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康的《中国改革宪章》
http://hi..com/meet_u2007/blog/item/c12172ddadc2d7da8d1029c4.html
2. 江宽义的爸爸是不是王康驹
对于这个信息属于私人信息,如果是身边的人的话,那么也只有自己去打听。
建议你,在网络上能够查到个人信息的,一般都是很有名气的人,或者明星之类的等等。
3. 浩气长流的社会评价
刘兆玄(台湾文化总会会长):一群从重庆来的画家,花了五年半的时间,投入无数的心血,用无比的毅力完成了这样一幅历史巨作。
连战(国民党荣誉主席):它的规模、它的范围,它所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工作的浩繁,都是超过我们所能够想象得到的。
郝柏村(台湾前行政院长):1949年以后,抗战的历史真相,无论在大陆,甚至于是在台湾,都被淡化,甚至被扭曲了,我觉得我个人作为参加抗日的一员,恢复抗战历史的真相,还原抗战历史的真相,我希望我有生之年能够看得到,而王康教授你们这首先是很伟大的很了不起的一步,我只能说这是一个开始。
林木(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洋洋巨制,从全民抗战、大型会战,到抗战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国际关系,全方位地立体地展现整个抗战历史。这在中国美术史上无疑是前无古人的扛鼎之作。这种由着名历史学家、文化学者与着名画家的强强联手,使创作在再现历史的深刻、全面、真实、具体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大手笔之力量。这种联合,显然也是伟大的民族抗战史实那种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之使然。画卷将完,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已为此长卷题辞“浩气长流”,大陆汪道涵先生,国内国际若干政治家或与抗战相关的重要人士及和平人士也将介入,当然也是因于抗战之伟大与中华民族之复兴。这样,该画卷就不仅是整个中国美术史上前无古人的鸿篇巨制,不仅有现代史文化史上的重要价值,更重要的是,在中华民族于经济、文化、政治全面复兴与腾飞的今天,《浩气长流》在重振民族固有之精神,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重树民族自主、自尊、自信与自强之精神,在立足民族本位之和谐社会的构建上,必将有超越美术作品之重要作用。
何亮亮:《浩气长流》这幅巨作非常有意义,它揭示了八年抗战期间,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不畏强敌,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幅由民间来主导的画,它把抗战时期1000多个历史人物都栩栩如生的表现出来。更可贵的还专门为台湾的抗日志士,包括像蒋渭水等等,这些人都给他搬上了画卷。让今天的青年一代看到,今天我们所享有的和平生活不是凭空得来的,中华民族已经有了100多年被屈辱的历史,但是这个历史就在抗战,在80年的全面抗战当中就已经结束了,就有了后来我们看到的新中国。这幅《浩气长流》也揭示了当时国军在抗日主要战场,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这个地位现在是两岸都公认,这样的一种对历史的,它最主要是对于现在来说,它有助于两岸共同的来发展经济,来维持一个和平的局面,进而大家一起来完成中华民族的复兴进程。所以这幅画我希望它不仅会在台北展出,以后有机会也能够到香港展出,也能够到大陆各地去展出,让更多的民众,让更多的青年一代看一看,抗战八年是怎样壮烈的一个历史。
佟麟阁的女儿已经是83岁的老太太,看到父亲的画像感慨万千、老泪纵横,在画像前下跪。冯玉祥的儿子看了觉得非常震撼,称赞道,你们画我的老爹画得很像,还想再来看一次。
4. 作为一名学者,王康取得过怎样的成就
作为一名民间思想家,王康在很多国际关系的问题之上,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凭借着这些独到的见解以及老道的眼光,王康很快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于是人们将他称之为是着名的民间思想家。王康所取得的成就虽并不十分繁多,可却都非常瞩目。
很多的学者对王康都有着极高的称赞,这源自于他个人的性格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在当时的社会之中,王康勇敢地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想法,可是却并不被当时的社会所接受。社会的冷漠对待,让王康在当时那一种环境之中甚至有些迷茫,不过他从来都没有放弃。他一直所坚持的除了眼前的生活,还有心中的理想,他所希望的便是能够更好的去推广传统文化。
