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普通化学辅导及习题全解的前言
普通化学是一门关于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课,是培养非化学专业综合性人才的一门必须课.同济大学普通化学及无机化学教研室编写的《普通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目前是一套倍受读者欢迎并多次获奖的优秀教材,并被全国许多院校采用.本书是配合这本教材而编写的教材辅导书,旨在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普通化学教材的重点内容,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培养正确思维方法,以及提高读者的知识水平和应试能力。
本书各章主要内容如下:
一、基本要求结合理工高校普通化学考研大纲要求,分别对各章知识点做了简要概括,使读者在学习过程中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二、知识点归纳 将各章节的内容进行了简明的叙述、归纳和总结,突出必须掌握和理解的核心内容.以加深读者对其的理解。
三、课后习题详解本部分依据同济大学编写的《普通化学》教材,对各章习题做出详细解答,本书除了有传统习题的解题过程外,还有以下特点:
解题思路:阐述习题的解题过程及其逻辑推理;
解题过程:概念清晰、步骤完整、数据准确、附图齐全。
把“解题思路”、“解题过程”串起来,做到融会贯通,最后给出教材课后习题的答案,在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上进行精练分析和引导,巩固所学,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历年经典考题及其解析 本部分精选了普通化学课程中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例题。并辅以分析。希望读者通过对这些例题的学习后,能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五、综合自测题学习上的努力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和自我鞭策·本部分各题选自清华大学主编的普通化学试题库和各名校历年考研试题,主要供学生自我检测之用。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及编写时间仓促,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编者
2006年1月
Ⅱ 应用化学导论前言写什么内容比较好
应用化学导论前言写发展历史好。《应用化学导论》是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入学教育课,也是应用化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主要讲述应用化学的专业背景、学科领域等,前言内容写化学的发展历史。
Ⅲ 化学论文文献综述怎么写
文献综述的格式及要求 一、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研究生在开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综述的目的是反映某一课题的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从其历史到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都要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评论。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为选题和开题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参考文献,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也为评审者审查提供查找线索。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着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三、文献综述规定1.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4. 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5. 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6. 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7. 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四、注意事项 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 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⒉ 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 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 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Ⅳ 化学实验报告的前言怎样写啊
1: 实验项目,准备仪器,药搏睁品等{通常写你准备做什么锋银歼实验,有什么用,研究银冲什么}
2:实验操作,主要过程,项目,现象
3:实验结论,
Ⅳ 序言怎么写
序言分为哪手亏作者序、非作者序、译者序,不同主体序言的写法不同。
1、作者序:
(1)作者序是由作者个人撰写的序言,一般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读者对象,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适用范围,对读者阅读的建议,再版书的修订情况说明,介绍协助编写的人员及其致谢等。
(2)它的标题一般用“自序”、“序言”或“序”,比较简单的作者序有时也用“前言”。当另有非作者撰写的序言时,为区别起见,可用“前言”、“自序”或“作者序”等。
(3)翻译书的原作者专为中译本撰写的序言,标题用“中译本序”。作者序一般排在目录之前,如果其内容与正文直接连贯的,也可排在目录之后。薯卜
2、非作者序:
(1 )非作者序言是由作者邀请知名专家或组织编写本书的单位所写的序言,内容一般为推荐作品,对作品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介绍作者或书中内容涉及的人物和事情。
(2)有时学生写作文集时,邀请老师或家长帮他们写序。它的标题用“序”或“序言”,文后署撰写人姓名。
(3)非作者序一般都排在目录及作者前言之前,如果是为丛书写的序,也排在丛书序之前.。
3、译者序:
译者序一般着重说明翻译意图,有的也包括翻译过程中的某些事务性说明,一般以“译者序”为标题,内容比较简单的也可以“译者前言”或“译者的话”为标题,一般排在目录之前。
(5)化学书的前言怎么写扩展阅读:
序言与绪言的辨析:
1、范畴不同:
(1)前言(即序言):
序言古称“序”或“引”,也叫序文、叙言、叙文、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着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以对作家作品进行评论,对有关问题进行研究阐发。它是一篇相对独立的文章,应该隶属于应用文的范畴。
(2)绪言:
绪言也叫绪论、导言,是学术着作开头说明全书宗旨和内容等的部分。它隶属于作品本身,不可独立于作品之外。
2、外延不同:
(1)序言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它既可用于文学作品,如《〈呐喊〉自序》,也可用于学术着作,如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序》。
(2)绪言只能用于学术着作。有时学术着作可以兼有序言和绪言,序言在前,绪言在后,功用不同,各司其职,如《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就是篇前有前言(即序言),篇首有绪论(即绪言)。
3、从作者来看:
(1)序言可以由原作者自己来写,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也可以请别人来写,如孙中山的《〈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绪言则一定要由作者本人来写,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导言》。(J补:自序,他序)
4、从内容上看:
(1)序言的内容宽泛,对原作的内容可作说明,也可不作说明,如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就未涉及《指南录》的内容;
(2)导言必须用主要篇幅介绍正文的内容要点。(序言内容可涉及可以不涉及,绪言必须涉及)
5、从表达方式上看:
(1)序言的写作可叙事,可议论,可抒情,均根据写作目的的需要来决定,甚至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毛泽东的《〈农村调查〉序言》以议论为主,《胡同文化》则以说明为主,房龙的《〈宽容〉序言》则以平静的语言叙述了一个寓言故事,《〈呐喊〉自序》就运用了记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2)绪言一般侧重说明,多用介绍性的语言,如《物种起源》导言。(序言表达方式多样不固定,绪言多为介绍,固定为记叙和议论)
6、从与原作的关系来看:
(1)序言是原作之外的文章,去掉序言,原作仍可独立;
(2)绪言是原作的一部分,去掉李神绪言,着作就不完整。(序言在书文其外,绪言是书文的必构成分)
7、从在原作品中所处的位置来看:
(1)序言一般放在原作前面;
(2)绪言只能放在卷首正文前。如中学教材《物理》、《化学》的第一章《绪言》。
Ⅵ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精馏 苯与氯苯 前言怎么写
一.前言
1.精馏与塔设备简介
蒸馏是分离液体混合物的一种方法,是传质过程中最重要的单元操作之一,蒸馏的理论依据是利用溶液中各组分蒸汽压的差异,即各组分在相同的压力、温度下,其探发性能不同(或沸点不同)来实现分离目的。例如,设计所选取的苯-甲苯体系,加热苯(沸点80.2℃)和甲苯(沸点110.4℃)的混合物时,由于苯的沸点较甲苯为低,即苯挥发度较甲苯高,故苯较甲苯易从液相中汽化出来。若将汽化的蒸汽全部冷凝,即可得到苯组成高于原料的产品,依此进行多次汽化及冷凝过程,即可将苯和甲苯分离。这多次进行部分汽化成部分冷凝以后,最终可以在汽相中得到较纯的易挥发组分,而在液相中得到较纯的难挥发组分,这就是精馏。
在工业中,广泛应用精馏方法分离液体混合物,从石油工业、酒精工业直至焦油分离,基本有机合成,空气分离等等,特别是大规模的生产中精馏的应用更为广泛。
蒸馏按操作可分为简单蒸馏、平衡蒸馏、精馏、特殊精馏等多种方式。按原料中所含组分数目可分为双组分蒸馏及多组分蒸馏。按操作压力则可分为常压蒸馏、加压蒸馏、减压(真空)蒸馏。此外,按操作是否连续蒸馏和间歇蒸馏。工业中的蒸馏多为多组分精馏,本设计着重讨论常压下的双组分精馏,即苯-甲苯体系。
在化学工业和石油工业中广泛应用的诸如吸收,解吸,精馏,萃取等单元操作中,气液传质设备必不可少。塔设备就是使气液成两相通过紧密接触达到相际传质和传热目的的气液传质设备之一。
塔设备一般分为阶跃接触式和连续接触式两大类。前者的代表是板式塔,后者的代表则为填料塔。
