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高中化学情境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摘 要:本文结合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案例,在肯定情境教学必要性的基础上,从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已有知识、激起认知冲突、讲述化学故事四个方面进行了创设教学情境的实践和反思。关键词:高中化学;情境教学;实践;反思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兴趣、建构知识、训练技能、内化情感。
一、高中化学情境教学的必要性
1.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改伍弯厅革的必然要求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兴趣出发,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可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2.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能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促进学生由境生情,激发学生由情促学,主动内化知识。所以,教师要对教材再创造,精心组织各种有效教学资源,贴近生活选择情境素材,使知识学习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认知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
3.情境教学是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保证
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情境教学能充分揭示学习材料的内涵,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引导和促进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产生联想,达到内化新知,掌握技能,体验内涵的目标。
二、高中化学情境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在化学教学中,联系生产、生活的情境,如一些熟悉的生活场景、一个生动的自然现象、一个有趣的化学故事,都可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案例1】苏教版必修2《分子间作用力》
[情境创设]同学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夏天从游泳池刚上岸时会感觉比较冷。这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汽化吸热。
[教师提问]在水汽化过程中,水分子微粒间距离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在水汽化过程中,水分子微粒间距离增大了。
[教师再问]那为什么会感到冷?
[学生讨论]水汽化过程中会吸热,水分子间距离增大,吸收的热量用来克服分子间的作用力。
【反思】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来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先取得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学习,这符合教育认知规律,腔隐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这种学习过程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到学习化学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去主动探究新知识,补充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2.利用已有知识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实践证明,分析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创设教学情境,能有效促进新知识的内化。
【案例2】苏教版必修1《氯气的实验室制备》
[情境创设]回忆初中学习过的实验室制取O2、CO2、H2的发生装置,并讨论选择依据。
[学生活动]制取O2的反应类型:固体+固体→气体,制取H2、CO2的反应类型:固体+液体→气体。
[情境再创]实验室制氯气需要采用哪些仪器装置呢?
[教师提示]实验室制氯气的化学方程式:MnO2+4HCl(浓)= MnCl2+Cl2+2H2O
[学生活动]从反应类型:固体+液体→气体,得出所需仪器:圆底烧瓶、酒精灯、分液漏斗、石棉网。
[教师提问]利用上述装置收集到的氯气是否纯净?若不纯,怎样除杂?怎样收集?
[教师提示]联系学过的净化气体的方法。
[学生活动]根据反应原理、原料分析,画出装置图。
【反思】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对当前信息的理解闹物需要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同时个体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做出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的统一。
3.激起认知冲突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往往会受原有知识经验或思维定势的影响,从而可能导致错误。通过创设认知冲突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深切感受,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案例3】苏教版必修1《钠的性质》
[情境创设]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钠排在铜的前面。请同学们写出钠和氯化铜溶液反应的方程式。
[学生书写]学生大都认为钠把铜置换出来了。
[学生实验]结果:钠和氯化铜溶液反应并无红色的铜生成,而是生成了蓝色沉淀,并放出大量气体。
【反思】激起认知冲突创设教学情境,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通过学生实验得出的“出乎意料”的实验结果又会在学生感到无比惊讶后,不但有效纠正了学生原有的错误认知,打破了原有的思维定势,而且促进了正确认知的重新建构,加深了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学会学习的目标。
4.讲述化学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故事形象生动,引人入胜。通过故事创设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悬念,促进积极思考。
【案例4】苏教版必修1《从铝土矿到铝合金》
[情境创设]故事发生在罗马帝国,群臣为讨好皇帝,纷纷献上贵重礼品。在众多礼品中有一只杯子吸引了皇帝的目光。它质量很轻,闪闪发光。皇帝问:你是从哪提炼来的?宠臣答道:尊敬的皇上,这种金属是我从粘土中提炼出来的,据我所知,它从不生锈。“永不生锈”“很轻”“从粘土中提炼出来”皇帝发现了一个可怕的事实:这种技术一旦传播开来,罗马帝国将陷入极度的动荡中。因为粘土随处可见,奴隶一旦掌握该技术,后果不堪设想。皇帝随即宣布,将此人斩首示众。
【反思】短短的一个故事,激起了学生无限的遐想和丰富的情感。学生在很快明白该课学习内容的同时,无不为统治者的残忍而愤恨,无不为科学献身者的精神而感动。这正是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曹少华.创设化学教学情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01):49-50.
