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是物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寓德育教育于物理教学之中,是每一个物理教师的职责.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不仅对学生的世界观有着积极的影响,而且对物理教学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根据中学物理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物理的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另一方面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中大量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物理课程目标的智育目标和德育目标相互渗透,实现和谐统一.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树立德育观念,注意捕捉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并将其融入物理教学中.只有充分利用物理教材中蕴含着的思想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德育教育,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全面的发展.现就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浅谈几点我的做法.一、通过对我国古今物理成就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我国古代许多的物理学家,对物理发展有过很大的贡献.如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不仅在我国古代军事、生产、日常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而且对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世界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功绩.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和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骄傲和自豪.再如,我国古代的《墨经》、《考工记》、《天工开物》、《论衡》、《梦溪笔谈》、《齐民要术》、《太平广记》等着作中有关科学技术的论述,都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教学中结合教材有关章节穿插介绍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辉煌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了解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更能增强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解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我国在理论物理方面提出的物质结构的层子模型理论,超导的研究与实践,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尖端技术方面,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的实验成功,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都处于国际前列.钢铁和电力事业的发展、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显示了中国卫星发射技术的新成就,更显示了中国航天科技的巨大进步;“神七飞天”,实现了中国航天员太空行走的梦想,实现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步入航天大国的行列,对于推进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老师可以进行今昔对比,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二、介绍物理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中的许多定律、定理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培养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比如上《欧姆定律》这节课,在得出欧姆定律后,老师可以抓住时机讲欧姆花费了十年的心血发现了“欧姆定律”的过程:当时的实验条件极差,没有现成测量电流的仪器,欧姆想了种种办法,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才制成了相当精密的测量电流的电流扭秤.当时电源电压也不稳定,经过了五年他才找到电压稳定的电源.欧姆的这种求新、求实、勇于自我批判的探索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惊人毅力,会使学生受到激励,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的任何一次大的突破都要有献身科学的精神.在讲光学时,可以介绍我国优秀光学家蒋筑英、蔡祖泉,为发展我国光学事业,填补电光源空白而艰苦创业的事迹.新中国成立后,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如钱学森等历尽艰难险阻返回祖国的事迹就更多了,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是教育学生的最好教材.三、利用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友爱合作,实事求是的态度.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与他人合作共事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当代中学生的团结协作,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时代的需求.在物理实验中,学生分组实验时,要进行一系列的调节、观察、记录.这些工作一个人往往难以完成,需要多人共同参与,其中任何一个人的不协调配合都会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在这种情况下,我总是积极倡导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学生实验中的合作精神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实验中要诚恳地向他人表现出合作的愿望,给别人协助自己的机会,并能主动配合别人完成物理实验;另一方面,在记录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时,既要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又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共同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团结协作,实际上也是一种互帮互助的行为.通过物理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比如:在实验中要求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原始数据一律用钢笔记录,避免学生故意凑数或毫无根据地修改数据,对实验中出现的意外现象,要及时分析原因,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总而言之,教育是育人,育人要育心,育心就是育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渗透,不是凭朝夕之功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广大物理老师根据物理知识及物理教学的特点,以课内外活动为途径,以学习内容为载体,以教育心理学原理为依据,以渗透为主要形式,多摸索有效的渗透德育的方法,激发他们的情感,唤起他们的责任感,并驱动他们的行为,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2. 初中化学听课与评议
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要做好听课的评议记录,充分发掘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在讲授中充分利用动态语言和身体语言,使学生在课堂中生动而活泼,发挥学生的 想象力 和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潜力。下面是我整理初中化学听课与评议的 范文 ,欢迎阅读!
