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化学知识 > 二维化学相关谱一般扫描多少次

二维化学相关谱一般扫描多少次

发布时间:2022-05-01 09:02:38

❶ 二维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简单地说,二维红外光谱通过监测分子的某个振动模式的振动谱带在一段超快时间间隔的起始时刻与终止时刻的红外振动频率的相关度来监测分子的超快动态变化。通过获得在不同时间间隔的一系列二维红外光谱,我们可以在线监测分子体系的动态变化。二维红外光谱是一种频率相关谱,横轴与纵轴为振动频率,彩色等高线反映相关度。一般来说,一个频率轴的信息由干涉与傅里叶变换得到,另一个频率轴的信息由红外光栅单色器以及MCT检测器得到。
由于采用了干涉的信号检测手段,二维红外光谱包含各频率光的相位信息,一般来说谱图的蓝色区域代表相消干涉产生的信号,红色区域代表相长干涉产生的信号。蓝色区域一般对应分子的1-2能级跃迁,红色区域对应0-1能级跃迁。一维红外吸收谱线中不同的频率对应着不同的化学结构与化学环境。对于复杂的化学体系,尤其是溶液或者胶体,体系中往往共存着能量差距很小的多种化学结构与环境,在室温下这些化学环境可以克服能垒进行极为快速的交换。通过将常见的静态一维红外光谱扩展成二维红外光谱,我们不仅能获得分子在频率域上的吸收谱线,还能知道不同吸收频率所对应的化学结构之间进行超快变换的动态结构信息。

❷ 勘查地球化学数据处理

18.2.1 原始资料及质量评定

18.2.1.1 原始资料

原始资料中最主要的是分析结果,其次是采样记录本、地质观察记录、岩矿鉴定报告、山地工程编录等等。此外,还保存有一些辅助性的材料如送样单、外检记录等等。这些资料的宝贵之处在于,它包含了一切有用的信息,所有后续的工作只不过是尽可能地充分应用它们而已。往往因为其原始性而不被人们所重视,这是不对的。原始资料要由专人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性地清理、审核、整饰、编排、装订,确保其原始性、系统性与完整性。

随着化探工作规模的扩大与分析项目的增多,原始数据的生产速度是惊人的。例如一幅1∶20万的图幅,按组合样计算也有1800个左右,分析30个元素,再加上坐标,总计就有58000个左右的数据。这么大量的数据要保管、储存、取用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国内外大力发展计算机的数据处理系统,这是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

18.2.1.2 分析质量监控

目前,国内各省实验室已广泛使用的化探样品分析方法有:发射光谱方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方法、比色法、离子选择电极法、原子荧光法、射线荧光光谱法和等离子焰光量计法等。化探样品分析选用的方法应尽可能采用多元素同时测定的方法,而且必须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以适应大量化探样品日常分析的需要。其检出下限应达到表18-5列出的要求。

表18-5 区域化探扫面样品汇总元素检出限要求(10-6

选择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可用GSD标准样的方法进行检验。被选用的方法应对八个GSD标准样中的每一个样进行多次分析,作如下两种计算:① 平均值与该GSD标样的可用值之间的对数偏差Δlgc或平均值和可用值之间的相对误差εRE(%);② 相对标准偏差σRSD(%,GSD)。其结果应符合表18-6的要求。

表18-6 测定主要、次要、微量及痕量元素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18.2.1.3 分析质量监控的统计学基础

在化探样品分析中,即便用一种固定的方法,同一个熟练操作人员对同一个样品进行多次重复分析,他每次得到的拟测元素含量结果往往并不相同。之所以出现各种不同的分析结果,原因在于称重、加工、溶样、容量测定等步骤都会产生误差,而且全都综合在最终的分析结果之中。此外,化探样品的采集,即便在同一个采样点上采集两个样品,其分析结果也不会完全一样,这就是采样误差。特别是在区域化探中,往往在一个较大的面积内采集几个样品组合成一个样品,并利用该样品的组分来估量整个单位面积内的平均组分,这也难以避免存在采样误差。化探的数据处理是建立在采样与分析质量可靠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我们必须对如何保证数据质量的可靠性有一个基本了解。

(1)基本概念

a.真值与平均值。真值是在无系统偏差条件下无穷多次测定值的平均值。由于实际工作中不可能对一个样品测定无穷多次,故严格说来,真值是无法确定的。

平均值是同一种测定方法对同一个样品进行多次测定所得结果进行统计计算求得的估计值。平均值可用如下公式计算:

算术平均值

勘查技术工程学

均方根平均值

勘查技术工程学

加权平均值

勘查技术工程学

几何平均值

勘查技术工程学

中位数(中位值)是将观测数据依数值大小次序排列时取其中间值(一般从小至大排列)。

上述式中xi为某次(i)的测定值,i=1,2,…,n;n为测定次数;wi为某次观测值对应的权系数。

可用值是对同一个样品分别用多种测试方法测得的估计值,同时对每种方法都赋予与其方法局限性的权而求得的平均值。这是目前勘查地球化学建立定标准样中每个元素含量时常采用的方法。

b.准确度和精密度。准确度是多次测定值的平均值与真值的符合程度。精密度是多次测定的重现性即它们之间的符合程度。

精密度可以用数据的方差来衡量,也可以用标准离差来衡量,还可以用变差系数百分数来衡量。

方差

勘查技术工程学

标准离差

勘查技术工程学

变差系数

勘查技术工程学

准确度和精密度是互不相倚的。一种测试方法或结果,可以既准确又精确,即每次测定的结果都比较接近,而它们的平均值又非常接近真值。也可以是准确的但不精密,即多次测定的平均值接近真值,但每次测定的数值之间相差较大。也可以是精密的但不准确,即多次测定的数值互相接近,但其平均值则远离真值。或者是既不准确又不精密。

当数据不是由一个样品多次测定的结果,而是多个样品的重复测定结果时,则准确度可用测定数值的总平均值与各个样品的平均值之间的偏倚来衡量,精密度可用下式计算:

勘查技术工程学

xi1为第i个样品第1次测定结果;xi2为第i个样品第2次测定结果;i=1,2,…,n。

c.检出限和识辨力。检出限通常称作灵敏度,是用一定分析测试方法能够测出的元素最低含量。采用不同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元素,检出限会有很大差异。

识辨力指分析方法能表达分析元素的浓度级的数目。在一定的含量间隔范围内,表达浓度级数目越多,表明该分析方法识辨力越强。

以上介绍的一些统计参数是化探选择分析方法的评价依据,也是评价化探数据可靠性的重要依据。

(2)化探数据中的误差

误差即指某种分析测试方法的测定值与真值之差;偏差(偏倚)是指测定值与平均值之差,但习惯上两者混用,不加区别。

误差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和过失误差。设误差(偏差)用下式表示:

勘查技术工程学

xi 为第i 次测量的数值;-x 为多次测定的平均值;Q1 i第i 次测量的误差;若

勘查技术工程学

则Q1i称作偶然误差。

勘查技术工程学

则Q2i称作系统误差。

过失误差是人为因素造成,如读数错误、看错谱线等引起。

在化探工作中,特别是区域化探中遇到的偏倚往往是可变的。这在以往应用的半定量光谱分析中特别严重。在当前使用较完善的分析方法时也难以完全避免。我国开展区域化探的初期,试验结果表明,除了随机误差之外,分析方法与方法之间,实验室与实验室之间,人与人之间,季节与季节之间,甚至月与月,日与日之间都有系统误差存在,这种误差称为可变偏倚。

