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化学知识 > 环境化学污染在人体内如何转归

环境化学污染在人体内如何转归

发布时间:2022-05-12 09:59:04

A. 化学之保护环境

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有四大要素: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界。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利用,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在工业发展带给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能源结构的变化,化学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化肥农药的利用又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断的危害人类健康,阻碍了工农业及科技的发展。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保护好自然环境,所以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环境化学主要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存在、转化、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化学的原理和方法。它是化学科学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也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的划分,环境化学的研究主要包括环境分析化学,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化学,污染生态化学,污染控制化学等四部分内容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了一定的化学知识。 大气污染主要是指大气的化学性污染。大气中化学性污染物的种类很多,对人体危害严重的多达几十种。我国的大气污染属于煤炭型污染。主要的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此外,还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这些污染物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内,不经过肝脏的解毒作用,直接由血液运输到全身。所以,大气的化学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很大。这种危害可以分为慢性中毒、急性中毒和致癌作用三种。 河流、湖泊等水体被污染后,对人体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危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饮用污染的水和食用污水中的生物,能使人中毒,甚至死亡。第二,被人畜粪便和生活垃圾污染了的水体,能够引起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以及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疾病。第三,一些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 建立绿色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的观点出发,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化学,从而使我们对环境的治理可以从治标转向治本。为此,工业、农业、日常生活等采用无毒、无害并可循环使用的物料,化学反应的绿色化,是从“本”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
绿色化学又称绿色技术、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即是用化学及其它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除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 化学可以粗略地看作是研究从一种物质向另一种物质转化的科学。传统的化学虽然可以得到人类需要的新物质,但是在许多场合中却既未有效地利用资源,又产生大量排放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绿色化学则是更高层次的化学,它的主要特点是“原子经济性”,即在获得物质的转化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料原子,实现“零排放”,因此既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又不产生污染。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的转变可以看作是化学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绿色化学可以变废为宝,可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在此给大家提几条建议: 1 采用无毒、无害并可循环使用的新物料
1.1 原料选择
工业化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许多新物料,它们在不断改善人类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大量生活废物,使人类的生活环境迅速恶化。为了既不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又不破坏环境,我们必须研制并采用对环境无毒无害又可循环使用的新物料。
1.2 溶剂的选择
大量的与化学制造相关的污染问题不仅来源于原料和产品,而且源自在其制造过程中使用的物质。最常见的是在反应介质,分离和配方中所用的溶剂。在传统的有机反应中,有机溶剂是最常用的反应介质,这主要是因为它们能较好地溶解有机化合物。但有机溶剂的毒性和难以回收又使之成为对环境有害的因素。因此,在无溶剂存在下进行的有机反应,用水作反应介质,以及超临界流体作反应介质或萃取溶剂将成为发展洁净合成的重要途径。

B. 环境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如何转归

1进入人体
2一部分定居人体 另外的坐大便公交或者尿尿航班闪人

C. 分析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致癌作用

生命是以蛋白质的方式生存着,并以新陈代谢的特殊形式运动着。因此,从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可以看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恩格斯早就指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和它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不断新陈代谢,而且这种新陈代谢一停止,生命就随之停止,结果便是蛋白质的分解。”
人体通过新陈代谢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物质的基本单元是化学元素。人体各种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与地壳中各种化学元素含量相适应。例如,人体血液中的60多种化学元素含量和岩石中这些元素的含量有明显的相关性(图5-1)。从这里可以看出化学元素是把人和环境联系起来的基本因素。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人体总是从内部调节自己的适应性来与不断变化的地壳物质保持平衡关系。

