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国家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的背景下,如何改善学院的育人环境营造更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
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建立健全学校德育体系,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具体措施有:
一.结合学校实际确立“培养习惯良好、身心健康的新世纪学生”为学校德育总体目标,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生理、心理上的特点对不同年级分层次确立具体目标。
二.关注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显得至关重要。学校应该制定好班主任培训计划,定期开展班主任工作研讨,“请进来,走出去”,为提升班主任个人素养创造各种学习机会,从而为塑造新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三、构建德育课程,促进学生成长。
下
关注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显得至关重要。学校应该制定好班主任培训计划,定期开展班主任工作研讨,“请进来,走出去”,为提升班主任个人素养创造各种学习机会,从而为塑造新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三、构建德育课程,促进学生成长,从学生成长的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入手,德育课程的内容主要选择是那些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易于被学生接受的,通过德育课程的开设,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更好的为社会培养人才。
Ⅱ 如何整体优化小学班级德育
一 礼仪进课堂,规范学生的行为
我国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世代相袭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国人的习俗观念,也规范着中国人的举止言行。然而,当代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往往个性、能力很强,但却在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以及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许多方面有所缺失。多年来,学校德育内容更多的是说教,而中华传统美德等方面的行为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又是小学德育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全球化进程中,我国学校教育的改革更应该积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继承传统美德,把懂礼貌、有礼仪、讲文明作为当代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和精神追求。据此,我校以“培养与世界同步的现代中国人”为办学宗旨,开发礼仪校本课程,从礼仪行为养成出发实施礼仪教育,形成“礼仪育人”的德育特色。礼仪课上,教师以课本剧、情景剧、论坛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礼仪知识。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我的小手画一画”,用五彩的笔描绘文明礼仪场景;通过“我的小嘴说一说”,用充满童真的语言书写对礼仪知识的认识。中高年级学生通过“我写我知道”“我写我感受”“我谈我收获”等形式真实生动地写出了对礼仪知识的了解、感悟和收获。生活化的研发方式,使师生双主,互动研发,使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体会文明礼仪的真正含义,使校本课程来源于生活、融入生活。各学科任课教师还结合本学科特点,把礼仪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把文化知识的传授与礼仪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礼仪特色教育渗透在各学科的方方面面。学校还定期向家长开设“我与父母学礼仪”大课堂,邀请学生的父母到学校共同参与礼仪情景剧的表演、参与礼仪实践大讨论、参与到礼仪评价中去,使家长们充分感受到学校礼仪教育的新颖形式和显着效果。
二 教育学生养成劳动的习惯
劳动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有些家长不让孩子干家务活,不愿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其实学习并不能排除孩子参加劳动。因为劳动可以改善呼吸、血液循环,促进生理的新陈代谢过程,调节大脑疲劳,有利于大脑发育。在劳动中,孩子双手的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劳动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国自古就有心灵手巧的说法,手巧会促进心灵,心灵又带动手巧。如湖南省湘潭清联小学的许卫东和张永义,在他们十一、二岁时早晨起来要帮家里烧饭,但又想利用烧饭的时间看书,有时读书入了迷,忘了熄火,饭就烧糊了。为了解决看书和烧饭两不误这个难题,这两个孩子一起研制了一个饭熟报讯器。它是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一头是装了米和水的锅,一头是相当重量的沙罐。当饭熟时气体蒸发,重量减轻,沙罐下垂接通电源,电铃便自动报警。如果人在外面,听不到电铃的声音,报讯器还可以自动将炉门关闭。这项成果,在湖南省举办的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这是劳动能激发孩子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的生动一例。劳动可使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的人格。学会劳动,养成劳动习惯是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保证。劳动可以培养孩子自己动手创造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使他们明白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有助于孩子的心灵美。在日常生活中,每个家庭成员都自觉主动地承担家务劳动,可以增进家庭的团结、安定,使家庭气氛和谐。每一位有远见的父母,都应该培养孩子从小学会做合格的家庭成员,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做父母的劳动强度,而且也是为了孩子的一生的幸福。通过劳动,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即在外关心同学、老师,在家关心父母、长辈,长大成家后才能关心妻子、丈夫。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更为重要。
