 L空气,大约可得氧气______L,可得氮气______L。②分离______L空气,可获得42L氧气。③分离空气获得氧气63m3时,同时可获得氮气______m3。〔作业〕略第一节 空气 教案(3)教学目的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教学方法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教学用具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药品:红磷、水。其它:火柴。教学过程 附1:课堂练习一1.空气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2.在100升空气里氮气的体积大约是 [ ]A.78升 B.78% C.21升 D.21%3.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 ]A.4∶1 B.1∶4 C.1∶5 D.4∶5附2:课堂练习二4.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 [ ]A.一类 B.两类 C.三类 D.四类5.造成大气污染的有害气体是 [ ]A.氮气、氧气 B.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二氧化硫 D.氮气、二氧化碳6.下列情况一般不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A.煤燃烧生成的烟 B.汽车排气生成的烟雾 C.人呼出的二氧化碳 D.放鞭炮产生的烟雾7.被污染了的空气会严重地损害_____的健康,影响_____的生长,造成对自然资源及建筑物等的破坏。8.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要充分认识_____的重要性,注意消除_____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保护自然资源。附3:课堂练习答案1.B 2.A 3.B 4.B 5.C 6.C7.人体 作物 8.保护环境 污染源附4:随堂检测1.将下列数据(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序号填入有关物质后面的括号内。A.78% B.21% C.0.94% D.0.03%(1)二氧化碳( ) (2)氧气( ) (3)氮气( ) (4)稀有气体(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一定是空气D.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空气一种成分组成3.桌子上放一个空烧杯,烧杯内 [ ]A.是氮气 B.是氧气 C.是空气 D.没有物质4.证明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 ]A.法国的拉瓦锡 B.瑞典的舍勒 C.英国的道尔顿 D.英国的普利斯特里5.下列排放到空气中的物质,不使空气受到污染的是 [ ]A.煤燃烧产生的烟 B.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C.汽车排出的尾气 D.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第四节 燃烧与缓慢氧化 教案(1一.教学目的1.掌握灭火原理,了解灭火器原理及使用方法。2.认识有害燃烧对空气的污染及危害。3.加强环保教育和环保意识。二.教学方法:1.实验、电化结合;2.讲、议结合,三.教学过程:[引言]:火,是大家熟悉的,火既能造福于人类、然而一旦失去控制,火又能给人类带来灾难。[设置情景]:烧水时随意把燃着的火柴梗丢弃,造成失火,同学们惊叫,立即用简易灭火器扑灭。[叙述]:幸亏同学们及时发现火情,否则会酿成大火,为了安全用火,今天学习燃烧与灭火这节课。[引出课题]:燃烧与灭火[复习]: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燃烧及燃烧的条件,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观察实验,思考回答。[投影]:1.为什么是放在金属板上的白磷先燃烧?2.怎样才能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演示实验]: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放入一小块白磷,然后盖上金属板,再在金属板上放一小块白磷,请观察燃烧的先后顺序。[学生答]:略。[继续实验]:给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观察现象,说明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并请同学上讲台完成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学生答]:略。[叙述]:燃烧的条件同学们学得很好,想一想灭火的原理呢?[板书]:一.灭火原理[学生答]:略。[归纳投影]:灭火原理椘苹等忌仗跫�械娜我坏恪?BR> 1.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2.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叙述]:灭火原理知道了,那灭火方法也就迎刃而解了,请同学们回答几个问题。[投影]:1.烧菜时,油锅起火应怎样扑灭?为什么?2.实验中不小心将酒精灯撞翻,应怎样灭火?为什么?3.电器着火怎样扑灭?为什么?[学生讨论]:略。[叙述]: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请看录像《灭火原理与方法》。[实践操作]:通过观看录像,由同学上讲台亲自使用灭火器(泡沫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板书]:1.酸碱灭火器原理方程式(注:由学生写)Na2CO3+2HCl→2NaCl+CO2↑+H2O[归纳投影]:2.灭火方法[叙述]:学习了灭火原理和灭火方法,了解了消防知识,但要明确,以防为主,以消为辅。要火烛小心,安全用火,因火灾除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人员及经济损失外还会污染空气,属有害燃烧。[板书]:二.有害燃烧的危害及防治[叙述]: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条件,每天每人呼吸约2万多次,吸入空气1~2升,大气污染严重将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与生活;影响动植物的生长;造成气候反常,破坏生态环境。请看录像。[录像]:《大气的污染和防治》[学生讨论]:在我们生活周围还有哪些原因造成大气污染?