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穿刺部位是怎么造成静脉炎
[编辑本段]静脉炎概述血栓性静脉炎简称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发炎,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静脉炎可分为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 静脉炎病理。其病理变理化血管内膜增生,管腔变窄,血流缓慢。周围皮肤可呈现充血性红斑,有时伴有水肿。以后逐渐消[1]退, 充血被色素沉着代替,红斑转变成棕褐色。少数病人可引起反应, 如发冷、发热、白细胞增高等,患者常常陈诉疼痛肿胀。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很多,如创伤、手术、妊娠、分娩、心脏病、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及长期站立、下蹲、久坐、久卧受潮湿等,较常见是各种外科手术后引发。其病理变化特点为静脉壁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及血液高凝状态等导致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祖国医学其病因病机为气血瘀滞,阻滞于络脉及气血阴阳失调和湿热下注,内外二因合至而发为本病。 [编辑本段]静脉炎的临床表现浅静脉炎患者,患肢局部红肿,疼痛,行走时加重,可触及痛性索状硬条或串珠样结节。深部静脉炎患者,发病突然,患肢呈凹陷性肿胀,皮肤呈暗红色,有广泛的静脉努张或曲张以及毛细血管扩张;后期出现营养障碍性改变,伴有瘀积性皮炎、色素沉着或浅表性溃疡,股、胫周径较健肢粗1cm以上,行走时肿痛加重,静卧后减轻,静脉造影可见患肢深静脉血管狭窄或堵塞。.游走性血栓浅静脉炎,是指浅静脉炎症发生部位不定,此起彼伏,反复发作而言,是人体浅静脉炎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是指胸壁、乳房,两肋缘及上腹部出现静脉血栓形成,并同时有炎性病理改变的一种常见疾病,亦称Monder病。 [编辑本段]静脉炎的病理静脉输入各种抗生素或高渗葡萄糖溶液或因机械直接损伤静脉壁,还有长期静脉曲张引起的血淤滞等,而导致静脉血管内膜损害,形成血栓,迅速导致整条浅静脉壁的炎症反应,甚至累及静脉周围组织,并有渗出液,局部表现有疼痛,肿胀和压痛的索条柱,往往伴有全身反应,但多不严重。 [编辑本段]造成静脉炎的危险因子包括:1、导管针的材质、长度与管径大小
2 、操作技术不良
3 、不适当的穿刺部位
4、导管针留置的时间太长
5、固定方法不当
6、输液的浓度的酸、硷性太强,或不兼容造成沉淀。
7、病患本身的病理生理状况,如年龄或疾病造成血管壁脆弱,发炎。
8 ,渗透压
9,输液快慢 [编辑本段]静脉炎的分类1、机械性静脉炎:
1)不正当的固定方法:穿刺部位未固定牢靠,造成针管的滑动。
2)选用的导管管径太粗,刺激血管壁。
3)穿刺部位太靠近关节处,由于关节活动造成针管与血管壁不断地摩擦而产生发炎反应。
2、化学性静脉炎:药物稀释不足、输液酸、碱度过高、溶质的浓度过高、留置针材质的差异性皆是造成化学性静脉炎的原因。
3、细菌性静脉炎:通常与消毒方法不正确、穿刺技术不良、输液套管无菌状态的破坏、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有关。 [编辑本段]护理措施周围血管疾病的护理