三、向贫困学生捐款进行艰苦奋斗教育
许多学生从小就养成了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在教室里有许多同学吃零食,这种习惯不仅花费了家长的大量金钱,又易使学生养成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的习惯。此时老师的空洞的说教,可能不仅起不到很好的效果,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如何对他们进行艰苦奋斗教育,一直是我开学后比较头痛的一件事。正在我苦苦思索之时,一件事让我茅塞顿开。大约在开学后三个月左右,有一老师向我了解一件事,说我班有一个叫小婷的同学捐款资助一个山区的失学女童,我感到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吗?于是,我把小婷同学找来向她了解有关情况。原来她资助的是自己老家的一个女童,并且在去年暑假到老家去了一趟,对当地的经济情况和学校情况有所了解。接着,我就把这个情况和班级干部讲了,并和他们商量,能否由我们班级来资助这个女童,班干部们一致同意。我们一起制定了一个实施方案,首先请小丁同学向同学们介绍了太行山区的基本情况和小婷家庭的实际情况,接着进行一次募捐活动,为小婷同学筹集下学期的学费。我还发动全班同学生给小婷同学写信,并将她的回信在教室里朗读。当同学们得知我们的捐款给了小婷很大的帮助时,从同学们脸上满意的微笑中我知道,教育的效果达到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任何说教都不可能起到的,但教育的效果却是显而易见的。
四、用心交谈温暖心灵
班主任工作中最有效的要数谈心工作了,它细腻、实用、有人情味。我在发现学生的问题时,一般不会粗暴地乱批评一顿,而是找学生耐心谈话,以心交心,如我班的A同学,本学期成绩明显下降,我了解情况后发现,均是由于父母闹离婚而引起的。我一面与家长沟通,一面多方面关爱孩子,使学生稳定了情绪,恢复了正常的学习状态。另外,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督促的方法也要讲究艺术。当前,有些学生沉迷于网路,我们就不能生硬说不许去,而应与学生细细分析利弊,争取减少对学业的影响,尽力完善人格。给予学生关注、重视、多方引导,以心交心,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五、热爱学生与严格要求的结合
热爱学生本身就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手段。教师爱学生,学生体会到这种温暖之情,内心必然受到鼓舞,其上进心必然更强烈,就会自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同时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形成一种求学上进的热情。一般说来,当一位热爱体贴学生而又被学生爱慕和尊敬的老师走进教室时,学生乐意接受他的情感传递,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教师的思想感情灌注在教学内容中,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真正热爱学生的教师总是能把爱与严结合起来,做到从爱出发,从严出发,去教育学生。爱学生,不等于纵容放任学生,只爱不严,不是真爱;相反,只严不爱也无法真严。要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必须坚持爱严结合。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正在毒害着小学生的灵魂,在我任教的学生中就曾发生过这样的一个案例:学生小辉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他自幼跟随母亲生活,母亲对他十分宠爱,养成了他任性,急躁的性格。一次他母亲来校找我,反映了小辉学习不刻苦,迷恋游戏机等情况。冷静下来分析,觉得批评、发火无济于事,象小辉这样的事例带有普遍性,如何以此为契机,来教育和启发小辉及全班学生应是我必须抓的一个重要工作。为此,我首先详细地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找小辉进行谈心,我耐心听他说完所有的理由后,有针对性地发表了我的看法:母亲唠叨,母亲不给你自由,出发点是什么?作为儿子,母亲含辛茹苦把你培养,是多么不容易,你想到过为母亲做点什么吗?谈到这里,小辉脸上出现了羞愧的神色,头也低下来了。这时候我知道谈话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已开始“入耳”“入心”了。接着我又找他母亲,帮他母亲分析小宁发脾气的原因:无非是爱面子,觉得母亲到校找老师告状,丢了他的面子。我也因此和他母亲交换了在家庭中如何学会和孩子沟通并因势利导做好孩子思想工作的体会,他母亲十分感激。晚上,小辉母亲打电话高兴地告诉我:小辉回家主动和母亲打招呼,母子俩已和好如初。
六、尊重学生与平等信任共行
校园里,师生之间没有人格的尊卑、贵贱之分。教师应平等对待学生,不能以高高在上态度、家长式的作风对学生发号施令。例如,当一个学生有缺点或出现过失时,教师对其进行帮助、教育以至严肃的批评,都是必要的,但必须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则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久而久之,师生间就会出现一道鸿沟。信任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尊重,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无端猜测是对学生不尊重的表现。事实上,教师把学生当什么样的人看待,就等于暗示他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学生往往从教师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人的尊严,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因此,信任是催人向上的力量,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特殊手段。同样,信任学生也是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一个原则。尊重学生,平等信任,后进学生更需要教师给予他们纯真的爱。他们渴望得到同学的尊重,更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信任。他们对外界的反映和评价常抱有一种戒备和警惕的心理。教师善意的一语一笑,都能产生极佳的心理效应。反之,一旦他们发现有人轻视自己或不尊重自己时,马上就会产生“敌意”,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有一些学生的厌学、弃学行为有时就由此而来。
通过班主任和学生的心灵相通,班级的凝聚力加强了,学生的自律能力提高了。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任何成功的管理不在于教师做的多与少,而恰恰在于能否调动大家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这就是优化的过程。在班级管理中,特别重视过程管理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就能实现个人发展与班级前进的双赢!