初中化学听课与评议 篇 一初中化学优质课,我非常有幸聆听了全体教师的教学活动。参赛选手的激烈的比拼和专家们精彩的点评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很想和同仁们一起交流。
一、感慨优质课的精彩
说真的,一天半听下来感觉一点都不累,课中高潮迭起,令我们观摩者心旷神怡,基本上是在享受盛餐。总体的特点有:
1.新课导入各有千秋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各位老师的开场白各不相同,但各位老师的开场白却告诉了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导入新课应新颖别致、亲切自然、切合主题、有吸引力。形式主要有:①复习导入:如从了解学生对水的净化引到活性炭的作用而进入主题。②诗歌朗诵导入:如师生共同朗诵引入《分子和原子》,让听课者感到亲切自然,另有用郑板桥的竹子引入《竹子里的奥秘》等。③图片导入:上课铃响,老师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各个图片,由此导入新课。琳琅满目的美丽图片把同学们一下子带入了异彩纷呈的化学世界之中来。④实验导入:用酒精灯的点燃与熄灭引入课题《燃烧与灭火》,生活中闻到桂花香引入《分子和原子》等。⑤歌曲导入:未上课之前,几乎每位老师都用多媒体播放音乐,优美动听的歌曲把听课者都带入了一种美妙的境界之中。这种方式在给听课者带来音乐享受的同时,自然地导出了新课。
2.探究活动实实在在
科学探究既是教学内容也是学习方式,这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9节课中的科学探究真可谓本次活动中的一大亮点:探究主题广泛,概念、定律、原理、 生活知识 都成了探究的载体;探究形式多样,有实验、讨论、寻找规律等;探究活动实在,每一个活动都是形成知识和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不象是为了渲染气氛,贪图热闹的秀场。
3.多媒体应用恰到好处
4.我的课堂我做主
教学过程其实是师生交往的过程。9节课明显以学生活动为主,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要为学生创设思维空间、思维的范围、思维的时间,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有些教师的语言幽默时尚,有些教师的声音优美动听,在和谐、热烈、亲切、活跃的气氛中一节课就悄悄结束了。有的教师在下课时还不忘把课堂作为逃生演练场,让学生在课堂上了学会逃生本领。
5.实验中颇有创新
在9节课中多数老师做的实验都有一定的创新,让学生的知识尽可能得到增长。例如磷的燃烧实验的改进和课本完全不一样,一个实验引出一个结论,而且还防止了环境污染。电解水实验中氢气的检验和氢气性质的实验和课本也不一样,把实验现象一下子变得直观明了,学生也容易掌握。
总之,课程设计的严谨;知识过渡和衔接的自然;课题引入的新颖与巧妙;实验探究的深入和有序;师生的真切互动和沟通,等等很多很多,很难用几句话能说清楚。
二、感受课改形势的改变
教育 专家 总结 了现在的教学形势。强调这次评比的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学习的心态和研究的视角来观摩课。新的形势下应关注:1、体现新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2、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用教科书教),3、建设新型的课堂 文化 :民主、平等、科学、对话、协商,4、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学习、社会发展,5、课堂的生成性(上课时出现的意外问题),6、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多元化学习方式,7、师生互动,8、课堂情景,9、个体差异,10、促进学习的多元化。
三、听课后的感触
一堂好课应该是教与学完美的结合,应该通过教师的“教”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学”。
教学的归属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堂教学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这些在平时觉得有些空洞的话,而现在却有切身体会。我们真的学到了很多,也产生了一些想法:
1.我的课离他们的课有多远?
在听课过程中,我都在有意无意地冒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我的课与他们的课相比有多远?”说实在的话,当时真有“时近时远”的感觉,一会儿觉得自已也是这样做的,一会儿觉得“我怎么没有想到这样做呢?”,诚然,优质课大多是通过“智囊团”再三推敲,选出优秀教师反复演练,才拿到赛场上来的,好像在平时的教学中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这样想一想:“如果每一年都钻研一点、学习一点、改变一点,那么十几年或二十几年下来,情况会不会发生一些本质性的变化?”所以,教师时常有一颗学习心是最重要的。
2.教师的教学一定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有 经验 的教师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探索,在符合教学目的和教学规范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自己教学素养条件的能动性,对教学的诸要素和全过程予以和谐的统摄,从而使教学表现出浓郁的个人特色和艺术倾向性。从本次优质课评比中就可以看出,没有形成自己鲜明风格的课堂教学,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无法引起学生和观摩老师的共鸣。相反有自己鲜明教学风格的课堂教学,就显得那么活泼生动,学生与老师的情感容易形成共鸣,课堂也较出彩,给观摩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化学课一定要以实验为基础
在化学教学中,无论怎样强调实验都不过分,《化学课程标准》中已经不是简单的“初步掌握„„”“练习”等等,而是“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这次评比课中以实验为主的各种探究的成功开展,再次证明了实验的地位。我们这儿实验设施还不完善,就特别需要教师动脑筋想办法做好实验。但不管怎样,首先得让学生动起手来。药品用量大,可做微型实验;仪器不够,可让学生将生活用品代替或改装。例如:矿泉水瓶剪开就成漏斗和烧杯;药瓶就变为药剂瓶;筷子代替玻璃棒;吸管变成导管,将食品垫板改成多孔井穴板等等。只有做了,学生才会有体会和收获,才会有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的提高。这对老师来讲,可能更需要一种精神和一种对学生负责任的信念。
当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和同仁们讨论、交流。例如:
①教师应该如何点评学生的发言?
