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样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在2011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的做法和体会。
一、领会课标精神,充分认识实验教学
与原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在“科学探究”中除了规定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特别突出强调要重视情感领域的教学和对学生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从义务教育实际出发,新课标适当降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要求,较大幅度降低化学计算的要求,在适当拓宽元素化合物知识面的同时,加强了化学实验,把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作为要求。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安排和组织学生至少完成8个实验活动”。
在教学要求中除了“使用仪器的技能”?(13种仪器)和“实验操作的技能”(8项)外,还有“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倾向,纠正为了应付中考用讲实验、背实验代替做实验的错误做法,以及比较普遍存在的只满足于完成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而忽视通过实验教学养成学生良好实验习惯,训练观察思维能力和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问题。
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三点。
(一)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人教版新教材按照义务教育新大纲规定的31项演示实验内容,在各章节中共安排了85个课堂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有的则属于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对这些演示实验,我全部安排在45分钟课堂教学中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对部分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还作了适当的补充和改进,以增强实验效果。
例如,在§3-1分子这一节教学中,补充了氨的挥发、碘在酒精中扩散(溶散)的实验,加深了学生对分子运动的感性认识。在§2—1空气一节教学中,学生对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不清晰,我就先加了一个演示实验,取一支蜡烛,放置于盛部分水的水缸中,而后固定并点燃,再罩上一个大点的集气瓶,看到蜡烛熄灭而后集气瓶内水面上升,让学生分析原因。在上述实验的引导下,进一步再演示教材上的“氧气含量测定实验”,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了。
在§7-3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对白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进行改进,用球胆向烧杯的热水中缓缓通入O2,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O2接触后,也开始燃烧,产生火光。学生对此实验十分好奇,明确了“只要满足条件,可燃物也能在水中燃烧”。
(二)开发家庭小实验
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共设置了13个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当我第一次向学生布置绪言课的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并与课本第16页习题1配合作为家庭作业时,学生感到很新奇。家庭作业的完成为课堂上学生的实验打下了基础。例如在上册教材第24页有一个习题,“参考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得用家中的杯子、瓶子、碗、筷、匙、饮料吸管,以及食盐、冰糖和水等,进行固体药品取用、液体倾倒和排水集气等操作练习”。此题很好,可在教师讲解教材内容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对知识进行了一次迁移性练习,还可为后来学习排水法收集氧气给予锻炼。此练习往往不能引起部分化学教师的重视,而我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并讲出实验感受。
后来,每逢做演示实验时,学生往往会问老师:“我自己在家里能不能做?”配合课堂教学内容,我总时给学生以建议与帮助,让他们能成功地完成实验。将家庭小实验作为家庭作业,这些实验按教学进度陆续布置给学生完成。并要求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个家庭小实验记录本,把所完成的实验项目、日期、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与所学知识的联系等详细记录下来,半学期检查一次。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老师提出的要求。二十几个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
例如,我把教材第118页铁钉生锈演示实验中的(1)当作家庭小实验,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在家里做。到了上铁的性质这节课时,将实验室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第118页实验6-1)的三支试管展示给学生看,并请他们与自己所做的家庭小实验结果对照,学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进而再请学生思考:“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为什么?”启迪学生对教材第119页讨论题“你认为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进行探究,从而对铁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较深入的了解。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还以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我每学期抽上一两节课让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课堂上为同学们表演节目。如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小游戏等。观众当然为其它学生,丰富多采的节目表演把他们带入五光十色的化学世界,听到“爆竹声声”,学生自然联系到不纯氢气点燃时的爆鸣,看到“空瓶生烟”、“清水变色”,就急着想了解“这是什么变化?”