Ⅲ 如何落实德育管理
思想道德素质,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学校学生工作的一个中心环节。但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还存在许多误区:形式单一,方法简单,手段苍白,效果甚微。改革传统的德育僵化模式已经刻不容缓。
一、正确掌握德育的指导思想
我国中小学生教育的根本认识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打好基础。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智能素质、体能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居领先地位,起主导作用。我认为当前,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时,必须坚持以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为核心,从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抓起,把他们对共产主义的向往,引导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阶段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上来。
二、统筹安排德育的基本内容
德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遵循德育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统筹安排,各有侧重。小学,主要向学生进行“五爱”为基本内容的初步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社会常识教育。在内容上应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对学生思想前途的教育,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深入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近代史和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2.增强道德意识,学校应以“五爱”为目的,以“五心”教育为中心,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位蓝本,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造就高尚的社会主义新人,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3.强化纪律观念。学校应通过严密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纪律约束,增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纪律观念,勇于同违纪行为作斗争。同时,向学生进行一定的民主、法制教育,以便培养他们成长为合格人才。
三、努力开拓德育的多种渠道
为使德育充满活力,取得实效,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努力开拓多种德育渠道:
①正确的观点、先进的思想,以思想课为主阵地,有的放失地解决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②开发德育资源,整理乡土德育教材,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家乡新貌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
③加强学校管理,优化育人过程,各科教学渗透德育因素,各项工作体现育人主题。
④开展主题班会,兴趣小组,知识竞赛,参观访问和“创良好班集体”、“学英雄做新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
⑤注重师德教育,强调言传身教。
四、充分发挥学校的德育力量
注重发挥学校团队组织、教职工的德育力量,形成合力,各司其职,学校党支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对少先队员和工会的领导,并教育党员在教书育人工作中争当先锋模范。校长负责健全德育网络,制定德育计划,组织、指导、检查、评估德育活动。班主任协调德育力量,组织德育活动,创建优良班集体。德育课教师潜心改革教学,把德育课的重点由应试转到提高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轨道上来,各科教师和全体员工都把育人放在各自工作的首位,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五、注重优化德育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教育的载体,具有客观的教育力量。通过打造德育舆论,净化社会环境、组织社区教育、办好家长学校等途径,形成关心、爱护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好风尚。总之,加强和改善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只要广大工作者多想办法,精诚团结,真抓实干,学校德育工作的节奏必将扑面而来,定能鲜花盛开、硕果累累!