②很多活动的情节设计得不错,老师应该如何在活动的基础上展开、顺势扩大成果? ③教师在课中为什么不愿意偏离自己设计好的轨道?
④优质课的老师需要书吗?
⑤用多媒体上课还需要板书吗?
⑥上评比课的实验平时都能做到吗?都能这样去精心准备吗?
⑦上课时可以就一个问题展开长时间的讨论吗?
⑧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要给学生奖品吗?
总之,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对新课程改革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这些优秀的选手的上课中,我们确实开阔了眼界,更新了理念,认识到了自身教学中的不足,明确了以后努力的方向。也非常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次活动的感受,共同思考还存在的疑惑。
初中化学听课与评议篇二通过近一阶段听课,深刻感受到授课中利用多媒体和翔实的课内外资料,充分发掘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在讲授中充分利用动态语言和身体语言,使学生在课堂中生动而活泼,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充分挖掘出了学生的潜力。几位教师表现出的新思路、新设计、新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们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做到了新课引入趣味化、揭示概念深入化、点拨规律条理化、练习形式多样化、选题难度层次化、 教学方法 灵活化、教学技巧艺术化。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
教师在自主学习的教学中积极渗透物理学思想的教学,逐步培养学生发现和运用物理学思想方法的意识和能力,使我们学生的物理学素养得以升华。在教学中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设计学生喜爱的探究活动,提倡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努力开发并鼓励学生参与开发各种层次的、以小型为主的探究性课题。在教学中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和科学理论,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协作性的小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小组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小组的成员在探究尝试中各有所长,其知识和技能可以互补,通过这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在思想教育方面,所有教师都处理的比较好,自然真挚的情感流露感染了学生和听课的每一位教师。
通过这次听课活动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学改革就要创新,观念的更新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当前的教育教学先进经验,以指导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钻研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备课,研究教学方法,课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案。
3、努力开发多方面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4、 上课时大胆放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初中化学听课与评议篇三前两天有幸参加了xxx中 九年级化学 的听课活动,作为一名准老师,让我深受启发。三位老师在课堂上老练的教学技巧、灵活机智的教学手段、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使我难忘。 第一,老师们精心设计的课程结构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却又让人耳目一新。比如,课堂的引入就很有意思。本节课的主题是“氧气”,有位老师根据我们xx人生活中常见的“高原反应”为例引出氧气供给生物呼吸这一重要作用,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学生也容易接受。在中间,老师请学生和自己配合,一起做了硫、炭棒、铁丝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与实际相结合,从视觉、听觉、味觉等等方面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刺激,让他们印象深刻。课堂结束时,和学生们一起总结了本节课的重点,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总结。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在课尾及时总结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第二,老师们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自己在课堂上主要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此次讲课的老师都能给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和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们也积极响应,课堂氛围整齐有序,又不失轻松活跃,最后的提问学生都能回答正确,由此可见教学效果很好。此外,老师能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比如,提问时尤其照顾到坐在最后的学生,做实验时鼓励最后的学生站起来观察以便看的更清楚。
第三,老师在课堂上的灵活应变能力让我深深敬佩,值得我好好学习。比如,在描述硫在氧气中燃烧的验现象时,很多学生直接说出了产物名称,这是不准确,因为产物是什么还得进一步检验。对于学生出现的这个误区,有位老师以描述自己的外貌特征为例,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举例恰当、灵活,能抓住学生的心。 第四,老师的个人魅力能给教学效果锦上添花。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老师的个人魅力,比如恰当优美的语言,能使这门艺术展现的更加到位。在上课时,教师的语言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简洁明了,又不失严谨。比如,在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回答问题时,鼓励多、表扬多和肯定多,这有助于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并树立深入思考的兴趣和信心。其中有位老师对学生的多维评价更是让我印象深刻:“你的回答虽然不完全准确,但是你的思维很有创新,非常可贵,其他学生要向你学习,大家都要勇于创新;那么,你能否再思考一下,是不是有新的发现”。“这位同学的回答非常正确,其他同学有没有其他想法”。这些既是对学生思考结果的评价,也指明了学生的思考态度,指导了思考的方法。当然,其激励学生多思考、爱上思考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3. 如何进行学科渗透
如何进行学科渗透
一、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 增进健康并不是体育的唯一功能,因而也不是体育课程的唯一目标。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体育课程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首先是指学生的健康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包括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思想意识、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质方面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体育课程的目的不是一维的,而是三维(德智体)甚至四维(德智体美)的。
