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光化学烟雾的特征
光化学烟雾形成的化学特征
来源:生命经纬
大气中的氮氧化物(NOχ)和碳氢化合物(HC)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一系化学反应,生成03、过氧乙酰硝酸酯、高活性自由基、醛类、酮类和有机酸类等二次污染物们把参与反应过程的这些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气体和颗粒物)所形成的烟雾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photochemical smog).
光化学烟雾最初是在美国洛杉矶发现的.洛杉矶三面环山一面环海,容易形成逆温层,使大气污染物难以扩散,且光照强烈,加上工业、交通运输发达,大气污染严重,1946年在这生了首次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日本、加拿大、联邦德国、澳大利亚、荷兰、美国的一些城市及我国的兰州西固地区也都发生过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
光化学烟雾是在强日光、低湿度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强氧化性和刺激性的烟雾,一般发生在相对湿度较低的夏季晴天,高峰出现在中午或刚过中午,夜间消失.光化学烟雾呈白色雾(有时带紫色或黄褐色),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并且具有特殊的刺激气味.光化学烟雾中的臭氧、PAN、甲醛和丙烯醛等,刺激眼睛和喉咙粘膜,引起头痛和呼吸道疾病,严重的会危及生命,而且烟雾具氧化性,还能危害植物,使橡胶开裂,腐蚀金属等.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受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及污染物的连续排放情况及化学反应性质多种因素的影响.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有机化学教授哈根一斯密特(Haggen—Smit)1951年9月在第十二次国际应用化学会议上首先提出光化学烟雾形成的理论.他认为洛杉矶烟雾主要是由汽车排放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HC)和NO2在强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随之对洛杉矶污染大气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实际测定和人工模拟实验.
由于光化学烟雾是发生在开放而复杂的自然大气体系中,其影响因素如气象条件、地理形势、污染物的连续排放状况以及大气中发生的化学反应都会影响它的发生.
B. 光化学烟雾是如何形成的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还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有关。洛杉矶三面环山,一面临大洋,形成50千米长的口袋形盆地。由于东南北三面山脉的阻碍,只是西面刮来海风,因而光化学烟雾扩散不出去,长期停滞在市内,毒化空气,形成污染。
1955年9月,严重的大气污染再遇上气温偏高,洛杉矶烟雾浓度更加高了,结果两天之内就有400多名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相当于平时的3倍多。这就是臭名远扬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光化学烟雾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而且使家畜患病,破坏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还会使橡胶老化,染料褪色。
由于光化学烟雾使空气浑浊,空气能见度差,影响汽车和飞机的安全行驶,车祸和坠机事件也会增多。
光化学烟雾可怕又可恨,人们管它叫“淡蓝色的恶魔”。
光化学烟雾是由人为污染源,主要是汽车废气的和化石燃料的燃烧排入大气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太阳辐射的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二次污染物。它是气体污染物和气溶胶的混合物,是一种具有刺激性而带浅蓝色的烟雾。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如遇上逆温或不利于扩散的气象条件,烟雾便会积聚起来,造成光化学烟雾污染。这种烟雾最早见于美国洛杉矶,那里的汽车成灾,地形比较特殊,所以也称做洛杉矶型烟雾。现在光化学烟雾在日本东京、大阪,澳大利亚的悉尼,意大利的热那亚和印度的孟买等大城市也时有出现。20世纪70年代我国兰州的西固石油化工区也发生过这类烟雾事件。
C. 光化学烟雾的发生历史
从1940年初开始,洛杉矶每年从夏季至早秋,只要是晴朗的日子,城市上空就会出现一种弥漫天空的浅蓝色烟雾,使整座城市上空变得浑浊不清。这种烟雾使人眼睛发红,咽喉疼痛,呼吸憋闷、头昏、头痛。1943年以后,烟雾更加肆虐,以致远离城市100千米以外的海拔2000米高山上的大片松林也因此枯死,柑橘减产。
洛杉矶在1940年就拥有250万辆汽车,每天大约消耗1100吨汽油,排出1000多吨碳氢化合物,300多吨氮氧化合物,700多吨一氧化碳。另外,还有炼油厂、供油站等其他石油燃烧排放,这些化合物被排放到阳光明媚的洛杉矶上空,就制造了一个毒烟雾工厂。
1950年以来,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在美国其他城市和世界各地相继出现,如日本、加拿大、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的一些大城市都发生过。
1951年A·J·哈根最先指出臭氧(O3)是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空气的混合物通过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以后F·W·温特发现O3与不饱和烃(如汽车废气中的烃类)的化学反应产物跟洛杉矶烟雾有相同的伤害效应。美国斯坦福研究所的学者指出,形成O3的活性有机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是汽车排放的废气。因此,O3的浓度升高是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标志。
仅1950-1951年,美国因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就达15亿美元。
1955年,因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的65岁以上的老人达400多人。
1970年,约有75%以上的市民患上了红眼病。这就是最早出现的新型大气污染事件: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
1971年,日本东京发生较严重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使一些学生中毒昏迷。与此同时,日本的其它城市也发生了类似的事件。此后,日本的一些大城市连续不断出现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日本环保部门对东京几个主要污染排放的主要污染物进行调查发现,汽车排放的CO、NOx、HC这三种污染物占总排放量的80%,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汽车排放的尾气是产生光化学烟雾的罪魁祸首。
1974年以来,中国兰州的西固石油化工区也出现光化学烟雾。一些乡村地区也有光化学烟雾污染的迹象。日益严重的光化学烟雾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对于光化学烟雾的发生源、发生条件、反应机理和模式,对生物体的毒性,以及光化学烟雾的监测和控制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已把臭氧或光化学氧化剂(臭氧、二氧化氮(NO2)、过氧乙酰硝酸酯(PAN)及其他能使碘化钾氧化为碘的氧化剂的总称)的水平作为判断大气环境质量的标准之一,并据以发布光化学烟雾的警报。
1997年夏季,拥有80万辆汽车的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也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由于光化学烟雾的作用,迫使政府对该市实行紧急状态: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影院歇业,孩子、孕妇和老人被劝告不要外出,使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处于“半瘫痪状态”。在北美、英国、澳大利亚和欧洲地区也先后出现这种烟雾。
1997年,中国大气污染的比例约为5%左右,但到了2007年,一些城市的交通干道比例达到40%以上。尤其是北京、广州、沈阳、西安等大城市,已属于由煤烟型向综合型过渡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