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个别化学习活动教师指导的意义
11月10日《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意义》的讲座
郭婉秋
2019-11-10 阅读 124
关注
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意义
目前上海市课程改革的几个探索方面
1、目前着重于评价体系的建设,(幼儿园管理课程的评价和幼儿评价)
2、stem+ 课程,分别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探索幼儿教育的现代化,目标现代化(热爱科学,愿意创造两个目标),内容现代化(社会发展那么快,主题教学里面的科学,数学教育内容的太老旧,缺乏现代化的教育),方法现代化(思维五步骤,思维,假想,计划,实施,反思)
3、儿童哲学,探索幼儿发展的潜能问题,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18年在全国年会上李纪美,法国的儿童绘本《自由是什么》,(我,幸福……),通俗易懂的告诉孩子一些哲学性的问题,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能从各种角度思考问题。举例关于公平的思考
4、课程领导力,就是让各类各级人员成长起来
为什么要进行个别化的学习1、目前美国幼教课程模式多样化,但是共同点都是并不注重集体课,注重个别化的游戏活动,集体教学的缺陷就是一刀切,一样的目标,固定的课程模式,会忽略到幼儿的个别差异性,容易让孩子容易形成固有定势。2011年上海市幼儿园规定只上一节集体教学活动,一节个别化学习。
2、个别化学习的品质的发展,幼儿在个别化学习中,有目的的去探索去发现,更好的深度学习。形成专注的品质
3、对老师的一个专业化的提升
个别化的质量怎么看,首先看材料,孩子玩什么,1、符合主题吗?鼓励提供教材上的材料,八二开,保障基本性的东西,同时也鼓励生成性的东西,2、均衡吗?课程平衡的意义,关于音乐角的问题。3、好玩吗?在游戏当中学习,要赋予游戏化,情景化,而不是只像钟点工一样的机械操作,4、有益吗?是否能激发孩子的深度学习,(基于问题解决的高阶思维)
第二看幼儿,专注吗,是否能安静主动的学习
第三看老师,有没有不断地在观察孩子,当孩子出现兴趣度不高的时候,要及时的调整材料,不断的变化,不断的挑战孩子,教师心中要有关于每一个主题的核心经验的了解,教师指导的科学性。
自主游戏和个别化区域学习的区别,要理清两者的关系,老师站位的区别的不同,个别化区域学习需要老师的操作指导,自主游戏要充分相信孩子玩的能力,老师要退位,跟安吉游戏一样管住手和管住脚。
心中要装着每个主题的核心经验,眼里看着幼儿发展,实现有效的师幼互动
插入式的交流适合小班年龄段的孩子
要注重过程性的探索
每个过程下的一到两个重点提问,再加上追问。不用再具体预设到孩子可能回答到的问题
更新于 2019-11-10
② 简述个别化教学策略
个别化教学是为了适合个别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和学习进度而设计的教学方法。个别化教学并不意味着独自学习。当同一教材、教法不能针对班级教学中学生的程度差异时,为顾及个别能力、兴趣、需要及可能遭遇的困难,教师须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
它与“个别教学”不同,个别教学仅是一种“一对一”的教学实施形态,它可能是个别化教学,也可能不是个别化教学,关键在于其是否为符合该生能力需要而特别设计的教学方案。个别化教学包括三个要素,具有四个特点,其教学模式主要有程序教学、掌握学习、独立学习、适应性教学和个别辅导。
个别化教育的作用
个别化教育有利于实现中学生地理素养的全面提升,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中学地理教师实现个别化教育提供了可能。
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手机、网络等媒体实现对学生学习的全程监督和指导,并给予学生个别化的建议。在个别化教育环境中,学生学习将更加轻松愉快,教学的效果也会更好。
③ 1、如何理解幼儿园“个别化学习”的内涵2、个别化学习计划的要素与要素指向
1、“个别化学习”教师可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提供给幼儿进行高效学习、获得最佳发展而精心设计的环境,而在整个过程中,都是是孩子“个别化学习”;这种学习活动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获得相应的发展。因此个别化学习活动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教师既能为幼儿提供在主题活动中对热点问题的探索空间;又能支持幼儿在主题背景下自主地表达与表现;还能引导幼儿通过与材料的互动解决一些有关认知方面的问题。 2、要素: (1)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选择。 (2)活动材料呈现方式。学习中材料的呈现方式全面的、多变的和多样化的,教师要正确灵活使用多种呈现方式并科学、适时指导。 3、个别化学习与自主游戏之间的区别。 (1)游戏无个别性。 (2)游戏没有适时指导或启发。 (3)游戏的结果是虚拟成就,而学习是认知和知识成就。
④ 区域活动与个别化学习活动有什么区别
1、定义上的区别:
区域活动是幼儿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是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和主题教育目标创设立体化育人环境,即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有效运用集体、分组和个别相结合的活动形式,组织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的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