5. 作为一名学者,他人对王康的评价是怎样的
很多人将王康称之为是当代民间思想家,认为他有着极其高贵的灵魂和简单质朴的思维。提到王康想必很多人并不熟悉,可是对于他的一些想法,想必大家还是曾经有所了解的。作为传统文学坚定的拥护者,王康的一生都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做着努力。
了解王康的文学家曾评论将他称之为是具有独特浪漫气息的中国人,王康个人的性格十分有吸引力,他既热情又内敛,似乎永远有着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在养育着自己的独特灵魂。或许看到他的照片,你会感觉他不过是万千普通人之中的一个,可是他的灵魂以及他身上的浩然之气却是不可多得的。始终坚定自我坚持理想的王康受到很多人的尊重,也有无数的学者歌颂他,赞扬他,尊敬他。
6. 王康是一名思想家,他研究的是什么东西
王康对中美关系、台湾的突出事例、中国和日本的现状、马克思主义、香港和台湾新儒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经验,被称为“人间”未尽解,而“天命”略知一二。
1、王康的思想方式:
王康的生存方式是先影响周围,完成自己,然后促进他人生活的自我完善。王康又是一个关怀悠远的中国布衣,他有着直接的中国历史,现在的世界经验,和一个非常人性化的眼光。在王康那里,连接了汉语世界的历史和未来。在相当程度上,从积极健康的一面看,王康是当代传统文化人格的象征。
王康甚至认为,中国的儒家对世界伦理的建立负有极大的责任。而事实上,要建立一个世界伦理,在世界四大文明中,最现成的范本,就是儒学,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现代世界对伦理的需求,已然有着与孔子时代截然不同的内容。
7. 如何看待中国地缘政治环境特点
参考前面这位仁兄的回答,我从文化的角度试着分析哈。
东亚历史上是以中国为核心的朝贡体系,现实确实是“问题很多,形势很严峻”。如何实现历史回归?当然中国首先得强大富裕,这是前提,不表。其次却并非不重要的是中国要向文化传统回归,可网上看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和中国民间思想家王康的部分演讲视频,当然他们主要是讲东亚的文化认同。上古的中国或仅指秦东晋南豫西,数千年中中国的五服制或朝贡体系而竟可以南越江越五岭,北及大漠,东及朝鲜日本,西或偶越帕米尔高原,其文化的凝聚力、辐射力罕有其匹,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赵汀阳在《坏世界研究》对远在周公制礼作乐时所规定的“天下体系”的论述和阐发,或可确认中国文化占有较多优势。文化对地缘政治的影响将会越来越起主要作用,地缘政治学有一派就是这么主张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基本是按这思路来写的。
从西方的地缘政治理论看,中国的地缘政治不太好,数个大国比邻,东南至西南小国林立,美国是通过这些小国对中国围堵的。两大之间难为小,美国作为现在和将来数十年的世界头号大国不可改变,这些小国倾向美国的态度也不可改变,但他们明白利用大国矛盾谋利是危险的,所以不可能太过份。举个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的例子,晋楚城濮之战,小国郑国的使者拿着聘礼在战场旁边等着,谁胜了就去结交。中国周边的这些小国迟早也有这一天。
中美博弈中国必胜,理由是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在《当中国统治世界》里说的,英国工业革命是在千万级人口的规模上进行的,美国的现代化是在亿级人口规模上进行的,中国是在十亿级人口规模上进行的。道理是,十亿的人口规模不必完全仰仗外贸,外面不行可以内贸,这优势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已然显现。美国的经济,过去的一百年中军火贸易是其大宗,这路走不通了。高科技产业又如何?信息时代技术将扁平化,技术差距只会缩短而不会扩大。美国老是想着靠技术优势取得军事和经济上的主导地位恐怕再没有多大空间(鄙人感觉将来的经济竞争就是文化力的竞争和人口多寡的竞争,目前尚无明晰认识)。美国对中国军事上不能轻易打,真打也未必能占便宜,经济崛起又不可遏止,美国现在的滑落像是陷入沼泽那样,不可逆转,无法挽救。
中国在处理外患时若基本举措得当,是不会有大问题的,要防住以非军事方式的破坏,如藏、疆问题。大问题可能是内忧,中国当前状况外比外国、内比历史都不差,但中国有圣贤传统、厚古薄今传统、庶民议政传统、春秋笔法传统,三、五野老在村口晒着太阳都可议议皇帝和大臣,除非止谤、兴文字狱,再好的世道都有非议,所以有王者含诟之说。中国政治的取径非常独特,效果也不差。如果能有效缩小贫富差距、惩治贪腐,真正先贤任能,亦可无内忧矣!