2.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能忽视体育学科自身的特征
与其他文化课不同,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是一种技能性的课程。这就是说,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结果主要不是体现在认知性知识的积累和深化上,而是体现在体能的增强、技能的掌握和行为态度等的改变方面。这决定了体育课程教与学的主要手段,是以活动性游戏和各种运动方法构成的身体练习。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学习的手段和对象;没有身体力行,体育学习就无法进行;体育学习的效果是通过学生自身身体和行为的变化而表现出来的。正是由于这种活动性,才能更容易表露学生内心世界,以及学生之间的各种关系。从这些行为中可以了解学生的性格品质,可以看到他们的道德品质的优劣。体育的这种特点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正是由于这种特点,体育教师更应该加强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在活动中使学生知、行统一结合。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1.在自身形象中渗透
体育教师是学生身边的第一榜样,切不可不拘小节。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模仿性特别强。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首先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体育教师应举止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目的。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同样证明良好的德育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即要有一般教师的庄重严肃的风度,又要有健康而有朝气的体魄。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和增强学生对仪表美的正确认识。教师上课的用语力求文明、简洁,且有较强的逻辑性,来培养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好习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例如,对待那些能力较低、组织纪律性较差或不重视体育锻炼的学生要耐心帮助,绝不用讥讽的语言来刺激他们,同时还要教育其他学生要关心帮助他们。对待体育骨干、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严要求,绝不袒护他们的缺点。通过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来培养学生对为人处事的正确观念。
2.在教学内容中渗透
①活动性游戏一般都有一定的主题思想、情节、竞赛成分和比赛规则。教师要善于利用游戏这一特有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在“迎面接力跑”中,要求集体合作,也要求个人的努力,每个队员都必须遵守规则,依次序行事。在整个过程中表现了学生爱集体为集体争光,也表现了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遵守纪律的品质。
②有关跑的教学内容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这就需要在教学手段上下功夫。如在耐久跑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讲述奥运健儿在运动场上为祖国荣誉顽强拼搏的事迹。接着按学生的体能分组,每组推荐一个体能较好的学生作为队长,取一个学生既了解又崇拜的体育明星的名字,在他的带领下按照不同的方式练习。此时各组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自觉、主动、积极的练习起来,其坚强的毅力、勇于拼搏的精神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
③在突发事件中渗透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突发的意外情况时有发生,教师应及时、充分地利用这些突发事件作为德育教育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篮球比赛中,有个别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我就及时抓住这个瞬间,给学生以恰当的鼓励与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很有作用的。而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使他们受到批评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对是非的判断能力。
④在教学评价中渗透
心理学家认为“赞美有如孩子的营养剂”。一句由衷的赞美,便可使丧失信心、经受挫折的孩子悬崖勒马,使表现不错的孩子更加积极上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使其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地完成运动,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进步学生鼓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及自觉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批评时,根据学生心理,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有一个学生的体育技能较好,但纪律观念差,在集体中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我赞扬他的长处之后,点出要当一名优秀的学生,还需要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学生听后,慢慢自然收敛。《孙子兵法》中有句名言叫“赏罚分明”,其意不仅是说赏与罚之间必定要有道清楚地界限,更意味着有由才赏,有由才罚的道理。
三、结论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导。这要求我们的教师要首先做到“四慎”,即慎微(从小事做起)、慎独(任何情况下不做违法乱纪之事)、慎欲(克制不良爱好)、慎终(坚持不懈)。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与文明礼貌程度,对学生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我们体育教师应善于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过程中给学生一个榜样、一个考验、一个公平、一个成功、一个机会、一个自尊、一个美的环境、一个美的体验、一个善意的批评、一个适当的表扬;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内容和形式,把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搞得有声有色,使我们的学生在获得健康身体的同时,获得健康的心理。
4. 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一、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组织教学