环境污染使某些化学物质突然地增加和出现了环境中本来没有的合成化学物质,破坏了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因而引起机体疾病,甚至死亡。
在正常环境中,环境中的物质与人体之间保持动态平衡,使人类得以正常地生长、发育,从事生产劳动,并能使人们在积极劳动之后,迅速解除疲劳,激发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相反,环境中废气、废水和废渣、噪声等,常常使人们发生中毒,或者感到厌烦,难以忍受,注意力不易集中,容易疲劳和激动,工作效率降低,患病率上升。空气、水、土壤与食物是环境中的四大要素,都是人类和各种生物不可缺少的物质。环境污染首先影响到这些要素,并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人体各系统和器官之间是密切联系着的统一体。人体各种生理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对环境的变化是适应的。如解毒和代谢功能往往能使人体与环境达到统一。但是,这些功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大量工业“三废”、农药等毒物进入环境,并通过各种途径侵入人体,当超过了人体所能忍受的限度时,就会引起中毒,导致疾病和死亡。某些元素在自然界含量过高或偏低,会造成一些地方病。有毒物质通过呼吸、饮水、食物等直接或间接地进入人体会造成疾病,影响遗传甚至危及生命。
由此可见,人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在地球的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统一关系。
当前环境医学正在迅速发展,除了研究毒物引起的急性和慢性中毒外,还要注意毒物造成人体的潜在性危害,如引起致畸、致癌和致突 变等。至于环境污染是否会影响人体生理功能,缩短人的寿命等问题,也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和研究。
研究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首先要了解毒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它是怎样进入人体的?它在人体中正常的“本底”值应当是多少?它在人体内的吸收、生物转化、蓄积、代谢、解毒和排泄等过程又是如何进行的?它是否会影响胚胎发育或引起畸胎?会不会产生致突变作用?是否有致癌作用?对后代影响如何?总之,这是一项新的工作,要求我们全面地研究,以便取得丰富的科学资料。我们必须认真地研究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早发现问题,提出预防措施。同时,也要看到,环境中有毒污染物的毒性是相对的,它和人体的关系是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并不是任何微量的污染物质都对人体有害,只有含量超过一定范围时,才能引起人体的病理反应,表现出器官功能障碍或减退,以及患病和死亡。人体与有毒污染物质之间都有一个有毒物质的“量变”逐渐引起人体生理机能“质变”的过程。因此,有些环境污染物质对人体的危害并不立即就显露出来,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才引起严重的“公害病”。有的有毒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在当代不立即表现出来,而要在第二代或第三代才发病,我们必须通过各种环境监测手段,及早发现化学毒物对遗传的影响,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一、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
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入大气、水、土壤中,并引起环境污染或导致环境破坏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当前主要的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性污染物
工业生产所形成的“三废”,如果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即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去,就可能造成污染。工业“三废”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见第五章的附表。
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的农药(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造成了农作物、畜产品及野生生物中农药残留;空气、水、土壤也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2.生活性污染物
粪便、垃圾、污水等生活废弃物的处理不当,也是污染空气、水、土壤及其孳生蚊蝇的重要原因。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垃圾的数量大幅度上升,垃圾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如生活垃圾中增加了塑料及其他高分子化合物等成分,使无害化处理增加了很大困难。粪便可用作肥料,但如果无害化处理不当,也可造成某些疾病的传播。
3.放射性污染物
对环境造成放射性的人为污染源主要是核能工业排放的放射性废弃物,医用及工农业用放射源,以及核武器生产及试验所排放出来的废弃物和飘尘。目前,医用放射源占人为污染源的很大一部分,必须注意加以控制。放射性物质的污染波及到空气、河流或海洋水域、土壤以及食品等,可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形成内照射源;医用放射源或工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放射源还可使人体处于局部的或全身的外照射中。
二、环境污染的特征
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污染物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三类: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及生物性因素。其中以化学性因素最为重要。当这些有害因素进入大气、水、土壤中,并且种类和数量超过了正常变动范围时,就可以对人体产生危害。
从影响人体健康的角度来看,环境污染一般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影响范围大
环境污染涉及的地区广、人口多,而且接触的污染对象,除从事工矿企业的健康的青壮年外也包括老、弱、病、幼,甚至胎儿。
2.作用时间长
接触者长时间不断地暴露在被污染的环境中,每天可达24小时。
3.污染情况复杂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受到大气、水体等的稀释,一般浓度往往很低。污染物浓度虽低,但由于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种类繁多,它们不但可通过生物或理化作用发生转化、代谢、降解和富集,从而改变其原有的性状和浓度,产生不同的危害作用,而且多种污染物可同时作用于人体,往往产生复杂的联合作用。如有的是相加作用,即两种污染物的毒性作用近似,作用于同一受体,而且其中一种污染物可按一定比例为另一种污染物所代替;有的是独立作用,即联合污染物中每一污染物对机体作用的途径、方式和部位均有不同,各自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也互不相关,联合污染物的总效应不是各污染物的毒性相加,而仅是各污染物单独效应的累积;也有的是拮抗作用或协同作用,即两种污染物联合作用时,一种污染物能减弱或加强另外一种污染物的毒性。
此外,还有污染容易、治理难的特点。环境一旦被污染,要想恢复原状,不但费力大,代价高,而且难以奏效,甚至还有重新污染的可能。有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和难以降解的有机氯农药,污染土壤后,能在土壤中长期残留,短期内很难消除,处理起来十分困难。