兴趣的激发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还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在学习§7-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时,课后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以及当地耐火厂对燃料的利用历史进行调查。还开辟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NaHCO3)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上述多种类型的实验开设,真正体现了课标中的基本理念“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养成良好实验习惯,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我在教学中注意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进行示范,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则加以具体指导。例如,学生在做“实验八:酸的性质”分组实验时,对盐酸与带锈铁钉的反应,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可看到铁钉表面的锈斑被盐酸所溶解,铁钉表面变得光亮,而且由于使用的盐酸过量,过量的盐酸和铁会继续发生反应,还可以看到铁钉表面有气泡冒出的现象。因此,在填写实验报告时,我要求学生将实验所观察到的所有现象如实填出并对所产生的现象作出相应的解释,以此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每次实验结束,我都要留出3-5分钟,让学生清洗实验仪器、整理药品,保持桌面整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学习气体实验室制法时,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从学习氧气实验室制法开始,就向学生提出四点学习要求:1.掌握制取气体的实验原理;2.了解实验仪器、装置;3.学会正确操作方法;4.掌握气体的检验方法,在学习氢气实验室制法时加以巩固。到了§6-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学时,则侧重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回忆对比O2、H2实验室制法,归纳出“学习气体实验室制法的思路和方法”,并以此指导对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研讨,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了解了掌握知识的方法并能加以应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仅知道“是什么”,能够提出“为什么”,继续追问“还有什么”,进而解决“做什么”和探索“怎么做”。当然,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点,学习方法的指导应当紧密结合实验教学实际,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这是《课程标准》提出的初中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
总之,就实验教学而言,主要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对实验问题的思维分析能力。强化课堂演示实验、落实学生分组实验、开发家庭小实验,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新教材重视实验习题的功能,结合各章节教学内容选编了不少有助于启迪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科学问题能力的题目供学生进行训练。
在实验的引领下,学生学习兴趣加强了,并且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化学实验的强化也促进了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化学教学成绩就有了明显的提高。
Ⅱ 浅谈提高初三学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要让学生熟悉基本操作,准确把握实验流程,规范操作
任何化学实验的进行,都离不开一些基本操作:准确、熟悉的基本操作,可以保证化学实验的顺利完成。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是做好实验的基础和保证。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中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初中阶段,要求学生学习的实验操作技能有很多项,主要包括溶解、振荡、加热、过滤、蒸发、结晶、溶液的配制、仪器的装配及气体的收集等等一些基本操作。如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实验分析,可归纳总结出下述操作内容:1.仪器的选择、连接和固定:2.装置气密性的检查:3.药品的取用:4.加热方法:5.气体的收集和放置:6.装置的拆卸。对这些操作,都应讲清它们的知识、理论根据。例如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以木炭燃烧为例,要熟悉以下几个实验步骤:
1.将带火星木条伸到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2.将一小块木炭用坩埚钳夹住,在空气中点燃后,伸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3.待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向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教学中就要对学生严格要求,让学生熟悉掌握基本操作流程,熟练使用实验用具,通过对某些实验操作的分析,向学生阐明实验操作的要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验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实验过程中出现一些事故,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做好演示实验,强化示范作用
化学教师准确规范有效地进行课堂演示实验,不仅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中起着示范作用,而且也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从而更好地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深化。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一般可分两大类型,一是实验难度较大的(如实验装置比较复杂或实验中使用剧毒药品和学生操作有危险的实验),这是少数。这类实验必须由教师演示,力求操作规范化。二是实验技能难度较小,这是多数的实验。对于这类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改为边讲边实验的形式,实验条件较差的学校,某些课题也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在教师指导下去完成实验操作过程。实践证明,对一些较简单的实验,经常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动手去做,除了增加他们的操作机会以外,还可以起到两个作用:①使学生对一些被认为是无所谓或被忽视的常规操作如试剂的取用,取量的多少,试管夹持,一般加热等等,能够及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②在实验过程中,向学生恰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化,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实验操作技能。
