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杨振宁做出了哪些贡献
在二十世纪末,杨振宁作为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殊荣的物理学家是很受人尊敬的,他和李政道、王贻芳一起被称为“华人三大伟人”。那他是如培碰何获得这一荣誉呢?当时杨振宁取得了一系列配裤谈科学成就,他主要是研究物质中能量,发现中微子并发现了李政道和王贻芳提出的量子力学基础思想、为以后提出相对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和贡献出来而做出贡献。可以说后来杨振宁还开创了一个新领域——量子场论。
1945年,杨振宁和其他学者提出了宇宙学的一个新领域,即宇宙学是在核物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研究宇宙学的新分支领域。宇宙学的提出标志着宇宙学开始从物理理论的研究阶段过渡到物理实践阶段。宇宙学已经成为世界物理学科发展的重要领域。
‘贰’ 杨振宁现在怎么样了
杨振宁的身体现在不乎袭正是很好。
前不久,知名科学家杨振宁先生迎来了自己的百岁寿诞,他的亲朋好友和他一起庆祝这高兴地事情。百岁寿诞刚过去不久,有媒体突然曝出,杨振宁先生不幸摔倒住院的消息。消息曝出后,立刻引起不少网友的担忧。
都知道,人一上年纪之后,身体各项状况也会随之下降。年轻人平地摔一跤可能并不会造成任何大碍,但是老人因为年纪大了,骨头也会变得很脆弱,所以不小心摔跤的话可不是小事。这次杨振宁先生不小心摔倒,直接导致脊椎骨裂,只能紧急送医治疗。
杨振宁现在的情况:
但不得不佩服的是,即使骨裂住院但是杨振宁先生手里的工作却没有停下。躺在病床上仍然,在眼前架了个平板禅链用来工作,实在是太敬业了,让人心生敬畏之心。也正是因为有这样,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坚持工作的科学家,才让我们的祖国岁悔更加强大,人民生活过得更好。
在杨振宁先生受伤的这段时间,作为妻子的翁帆也是随身悉心照顾着。即便是有护工在身边,但是翁帆依旧亲力亲为陪伴在杨振宁先生的身边,照顾这他的起居。夫妻两人这般真挚的感情,着实让人有些羡慕。
‘叁’ 华裔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的一生是怎样的
1922年9月22日,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的一户杨姓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杨武之当时在安庆市的一所中学(位于怀宁)教书,对怀宁深有感情,所以给孩子取名为“振宁”。
在小振宁出生的第二年,他的父亲就去美国留学了。他的幼年,是在兵荒马乱中度过的。那时军阀混战,常常打到合肥来,乱军一到,母亲就抱着儿子惊惶地“跑反”,奔乡下,躲山洞。
杨家是个大家族,“振”字辈的就有33人,振宁是这个大家族里的长房长孙,整个家族对他寄托着厚望。母亲罗孟华是个善良、坚强且有理想的女性,在生命时常受威胁的时候,还坚持教子识字,一笔一画地写好,认认真真地教会。儿子是个极聪明的宝贝,一教即会,过目不忘,人称“神童”。杨振宁为此很感激母亲,终生不忘,曾这样回忆说:“我四岁的时候,母亲开始教我认方块字,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一共教了我3000多字。现在,我所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两倍。”
六岁那年,杨武之从美国学成回国,先在厦门大学执教,小振宁就跟母亲高兴地来到这个南方海滨城市,进入小学正式读书。因有母亲的家教垫底,他国文课学得特别轻松,不费劲就拿到高分。他把精力主要用在数学上,并渐渐产生了兴趣,成绩也是不错的。最让他头疼的是手工课,因为他天生是个左撇子,拿笔、用筷子都不方便,母亲费了好大一番精力才让他把吃饭、写字改成了用右手,可是他打乒乓球、弹弹子、扔瓦片,仍旧自然地用左手。有一次用泥巴捏公鸡,他花了很大气力做出来后,大家忍不住笑了起来,都说不是一只鸡,而是一节藕。父亲告诉他,人的左脑控制右手,而右脑控制左手,而手对脑也有反作用,双手灵,大脑聪。他明白这个道理后,下决心练习右手,终于右手灵活起来了。
杨振宁随父母在厦门只住了一年多,因父亲受聘到清华大学数学系当教授,又随父母来到北平。当时,中国社会十分动荡,内忧外患,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可杨振宁因为有当过洋博士的父亲的庇护,不缺衣食,生活在美丽安静的清华大学校园中,很少与校园外的社会接触,因而能够幸运地度过一个平静的童年。
杨振宁在清华大学校园内的小学读书,学校的条件不错,老师和校舍在当时的中国都是一流的。他学习很努力,成绩也不错。课余时间,他和同学们在校园中到处游玩,在草地上打滚,比赛爬树——他几乎爬遍了校园内的每一棵树。