三、致病因素和人体调节功能

人类环境的任何异常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但是,人类具有调节自己的生理功能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这种适应环境变化的正常生理调节功能,是人类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如果环境的异常变化不超过一定限度,人体是可以适应的。如人体可以通过体温调节来适应环境中气象条件的变化;通过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适应高山缺氧环境等。如果环境的异常变化超出人类正常生理调节的限度,则可能引起人体某些功能和结构发生异常,甚至造成病理性的变化。这种能使人体发生病理变化的环境因素,称为环境致病因素。人类的疾病,多数是由生物的、物理的和化学的致病因素所引起。造成环境污染的物质,如有毒气体、重金属、农药、化肥以及其他有机及无机的化合物,这些都是化学性因素;还有的是生物性因素,如细菌、病菌、虫卵等;也有的是物理性因素,如噪声和振动、放射性物质的辐射作用、冷却水造成的热污染等。这些因素和反应达到一定程度,都可以成为致病因素。在环境致病因素中环境污染又占最重要的位置。仅以人类肿瘤为例,根据大量资料统计分析,人类肿瘤病因大 部分与环境污染直接有关,有人甚至估计与环境化学污染物有关的肿瘤至少占90%以上。
疾病是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功能、代谢及形态上发生病理变化的一个过程,这些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才表现出疾病的特殊临床症状和体征。人体对致病因素引起的功能损害有一定的代偿能力,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有些变化是属于代偿性的,有些变化则属于损伤,二者同时存在。当代偿过程相对较强时,机体还可能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暂不出现疾病的临床症状,这时如果致病因素停止作用,机体便向恢复健康的方向发展。但代偿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致病因素继续作用,代偿功能逐渐发生障碍,机体则以病理变化的形式反应,从而表现出各种疾病所特有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过程可用图4-2概括表示。
疾病的发生发展一般可分为潜伏期(无临床表现)、前驱期(有轻微的一般不适)、临床症状明显期(出现某疾病的典型症状)、转归期(恢复健康或恶化死亡)。在急性中毒的情况下,疾病的前两期可以很短,会很快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在致病因素(如某些化学物质)的微量长期作用下,疾病的前两期可以相当长,病人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看上去是健康的。但是在致病因素继续作用下终将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而且这种人对其他的致病因素(如细菌、病毒等)的抵抗能力减弱,所以这种人是处于潜伏期或处于代偿状态。暂未出现临床症状而实际上已受某种危害程度损伤的“病人”,不能认为是“健康”的人,而应看作是处于“疾病”的早期(临床前期或亚临床状态)。因此,从预防医学的观点来看,不能以人体是否出现疾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来评价有无环境污染及其严重程度,而应当观察多种环境因素对人体正常生理及生化功能的作用,及早地发现临床前期的变化。所以,在评价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 响时,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是否引起急性中毒。
2.是否引起慢性中毒。
3.有无致癌、致畸及致突变作用。
4.是否引起寿命的缩短。
5.是否引起生理、生化的变化。
四、环境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归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极其复杂的。化学污染物质在人体内迁移、转化过程也相当复杂。以环境污染中最常见的化学污染物而言,其在人体内的转归(图4-3)大致可概括如下:
1.毒物的侵入和吸收
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侵入人体,也可经皮肤或其他途径侵入。
空气中的气态毒物或悬浮的颗粒物质,经呼吸道进入人体。从鼻咽腔至肺泡,整个呼吸道各部分,由于结构不同,对毒物的吸收也不同。愈入深部,面积愈大,停留时间愈长,呼吸量愈大。肺部富有毛细血管,人肺泡总面积达90平方米。毒物由肺部吸收速度极快,仅次于静脉注射,环境毒物能否随空气进入肺泡,这和它的颗粒大小及水溶性有关。能达到肺泡的颗粒物质,其直径一般不超过3微米,而直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质,大部分被粘附在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粘膜管上。水溶性较大的气态毒物,如氯气、二氧化硫,为上呼吸道粘膜所溶解而刺激上呼吸道,极少进入肺泡。而水溶性较小的气态毒物,如二氧化氮,则绝大部分能达到肺泡。
水和土壤中的有毒物质,主要是通过饮用水和食物经消化道被人体吸收。整个消化道都有吸收作用,但以小肠较为重要。
2.毒物的分布和蓄积
毒物经上述途径吸收后,由血液分布到人体各组织,不同的毒物在人体各组织的分布情况不同。毒物长期隐藏在组织内,其量又可逐渐积累,这种现象叫做蓄积。如铅蓄积在骨内,DDT蓄积在脂肪组织内。蓄积在某些情况下(如毒物蓄积部位不同)具有某种保护作用,但同时仍是一种潜在的危险。
除很少一部分水溶性强、分子量极小的毒物可以原形被排出外,绝大部分毒物都要经过某些酶的代谢(或转化),从而改变其毒性,增强其水溶性而易于排泄。毒物在体内的这种代谢转化过程,叫生物转化作用。肝脏、肾脏、胃肠等器官对各种毒物都有生物转化功能,其中以肝脏最为重要。毒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氧化还原和水解,这一代谢过程主要与混合功能氧化酶系有关,它具有多种外源性物质(包括化学致癌物、药物、杀虫剂)和内源性物质(激素、脂肪酸)的催化作用,能使这些物质羟化、去甲基化、脱氨基化、氧化等等,所以又称非特异性药物代谢酶系,第二步是结合反应,一般通过一步或两步反应,原属活性的物质就可能转化为惰性物质而起解毒作用,但也有惰性物质转化为活性物质而增加其毒性的,如农药1605在体内氧化成1600,其毒性就增大。
3.毒物的排泄
各种毒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后排出体外。排泄途径主要有肾脏、消化道和呼吸道。少量可随汗液、乳汁、唾液等各种分泌液排出。也有的在皮肤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到达毛发而离开机体。能够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的毒物,可以影响胎儿的发育和产生先天性中毒及畸胎。毒物在排出过程中,可在排出的器官造成继发性损害,成为中毒表现的一部分。
机体除了通过上述蓄积、代谢和排泄的三种方式来改变毒物的毒性外,机体还有一系列的适应和耐受机制。一般说来,机体对毒物的反应,大致有四个阶段:机能失调的初期阶段;生理性适应阶段;有代偿机能的亚临床变化阶段;丧失代偿机能的病态阶段。如在接触高浓度有机磷农药时,当血液胆碱酯酶活性稍低于机体的代偿功能时,可能不出现症状;当血液胆碱酯酶活性下降到均值(在一般情况下,以健康人胆碱酯酶活性平均值作为100%)时,常可很快出现轻度中毒症状,降到均值30—40%时,症状就相当严重,甚至引起死亡。而长期少量接触有机磷农药所引起的慢性中毒,使体内胆碱酯酶活性下降的程度与中毒症状间往往不成比例,有时胆碱酯酶活性虽仅为均值的5%,但却无任何症状。而且,当某毒物污染环境作用于人群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样的出现毒性反应、发病或者死亡,而是出现一种“金字塔”式的分布(图4-4),这主要是与个体对有害因素的敏感性不同有关。作为环境医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早发现亚临床期生理、生化的变化和保护敏感人群。
五、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
污染物对人体危害的性质和程度与以下因素有关:
1.剂量
剂量与危害的关系有以下几种情况:
(1)对于人体非必需元素、有毒元素或生物体内尚未检出的某些?? 元素:由环境污染而进入人体的剂量达至一定程度,即可引起异常反应,甚至进一步发展成疾病。对于这一类元素主要是研究制定其最高允许限量的问题,即环境中的最高允许浓度,人体的最高允许负荷量等。