Ⅳ 如何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
1、正确认识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双重影响教育者不能只看到环境中消极负面的影响,也应看到环境中大量有利的积极主动面。如: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德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也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市场经济使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激发学生的进取创新和自主观念。其次,市场经济为德育注入了新时代内容,丰富了德育内容。其三,市场经济为学校德育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一系列的变化,就是对教育者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只有加强研究,才能有所作为。
2、优化德育环境
(1)、充分利用现代化传媒手段,开展道德教育,大力宣传道德规范,积极表彰道德典型,对各种不道德的言行进行抨击。净化影视媒体,推行德育制度建设,使道德与法律相铺相成,营造浓郁的社会道德氛围。
(2)、加强学校德育环境建设。事实证明,良好的德育环境其独有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一些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只有建设良好的校园德育环境,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强化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网络
当前德育工作低效原因之一就是教育环节脱节。解决这一问题,学校教育必须借助社会、家庭中各种积极因素,拓宽德育渠道,提高社会、家庭、学校德育行为的协调性,形成德育合力,发挥德育整体教育功能,逐步实现学校德育社会化。
总之,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已出现十分可喜的局面,相信通过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一定可使学生的德育工作从教育的行为控制,动机的激励最终达到被管理得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最终实现德育工作最优化。德育始终是一个全社会的大课题,要扭转新时期德育工作之薄弱局面,收到良好的德育实效,不便需要教育工作得的积极努力,同时还需要社会各界贤达志士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让我们共同来营造适应青少年成长的大德育环境,给学生以好坏、是非的肯定评价,使社会道德在他们身上迅速内化,转化为他们自身的道德行为的提高,从而促进中化民族之未来整体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Ⅳ 如何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
一、形成德育的主导方向内容
面对新形势,必须更新德育内容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应引导学生建立既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精神,又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价值观念,同时还包含全球共同的价值观念的基本价值体系,在德育内容上突出主导方向,从而增强他们抵制大众传媒和网络及其他社会不良思想等的负面影响的免疫力。 首先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弘扬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立足于实践和行动,并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是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围绕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这一核心价值观念,树立诚实、守信、公正、关爱、宽容、尊重、平等、合作和责任感等基本价值观念。第三是突出面向!"世纪全球共同的教育主题:学会关心。小学生学会关心主要是关心健康、关心学习、关心环境、关心自己、关心周围的人和事。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关心,拓宽学生的伦理视野,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和责任意识。
二、以行为重,注重实践行是德育学习的基础、目的、内容、方法,也是品德形成与否的标志。
在德育中,品德实践行为具有更独特的意义。要有意识地创设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的实践活动,使课堂理论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将品德学习和品德践行有机地结合起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生活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实践德育内容。如参加夏令营,磨练意志;游览古迹,增强爱国主义精神等。同时,也可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的宣传教育,传播先进的文化思想,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三、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
现代学校教育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做人,而德是做人的根本。因此,学校要明确德育的核心地位,不仅把德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列入工作计划,而且重视德育在各个教育环节上的渗透,注意德育与其他各育之间的关系,对各科教学提出德育要求,注重发挥各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掘各科教学中所蕴涵的丰富的德育因素,如,反映在各学科严谨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世界观和辨证的思维方式等方面能给学生以做人的熏陶。同时,教师的品格及教学态度、教育方式等也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还要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素质,增强其德育意识,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学校德育应从以往的强制性灌输教育转向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道德学习,把正面疏导作为德育的主要方式,遵循人的品质的形成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需要出发,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使道德学习成为其内在的需要。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在德育教育中,教师是学生的参谋或伙伴,帮助、促进学生在实践中自我学习与成长,使其能自主构建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各项活动的开展从策划到组织安排,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好参谋,以培养学生的多种活动能力。培养学生辨证的思维方式,一分为二地、发展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批判的精神来对待大量流通信息。
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甚至避免网络的负面影响