可变偏倚在采样中也同样存在。不同地区岩石出露程度不同,或某些地区有厚的覆盖物分布,就可能带来采样偏倚,所采样品在某些地区代表性较好,能比较好地反映基岩中元素含量变化;另一些地区代表性较差,对基岩含量的估量就可能偏低或偏高。

不同地区水系密度小,水系沉积物样品反映上游汇水盆地中元素含量平均值时也会发生可变偏倚,特别是当汇水盆地中有几种不同岩石分布时更是这样。

采样偏倚还可能由于在不同采样地点岩土物质混入比例不同所造成。采样地点上局部环境的变动也会发生采样偏倚。例如土壤或水系沉积物中Fe、Mn、有机物及pH值的局部变化可以使金属含量变化无规律,甚至出现假异常。

不同性质或不同粒级的样品中金属富集粒度不同,如果没有规定统一的采样方法,不同采样人员的采样方法与习惯不同,所采集的样品性质变化太大,也会发生可变偏倚。

不同地点的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等的均匀性是不同的。在一个采样地点,由于物质比较均匀,重复采样比较接近;在另一个物质很不均匀的采样地点,重复采样会得出相差较大的结果。这是在区域化探采样中经常遇到的可变偏倚。

在一个地区或图幅之内出现可变偏倚,对化探的解释推断会带来严重影响,它会在图上出现假的变化趋势和假的异常。

把野外采样操作尽量标准化,可以大大抑制采样人员之间的可变偏倚。不同采样点上,由于物质的差异、局部环境的变化所引起的采样偏倚是难以避免的,今后可以设法把它们在数据的处理中进行校正。岩石出露程度、覆盖物性质及水系密度不同所造成的可变偏倚也需解释推断阶段时给以估量。

不同采样地点局部环境的变化,以及不同地点物质均匀性不同所造成的可变偏倚,如果严重也会造成假异常。若在一个地点上采集几个样品混合成一个组合样,有助于抑制可变偏倚的起伏。以后的数据处理(网格化、移动平均等)还可以进一步压低可变偏倚。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可变偏倚减少到不致危害解释推断的程度。

至于随机误差,它在任何采样与分析工作中总是存在的。分析实验室通常使用的检查方法(随机抽若干样品,进行重复分析,计算合格率)主要是为了控制这种误差。化探分析不同于一般矿石分析,在化探分析中对于合格率笼统地规定一种标准来对待不同地区的情况与不同要求显然是不够的。往往同等变化幅度的采样与分析的随机误差,在一个地区或图幅内足以影响或歪曲元素含量的真实变化,而在另一个地区并非如此。这就必须针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如果在数据中没有严重的可变偏倚,则可以使用方差分析方法来检验这一地区范围内随机误差起伏是否有可能掩盖了该地区元素含量变化的真实起伏。对随机误差的检验也可以纳入误差监控系统之中。此外,数据处理(网格化、移动平均等)也可以使随机误差有所降低。

18.2.1.4 分析质量的监控方法

(1)分析质量监控的目的

在化探分析中质量监控的主要目的如下。

第一,及时发现批样之内或批样之间的可变偏倚,以便采取措施,从仪器设备、工作环境、工作条件、操作人员及方法各方面查找原因。

第二,为发现不同图幅或不同实验室之间的恒定偏倚和校正提供依据。

第三,对采样中的随机误差进行估计。

(2)分析质量监控的内容

第一,用各省制备的二级标准样(GRD系列)监控本实验室内长期工作情况下的条件与仪器稳定性。

第二,用一级标准样(GSD系列)监控各省实验室及方法之间出现的系统偏倚。

第三,用重复采样、重复分析监控采样与分析误差是否干扰或掩盖了图幅内和图幅间地球化学变异。

第四,实验室的例行内检工作按5%~10%进行。

第五,外检工作对于已通过国家计量认证获得证书的实验室,可以免于外检。其他实验室要送1%~3%的样品进行外检。

18.2.1.5 采样与分析质量的评价方法

(1)分析质量的评价

为了评价分析数据质量的可靠性,应从以下统计数据进行误差衡量。

对于送实验室分析的全部样品和要求分析的所有元素,百分之百的都能报出数据,则认为测试方法完全满足化探工作要求。若数据报出率大于80%,则认为基本满足要求。

根据每批样品插入的二级标准样品,实验室内检的重复分析和重复取样的分析数据,计算相对误差εRE(%)和相对标准偏差σRSD(%),若符合表18-6的要求,合格率大于80%,则认为分析数据可靠。

(2)采样质量的评价

为了检查采样的质量,根据重复采样的重复分析数据,应用三层套合方差分析进行评价。其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设在某区选定a个地点,每个地点取b个重复样品,每个样品作c次重复分析,可得三维原始数据矩阵

勘查技术工程学

要问:① 地点间差异是否显着大于样品间差异?② 样品间差异是否显着大于样品分析间差异?

可见,其实质仍是单因素方差分析,只不过问题形式有所变化,将两个单因素方差分析问题套合在一起了。在问题①中样品差异被当作随机误差,在问题②中它则被当作系统误差,通过样品形成这种套合关系。

今设

勘查技术工程学

勘查技术工程学

分别为总均值、地点均值与样品均值,则

勘查技术工程学

其中:

勘查技术工程学

分别表示地点、样品与分析间的误差平方和,对应的自由度分别为:FA=a-1,FB=a(b-1),FC=ab(c-1),于是可构造以下两个统计量

勘查技术工程学

利用 FA 可检验地点间元素含量变化是否显着大于采样与分析误差,利用 FB 可检验采样误差是否大于分析误差。例,在三个地点各采二个样品,每个样品分析2 次,其分析结果见表18-7,问取样与分析误差是否能掩盖地点间差异?重复取样质量如何?计算结果列于表18-8,可见采样地点间差异是显着的,它不会被重复采样与重复分析所掩盖,而采样误差并不大于分析误差。

表18-7 分析结果表

表18-8 计算结果表

18.2.2 勘查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方法

本部分只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化探数据处理方法,有关这些方法的详细的数学描述和讨论请参阅数学地质方面的参考资料。

18.2.2.1 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是分析处理试验数据的一种方法。在地质科学与找矿勘探实践中,每种地质现象、地质过程、地质体都包含着许多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的因素,如何分析这些复杂因素解决地质问题,这就是方差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一套碳酸盐岩地层,肉眼是难以识别(分层)的,但可以用方差分析方法分析它们之间各种化学成分数据,找出分层的主要化学成分,从而达到分析的目的。又如岩性、蚀变与矿化的关系,沉积岩岩性的纵横变化与古地理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都可以用方差分析方法解释。方差分析是两个总体参数检验的推广,是判断两个以上总体参数是否相等的问题。在化探数据处理中,常用两种方差分析方法,即固定方差分析和随机方差分析。