D. 简述环境污染物在人体内迁移转化过程

大气中SO2过多,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大气中SO2主要有三个来源:化石燃料的燃烧、火山爆发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在自然状态下,大气中的S02,一部分被绿色植物吸收;一部分则与大气中的水结合,形成H2S04,随降水落入土壤或水体中,以硫酸盐的形式被植物的根系吸收,转变成蛋白质等有机物,进而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动植物的遗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能将硫元素释放到土壤或大气中,这样就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回路.但是,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的SO2排放到大气中,远远超出了生物圈的自动净化能力,因而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并使许多地区出现酸雨.酸雨素有“空中死神”之称.它可以使水体酸化,从而使鱼类的生殖和发育受到严重影响:它会直接伤害植物的芽和叶,影响植物的生长.
其中的有害成分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会发生浸出,含有害成分的浸出液可通过地面水、地下水、大气和土壤等环境介质直接或间接被人体吸收,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E. 人体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和排泄途径有哪些

人体对环境的污染物有以下几种途径:
1)空气中污染物的吸入,经肺吸入有:细微颗粒,二氧化硫等化学污染物。细菌,病毒等空气传播物
2)皮肤吸收:有大部分为化学物质
3)黏膜吸收:鼻腔黏膜虽有鼻毛的保护但也常吸收一些化学物质
排泄一般有两种途径
1)在体内代谢后从肾排出
2)经皮肤汗腺排除,呼吸道排除

F. 环境污染问题如何解决的论文

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有四大要素: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界。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利用,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在工业发展带给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能源结构的 环境化学主要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存在、转化、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化学的原理和方法。它是化学科学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也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的划分,环境化学的研究主要包括环境分析化学,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化学,污染生态化学,污染控制化学等四部分内容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了一定的化学知识。 大气污染主要是指大气的化学性污染。大气中化学性污染物的种类很多,对人体危害严重的多达几十种。我国的大气污染属于煤炭型污染。主要的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此外,还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这些污染物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内,不经过肝脏的解毒作用,直接由血液运输到全身。所以,大气的化学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很大。这种危害可以分为慢性中毒、急性中毒和致癌作用三种。 河流、湖泊等水体被污染后,对人体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危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饮用污染的水和食用污水中的生物,能使人中毒,甚至死亡。第二,被人畜粪便和生活垃圾污染了的水体,能够引起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以及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疾病。第三,一些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 建立绿色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的观点出发,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化学,从而使我们对环境的治理可以从治标转向治本。为此,工业、农业、日常生活等采用无毒、无害并可循环使用的物料,化学反应的绿色化,是从“本”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
绿色化学又称绿色技术、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即是用化学及其它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除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 化学可以粗略地看作是研究从一种物质向另一种物质转化的科学。传统的化学虽然可以得到人类需要的新物质,但是在许多场合中却既未有效地利用资源,又产生大量排放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绿色化学则是更高层次的化学,它的主要特点是“原子经济性”,即在获得物质的转化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料原子,实现“零排放”,因此既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又不产生污染。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的转变可以看作是化学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绿色化学可以变废为宝,可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在此给大家提几条建议: 1 采用无毒、无害并可循环使用的新物料
1.1 原料选择
工业化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许多新物料,它们在不断改善人类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大量生活废物,使人类的生活环境迅速恶化。为了既不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又不破坏环境,我们必须研制并采用对环境无毒无害又可循环使用的新物料。
1.2 溶剂的选择
大量的与化学制造相关的污染问题不仅来源于原料和产品,而且源自在其制造过程中使用的物质。最常见的是在反应介质,分离和配方中所用的溶剂。在传统的有机反应中,有机溶剂是最常用的反应介质,这主要是因为它们能较好地溶解有机化合物。但有机溶剂的毒性和难以回收又使之成为对环境有害的因素。因此,在无溶剂存在下进行的有机反应,用水作反应介质,以及超临界流体作反应介质或萃取溶剂将成为发展洁净合成的重要途径。

G. 你好,我也姓景,我想请问你,细胞没环境污染后会变成什么样子,简单地说就是多了什么或少了什么,那部分

细胞被环境污染后,会发生结构或功能的改变,进而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具体对细胞有什么影响,不好说,具体要看污染物的性质。有时可能细胞结构没有变化,但是功能变了,如细胞膜没有坏,但它的透性的变了,功能就了,就会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

