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两伊战争化学武器使用是在具体什么时候
1980年战争刚开始伊拉克就率先使用了化学武器。
两伊战争,又称第一次海湾战争或第一次波斯湾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直至1988年8月20日结束。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国家。两国相邻,共同边界绵延1200公里,长约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两国南部的自然边界。长期来两国存在着边界争端,经常发生武装冲突。另外,宗教也是两伊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两国虽然同属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
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伊朗政府强调要向所有伊斯兰国家“输出原教旨主义的伊斯兰革命”,公开号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叶派“进行伊斯兰革命”,推翻伊拉克现政权建立“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则支持伊朗境内少数民族如库尔德族的民族自决要求。侯赛因试图完全控制位于波斯湾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该水道是两个国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国为萨达姆提供武装并支持其向这一有争议的地区发动进攻,试图以此遏制刚刚通过革命上台并强烈反美的伊朗政权。 而在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国王对当时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发动进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国家还担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区扩散。导致两伊战争的另一因素是两国领导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不过由于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这方面的尝试还十分有限。 对萨达姆而言,他掌权时间不长,正试图使伊拉克获得地区霸权地位。伊朗战争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并控制石油贸易。军队内部清洗和美制装备零件严重缺乏都很大地影响了伊朗曾经强大的军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区的伊朗防御也很薄弱。随着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边界武装冲突的加剧,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对当时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的刺杀企图为借口,抓住机会发动进攻,至此两伊战争就全面爆发了。自从战争爆发后,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的密切关注。
伊拉克在从苏联获得了很大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国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则提供了经济援助。 另外,美国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自1985年起,美国在出售给伊拉克武器的同时也出售给伊朗。这引发了后来里根政府的伊朗门事件。
这场战争进行得十分惨烈。战争双方都常常使用类似于一战中的人海战术攻击。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剂在内的化学武器。尽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战争和使用化学武器, 国际社会对其并没有施加太大的压力。
1982年6月,伊朗发动的一系列反攻夺回了伊拉克在战争初期占领的土地。伊拉克鉴于可能被彻底打败,向伊朗提出休战的建议。此时,伊朗试图打垮伊拉克政权,因此拒绝了这一建议。这样导致战争又进行了六年。
在此期间,西方海军力量介入该地区,试图保护海湾航道畅通。由此导致伊朗导弹攻击美国斯塔克号护卫舰;以及美国文森斯号巡洋舰击落伊朗民航客机,29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丧生。