小学毕业后,杨振宁进入北平崇德中学读书,这也是一所不错的中学。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了,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北平再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杨振宁家搬回了合肥老家。可合肥也不得安宁,经常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当日军进逼南京,合肥也人心惶惶的时候,父亲做出了决定,携带家人逃往昆明。一路上,杨振宁全家人历尽辛苦,途经汉口、香港、越南等地,绕道来到了昆明。
到昆明后,父亲受聘到西南联大教书,杨振宁进入昆华中学二年级学习。当时四处流亡的中学生非常多,学籍各地不一,比较混乱,因此教育部在1938年夏天公布了一项措施:中学生不需要文凭,可以凭同等学历报考大学。杨振宁在流亡途中一有时间就抓紧学习,功课不但没落下,反而自学了高年级的课程。于是,他在少读一年高中的情况下,以同等学历参加了高考,并以优异成绩考取了西南联大。这一年他16岁。
西南联大是在战争中成立的一所临时性质的大学,校舍条件非常差,教室是铁皮屋顶的房子,下雨的时候,丁丁当当响个不停。教室的窗户上没有玻璃,屋外刮风时,老师和学生都把自己的书本用重物压住,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被风吹得满教室乱飞。每当日军的飞机飞临昆明的上空,防空警报突然尖厉地鸣响时,师生们还要匆匆躲避起来。
西南联大也有非常优越的地方,这些优越的地方使学习条件差这一缺陷变得无足轻重了。西南联大有着强大的教师阵容,这所学校是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在一起成立的,因此名教授、好教师非常多。杨振宁报考的是化学系,人学后却分到物理系,这使杨振宁能够幸运地在周培源、吴有训等名师的指导下学习。
西南联大的学习风气很浓,教授们讲起课来十分认真,学生求学的态度也都很好。
杨振宁认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着名物理学家吴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他们指导杨振宁写论文,向他推荐书看,将杨振宁引入物理学的大门,使他眼前洞开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两位物理学家的研究风格影响了杨振宁,为他指引了正确的学术研究方向。
1944年6月,杨振宁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大学学业。1945年底,23岁的杨振宁踌躇满志,考取了清华留美奖学金,在吴大猷教授的推荐下,不远万里,跨海越详,踏着父亲的求学路进入美国,他的目标是要投奔心仪已久的大科学家费米(原是意大利皇家科学院院士,被意大利物理学界戏称为“教皇”)旗下求学,一到美国就直奔芝加哥大学拜访费米。费米没有让杨振宁失望,他把这位抱负远大的中国学生介绍给他的同仁泰勒博士。在泰勒博士的指导下,杨振宁通过3年的奋斗,顺利拿到了物理学博士学位。杨振宁的才能和智慧,受到了校方的高度重视,聘任他留校任教。
一年之后,在费米教授和泰勒博士的联名推荐下,杨振宁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久负盛名的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在这里,杨振宁开始向最高科学领域挺进,研究成果不断问世,一举震惊学界。32岁的他与米耳斯博士共同发表被称为“杨一米规范场”的理论,这是个里程碑式的辉煌成果。。
后来,杨振宁跟李政道博士共同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国际物理学界一片哗然,众说纷纭,形成一种极端激烈的争论气氛。为了支持来自祖国的同胞师弟,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组织队伍开始就此理论进行实验验证活动,不少科学家对此大感吃惊。然而,科学毕竟是科学,真理毕竟是真理。吴健雄的实验证明杨振宁、李政道的理论是科学的真理后,轰动了整个物理学界,因而于1957年他们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克莱恩博士在授奖仪式上高度评价他们的研究成果:“两位物理学家由于对所谓宇称守恒定律作了精湛的研究,从而导致次原子粒子方面的重大发现……这两位获奖者所进行的研究,实际上推翻了30多年来被普遍认为是自然基本定律的所谓宇称守恒定律。”
杨振宁、李政道,还有吴健雄,这三位杰出的中国人,让1957年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中国物理年,让全球的华人大大扬眉吐气了一回!