四肢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固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若没有护理的密切配合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通过合理的调护,达到减轻病人的痛苦,缩短疗程,早日康复,因此,护理在治疗四肢血管疾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护理特征:
1.护理有共性,又有个性化:不论病变的部位在动脉,还是静脉,周围循环受损,组织血液灌注量减少是其共同特点。当血流减少至不能满足组织代谢所需要的氧气和营养时,就会发生组织缺血、缺氧,在临床上表现出许多共同的症状,如患肢发凉、发麻、疼痛,皮肤色泽苍白潮红、和营养状况的改变等,并随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肢端破溃、感染及坏疽等营养不良的改变。因而动、静脉疾病的护理有一定的共性。同时,每种疾病的病因,发病缓急,严重程度,病变范围以及病情的发展各不相同,患者的工作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因而,制定护理措施还应因人,因病,因生活条件而异,注重个体化的差异。
2.对病人的教育和指导是护理计划有效实施的保障:血管疾病的许多治疗和护理方法有其一定的特殊性,有严格的适应证。如动脉供血不足,患肢应处在低于心脏水平,则症状可以减轻。而静脉疾病则正好相反,弹力绷带对静脉疾患有促使静脉回流和保护、支持作用,但若使用不当,反而会加重血液淤滞。选择正确的休息姿势对静脉疾病患者至关重要。所以保持患肢的组织完整而进行的护理措施是细致而琐碎,贯穿于病人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病人也必须得到专业人员的指导和教育,才能配合执行各项护理计划,学会进行长期的自我健康训练。
3.心理护理:血管疾病引起的组织缺血、缺氧而产生的疼痛是慢性的、长期的,因疼痛而使病人活动能力下降并影响睡眠,情绪也随之变得易激动或抑制、沮丧、轻生等;病情恶化,出现长期不愈的溃疡,组织坏疽需要截肢,多次住院以及日益增加的医疗费,单位家庭中的烦心事;或因淋巴水肿所致的畸形外观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打击。因此,心理护理是病人整体护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血管疾病共有的护理问题及解决措施
针对血管疾病因循环受损所导致的组织缺血这一共同特点,护理的首要目的是促进循环,减少组织缺血或阻止其进一步的发展。其次是解除因缺血造成的疼痛及预防组织营养不良可能导致的溃疡和坏疽等组织完整性受损的问题,以及对病人进行有关疾病知识和护理技术的教育和指导,可以保证所有护理措施能顺利而正确的实施和坚持,更好地达到控制病情和预防并发症的目的。
(一)组织灌注不足
护理目标:增加组织灌注量,减轻临床症状。 为了达到增加组织灌注量,以提供足够的组织代谢需氧和营养物质的目的,护理措施主要从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避免血管痉挛和保护患肢等方面着手。
1.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慢性动脉功能不全者,侧支循环不足直接影响组织的灌注,患肢缺血性疼痛会限制病人的活动,不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患肢肌肉将因供血不足和废用而萎缩。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增加活动能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增加末梢组织的灌注。常采用行走和Buerger锻炼。
