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化学性危害因素有哪些
家庭装修,服装印染中甲醛、苯、甲苯等有毒有机物的污染;
汞、铅等重金属离子对水体的污染;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对大气的污染。
化学因素是引起职业病的最常见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它主要包括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生产性毒物是指生产过程中形成或应用的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生产性毒物包括窒息性毒物,如一氧化碳、氰化物、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碳等;
刺激性毒物,如氯气、氨气、二氧化硫、光气、氯化氢、苯及其化合物、甲醇、乙醇、硫酸蒸气、硝酸蒸气、高分子化合物等;
血液性毒物,如苯、苯的硝基化合物、氮氧化物、亚硝磷盐、砷化氢等;
神经性毒物,如铅、汞、锰、四乙基铅、二硫化碳、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物、汽油、四氯化碳等.
生产性粉尘是指能够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Ⅱ 职业危害因素有哪些
(1)化学性因素。
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煤尘、有机粉尘等。作业人员长期在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条件下作业,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就有可能发生尘肺病。粉尘中的主要危害化学因素为游离二氧化硅、硅酸盐等。
生产性毒物,如生产性化学毒物可引起急、慢性职业中毒。作业人员可能接触到的生产性毒物类型很多,取决于实际生产条件。
(2)物理性因素。
不良的气象条件:生产场所的气温、气湿、气流及热辐射构成了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在强烈热辐射、高气温、气湿等不良气象条件下作业,可能引起中暑。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工作,不仅会引起冻伤,还会增加感冒等的发病率。
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电磁辐射按其生物学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是指引起物质原子电离的射线或微粒子,如α、β、γ射线和中子等,可引起生物分子结构的破坏。而非电离辐射引起的伤害是灼效应,如紫外线、红外线、高频电磁场、无线电波电磁场等。
(3)生物性因素。
主要是指在工作环境中接触到的一些生物或微生物。
防治职业病,就要改善作业环境中这些化学、物理和生物的有害因素,尽最大可能减少这些因素对健康和安全的伤害,降低职业危害,防范职业病,保证健康和安全。
(4)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全球化、国民生产总值(GNP)、财富分配、文化教育水平、生态环境、劳动立法、医疗卫生制度,都可影响职业人群的健康。如生产管理水平低、厂房建筑或设备简陋、过重体力负荷、生产布局不合理等。
(2)职业性致癌化学因素有哪些扩展阅读
不论是室内作业还是室外作业,地面作业还是井下作业,劳动者都面临不同的环境条件,如冶炼作业的高温,井下作业的高湿,露天作业的严寒,铆接作业和凿岩作业的噪声和振动,破碎作业的粉尘,化学作业的有毒有害气体,某些作业的电磁辐射以及作业空间的照明、色彩等。
这些环境条件直接或间接对劳动者作业产生不同程度影响,轻则降低工作效率,重则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和危害人体安全和健康。
作业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照明、色彩、噪声、振动、温度、湿度、空气成分、电磁辐射等。只有改善这些环境因素才能保证人的安全与健康,保证系统的正常、高效运行。
作业环境管理最基本的任务是使作业环境保持整洁有序,消除职业危害因素,防止职业病发生,因此,其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如何改善作业环境条件,如何预防职业病。
Ⅲ 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哪些
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安全监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全国总工会《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进行修订,将主要的职业危害因素分为6类:
1、粉尘:包括矽尘、煤尘(煤矽尘)、石墨尘、电焊烟尘、其他粉尘等。
2、化学因素:包括铅、汞、锰、镉、磷、砷及其化合物等;以及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气、硫酸、硝酸、盐酸、氢氧化钠等。
3、物理因素:包括高温、高气压、低气压、局部振动、噪声危害等。
4、放射性因素:包括紫外线、放射性物质、红外线等。
5、生物因素:包括炭疽杆菌、森林脑炎、布氏杆菌等。
6、其他因素:包括氧化锌、二异氰酸甲苯酯、嗜热性放线菌等。
危害产生的原因:
所有危险、危害因素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从本质上讲,之所以能造成危险、危害后果(伤亡事故、损害人身健康和物的损坏等)均可归结为存在能量、有害物质和能量、有害物质失去控制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并导致能量的意外释放或有害物质泄漏、散发的结果。
1、能量有害物质
能量、有害物质是危险、危害因素产生的根源,也是最根本的危险、危害因素。一般地说,系统具有的能量越大、存在的有害物质的数量越多,系统的潜在危险性和危害性也越大。
另一方面,只要进行生产活动,就需要相应的能量和物质(包括有害物质),因此所产生的危险、危害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是不能完全消除的。
2、失控
在生产中,人们通过工艺和工艺装备使能量、物质(包括有害物质)按人们的意愿在系统中流动、转换,进行生产;同时又必须约束和控制这些能量及有害物质,消除、减弱产生不良后果的条件,使之不能发生危险、危害后果。
如果发生失控:(没有控制、屏蔽措施或控制、屏蔽措施失效),就会发生能量、有害物质的意外释放和泄漏,从而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
Ⅳ 职业病危害因素中属于化学因素的有哪些
职业病危害因素中属于化学因素的有:
1、汞及其化合物:金属汞主要以蒸气形态经呼吸道吸入人体,其化合物则以粉尘态红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粘膜侵入人体,可分布全身各器官,以肾脏含量为最高。汞蒸气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可引起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肾脏损害。严重时可引起汞中毒性脑病。
2、镉及其化合物:镉及其化合物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可通过肺泡进入血液,血液中镉90%~95%存在于红细胞内,并与血红蛋白结合。进入组织细胞的镉,主要分布于肾、肝、肺。镉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组织。
慢性镉中毒主要引起以肾小管病变为主的肾脏损害。严重时,可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和骨质软化与疏松。
3、钡及其化合物:钡及其化合物中毒是指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短时间接触大量可溶性钡化合物而引起的以肌肉麻痹、心血管损害及低钾血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
4、钒及其化合物:钒及其化合物主要经呼吸道吸入,其次为消化道,吸收率为0.1%~2%,可溶性钒可经皮肤吸收。被吸收钒主要经血液转运分布到人体各个组织,主要贮存于骨骼中,其次为肝、肾、肌肉。
钒可引起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变态反应性病变。职业性钒中毒多为急性钒中毒,慢性钒中毒较少见。
5、铀及其化合物:铀化合物指的是铀与其他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铀在不同情况下,可以生成U(Ⅲ)、U(Ⅳ)和U(Ⅵ)的各种铀化合物,其中最稳定的是U(Ⅵ)的化合物,其次是U(Ⅳ)的化合物。铀化合物主要包括氧化物、氢化物、碳化物、氮化物、氯化物、氟化物、硅化物、溴化物以及碘化物等。
Ⅳ 职业性有害因素是指什么
1、职业性有害因素又称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生产工作过程及其环境中产生和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的总称。
2、生产环境因素中的化学因素:在生产中接触到的原料、中间产品、成品和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可对健康产生危害的活性因素。凡少量摄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称为毒物。毒物以粉尘、烟尘、雾、蒸汽或气体的形态散布于空气中。
3、生产环境因素中的物理因素是生产环境的构成要素。
4、生产环境因素中的生物因素生产原料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致病微生物或寄生虫,如炭疽杆菌、真菌孢子、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及蔗渣上的霉菌等;医务工作者接触的传染性病源,如SARS病毒。
5、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全球化、国民生产总值、财富分配、文化教育水平、生态环境、劳动立法、医疗卫生制度,都可影响职业人群的健康。
6、生活方式或习惯不好,卫生服务质量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