杨振宁1957年获诺贝尔奖后,1980年获得提姆福德奖,1986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他还有多项荣誉学位,又是中国许多大学的名誉教授。
‘肆’ 扬振宁的详细资料
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
杨振宁 (Chen Ning Yang)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原籍安徽省原凤阳府。杨振宁的父亲杨克纯(字武之)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多年。杨振宁1938年至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杨振宁的学士论文的导师是吴大猷,硕士论文导师是王竹溪。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8年至197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和波兰、美国等6所院校的理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研究员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5月21日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同年被该校授予一等荣誉博士学位。
杨振宁于1956年与李政道教授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因而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原理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识,为人们正确认识微观粒子世界开辟了新天地。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大大促进了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研究。在粒子物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另外,杨振宁还是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诸多领域中重要研究方向的先驱和奠基人。
1971年以来,他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和讲学,同时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和留学生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1998年6月,清华大学授予杨振宁为清华大学名誉教授,1994年6月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夫人杜致札(已故)是杜聿明的女儿,她是杨振宁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附属中学教书时的学生。他们于1950年结婚,生有两子一女:长子杨光诺、次子杨光宇和女儿杨又礼。
‘伍’ “科学巨人”杨振宇,现在99岁,他3个在美国的子女如今怎样了
杨振宁如今是99岁的高龄,他一直是在国内生活,他的子女在国外生活。杨振宁有两个儿子还有一个女儿,这三个孩子是他和杜致礼生的,杜致礼是杨振宁的第一位夫人。当时两个人是在美国的一家餐厅吃饭的时候认识的,两个人就这样一见钟情了,然后那个时候的杨振宁本来是要离开普林斯顿的,因为要去芝加哥大学,但是遇到了杜致礼之后,杨振宁就留在普林斯顿。
说到杨振宁,大家就会去讨论私生活,可是说句实在话,私生活是人家自己的,所以想怎么过就怎么过。外人是没有理由去干涉的,也更没有必要去做过多的讨论。也希望大家把焦点都放在学术的成就上面,在国家物理的发展道路上面,是很需要像杨振宁这样的人,所以希望更多有能力的人,能为国家效力。也希望杨振宁可以身体健康,好好的生活。
‘陆’ 杨振宁是目前在世的全球头号物理学全才,他的子女在干什么
杨振宁有三个孩子,大儿子成为了一名计算机工程师,次子也是一名科研人员,同时也是一名复合型人才,在业界的知名度和成就不亚于父亲杨振宁,杨振宁的小女儿是一名医护人员,杨振宁的三个孩子虽然成就不及父亲,但是他们都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亮,杨振宁从来没有想过让孩子继承自己的衣钵,而是尊重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他曾说过不要把天才的孩子视为天才,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三个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的熏陶下,都拥有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杨振宁的次子杨光宇也算是继空旁承了他的衣钵,他和父亲一样选择了科研事业,并且通过自主学习成为了一名复合型人才,在业界也非常有名,杨振宁的小女儿从事的是医护工作,他们都是杨振宁的骄傲。
‘柒’ 杨振宁简介 我要杨振宁的简介 杨振宁是什么家科学家
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7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了.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杨振宁在50岁时回忆说:'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2倍.'