可以看看下面的资料

环境污染对人体的作用 1.污染生态化学 (1)污染生态化学的概念。污染生态化学是环境污染化学的分支学科,是研究污染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产生牛态效应的牛物化学过程的科学。因此,污染生态化学涉及环境化学及环境化学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及其相关的生物化学基础理论。污染生态化学中产生生态效应的主体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生物。很多生物是多细胞复合体系,细胞是生物机体的结构单元和功能单位,细胞代谢是一切生命的基础,是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信息代谢的场所。细胞从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经过氧化还原、水解合成、异构化等生物化学反应,产生种类繁多的代谢中间产物,细胞利用其产生的营养物质,井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合成并构建自身有序的组织结构,进行复杂的生命活动。
(2)污染生态化学的分子基础。细胞代谢是一个酶促反应过程。酶催化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和易于失去活性的基本特点。两通常还是…“些化学污染物作用的靶分子,一些化学污染物抑制酶的生物活性,破坏生物体内酶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细胞有序的代谢过程受阻,出现细胞代谢异常,可见酶对细胞的代谢发挥关键性的作用。生物体内的DNA是生物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遗传信息以密码的形式储存在I)NA分子个,因此,核酸是信息分子,烷化核酸碱基是代谢信息分子之一。代谢信息分子是研究细胞信息代谢的切入点c,代谢信息分子可以是无机化学分子、有机化学分子和核酸碱基等。环境中的化学污染物作用于生态系统,产:蛙小念效应,从宏观生态系统和微观细胞信息代谢两方面来研究环境污染物的化学过程、对以通过代谢信息分子传递细胞代谢的基本信息,表达环境污染在宏观环境的化学过程和微观细胞生化效应中的本质。同时代谢信息分子从另一方面表达了环境化学物质的结构与活性以及与酶的相关作用‘, (3)烷化核酸碱基代谢信息分子与化学污染物。代谢信息分子表达丁污染生态化学和生物信息代谢相:互关系的实质。对生物信息代谢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以代谢信息分子为小化参数,研究环境沁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效应以及变化趋势的动态关系,将污染物在避观环境和微观细胞中的化学过程相对统一起来,为恬染物的少态效应和少态毒理学的研究,外辟一条新思路和新途径。
米并(a)花是大’天环境中的典型活染物。苯并(a)改在细胞内经氧化、代谢、活化后‘勺细胞色素N50间工酶作用,形成不稳定的中间体,并:立即分解成能与DNA以及其他细胞大分子反应的亲电烷化剂,这种亲电烷化剂与DNA碱基上的氮和氧的亲核中心部位反应,也容易于与鸟膘吟碱越7伦t:氮的中心部位反应,形成DNA加合物BP—DNA[benm(a)pyl2ne—DNAl和吁DE—0门A[比删(a)pyl2ncdi01epx比—DNA]。它们在DNA烷基转移酶等酶的催化下发生脱膘吟化什:用,释放烷比核酸碱基代谢信息分子7。By乌漂吟(7。B门九a)和7—535)DE乌膘吟(7。B凹EGua)。因此,通过测定7—BPl3ua和7。BPDEGua便可以获取苯并(a)茁在细胞内的生化反应所产生的生物代谢信息。从理论上讲,所有其他环境化学污染物,若能在细胞内代谢活化为亲电的烷化剂,都可以形成相应的烷化核酸碱基代谢信息分子。例如,甲基烷化剂与腺膘吟和乌膘吟作用,形成3—甲基腺膘吟和7。甲基鸟膘吟代谢信息分子等。
2.环境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归 环境污染对人体降的影响是极其复杂的。环境污染中的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归大致如下。
(1)化学污染物的侵入和吸收。化学污染物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侵人人体,也可经皮肤或其他途径侵入。空气中的气态化学污染物或悬浮的颗粒物,经呼吸道进人人体。水和土壤中的化学污染物,主要是通过饮用水和食物经消化道被人体吸收‘。
(2)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分布、蓄积和代谢。化学污染物经上述途径吸收后,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人体各组织中,不同的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各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不同。化学污染物长期隐藏在组织内,并逐渐积累的现象叫作蓄积。如铅蓄积在骨镐内,D叮蓄积在脂肪组织内等。除很少一部分水溶性强、分子量极小的化学污染物可以以原形被排出外,绝大部分化学污染物需要经过酶促反应(或转化)改变毒性,增强其水溶性再进行排泄。化学污染物在体内的这种代谢转化过程,叫生物转化作用。肝脏、肾脏、胃肠等器官对各种化学污染物都有生物转化功能,其中以肝脏最为重要。化学污染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氧化还原和水解,这一代谢过程主要与氧化酶有关,它能够对多种外源性物质(包括化学致癌物、药物、杀虫剂)和内源性物质(激素、脂肪酸)进行催化,能使这些物质经化、去甲基化、脱氨基化、氧化等;第二步是结合反应,一般通过一步或两步反应,原属活性的物质就可能转化为惰性物质而起解毒作用,但也有些惰性物质转化为活性物质而增强其毒性的‘,如农药1肋在体内氧化成1枷,其毒性就增强。
(3)化学污染物的排泄。各种化学污染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后排出体外。主要通过肾脏、消化道和呼吸道排除.少景可随汗液、乳汁、唾液等各种分泌液排出,也有的在皮肤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到达毛发而离开肌体,有的化学污染物还能够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从而影响胎儿的发育,产:小光天性中毒及畸胎。化学活染物在排出过程中,可在排出的器官造成继发性损害,成为中毒表现的一部分。
肌体除了通过上述蓄积、代谢和排泄三种方式来改变化学污染物的毒性外,还有一系列的适J、迂和耐受机制。一般说来,肌体对化学污染物的反应,大致有四个阶段:肌体失调的初期阶段;生理性适应阶段;有代偿机能的亚临床变化阶段;丧失代偿机能的病态阶段。如在接触高浓度有机磷农药时,当血液胆碱酯酶活性稍低于机体的代偿功能时,可能不出现症状。当血液胆碱配酶活性下降到均伍(在一般情况下,以降人胆碱酪酶活性平均值作为100%)时,便很快出现轻度中毒症状,其酶活性降到均值30%—40%时,症状就相当严重,提至引起死亡。而长期少量接触有机磷农药引起慢性中毒时,体内胆碱酯酶活性下降的程度’尹f1毒症状间往往不成比例,有时胆碱酯酶活性虽然仅为均值的5%,似却无任何症状。确莱化学性污染物污染环境并作用于人群时,并不是所食的人都会同样出现中毒反应、发病或者死亡,而是出现一种“金字培”式的分布,这主要是—与个体对有害因素的敏感性不同有关。及早发现环境污染,减少环境污染危害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尽早发现亚临床期生理、生化的变化和保护敏感人群。