[2]毕华林.化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Ⅱ 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的论文
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的论文
一 、怎样的教学情境更具有教育教学价值
1.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实际相联系。或者说与学生的已有经验相联系(课标中的要求),使学生有的可想,有的可分析,可引发学生的高水平思维活动。课程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不仅仅是激发兴趣,引起学生的关注,更主要的是将教学情境中的现象或问题,与学生的已有经验产生联系,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相关信息,促使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2.与核心的教学内容密切联系。有的教学情景很有意思,能够短暂吸引学生的关注,但是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这是目前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现状。大多数老师能够用生活中的事实或现象直接引入教学内容,然后“纯粹地”讲解化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情境大大消减了教育教学价值。学生不但不关注,而且也不能让学生将化学知识与实际建立联系。教学情境应该与核心的教学内容紧密相关, 促使学生建立生活背景中的化学知识形态。
3.良好的教学情境应该能够使学生产生问题。有些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学生也知道,但是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驱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
二、对于物质性质类知识可以创设比较性的问题情境
教师可以利用新旧知识的比较,新知识所特有的性质作为引起问题的出发点来创设问题情境,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轻松、自愿、愉快地走向新知识。如学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时,我利用三只相同的气球内充氧气、二氧化碳、氢气,做成等大,创设比较情境,放手后,上升的气球内盛什么气体,性质如何?下降的气球内的气体性质又如何?再把下降气球放入大烧杯中,向里充二氧化碳,通过比较现象,二氧化碳的密度自然揭晓,用途也应蕴而生。入情入理,便于掌握,又体现了过程性。
三、针对有关化学原理、定律类知识可创设过程性问题情境
教师要设计从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来猜想与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金属的性质——金属活动性一节中,我创设了:“师傅老赵外出,临走交待刚来学徒的小李把散落在地面的锌片、铜片、铁片分类归拢一下,而小李也正想借此表现一下。但没上几天学又缺乏社会经验的小李迅速收拾好了某金属片,而其它两种一时竟束手无策,你能通过所学猜他整理出来的是哪种金属吗?你还能帮他一下吗?说出你的理由、方案并准备实验进行验证。”这样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和知识迅速判断出小李整理出的金属片(意见很多,但都有理),又通过引导、学习、讨论、合作交流得出了若干种方案,再经共同交流予以论证,最后再进行实验,进一步验证了方案,巩固了所学,并在学习、讨论、交流、实验中又产生了其他的问题,使得学生开拓了视野,真正掌握了所学知识,兴趣盎然,效果较好。
四、加强实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潜移默化。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必先要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当今社会瞬息万变,若没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将难以顺应时代的要求。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必须在学生中树立创新榜样,尤其是在普通中学中,教师就更有必要这样做。例:在CO2与H2O作用生成H2CO3、H2CO3能使紫色石蕊变红,通过对比实验用食醋、盐酸,从而得出结论。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实验的创新,增强了探索性,养成了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习惯,既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堂实验奇、新、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创设实验情境在奇、新、变上做文章,力求注意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见度。例:在演示“物质溶解扩散过程”的实验,我们采用了化学投影仪,这样同一个实验变化实验手段,既增大了实验的可见度,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五、对于物质的制备、除杂类、计算类复习性之类的知识可创设经验性问题情境
教师要做到“量体裁衣”和“因需而设”,选择与教学内容学习主题直接相关的基础性经验问题,增强经验性问题情境的针对性,同时要注意其有效性。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首先通过复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思路“药、方、装、严”,来引导学生制定出二氧化碳的制取思路,这样水到渠成,学生很自然的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并非所有的知识都予以问题化,都进行情境设计,那样会完不成教学任务,甚至会喧宾夺主,空摆花架子,没有实效性。教师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科学分析。
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所蕴含的知识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抓住重点和难点。一般来说,那些能建立起广泛联系、迁移性强、活化率高的知识点,那些在知识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科学思想、方法、学习策略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那些在生产生活实际中具有广泛应用的知识,对学生的能力发展和情感的培养具有较高的价值。在教学中可针对这些知识进行有关的问题设计,常以实验探究,模型制作、解说、补充,图表绘制、分析,习题演练,文字材料的阅读分析等形式,创设情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需要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和探索问题的欲望。
2、创设了恰当的问题情境并不一定就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关键是否能根据创设的情境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