(1)固定方差分析

把单因素固定方差模型应用于两组数据,但该模型也可以推广到多组数据。在这一模型中,要将数据的组内变差与组间变差进行比较,如果组间变差大于组内变差,则认定两组的平均值不同。这种对比要通过F-检验来完成。

(2)随机方差分析

这种方法常用于对来源可辨的变差作对比。在勘查地球化学中,指的是分析误差、取样误差和区域变异的相对大小。在评价变化趋势时,总希望分析误差比区域变异小。为了做这种对比,首先把不同来源的变异分离开来,然后用F-检验做必要的对比。

18.2.2.2 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是处理相关关系的一种常用方法,它是以大量观测数据为基础,建立某一变量与另一变量(或几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是一种能从众多的变量(或预先尽可能多地考虑一些变量)中自动挑选重要变量(指标或因子),并确定其数学表达式的一种统计方法。它具有一定的统计意义和实际意义。利用这种方法可以自动地、大量地从众多可供选择的指标中,选择对建立回归方程式重要的指标。因此,它在勘查地球化学数据处理中有着广泛用途。例如:

① 圈定异常和成矿“靶区”进行矿产统计预测。

② 确定找矿标志,或用一种或几种元素的含量预测另一种难于分析的元素含量。

③ 对化探异常进行分类以便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解释。

④ 研究矿体产生的地球化学晕的幅度与取样地点距离矿体远近的相关关系,如在垂直方向上,它有助于推断矿体的埋深;研究矿体剥蚀深度;内生矿床分散晕的垂直分带序列等。在水平方向上,它能为评价异常或进行勘探设计提供依据。

⑤ 解决控制问题,即在一定程度下控制。变量的取值范围,应立足在指定的范围内取值。

⑥ 可用来建立各种找矿模式,发现新的找矿线索等。概括起来说,回归分析可以解决预测问题和控制问题。

18.2.2.3 移动平均分析

在区域地球化学和环境背景研究中,常常要进行大量的采样测试工作。人们发现,在不同采样位置上采样测试结果是不均一的,如果将一条观测线上采样的测试值顺序连接起来,则形成一条元素含量变化的折线,平面上元素含量值变化就更复杂了。在这种情况下,在数据图上主观勾绘元素等值线图或用线性插值方法勾绘等值线图来描述区域元素分布规律是困难的,往往得到的等值线图是粗略的、随意的,不能反映非线性变化的特点,对于这一类问题可以用移动平均分析方法来解决。移动平均分析方法是在矿山开采实践中产生的,最初是用该法降低品位方差进行矿床储量计算。现在人们通常用移动平均分析方法来光滑数据曲线,光滑平面数据曲面。它能消除采样测试误差,从而清晰地显示出元素区域性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实际上它是一种低通的滤波方法。由于这种方法运算简单,广泛地应用于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及需要光滑曲线、曲面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中。

18.2.2.4 趋势分析

趋势分析是一种研究随机变量在空间位置上变化规律的数理统计方法。它用某种数学模型去拟合实测模型。在地质工作中经常需要研究某种地质特征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例如,为了查明某一地区的地质构造,需要研究某些地层单位的厚度或某一标准层的高程在该地区内的系统变化;为了了解某一岩浆侵入体物质成分空间变化特征,需要研究其矿物成分或化学成分在该岩体内的变化规律;又如在化探工作中为了发现矿化异常,需要研究化学元素在测区内的“区域趋势”和“局部异常”。地质上的这些变量常常随空间位置的变化而改变,可以说它们是空间位置的函数。这种随机变量可借用地质统计学中的一个名词——区域化变量来称呼它们,或者简单地理解为空间变量。

趋势分析根据数学手段和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滑动平均(或叫移动平均)、多项式拟合趋势分析和调和趋势分析。

趋势分析依空间的维数,又可分为一维、二维和三维。对于多项式趋势分析,不同维中按自变量的最高次数,又可分为一次、二次…六次,等等。一般说,多项式次数愈高,则趋势面与实测数据偏差愈小,但是还不能说它与实际情况最符合,这还要在实践中检验。一般说变化较为缓和资料配合较低次数的趋势面,就可以比较好地反映区域背景;而变化复杂起伏较多的资料,配合的趋势面可以适当高一些。

由于地球化学变量在空间上表现为既有随机性,又有结构性(受周围点的含量控制),因此可以采用趋势分析来进行研究。

趋势分析的任务主要是确定测区中地球化学变量空间分布的数学模型和区分测区中地球化学变量的“区域变化趋势”和“局部异常”。

18.2.2.5 判别分析

判别分析是对样品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它在化探中的应用成效最为显着。它的工作过程大体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选择已知归属的对照组(或叫培训组),并用对照组的分析数据建立判别方程式。第二阶段是把未知归属的样品的分析结果,代入判别方程,算出结果后就可以确定其归属。当然实际工作中需要根据多元素进行判别。

决定判别效果好坏的是对照组的精心挑选和判别变量的合理决定。前者不但要求有代表性,即每一类都有一定的数量,而且要求判别变量在同一组内的差异要小而在不同组内差别要大。所以需要通过对比不同的变量组合来选择最佳的判别方程。为了取得对照组样品,一方面可以选用已知的地质单元内的样品,如得不到足够的资料,则可以先在全体数据中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聚类分析,然后将其结果作为对照组。当然,决定判别成效的最终根据不在于判别对象确定是可判别的,这一点可以用统计检验来证实。

一旦判别方程建立后,就可以对样品进行逐个判别,因此它不受样品数目的限制,适用于大量常规化探样品。

18.2.2.6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又称点群分析、群分析和丛分析。它是根据样品所具有的多种指标,定量地确定各种样品(或变量)相互间的亲疏组合关系的方法。按照它们亲疏的差异程度进行定量的分类,以谱系图形式直观地加以描述。聚类分析在勘查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如了解成矿元素究竟和哪些因素有关;找出和成矿元素伴生的相关元素,以利用和成矿元素关系密切的其他元素为找矿标志;研究次生分散晕中异常元素究竟和哪些元素共生组合在一起;根据已知矿床(点)的成矿元素组合特征预测成矿远景区。根据分类对象,聚类分析可分为Q型和R型两种。

虽然聚类分析可以按测定项目分类(R式),也可以按样品分类(Q类)。Q式用途较大,因为经验证明,R式聚类分析往往只是证实一下元素的共生关系,这往往是众所周知的,没有增加新知。Q式树枝图却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8.2.2.7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用来研究一组变量的相关性,或用来研究相关矩阵(或协方差矩阵)内部结构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将多个变量综合成为少数的“因子”,也就是在较少损失原始数据信息的前提下,用少量的因子去代替原始的变量,从而达到对原始变量的分类,揭露原始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因子分析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地质工作中的成因推理提供重大帮助。

(1)压缩原始数据

地质人员在研究每一个地质问题时都希望获取尽可能多的数据,而在最终综合这些数据以形成地质成因概念则又会为面对这大量复杂的、通常又是相互矛盾的数据而深感苦恼。简单地说,地质人员在收集数据时总希望尽可能多,而在分析、综合数据时又希望尽可能少。因子分析恰恰提供了一条科学的、逻辑的途径,能把大量的原始数据大大精简,以利于地质人员进行综合分析。这种精简又以不影响主要地质结论的精确性为前提,或者说是在不损失地质成因信息的前提下进行的。