2.戒烟酒与调整好的心态:尼古丁、酒精及情绪波动等均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管痉挛,应帮助病人戒烟酒,同时饮食上少饮或不饮含咖啡因类的饮料,有外伤的患者因少食用或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动脉硬化性疾病或糖尿病病人应坚持低脂和低糖饮食。
3.避免患肢受压:紧身的衣物,盘腿或双腿在膝部交叉坐位,胭窝下垫东西以等,都能压迫血管,影响动脉供血,应尽量避免。
4.注意保暖:暴露在寒冷的空气中和直接接触冷物品等均可引起动脉收缩或痉挛。应保持居室温湿度适宜,避免直接接触冷水。寒冷季节外出应注意保暖,保暖时间应提前正常人半个月或一个月。避免肢体露在外面,衣裤及鞋袜要宽松、柔软,
5.保护患肢免受损伤: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肢,可能受轻微刺激即能发生经久不愈的溃疡,因此,应避免搔抓和用力擦洗患肢。已出现水泡、溃疡或坏疽者,应保持局部清洁,采用正确治疗方法积极治疗。严重供血不足的患肢避免用热水洗浴,以免增加组织代谢,加重组织缺氧,使病情更快发展,症状加重。
(二)静脉回流障碍
护理目标:减轻患肢水肿。 为达到减少静脉淤滞,促进静脉回流及减少患肢水肿的目的,护理措施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体位:利用重力作用安排体位,患肢应高于心脏水平,病人避免同一姿势站立过久,必须站立时,应不断屈伸患肢,以借助肌肉泵的作用促进静脉回流。
2.锻炼:下肢静脉疾病可适当进行平地行走锻炼,以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静脉回流。
3.其他:经常站立或坐位工作的病人,应裹弹力绷带或穿弹力袜。
(三)改善疼痛症状
护理目标:疼痛减轻或缓解。 主要护理措施:促进周围循环,增加组织灌注量和促进静脉回流是解决疼痛的根本措施,护理措施得当,将会有效地减轻或缓解疼痛。此外,疼痛常在活动后发生或加重,故多表现为少动,还会出现睡眠不佳,使病人变得烦躁,易怒或抑郁,不能积极参与和配合护理人员执行锻炼计划。因此,适当适时地给予止痛药物,会促进活动增加,到病人的合作,从而使护理措施更容易实施。止痛药的使用应合理,以防成瘾。
(四)潜在组织完整性受损的护理
护理目标:不因护理不当而发生或加重皮肤或组织的受损。 血管疾病,由于组织灌注减少,组织营养不良等,均潜在地存在着完整性受损的问题,肢端最外层的皮肤组织是最易受损的部位,极易因轻微损伤而发生组织的完整性受损,而且一旦损伤就易演化为长期不愈的溃疡。所以,在组织灌注减少的最初阶段,就应开始积极、细致和预防性的皮肤护理,尤其是下肢和足部的护理,同时给予维生素 B1、C和高蛋白质的饮食,以加强营养,有利于伤口愈合。若病情发展迅速,组织发生溃疡或坏疽时,则应及时发现,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五)自理缺陷的护理
四肢血管疾病患者因剧烈疼痛、患肢溃疡、坏疽或患肢肿胀等原因,完全或部分地影响生活自理。或因治疗需要,限制病人的活动。在卧床初期,护士应主动实施床旁护理,包括协助进食、饮水、排便、清洁及娱乐等,以满足病人的基本需要,消除其无助感。应对病人的自理意识、自理潜能、学习愿望及应激能力等进行全面评估,与病人及其家属共同制定出一套训练计划,并建议家属为病人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环境,鼓励病人自觉学习,充分调动病人的自理潜能,减少对他人的依赖,逐步克服自理缺陷的心理障碍。在实施训练计划的过程中,应主动协助病人完成治疗性自理需求,补偿病人自理能力的不足,为病人建立新的自理模式提供帮助和指导。