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和主题教育目标创设立体化育人环境,即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有效运用集体、分组和个别相结合的活动形式,组织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的学习、生活和游戏。
个别化学习活动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和能力进行的自主学习活动,它可以满足幼儿不同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是深受幼儿欢迎的活动形式之一。
2、所进行的活动的区别
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重要的教育形式之一。是幼儿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和主题教育目标创设立体化育人环境,即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有效运用集体、分组和个别相结合的活动形式,组织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的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
个别化学习活动
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教师投放的活动材料直接关系着幼儿的活动效果,因此,教师在投放材料时既要考虑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又要使之与幼儿的发展相适宜,不能漫无目的地随意投放。
3、目的的不同
区域活动
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和主题教育目标创设立体化育人环境,即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有效运用集体、分组和个别相结合的活动形式,组织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的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
个别化学习活动
满足幼儿不同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是深受幼儿欢迎的活动形式之一。
⑤ 如何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
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时间: 2014-3-24 作者: 陆雯倩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浦江二幼 陆雯倩 背景: 区域活动是以个别化教育的形式,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幼儿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活动区活动中,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能力自主、宽松、愉悦地学习。而探究能力是幼儿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因此,我们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紧紧围绕《纲要》和《指南》的精神,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随着幼儿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应把握教育的契机,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与探究能力,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和引导者作用。那么具体教师该如何来进行观察与指导呢,接下来,我以一篇案例来进行描述分析。 案例描述: 像往常一样,下午的个别化学习活动开始了,孩子们纷纷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区域着手起了自己的任务。枫枫也像其他孩子一样,来到了今天他选择的活动区域——数学区“破译车牌号码”。 这是枫枫第一次来玩“破译车牌号码”。他先拿起操作盒中的车牌号码看了看,又看了看墙上各种颜色的车辆,就拿起一张“沪A 43521”的车牌放到了由数与点结合组成的车牌为“沪A32512”的汽车下来,接着他都按照这样的方法,将“沪A”、“沪B”、“沪C”、“沪D”的车牌分别放在了“沪A”、“沪B”、“沪C”、“沪D”的汽车下面。“老师,我做好了!”孩子笑着对我这样说着。“你看看,这样放真的对了吗?车牌号码里有两个秘密哦,除了字母的秘密,还有什么秘密在里面呢。”经过我的提醒,孩子重新检查了一下自己的车牌号码,“哎呀,这些都放错了,点数也要对应的。”接着,他就将车牌号码都取了下来,重新进行游戏。这次,他用手指指着汽车上的点数号码牌,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进行寻找,找到正确的号码牌后再放到墙上的汽车下面。用着这样的方法,在活动结束时,他将所有的车牌号码都放到了正确的汽车下面。 