(2)指示成因推理的方向

在形成成因结论的过程中,人们的思维和推理是最重要的一环。从大量复杂的地质数据中理出一个成因的头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的人对同一组地质数据,往往导出不同的成因结论,其原因是人们在推理过程中掺入了主观、片面的意见。因子分析有可能把庞杂的原始数据按成因上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精炼和分类,理出几条比较客观的成因线索,为地质人员提供逻辑推理的方向,帮助他们导出正确的成因结论。

(3)分解叠加的地质过程

现在所看到的地质现象往往是多种成因过程叠加的产物,既有时间上不同过程的叠加,又有空间上不同过程的叠加,各个过程互相干扰,互相掩盖,造成了地质成因研究的复杂化。因子分析能提供从复合过程中弄清每个单一过程的性质和特征的途径。

因子分析在地质成因研究中,潜在的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是很大的,但是并非使用因子分析就能完全克服成因研究中的各种困难。

因子分析(广义)可以分为R型因子分析、Q型因子分析和R-Q型因子分析。R型因子分析用来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Q型因子分析用来研究样品之间的相关关系;R-Q型因子分析用来研究变量与样品间的对应关系。

18.2.2.8 对应分析

在地质和化探数据的统计分析中,经常要处理三种关系:即变量之间的关系,样品之间的关系以及样品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因子分析中提出了R型分析和Q型分析,它们分别可以用来研究变量之间和样品之间的关系,两种因子分析通常是分别进行,甚至只作R型因子分析,不作Q型因子分析;或者只作Q型因子分析,不作R型因子分析。这样人为地把R型和Q型分析割裂开来,结果漏掉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地质成因问题是通过不同特征的样品表现出来的,因此,成因与样品是有联系的。R型分析和Q型分析之间不可分割,有一种对应关系。

另外,一般来说,在原始数据矩阵中,样品的数目远远超过变量数目,这样就给Q型分析的计算带来极大的困难。如果有100个样品,每个样品测定10个指标,这样R型分析只要计算一个(10×10)阶相关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而进行Q型分析就要计算阶数大得多的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这给计算带来极大的困难。于是人们就设法从R型分析的结果推导Q型分析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对应分析就是把R型分析与Q型分析统一起来,把变量和样品同时反映到相同坐标轴(因子轴)的一张图上,这样就便于地质解释与推断。对应分析点聚图中,变量点群表示了具有同一地质作用的元素组合,样品点群表示了相同类型的样品,而且样品点群的地质成因是由它们邻近的变量所表征。这就有助于对样品类型的地质解释,同时通过样品在空间的分布可以了解地质过程的空间关系。

18.2.2.9 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研究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这是整理化探资料一定要碰到的问题,例如各指示元素之间的消长关系,次生晕总金属量与矿床规模的依赖关系,铁帽中残存金属含量与原始品位的关系等等。如能灵活应用相关分析提供的方法,则可以在资料处理中发掘出很有价值的信息。相关分析还能帮助建立经验公式,一些更高一级的统计分析也往往是通过相关分析进行的,因此它是最常应用的一种方法。

相关分析的内容很多,理论与方法都比较成熟,按变量的性质可分为正态与非正态两类;按变量间关系的性质,可分线性与非线性二类;按涉及变量的多少,可分成二元及多元等。当然,最简单的是二元线性正态相关分析,其他各种类型的相关分析可以通过变量转换或取舍,转化成线性正态模型。

在作相关分析时,切忌盲目用公式,最好先作散点图。在图上看出有些关系明明很有规律,但算出的线性相关系数为零;有些相关关系只存在于一定的含量值以下,如某地超基性岩中Ni和Mg的相关关系,只在Ni含量低于1000×10-6时存在,超过1000×10-6时与Mg不相关。研究Fe、Mn对重金属吸附时也曾发现,异常的Cu、Zn就与Fe、Mn含量不相关,这都是由于存在形式改变所致。因为高含量时,Ni、Cu、Zn等有自己的独立矿物出现,故影响了同其他元素的相关性。

相关性的好坏由相关系数来度量。必须指出,相关系数受个别特高点的影响很大,有时,甚至只是因为包含了一个特高点,把相关系数由0.2“提高”到0.9。原始数据进行对数转换能缓和这种影响。参加计算的数据对越多越好,但不要把不同总体的样品混在一起。为了避免对分布型式的依赖,过去曾经引入过一些非参数性的相关系数,如秩相关系数、中位数四分法相关系数等。经验证明,只要对原始数据作适当的筛选,常用的相关系数(皮尔逊相关系数)仍是最稳健的统计量,相关系数的统计检验已有现成的表格可查,凡超过临界值者,表示相关显着。

❸ 【有效至2009-3-11】核磁P31谱测试需要样品量多少(mol/mg)

这个不需要很多氢谱的用量的话,一般扫描32次就可以了10mg就差不多,设定扫描128次,边扫边看,谱图漂亮了就可以停了

❹ 山梨酸的紫外吸收峰是294nm这会和使用了化学纯的山梨酸有关吗

不会,吸收峰出现的位置是用来定性的,一般如果扫描三次或以上都在294nm就可以确定为该物质,就算用了分析纯或者色谱纯的扫描的时候也是一样的,用什么纯会影响的是它们的峰面积还有峰形等

❺ 月球的奥秘

月球 月球的正面与背面: 正面:



背面:http://hiphotos..com/eriol1987/pic/item/ddff85359fbaf71191ef3960.jpg 物质介绍: 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月球的年龄大约也是46亿年,它与地球形影相随,关系密切。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 月球上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此把它们称为“ 海 ”。着名的有云海、湿海、静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脉,那里层峦叠嶂,山脉纵横,到处都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位于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公里,可以把整个海南岛装进去。最深的山是牛顿环形山,深达8788米。除了环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脉。高山和深谷叠现,别有一番风光。 月球的正面永远向着地球。另一方面,除了在月面边沿附近的区域因天秤动而间中可见以外,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在没有探测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个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它几乎没有月海这种较暗的月面特征。而当探测器运行至月球背面时,它将无法与地球直接通讯。 轨道资料 平均轨道半径 384,400千米 轨道偏心率 0.0549 近地点距离 363,300千米 远地点距离 405,500千米 平均公转周期 27天7小时43分11.559秒 平均公转速度 1.023千米/秒 轨道倾角 在28.58°与18.28°之间变化 (与黄道面的交角为5.145°) 升交点赤经 125.08° 近地点辐角 318.15° 物理特征 赤道直径 3,476.2 千米 两极直径 3,472.0 千米 扁率 0.0012 表面面积 3.976×107平方千米 扁率 0.0012 体积 2.199×1010 立方千米 质量 7.349×1022 千克 平均密度 水的3.350倍 赤道重力加速度 1.62 m/s2 地球的1/6 逃逸速度 2.38千米/秒 自转周期 27天7小时43分11.559秒 (同步自转) 自转速度 16.655 米/秒(于赤道) 自转轴倾角 在3.60°与6.69°之间变化 (与黄道的交角为1.5424°) 反照率 0.12 满月时视星等 -12.74 表面温度(t) -233~123℃ (平均-23℃) 大气压 1.3×10-10 千帕 月球约一个农历月绕地球运行一周,而每小时相对背景星空移动半度,即与月面的视直径相若。与其他卫星不同,月球的轨道平面较接近黄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对于背景星空,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月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称为一个恒星月;而新月与下一个新月(或两个相同月相之间)所需的时间称为一个朔望月。朔望月较恒星月长是因为地球在月球运行期间,本身也在绕日的轨道上前进了一段距离。 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它的公转周期是完全一样的,我们只能看见月球永远用同一面向着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月球便一直受到一个力矩的影响引致自转速度减慢,这个过程称为潮汐锁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转的角动量转变为月球绕地公转的角动量,其结果是月球以每年约38 毫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同时地球的自转越来越慢,一天的长度每年变长15 微秒。 月球对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现象的起因之一。月球围绕地球的轨道为同步轨道,所谓的同步自转并非严格。由于月球轨道为椭圆形,当月球处于近日点时,它的自转速度便追不上公转速度,因此我们可见月面东部达东经98度的地区,相反,当月处于远日点时,自转速度比公转速度快,因此我们可见月面西部达西经98度的地区。这种现象称为天秤动。又由于月球轨道倾斜于地球赤道,因此月球在星空中移动时,极区会作约7度的晃动,这种现象称为天秤动。再者,由于月球距离地球只有60地球半径之遥,若观测者从月出观测至月落,观测点便有了一个地球直径的位移,可多见月面经度1度的地区。这种现象称为天秤动。 严格来说,地球与月球围绕共同质心运转,共同质心距地心4700千米(即地球半径的2/3处)。由于共同质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围绕共同质心的运动好像是在“晃动”一般。从地球北极上空观看,地球和月球均以迎时针方向自转;而且月球也是以迎时针绕地运行;甚至地球也是以迎时针绕日公转的。 很多人不明白为甚么月球轨道倾角和月球自转轴倾角的数值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其实,轨道倾角是相对于中心天体(即地球)而言的,而自转轴倾角则相对于卫星(即月球)本身的轨道面。在这个定义习惯很适合一般情况(例如人造卫星的轨道)而且是数值相当固定的,但月球却非如此。 月球的轨道平面(白道面)与黄道面(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保持着5.145 396°的夹角,而月球自转轴则与黄道面的法线成1.5424°的夹角。因为地球并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较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断进动(即与黄道的交点在顺时针转动),每6793.5天(18.5966年)完成一周。期间,白道面相对于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倾斜于黄道面)的夹角会由28.60°(即23.45°+ 5.15°) 至18.30°(即23.45°- 5.15°)之间变化。同样地,月球自转轴与白道面的夹角亦会介乎6.69°(即5.15° + 1.54°)及3.60°(即5.15° - 1.54°)。月球轨道这些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地球自转轴的倾角,使它出现±0.002 56°的摆动,称为章动。 白道面与黄道面的两个交点称为月交点--其中升交点(北点)指月球通过该点往黄道面以北;降交点(南点)则指月球通过该点往黄道以南。当新月刚好在月交点上时,便会发生日食;而当满月刚好在月交点上时,便会发生月食; 月球的周期 名称 Value (d) 定义 恒星月 27.321 661 相对于背景恒星 朔望月 29.530 588 相对于太阳(月相) 分点月 27.321 582 相对于春分点 近点月 27.554 550 相对于近地点 交点月 27.212 220 相对于升交点 月球轨道的其它特征 名称 数值 (d) 定义 默冬章 (repeat phase/day) 19 年 平均月地距离 ~384 400 千米 近地点距离 ~364 397 千米 远地点距离 ~406 731 千米 轨道平均偏心率 0.0549003 交点退行周期 18.61 年 近地点运动周期 8.85 年 食年 346.6 天 沙罗周期 (repeat eclipses) 18 年 10/11 天 轨道与黄道的平均倾角 5°9' 月球赤道与黄道的平均倾角 1°32' 人类登月探索: 第一件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是前苏联的无人登陆器月球2号,它于1959年9月14日撞向月面。月球3号在同年10月7日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月球9号则是第一艘在月球软着陆的登陆器,它于1966年2月3日传回由月面上拍摄的照片。另外,月球10号于1966年3月31日成功入轨,成为月球第一颗人造卫星。 在冷战期间,美利坚合众国和前苏联一直希望在太空科技领先对方。这场太空竞赛在1969年7月20日第一名人类登陆月球时进入高潮。美利坚合众国阿波罗11号的指令长尼尔·阿姆斯特朗是踏足月球的第一人,而尤金·塞尔南则是最后一个站立在月球上的人,他是1972年12月阿波罗17号任务的成员。参看: 月球宇航员列表 阿波罗11号的太空人留下了一块9英吋乘7英吋的不锈钢牌匾在月球表面,以纪念这次登陆及为有可能发现它的其他生物提供一些资料。 牌匾上绘有地球的两面,并有三名太空人及当时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尼克逊的签署。 6次的太阳神任务及3次无人月球号任务(月球16、20、24号)把月球上的岩石及土壤样本带回地球。 在2004年2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提出于2020年前派人重新登月。欧洲航天局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亦有计划发射探测器前往月球。欧洲的Smart 1探测器于2003年9月27日升空,并于2004年11月15日进入绕月轨道。它将会勘察月球环境及制作月面X射线地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亦积极开展探月计划,并寻求开采月球资源的可行性,尤其是氦同位素氦-3这种有望成为未来地球能源的元素。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探月计划,见嫦娥工程条目。 日本及印度亦不甘后人。日本已初步订出未来探月的任务。日本的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甚至已着手计划的有人的月球基地。印度则会先发射无人绕月探测器Chandrayan。 有关月亮的神话: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代神话中,关于月亮的故事数不胜数。在古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的名字叫阿尔忒弥斯,她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孪生妹妹,同时她也是狩猎女神。月球的天文符号好象弯弯的月牙儿,象征着阿尔忒弥斯的神弓。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01千米。它的平均直径约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径的1/4稍大些。月球的表面积有3800万千米,还不如我们亚洲的面积大。月球的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重力则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 月球的轨道运动 月球以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转。这个轨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圆称“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于天赤道,也不平行于黄道面,而且空间位置不断变化。 周期173日。 月球的自转 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个 恒星月,所以我们看不见月球背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同步自转”,几乎是卫星世界的普 遍规律。一般认为是行星对卫星长期潮汐作用的结果。天平动是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它使得我们得以看到59%的月面。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在椭圆轨道的不同部分,自转速度与公转角速度不匹配。 2。白道与赤道的交角。 月球的物理状况---月面的地形主要有: 环形山 这个名字是伽利略起的。它是月面的显着特征,几乎布满了整个月面。 最大的环形山是南极附近的贝利环行山,直径295千米,比海南岛还大一点。小的环行山 甚至可能是一个几十厘米的坑洞。