二、足部护理四肢血管疾病的患肢末梢因营养不良,易发生溃疡、蜂窝组织炎或坏疽等复杂难愈的并发症,皆因动脉供血不足或静脉回流障碍所致,或缺乏从疾病早期就开始对末梢组织的积极预防性的护理措施和保护支持措施,或未能坚持长期执行的结果。缺血性营养不良,患肢末梢组织,尤其是人体最外层的皮肤组织将逐渐变薄、干燥、缺乏弹性,易皲裂或受外界损伤而破裂,毛发变稀疏,指(趾)甲变厚,变脆或畸形等,尤其有长期营养不良的情况,使指(趾)甲修剪困难,组织缺血因累及周围神经而出现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瘙痒、蚁行感等,使缺血局部对冷、热失去正常的判断。针对以上情况,对缺血患肢的护理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清洁
每天用温水和中性、刺激性较小的肥皂洗脚,用毛巾彻底擦干,尤其对趾缝间。擦拭动作要轻柔,以免擦伤皮肤,造成溃疡。
(二)皮肤滋润
为尽量避免足部潮湿,应穿吸湿性好的棉织袜和透气性较好的鞋,并每日更换,忌穿容易使足部出汗的帆布鞋或胶鞋。防止皮肤干燥,勿在阳光下曝晒,脚太干燥时,可涂一薄层羊毛脂或含水分的润滑剂,轻轻擦拭皮肤,避免使用含酒精或香料的润肤液。
(三)安全
应尽量避免外伤和末梢组织受压。要坚持在无障碍物的平地上练习行走;勿在拥挤的人群中穿行;穿宽松舒适的鞋,不穿高跟鞋,穿鞋以不挤压脚趾为度。穿鞋前应先检查鞋内有无异物,不要光脚行走,夜间可穿保护性袜子;夏季防止蚊虫叮咬,皮肤瘙痒时,可用止痒剂,切勿用手抓挠;修剪指甲,应先将趾(指)甲在温水中泡软,在光线良好的情况下,用指甲刀将趾(指)甲剪平,畸形变厚或糖尿病患者更应小心修剪;洗脚以温水(32℃左右)为适宜,以防烫伤。也不能用热水袋或电热褥等直接接触患肢病变局部;注意保暖,不要把病变局部暴露在冷空气中,更不要用冷水洗手、洗脚或在冷水中游泳。
(四)练习 体位和足部的运动练习可促进血液循环,促使侧支循环的建立。对下肢供血不足的患者,为减轻患肢疼痛,增加患肢的侧支循环,改善下肢的血液供应不足,应坚持定时做Allen—Buerger运动。方法是:病人平卧床上,抬高双下肢45°以上,坚持至足部皮肤苍白。这样可将下肢的积血排空。抬高患肢的时间,30~60s。然后病人坐起,双下肢下垂于床下,同时双足做内收、外展或屈伸踝关节的活动。活动时,幅度不要过大、过快,直到患肢皮肤潮红或发紫为止。下垂时间一般2~3min。最后病人平卧休息1~3min,重复以上运动。
(五)足部皮肤检查 在采光良好的环境中,每日仔细观察,记录末梢皮肤有无红肿、水泡、胼胝体或小的破口;血管周围有无肿胀,红硬和疼痛。
三、足部溃疡及坏疽的护理
虽有细致的预防性足部护理措施,但若措施执行不力,缺血组织受压,创伤,或因肢体末端组织缺血未能及时治疗,或治疗后效果不好者,缺血的足部仍将出现溃疡或坏疽,一旦发生,一般都有难愈性、易感染及致残性。溃疡或坏疽发生后,护理人员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护理。首先,根据溃疡的部位、大小、深度、特点,有无分泌物或炎症表现等,可判断是动脉性的,还是静脉性的。然后,结合病人身体状况和有无糖尿病等,提出合理的护理方案,达到控制感染,促进肉芽组织生长,最终使溃疡愈合的目的。
(一)预防和控制感染
任何溃疡和坏疽都有潜在的感染问题,感染创面不易愈合,故首先要预防和控制感染。 局部创面处理:主要是保证溃疡创面充分引流和创面清洁.
1、用0.9%盐水或0.4%新洁尔灭溶液冲洗伤口,并用棉球轻擦数次使脏物脱下;
2、用3%双氧水棉球轻擦或用注射器抽双氧水冲洗伤口数次,脏物多则冲时泡沫多;
3、反复重复一、二步,未能脱掉的骨头或腐肉,不必采用其他方法处理,让其自行脱掉;
4、用干棉球擦干伤口,伤口周边用75%酒精棉球消毒1-遍;