衡量问题质量的因素主要有:问题的难易程度、思维强度、思维量的大小、提出的时机及问题的明确性等。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必须要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力度,在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所谓“更懂”“更容易掌握”,易把一个具有一定深度的内容分解得非常具体,设计成一系列十分细碎的问题,使学生易获得标准答案。由一串细碎的问题边问边答,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走向目标,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师的思维框架中。这种问题既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立性,也不利于学生形成相对完整地认识思路和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减少这种琐碎的提问,教师应根据所创设的情境,尽可能设计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用问题组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深刻理解有关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总之,化学教学中,要以问题为中心,把问题看成学生学习的起点、动力和贯穿整个过程的主线,教师要将教学中的知识有选择性地进行问题化、情境化设计,努力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Ⅲ 教学情境有哪些主要类型
教学情境有哪些主要类型
根据情境创设的依托点的不同,我们把教学情境分为以下几种:
(一)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的教学情境
教学中的实物主要指实物、模型、标本以及实验、参观等。如一教师在教《珊瑚》一课
时,展示了“像鹿角”、“像菊花”、“像树枝”三种珊瑚,使学生对珊瑚有了真切感知,
这便是通过实物创设情境。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实地考察的教育作用,他
经常带领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细心地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
氛中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他说:“我力求做到
在整个童年时期内,使周围世界和大自然始终都以鲜明的形象、画面、概念和印象来给学生
的思想意识提供养料……。”
实验过程能够呈现出丰富生动的直观形象,以化学实验为例,从仪器装置到药品配制,
从实验过程中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到新物质生成,其中有形、色、态、味的变化,又有气体
的生成和沉淀的析出,或光、电、热现象。学生学习化学正是立足于对这些现象的感知和观
察。如讲氯气时,一般先由教师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再通过学
生看到的直观形象,概括出氯的重要化学性质,即氯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在教学中,图像是一种竖迟直观的工具,它包括板书、画图、挂图、幻灯、录相、电影、电
脑等电化教学手段。
图像可把课文中所描写的景色,具体直观地表现在儿童面前,使他们获得生动的形象。
如教学《燕子》一文,为了使学生感知大自然的景色,有的教师一开讲就用放大的彩色挂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景物?它们的色彩、动态又怎样?那起伏的山岗,如镜的湖水,翠
绿的垂柳,轻飞的燕子,清澈的泉水,使学生在视觉上感知了美的画面,为学习课文奠定了
基础。
图画在数学教学中也有其特殊的价值:一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请一位数学专家解下面这
道算术题:在一个减法算式里,减数、被减数与差的和等于90,差是减数的两倍,那么差
等于多少呢?题中概念太多,这位专家让孩子读两遍,学生还是把握不住,专家改用图来表
达,图给孩子直观感和整体感,容易把握(见图1)。
专家与孩子商量:既然差是减数的两倍,我们能否将图1 改为图2 呢?孩子高兴地说,它是
减法算式,干脆把图2 改成图3 吧!根据“减数、被减数与差的和等于90",有
△+△△△+△△=90,就可知道△=15,那么差等于30。可以认为,这三张图形是一种特殊
语言,它给人以直观感和整体感,它比普通语言要容易把握得多。因此,美国数学家斯蒂思
说:“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被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想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并且
能创造性地思索问题的解法。”
(二)借助动作(活动)创设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以姿式助语言,打手势,比如讲“这个孩子这么高”、“这根棍子这么
长”,对人“高”和“长”,用手比划一下,这也是形象性。但是,这里我们所要强调的动
作的形象性从理科的角度来说主要指操作,从文科的角度来说主要指表演。
1.操作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操作学具可以使许多抽象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
均问题应用题”时,先让学生把4 根、5 根、7 根、8 根四堆火柴棒分成每堆“同样多”,
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领悟“移多补少”的“平均思想”,然后将四堆合在一起(总数量),
要求很快地平均分成四堆(总份数),每堆多少根(每份数),得到求平均问题的通法。操
作的特点是通过动作而直观,从而把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皮亚杰曾经描述过这样一个“故事”:四五岁的孩子为了数清楚一些石头,把它们摆成
一行,然后从1 一直数到10。数完后,又从另一端开始数,发现也是10。他接着把石头摆
成一个圆圈,依次数下去,发现了同样的结论。他究竟发现了什么呢?他没有发现石子的性
质,而是发现了排列顺序的动作的性质。因为这些石子是没有顺序的,是他的动作使之成为
直线顺序或圆形顺序或任何一种顺序。所以,从这里获得的经枝纤野验与石子猛喊的物理性质没有关系,
确切地说,与石子可以毫无关系,而完全可用数学符号来代替。这就是逻辑数学经验的获得,
一个依赖于外界事物而又超越其具体形态的抽象过程。了解这个过程,将有助于我们给纯粹
的数学“穿”上合适的生活外衣,然后将它呈现给儿童,而不是将数学“外科式”地改造得
适合生活。(余慧娟:“教育对于学科的改造”,《人民教育》2006.3-4,P46)
2.表演
表演是高一层次的形象性,因为它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外观形象,而且展现了人物内心世
界。一位教师教学《守株待兔》,很快就教完,可学生并不理解其寓意。这时教师灵机一动,
扮成守株待兔者,倚在黑板下,闭目打坐,让学生“劝”自己。学生兴致倍增,纷纷劝起老
师来:“老师,你等不到兔子啦”……“老师,再等下去你会饿死的!”老师还模仿守株待
兔者的口气和学生争辩。学生越劝说,兴致越高,就越深刻地理解这篇寓言的意思。教学中
除教师表演外,还可让学生表演,学生表演有独特的教学意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从
本质上,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实际上,儿童不仅具有潜在的表演天赋,而且还有
着爱表演的个性特征。表演能够有效地调动并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语文教材中有些
篇幅戏剧因素浓厚,语言的动作性强,教师要善于把它们改编成小品或课本剧,让学生走进
课文,扮演课文中的人物,在“动”与“乐”中把握课文内蕴,理解人物的性格、语言、动
作、神态及内心世界。
3.活动
学生活动所产生的直观情境也有其教学意义。一位数学教师在教行程问题时,感到学生
对“同时”、“不同地”、“相遇”、“相遇时间”等概念难于理解,于是他组织学生活动,
通过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他组织两队学生分别在操场两边竞走,老师哨子一吹,两人同时从