为了降低网络的负面影响,除了上述的种种措施外,还应做好以下工作:培养学生面对网络明辨是非,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在正确价值导向下,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约束,遵守应有的道德规范,不断提高网络责任感,主动、自觉地抵制网上不良行为。另外,面对虚拟世界,需要给学生以现实的引导,使其增加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引导学生走出自我,融入集体活动,在现实的共同生活中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加强网络管理,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强化网上文明行为规范;强化舆论对网络道德的评价作用,利用校园网的优势及时对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不道德现象进行谴责,从而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教师素质,发挥其正确引导作用。教师应该在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相应的网络知识、技术,了解学生在网络活动中的需要和兴趣,并通过自身的参与影响和指导学生的网络活动。
六、拓宽德育工作的渠道和手段
首先,学校建立专门的网站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占领思想教育的阵地,通过学习、交友、心理咨询等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吸引学生。
其次,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优化家庭育人环境,加强对学生上网的教育和引导,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综合德育的优势。
最后,有关部门应运用立法手段净化网络空间,为学校德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学校德育虽然具有计划性、系统性、组织性强等优势,但在以往也存在着因过于规范化而压抑了孩子的天性。因此,要改变以学校为中心的封闭式德育模式,注意利用学校外部德育资源,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系,构建以学校为主体,学校与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网络,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感染性强、针对性强等优点;同时,也应发挥社会(媒介)教育传导性强、影响力大、号召力强等优势,把学校德育与家庭、社区教育与德育基地教育影响结合起来,使学校德育的内容得以延伸与补充,使德育时间和空间得以拓展,发挥全方位的、立体的、综合的教育作用。
Ⅵ 浅谈如何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
德育,即思想、政治、道德和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小学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学校管理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有效地实现育人的目标,这是学校管理的基本规律之一。这条规律反映了学校管理内部工作与育人工作以及学校管理目标与管理手段之间的本质关系。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管理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内容。做好德育工作,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均起着主导作用。近代着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教育的重要宗旨就是“养成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应该是完整的、和谐的人格,它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条件。健全人格的养成有待于一种和谐的教育来实现。这种教育应该把培养健全的人格作为最高目的之一,强调人的尊严、自由与责任;又强调每个人都要关心他人、集体乃至整个人类社会,而且要把伦理道德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去。人在尊重自然的同时要把自己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又强调教育应挖掘人潜在的智能,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强调教育的内容逐渐朝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相融合的方向发展,使受教育者成为既有人文思想又有科学思想,有深厚、广博的文化积淀的人。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小学德育工作,坚持在教学中强化和渗透德育,做到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这是实现教学管理目标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学管理与德育的关系 教学管理与德育是密切联系的,从价值取向上来看,两者是统一的,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即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两者的落脚点落在育人为本上。这个道理可借助物理运动中的力的图示反映出来,当有两个力同时作用于运动质点时,按照力的平行四边形合成法则,便会产生出一种合力。这种合力作用,就是学校教育管理沿着既定的取向表现出来的一定的教育管理效度。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共同的方向下,不管两个力的大小怎样,两者之间客观存在着一种正合力,这就是教学管理与德育之间的统一关系。 教学管理与德育的相互联系还表现在,教学管理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基本途径。相对于课外活动管理和社会实践活动管理而言,教学管理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有效的管理形式,教学管理本身不但没有否定德育,而且德育是教学管理的应有之义。 当然,教学管理与德育两者之间又是有区别的,它们各自的内涵范畴不同。德育是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教学管理则是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工作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监督的过程,因此,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但长期以来,中、小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重说教、轻实践,重智育、轻德育,重形式、轻效果,重集体活动、轻经常渗透的倾向。如何使德育工作在内容上针对空乏、不切实际的弊端,加以调整、充实、拓宽,使其更符合时代要求,更贴近日常现代生活;方法上改变空谈、程式化的做法,把德育内容转变为生动活泼的具体活动,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要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育优良品德。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德育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小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说各级领导是十分重视的,各个学校是尽心尽力的,始终注意弘扬主旋律,即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开展了许多直观、生动、形象、具体的教育活动,不少学校还创造了很好的经验。但就总体来讲,中小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还比较薄弱,经常紧一阵松一阵,不能做到一以贯之;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较差。尤其是长期受小环境和大环境相悖的困扰,中小学的思想道德教育比较脆弱,加之思想道德教育的评估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硬的指标,因而给思想道德教育增加了难度。 