应如何防治?[学生答]:略。[叙述]:同学们讲得很好,煤等燃料的燃烧;焚烧拉圾;燃放烟花爆竹;抽烟等放出的大量烟尘、硫氮氧化物、尼古丁、一氧化碳还有致癌的苯并[a]芘等,危害极大,请看:[叙述]:从这些表格统计的数据中和同学们热烈的发言中可知,有害燃烧对环境污染的现状是触目惊心的,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威胁了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国际上定?月5日为全球人民提高环境意识和保护生存环境的共同行动日败N夜���寻鸦繁A腥胛夜��敬蠓�宪法,并定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上海市府也相当重视环保,下决心要使上海在八五期间首先实现煤气化,并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现请看小小一支烟燃着所放出的有害物质及危害性。[叙述]:从数据中可知,香烟中的有害物如此之多,因抽烟而得肺癌的得病率要大大高于不抽烟者。据英国调查报告说:撁?0秒钟就有1个人死于吸烟引起的疾病,由于香烟是不完全燃烧,产生有毒CO气体吸入人体会得动脉硬化、心脏病,造成人的智力下降,影响学习与工作,因此你们青少年不要染上吸烟的坏习气,并要积极参与宣传。大气污染已造成严重公害,我们作为地球村的村民,在思想上要引起足够重视,大家动手植树造林,想方设法采取物理、化学方法减少有毒、有害气体和烟尘的排放,把清洁、安全的空气还给人类,让祖国的天更蓝。争做优美环境的保护者。[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小结一下,掌握了哪些知识?提高了哪些认识?[学生小结]:略。作业:1.略 2.每人填写一份对环保及抽烟的认识表。第四节 燃烧与缓慢氧化 教案(2)【教学目的】1.了解燃烧、燃烧的条件及灭火原理。2.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以及它们与燃烧的区别和联系。3.进一步树立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的观点。【教学重点】 燃烧条件【实验准备】演示实验:见课本〔实验l—10〕(也可利用补充实验)。补充实验:1.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装置图: 说明:操作步骤(1)将A口封住,不通空气(或氧气)只加热木炭。(2)将A口打开,只通空气(或氧气)不加热木炭。(3)将A口打开,又通空气(或氧气)又加热木炭。2.白磷由缓慢氧化而自燃示意图: 说明:将少量(绿豆粒大小)白磷溶在少量二硫化碳里用滤纸吸净。再用镊子夹持滤纸,在空气中二硫化碳很快挥发,白磷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缓慢氧化反应。由于缓慢氧化释放出的热量达到白磷的着火点(40 ℃)引起白磷自燃。【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提问(投影)下图是某学生设计的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口答(1)指出图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板演(2)写出图中编号①—⑤的仪器名称: (小结)结合作业讲评。解这类题要求叙述简练、语言准确,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指出错误时,最好用不应……或没有……。改正错误时最好用应……。如: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应略向下……。或试管口不应略向上倾斜,应略向下倾斜。引入新课(说明)有条件的可以自己做实验录制,也可以节选电影、电视、科教片中有关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片断。也可以让同学讨论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发生条件和现象。做课本〔实验1?0〕补充实验1、2后,再进行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着火点等概念的讲解并分析它们的区别与联系进行小结。也可以按以下边演示实验边进行总结的方法进行。讲授新课一、燃烧〔实验〕〔补充实验1〕(观察)不通空气(或氧气)只加热,木炭不着火,石灰水不浑浊。只通空气(或氧气)不加热,木炭不着火,石灰水不浑浊。又通空气(或氧气)又加热,木炭着火,石灰水变浑浊。(讨论)燃烧,燃烧的条件及灭火原理。二、爆炸(提问)什么是爆炸?发生爆炸的条件并跟燃烧进行对比。(小结)介绍常见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和报警方法。三、缓慢氧化与自燃(实验)〔补充实验2〕(观察)白磷自燃的过程和现象(板演)白磷 + 氧气→五氧化二磷四、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区别与联系:(讨论)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区别与联系。(小结)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联系与区别。它们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但由于反应的条件不同,放出的热量、反应的剧烈程度、能否达到着火点、能否发光放热是有所区别的。(阅读)课本第18?0页划出概念和记忆要点。(练习)课本第21页习题1、2、3板演4本节小结l.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2.了解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区别与联系。布置作业复习课本第1?1页参考本章小结的知识脉络。【板书设计】第四节 燃烧和缓慢氧化一、燃烧1.燃烧:课本第18页2..着火点:课本第19页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课本第19页二、爆炸1.爆炸:课本第19页2.爆炸的条件:课本第19页三、缓慢氧化与自燃:1.缓慢氧化:课本第20页2.自燃:课本第20页 结论:白磷 + 氧气→五氧化二磷四、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区别与联系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条件不同,放出的热量、反应的剧烈程度、能否达到着火点,反应的现象不同。]原子 教案之一教学目标1.理解原子的概念。了解原子、分子的相互关系,能用分子、原子观点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2.