H. 环境污染有哪些对人类有什么影响

环境污染按照不同的要素来分,有以下几种类型。

1、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噪(音)声污染、农药污染、辐射污染、热污染。

2、按属性分:显性污染,隐性污染。

3、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4、按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电磁波污染等)固体废物污染、液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

I. 从环境化学角度描述铅在水环境中有哪些迁移转化行为

谈重金属铅在水体中的迁移与转化特征

一,前言
铅是一种重金属,由铅组成的盐类大部分是不溶于水的,当水体中铅的浓度达到一定范围时就会对人体、渔业、农业灌溉等等都会产生极大的危害,铅在人体内富集可以使铅中毒。伴随着社会上出现的一系列铅污染问题,例如儿童铅中毒、孕妇铅中毒等,科学家对铅的了解和研究进一步的加深。水圈与大气圈和岩石圈共同组成了生物圈,可见水环境的重要,铅在水体中的迁移与转化也必然随之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
二,铅在水体中的存在形态
关于铅元素在水体中的存在形态,一般按其总量分为“可溶态”和“颗粒态”,一些+2价铅和+4价铅离子都是可溶态的,可溶态的铅毒性较大,可以为人、生物直接吸收,储积性强。悬浮物和沉积物中的铅是颗粒态的。
三,铅在水体中迁移转化的类型和规律
和其他重金属一样,铅在水体中不能为生物所降解,只能产生各种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分散和富集,这就是铅的迁移与转化,按照其运动的形式可以分为机械迁移转化、物理化学迁移转化、生物迁移转化。⑴对于铅的机械迁移转化,主要是铅在水体中被包含于矿物质或是有机胶体中,或是被吸附在悬浮物上,以溶解态或是颗粒态的形态随水流迁移转化。⑵铅在水体中的物理化学迁移转化主要分为沉淀作用、吸附作用和氧化还原作用。在此笔者详细的讨论一下其转化过程。从高中的知识我们知道铅盐的溶解度都非常小,在偏酸性的水体中Pb 的浓度被PbSO 和PbS等限制着,水体中氢离子浓度大于氢氧根离子浓度,Pb +SO ─PbSO (沉淀),Pb +S ─PbS(沉淀),生成的PbSO ,PbS不溶于酸;在偏碱性的水体中铅的浓度受Pb(OH) 的限制,Pb(OH)─Pb + 2OH ,此反应是可逆的,水中OH 较多,使得平衡向逆向移动,又水解反应Pb +2H O─Pb(OH)+H ,OH 中和H 使得平衡向正向移动。另外铅离子在水体中会发生络合反应生成一些络合物,所以铅通过沉淀作用可以使铅在水体中的扩散速度和范围得到限制。铅离子带正电被水中带负电的胶体吸附,发生聚沉现象,这也如沉淀作用有着相同之处,最后大量的铅沉积在排污口的底泥中,实现了铅从水体转化到表层沉积物中,在一些反应中会转化为其他形式,同时表层沉积物中的铅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释放到水体中,形成二次污染,所以沉积处也就形成了又一个潜在的污染源。谈及铅的氧化还原,首先可质铅在水体中一般以2价铅离子和4价铅离子存在,4价铅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产生的2价铅比较稳定,这样使得造成的危害相对减少。⑶说到生物迁移转化不得不提食物链和富集作用。铅在生态中通过生物的新陈代谢迁移,食物链是其重要的方式,铅不仅可以从食物链的一级转化到另一级,而且转化过程中对铅元素又逐级放大的作用,其浓度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是一个倒金字塔型,能量传递经过的营养级越多,浓度放大的比例就越大,在水体中植物通过根系从底泥中吸收化学态铅,一些植食类动物消化后铅就在体内富集,当此类动物营养转化倒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时,铅也随之得以富集,就这样随着食物链铅一级一级的富集,当营养剂到达人时,铅的浓度已经相当高了,从而会对人产生极大的危害。
四,影响铅在水体中迁移转化的因素