两地对走。这时,老师让学生理解“同时”、“相向”的含义。要求两人碰上时停止,告诉
学生这是“相遇”。然后让同学们看在相遇时谁走的路程多,让学生理解在同一时间内两位
同学各走多少距离。活动后,老师在讲授这部分知识时,学生想起活动的情景,以活动中获
得的感性材料为支柱,进一步分析思考,便掌握了相遇问题的知识。
4.演示
演示也能创设直观情境。一位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归纳法”时,便是通过模球演示,
引入归纳法的。一上课,教师从袋子里摸出来的第一个是红玻璃球。第二、三、四、五个均
是红玻璃球,问:“这个袋子里是否全是红玻璃球?”学生:“是”。继续摸,摸出一个白
玻璃球,问:“是否全是玻璃球?”学生相互争论,高度兴奋(少部分):“是”。再摸,
摸出一个乒乓球(大笑),教师问:“是否全是球?”学生:“不一定”。小结:“这个猜
想对不对:若知道袋里的东西是有限的,则迟早可以摸完,当把袋里的东西全摸出来,当然
可以得到一个肯定的结论。但当东西是无穷的时候,那又怎么办?”(静)“如果我约定,
当你这一次摸出的是红玻璃球的时候,下一次摸出的也肯定是红玻璃球,那么袋子里是否全
是红玻璃球?”学生:“是”。……这种直观有助于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实质。
(三)借助语言创设的教学情境
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能够使听者的脑中呈现的是一幅幅鲜明而简洁的画面,而不是一些抽
象的语义代码。如讲丰收,决不仅仅是亩产多少增产多少,更应高梁乐红了脸麦穗笑弯了腰。
这种将抽象形象化具体化的语言,学生听起来必定是兴致盎然似三春,趣味浓郁如仲夏,犹
似欣赏一幅画,观赏一幕剧。从教学艺术的角度来看,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要求:
1.朗读——声情并茂
声情并茂地朗读能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
其人地在头脑中浮现出教师所描绘的情景。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描写的景物亲切宜人,表达
的感情细腻温馨,可谓情文并茂,文质兼美。这些课文光凭教师讲解是不足让儿童领略文章
的奇妙之处的。只有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才能使学生唤起课文中美的形象,从而撩拨学生
心灵的琴弦,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除有表情的朗读外,声音的模拟也是形象性,而且是层
次更高的形象性。比如朗读《东郭先生和狼》、《一头知识渊博的猪》、《渔夫和金鱼的故
事》等寓言和童话故事,朗读的表情与声音的模拟就是一种艺术。
2.描述——绘声绘色
教师绘声绘色地描述,也能够把抽象概念变得生动形象。例如,有一位数学教师讲“点
的轨迹”时,高高举起手中的一块蓝色粉笔头,别开生面地对学生说:“我这里有一个刚从
墨水瓶中爬出来的‘小虫子’,在保持不定点A 距离30 厘米处不断爬行,爬呀爬,身后留
下点点墨迹。你们看,这就是‘小虫子’运动的轨迹。”学生听着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人
人发出会心的微笑。在理科教学中,愈是抽象的概念的建立,往往越需要形象的描述与想象。
3.比喻——贴切精彩
比喻就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善用比喻,不仅会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化平淡为生动,还能把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浅显
易懂。有位化学教师特别善于运用比喻,从而在教学中收到了奇特的效果。例如,催化剂对
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个十分难懂的概念,在教学中他使用以下比喻:一个人要隔着一条河从
甲地到乙地,共有两种走法:一种是先沿着河岸到很远处过桥,路远费时(比喻反应本身会
进行但速度慢);另一种走法是在甲地坐船到乙地,路近速度快(比喻催化剂通过改变反应
途径使速度加快),而化学反应使用催化剂就像人坐船从甲地到乙地,路近速度快。这里的
船相当于反应的催化剂,它加快了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参与了这一过程(比喻催化剂本身
参与了反应),但船本身在人上船与下船后,质量和性质不变。对于负催化剂则可以反其意
而用之。初二课本有一段关于血压的知识:“正常成年人的收缩压为12-18.7 千帕,舒张压
为8-12 千帕。如果一个人的舒张压时常超过12 千帕,则被认为是高血压。如果一个人的收
缩压时常低于12 千帕,则被认为是低血压。”这段课文,即使让学生读上五遍,学生未必
能掌握。教学中就可以用拳头(情景)来比喻:拳头象心脏,收缩时有劲,产生的压力大。
舒张(拳头松开)产生的压力就小。分界线在12。收缩压应当高,该高不高谓低,如果低
于12 则是低血压。舒张压该低,而该低不低谓高,如果大于12 则是高血压。怎么记这个
12 呢?我们平时说,十分高兴,就有人说十二分的高兴。所以,这是个最佳数字。这样描
述情景,学生容易掌握血压的知识。[2]这样通过运用大家所熟知的具体形象的比喻,使原来
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通俗而易懂,学生容易接受,理解深刻,而且把机械记忆转化为
理解记忆,不易遗忘。
(四)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和矛盾创设的教学情境
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不是零散的、片面的知识,而是“提炼浓缩”又“易于消化”的系
统的、整体的知识。任何知识都是整体网络上的一个点或一个结,离开了网络,也就丧失了
生存的基础。知识只有在整体联系当中才能真正被理解、被掌握,从而体现其有意义的价值。
这也就是说,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引申和
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织或转化而成的,所以
旧知是学习新知最直接最常用的认知停靠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研究进一步提出,旧知是通过它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
稳定性(清晰性)三个特性(统称为认知结构变量)来具体影响有意义学习的行程和效果。
所谓可利用性是指: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具有用来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没有这种
旧知识,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同化)就失去了落脚点,学习便只能是机械进行的。例如,
学生没有“商不变性质”、“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等旧知识,则他们对“除数是小数的
除法”这一新知识的学习便只能是机械进行的。所谓可辨别性是指: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
可分离程度和差异程度,只有当新旧知识能够清晰地分辨时,学生才可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例如,只有当学生清晰地意识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与“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两者之间的
相异时,他们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会导致学习上的负迁移,
从而产生机械学习。所谓稳定性和清晰性是指:原有起固定作用的旧知本身的牢固度和清晰
度、稳定性为学习新知提供同化的固定点,清晰性则为学习新知提供同化的方位点。显然,
如果学生对“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这一旧知的掌握是模糊和不牢固的,那么对“除数是小数
的除法”这新知的学习就不可能是有意义的、顺利的。