分析反思: 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名幼儿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1、能够对材料中给出的信息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 2、在教师的提问下,幼儿能够再次进行思考,并发现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通过探究,能够自己解决问题。面对新的活动内容时,幼儿能够大胆探索,虽然在第一次进行操作时,孩子只关注到了车牌中前缀的信息,而忽视了材料中点数带给他的信息,因此出现了错误的结果,但是在教师的提醒下,幼儿通过自己的再次观察与比较,发现操作中的问题,并解决问题,成功地完成整个活动任务。 在以往的活动中,我们习惯于直接授予幼儿正确的知识、经验,避免让幼儿出现错误,而忽视了预留给孩子们思考、尝试、探索的时间,致使幼儿的学习停留在机械的模仿。其实,幼儿的失败过程或失败行为会引起幼儿继续探索的积极愿望。因此,在学习了《指南》,感受了《指南》中的精神后,我尝试了放手,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大胆尝试探究。使孩子们明白,任何知识都是通过人们的艰苦努力发现和探究得到的。 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每位教师都要有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仔细观察幼儿的每一个活动。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每个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而在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上,教师更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予孩子,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周围事物,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并且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
⑥ 如何看待同步学习,分组学习,个别学习这
分组教学依据的标准可以是多方面的。针对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中学化学的学科特点并结合我们班的实际教学条件,我在教学中常采用如下分组方法:
小组由6人至8人组成,成员至少有1~2人是成绩较突出的A类学生,2~3人是学习成绩中等的B类学生,2~3人是学习稍有困难的C类学生。这样分组是有原因的:学生的各种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别,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反应较慢,表达能力弱,有的学生基础好一些,有的学生基础不是很牢固,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衡的分布在各个小组中,在小组的各种活动中可以使小组的成员相互学习、启发和补充,从中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当不同层次的角色,引导学习小组各成员之间在这样的氛围中完成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实现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有效的避免学生过早的出现分化。
三、分组情况下如何组织课堂教学
第一、教师应该转变观念。由过去的“主讲”变为现在的“主导”,要成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过去的教学中我们设计的是一节课自己该讲哪些东西,该出哪些习题等,用惯用的“填鸭式”教学来完成自己该节课的任务。很少考虑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接受能力,从而造成了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真正做到了“人云亦云”。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教师拼命讲,学生被动听,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这样长此以往形成了学生厌听、厌学的现象,形成了学生的依赖性格,这也是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改革课堂教学,必须把对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重点放在如何激发和组织学生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让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对问题的探索、发现、解决上。