1928年杨振宁6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来了.杨振宁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培旅,我完全不能解释.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清华大学的研究院旅中耐.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演讲中这样说道:'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像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原来,那个方向就是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R.L.Mills)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巴克斯方程'.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6年来,他频繁穿梭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他写过这样两句诗:'云水风雷变幻急,物竞天存争朝夕.'
人们赞扬在理论物理前沿度过了半个世纪的诺贝尔奖得奖人杨振宁是一位坚忍不拔、拆春具数学天才的科学家.他致力于揭示自然的对称性,而这些对称性常常是隐藏在杂乱的实验物理结果的后面.
杨振宁长时期在看来是神秘的物理学和数学的十字路口工作.在这个领域内,一组漂亮的方程式可以是灵感的源泉,甚至可以在还没有实验证据以前就洞察物理世界是怎样运转的.这是一个外行很难懂的世界,其中有充满了希腊字母的方程式的黑板,有寻求用数学去解决问题的“品味”和“风格”,有寻求用正确语言来描述物理世界的出自内心的灵感.
物理学家戴森去年在石溪为杨振宁退休所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上说:“杨振宁对数学的美妙的品味照耀着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么重要的工作成为精致的艺术品,使他的深奥的推测成为杰作.”这使得他“对于自然神秘的结构比别人看得更深远一些”.
杨振宁已有华发,可是看起来比他的实际年龄年轻得多.他仍穿梭于纽约和远东之间.他和香港以及北京的大学有密切的联系,并且是设在南朝鲜汉城的一个理论物理中心的主席.
在关于他的生活和时代的一次广泛的谈话中,杨振宁谈到他的物理学生涯,谈到他没有能从事某些领域的研究而感到的遗憾.杨振宁也谈到他在中国童年和他长时间为沟通美国和自己的祖国在科学和文化方面的差异所作的努力.杨振宁谈到他担心中美关系的裂痕会扩大,以及由于新近对台湾出生的物理学家李文和间谍活动嫌疑的调查,将为亚洲和亚裔美国科学家带来的困难.·1971年中美关系开始解冻,杨振宁自1945年到美国来当研究生以后第一次回到中国大陆.他会见了已故的周恩来和中国的其他领导人,帮助开展了两国之间的科学合作.他担心这些合作将面临危险.
那时候,当他从国外旅行回来后,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的人员常常去找他.中央情报局的官员第一次去找杨振宁时杨要让他的秘书记录他们的谈话,以免误解.杨振宁继续保持和中国的密切联系,他说:“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近来没有再来找我的麻烦.”
杨振宁最关心的是科学而不是政治.他谈到自己的一些经历:一个从中国偏僻地区一个落后的城市来的年轻学生,怎么会有幸参与20世纪一个最主要的思想革命.这场革命是试图用一个统一的方法来了解自然的无穷多样性,从混沌的星球爆炸到电子环绕原子核的颤动.
1956年杨振宁第一次出名.那一年他和李政道共同发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象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因为这个工作,两人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奖.
从长远来看,1954年杨振宁和已故的米尔斯的开拓性的工作却更为重要.那一年,两人都在布洛克海文国立实验室工作.他们提出了一个称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以后证明它是以统一的方式描述作用力和基本粒子的关键.布洛克海文的一位理论物理学家马奇努说:“当它在1954年写成时,争论极大.一些人认为它和物理世界无关.”当时,杨和米尔斯没有继续发展下去.可是以后证明,这个从微分几何和纤维丛这样的抽象世界中抽提出来的数学,正是为描述像磁、电、强核力,也许还有重大相互作用中,中界作用力的粒子交换所.戴森讲道:“我要说,在杨振宁的工作中最最重要的是规范常已经证明这比他和李政道关于宇称的工作要重要得多.”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关系变得愈来愈紧张,两人在1962年分手.杨振宁拒绝谈论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的关系变得紧张的.他说:“这是我生命中令我非常失望的一件事情.我要说,这是一个悲剧.”他们两人已经有几十年没有讲话了.