三、学会观察实验中的现象,能够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为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我们对现行初三化学教材中所讲到的现象进行归纳、综合,主要涉及光、热、声、态(状态)、颜色、气味、溶解、沉淀、液化、燃烧等等。在每次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中,总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内容中有无新物质的生成和上述现象内容来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好,认真分析,去伪存真,填写于实验报告中。这样要求学生,不仅使学生知道在实验中要观察些什么,使学生对知识获得比较完整的概念,而且也不会漏掉某些重要的实验现象,以致得不到正确结论。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现象产生原因,揭示化学原理。生成物的名称是通过实验、经过分析,推断得出的。在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要夹带生成物名称。实验现象是描述人通过感觉器官(如:眼、耳、鼻等)所感知的现象。如:锌与稀硫酸反应的现象不能描述成“生成了氢气”,而应描述成“产生气泡,锌粒逐渐消失”。再如: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的反应现象描述,不能叙述成“生成黑色氧化铜,同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而应叙述成“绿色粉末逐渐变黑,试管内壁出现无色液珠,同时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人可以感知,而物质的结构、组成却是不能被感知的。由于化学反应现象十分复杂,有些现象易被忽视,因此描述实验现象,要仔细全面,不要顾此失彼。
例如:描述物质燃烧现象,要先描述发光(或火焰)的颜色,再描述放出热量,最后再描述生成物颜色、状态、气味等。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化学实验理论的主体内容,可概括为(1)实验原理;(2)装置原理;(3)操作原理。教师应当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对上述“三大原理”的探索、理解和辨析,自始至终渗透着观察分析能力训练活动。为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中观察分析能力训练的效能,化学教师要借助比较典型的化学实验来诱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教师要宏观地把握大纲、教材的整体,作出通过哪些典型实验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思维训练的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实施:二是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将教材规定的某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改为实验设计或实验习题,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提出实施方案,以提高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三是选用一些近三年中考试卷的典型综合实验题,指导学生解题,乃至跟动手实验结合起来训练,中学教材和历届中考试题,不乏优秀的典型化学实验题型,如氧气、二氧化碳等的制取与系列性质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Ⅲ 如何加强,改进化学实验课的教学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努力寻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而且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其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养成严谨求实的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的价值观,实验教学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如果在教学中,能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反复练习,那将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提高,也是其他任何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都不能替代的。然而在现实的化学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实验教学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导致许多学生动手能力极差。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化学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对教学中的一些实验略做改进:将演示实验随堂做、学生实验回家做、有趣实验补充做,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些改进。
一、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随堂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学生亲自做实验比由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这时学生由观看者变成操作者、实验者,其心情之激动、态度之积极、思考问题之主动都是显而易见的。可见学生做随堂实验既可以达到演示实验的目的,又可以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因此,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应当多采用这种形式。一般来说,对操作简单、费时不长、安全可靠、不污染环境的演示都可以改成随堂实验。例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分子的性质实验”、“氧气的性质实验、“浓硫酸的稀释”“
酸、碱、盐的性质”等。在课堂上教师要提出要求,及时给学生以帮助,让学生通过做实验,逐渐掌握实验操作的要领及原理。在这样的随堂实验中,同学们逐渐学会了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及反思,同时实验的技巧在技能也得到提高。
