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外周化学感受器主要包括
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是调节呼吸和循环的重要外周化学感受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动脉血PO2降低、PCO2或H+浓度升高时受到刺激,冲动经寞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和血液循环的变化。其中,颈动脉体主要调节呼吸,而主动脉体在循环调节方面较为重要。
Ⅱ 切除外周化学感受器,低氧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
缺O2对呼吸的兴奋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产生的反射性活动实现的,缺O2对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的。轻度低氧时,来自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能对抗低氧对中枢的抑制作用,使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强。
切除外周化学感受器,上述作用消失,缺O2就不再引起呼吸加强。
Ⅲ 中枢化学感受器可感受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什么浓度的变化外周化学感受器可感受动脉血中什么的变化
中枢化学感受器可感受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H离子)浓度的变化,外周化学感受器可感受动脉血中(PO2 、PCO2 和pH值)的变化
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表浅部位, 能感受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H浓度的变化, 并通过神经联系影响延髓呼吸中枢的活动
Ⅳ 外周化学感受器!!!!
一般来说,血氧分压降低可以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导致的结果是使呼吸加深加快,但是低氧条件下,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的时候,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不足以补偿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
Ⅳ 中枢化学感受器与外周化学感受器各有何特点和作用
中枢化学感受器:
特点:
1、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Ⅸ、Ⅹ脑神经根附近。
2、能感受脑脊液中H+的刺激,并通过神经联系,影响呼吸中枢的活动。
3、适宜刺激物为H+、CO2。
4、对PaCO2突然增高的调节反应慢。
作用:
1、调剂脑脊液的H+浓度。
2、使中枢神经系统有一点文档的pH环境。
外周化学感受器:
特点:
1、指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2、冲动分别沿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呼吸中枢。
3、对PaCO2突然增高的调节反应快。
作用:
在集体低氧时,维持对呼吸的驱动。
(5)外周化学感受器位于哪里扩展阅读
化学感受器的分布:多分布在鼻腔和口腔粘膜、舌部、眼结合膜、生殖器官粘膜、内脏壁、血管周围以及神经系统某些部位。
化学感受器的功能:在动物行为中,化学感受器具有导向作用,动物的摄食、避害、选择栖境、寻找寄主以及“社会”交往、求偶等活动,一般都借助化学感受器接受的信息。
嗅觉对人和动物都是识别环境的重要感觉,特别是群居动物常可用于识别敌我,寻找巢穴,记忆归途,追逐捕猎物,逃避危害以及寻找配偶等。在辨别食物,探索毒害物质中嗅感受器与味感受器多协同活动。
Ⅵ 调节呼吸运动的外周中枢化学感受器是什么
化学感觉器是拂晓春适宜刺激化学物质的感受器。参与呼吸调节的化学感受器因其所在部位的不同,分为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 1.外周化学感受器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是调节呼吸和循环的重要外周化学感受器。在动脉血PO2降低、PCO2或H+浓度([H+])升主时受到刺激,冲动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和血液循环的变化。虽然颈、主动脉体两者都参与呼吸和循环的调节,但是颈动脉体主要调节呼吸,而主动脉体在循环调节方面较为重要。由于颈动脉体的有利的解剖位置,所以,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颈动脉体。颈动脉体含Ⅰ型细胞(球细胞)和Ⅱ型细胞(鞘细胞),它们周围包绕以毛细血管窦。血液供应十分丰富。Ⅰ型细胞呈球形,有大量囊泡,内含递质,如乙酰胆碱、儿茶酚胺、某些神经活性肽等。Ⅱ型细胞数量较少,没有囊泡。Ⅱ型细胞包绕着Ⅰ型细胞、神经纤维和神经末梢,功能上类似神经胶质细胞,与颈动脉体其它成分之间没有特化的接触。窦神经的传入纤维末梢分支穿插于Ⅰ、Ⅱ型细胞之间,与Ⅰ型细胞形成特化接触,包括单向突触、交互突触、缝隙边接等,传入神经末梢可以是突触前和(或)突触后成分。交互突触构成Ⅰ型细胞与传入神经之间的一种反馈环路,借释放递质调节化学感受器的敏感性。此外,颈动脉体还有传出神经支配,借调节血流和化学感受器以改变化学感受器的活动。用游离的颈动脉体,记录其传入神经单纤维的动作,观察改变灌流液成分时动作频率的变化,可以了解颈动脉体所感受的刺激的性质以及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当灌流液PO2下降,PCO2或[H+]升高时,传入冲动增加。