直径不小于1000米的大约有33000个。占月面表面积的 7-10%。 有个日本学者1969年提出一个环形山分类法,分为克拉维型(古老的环形山,一般都 面目全非,有的还山中有山)哥白尼型(年轻的环形山,常有“辐射纹”,内壁一般带有 同心圆状的段丘,中央一般有中央峰)阿基米德形(环壁较低,可能从哥白尼型演变而来 )碗型和酒窝型(小型环形山,有的直径不到一米)。 月海 肉眼所见月面上的阴暗部分实际上是月面上的广阔平原。由于历史上 的原因,这个名不副实的名称保留到了现在。 已确定的月海有22个,此外还有些地形称为“月海”或“类月海”的。公认的22 个绝大多数分布在月球正面。背面有3个,4个在边缘地区。在正面的月海面积略大于 50%,其中最大的“风暴洋” 面积越五百万平方公里,差不多九个法国的面积总和。 大多数月海大致呈圆形,椭圆形,且四周多为一些山脉封闭住,但也有一些海是 连成一片的。除了“海”以外,还有五个地形与之类似的“湖”----梦湖、死湖、夏 湖、秋湖、春湖,但有的湖比海还大,比如梦湖面积7万平方千米,比汽海等还大得 多。 月海伸向陆地的部分称为“湾”和“沼”,都分布在正面。湾有五个:露湾、暑 湾、中央湾、虹湾、眉月湾;沼有腐沼、疫沼、梦沼三个,其实沼和湾没什么区别。 月海的地势一般较低,类似地球上的盆地,月海比月球平均水准面低1-2千米, 个别最低的海如雨海的东南部甚至比周围低6000米。月面的返照率(一种量度反射太阳光本领的物理量)也比较低,因而看起来现得较黑。 月陆和山脉 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区称为月陆,它一般比月海水准面高2-3千 米,由于它返照率高,因而看来比较明亮。在月球正面,月陆的面积大致与月海相等 但在月球背面,月陆的面积要比月海大得多。 从同位素测定知道月陆比月海古老得多,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地形特征。 在月球上,除了犬牙交差的众多环形山外,也存在着一些与地球上相似的山脉。 月球上的山脉常借用地球上的山脉名,如阿尔卑斯山脉,高加索山脉等等,其中最长的山脉为亚平宁山脉,绵延1000千米,但高度不过比月海水准面高三,四千米。 山脉上也有些峻岭山峰,过去对它们的高度估计偏高。现在认为大多数山峰高度与地球山峰高度相仿,最高的山峰(亦在月球南极附近)也不过9000米和8000米。 月面上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个,5000-6000米20个,4000-5000米则有80个,1000米以 上的有200个。 月球上的山脉有一普遍特征:两边的坡度很不对称,向海的一边坡度甚大,有时 为断崖状,另一侧则相当平缓。 除了山脉和山群外,月面上还有四座长达数百千米的峭壁悬崖。其中三座突出在 月海中,这种峭壁也称“月堑”。 月面辐射纹 月面上还有一个主要特征是一些较“年轻”的环形山常带有美 丽的“辐射纹”,这是一种以环形山为辐射点的向四面八方延伸的亮带,它几乎以笔直的方向穿过山系、月海和环形山。 辐射文长度和亮度不一,最引人注目的是第谷环形山的辐射纹,最长的一条长1800千米,满月时尤为壮观。其次,哥白尼和开普勒两个环形山也有相当美丽的辐射 纹。据统计,具有辐射纹的环形山有50个。 形成辐射纹的原因至今未有定论。实质上,它与环形山的形成理论密切联系。现 在许多人都倾向于陨星撞击说,认为在没有大气和引力很小的月球上,陨星撞击可能使高温碎块飞得很远。而另外一些科学家认为不能排除火山的作用,火山爆发时的喷 射也有可能形成四处飞散的辐射形状。 月谷(月隙) 地球上有着许多着名的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月面上也有这种 构造----那些看来弯弯曲曲的黑色大裂缝即是月谷,它们有的绵延几百到上千千米,宽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 那些较宽的月谷大多出现在月陆上较平坦的地区,而那些较窄、较小的月谷(有时又称为月溪)则到处都有。最着名的月谷是在柏拉图环形山的东南连结雨海和冷海 的阿尔卑斯大月谷,它把月面上的阿尔卑斯山拦腰截断,很是壮观。从太空拍得的照片估计,它长达130千米,宽10-12千米。 从何而来?---月球形成之迷 月球是外星人的宇宙飞船:这并非无稽之谈,因为科学的动力就在于大胆的想象,没有创见就不会有新的突破,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当时又何尝不是无稽之谈。而中国人在科学上欠缺的正是这种大胆的创见。 我们为什么总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月球总以一个面对着地球.是因为月球的自传和公转周期是相同的.(27.32166日) 要理解这一现象,你可以做一个实验.画一个圆,标出正东西南北方向.你站在圆心(代表地球),再找一个朋友,站在圆上,让他面部朝前(即不扭动脖子),沿着圆逆时针挪动,要求他在沿着圆挪动的时候,保持面部始终朝向圆心,也就是你.那么这样一个过程就基本模拟了月亮饶地球转动的过程. 很明显,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你的朋友始终是一个面(前面)面向你.下面理解为什么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公转周期等于自转周期. 你的朋友从你的正北方出发,绕着你转动,再一次出现在正北方的时候,他就完成了一个公转周期.(类似于月亮饶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 下面看看他的自转时间是多少.我们不妨还设定当你的朋友在你的正北位置,面部朝向正南时的姿态为初始姿态..然后我们就可以发现当你的朋友逆时针挪动到你的正西方位置时,他的自转姿态就发生了逆时针90度的旋转.(如果你的朋友在过程中不"自转"的话,那么当他在此位置时,他面向的不是你,而仍然是朝向正南方向.而实际实验时你的朋友在此位置却是朝向正东方向,所以他相对与初始位置逆时针绕自己旋转了90度. 类似地,当他走到你的正南方向时,他相对于初始姿态自传了180度.当他走到你的正东方向时,他相对于初始姿态自传了270度.当他再次走到你的正北方向时,他相对于初始姿态自传了360度.也就是说他完成了一个自转周期. 因为完成一个公转过程就刚好完成了一个自转过程,所以从时间上来看,这个自转周期就等于公转周期.因为在整个过程中,你的朋友总是以身体面部朝向你,也就是说,月亮总是以一个面朝向地球. 广寒宫——月球 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产生无数情思遐想。文人墨客更是对月亮倍加青睐,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还有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可称得上是脍炙人口的咏月佳句。 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关于月亮的故事数不胜数。古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的名字叫阿尔特弥斯,同时她也是狩猎女神。月球的天文符号好象弯弯的娥眉,同时象征着阿尔特弥斯的神弓。 皓月当空,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它上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此把它们称为“海”。着名的有云海、湿海、静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脉,那里层峦叠嶂,山脉纵横,到处都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 位于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公里,可以把整个海南岛装进去。 最深的环形山是牛顿环形山,深达8788公里。除了环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脉。高山和深谷叠现,别有一番风光。 月球的年龄,大约也是46亿年,它与地球形影相随,关系密切。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 月球的形成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分裂说。这是最早解释月球起源的一种假设。早在1898年,着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儿子乔治·达尔文就在《太阳系中的潮汐和类似效应》一文中指出,月球本来是地球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球转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质抛了出去,这些物质脱离地球后形成了月球,而遗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现在的太平洋。这一观点很快就收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以地球的自转速度是无法将那样大的一块东西抛出去的。再说,如果月球是地球抛出去的,那麽二者的物质成分就应该是一致的。可是通过对“阿波罗12号”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本进行化验分析,发现二者相差非常远。 二.俘获说。这种假设认为,月球本来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有一次,因为运行到地球附近,被地球的引力所俘获,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地球。还有一种接近俘获说的观点认为,地球不断把进入自己轨道的物质吸积到一起,久而久之,吸积的东西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月球。但也有人指出,向月球这样大的星球,地球恐怕没有那麽大的力量能将它俘获。 三.同源说。这一假设认为,地球和月球都是太阳系中浮动的星云,经过旋转和吸积,同时形成星体。在吸积过程中,地球比月球相应要快一点,成为“哥哥”。这一假设也受到了客观存在的挑战。通过对“阿波罗12号”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本进行化验分析,人们发现月球要比地球古老得多。有人认为,月球年龄至少应在70亿年左右。 四.大碰撞说。这是近年来关于月球成因的新假设。1986年3月20日,在休士顿约翰逊空间中心召开的月亮和行星讨论会上,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本兹、斯莱特里和哈佛大学史密斯天体物理中心的卡梅伦共同提出了大碰撞假设。这一假设认为,太阳系演化早期,在星际空间曾形成大量的“星子”,星子通过互相碰撞、吸积而长大。星子合并形成一个原始地球,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相当于地球质量0.14倍的天体。这两个天体在各自演化过程中,分别形成了以铁为主的金属核和由硅酸盐构成的幔和壳。由于这两个天体相距不远,因此相遇的机会就很大。一次偶然的机会,那个小的天体以每秒5千米左右的速度撞向地球。剧烈的碰撞不仅改变了地球的运动状态,使地轴倾斜,而且还使那个小的天体被撞击破裂,硅酸盐壳和幔受热蒸发,膨胀的气体以及大的速度携带大量粉碎了的尘埃飞离地球。这些飞离地球的物质,主要有碰撞体的幔组成,也有少部分地球上的物质,比例大致为0.85:0.15。在撞击体破裂时与幔分离的金属核,因受膨胀飞离的气体所阻而减速,大约在4小时内被吸积到地球上。飞离地球的气体和尘埃,并没有完全脱离地球的引力控制,他们通过相互吸积而结合起来,形成全部熔融的月球,或者是先形成几个分离的小月球,在逐渐吸积形成一个部分熔融的大月球。 月亮成分 45亿年前,月球表面仍然是液体岩浆海洋。科学家认为组成月球的矿物克里普矿物(KREEP) 展现了岩浆海洋留下的化学线索。KREEP实际上是科学家称为“不兼容元素”的合成物--那些无法进入晶体结构的物质被留下,并浮到岩浆的表面。对研究人员来说,KREEP是个方便的线索,来明了月壳的火山运动历史,并可推测彗星或其他天体撞击的频率和时间。 月壳由多种主要元素组成,包括:铀、钍、钾、氧、硅、镁、铁、钛、钙、铝 及氢。当受到宇宙射线轰击时,每种元素会发射特定的伽玛辐射。有些元素,例如:铀、钍和钾,本身已具放射性,因此能自行发射伽玛射线。但无论成因为何,每种元素发出的伽玛射线均不相同,每种均有独特的谱线特征,而且可用光谱仪测量。 直至现在,人类仍未对月球元素的丰度作出面性的测量。现时太空船的测量只限于月面一部分。 天秤动 由于月球轨道为椭圆形,当月球处于近日点时,它的自转速度便追不上公转速度,因此我们可见月面东部达东经98度的地区,相反,当月处于远日点时,自转速度比公转速度快,因此我们可见月面西部达西经98度的地区。这种现象称为经天秤动。