二、补充有趣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为了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学习中产生的困惑,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有趣的演示实验,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上绪言课时,除了做好课本中的几个实验外,可以增加利用氨水挥发可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可做“铁树开花”、利用花瓣来制做碱指示剂,利用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来制做“铜树”,利用碳酸盐与稀酸反应来鉴别珍珠项链的真伪。如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不妨补充“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氢氧化钠溶液的喷泉”、“密闭瓶内的小球肿大”等实验。这些实验,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深刻理解,而且使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此外,在做演示实验时,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仪器装置、药品及操作方法做进一步的改进。如“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实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就是几个典型的例子,在使用改进后的装置进行实验前,必须让学生明白,这样改进的优点是什么?同时思考还可以怎样改进等等,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及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体会到创新并不神秘,只要用心研究,创新便会伴随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三、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家庭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展家庭化学小实验,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扩展和深化。例如,让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废弃的饮料瓶、一次性注射器、输液管、吸管等,制作反应仪器;用各类蛋壳、小石子代替碳酸盐,用食醋代替酸等,均可设计出一系列的家庭化学实验。例如,讲过第一章第一节“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的测定”后,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一个家庭实验;利用身边的材料,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为21%(体积含量),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回家后,大部分同学会用茶杯代替钟罩,用小盆代替水槽,用小蜡烛代替红鳞,反复进行实验。实验成功了,总结出操作的要领:实验不成果,分析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即使是同一个实验,同学们根据选用器材的不同,设计出的法案也不尽相同,通过实验,比较出不同方案的优点和缺点。在这样的家庭化学实验中,同学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层面,选择不同的器材,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设计,其中必然蕴涵着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必然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目的。
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不是依赖某一种教学模式就能够达成目的,它需要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每一位教师在细节上广泛关注每一天每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才能够逐步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无论是增补实验,还是改进实验,所有的出发点应是围绕学生的发展而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以此达到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之目的。
Ⅳ 如何培养中学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
《新大纲》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熟练的操作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是一座架起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的桥梁。下面略谈在提高学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探索实践方面的体会,以求同行共勉。
一、让学生明确操作动机,提高化学实验操作兴趣
动机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行动倾向。它是激励或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因。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要讲清实验操作近期与长期的需要:具备熟练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不仅是当前学习的需要,也是备战中考的需要,不但是知识巩固的需要,也是将来终生学习发展的需要。有了明确操作动机,将正面影响操作行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实验。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些智能中等但兴趣浓厚的学生的成绩会大大高于智能高却无兴趣的学生。当学生对化学实验操作产生兴趣时,定能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进行实验,不觉得实验是1种沉重的负担。所以,在实验教学中,给学生讲述一些科学家在化学领域探究成功的故事,让学生萌发操作兴趣。另外,增补一些如“魔棒点灯”、“水变牛奶”、“铁树开花”、“空中生烟”等趣味实验,以激励学生操作愿望。学生有了明确的操作动机和浓厚的操作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
二、加强基本操作训练
布鲁纳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学到的观念越是基本,几乎归结为定义,则它对新问题的适用性就越宽广”。1个简单的化学实验,无不包含多个基本操作,如“中和反应”实验,就容纳了滴管使用、液体取用、试管振荡等多项基本操作。如果不熟练这个实验所涉及的基本操作,那么将无法顺利而准确地完成这个实验。