具体来说,在讲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首先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和被除数是小数而除数
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出示37.5÷15=2.5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充分说出算理,再
出题3.75÷1.5=?375÷150=?被乘除和除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商是几?学生根据商不变
的性质(被乘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确定答案还是2.5。学生这样
想,正是我们要教的方法,揭示出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运算方法。这时教师再引导正确的竖式
计算方法与格式,进一步深化算理,学生就掌握了计算方法。教师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利
用知识的迁移,创设情境,让自己探索出计算方法,学生乐学、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五)借助“背景”创设的教学情境
所谓背景知识是指与教材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知识的总称。背景知识与新知的关系不如旧
知与新知的关系那么密切、直接,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但背景知识同样是学生学
习和理解课文的一种重要的认知停靠点。没有必要的背景知识,阅读思考往往是无法进行的,
背景知识越丰富,阅读理解水平就越高。
课堂教学的背景知识主要包括:
1.“作者介绍”
俗语说得好,文如其人,对人(作者)的介绍必定有助于促进对文(作品)的理解。因
为作者要“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就要有雄伟的人格”(歌德语)。所以“作者介绍”最
重要的一点,便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人格,从而更好地观照、鉴赏作品的风格。这样不仅有
助于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而且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2.“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在含义。教《凡卡》一课,可在课文分析完时要
学生谈谈凡卡受了哪些苦?为什么这么小的年纪受那么多苦?通过教师引导——讲解文章
时代背景,使学生领会从小凡卡的悲惨学徒生活,看到受尽摧残的旧俄罗斯人民生活的缩影。
3.“历史典故”
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那些趣味横生的文学典故、数学史趣闻、科学家轶事等,对促进
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是很有益处的。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草》时,便是通过一则文
学故事导入新课的。一上课,教师对学生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老师先给同学们
讲讲这首诗的作者白居易的故事”。教师边板书诗作者“白居易”边娓娓道来。故事是这样
的:白居易是我国唐朝人,他出身贫寒,但从小热爱学习,特别喜欢写诗。16 岁那年,白
居易离开家乡到京都长安后,仍不断写诗。为提高写诗的水平,他到处求名师指点。有一次,
他去拜访当时的老诗人顾况。顾况是个爱开玩笑的人,当他得知眼前这个年轻人叫白居易时,
又想开玩笑了。他说:“唉呀!你这个名字可起得不妙啊。”顾况摸着胡须道:“你的名字
叫居易。现在长安城里米价昂贵,租屋困难,要想在这里住下来,可不太容易啊。”白居易
听了这句话,想想自己到长安后经常愁衣少食,四处借债的情景,不禁深有感触地说:“你
说得好,在京都居住可真不容易啊!”顾况见眼前的年轻人谦虚好学,就说:“好吧,把你
写的诗念给我听听。”白居易开始读诗了。(放录音《草》朗诵)白居易刚读完,顾况便连
声赞道:“好诗好诗,你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前程无量。居易这名字取得真好哇!”白居易
不解地问:“老先生,刚才您还说我的名字取得不妙,现在又说我的名字取得好,这不是自
相矛盾了吗?”顾况笑着说;“刚才不知道你会写诗,所以才说你居住长安不容易,名字取
得不妙。现在看你能写出这么好的诗。所以说你居住长安很容易,名字起得真好。”说完就
热情地指点起来。从那以后,白居易更加勤奋起来,终于成为我国唐朝三大诗人之一(其他
两位是李白和杜甫)。故事讲完后,教师接着说:“下面我们就来学这首诗,看看自居易写
的诗到底好在哪里?”教师开始讲解新课,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新课的学习。这则故事巧妙
地介绍了诗人及创作诗的时代背景,既自然地揭示了本课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新课大意有初
步的感知,又缩小了时空差,解决了学习古诗由于年代相隔久远而无法产生共鸣感的大障碍,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诗人创设的意境中去。
(六)借助问题创设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有多种类型、形式,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问题情境和问题意识。问题是科学研
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
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
法、新知识的种子。学生学习同样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
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
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
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
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
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是指问
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
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
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
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总
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案例:围绕问题展开教学,“嗟来之食”[3]
在课堂上,全班学生几乎每个人都提出了一个自己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
会发生饥荒?”“为什么饿汉那么穷,财主却那么有钱有物?”“饿汉为什么说他情愿饿
死,也不吃财主给他的食物?”等等。在这些问题中,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第三题进行讨论。
在讨论中,学生探讨了多种可能性。有一个学生回答 “因为他很有骨气,很有尊严”。
教师非常敏锐地抓住这个机会,利用学生的话进行引导:“对!他很有骨气,很有尊严。可
是他已经快要饿死了,你赞成他这样做吗?”新的问题立即又使学生的认识产生了分化。有
的学生明确赞成,有的学生强烈反对。在他们分别阐述了自己的理由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
提升出了一个与此关联、又蕴含哲学意味的问题,即“生命和尊严到底哪一个更重要”?