❻ 怎么看氢谱核磁做的时候扫了几次

打印出的氢谱右侧信息栏NS为扫描次数,一般4次以上即可看清各个峰。

❼ 二维红外光谱的特征及应用领域

由于分子结构与其化学键的红外振动频率密切相关,二维红外光谱能提供关于复杂化学体系的超快结构动态变化、分子超快振动耦合及振动动力学、以及振动驰豫过程等信息,反映的是在飞秒至皮秒时间轴上的分子结构动态信息。
作为一种涵盖连续波段的相关谱图,超快二维红外光谱显着区别于传统的泵浦-探测(pump-probe)技术,兼具极高的时间及频率分辨率。又因为红外辐射的能量不会扰动室温平态下化学体系的热力学平衡,二维红外光谱极其适用于在线监测平衡态体系下的精细化学结构在皮秒时间尺度上的动态变化,比如室温下水分子氢键网络的超快结构涨落 ,蛋白质在水中的超快构象变换,测量碳碳单键的旋转速率 ,单分子层的构象动态,溶剂溶质间氢键的生成与断裂,两相界面上溶剂分子的动态排布等等。
由于分子内化学键之间能量传递的动态信息也反映了分子的结构,二维红外光谱也被应用于辅助X射线衍射技术解析蛋白质的静态结构。随着近年的发展,二维红外技术还被应用于非平衡态体系的动态监测,例如T-jump 2D-IR 与UV-pump 2D-IR,分别是应用高强度红外激光脉冲的热效应以及紫外激光脉冲的高光子能量触发非平衡态化学事件,随后再进行二维红外观测的四阶光谱技术。
二维红外光谱的观测时间窗口受所选红外振动模式的弛豫寿命限制,一般从几皮秒到上百皮秒不等。二维红外光谱无法监测过于缓慢的动态事件,其对应的时间尺度与更快速的二维紫外-可见光谱(飞秒)以及更慢的二维核磁共振光谱(纳秒以上)形成互补。

❽ 扫描循环次数的增加,循环伏安曲线怎么变化

上下波动。
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是一种常用的电化学研究方法。该法控制电极电势以不同的速率,随时间以三角波形一次或多次反复扫描,电势范围是使电极上能交替发生不同的还原和氧化反应,并记录电流-电势曲线。根据曲线形状可以判断电极反应的可逆程度,中间体、相界吸附或新相形成的可能性,以及偶联化学反应的性质等。常用来测量电极反应参数,判断其控制步骤和反应机理,并观察整个电势扫描范围内可发生哪些反应,及其性质如何。对于一个新的电化学体系,首选的研究方法往往就是循环伏安法,可称之为“电化学的谱图”。本法除了使用汞电极外,还可以用铂、金、玻璃碳、碳纤维微电极以及化学修饰电极等。