首先,做好基本操作示范。初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大致有: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量筒、托盘天平、滴管、试管夹的使用;溶解、过滤、蒸发;气密性检查;装置安装与拆卸;仪器连接与洗涤等。班杜拉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行为的表象,即使自己未直接受到强化,未能直接实际练习,也能作出与之相应的行为的过程”。所以,演示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正确、规范化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并受到良好的实验习惯的教育。因此,教师课前要作好周密的准备,心中有数,谨小慎微,示范时做到一丝不苟。
其次,抓住实验操作要领,提高学生记忆效率。教材上呈现的基本操作内容有的太长,学生记忆感到困难,针对这些基本操作,应补充一些言简意赅而又不失科学性的语言,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理解掌握。如取用多量液体的“倾注法”:“瓶塞倒放口对口,缓缓倒入签[www.t262.com)向手,轻刮残液塞紧塞,放回原处签朝外”;托盘天平的使用:调节螺丝达平衡,左物右码要记清。取码要用镊子夹,先大后小手不拿。称时要垫称量纸,腐蚀易潮器皿里。右量加游等左量,称量完毕要复原”;给试管里固体加热:试管外壁要擦干,不能马虎记心间。管夹夹在中上部,缓慢上移要记住。试管口略向下斜,预防在先防破裂”等等。这样能提高记忆效果,加强学生在化学实验操作中的规范引领作用。
三、认真落实学生实验
“我听见了,但可能忘记;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教师精彩的示范讲解无法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不亲自实验操作,虽然对各种操作规则、原理倒背如流,但操作时仍然会出现化学意象粗糙模糊,无所适从,漏洞百出的现象。如滴管在酸、碱、盐的性质演示实验中,虽多次强调滴管的操作要领,一旦让学生到讲台操作,对滴管的使用仍不能做到“悬空垂直“四不要”:“不要接触仪器壁,不要平放或倒置,不要放在实验台,滴瓶滴管不要洗”,总有学生用滴管吸取液体时没有排尽空气,导致滴瓶内产生了大量的气泡,且滴加液体时将滴管伸入试管内。落实学生实验是提高学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最关键的一环。
首先,督促学生认真完成预习提纲。实验并非单纯的操作,它是建立在对实验原理、实验目的、操作规则等有较好理解、掌握的基础之上,否则,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就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常常是操作了上1步,却不知要操作下1步,或根本不知为何要操作下1步。因此,应严格要求学生完成预习提纲,写出实验原理、实验目的、仪器用品、所用试剂、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并画出操作示意图等。教师还应及时检查指导,使学生明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通过预习实验,心中才会有实验,实验操作时才能从容不迫,有条不紊。
其次,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操作机会,可让部分学生参与到实验准备中来。学生通过参与分组实验的准备,第一次真正领会了稀释浓硫酸的安全操作规则,尝到了实验准备的艰辛,也体验到了实验成功准备的快乐,既加深了对各种仪器的认识,也强化了对各种试剂的状态和颜色的印象。他们更珍惜一次次实验机会,实验操作更认真了。
再者,恰当分组,力争辅导“面面俱到”。为了避免“观察员”的出现,釆用两人一组,优差搭配的办法,并且同1个实验一张实验桌上摆放两套同样的实验用品,这样,同组的两位学生都有操作的机会,也便于学生相互模仿学习操作。对学生的操作辅导同样重要。每当分组实验时,免不了学生的千呼万唤,教师力不从心,应接不暇,学生出现的错误操作无法得到及时的更正,增添了学生重复错误操作的机会。对此,我们釆用“联合辅导”法,即适时安排学生分组实验,化学教师都参与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辅导。虽然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扩大了对学生的辅导面,对预防和避免学生的错误操作带来了更大的实效。另外,辅导时要全神贯注,要有耐心和爱心,克服期待消极作用。当学生出现操作错误时,不能说“没有希望”,“无可救药”。要用温馨的话语鼓励学生:“努力吧,你会做得更好”。为了更加扩大对学生操作的辅导面,我们培养了“实验标兵”,学生分组实验时,充分发挥“实验标兵”的能动模范和辅导作用,学生出现的错误操作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扼制和矫正。
第四,操作反馈要及时,巩固应加强。通过反馈,学生才能知道练习结果,促进正确暂时联系的形成,同时还能知道操作上的不足,这样,学生正确的操作容易得到巩固,错误的操作容易得到纠正。但通过纠正后,将所有的实验再做一遍,显然是不经济和不现实的,条件也是不允许的。心理学告诉我们:通过听觉和视觉可接受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外界信息。对应的策略是:将基本操作和重要的学生实验如“实验室制取O2并验证O2性质”的演示实验进行录像,刻录成光盘并配上解说词,或网上下载适合需要的影像素材。当学生需要对某个实验操作进行巩固时,就观看制作的操作光盘影像。它具有很强的机动灵活性,根据学生掌握的操作情况,决定素材的播放次数。学生再次观看影像时,教师应至始至终地在现场,学生出现迷惑时,教师要及时釆取相应有效的措施,或暂停讲述,或缓慢播放讲解,直到学生掌握为止。另外,许多学生家里有播放光盘条件,双休日期间,借给学生光盘,让学生在家里观看,这样为学生反馈和巩固化学实验操作提供了便利。
最后,开发多种有益活动,提高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巴甫洛夫认为,“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分析器的参加,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促进暂时联系的形成”。为了减缓操作的遗忘,1个实验完毕后,必须要求学生写出比较完整的实验报告。此外,还可适量开展说实验、化学晚会、家庭小实验、实验原理和操作要领及实验安全规则检测、操作竞赛等活动。
总之,提高学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是时代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综合素质的需要。作为新时代的化学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寻求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有效策略,并不遗余力,脚踏实地开展各项工作,提高学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就一定不在话下。
Ⅳ 如何进行初中化学实验的有效教学
就这个问题谈一些个人体会.一、要了解初中化学习题编排的特点:初中化学习题课是根据章节安排的,每一节后面有练习题,每一章节后面有习题,接着有每一章的小结,小结后面有复习题.这样初中化学是由练习题、习题及复习题组合而成.从这些习题的特点看,练习题是基本知识的简单运用,习题是基本知识的一般运用,复习题是基本知识较综合性的运用,从解题程度看,是容易,不太容易到稍难一点的训练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解答问题能力.