在激烈的辩论中,有的学生认为生命比尊严更重要,“因为没有生命就什么也没有了”;
有的学生觉得,尊严比生命更重要,“因为没有尊严会被人看不起”;还有的学生语出惊人,
说生命和尊严同样重要,“因为没有生命就没有尊严,而没有尊严生命就没有意义。生命和
尊严的关系就像一个人的手心和手背一样”……
上述类型并没有穷尽教学情境的外延,总之,教学情境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因而
对其也就有多种的解读和定义,如乔纳森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一书中,对情境作过这
样的描述:“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
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荷兰数学教育家
弗赖登塔尔在《数学教育再探》一书中也提出关于情境的理论,他认为情境可以是以下几种:
场所(即一个有意义的情境的堆积);故事(即它可以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也可以是一个经
典的或虚构的特别例子);设计(即被创造的现实);主题(即一个与现实带有多种联系的
数学定向的分科分支);剪辑(即从各种印刷品上发现大量数学的人们遇到的麻烦)。[4]
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抓住教学情境的实质和功能: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Ⅳ 例谈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化学情境创设案例
众所周知,化学教学中,如果我们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学生就能加深理解课堂教学要求,熟练掌握教学内容。那么,如何创设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呢?
创设生活情境。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人手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枝判唤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学生在学习有关盐的知识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情境的:首先我放映了菜市场中加工皮蛋的录像,告诉学生这是我在菜市场拍摄到的加工皮蛋的过程。当我问及皮蛋加工的配方时,工作人员不肯告诉我,只是好心告诫我手不能接触这种液体,否则手要腐烂的。为了揭开皮蛋加工的秘密,我买了一些加工原料,在实验室里制成皮蛋加工原料的浸出液(展示给学生观察)。皮蛋加工原料浸出液的成分是什么呢?开始我也不知道。此时有个别学生议论:自己可以化验呀。是的,可以化验,但化验也得有方向,自己先要估计里面可能含有什么,不然就无从下手了。我想:我可以到网上查查资料。于是我在网上查寻了有关皮蛋加工的一些知识,下载了一些有用的资料,现在介绍给同学们……
寥寥数语的描述、生动有趣的录像以及精心选择的几幅照片,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高度的注意。随后的教学活动就沿着有关问题的解决自然地展开,学生始终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参与。
创设实验情境。化学是冲宽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创设真实、生动、新颖奇特的实验教学情境,设置悬念,不仅可引起学生的操作探究兴趣,还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当学到“钠的性质”一章时,学生由于在生活中很少接触过金属钠,甚至不知道钠是什么样子,因此很难理解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此时教师利用实验创设情境,让学生对钠的认识变得形象、清晰。钠可以用小刀切割,说明它质地很软;向一个盛有水的小烧杯里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把一小块钠投入小烧杯中,可以看到钠浮在水面上,并且熔成一个小球,在水面上高速旋转,溶液的颜色也随之变红。通过实验,学生不仅观察到钠与水反应的颜色、状态,还看到了物质前后不同的变化,对钠形成了充分的认识。
创设故事教学情境。由于受到升学考试的限制,教师本着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不教的思想,化学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和社会实际,空洞乏味,理论性强。学生学习的是支离破碎的知识,感觉化学里遍地是方程式,学起来干巴巴的。自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快乐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加入一些趣味性元素,创设故事情境,则能改变学生认为化学枯燥的印象,提升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
例如,我在讲“溶解度”这节知识时,是这样设计教学情境的:我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题目是“食盐与硝酸钠的对话”。
有一天,食盐与硝酸钠在比准的溶解能力强。
食盐说:我溶解能力大,20℃时,在50g水中最猛凯多可以溶解18g。
硝酸钠说:那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也能够溶解在水中,10℃时,我在100g水中最多能够溶解20g呢。
食盐又说:你的20g是溶解在100g水里,我的18g是溶解在50g水里,当然我的溶解能力比你强。
硝酸钠却说:但是你的温度比我的高,我在6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55g呢。
食盐说:那在20℃时你怎么不说?