第二、学生转变学习观念。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行为,不仅教师的观念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也要转变。如果教师与学生的观念、思想不统一,两者之间有矛盾、有冲突,那势必会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大打折扣。如果学生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学习观念之中,还善于"只听讲不探究,只练习不实践",那即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再新,教育观念转变再快,运用再先进的教学方式,其课堂教学的实质还是"输入、接受式"教学。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教师必须引导、调动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学习理念、学习方法上也作出相应的变化,在分组教学的情况下我认为学生需做到以下几个转变:首先,学生的学习观念要发生改变。教师将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研究、探索的内容完全可以超出了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学生不要迷信教师的权威,同时也不要对教师产生依赖感。例如:高一必修1中对氢氧化铝的两性进行探究时,有一组的学生最后将Al(OH)3分别用NaOH和HCl溶解后的溶液混合,结果由于沉淀生成,这是高一不要求掌握的内容,但我们可以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这是为什么?其次,学生面临着学习方法的重大变革。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要学会制订学习计划,学会设计研究方案,学会思考,学会自主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再次,学生要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研究式学习、课本知识的学习往往不是靠一个人就能顺利完成的,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讨论式学习都是必要的。学生首先要有合作意识,进而采取合作的行动。
第三、充分发挥小组在课堂上的作用。授课时针对重、难点,要有步骤、有目标地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习,逐步分层次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发现采用如下的方法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首先选出组长(组长是本小组的核心,是各项活动的组织者),根据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不尽相同,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如“主持人、发言人、信息搜集员”等角色。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例如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先提出问题(可以是课前提出也可以是课上提出)→学生独立思考→组内组织讨论(形成初步的结论)→组间讨论交流(小组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的过程)→全班达成共识得出结论→教师评价与小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决不能像在传统教学中那样,迫不及待的给出答案,而是要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参谋者”、“询问者”,与学生共同参与到问题的探索讨论中去。在探讨中应该多向学生问问“为什么”,有时可以给出一点信息来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解答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到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一时“走错”的学生,千万不能全盘否定,而要在充分肯定其思维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问原因、找漏洞,帮助他们“改邪归正”。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共同促进课堂教学。
四、分组教学的优点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分组教学有如下几个优点:
第一、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促进了全体学生的整体发展。
第二、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
第三、有利于落实因材施教,有利于开展分层次的教学,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第四、有利于学生各种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新课标的实施,符合新课改的精神。
五、分组教学中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⑦ 如何开展有效的个别化学习活动分享交流案例
近阶段,我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觉得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与环境、材料以及幼儿与幼儿之间进行有效互动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要了解小班幼儿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的特点,这样教师在创设环境、提供材料时,才能吸引小班幼儿的学习兴趣,满足小班幼儿的发展需求,让他们自发、自主地进行个别化学习。通过本学期对小班个别化环境与材料创设的系列实践活动,我对小班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情境创设的策略有了些感悟。 (一)创设生活化的游戏情境