筛板塔在十九世纪初已应用与工业装置上,但由于对筛板的流体力学研究很少,被认为操作不易掌握,没有被广泛采用。五十年代来,由于工业生产实践,对筛板塔作了较充分的研究并且经过了大量的工业生产实践,形成了较完善的设计方法。筛板塔和泡罩塔相比较具有下列特点:生产能力大于10.5%,板效率提高产量15%左右;而压降可降低30%左右;另外筛板袭悄磨塔结构简单,消耗金属少,塔板的造价可减少40%左右;安装容易,也便于清理检修。本设计讨论的就是筛板塔。
2.体系介绍
苯,沸点为80.2℃;氯苯,沸点为110.4℃,是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都为无色、无毒,有一定致癌性的最常见的有机溶剂,因其良好的理化性能,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化工、日化、医药等行业。苯-甲苯体系为完全互溶双液理想系统。
氯苯(A)运银~苯(B)二组分体系在 下的气~液平衡数据
3.筛板塔的特点
筛板塔板简称筛板,结构持点为塔板上开有许多均匀的小孔。根据孔径的大小,分为小
孔径筛板(孔径为3—8mm)和大孔径筛板(孔径为10—25mm)两类。工业应用小以小孔径
筛板为主,大孔径筛板多用于某些特殊场合(如分离粘度大、易结焦的物系)。
筛板的优点足结拍斗构简单,造价低;板上液面落差小,气体压降低,生产能力较大;气体分散均匀,传质效率较高。其缺点是筛孔易堵塞,不宜处理易结焦、粘度大的物料。
应予指出,尽管筛板传质效率高,但若设计和操作不当,易产生漏液,使得操作弹性减
小,传质效率下降.故过去工业上应用较为谨慎。近年来,由于设计和控制水平的不断提高,
可使筛板的操作非常精确,弥补了上述不足,故应用日趋广泛。在确保精确设计和采用先进控制手段的前提下,设计中可大胆选用。
Ⅶ 大学化学的前言
“大学化学”课程是化工及非化学化工类本科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袭岩,主要介绍化学基本原理和化学技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在更广泛、更深入地展开,因而也给大学化学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有限的学时数条件下掌握精通的启局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求学拍旁御生有更宽广的知识面,以适应学科融合、交叉和渗透背景下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要。为此,我们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学为先、育人为本的原则下,从培养21世纪高素质工科人才的总体需要出发,针对工科本科专业学生对化学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的需求和学时分配,对原有的工科相关专业的基础化学、普通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和有机化学的部分相关知识进行整合,编写了这本《大学化学》教材,以物质聚集态、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物质结构、表面化学、胶体化学、配位化学、元素化学、有机化学为基础构建了新的工科专业基础化学教学体系。力求让学生在较少的学时内对化学知识体系和化学的近代进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了适应新世纪对具有全面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达到内容的先进性、基础性、科学性及针对性等各方面的统一,在介绍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的前提下,注意化学与各相关学科和技术的紧密联系,讨论化学在这些学科中的应用。在内容的选择上,注意与中学化学的衔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在材料组织上,力求概念阐述准确严密,内容安排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并注意各章内容的相互依托与交叉,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本书可以作为高等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资源勘查、宝石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本科四年制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教师的参考资料。在使用本书作教材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保证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对内容进行取舍,也可对相关知识的讲授顺序进行调整。书中带“*”的内容为选学内容。 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桂林理工大学的钟福新(第4、7章)、余彩莉(第3、5、15章)、刘峥(第6、10、11、16章)、张淑华(第1、12章)、肖顺华(第2、8章)、黄红霞(第13章)、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莫德清(第14章)和广西工学院的张倩(第9章)。最后由钟福新、余彩莉、刘峥定稿。本书编写中参考了国内外出版的一些教材和着作,从中得到许多启发和教益,在此向这些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由于水平有限,教材中难免存在不足和疏漏之处,恳请读者不吝批评指正,深表感谢。
编 者201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