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物理和化学中考前做题有没有用
当然有用了,不过要有选择。抓好基础还是很重要的
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一、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二、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三、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一)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
(二)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四、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一)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二)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三)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四)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五、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六、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七、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1、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2、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3、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将游码调整至零刻线处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应放在 加盖的玻璃器皿 (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游码)用 镊子 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 质量大 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4、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可吹灭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加热物体时用酒精灯的外焰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5、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用铁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从底部送入铁夹,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
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6、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
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
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药品的取用
(1)药品的存放:
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滴瓶中),金属钠存放在煤油中,白磷存放在水中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液体以1—2mL为宜。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②“三不”:任何药品不能用手拿、舌尝、或直接用鼻闻试剂(如需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3)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药匙或V形纸槽
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4)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②液体试剂的滴加法:(滴管的使用)
a、先赶出滴管中的空气,后吸取试剂
b、滴入试剂时,滴管要保持垂直悬于容器口正上方滴加
c、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橡胶乳头在上,以免被试剂腐蚀
d、滴管用毕,立即用水洗涤干净(滴瓶上的滴管除外)
e、胶头滴管使用时千万不能伸入容器中或与器壁接触,否则会造成试剂污染
2、连接仪器装置及装置气密性检查
先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贴容器外壁,稍停片刻,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掌,导管口部有水柱上升,稍停片刻,水柱不回落,就说明装置不漏气。
3、物质的加热
(1)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试管受热时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2)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0角,受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给试管里的液体的中下部加热,并且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为了避免伤人,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4、过滤(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低”:(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 (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3)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
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①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②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③滤纸破损
5、蒸发
注意点:(1)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作用:加快蒸发,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2)当液体接近蒸干(或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发掉,以避免固体因受热而迸溅出来。
(3)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热的蒸发皿如需立即放在实验台上,要垫上石棉网。
6、仪器的洗涤:
(1)废渣、废液倒入废物缸中,有用的物质倒入指定的容器中
(2)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上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3)玻璃仪器中附有油脂:先用热的纯碱(Na2CO3)溶液或洗衣粉洗涤,再用水冲洗。
(4)玻璃仪器附有难溶于水的碱、碱性氧化物、碳酸盐:先用稀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
(5)仪器洗干净后,不能乱放,试管洗涤干净后,要倒插在试管架上晾干。
未完待续
2. 绿色化学的十二条原则怎么理解
绿色化学的十二条原则
1. 防止污染优于污染治理:防止废物的产生而不是产生后再来处理;
2. 提高原子经济性:合成方法应设计成能将所有的起始物质嵌入到最终产物中;
3. 尽量减少化学合成中的有毒原料、产物:只要可能,反应中使用和生成的物质应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无毒或毒性很小;
4. 设计安全的化学品:设计的化学产品应在保护原有功效的同时尽量使其无毒或毒性很小;
5. 使用无毒无害的溶剂和助剂:尽量不使用辅助性物质(如溶剂、分离试剂等),如果一定要用,也应使用无毒物质;
6. 合理使用和节省能源,合成过程应在环境温度和压力下进行:能量消耗越小越好,应能为环境和经济方面的考虑所接受;
7. 原料应该可再生而非耗尽:只要技术上和经济上可行,使用的原材料应是能再生的;
8. 减少不必要的衍生化步骤: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衍生过程(如基团的保护,物理与化学过程的临时性修改等)
9. 采用高选择性催化剂:尽量使用选择性高的催化剂,而不是提高反应物的配料比;
10. 产物应设计为发挥完作用后可分解为无毒降解产物:设计化学产品时,应考虑当该物质完成自己的功能后,不再滞留于环境中,而可降解为无毒的产品;
11. 应进一步发展分析技术对污染物实行在线监测和控制:分析方法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开发,使之能做到实时、现场监控,以防有害物质的形成;
12. 减少使用易燃易爆物质,降低事故隐患:化学过程中使用的物质或物质的形态,应考虑尽量减少实验事故的潜在危险,如气体释放、爆炸和着火等。
原子经济性
原子经济性(atomeconomy),即原料分子中究竟有百分之几的原子转化成了产物。
原子经济性的概念是1991年美国着名有机化学家Trost提出的 ,他以原子利用率衡量反应的原子性。
原子利用率= 预期产物的分子量×100%
反应物质的原子量总和
原子利用率越高,反应产生的废弃物越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越少。
超临界二氧化碳
具有无毒,不可燃,价廉等优点,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溶解能力可通过控制压力来调节,因而有可能提高某些反应的选择性。
具有很好的惰性,以它作为氧化反应的溶剂非常理想。
超临界状态容易达到,设备投资不高。
设计中考虑的问题
一、设计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危害小的, 淘汰有害的反应起始物(原材料)
二、选择最佳的反应(生产) 条件, 包括温度, 压力, 时间,介质, 物料平衡等等, 以实现最大限度的节能和零排放
三、研究最佳的转换反应和良性的试剂(含催化剂)
四、设计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更安全的目标化合物(最终产品)
(1)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在无毒无害的反应条件下进行;
(3)具有“原子经济性”,即反应具有高选择性,极少副产品,甚至实现零排放;
(4)产品应是对环境友好的;
(5)满足“物美价廉”的传统标准。
绿色化学技术
不对称催化技术
相转移催化技术
酶催化技术
电化学合成技术
改变化学反应的溶剂
离子液体
超临界流体技术
水溶液反应
溶剂的固定、无溶剂化学反应
微波技术
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