硝酸钠说:那么,你在60℃时,又是多少呢?……
究竟谁的溶解能力强呢?大家给他们评一评吧……学生急于解开这个谜团,在脑海中不断搜寻着已有的化学知识,猜想未知的知识。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去自主学习、自觉讨论、主动查找课本或其他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采用这种拟人化手法创设的故事情境,加上生动的表述方式和形象的肢体语言,能增强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收到很好的效果。
Ⅳ 结合实例谈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情境有哪些
现代学习理论非常强调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化学学科有着天生的魅力,如果教师能巧妙运用跟化学有关的实验、问题、故事、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等,就可以为课堂教学创设出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新奇性、新颖性、形象性和实效性,从而激发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状态,以促进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以及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连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下面以初三化学为例,谈一谈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方法:
一、运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例如,在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七章第二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中,教师可安排学生从家中自带小玻璃水杯、汤匙和适量蔗糖,上课开始,就让学生自己动手砌一杯糖水,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一杯水中能否无限地溶解蔗糖。当学生发现加入过量蔗糖,杯底就会出现沉淀时,教师就指出他们现在所得到的上清液就是蔗糖的饱和溶液,然后指导学生为饱和溶液下一个定义。这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如何把所得的蔗糖饱和溶液变得不饱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具体操作,学生会发现如果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原来的饱和溶液就会变得不饱和,于是就意识到只有在温度和溶剂的量一定时,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才有实际意义。通过兑糖水这样的简单实验,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学生不仅很容易理解饱和、不饱和溶液两个重要概念,同时也学会了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轻松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趣味情境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动机。另外,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但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开阔学生视野,还能使化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掌握。例如在初三化学“物质鉴别”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练习:小明的妈妈在做饭时不小心把盛放纯碱和食盐的瓶子弄混了,你能想出哪些化学方法帮她鉴别一下?通过创设这样一个真实亲切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巩固了Cl-和CO32-的鉴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追踪社会热点,创设时尚情境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它和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化学紧密相关。例如“现代化工业生产与技术”、“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新能源”、“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命科学”、“化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教师平时要善于积累相关素材,并与课堂教学适当联系。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四、利用化学故事,创设生动情境
很多中学生热衷于听故事,许多化学故事也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结合学生心理,创设游戏情境
兴趣是有意注意的开始,唯有兴趣,才会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因此,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常利用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征创设愉悦的游戏情境进行课堂教学,以化学自身的魅力去诱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一接触就有妙趣横生之感,从而开阔思路。这种课堂教学的实施,能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并有效地从实践中获取知识。例如在初三化学元素符号的教学中,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教师可把重点的元素符号都制成卡片,一面是名称,另一面是符号,然后组织学生做接龙游戏。当教师高举卡片时,被叫的学生要马上说出卡片背面的内容,回答不上来的同学要接受一定的“惩罚”。这样来组织教学,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注意力也集中了,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情境”对学习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以“情境”为中心,围绕科学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展开学习,也是科学探究学习的重要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情境”,通过“情境”启发学生积极的观察、思维,以“情境”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曹家忠 《新课程教学设计》(初中化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吴俊明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王后雄 《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化学教育,2005。
Ⅵ 浅谈如何在化学课堂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端,是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设计精炼、新颖、富有启发性的导入方式,可以拨动学生学习的心弦,把注意力集中起来,诱发思维,激发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新课的导入也如此。由于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各异,教师得设计灵活多变、生动有趣的导言,才会使课堂教学变得生机而有活力。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1. 审题导入法 审题导入法是指教师先板书课题,然后从审题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课题,从而导入新课教学。这种方法直接了当,主题明确,突出中心,直奔重点,学生很快进入中心内容的探讨,同时唤起学习的兴趣。运用审题导入法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围绕课题,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通过设问、反问、讨论等方式导入课堂教学,发动学生积极思考,为新课教学起到铺垫作用。
Ⅶ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来实施创新教学的功能主要表现为:通过情境,提出问题。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所需要的思维素质和探究能力,在探索创新过程中渗透和运用一些创造性的方法提出假设,建立新理论、给出新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方法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1、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信息。因此,利用实验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分析获得感性信息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化学实验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
教学实例:在学习钠的化学性质时,利用乙酸和金属钠设计一个滴水生火的实验,由于实验结果与水能灭火的日常观念的矛盾,这个“一反常态”的实验现象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的思维特别活跃。在这样的情境中开展教学活动,会收到不同凡响的教学效果。
2、由知识的实际应用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来源于生活,化学教材的内容也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在课堂中通过讲述生活故事或提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教学实例:Al3+ 、AlO2-、 AL(OH)3 三者的相互转让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课前查找铝元素的危害及进入人体的途径,然后课上各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提出课题:如何降低实验室中废水中Al的含量,课题从实际生活中的环保问题出发,以设问的形式提出,引起学生关注和思考,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课题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具有很强现实性。
3、利用旧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哪些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学生了解一些,但仅凭已有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在这个结合点上产生问题,它最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最能有效地驱使有目的去探究。
如:讲授“盐类水解”时,先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判断Nacl
NH4Cl CH3COONa 水溶液的酸碱性,然后做实验用PH试纸来测定PH值,并根据现象做出思考。学生会发现盐溶液有的显酸性、有的显中性、有的显碱性,在“惊讶”之余产生疑问,使学生们带着渴求的心理探索其中的原因。
4、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变化规律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需要查找数据,有目的锻炼学生查找资料,搜索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增强概念原理的说服力,使学生更容易掌握。