中国论文网 /9/view-3070828.htm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尽量做到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获得生动丰富的、印象深刻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得出对观念、原理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这样组织教学,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既亲切又深刻,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如,在讲元素周期律时,首先让学生做碱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的周期性,最后归纳出元素周期律。接着给学生介绍周期律的产生和发展,及时地抓住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教育的极好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目的是让学生突出体会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真理也在实践的考验中得以验证,逐渐使学生树立这样的信念:理论的来源和归宿是实践,理论是否正确依实践的结果而定,从而激励学生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二、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在教材中的体现有时明显,有时比较隐蔽。我们必须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处理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认真挖掘,才能发现和把握规律,才能得心应手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如,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在化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但形式和内容又多种多样。CO和CO2、SO2和SO3、O2和O3在化学成分上都相差一个氧原子,而性质不同,引起了质的变化多端Cl和Cl-、Na和Na+、Fe2+和Fe3+仅差一个电子,但化学性质截然不同;浓硫酸和稀硫酸都属于硫酸,但性质不同。同位素氕、氘、氚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有机物同系物中增加或减少若干个“CH2”原子团引起质的变化、乙烯和聚乙烯的性质完全不同等都与量变有关。
在中和滴定过程中,“滴定飞跃”又是量变到质变的又一实例。当用0.1摩/升的盐酸滴定同浓度20毫升氢氧化钠溶液时,从滴定开始到加入19.98毫升盐酸时,反应液的碱性逐渐减弱,但仍为碱性,这是量变的积累阶段。当再加入一滴(约0.04毫升)盐酸时,反应液立即由碱性变成了酸性,发生了急剧质变,PH值突变,从中使学生理解了强酸、强碱间的中和滴定中为什么不用石蕊试液而常用甲基橙或酚酞试液指示终点的道理。
三、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当代的教学理念中,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仅要教授学生课程知识,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教授学生一种学习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在中学甚至是大学当中,学生所学的知识都是非常有限的,对于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尤其是像化学这种与现实生活联系异常紧密的学科,其不断地学习和更新知识储备尤为重要。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创建新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并通过分组讨论、教师指导、师生换位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掌握所学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化学不仅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也是非常紧密的。例如,其与生物和物理等学科之间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顺利地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更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甚至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例如,我们在讲解有机化合物烃类的时候,可以引入日常使用的塑料袋,以此联系生物中的微生物的降解和发酵问题,综合讲述微生物对化工产物的降解作用,呼吁学生减少不可降解化工产品的使用,对学生进行环保宣传,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如我们在讲解空气成分的时候,我们可以渗透讲解物理当中的汽化和液化的知识,也可以发散地讲解空气制冷学的一些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点滴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化学教育更好地发展。
5. 谈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应怎样渗透三维目标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今天,化学已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正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新课程三维目标体系为我国基础教育克服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分离的状况提供了观念和制度上的支持,对于培养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三维目标的提出并没有使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分离的状况得到立竿见影的改变。究其原因,一方面,在理论层面,对三维目标的内涵和外延还存在着一些有争议的、没有厘清的观点;另一方面,在实践层面,也存在着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影响着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从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观和学科知识的教育价值两个角度综合来看,三维目标既相互区分,又相互依存、相互支持,构成了一种多向的、非线性的关系。加涅关于教学事件的研究为三维目标整合的可能性提供了实践模型,而当代复杂性理论则为三维目标整合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支持,以此基础建立的三维目标整合的KAPO模型打破了加在三维目标整合上的限制条件,有利于教师精心设计教学事件,有效实现三维目标整合,将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教材改革和教学实践研究的重点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句话已充分体现了,课程目标已将社会、学科、个人的现在和未来结合起来,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而主动获得的全部经验,它通过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系统的构建,完成一个大目标——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那么化学新课程是如何构建新课程目标体系的呢?