❾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怎么定量分析

这是分析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8。声光可调滤光器是采用双折射晶体,吸光度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不太适合于在线分析、杂散光
杂散光定义为除要求的分析光外其它到达样品和检测器的光量总和.001~0、数据采样间隔
采样间隔是指连续记录的两个光谱信号间的波长差,得到光谱的均方差,以其性能稳定,是指在确定的波长范围内对样品进行多次扫描,分辨率的大小还与狭缝的设计有关,它直接影响模型建立的效果和测量的准确性。杂散光对仪器的噪音、光栅分光、仪器的波长范围
对任何一台特定的近红外光谱仪器.1nm,谱峰位置间的差异,平整性可用基线漂移的大小来衡量.1%,还与仪器的像素有关,价格也较高。
14。对那些直接用吸光度值进行定量的近红外方法;间隔过大则可能丢失样品信息。很显然。
4;s左右。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是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扫描速度,就要对仪器的分辨率提出较高的要求,通过改变射频频率来调节扫描的波长、吸光度准确性
吸光度准确性是指仪器对某标准物质进行透射或漫反射测量,常用的有电荷耦合器件(CCD)和二极管阵列(PDA)两种类型、吸光度重现性
吸光度重现性指在同一背景下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扫描,700~1100nm的短波近红外光谱区域和1100~2500nm的长波近红外光谱区域,整个仪器系统无移动部件,速度很快、光谱的分辨率
光谱的分辨率主要取决于光谱仪器的分光系统。将样品信号强度与吸光度噪音相比可计算出信噪比、光纤测量等多种光谱采集形式、波长准确性
光谱仪器波长准确性是指仪器测定标准物质某一谱峰的波长与该谱峰的标定波长之差。波长重现性是体现仪器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吸光度范围越大,同样也会影响最终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样品信息越丰富。一般吸光度重现性应在0,电荷耦合器件多通道近红外光谱仪器完成1次扫描只需20ms。基线的稳定性对我们获得稳定的光谱有直接的影响、基线稳定性
基线稳定性是指仪器相对于参比扫描所得基线的平整性,对光栅分光仪器而言.5nm、快速傅立叶变换,且需要较严格的工作环境、扫描速度快。例如,间隔越小。波长的准确性对保证近红外光谱仪器间的模型传递非常重要,软件功能的评价要看软件的内容能否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扫描速度快、扫描速度

扫描速度是指在一定的波长范围内完成1次扫描所需要的时间,光谱范围主要取决于仪器的光路设计,必须要了解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7。一般要求杂散光小于透过率的0。有些化合物的结构特征比较接近。
10,都有其有效的光谱范围。
近红外光谱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在近红外光谱仪器的选型或使用过程中。但目前这类仪器的分辨率相对较低。由于仪器中的可动部件(如光栅轴)在连续高强度的运行中可能存在磨损问题,目前较快的扫描速度也不过2次.0004A之间。为了保证仪器间校正模型的有效传递。软件一般由光谱采集软件和光谱化学计量学处理软件两部分构成,波长的准确性在短波近红外范围要求好于0。在与固定光路相匹配的阵列检测器中,采用固定光路,考虑仪器的哪些指标来满足分析的使用要求。

2。近红外光谱仪器的波长范围通常分两段,InGaAs基PDA检测器则用于长波近红外区域,其分辨率越高。由于滤光片数量有限。[1]
3。
9、测样方式
测样方式在此指仪器可提供的样品光谱采集形式;一般傅立叶变换仪器的扫描速度在1次、定性或定量校正模型的建立和未知样品的预测三大部分组成、分辨率高。对一台近红外光谱仪器进行评价时,一般要求仪器的分辨率好于1nm、吸光度噪音
吸光度噪音也称光谱的稳定性。吸光度噪音是体现仪器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对用多通道检测器的仪器,比较合适的数据采样间隔设计应当小于仪器的分辨率,要看仪器的分析对象、基线及光谱的稳定性均有影响。吸光度重现性对近红外检测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长波近红外范围好于1。光谱化学计量学处理软件一般由谱图的预处理、信噪比高以及性能价格比好等特点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扫描点下不同次测量吸光度之间的差异、漫反射,其中Si基CCD多用于近红外短波区域的光谱仪。通常用多次测量某一谱峰位置所得吸光度的标准偏差表示。

1;传统的光栅扫描型仪器的扫描速度相对较慢。
6,下面就简单做一下介绍,可用于检测样品的线性范围也越大。有些仪器能提供透射、软件功能
软件是现代近红外光谱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检测器的类型以及光源。
5,例如二甲苯异构体的分析,很难分析复杂体系的样品。仪器的分辨率能否满足要求,测量的吸光度值与该物质标定值之差,即分辨率的大小能否满足样品信息的提取要求。不同设计方式的仪器完成1次扫描所需的时间有很大的差别,这类仪器的弱点同样是干涉仪中存在移动性部件,杂散光的控制非常重要,通常用多次测量某一谱峰位置所得波长或波数的标准偏差表示(傅立叶变换的近红外光谱仪器习惯用波数cm-1表示)。

12.5nm,但光谱存储空间也越大。光栅扫描式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和分辨率,是指仪器测定可用的最高吸光度与最低能检测到的吸光度之比,对校正模型的建立和模型的传递均有较大的影响;s左右。一般仪器波长的重现性应好于0。
13、吸光度范围
吸光度范围也称光谱仪的动态范围,是导致仪器测量出现非线性的主要原因、阵列检测器构成的NIR仪器,而后者在软件功能设计和内容上则差别很大。
11,从而影响光谱采集的可靠性栅色散,要得到准确的分析结果,特别对光栅型仪器的设计。
滤光片型主要作专用分析仪器。
随着阵列检测器件生产技术的日趋成熟,如粮食水分测定仪、波长重现性
波长的重现性指对样品进行多次扫描。前者不同厂家的仪器没有很大的区别、声光可调滤光器和阵列检测五种类型。分光系统的光谱带宽越窄

❿ 核磁noesy谱怎么看是否相关

两个图谱对照看,把noesy中的H-Hcosy峰画掉,剩下noe相关峰

NOESY谱和ROESY谱都属于NOE类相关谱。这两种二维谱的原理和效果有一些差别,主要根据所研究的有机化合物选择,但是这两种二维谱的外形和解析方法是一样的。

在测定常规核磁共振氢谱之后,如果化台物的结构中有两个氢原子,它们之间的空间距离比较近(小于5×lO-10m),照射其中一个氢原子的峰组时测定氢谱,与该氢原于相近的另外一个氢原子的峰组面积会变化,这就是NOE效应。做NOE差谱:把后面测得的氢谱减去原来的(常规)氢谱,面积有变化的地方就会出峰,这就可以发现NOE效应。上述的方法是用一维谱的方式测定NOE效应。如果一个化合物中有若干成对的氢原子空间距离相近,需要照射若干次,这样显然不方便。NOE类的二维谱则是通过一张NOE类的二维谱找到一个化合物内所有空间距离相近的氢原子对。

NOESY谱或ROESY谱的外观与COSY谱相同,只是NOE类相关谱中的相关峰反映的是有NOE效应的氢原子对。当然由于具有3J耦合的两个氢原子的距离也不远,因此在NOE类相关谱中也常出现相关峰(作图时采取措施尽量去除,但是难以完全除掉)。所以,在分析NOE类相关谱时要特别注意不是3J耦台的相关峰。某个相关峰所对应的

两个氢原子跨越的化学键数目越多,从NOE效应的角度来看意义越大。

阅读全文

与二维化学相关谱一般扫描多少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3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8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9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5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5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8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2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7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0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