了解原子的构成。记住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明确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区别,学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原子概念的形成。难点: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第一课时 原子的概念教学过程〔复习引入〕复习分子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并用分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等概念。我们知道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分子还能再分吗?〔讲解〕我们曾学习了氢气+氧气 水的反应,在这个反应里就是氢分子与氧分子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的分子——水分子。由此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它的构成要发生变化。〔设问〕分子的构成怎样变化呢?〔讲解〕以红色的氧化汞粉未受热分解生成银白色的汞和氧气为例。氧比汞是由许多氧化汞分子构成的。当它受热时,氧化汞分子会分解为更小的氧粒子和汞粒子,这些粒子重新组合,即每两个氧粒子重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粒子组合成了大量的氧分子,并聚积成氧气;而大量的汞粒子则重新聚积在一起组合成金属汞。氧化汞分子的摲谨与摵蝾的示意图(见课本)。〔设问〕从上面的形象图示来看,在上述化学变化中,氧粒子、汞粒子的种类和数目发生改变了吗?若未变,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呢?〔讲解〕显然在上述化学变化中,这些粒子的种类、数目均未发生变化,反应前的氧粒子、汞粒子与反应后的氧粒子、汞粒子在种类、数目上都是一样的。只是发生了这些粒子间的重新组合,组合的结果是使氧化汞变成了金属汞和氧气。〔结论〕我们将上述反应中的氧粒子、汞粒子叫做氧原子、汞原子。〔板书〕一、原子:1.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提问〕原子有哪些基本性质呢?〔阅读〕阅读本节教材的相关段落。〔板书〕2.原子的基本性质;(1)原子体积质量都很小(2)原子也在不停的运动。〔简述〕教材中的图说明原子的真实性。〔提问与小结〕原子与分子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在构成物质上有何异同。〔讲解〕一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氧气、水等,这些分子则由原子构成的;还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汞和稀有气体等。〔课堂练习〕略。〔评讲〕指出错误,给出正确答案。〔作业〕1.回忆课堂内容,整理笔记 2.原子后的练习题教案说明本节课可对比分子的概念,采用概念同化的方式、学好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原子。讲解时,应重视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形象图示。若条件许可,最好采用投影仪(或磁性黑板),用硬币或小圆纸片代替原子,即可很好演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情况。通过讲解分子的摲谨和原子的摵蝾,得出原子的概念,并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如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对有关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学习(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能加深理解。第二课时 原子的构成与相对原子质量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是分子、原子?运用分子和原子观点解释水、酒精、氦的组成。2.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引入新课〕原子能不能再分呢?〔讲解〕从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却不可再分。如果用其他方法,原子能不能再分呢?事实证明,原子在其他条件下仍是可分的。〔设问〕原子可分成什么粒子?即构成原子的粒子是什么?〔板书〕二、构成原子的粒子〔讲解〕原子构成发现的简单过程。近代原子学说创立于19世纪初,直到19世纪末,近百年的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历史发展到1897年,美国科学家汤姆生通过实验发现,不带电的原子中居然含有带负电的更小粒子——电子时,原子不可分的神秘面纱开始揭去。原子呈电中性,而原子中的电子却带负电,原子中必然还有带正电的粒子,而且电子所带的负电量必等于那种带正电粒子所带的正电量,沿此思路,1911年,美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进一步提出了原子构成的核型学说(或撔行窍凳绤原子模型),认为原子的构成就象行星围绕太阳运转一样,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等量负电荷的电子构成,且电子围绕原子核作高速的圆周运动,卢瑟福还大胆预言了原子核仍是可分的。此预言,于1932年被他的学生,英国科学家乍得威克用实验证明,原子核中还有更小的粒子——不带电的中子(此发现被称为核物理及其应用历史上的一块闪光的里程碑。可简单介绍一下中子的特性及应用)。正是由于中子的发现,围绕核物理学中的原子核的组成问题很快得以解决: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板书〕〔设问〕由于原子呈电中性,那么,核电荷数(即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三者的关系是什么?〔板书〕原子核所带的正电量= 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量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讲解〕同种原子所带的核电荷数相等,不同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不等。让同学看课本表几种原子的构成,老师对照此表讲解,同时在表中增加摵说绾墒龟一栏。