5、处置伤口间隔时间,以病情发展的阶段及伤口的变化有的不同,一般间隔两天。以防继续感染。各种处理都应严格无菌操作。对全身抵抗力差者,可遵医嘱给予广谱抗生素,以防继发感染或控制感染。在创口形成的药痂一定要清除,肉芽组织生长过快或肉芽水肿,会影响上皮再生,使创口难于愈合,包扎不宜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延缓创口愈合。溃疡创面周围的皮肤可用温水、中性肥皂轻柔地清洗,而后用棉球擦干。
(二)促进肉芽生长,加速创口愈合
溃疡创面只要有足够的血液供应,无感染和坏,敷料湿润,透气性好,肉芽组织就会迅速生长,创口很快会愈合。
1.局部创面处理:坏组织不利于创口愈合,且易继发感染,故应及时清除溃疡面的坏组织,促进坏组织分解。创面彻底清除后,可根据创面的性质,选用“蛋黄油药剂”和“祛腐生肌散”。创面较深者,宜选用药物浸湿的纱布松软填塞,充分引流,使肉芽组织逐渐从创口底部生长,填充。创面渗出物过多者,可选用各种具有吸水性的敷料,如水解胶体、藻酸钙等。此外,在出现不明的发热、疼痛、出血、有厌氧菌感染可疑,或敷料脱出、敷料脏了,以及脓液增多、有异味等,应及时更换。但无论新鲜伤口还是感染伤口,换药时都不要在伤口内涂撒消炎粉以及带有颜色的药物(如甲紫),以免影响对伤口的观察。 敷料更换不宜过勤,揭除敷料时,勿损伤新生的肉芽组织。同时要注意局部药物是否有过敏反应。
2.改善局部循环:防止局部受压,卧床病人注意勤翻身,以减少局部受压时间,必要者可使用支被架。因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溃疡,可作Buerger运动,有利于改善局部循环,增加侧支循环。因静脉回流障碍而引起的溃疡,卧床及抬高患肢及用弹力绷带包扎或穿特制的弹力袜,可促进静脉回流。但最根本的是治疗原发病,使局部循环彻底地恢复。
3.改善全身营养状况:可根据病人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所进食物应含高蛋白,高维生素。贫血者,轻者可进食含铁量高的食品,重者应间断输血。若口服硫酸锌,可为伤口提供所需的微量锌,促进伤口愈合。给予钙剂也可以起到止痛的作用。
1、发生静脉炎,如属一般留置针应拔除,更换穿刺部位,发炎部位可给予热敷,症状应在3天内改善,若无改善迹象应通知医师评估是否细菌感染。
2、若PICC(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央导管)发生静脉炎,可先热敷,若属于机械或化学性静脉炎,症状应可缓解,若症状持续,并无改善迹象,才需拔除。
3、若进行湿热敷、可利用湿热毛巾进行热敷,每次20分钟,一天4次。
4、若疑是细菌性静脉炎,需通知医生进行导管针与血液培养,抽血培养需从其它静脉及导管内各抽取一支进行血液培养,以作为诊断的依据。
5、若有脓液,应培养脓性液体,需利用无菌棉棒进行;取样前,避免消毒皮肤以免影响细菌的培养。
6、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进行修复。
7、若疑似化学反应,需记录。应依据静脉输液协会制订的记录方式进行记录,以达到护理人员判断标准的一致性。
8、避免再度穿刺已发炎的血管,发炎血管须等到症状完全复原,恢复弹性方可使用。 [编辑本段]静脉炎报告分级(美国静脉输液协会1998年制订的静脉炎报告分级)
静脉炎
0 无临床症状
1+ 红斑伴有或无疼痛,有或无水肿
2+ 红斑伴有或无疼痛,有或无水肿,静脉条纹形成。
3+ 红斑伴有或无疼痛,有或无水肿,静脉条纹形成,可触及索状物。
浸润
0 无临床症状
1 皮肤苍白,水肿范围小于英寸(2.5cm),皮温降低,有或无疼痛。
2 皮肤苍白,水肿范围1英寸(2.5cm)-6英寸(15cm),皮温降低,有或无疼痛。
3 皮肤苍白,呈透明状,水肿范围大于6英寸(15cm),皮温降低,轻度致中度疼痛可能有麻木感。
4 皮肤苍白,呈透明状,皮肤紧绷并褪色,有液体渗出;皮肤青肿,水肿范围大于6英寸(15cm),压迫水肿部位后组织呈凹陷状;循环系统功能下降,中度致重度疼痛。任何剂量的血制品、刺激性或腐蚀性液体的渗漏都属该级。