一、科学知识与技能——注重实效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是:认识简单的单质和化合物,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认识学会用化学用语表达常见的有关化学物质和物质的变化,初步学会解释简单的化学现象和事实;初步学会用物质的量对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进行量的描述和简单计算;认识常见的化学仪器,掌握简单的化学实验操作,初步学会做实验记录并进行分析和处理,能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比如说我在讲授《燃烧的现象》时,让学生能掌握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和着火点的概念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那么我将采取什么方法才能使新知识得到很好的传承呢?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有一定知识储备,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以见到能够燃烧的物质,到处可以见到燃烧的现象,那么它们燃烧能够发生究竟需要什么条件呢?在这样一个问题情景下,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及亲自动手实验、动脑思考,找出问题原因所在,在全班的讨论互评中,深刻理会所学知识点,能很好掌握知识要求与技能。由于整个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很能调动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课程标准上的知识要求是初中学生要掌握的最主要的知识,它的教育目标是整个素质教育目标的核心和基础,这一点在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有明确规定。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已不再是以往的传授式的教育,而是依据学生已有经验和心理水平来获得,它既有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又有联系实际、联系社会和科学技术方面的要求,能体会所学知识有所用。应试教育中知识点的落实与现代新课程中知识点的落实有很大差别,应试教育往往只是简单的告诉学生结论,然后就是通过大量单调而机械的习题训练来强化结论,这样是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机器。新课程中,则不一样,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初中学生在学习化学课程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因此老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各种教学情景,选择各种生活素材,让学生处于熟悉环境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将新知识纳入既有的或新构建的知识体系中,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学生只有这样,经历真正的认知过程,才能获得生动的知识,才能在认识上逐步提高,才能谈到学以致用和发展创新。
二、 科学过程与方法——注重实施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要求是: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及观察和实验等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具有收集、选择、加工信息及利用信息进行推理的能力,初步具有选择和运用学习工具的能力;能在学习过程中开展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初步具有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我在讲授《燃烧的现象》时,让学生能够通过知识的学习,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在问题情景下,通过实验及小组互评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一般的方法,并能运用到新问题的解决过程去。在每节课中掌握新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体会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能善于检索、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过程与方法”是构成科学素养的要素之一。在信息社会中,由于信息总量的急剧增加,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新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大得惊人,所以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善于检索、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知识积累型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浩如烟海并且会很快过时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而是应该重视以具体知识为载体,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掌握进一步学习特别是适于其终生学习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科学过程与方法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关于科学方法的掌握,不是应该先给出规则1、2、3、4,然后再设计相应的练习来强化,而是应该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渗透、影响。解决问题应该先对问题进行分析,有依据的提出假设,再用事实来检验或验证,得出结论后,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同时,教师应该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小结,以增强学生的体会,从而达到对方法的掌握。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人在学习时代所能掌握的具体知识不论有多少,都只能说是沧海一栗。当他走出学校,步入社会后,在学校所学的具体知识,能在实际工作中用到很少,能适合其终生使用的更少。对未来的社会人来说,终生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学校教育应通过具体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求知能力,使他们学会自己获得知识。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具体知识,不如教给学习的方法。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最重要的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来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共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一个人要在未来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需要一定的创造力,还需要跟别人相处合作;所以,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开展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弥补学生个人能力的不足,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通过科学探究,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形成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倾向,改变过去注重接受式学习,强调知识结果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手,敢于创新。因此,中学教育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在今后的人生里,学生也许会忘记具体的知识内容,但是学生时代通过学习,内化形成的能力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三、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领会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要求是:了解我国对化学发展所作的贡献,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具有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振兴意识;初步了解生活中一些化学问题,初步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具有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关心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保护环境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初步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正确价值观。 