影响铅在水体中迁移转化的因素又很多种,从铅自身的角度讲,铅存在的形态和价态是一个关键因素,从外界条件讲影响因素有温度、水体的酸碱性、DO、有机质等。关于铅自身形态价态和水体的酸碱性在前面已经讲过。溶解氧(DO)的含量可以影响水体中氧化还原电位,对于铅而言,氧可以使铅氧化从而改变铅存在的形态及溶解度等,从而迁移性和毒性。关于温度的影响,先讲一下重金属的吸附,重金属在固体颗粒上的吸附是一个放热过程,解吸是一个吸热过程,当温度升高时,有利于重金属的解吸,重金属铅就会从吸附态变成自由态,所以一般在夏天河流的底物向水体中释放更多的重金属包含大量的铅。有机质一般处于沉积物的表层里,有较高的吸附性,其中一些物质如有机酸会与铅离子发生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络合物和胶体悬浮物,从而影响铅的迁移转化。综上所述,铅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受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
五,铅对人体的危害
铅在重金属中的毒性是最大的一个,它作用于人体的各系统和器官,并以神经毒性为主。在人体内对许多器官和生理功能产生危害,其危害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⑴铅对人的神经系统又损害作用,它会使神经发生变性阻碍神经冲动的传递。⑵铅对人体消化系统又很大影响,因为铅会对肝脏的损害十分大,会造成肝硬化或是肝坏死。武汉大学以前的水是由东湖供给的,后来几名武大老师最后患肝癌,这也与铅的毒性又密切的联系。⑶铅对骨髓造学系统产生破坏作用,由于铅抑制相关酶的活性,从而降低血红素,使红细胞内的钠、钾、水脱失,造成中毒性贫血。⑷铅对免疫系统的危害也很大,它会使白细胞减少,包细胞的吞噬作用下降,从而降低了机体免疫功能。
六,个人感想与看法
上述的讨论中笔者讲到了铅的富集,重金属是以食物链的方式伴随营养的传递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富集,能量级越高,重金属在机体内的浓度就会越高,而人作为坐高营养级不是深受其害吗?在此笔者提出自己的见解。从生物学的角度,肉类食品所含人类必需氨基酸十分齐全,植物虽然不齐全,但是几种不同种类的植物食品加起来也是十分齐全的;从生态学的角度,大家都知道能量传递的效率只有10%到20%,人们直接从低营养级摄取能量可以大大的减少能量的耗散;从环境学的角度,在上面已讲到重金属的富集作用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能量的富集比列与能量传递效率是互导关系,人们直接从低营养级获取能量会大大的降低重金属(当然也包括铅)的富集。综合上面所讲,笔者认为在当今物质生活逐渐提高的今天也要大力倡导人们以低营养级植物为主要食品。
武汉大学正处于东湖之滨,前几十年的东湖和现在的东湖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笔者第一次看到东湖是在刚来到武大的第二天,看到东湖之后不禁有一种强烈的失落感,沿东湖行走可以看到有一些死鱼漂浮在湖上,联想到主题重金属,东湖水环境的破坏也与这些重金属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伴随改革开放,工业的兴起,东湖也随之成为了他们的牺牲品,微量元素的大量排放,在湖里不断的富集,而湖里的水不能流动导致这些包括重金属在内微量元素不能很好的进行机械迁移转化,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闭一些工厂是又一定作用的,但是如何彻底的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大胆的假设,不知道想法是否合乎逻辑,东湖和长江相隔便不是很远,在武昌的下方还有水环境相对较好的汤逊湖,笔者认为可以选择适当的地方挖两条人工河,一条连接长江和东湖,一天连接长江和汤逊湖,这样东湖以及汤逊湖的水体就可以相对流动起来,这样在湖里沉积的重金属就可以很好的进行机械迁移与转化,从而可以较彻底的改善两湖的水环境。
七,结束语
当我们了解了铅的迁移转化规律,危害及存在形式等等以后,按照这些规律,我们可以科学的,有目的的对水体进行预防和治理,伴随社会上的一系列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人们也逐渐认识到铅污染带来的不可逆转的后果,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提高,人们也越来越熟悉和掌握铅的处理技术,在积极治理的同时,倡导和推广无铅污染的工艺生产技术,从根源上降低铅污染,从根本上使人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J. 有没有关于“化学与环境污染”的论文啊