输液污染病
不少人士一旦生病就要求输液。一般都认为输液治疗手段直接、见效快,却不知由于技术的原因会不可避免的在输液时,把一些输液污染源带入人体,从而导致输液的急性反应,或是造成输液引起的潜在危害。
化疗相关的静脉炎 保护静脉
一 化疗前应为患者长期治疗考虑,使用血管一般由远端向近端,由背测向内侧,左右臂交替使用,因下肢静脉易形成血栓,除上肢静脉综合征外,不宜采用下肢 静脉给药。
二 避免反复穿刺同一部位,推药过程反复抽回血,以确保针在血管内。
三 根据血管直径选择针头,针头越细对血管损伤面越小,一般采用 6 号半~ 7 号头皮针。
四 药物稀释宜淡,静脉注射宜缓,注射前后均用 2.0 ml 生理盐水冲 入。
五 拔针前回吸少量血液在针头内,以保持血管内负压,然后迅速拔针 ,用无菌棉球压迫穿刺部位 3 ~ 5 min, 同时抬高穿刺的肢体,以避免血液返流,防止针眼局 部瘀斑,有利于以后再穿刺。
六 药液外漏及静脉炎的处理:
(1) 如果注射部位刺痛、烧灼或水肿, 则提示药液外漏,需立即停止用药并更换注射部位。
(2) 漏药部位根据不同的化疗药物采用 不同的解毒剂做皮下封闭,如氮芥、丝裂霉素、更生霉素溢出可采用等渗硫酸钠,如长春新 碱,外漏时可采用透明质酸酶。其他药物均可采用等渗盐水封闭方法:可用 20 ml 注射器抽 取解毒剂在漏液部位周围采取菱形注射,为防止疼痛还需局部注射普鲁卡因 2 ml, 必要时 4 h 后可重复注射。
(3) 漏液部位冷敷,也可配合硫酸镁湿敷直到症状消失。
(4) 静脉炎发生后可 行局部热敷,按血管走行的松软膏外涂或理疗。
㈡ 静脉输入高渗刺激性药物时,保护静脉宜( )更换输液部位
分组与成员
1、分组:内科片、外科片、专科片共3组。
2、组员:每组上场选手3人,智囊团10人,共13人。
二、知识竞赛规则:
1、分必答题与抢答题;
2、必答题:每人5题,共15题;抢答题:15-20题,智囊团有一次补充回答机会;
3、主持人发令后,最先按铃者由主持人邀请回答问题
三、知识题
1、静脉输液护理的目标?
答:成功穿刺;血管保护;安全留置;医患安全
2、鱼骨图是谁发明的?
答:美国BD公司,并申请了专利保护
3、鱼骨图由几根鱼骨构成?请列举至少6根鱼骨各代表什么内容?
答:鱼骨图由八根鱼骨组成;
4、输液治疗的最佳临床实践目标是什么?
答:程序化操作;减少穿刺次数;减少并发症;减少病人费用;提高病人满意度;
减少劳动强度;减少针刺伤
5、静脉穿刺时,哪些静脉可供选择?
答:外周静脉:上肢静脉、下肢静脉、头皮静脉、锁骨下静脉、颈静脉
中心静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
6、血液的PH值?
答:正常血液的PH值:7.35-7.45
7、超正常PH值的药物,会影响血管的什么部位?
答:超过正常范围的药物均会损伤静脉内膜.
pH<4.1在无充分血流下明显静脉内膜组织改变
pH6.0-8.0内膜刺激小
pH>8.0使内膜粗糙后,血栓形成可能性
8、血浆的渗透压?
答:血浆渗透压为240-340mOsm/L,285mOsm/L是等渗标准线
9、低渗溶液和高渗溶液的渗透压是多少?
答:低渗溶液:<240mOsm/L如0.45%氯化钠溶液
等渗溶液:240-340mOsm/L如0.9%氯化钠溶液5%GNS溶液
高渗溶液:>340mOsm/L如10%葡萄糖
10、渗透压的风险评估?
答:渗透压越高,静脉刺激越大,药物随着配置溶液的种类不同,出现不同的渗透压值
高度危险>600mOsm/L;中度危险 400-600mOsm/L;低度危险 <400mOsm/L
渗透压>600mOsm/L的药物可在24小时内造成化学性静脉炎!
11、合理选择静脉的原则?
答:根据相应的穿刺工具选择静脉;满足输液治疗的速度;
留置期间,有丰富的血液回流;柔软、粗直、富有弹性、充盈良好;
所选择血管局部皮肤完整、有弹性
12、输液工具的种类?