〔阅读〕请看课本摫砑钢衷�拥闹柿繑及下面一段课文至完。阅读时注意思考:为什么要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是什么?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质量是同一个概念吗?二者有何异?〔板书〕相对原子质量1.以一种碳原子(质子数、中子数均为6)质量的1/12(约1.66?0-27 kg)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2.相对原子质量是个比值,是个相对质量。〔讲解〕引导学生分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突出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并以实例计算,学生便易于接受,进而说明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与联系。〔课堂练习〕1.根据教材表中,氢、碳、氧、铁四种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列式分别算其相应的相对原子质量,并将计算结果与书后的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进行对比。2.本节部分习题。〔评讲〕指正学生做题的错误,强化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以代小结。〔作业〕1.本节习题2.小结原子构成中的三粒子及其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记忆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教案说明本节课内容属了解内容,但要上好它很不易,因为本节内容不仅枯燥且有许多词句的表述是学生从未接触过,是陌生的。故此教案中,加入了有关认识原子构成的化学史实。讲解时可按照发现电子、原子核、中子与质子的时间顺序讲,并以粒子是否带电这条线索去启发学生的思路。同时,还可适当地穿插一些有关科学家生平的介绍。分子 教案之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的概念。2.使学生学会应用分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3.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教学过程师:前面已经学过氧气的性质,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为什么物质能够发生这些化学变化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就要学习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初中只讲初步)。物质的内部结构如何?物质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例如,滔滔不绝的流水是可以无限分割的,还是由分到最后不能再分的水的粒子构成的?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研究证明,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到的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中有一种叫分子。水、氧气、二氧化碳、酒精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什么样的粒子呢?【板书】一、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是很小的粒子(1)体积小师:以水为例,水是由许许多多水分子构成的,一滴水(按20滴水的体积是1mL计算)里大约有1.67?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日夜夜不停地数下去,要3万年才能数完。如果用水分子的大小跟乒乓球比,就好像拿乒乓球跟地球比一样。【板书】(2)质量小师:仍然以水分子为例,1个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0-26 kg。分子虽然小且轻,却是真实存在的。课本上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的照片就有力地证明这一点。(组织引导学生看课本上的图。)【板书】2.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学生实验】在一只小烧杯里放入半烧杯水,然后用药匙取一小粒品红,放入水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品红向水中扩散的现象,并告诉学生品红是由品红分子构成的。)师:实验现象是什么?生:品红慢慢扩散,水逐渐变红。师:水变红,因为构成品红的分子运动到水分子中去了。同学们遇到分子运动的例子很多。湿衣服经过晾晒会干;很远的地方就能嗅到花香;糖块放到水里,糖不见了,水却变甜了,这些都是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温度高,分子运动快,温度低,分子运动慢。(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分子运动的实例。)【板书】3.分子间有间隔师:在1体积大豆中加入1体积小米,会不会得到两体积的两者混合物?生:不会,因为小米可以进入豆和豆之间的空隙内,所得体积小于两体积。师:分子间也有空隙(即间隔)吗?【演示】把1体积(100 mL)水和1体积(100 mL)酒精充分混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液体混合后的体积变化)。师:体积有没有变化?生:两种液体混合后,体积不等于200 mL,而少于200 mL,说明分子和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阅读全文

与初中化学如何导入空气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3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5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9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5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0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