二、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及各种活动之中 (一)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 在中小学德育大纲中,把学科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途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教学管理与德育的有机结合的途径应当坚定地放在课堂教学管理方面。这一思维的意义在于:1.顾及到了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2.使德育工作的着眼点从单一学科转移到所有学科,从以即时教育活动为主转为以正常的教学管理活动为主,使德育工作找到了值得依赖的客观凭借。3.有利于引导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科特点重新研究教学管理规律,考虑教学管理计划,使教书和育人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内真正统一起来并落到实处。教学方法管理是达到教学管理目的,完成教育管理任务的手段。平时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只重视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方面的作用,忽视了它在实施德育方面的作用。其实,好的教学方法对完成课堂教学管理的德育任务有着特殊的作用。有人对某校六年级学生做过这样的调查:“在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中,你印象最深的一节课是什么”、“原因是什么”。结果表明,由于教学方法好而使学生印象深刻的居首位。有的学生列举教师采用了直观教具,有的列举教师采用了游戏、竞赛等方法。例如:有位教师在讲评作文《我喜爱的小动物》时,采用了文字动物园的方法,黑板上出现了色彩鲜艳的动物园图画,谁在作文中把小动物写得形象逼真,谁的作文就可以贴进动物园。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有90%的学生的作文达到一、二类,进入了文字动物园。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积极进取、虚心好学等良好品德。这位教师深有体会地说:“课堂教学中始终贯穿着两条线索,思想品德教育的线索和知识教育的线索,两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密不可分,好的教学方法会达到德育、智育双丰收的目的。”教育管理中渗透德育的途径,是实现学科教学管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目的、任务的基本步骤,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教学管理过程中,良好途径的选择,科学的管理方法的运用,是教学管理获得思想品德教育成功的必备条件 实践表明,在教学管理中渗透德育时,教师采取适应学生特点、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不仅会使学生对所渗透的德育内容感兴趣、喜欢听、认真记、愿意接受,而且可以促使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积极向上。学生最感兴趣、印象最深、接受效果最好的课,往往是教学方法运用最好的课。在学科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怎样才能发挥教学方法管理的德育职能呢?首先要求教师打破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在研究教材、充分了解、掌握学生年龄与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并创设出适合渗透德育内容的学科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其次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应注意感情投资,在教学手段与教学形式上尽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教学管理过程中,注意对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也是引起学生兴趣,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学校以教学为主,这就要求各科教学按照自身的特点,"广"寓德育于各种活动、各种教学之中,抓住渗透点”,注重爱国主义教育与教材内容的有机结合。象语文中的历代名人名作、教学中的有关现代化建设成就数据的应用题、历史中的“四大发明”、地理中的“伟大祖国”,等等,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这样的教学,就能做到“文道”结合,既传播了文化知识,又进行了德育。 (二)寓德育于各种活动之中 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可以组织高年级学生到烈士纪念堂,到工厂参观,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提高学习兴趣、丰富学习生活、增进同学间的友谊.通过“读百本爱国主义书籍、唱百首爱国主义歌曲、看百部爱国主义影视片、讲百个爱国王义故事”等系列活动,有机地与“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内容和“五自”(自理、自律、自护、自学、自强)能力及行为规范的训练结合起来,做到活动前重引导,活动中重指导,持之以恒,力求成效。 (三)将德育渗透在教学组织管理中 教学的组织管理是教学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充分利用其中的德育因素,有助于实现学科教学管理的德育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不断地组织学生学习,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提出学习、纪律的要求,并进行督促、检查。这个组织管理过程,既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育好行为的过程。如各学科教学为了贯彻课堂教学常规,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课堂常规行为进行监督与培养,学生课堂常规的形成便是一种无声的命令,促使学生养成守纪律、有规矩、讲文明、懂礼貌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中,还应根据各学科的教学特点,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如音乐课的组织管理是在优美的乐曲中进行的,音乐是个体和集体合作的艺术,在共同的目标下,各守其位,各司其职,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合作,严于律己,关心集体,顾全大局的精神。数学课的组织管理是在计算之中,不论是听讲,还是自己动手运算、口算、笔算、板演,都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准确无误,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精神。 在教学组织管理中,教师对学生完成要求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总要有表扬和批评,正确地处理好表扬与批评的关系,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有人曾对课堂上学生受到表扬、批评的情况做过调查,学生受到表扬后的反映是,有的学生说:“高兴,回家就向家长报喜。”还有的学生说:“舒服”、“痛快”、“想争取经常受表扬”。看来,表扬的教育效果是强烈的。学生受到批评后的反映是,有的学生说:“难受,怕同学下课讥笑。”还有的学生对教师的批评不服气,一种是当众受批评觉得丢脸,一种是认为老师批评得不准确、不公正。由此看来,有的批评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调查表明,在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中,要坚持表扬为主,尽量少用批评。中小学生向上心强,但控制自己的能力差,意志力薄弱。因此造成学习中的很多矛盾,使他们难以达到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组织管理中,要严格检查,多发现积极因素,用不同方法、不同程度的表扬,激励学生不断向上,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把德育摆到战略高度,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中小学德育工作是造就人才的基础工作,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奠基工程,是关系到民族兴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大事。