在气体摩尔体积一节的教学中,我突破传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而是让学生查找各种物质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并将这些数据罗列,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分析自己发现标准状况下相同物质的量的气体的体积都是相同的,而固体液体的体积不同,从而产生想解释这种现象的原因。
5、通过例题(习题)创设问题情境,深化主题
在例题(习题)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模式“出题—读题—思考—试解—分析讨论—归纳检验”进行教学,这种模式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具体过程、化学问题的理解,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结合有关的知识,规律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分析、判断和探索解题方法。然后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分析讨论和归纳总结,对化学题中的化学思想,化学方法进行提炼、升华,最大限度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模式核心是试解,在试解中发现问题,不断尝试去解决问题,既体会到了有失败才能成功,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更能培养他们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
6、利用热点新闻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热点新闻设计教学情境,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建立起知识学习与应用之间的桥梁。
如在学习金属钠的性质时,2001年7月大洋网发了一则新闻金属钠“水雷”惊现珠江。新闻记载:广州市珠江河段惊现神秘“水雷”,6个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桶浮在江面上,其中三个发生剧烈爆炸,威力很大。据围观群众讲:“没想到水里的东西也能着火爆炸。”以此新闻背景创设问题情境,金属钠是怎样物质?具有怎样性质?等等,再根据情境设计模拟情境,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的基本方法,得出结论从而获取知识,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7、利用化学史创设情境
新一轮课改中更是强调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要求在教学中应善于创设各种化学史的教学育时机,让学生获得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如: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时,关于苯的环状结构,就可以结合苯的环状结构的建立过程,学习其中的猜想和假设的科学方法。它是1864年德国着名化学家凯库勒受梦的启示建立起来的。事实证明,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猜想和假设等科学方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化学史料可以为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提供一条捷径。
8、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性境
借助信息技术设计仿真的环境,创设丰富的画面形象,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创设课堂教学的活泼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离力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我就设计一个非常生动的动画,将金属原子失电子,非金属原子得电子过程一目了然,使学生有新鲜感,更好、更快地进入了学习的情境中。
Ⅷ 怎样创设真实有效的化学教学情境
如何创设有效的化学教学情境〔创新教育〕
一、何为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 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活动. “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 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规定的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 学到相应的专业知识,提高相应的专业能力.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 很辛苦,那也是无效的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 或低效地教学. 按照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化学的有效教学应具备以下特点:(1)教学活动要体现三维 目标的要求,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2)教学 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学生潜能的发挥;(3)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并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4)教学效果要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影响化学有效教学的因素 1.教师因素.在初中阶段,化学学习的时间较短,为了提高升学率,很多教师侧重于知识 的灌输,偏重于题海战术,使得学生对化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进入高职后,教师对初中 教材的知识点、教学要求、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了解不够,不能准确处理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如果盲目增加课堂信息量和课程难度,就容易使学生无法及时理解学习内容而产生厌学 情绪,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另外,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教学理念、责任意识等也会对教学的有效性产生一 定的影响. 2.学生因素.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也是决定能否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 素.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薄弱,信心不足,就逐渐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部分学生坚持原来的 学习方法,忽视学习的基本环节,过度依赖老师,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较差;部分学生对 化学学习产生了轻视的态度,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 3.其他因素.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教材内容与结构方式、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师生关 系、评价方式等也是影响高职化学有效教学的因素. 三、如何创设有效的化学教学情境 1.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的灵魂. 例如,学习 Fe2+的氧化性时,可以利用维生素 C 使切开的苹果保持原有颜色这 一实验来创设教学情境;学习原电池知识时,可以利用苹果、橘子的导电实验来创设教学情 境.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氯气的相关知识时,可以联系自来水、游泳 池的杀菌消毒和养金鱼的注意事项创设教学情境;在学习乙烯的性质时,可以联系生活中水 果的保鲜与催熟、保鲜膜使用的注意事项创设教学情境;在学习 SO2的性质时, 可以联系酸雨、纸张的漂白来创设教学情境. 另外,教师也可以在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密切联系的学习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各 样的探究活动学习有关的内容,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 3.通过化学史创设教学情境.化学史是化学这门学科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史,它真实 地反映了化学的发展过程.例如,学习绪言知识时,可以这样创设教学情境:造纸、黑火药、 陶瓷、冶金、炼丹术这些重大的发明与化学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古代人真的可以长生不 老吗?学习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知识时,可以这样创设教学情境:兵马俑二号坑发掘出的兵器, 深埋于地下2000 多年却依然无锈迹.经过检测,发现兵器表面经过铬盐氧化处理过,而采用 电镀铬来防止金属腐蚀的技术是英国人1937 年才发明的,那么秦朝是用什么方法来防止兵器 生锈的呢? 化学史本身就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如果教师能够巧妙运用化学史创设教学情境,可以 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并且可以为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4.利用化学热点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如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着很多事情,趣味性 的化学故事、化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讲述身边发生的与化学知识有关的事例,可以让学生感受生活,感悟知识.例如,煤矿瓦 斯爆炸、化工厂重大事故、酒精中毒、工业用盐中毒、变质食物中毒、毒品问题等等.这些涉 及到化学有关知识的新闻是创设教学情境的绝佳素材. 5.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对于教师而言,仅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 一本教科书”来进行教学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教 师应恰当运用录像、投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来辅助化学教学,创设教学情境. 生产生活中会产生许多垃圾,乱扔垃圾的现象随处可见,垃圾的处理问题是一个世界性 的难题.学生对这些问题是如何看待的?有些什么样的思考?对垃圾的妥善处理与利用知道 多少?在进行“垃圾的妥善处理与利用”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大屏幕展示四季如春、鲜 花盛开的海南风光,那里有清新的空气、湛蓝的海水、洁白的沙滩、椰树婆娑、鲜花盛开; 接着展示垃圾堆满道路、焚烧垃圾的滚滚浓烟、河面上漂浮着白色垃圾.这样的情境可以引起 学生的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美丽的家园变得满目疮痍、不堪入目? 创设化教学情境的方法、途径是多方面的,尚有许多方面在上述内容中未曾涉及,有待 于我们在今后的化学教学中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Ⅸ 教学情境有哪些主要类型
一、生活展现情境
要求:感知目标要鲜明。带入情境要有顺序,观察景物可以先整体再局部再细节的程序指导学生。在观察中启发想象。
二、实物演示情境
三、图画再现情境
要求:多媒体演示,剪贴画,简笔画,课文插图等。
四、音乐渲染情境
五、表演体会情境,分为进入角色和扮演角色。
六、语言描绘情境。语言必须具有主导性,形象性,启发性和可知性。
教学情境的主要特性:
1、生活性
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
2、形象性
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3、学科性
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
4、问题性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