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着名的化学家有哪些
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 俄罗斯化学家,发现并编写了元素周期表。
居里夫人(塌桥Marie Curie)- 波兰裔法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被认为是放射性研究冲锋的先驱,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波义耳(Antoine Lavoisier)- 法国化学家,被誉为现代化学之父,提出了氧气的概念,并首次使用氧气对物质进行分析。
亨利·莫斯利(Henry Moseley)- 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发现了元素周期表的现代版本,并引入了原子序数的概念。
保罗·爱因斯坦(Paul Ehrlich)- 德国医生和化学家,发明了梅毒治疗的药物“606号”,获得了诺贝尔散衫晌奖。
瓦列里安·阿尔奇(Valerie Alazraki)- 以色列女化学家,是一位有关生物有机化学领域的权威,曾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奥古斯特·凯库勒(August Kekulé)- 德国化学家,首次提出了分子中原子排列的概念,被视为有机化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B.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者其中有多少是女科学家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中女科学家有5名,她们分别是:
1、玛丽·居里(波兰裔法国籍,1911)
2、伊雷娜·约里奥-居里(法国,1935)
3、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英国,1964)
4、阿达·约纳特(以色列,2009)
5、弗朗西斯·阿诺德(美国,2018)
诺贝尔化学奖首次颁发于1901年,至2017年共颁发109次,其中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1942这8年未颁奖。
获奖者中有3人获两次诺贝尔奖。分别是玛丽·居里(1903年物理奖;1911年化学奖;首位获两次诺奖的获奖者);莱纳斯·鲍林(1954年化学奖;1962年和平奖;唯一一位两次都是单人获奖的获奖者);弗雷德里克·桑格(1958、1980两次获化学奖)。
C. “最美女院士”任咏华科研之路像开外挂,是化学界权威人物,现状如何
任咏华,中国的科研"女明星",即年轻又有才华,有气质还有相貌。人未老,命已至。她的科研之路如同长江破浪一般顺风顺水,她的才华气质被誉为"最美女院士"。任咏华到底有着如何风驰电掣的人生,让我们一起走进她。
用年轻之手触科研之巅
三十八岁,是多少现代人还在路上努力奋斗的年龄,又是多少中年人人生的低谷和迷茫的年岁。三十八岁的任咏华,正站在科研的尽头,身披"院士"的光辉在全世界的注视下熠熠发光。
2011年获得了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堪称"女性诺贝尔奖"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一年后,年仅四十九岁的任咏华获得了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之名。
翻开任咏华的履历,里面的内容如同镶的金边一般让她整个人生都熠熠生辉,各种各样的大的荣誉,缤纷多彩的成就,简直就像开了外挂般精彩,她是化学界不可或缺的权威人物。
"腹有诗书气自华"
1963年出生在香港的任咏华,她的父母都不是什么着名的学者,相反,他的父母如同我们的父母一样简单朴素,她的父亲是一位土木工程师,而母亲则是无业的家庭主妇。她的童年如同我们的一样,她不是天才,也没有天赋,甚至在某些学习上还比不上一般的小孩,但是她勤奋能吃苦,别人背一遍能记住的东西,她得背很多遍才能记住,但她从不吝啬自己的努力。
任咏华对科学开始感兴趣的时候是因为一个小小的温度计,她第一次看到破裂的温度计里的液体变成了一个个跳跃的小银球滑落在她的脚下。由此开始了她的科学之旅。
任咏华一直对名利看得极淡,但一直以来她的科研路上都是璀璨辉煌的:25岁,任咏华获得香港大学的博士学位;27岁,她留校任教,从此便一路从讲师一直升到教授、讲座教授以至于后面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然而有着一生才华的任咏华在外貌上似乎也没有低人一等。颜宁是"清华女神",无数的青年才俊为之倾倒,而任咏华在容貌气质上也不输明星。
任咏华被称作"最美女院士",无论是在平时教授学生还是面对采访视频她都泰然自若,不施粉黛。一头留有二十年的干练短发,简单的米黄色衬衫搭配黑色西装,就这样任咏华简单的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中,腹有诗书气自华,她的气质和自信没有因为个头娇小和素颜而减少丝毫,反而变得更加与众不同,引人注目。
任咏华有着很多人一辈子都挣不来的荣誉,也有着很多人一辈子也没法保持的初心和朴实,她不施粉黛的脸上张扬着她的自信和气质,她每天查阅图书的背影展现着她追求突破的决心。
任咏华虽然有着一帆风顺的科研之路,但是她不是天才也没有傲人的背景,她身后是普通的家庭,也经历过普通人的学业烦恼,不过是比一般人更加坚持和努力罢了。
D. 几位女性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一共4位。具体是:1911年,波兰科学家:玛丽·居里1935年,法国科学家:伊雷娜·约里奥-居里1964年,英国科学家:多罗西·克劳福特·霍奇金,2009年,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
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遗嘱。在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
据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
诺贝尔奖的奖金数视基金会的收入而定,其范围约从11000英镑(31000美元)到30000英镑(72000美元)。奖金的面值,由于通货膨胀,逐年有所提高,最初约为3万多美元,60年代为7.5万美元,80年代达22万多美元。金质奖章约重半镑,内含黄金23K,奖章直径约为6.5厘米,正面是诺贝尔的浮雕像。不同奖项、奖章的背面饰物不同。
每份获奖证书的设计也各具风采。颁奖仪式隆重而简朴,每年出席的人数限于1500人至1800人之间,其中男士要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严肃的夜礼服,仪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黄花必须从圣莫雷空运来,这意味着对知识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