德育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到肩上的重任,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是思想要解放,思维方式要科学,要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来认识事物,思考问题,指导工作,克服盲目性、片面性,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二是知识要丰富。要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弄清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经济现象,正确分析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提高辨析能力,树立全新观念。 四、把德育作为系统工程,全面规划,精心施工。 德育工作涉及到社会各方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密切配合,每一个德育工作者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在德育过程中,形成全社会的合力。一是继续发挥校内德育工作队伍和教职工队伍的作用。从学校领导、教员到共青团、少先队、工会等组织以及学校行政、后勤管理等部门,都应切实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只有这样,德育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措施才能落实,其内容才能渗透到教学管理和一切活动中,进而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二是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启发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三是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的德育合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是进行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应采取主动与各方面密切配合,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要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等形式,大力普及家庭教育,使家长主动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德育工作要积极争取文化部门的支持,让文化部门多播放适宜儿童收看的影片,多出版适宜儿童的读物,多开辟适宜儿童的娱乐设施,以净化感染源。争取公安、司法等部门的支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争取街道、工厂、部队的支持,开辟校外德育基地,开办少年军校。争取学生家庭支持,鼓励家长参加学校的学习,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提高家教水平,以尽快形成学校教育为主渠道、社会教育为依托、家庭教育为基储其它课外活动为载体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五、把德育作为艺术活动,认真研究,寻求突破。 德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德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德育的基本规律和运行规则,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基本路子。在内容上,要压缩超越当代青少年思想接受能力的部分德育内容,增加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等新知识,既要进行共产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又要进行做人的基本素质教育。在方法上,德育工作者要研究接受效应,重视“先入为主”的教育原则,在青少年思想观念尚未形成时,寻找恰当的载体,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要研究内化规律,在把握教育要求与学生精神要求的结合点后,注意拨动学生心灵上那根情感的琴弦,激励学生爱家乡,爱父母,爱师生,爱祖国。要研究渗透方法,注意挖掘课堂教学、学校管理、社会活动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教育工作更加扎实有效。 六、要注重德育工作经常化 肯定地说,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坚持经常化,保持学校长久的德育工作氛围,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对后进生的转化和提高会起到良好的作用.在搞好德育活动中,要求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开展爱亲人爱校爱家乡的活动,使德育工作经常化。我们要求低年级学生背诵小学生行为规范的三字歌,中高年级学生熟记小学生行为规范二十条,并以有关内容分段进行知识竞赛,检验同学们熟记条文程度。我们把知与行结合起来,要求低年级学生学做家务事,中年级学生能做家务事,高年级学生争做家务事,努力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使孩子们从小就讲文明,懂礼貌,爱劳动,努力向上,养成良好道德习惯。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经常用英雄模范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教育学生,象英模那样生活、学习、奋斗。但是我们不要忽视孩子们身边的好人好事,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教育学生更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去年我班上的女班长胡慧敏同学是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她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文艺、体育,样样拔尖,是历年来的“三好学生”。我们运用各种手段,大力宣传她,号召全校同学向她学习。汪圆圆同学一年来一直帮助村里的孤寡妇王奶奶洗衣服,王奶奶感激万分,村长多次向学校反映。我们大张齐鼓地表彰她,在校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七、不容忽视的其它相关因素 德育工作是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径的系统工作,因此,绝不可忽视下列几种相关因素,且应引起足够的重视。1、提高教师素质。目前应着重做到:端正对学生的态度,尊重每一位学生,多表扬、善启发,看到其长处,激励其不断进步。完善学生品德信息反馈机制,重视家访,学会在有控制的道德情境范围内获取学生信息。要优化德育队伍结构,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2、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具有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建立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要努力净化校园环境,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影响,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学校应成为最好的小环境,并对大环境的优化做出贡献。