论文摘要】
经过一段时间的社会探索和调查取证,我们已对化学污染与环境有所了解,并进行了初步的论述和实践验证。使我们正确的认识到当代化学污染与环境的种种矛盾。同时,对如何减少这一污染,加强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等问题提出了较为正确的方法。在此,希望能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
【关键词】 化学生产 环境污染 环保
【论点的提出】
面对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之下随之而来的环境影响也一度让人困惑不已。仅从陆地污染来说,那难以处理的塑料.橡胶.玻璃.铝等废物,无一例外均是化工生产的产物,无论是在生产过程中还是使用过后的处理途径,均是难以权衡的种种矛盾。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为改变现状,用所学的现有知识探寻一些切实可行的环保方法,并对化学学科的知识得以巩固,我们终将论点得以提出。
【围绕论点展开的讨论、调查】
在当今社会,概括地说,现如今的环境污染主要为三方面:海洋污染.陆地污染.空气污染。
情况一:空气污染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污染物浓度达到有害程度,超过了环境质量标准的现象。凡是能使空气质量变坏的物质都是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物目前已知约有100多种。按其存在状态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另一种是气体状态污染物。气溶胶状态污染物主要有粉尘、烟液滴、雾、降尘、漂尘、悬浮物等。气体状态污染物主要有以二氧化硫为主的硫氧化合物,以二氧化氮为主的氮氧化合物,以二氧化碳为主的碳氧化合物以及碳、氢结合的碳氢化合物。大气中不仅含无机污染物,而且含有机污染物。随着人类不断开发新的物质,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变化着。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碳氧化合物、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及氯氟烃类等,这些污染物对人体对生物的危害是十分可怕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防治,减少污染,保护人类。碳氧化合物(COx)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释放而产生,如汽车;摩托,以及工业生产中化工原料的燃烧,CO2能强烈吸收太阳光的红外线,使地球表面气温升高,造成所谓的“温室效应”,改变并破坏了生态平衡,CO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为O2与血红蛋白亲合力的210倍,因而它使血红蛋白丧失输氧的能力而引起组织缺氧导致头痛、神经麻痹,甚至危及生命。由于大气层的二氧化碳的急剧增加,如果不治理,吸收二氧化碳的海洋表层将达到饱和,森林被大面积砍伐,到2057年世界的热带雨林可能全部消失,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能充分吸收,在未来的100—150年间,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增加20%,平均气温提高0.5℃,到21世纪末,地球上的平均气温升高5至6℃,那时地球上将无现在的冬天。除COx以外CH4、NOx和氯氟烃类也能吸收红外辐射,加剧温室效应,因此,我们应重视治理。
情况二:饮食污染
食品中的化学污染物品种多,成分复杂。主要包括:化肥(氮肥、磷肥、钾肥等);农药(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沙蚕毒素类、有机砷类、有机氟类、有机汞类等);各种有害金属和非金属(汞、砷、铅、镉、镍、锑、硒、钴、氟等);各种有机物、无机物(苯并芘、亚硝胺、酸、碱、苯胺等)。
食品中化学污染物涉及范围较广,污染情况也较复杂。在农业生产中,化肥的合理科学施用不但能够改善土壤结构,而且能够增加农作物产量。由于近几年大量长期地乱施化肥,使土壤的理化性状变劣,肥力下降,同时造成了农业环境的污染,进而给食品带来了污染。
为了防止通过化肥、农药、带入土壤过量的有害物质,必须经常进行环境污染物含量的检测管理,加强环保教育,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制定各种农药和作物使用、收获、食用的合理安全间隔期。要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和对食品包装材料卫生的管理工作。制订食品中化学污染物的卫生标准,使之成为国家实行食品卫生监督执法的依据,用以保证人们的饮食安全,保障人体健康。
情况三: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是指有害物质进入海洋环境 而造成的污染。可损害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捕鱼和人类在海上的其他活动,损坏海水质量和环境质量等。 海洋污染物依其来源、性质和毒性,可分为以下几类:①石油及其产品(见海洋石油污染)。②金属和酸、碱。包括铬、锰、铁、铜、锌、银、镉 、锑 、汞 、铅等金属,磷、砷等非金属,以及酸和碱等。它们直接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和影响其利用价值。③农药。主要由径流带入海洋。对海洋生物有危害。④放射性物质。主要来自核爆炸、核工业或核舰艇的排污。⑤有机废液和生活污水。由径流带入海洋。极严重的可形成赤潮。⑥热污染和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工业冷却水和工程残土、垃圾及疏浚泥等。前者入海后能提高局部海区的水温,使溶解氧的含量降低 ,影 响生物的新 陈代谢,甚至使生物群落发生改变;后者可破坏海滨环境和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海洋污染的特点是,污染源多、持续性强,扩散范围广,难以控制。海洋污染造成的海水浑浊严重影响海洋植物(浮游植物和海藻)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海域的生产力,对鱼类也有危害。重金属和有毒有机化合物等有毒物质在海域中累积,并通过海洋生物的富集作用,对海洋动物和以此为食的其他动物造成毒害。石油污染在海洋表面形成面积广大的油膜,阻止空气中的氧气向海水中溶解,同时石油的分解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成海水缺氧,对海洋生物产生危害,并祸及海鸟和人类。由于好氧有机物污染引起的赤潮(海水富营养化的结果),造成海水缺氧,导致海洋生物死亡。海洋污染还会破坏海滨旅游资源。因此,海洋污染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约来约多的重视。防止海洋污染的措施主要有: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立足于对污染源的治理;对海洋环境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健全环境保护法制,加强监测监视和管理;建立海上消除污染的组织;宣传教育;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海洋环境。
【结论】
经过此次探究学习,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现如今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急待于整改处理的紧迫性。我们作为公民一定要从我做起从生活的点滴做起,保护环境,为拥有一个更加良好的生存空间,贡献自己的力量!
【致谢】
论文的最后,我们要感谢参与指导、讨论及协助过论文的全体人员;论文中采用的图文及数据资料的提供者;提供信息或帮助收集、整理资料的人员。

阅读全文

与环境化学污染在人体内如何转归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