二、要掌握初中化学习题课的教学原则:习题课教学的第一教学原则是选择和设计习题,这是十卜如则分关键的一步,题目选得好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做到事半功倍,否则只会增加师生的负担,而收效甚微,那么如何选择呢?1、如:初三阶段的教学要紧靠《教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教学要深入解读,并把自己的理解体现在选题中.2、立足基础,回归教材是以不变应万变,提高习题课教学效率的基本策略.教材中例题、习题的设置体现着本节知识应达到的能力要求,习题课中要重视教材的基础作用和示范作用,注意挖掘教材例题和习题的复习功能,做到旧题新解,一题多解.3、重视“双基”强化训练“双基”主要指学生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从习题课教学来看学生做错题丢分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还不够扎实,如:一些常见化学物质的化学式,元素化合价不准确,基本思想方法没有掌握,这些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三、要重视上好习题课上好习题课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手段,要上好习题课必须认真考虑习题课的结构.习题课结构,一般分为四个环节:出示习题 分析解答 具体解答 归纳思路具体教学过程可以这样安排:1、教师首先复习本章节的基础知识、基本的思想方法,并总结各公式、定理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有针对性地出示有关习题.2、教师在分析解答中,应结合各章节经常出现的易错误点深入的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错误解答的深刻认识,从而有效的提橡雀高学生掌握正确型棚解答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了解其效果并要学生指出:“自己是如何思考解答的,并总结解题思路,做到举一反三”.
Ⅵ 如何提高初中生的化学实验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实验探究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验探究能力。新课改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探究教学和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初中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1 利用趣味演示实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初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给教师的教学增加一定的难度[1]。因此,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应准确把握化学实验的特征,为学生演示趣味性实验等,充分激发初中生的探究兴趣及学习热情,促使实验教学有效、高效。
例如,在上第一节化学课时,教师为学生演示趣味实验――烧不坏的手帕:教师准备一块手帕、一瓶酒精及两个盆子,并告诉学生这块手帕是烧不坏的。学生听了之后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几乎每个学生都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烧不坏的手帕。接着教师在手帕上浇上酒精,并将其点燃,立马燃起蓝色的大火,仿佛手帕立马会变成灰烬。学生们瞪大了眼睛,想亲眼见证手帕是如何被烧坏的。但是事与愿违,火灭了,手帕却完好无损!此次实验后,学生情绪高涨,对化学课的兴趣十分浓厚,每一次化学课都期待教师给他们带来新的惊喜,探究欲望强烈。
2 重视实验操作训练,打牢探究实验基础
教师在设计课堂实验时,应重视为学生设计一些基本的操作环节,从而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为有效开展探究实验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教师设计的探究实验应具备一定的连续性,促使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得到长足培养和发展[2]。
例如,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探究实验中,教师设计了实验器具的选择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判断并选择实验需要的仪器、药品及装置等,从而让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探究出选择实验装置的依据。学生在选择实验装置及器具之前,要对实验仪器的名称、使用方法等有详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完成实验探究。在自主选择实验室制取氧气要用到的仪器的过程中,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得到训练,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得到培养,从而增强了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自信心,为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提供了保障。又如,在土壤中pH的测定这一探究实验中,教师要求学生分别用不同种类的土壤、水以及不同量的土壤、水等进行几组实验。在实验探究之前,学生并不知道每一组实验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才能得出结论。在实验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以体现,并带着疑问进行实验操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基础及实验探究能力。
3 加强实验管理培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动手准备进行探究实验所需的药品、仪器、装置等,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及实验管理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教师提前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准备实验用品,促使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加深认识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掌握它们的规格、名称、型号等,同时在实验前就能了解化学药品的性质、特征等,不但能减轻教师的负担,还能增加自身的化学知识储备。
例如,将硝酸铵添加到试剂瓶的探究实验,学生通过准备实验用品认识到硝酸铵的颜色、状态及化学式等,并在装硝酸铵的过程中发现其极易结块,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实验探究效果良好。又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实验中,学生准备相关实验药品、仪器,并制作玻璃弯管。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了解到玻璃在受热以后就会软化、变形,还知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用的玻璃弯管是90°的;当用高锰酸钾制度氧气时,需要的玻璃弯管是120°的。同时,学生切身体验到一个玻璃弯管的制作花费的时间相当长,且会消耗很多酒精,于是对化学实验的药品、仪器等更加珍惜。另外,在准备过程中,学生预先了解到稀盐酸、大理石等药品及相应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时更加自信。