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越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幼儿越有兴趣,学得越轻松。因此,教师应结合主题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和材料,创设生活化的游戏情境,帮助幼儿尽快融入角色,投入活动。
案例:给小动物穿花花衣
在“动物的花花衣”的主题下,教师在娃娃家创设了给小动物送花花衣的情境,幼儿根据小动物的皮毛特征,寻找相应花纹的衣裤、袜子,并折叠整齐后送给小动物。于是,我在个别化活动中投放了些动物,我在活动前说:“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小动物,现在有许多小动物没有穿好自己的衣服,请小朋友帮忙给动物穿上适合自己的衣服。”在活动中,我观察陈涵钰小朋友根据动物的特征在帮小动物找匹配的花纹。当陈涵钰拿着白色底纹的衣服时,我问:“白色底纹的衣服会是什么动物的花纹呢?”他说:“奶牛和斑马。奶牛的花纹是大块的黑色底纹,斑马的底纹是一条一条的。”当陈涵钰拿着黄色底纹的衣服时,我问:“黄色底纹的衣服会是什么动物的花纹呢?”他说:“老虎、猎豹和长颈鹿。老虎的花纹是条纹,豹的花纹是圆点的、长颈鹿是一块一块的。”
分析反思:
孩子们对动物非常感兴趣,老师应该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帮助他们把已有的经验进行梳理,整合和建构。围绕着孩子的兴趣点的基础上开展的个别化活动是适合孩子的活动,通过他们的探索和老师的引导,帮助幼儿提升对各种不同动物皮毛花纹的经验,孩子们会在活动中找到规律,积累和提升知识经验,同时也会感到快乐。
调整策略:
1、在投放材料时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难度,有的是可以通过探索找到规律的,有的是没有规律的,比如孔雀的花纹、蛇的花纹等,可以供孩子选择。
2、在活动结束时的讲评应引起孩子的关注,引导孩子主动探索和发现规律,体验快乐。
心得:
以上这些生活活动设计的具有情境性,将幼儿的学习、游戏与其生活紧密相连,既联系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又激发了幼儿的有效游戏行为,维持了幼儿的游戏兴趣。
(二)创设故事化的学习情境
故事化的学习情境以其生动性、情节性将幼儿带入一种较真实的情境中,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孩子在学习的情景中进行学习。
案例:大森林
在“动物的花花衣”主题中,教师创设了“大森林”的故事情境,让幼儿和森林里的小动物玩捉迷藏的游戏。森林里有许多小动物的影子,幼儿可以根据影子来拼图,说说哪些小动物在森林里,它们是怎样捉迷藏的。可是这个个别化活动内容没有投入几天,孩子们就没有了多大的兴趣了。我观察到能力强的孩子,比如:于梦涵、周梓浩、张嘉琳等三两下就找到了动物的影子。
调整和分析:
这个个别化活动内容在设计上可能缺乏了趣味性和挑战性。所以,我又做了一些调整,添画了一下草丛,石头,房屋等。以动物和影子捉迷藏的故事情节开展游戏:让一些动物的影子躲在其中,只露出一些特征,让孩子们根据特征来帮助小兔子寻找影子,比如:一个兔子的影子有长长的耳朵、大象露出长长的鼻子等等;其次根据图形上的皮毛特征,幼儿可以猜猜后面藏着什么小动物,再用绳子拉一拉,看看究竟藏着谁,特别是当幼儿看到图形里藏着的动物和自己的猜测完全一致时,幼儿非常的高兴。在这样的故事情境中,幼儿的认知、情感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我将这个游戏进行修改后,我再去观察孩子们,发觉孩子们的兴趣度明显提高,来这个个别化玩的孩子也更加多了。
心得:
通过这个游戏,我觉得,虽然准备了情境物品,制作的也非常精致,本以为孩子们会感兴趣,可是恰恰相反。因此对于孩子是否对个别化内容有兴趣,我觉得一定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通过这次个别化活动内容修改的经验中,我觉得在确定是否有兴趣之前,一定要根据制定的这个内容先在幼儿之间玩一玩,看看他们对哪种比较感兴趣。只有当孩子感到有兴趣了,那么所创设的学习情景才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三)创设多维的游戏情景
孩子在多维的游戏情景中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
案例:谁的家
个别化游戏 “谁的家”,引来了许多小朋友的关注,今天来这儿玩的有四位宝宝,虽然游戏内容只有一个,但却能让四位宝宝都能得到游戏的满足。
李国彬小朋友先是打开一扇门看小动物的影子,她一边看一边猜这是什么小动物,她通过看小动物影子的轮廓,来猜小动物的名称,并找到了相应的蛇,进行了配对。
张柏源小朋友在观察门里的颜色,他一边看一边说:“黄色的,有黑色花纹的门里住的是老虎,黑白花纹的才是奶牛”……
熊心悦发现窗户上有数字,他惊奇地发现有些小动物图片的背面有小圆点,将小圆点的数量与门上的数字配上对后,小动物就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裘子冉把小动物的图片拿在手里,她在给小动物找邻居,把小动物的图片根据老师的提示,找到相应的位置摆放。
分析反思:
在“二期课改”中,老师设计的游戏材料只有一种或两种玩法,或是只能一个小朋友玩,不能同时满足多个小朋友游戏的愿望。“谁的家”在设计游戏时充分考虑了一物多玩的游戏方法,让幼儿能在多维的游戏情景中得到更多学习的机会;如数方面的知识:配对、上下、数量;如生活经验方面的内容:动物的外性特征、花纹皮毛的认识等。
心得:
在新课程的理念中,首先熟悉孩子的发展目标和年龄目标,其次不断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最后只有自己掌握全面的知识更多的技能,才能实现灵活多变的整合。只要我们老师多挖掘自己设计游戏的利用价值,让它充分发挥游戏的功能,孩子们游戏的机会会更多的,他们也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总之,情境创设犹如小班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的“助推器”,使幼儿的学习不仅是一种行为上的参与,更是一种心理上、智力上的积极互动。将个别化学习融入情境,可以让幼儿获得游戏体验,呈现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学习过程,这样才会显示学习的活力和魅力,学习才能被幼儿喜爱和接受,从而让幼儿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
⑧ 教师观察幼儿个别化学习行为中有哪几方面
一、行为记录: 张睿是这学期新调入我们班的幼儿,记得他第一天刚进班那会儿就让我有点招架不住。在短暂的来园十分钟内,张睿机灵得如泥鳅般穿梭于教室的各个角落,似乎对什么都不陌生,就像在家里一样无拘无束。看着他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我真是无可奈何。也许是对这一特殊孩子特别关注的缘故,每天,张睿的一举一动都在我的视线范围内:上课时,他会钻到桌子底下和你“捉迷藏”;户外活动时,他会趁你不注意爬到滑梯上转一圈再下来;午睡时,他会像小乌龟一样把脖子伸得老长老长;他的自由散漫、调皮捣乱已经到了无人能及的地步。可是,既然张睿已经成了班上的一分子,总不能让他一直自由下去吧,我该怎么办呢? 二、行为分析: 1、家庭教育的方式。孩子最早接触的是家庭,家庭成员的行为方式、情感态度对孩子个性的导向作用是巨大的。 (1)祖辈的溺爱:姥姥姥爷凡事顺着他,因为他爱闹,受不了只能息事宁人由着他,另外祖辈怕心爱的外孙在外面受欺负,所以常常教孩子一些自卫的行为方式。 (2)父辈的疏忽:由于爸爸没有父母,平时上班又比较忙,对这调皮的孩子,不管孩子提出的要求合理与否都予以满足,对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也束手无策。当孩子做错事时,也是用比较直接野蛮的方式来教育他,他们也一直用“调皮死了”“不听话”等字眼来评价自己的孩子,少有称赞鼓励的话语。 2、好奇心驱使的淘气行为。张睿的好奇心是很强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爱到处乱跑,看见什么都想摸一摸,爱问为什么,看到同伴有些新奇的举动,也爱模仿。 3、想得到老师的关注。调皮的孩子有时更想得到老师的爱和关注。为此,张睿就用调皮捣蛋或者恶作剧式的淘气行为引起老师和同伴的注意。 三、行为指导: 1、树立榜样。在孩子的眼中,成人特别是老师几乎是无所不能的。教师面对事件、困难和挫折所表现出的态度对幼儿有很大影响。面对困难时,教师一定要表现出冷静、勇敢,并经常和幼儿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注重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幼儿树立榜样,并鼓励幼儿向表现优秀的幼儿学习。 2、张睿的一些行为让我发现,我们老师的某些方式也有待改善。以往对待犯错误的孩子,我们往往直接严厉地批评指责。而现在则应该是避开他敏感的错误给他提出改正的要求,并鼓励他立刻改正,强化其好的行为习惯,让良好的行为慢慢内化为他本身的习惯。在平等地把表扬和关注送给张睿的基础上,每天集体活动后我都和他个别交谈几分钟,告诉他自己长大了,应该如何自己管好自己,让他感受到老师给予他的特殊的爱。 3、家园共携手。对于张睿的教育,我注重从家庭人手,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到孩子的不和谐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另一方面也及时让他们知道孩子也有进步的一面,比如:最近张睿说话的嗓门就没有以前大了,会轻声和别人交流了,也让家长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变责骂为鼓励。 相信通过家园双方的努力,张睿的行为习惯会日渐改善的,他也不会再让我们害怕担心了
⑨ 什么叫个别化教育计划,如何实施
为接受特殊教育的每一位残疾学生而制定的适应其个人发展需要的教育方案;要求共同商定教育或训练的内容及措施,制定一份书面的教育方案。
个别化教育计划为接受特殊教育的每一位残疾学生而制定的适应其个人发展需要的教育方案,1975年美国国会颁布的《全体残障儿童教育法案》中规定的一项内容,该法令要求地方教育部门在对残疾学生实施特殊教育之前必须组织一个包括教育行政人员、任课教师、父母及学生本人(必要时)在内的小组,共同商定教育或训练的内容及措施,制定一份书面的教育方案。
基本内容包括该生达到的教育水平的说明;该生应达到的短期目标和年终目标;给该生提供特殊教育和服务的项目及该生能够参加普通教育程度的说明;实施上述教育服务的预定日期和实施期限;以一年为周期的评估目标、评估办法及评估日程表。
(9)如何评价个别化学习活动扩展阅读:
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相关要求规定:
1、支持普通幼儿园接收残疾儿童。在特殊教育学校和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普遍增加学前部或附设幼儿园。在有条件的地区设置专门招收残疾孩子的特殊幼儿园。
2、将儿童福利机构特教班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纳入当地教师职务(职称)评聘规划,拓宽晋升渠道。关心特教教师的身心健康,改善特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表彰奖励教师向特殊教育教师倾斜。
⑩ 通过个别化学习,学到了什么优点,缺点是什么
学习认真,勤奋刻苦,持之以恒,讲究效率……
粗心大意,有惰性,不能坚持,学习效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