答:外周输液工具和中心静脉输液工具
13、如何区分外周与中心静
㈢ 关于保留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你知多少
选用留置针细、短为宜,外套管柔韧度好、刺激性小、可随意弯曲回弹性好、适宜选择儿科型号的留置针,减少留置针与血管壁之间的摩擦,降低机械性损伤静脉炎的发生几率,可相对延长留置时间。
留置针穿刺部位的选择,首选上肢,其次为下肢和头皮静脉。 原则:由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管径≥3mm、粗直、血流充盈、富有弹性、易固定,且避开关节、硬结、受伤感染的静脉。因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缓慢,药物滞流时间长,对下肢血管刺激性大,血栓形成几率高于上肢,尤其是长期卧床者血栓形成几率是上肢的3倍。如有特殊情况需要选择在下肢静脉穿刺,输液时可抬高下肢20°~30°,以加快血液回流,缩短药物和液体在下肢静脉滞留时间,减轻对下肢静脉的刺激,同时减少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几率。 据不同年龄的患儿选择不同的穿刺部位 。
感染是影响留置时间原因之一。要严格无菌操作,保证留置针的无菌环境,常规消毒两遍,操作者注意手卫生,防止交叉感染。正确使用止血带,提高穿刺成功率。距穿刺点上方10cm处扎止血带,止血带一人一用一消毒,结扎时间不宜过长,一般结扎60s内血管充盈明显,避免超过2min可能引起组织水肿。不宜过紧(可容纳一手指为宜),以免导致肢体远端动脉血流减少,静脉充盈不良,影响穿刺成功率,也增加了皮下血肿的几率。
操作时,根据病情及皮下脂肪差异情况,选择留置针进针角度。进针角度不宜过小,进针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刺破血管后壁。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沿血管前行1~2mm,退针芯2~5mm,缓慢将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送管后再松止血带,可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
穿刺成功后,选择贴敷性好、透气防水的贴膜覆盖固定,同时加用自黏性弹力绷带外固定,将贴膜完全包裹,避免贴膜卷边、沾水、留置针脱落、穿刺部位感染。
绷带包扎不宜过紧和过度制动,穿刺静脉上方衣物宜宽松。避免在同一根血管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减少血栓形成和静脉炎发生几率,影响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药物PH值对血管的刺激。当PH值介于6.0~8.0,对血管的刺激最小。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药物的酸碱度不同,对血管及导管的刺激程度不同,决定留置针的应用效果。
渗透压影响血管壁细胞水分子的移动,对静脉炎发生占有很大因素。
渗透压越高,对静脉刺激越大,高度危险渗透压的药物输注24小时内就可产生化学性静脉炎。
合理安排药物输注的顺序。先盐后糖,先晶后胶;先输入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后输入非刺激性药物。输入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需充分稀释,减慢滴速,或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
封管时建议先用生理盐水10ml冲管,再用稀释肝素钠5ml脉冲式正压封管,能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延长留置针的有效使用。
控制输液速度,延长留置时间。小儿的输液速度是20~40滴/分,治疗过程中要根据病情、输入药物浓度调整输液速度。
有文献报道:外周静脉血流1ml/分。如果60滴/分,相当于5ml/分;如果80滴/分,相当于8.3ml/分,当液体流速大于血流速度时,使血管壁侧压迅速升高,发生机械性静脉炎;
如果输入刺激性强的高危药物,血液回流受阻,血液稀释药物有能力下降,甚至为0,导致外渗,引起化学性静脉炎。
输液微粒引起静脉炎,使留置时间缩短。输液微粒直径一般只有1~25μm,但也有肉眼可见的50~300μm更大的颗粒。
输入后造成血栓形成和静脉炎,可通过加用精密过滤器对微粒进行过滤,从而降低静脉炎的发生。
最后就是要求护理人员做好健康宣教,避免随意剧烈活动,避免潮湿,防止感染。有方法舒适的固定。但细心的护理也是保证留置时间的重要环节。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谢谢观看。
㈣ 医学类碱性液体有哪些
1、运动饮料含有少量糖分、钠盐、钾、镁、钙和多种水溶性纤维,从这个角度讲,运动饮料应该属于碱性的。
2、矿泉水由底层深处开采出来,含有丰富的稀有矿物质,略呈碱性,对健康有利。
3、至于可乐、雪碧等主要是含糖饮料,略呈酸性,口渴的时候饮用并不好。
4、果汁饮料大多数添加了柠檬酸,在人体损失大量的电解质,如钾、钠等碱性成分后,饮用果汁等饮料容易令体液呈酸性,对身体不利。