杨振宁扎根于数学,但是他指出,自己一生的工作不是脱离现实世界的形而上学的游戏.40年代后期他刚去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时曾打算成为实验物理学家.可是他很快就了解自己的动手能力很差.实验室的同事们开玩笑道:“哪里出爆,那里就有杨振宁.”
曾任布洛克海文国立实验室主任的实验物理学家萨奥斯说:“杨振宁是一位极具数学头脑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学历,他对实验细节非常有兴趣.他喜欢和实验学家们交谈,对于优美的实验极为欣赏.”
对于物理学家最大的挑战,依然是提出一个统一的理论,它既适用于以重力为主的极大王国,又适用于由量子所主宰的极小王国.物理学家在70年代已经在这方面获得进展.他们提出一个称为标准模型的理论.可是标准模型并没有将重力考虑在内.
目前,弦线理论可能可以克服这个缺点.这个理论经过修改后要求十或十一维时——空,而不是我们熟悉的四维时空,即时间这一维加上立体几何的三维.弦线理论提出来已经20多年,它在年轻的理论物理学家中很流行.可是杨振宁在晚年时是不同意这个理论的.杨振宁怀疑弦线理论或其派生的理论是否能将所有客观存在的现实都放进一个简洁的包装中.
杨振宁说:“弦线理论并没有得到实验证明.它太不定形,太模糊.”问题部分地在于,为探索弦线的影响,需要极高的能量,更强的粒子加速器.如何写出一个可以工作的理论,并从事十维计算也是一个问题.
杨振宁提出物理学正经历一个过渡期.不断地寻找更快更小的计算机晶片等的应用研究,将会比基础研究对年轻人更有吸引力.他说:“很清楚,在未来的30到50年中,人们将更注意物理学的应用.其理由并不是因为所有的基本问题都已经解决了,而是因为更深入地探索物质的基本结构变得愈来愈贵.”他又说,2005年国会决定中止建造超导超级对撞机是一个信号,高能物理有充裕的经费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超导超级对撞机是要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建造的一个基本粒子加速器,它的直径将达54哩.
杨振宁预言,计算机工业的实际需求将会推动界于微观和宏观之间的物理学的发展,他承认许多分析家们早已预言,21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就像刚刚过去的20世纪被称为物理学的世纪一样.是什么环境使杨振宁能在占支配地位的物理学中起重要作用呢听他自己说,在他的成功中,运气和抱负同样重要.
杨振宁早年处于一个更像是中世纪的而不是现代的社会.他得益于幸运的家庭环境以及和同事与学者们的联系.这些为他进入更广阔的知识和文化世界的旅程铺平了道路.反过来,他正通过不断努力在亚洲建立一流的研究中心为回报.
杨振宁生长在中国中部一个围有城墙的城市——合肥.当时,这个城市的街道是没有路面的,城门很窄,以致30年代第一部汽车开来时无法通过.大部分居民是文盲.由于闭塞,杨振宁直到6岁才第一次看见香蕉.
杨振宁的祖父亲是当地中学的数学教师.他通过了一次奖学金考试,得以出国,去芝加哥大学读书,回国后在厦门大学教书,以后去了北京清华大学.
杨振宁本人追随他父亲走上了学术道路.他说:“我很幸运,上百万和我同龄的人不是饿死就是面对军阀混战.”他住在北平一个学术性的社区内,沉浸在一个重视研究、重视知识的社区中.他的父亲很快就发现儿子有数学天才,可是并没有直接教他数学.杨振宁说:“父亲的哲学是‘不要着急’.”在谈天时他偶尔会向儿子提出数学难题.可是父亲也认识到教育需要均衡.在杨振宁念完中学初一时,父亲请了一位同事来教他中国古文.经过两个夏天的紧张学习,年轻的杨振宁能背诵孔子的门徒孟子的全部着作.