在《燃烧的现象》中,在探索燃烧的条件过程的同时,认识到燃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探索的同时,能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乐趣,形成持续学好化学的热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是构成科学素养的要素之一,而是符合学基础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公民,所以化学课程应以化学知识为载体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形成高尚的人格。情感、态度在过去的教师中不够重视。从理论上讲,学生对化学的情感和态度对学习化学至关重要。不可设想,一个对化学情感冷漠、态度消极的学生可以学好化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课程的情感和态度被排除在教学关注范围外,既无针对性地培养,又无科学性的检测,更无实效性的成果。 情感不是虚无的、空洞的东西,它可以使人形成一定的行为倾向(即态度)。有了积极的情感才能形成积极的态度,才能正确的对待社会、对待自然、对待人生。因此我们要从尊重人的情感和意志的角度出发,用积极的情感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们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正确的价值观。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我们应以化学知识为载体,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要与知识技能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与“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过程融合一起,这样才能养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树立社会责任感,使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化学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
四、 三维融合新境界
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常常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以化学方法为中介,逐渐获得正确理解和运用化学的能力,在获得化学能力的过程中,也可以获得知识,并产生情感、激发想象、启发思维,形成一定的学习态度,所以这一切都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比如说在讲解《燃烧的现象》时,首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得出了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可燃物的内在因素有关,是由可燃物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接着再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验,得出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可燃物和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学生能在自己、动手获取知识的同时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由于整个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使学生的学习既轻松愉快、又能积极努力。在获取知识在提高能力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了真正体现。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主体成长过程中生机勃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实现了知识能力乃至生命活动的同步发展。从而使“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的进行了融合,很难把它们分开。 三个维度的有机融合是一门很高的艺术,要做到恰到好处,真的很难。它们是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体系中的,而不是每一节课都一定要平均面面俱到。三个维度在每一节化学课中,我们都应当有所侧重,这样一学年下来,它们也就得到了平均实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之一。具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直接决定着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最基本看法与倾向性,对他的人生具有很强的导向与制约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文化知识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知识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初中学生来说,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显得更为重要。那么,在教学中该怎样把握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呢? 1、通过化学史教育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我国着名化学家傅鹰曾说:“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这句话言简意赅地说明了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和渗透化学史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化学教材中许多规律的发现、原理的建立,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教师应充分发掘,将这些科学知识与有血有肉和有情有感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无疑会赋予这些内容大量的情感色彩。同时要揭示出化学发展的科学精髓,展示化学家求真务实的精神、竞争协作精神、继承创新的精神、敬业献身的精神。现代化教学是把化学家认识世界的模式和科学思想方法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习主体从目的、需要、动机、情感等方面仔细感悟,体会形成科学认知的过程。把握科学、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关系,提倡学生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养成尊重他人成果的正确态度,以及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这为化学教育中人文价值的体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加强师生互动,实现情感交流。加强师生互动,首先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独具的人格魅力,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应对自如。当学生们面对一个能熟练驾驭教材、语言风趣幽默、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手段、对学生充满爱心的老师,情感互动其实也就自在其中了。教师有了正确的价值观、热情的生活态度、执着的科学精神,就很容易影响到学生。此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已经不再是一句空话。
在化学教学中有意无意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将使理性教育的片面变得全面,使课堂教学向“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转变。这样,将会使课堂生机勃勃,激发并保持学生的思维兴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观察、思考、归纳和总结。同时也提高了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使人获得理性的、情感的、精神的、体格的等多方面的健全发展,使人最终成为一个既能创造生活又能享受生活,既懂得尊重他人又善于实现自我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