8. 王康的介绍
王康是文化学者、民间着名思想家。他对中美关系、台湾悬案、中日现状以及马克思主义、港台新儒家皆有独到心得,自谓“人世”未尽解,而“天命”已略知。先后拍摄了五集电视政论片《大道》,《抗战陪都》,《卢作孚》,《中美西部开发启示录》,《重庆大轰炸》等着名电视政论片,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关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多年来他一直研究中国人的人权意识、生命意识。
9. 王康的个人简介
王康,男,汉族,湖北黄冈人,1919年出生,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社会学系,文化学者、民间着名思想家。主要研究方向是社会学史。
生于中国现代历史一个最关键的年头,1949年,这个年头使他成为一个宿命论者和天生的理想主义者,他对中美关系、台湾悬案、中日现状,以及马克思主义,港台新儒家皆有独到心得,自谓“人世”未尽解,而“天命”已略知。
(9)如何评价文化学者王康扩展阅读:
2005年6月、2007年11月,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坛”分别邀请王康在北大作的《世纪大讲坛:俄罗斯的道路》、《世纪大讲坛:俄罗斯的精神与梦想》两个精妙无比,即让人冷思,又让人亢奋的演讲也是例证。
在流亡前后,老康的主体学识魅力先后得到了耀邦夫人李昭、长子胡德平、前辈学人大师梁濑冥、美国着名华人陈香梅、政界开明要人汪道涵等的青睐或认同。
2005年,在中共中央为胡耀邦诞辰90周年举行纪念会时,老康亦受其家人之邀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纪念活动。
10. 如何评价《古诗十九首》(结合锺嵘和刘勰对其的评价)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学者所谓“逐臣弃友、思妇劳人、托境抒情、比物连类、亲疏厚薄、死生新故之感,质言之、寓言之、一唱而三叹之”(王康《古诗十九首绎后序》),良非虚言。例如《青青陵上柏》写作者游戏宛洛,意在仕途。然而他发现这个宫殿巍峨、甲第连云,权贵们朋比为奸,苟且度日的都城,井非属于他的世界。在诗人貌似冷峻的态度中,蕴含有失去人生归宿感的迷惘。有从政理想被亵渎的忧愤。
《明月皎夜光》则抒写了诗人的另一种失落,那就是一些文人在为共同利益的斗争中,标榜气节和忠义,而一当他们在功名利禄的道路上层开竞争,原先的交谊就发生了变化。侥幸者和失意者的沉浮异势,使原来的友情徒具虚名,诗人一度笃信的伦理道德,也就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顿时现出虚妄;这就使诗人所说的“昔我同门友,弃我如遗迹。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
《古诗十九首》在揭露现实社会黑暗,抨击末世风俗的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失去的道德原则的追恋。这种无可奈何的处境和心态,加深了诗人的信仰危机。事功不朽的希望破灭,诗人乃转而从一个新的层面上去开掘生命的价值。《驱车上东门》说:“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个体生命面对滔滔的时间长河,既弥足珍贵,又卑微渺小。诗人力求超越旧有的价值观念,作出新的人生选择。无论是露骨宣称为摆脱贫贱而猎取功名,还是公开声言要把握短暂人生而及时行乐,总之是丧失了屈原式的执着。在旧的理性规范解除之后表现出来的生命冲动,由于受到历史传统、客观环境和自身文化积淀的束缚,很难获得健康、乐观的内容和形式。但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感叹短暂的人生时,虽出言愤激,却也并非真是甘心颓废,有人仍在洁身自好,寻觅精神上的永恒。《回车驾言迈》就说:“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这里所说的“荣名”,已超越了以爵禄为标志的事功,而是追求精神的不朽。尽管这种不朽在当时尚乏具体内涵,却预示了诗人企望功业不朽、文章不朽的建安时代即将到来。
《古诗十九首》还有一类作品更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巨大痛苦。汉代的养士、选士制度,驱使文人不得不背乡离井,长期漂泊在外。这些文人或在仕途作无望的追求,或在异乡逃避政治的迫害,更渴求有爱情、家庭的温馨,以慰藉孤独而屈辱的心灵。极写羁旅行役、相思怀人之苦,遂成为《古诗十九首》的一大主题。《涉江采美蓉》写了一位漂泊异地的失意者怀念妻子的愁苦之情:
涉江采英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古诗十九首》的相思怀人之作,不少是从女性角度着笔的。首先,这是由于在宗法社会中,女性因其特定的处境,只能把全部的生命寄托于爱情和婚姻关系。其次,古代女性生活环境与心灵世界的狭小封闭,使她们只能在孤独中无止境地去咀嚼体味相思的痛苦,其盛情的深婉细腻,又是男性所不及的。女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触角,与其生活环境中的种种事物相交流,又使这些事物成为女性心理最为动人的物化形式,并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意蕴丰厚的意象和意境。
汉末文人则已在相当的程度上,具有了与女性世界作心灵沟通的现实基础,他们抒写女性的不幸,不仅有真诚的理解与同情,也融入了自己饱经忧患与痛苦的人生体验。《古诗十九首》之多从女性角度写相思之苦,并能由此获得普遍而久远的艺术蛙力,原因便在于此。例如《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以牛郎、织女的传说,形象地表现相爱的人可望不可即的情状良有新意。机声札札,不成纹理,写尽思妇借助单调往覆的劳作排遣愁苦的用心及其百无聊赖的精神状态。又如《行行重行行》,写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怀念,虽然蒙上了唯恐被弃的阴影,她最终还是搁下这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转而向对方致以一往情探的祝愿。没有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深刻洞悉,是无法开掘出如此幽微的情感层次的。
《古诗十九首》以艺术的方式,表现士子的社会境遇、精神生活与人格气质,并由此透视出汉末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有相当重要的认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