3、不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贯穿学生思想教育的一条主线,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基矗学校应在每周一早晨举行升国旗仪式,师生高唱国歌,校长在国旗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并且还应建立由各班推荐优秀学生轮流担任旗手的制度,井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升旗、降棋、护旗的规范化训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通过观看优秀爱国主义影视片、举办专题报告会、演讲会、知识竞赛;开展读好书、唱好歌、背诵格言警句等多种活动方式和途径,使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劳动、生活、娱乐各方面。德育工作作为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领导及全社会的真正重视和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切实落实,还有待于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同心协力、锲而不舍地努力,从德育内容、方法、途径上下功夫,摸索出一套合理的、科学的德育体系,真正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经济建设合格人才而努力奋斗。 德育是塑造人的灵魂工作,从事教育工作是一项极其神圣的事业。而师爱是德育之本,没有爱心,再好的方法也会变得苍白无力。德育工作者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爱护学生。要注意把严格要求和关心热爱结合起来,尤其要关心后进的学生。要用自己的真诚和温暖,感化他们,促进他们转化和成长。要认真贯彻中小学教师日常行为规范,用“规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自觉抵制各种不良倾向的侵蚀。要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要自觉遵纪守法和遵守社会公德,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扎扎实实地营造好自己的小环境,使中小学真正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实基地,使素质教育得到全面实施。
Ⅶ 运用学校德育环境建设的有关理论与方法分析如何优化学校外部德育环境
我认为运用学校的德育环境建设有关分析优化校内校外的德育环境,应该从日常的德育工作入手,要做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Ⅷ 您对学校德育工作有何建议
学校可以在以下层面下功夫。
1、加强学习,提升德育工作理念,要引领全体教师人人都做德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共同架构起“全员、全程、全生”的大德育工作体系,共同担负起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建设文明和谐校园的重任。
2、学校层面也要相应制定各种德育工作制度和评价办法,明确目标职责,理顺机制制度,使德育工作有序规范。如果每个岗位的职责很明确,求细、求精、求全的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是全程的,也是全员的,每个岗位的德育职责履行得如何,不仅可列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也体现着绩效工资奖金分配。
3、培养一支优秀的学校德育骨干队伍,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教育环境。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最重要的实施者,其他教师及职工都是德育的引导者。加强德育队伍如班主任、团队干部等教师的培训工作,不仅要对工作方法的培训,更重要的是培养教师的教育信念和对信念的坚持。
德育的重要性
德是第一位的,人无德不立。当代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不乏信息获取途径,学业基础扎实,视野见识开阔,与此同时更需要提高思想辨别力和价值判断力,坚守成长发展定力。
比如,网络上有很多错误的思想观点,经过华丽包装十分隐蔽,有时难以分辨,容易干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动摇学生的理想信念。因此德育工作至关重要。
Ⅸ 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教育,应该如何衔接才正确
通过学校、社会、家庭三个结合构建德育互动机制。
学生的成长过程其实是“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这个转换过程是受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影响的持续发展的进化过程。家庭、学校、社会三种教育力量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取决于学生年龄。那么,如何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优势,形成强大的教育力量呢?
时代的进步决定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能相互孤立,要实现两者的密切结合。为此,家长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不能完全由学校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教育,应该如何衔接才正确?
教师要充分利用所有社会资源,丰富教育内容,让环境保护教育、国防教育、交通法规教育等都能进入校园,让学生了解社会规则,掌握社会情况,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看望孤独的老人等。教师也可以指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家长以学生为对象接受社会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家长引导学生正确审查各种社会现象,分辨善恶。总之,学校要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连接好,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合作可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一体化的教育体系。这样学生就能在学校成为好学生,在家成为好孩子,在社会上成为好市民。
Ⅹ 如何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增强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合
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及教育网络用来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这个时代和社会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出于对未成年人成长的考虑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现在必须要完善整个社会,包括学校家庭以及网络等方方面面的不足,对比国外来看,我们在这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对比国内的情况,由于现在未成年人普遍接触网络,导致一些未成年人的思想和观念有一些脱离实际。因此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健康教育,才能让更多的未成年人茁壮成长,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讨论如何完善这些机制,更好地为年轻人的健康成长做出有力保障。
最后,我们来谈一谈社会和互联网如何去做?
社会和互联网是一个大熔炉,很多不良思想存在于网络上,未成年人现在接触网络比较便捷,所以,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定型的情况下,这种不良思想会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很大隐患,因此必须要对这些不良的思想进行规律,严格把控社会舆论方向,并不是说把所有的思想全部掐死,而是要留取精华,剔除浅薄,让我们的社会和网络不断进步,这样学生们接触的东西才是最好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归结于一句话,中国的希望在于少年,少年的希望在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