如果保持灌流血液的PO2正常的13.3kPa(100mlHg),仅减少血流量,传入冲动也增加。困为血流量下降时,颈动脉体从单位血液中摄取的O2量相对增加,细胞外液 PO2因供O2少于耗 O2而下降。但在贫血或CO中毒时,血 O2含量虽然下降,但PO2正常,只需血流量充分,化学感受器传入冲动并不增加,所以化学感受器所感受的刺激是PO2,而不是动脉血O2含量,而且是感受器所处环境的PO2。从实验中还可看出上述三种刺激对化学感受器有相互增强的作用。两种刺激同进作用时比单一刺激的效应强。这种协同作用有重要意义,因为机体发生循环或呼吸衰竭时,总是PCO2升高和PO2降低同进存在,它们的协同作用加强了对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从而促进了代偿性呼吸增强的反应。目前认为,Ⅰ型细胞起着化学感受器的作用。当它们受到刺激时,细胞浆内[Ca2+]升高。触发递质释放,引起传入神经纤维兴奋。PO2降低与 PCO2或[H+]升高引起细胞内[Ca2+]升高机制不同。PO2降低可抑制细胞 K+通道的开放,K+外流减少,细胞膜去极化,从而促使电压依从性Ca2+通道开放,Ca2+进入细胞。而PCO2或[H+]升高时,进入细胞内的H+增多,激活了细胞的Na+-H+交换机制,Na+进入细胞,使细胞内[Na+]长高,继而使细胞的Na+-Ca2+交换机制活动啬,Na+出细胞,Ca2+进细胞内,引起细胞浆内[Ca2+]升高。还有资料表明,少部分胞浆内Ca2+可能来自细胞内的Ca2+贮器。2.中枢化学感受器 摘除动物外周化学感受器或切断其传入神经后,吸入CO2仍能加强通气。改变脑脊液CO2和H+浓度也能刺激呼吸。过去认为这是CO2直接刺激呼吸中枢所致年代以来,用改变脑表面灌流液成分和pH、局部冷阻断、电凝固损伤、电刺激、记录神经元电活动、离体脑组织块的电生理研究等方法在多种动物做了大量实验,结果表明在延髓有一个不同于呼吸中枢,但可影响呼吸的化学感受器,称为中枢化学感受器,以另于外周化学感受器。中枢化学感受器 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左右对称,可以分为头、中、尾三个区。头端和尾端区都有化学感受性,中间区不具有化学感受性,不过,局部阻滞或损伤中间区后,可以使动物通气量降低,并使头端、尾端区 受刺激时的通气反应消失,提示中间区可能是端区和尾 端区传入冲动向脑干呼吸中枢投射的中继站。应用胆碱能激动剂和拮抗剂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枢化学感受器传递环节中可能有胆碱能机制参与。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生理刺激是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的H+。因为如果保持人工脑脊液的pH不变,用含高浓度CO2的人工脑脊液灌流脑室时所引起的通气增强反应消失,可见有效刺激不是CO2本身,而是CO2所引起的[H+]的增加。在体内,血液中的CO2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使化学感受器周围液体中的[H+]升高,从而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引起呼吸中枢的兴奋。可是,脑脊液中碳酸酶含量很少,CO2与水的水合反应很慢,所以对CO2的反应有一定的时间延迟。血液中的H+不易以通过血液屏障,故血液pH的变化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直接作用不大,也较缓慢。中枢化学感受器与外周化学感受器不同,它不感受缺O2的刺激,但对CO2的敏感性比外周的主,反应潜伏期较长。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可能是调节脑脊液的[H+],使中枢神经系统有一稳定的pH环境,而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作用主要是在机体低O2时,维持对呼吸的驱动。
Ⅶ 调节呼吸运动的外周化学感受器是哪量项
这个应该算是个生物学的问题吧?这个应该是肺里面的一种叫“肺泡”的物质,它能感受到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当血液中二氧化浓度过高时,就能刺激呼吸。这种调节类似于“反馈调节”,但又有所不同。“反馈调节”在生理学里有重要意义,需了解。
Ⅷ 调节呼吸运动的外周化学感受器是什么和什么
调节呼吸活动的化学感受器,依其所在部位的不同分为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前者是指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冲动分别沿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呼吸中枢;后者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ⅸ、ⅹ脑神经根附近,能感受脑脊液中h+的刺激,并通过神经联系,影响呼吸中枢的活动。
(1)co2对呼吸的调节:co2是调节呼吸最重要的生理性体液因素,动脉血中一定水平的pco2是维持呼吸和呼吸中枢兴奋性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2)低o2对呼吸的调节:低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兴奋呼吸中枢实现的。
(3)h+对呼吸的调节:动脉血中h+浓度升高,兴奋呼吸;h+浓度降低,使呼吸抑制。h+对呼吸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所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