当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定期开放化学实验室,有效拓展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加强学生的实验管理培训,还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从而取得实验探究能力的长足发展。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以各自的探究兴趣为依据,在实验过程中探究新的化学实验药品、仪器等,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探究意识。又如,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实验结束后,教师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很多学生利用实验室的药品完成新的实验探究活动:利用纯碱、鸡蛋壳、石粉、食醋、小苏打、一次性输液管以及小的玻璃药瓶等成功制取二氧化碳,实验探究效果良好,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得到显着提高。
初中化学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是顺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重视用新的教学理念取代传统的教学思路,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通过持续的改革和创新,找寻更多更有效的探究教学策略,有效培养初中生的化学实验探究能力。
Ⅶ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这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完成,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有一句格言很恰当地表达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我听见因而我忘记,我看见因而我记得,我亲手做因而我理解。”本文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实验教学的几点做法。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行举此学生年龄孝好奇心强,他答销们学习化学的动机档迅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三点。(一)强化演示实验教学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人教版新教材按照义务教育新大纲规定的31项演示实验内容,在各章节中共安排了85个课堂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有的则属于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对这些演示实验,我全部安排在45分钟课堂教学中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对部分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还作了适当的补充和改进,以增强实验效果。
Ⅷ 怎样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率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化学学习的认知背景,不但有助于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定律和化学原理,而且能激发他们对化学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实验教学对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方法和创新精神均能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因此,教师如何有效地设计与实施实验教学,促进学生提高化学学习的效益,是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下面就提高实验有效性的策略谈谈我个人的体会.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发挥新课程实验有效性的前提
我认为,只有加强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达到新课程预期的培养目标,才能真正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动手实践”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因此,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确立新的教学观:①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教学内容与生活世界结缘;②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③注重让学生理解、探究,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帮助学生发现学会知识对个人的意义;④教师应当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⑤教师要鼓励学生拓展知识面,确立学习目标,提高综合学习能力.只有切实加强新课程下化学实验教学,才能发挥实验教学的实效性作用.
二、创设有效的实验情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适当地借助多媒体技术,使演示实验更形象更直观,效果更优化.如:
初中化学教材(沪教版)“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实验中,实验开始时应先通入一氧化碳后加热玻璃管.当老师提出:如果这两个步骤颠倒了,结果如何呢?学生议论纷纷,讨论热烈.于是我用动画演示的方式播放了先通入一氧化碳后加热时发生的爆炸现象.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2、利用实验情景,激发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因此化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精心创设化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那么探究意识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了.为此,上好化学第一课对初中学生而言影响重大.因为学生往往带着一种好奇的心理步入化学殿堂的,他们期盼着早日能揭开这个神秘的面纱,期盼着早日喜欢上化学这一门新的学科.比如,教师在进行第一节化学课教学时一开始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
,并将事先填充的氢气球放飞到教室上空,氢气球下系一标语,上面写着:学好化学.此时,学生精神抖擞,课堂上布满欢快的气氛.老师问:“氢气球为什么能向上飞?” “
假如改用口吹的气球,它能不能向上飞呢?”
.对于这些疑问,老师可不作答,既而还可以再提出一连串的问题:钢铁是如何炼成的?铁为什么会生锈?煤气为什么会使人死亡?人胃里的胃酸过多可以用具有什么性质的药物治疗?森林火灾如何预防?等等.在学生面前不断提出他们暂时还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在无尽的问题中产生浓厚的求知欲,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永不满足,不断进取.同时还可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视频导入”抓住学生的眼球,把化学世界绚丽多彩的第一印象呈现出来,拓展学生求知的视野;还可以设计几个趣味实验,如“点不燃的手帕”“雨落花开绿叶出”“空中生烟”等有趣的化学“魔术”学生急切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此现象?自己能否操作?从此,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特高,兴趣很浓.甚至还可以通过小故事、科学史实、实物等情景创设,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因为有了好奇心才会有问题,有了问题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有了学习的欲望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自主积极获取知识,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增强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