随着现代临床护理的发展,静脉输液已成为临床治疗、营养供给、急救用药的主要途径。2013年11月14日国家卫计委发布、2014 年 5 月 1 日正式实施的《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中明确指出:在静脉治疗操作前,护士应评估患者的年龄、病情、过敏史、静脉治疗方案、药物性质、治疗时间等,选择合适的输注途径和静脉治疗工具;腐蚀性药物不应使用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也不宜用外周静脉留置针持续静脉输注,可使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心静脉导管(CVC)或输液港(PORT)输注腐蚀性药物[1]。2016年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在《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中也提出:渗透压大于900mOsm/L的药物不可使用外周静脉输注[2,3]。
腐蚀性药物主要指临床上常用的强酸性、强碱性或具有高渗透压的药物。一旦渗漏在血管外,将会给患者造成局部皮下组织炎症性改变、坏死,甚至功能障碍。
溶液酸碱度是表示溶液酸性或碱性程度的数值,即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用pH值表示。生理情况下,正常血液pH值为7.35~7.45,pH值<5为强酸性,pH值>9为强碱性。液体的pH值在6~8时对静脉影响较小,pH值超过此范围时,均可导致酸碱平衡失调,影响上皮细胞吸收水分,增加血管通透性,出现局部红肿、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干扰细胞内模的正常代谢及正常功能,并诱发血小板聚集和继发的血栓性静脉炎的链式反应,增加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溶液通过半透膜由低浓度梯度向高浓度梯度溶液扩散的现象称为渗透,阻止渗透所需施加的压力,称为渗透压。其大小取决于溶质粒子的数量,与溶质的分子量、半径等特性无关。生理情况下,正常人体血浆渗透压为280~310 mOsm/L,渗透压<400 mOsm/L为低度危险,渗透压在400~600 mOsm/L为中度危险,渗透压>600 mOsm/L为高度危险,高度危险的药物可在24小时内造成化学性静脉炎
㈤ 静脉炎分级处理
静脉炎都是由于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者是静脉内放入塑料管的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一种化学炎症反应,或者是因为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导致的局部静脉感染。静脉炎根据症状不同,分级情况也不同,可以多多了解下。
因为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者是在静脉中插入塑料管,或者是在输液过程中有无菌操作,而引起的一系列的化学炎症反应,出现静脉炎后会有全身发冷的情况,那么静脉炎该如何分级呢,来看看吧。
静脉炎如何分级
0级 没有任何临床症状
1级 输液部位可能会出现发红的情况,通常疼痛因人而异
2级 输液的部位大多会出现疼痛,同时可能会出现发红或肿胀的现象。
3级 输液部位大多会出现疼痛,同时可能会出现发红或肿胀的现象,而且还可能有条索样物形成,自己可以摸到条索状静脉
4级 输液部位大多会出现疼痛,同时可能会出现发红或肿胀的现象,条索样物长度>2.54cm(1英寸),同时还可能有脓液流出
静脉炎分类
(1)、机械性静脉炎,通常是因为穿刺部位固定的不牢固,而且针管有可能滑动,特别是穿刺部位靠近关节处,使针管与血管壁不断摩擦,产生的炎症反应,而且如果留置针与血管壁摩擦而发炎,或者是在同一根血管上反复多次穿刺,造成了静脉损伤,所以形成了静脉炎。
(2)、化学性静脉炎,因为药物稀释不足,或者是药液的酸碱度过高,会导致血管内膜受损,而且这种情况,药物会渗入到皮下的间隙出,造成毛细血管痉挛。使局部供血减少,你=引起组织缺血缺氧,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3)、细菌性静脉炎,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有尘埃或者细菌进入到血液中,使血管壁变硬发炎,导致穿刺部位逆行感染。
(4)、血栓性静脉炎,如果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栓形成,容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静脉炎的发生,主要是因为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进入到静脉,或者是在输液过程中有无菌操作而导致的化学反应。静脉炎的分级主要有上面五个等级,根据症状的不同分级也不同,而且有四种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