1937年日本入侵,杨振宁的祖父被迫离开北平,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杨振宁的父亲继续走好运.几十年后年轻的杨振宁也进了这所大学,受教于一些当时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他们之中有些以后去了美国,其中包括陈省身.陈省身现在已经从伯克莱加州大学退休,许多人都认为他是现在活着的最重要的微分几何学家.
在昆明时,杨振宁开始提高他的英文.他决定不用字典来念英文小说.他选的第一本小说是斯蒂文森的《金银岛》.这部小说里有和大海有关的俚语,因而很难念.他花了一个星期,念完了这本书,接着念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在熟读这两本书以后,杨振宁说:“以后就容易了.”
杨振宁还有去西方世界的另一原因:他对美国初期的科学家兼政治家富兰克林很崇敬,富兰克林的自传激励了杨振宁.去美国后他取名为富兰克,并将第一个孩子的英文名字取为富兰克林.
1945年杨振宁的父亲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去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接受了杨振宁的父亲,可是他要拜才华横溢的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为师,因此去了芝加哥大学并在以后被称为氢弹之父的泰勒的指导下写了博士论文.论文写好后只有4页.泰勒说服杨振宁,无论如何,一篇博士论文只有4页总是太短了,要他加长.他照办了,加到了23页.在物理学有了卓越的成就以后,他又转向远东.杨振宁将把他的文稿与信件捐赠给香港中文大学而不是给石溪纽约州立大学.他是中文大学的访问教授.杨振宁也没有排除他搬回中国的可能性,因为回去后他和与他结缡已50年的妻子杜致礼会得到更好的照顾.新近,致礼在石溪州立大学的医院动了三次肿瘤手术,结果良好. 杨振宁在长岛还是感到很自在,也不像是要搬到远离他的三位已经成年的孩子身边.他们三位都已得到科学方面的学位.杨振宁说:“他们是美国人.他们接触的中国文化很少.”长子光诺毕业于密西根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现在是纽约州西彻斯特县的一位财务顾问.次子光宇是一位化学博士,住在纽约城,为J.P.Marg财务公司分析化学工业.女儿又礼是蒙太拿州列文斯登县的一位医生.
杨振宁在1964年成为美国公民.他说:“我们在美国过得很不错.在这里我们有许多朋友.我们在两个社会中都很自在.”
在石溪为他的退休举行的学术讨论会结束时,杨振宁谈到他在60岁时的一个“伟大和意义深远的发现”:“生命是有限的”.他念了9世纪的一位中国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0世纪初,另一位作家,也是杨振宁父亲的朋友译者注:朱自清 ,把这两行诗句改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在历经一生对自然的神秘的思考以后,杨振宁认为这一改造更精确地描述了他晚年的想法.
摘自5月1日《光明日报》,范世藩 杨振玉 译文
‘捌’ 有教授称杨振宁先生的物理学地位是物理学史上前十的大师,真的这么厉害吗
“2019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在清华大学举行,物理学家杨振宁获得2019年度“求是终身成就奖”,奖金三百万元人民币。
杨振宁到底有多牛,杨先生最大的贡献是杨-米尔斯理论。这是现代规范场论和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很多人听了这个会蒙圈。但是简单的来说,这个贡献的伟大程度可以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提并论。
杨振宁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现状也是令人羡慕。长子杨光诺,是一名美国电脑工程师,事业上取得不错成绩;次子杨光宇,专门从事小行星等的搜寻工作,发现2000多个小行星,在全球业余小行星搜索者中排行第二,同时也是一名化学家,成就还是比较耀眼的。女儿杨又礼,从事的是喜爱的医生工作。虽然子女们取得的成就远没有父亲来的大,但是在不同的岗位上,做着自己的贡献。
1950年,杨振宁关于p0衰变的论文以及他和Tiomno 关于β衰变中相位因子的论文卜睁渣奠定了他在此领域中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