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立即无条件停战,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积极响应,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这项决议,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这项决议。在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后,两伊同意从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战。这是两伊从战争走向和平的重要转折。战争结束时,两国的分界线恢复到了战前的情况。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战争结束时,它的外债是800亿美元,其中400多亿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300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贷款。战争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30万、伤60万,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是3 500亿美元。伊朗也欠外债450亿美元,死亡70万、伤110多万,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 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2. 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所谓的化学武器,真的只是洗衣粉吗
我觉得肯定不是洗衣粉,只是一些别的物质用来吓唬他们的。
3. 2003年的联合国会议上,美国务卿为何用洗衣粉来作证据说是化学武器
因为美国只是用洗衣粉这个借口来干涉他国内政,争取自身的利益。有了这个借口就能打着正义的旗号去侵略伊拉克,这样在世界人民开来是师出有名的。况且美国正需要这一个借口来发动战争,已达到敛财的目的。
由此得知用洗衣粉来作证的借口的目的就是掩耳盗铃的行为,发动战争要是是师出无名的话,那将会被千夫所指,未战先败。美国想推翻萨达姆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在乎伊拉克真的有没有化学武器,而是为了保证欧美的石油利益,化武只是个借口罢了。
4. 两伊战争萨达姆使用大量化学武器,为何没人管呢
因为在两伊战争期间,萨达姆的化学武器只是在两个国家的战争中使用,而没有对其他国家使用。如如果对其他国家使用的话,其他国家一定会管的。不过根据资料其他国家还为萨达姆提供了化学原料。但是萨达姆损使用化学武器,受到了国际社会强烈的谴责。
在两伊战争的时候,美国和萨达姆并没有多大关系,但是经过时间的发展,美国和萨达姆已经成为了敌人,所以美国和萨达姆来说,萨达姆使用化学武器,美国会管。所以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
5. “美国洗衣粉”是什么梗,为何说这个梗与普京有关
美国洗衣粉这个梗是指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拿出一个试管,说里面的白色粉末是伊拉克拥有化学武器的证据,而普京却调侃道,鲍威尔手里拿的是洗衣粉。而这句话一下就上了热搜,让美国的洗衣粉彻底火了。
普京作为一个手段,这样强劲的人,自然不会乖乖等着西方国家的谴责,普京对美国的此等说法表示否认,并要求对方拿出证据说话,然后就有了洗衣粉的这个梗。普京说,美国给伊拉克安了一个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名头,但却拿着一只装有洗衣粉的试管在那里摇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表明,当时美国国务卿在联合会上的发言没有任何证据,而此时美国对于俄罗斯的诽谤也没有任何证据。所以美国并没有资格对俄罗斯指手画脚事实上看得见俄罗斯在国外基本上没有安插军事力量,可美军的基地和部队去遍布世界全球。在这之后美国的洗衣粉彻底火了,原因就是由于普京的这次调侃。
6. 洗衣粉的梗
洗衣粉的梗这件事发生在2003年,那时时任美国国务卿的鲍威尔在联合国拿着一个试管形状的小瓶子进行摇动,里面装有白色粉末的不明物质鲍威尔表示这些粉末就是拥有化学武器的最佳证据,但是随后遭到了普京的意外调侃。随后美国洗衣粉这个梗火遍全网。
所以鲍威尔拿的里边那个小瓶子不可能是化学武器,仅有可能是一些安全而无害的白色粉末,比如洗衣粉,比如盐,比如白糖之类的东西。
而美国这种拙劣的把戏,也让很多国家表示不满,而国内这个段子经久不衰,实际上也是因为咱们和美国关系不大对付。
梗的使用现象
一段时间以来,“梗”这个字突然成为网红:打开朋友圈,扑面而来各种自拍,然后就会有人留言:“多图,这里面有什么梗”,评论一部电影或者电视作品,也常常听到人说“各种新梗老梗交替出现”。
在综艺节目中,“梗”出现的频率更高,主持人和嘉宾动辄会说:“我的梗有点老”、“破梗”、“滥梗”、“烂梗”等等。
“梗”字的词义被不断扩大引申,大到某个时间段,小到情节插曲,乃至故事中发生的片段都可以叫“梗”,比如“身高梗”、“经典梗”、“撞脸梗”、“言情梗”、“创意梗”、“幽默梗”等。
7. 洗衣服试管的梗
这个梗是指美国国务卿鲍威尔。
拿出一个试管,说里面的白色粉末是伊拉克拥有化学武器的证据,而普京却调侃道,鲍威尔手里拿的是洗衣粉。
8. 在两伊战争时期的伊位克,它的化学武器到底有多恐怖
伊拉克的化学武器在两伊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时期给了自己的对手非常大的压力。而且伊拉克因为两伊战争时期战场上的纠缠局势,导致伊拉克将获胜的希望放在了化学武器上。所以伊拉克的化学武器到底有多恐怖呢?首先就是在整个战争中,伊拉克军队共使用了超过130次化学武器,当然这还是有文献记载的,如果没有记载上的恐怕更多了。其次就是这130次袭击共造成了上千人的死亡。最后就是伊拉克的化学武器对伊朗新组建的部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杀伤。
最后就是伊朗在战争后期新组建了非常多的部队,最着名的就是伊斯兰卫队。而伊斯兰卫队中的成员大多数是狂热分子,打仗的时候不怕死的往上冲。在缺乏了统一指挥和掩护的情况下,又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所以伊拉克经常抓住机会,使用化学武器对这些狂热分子进行攻击,造成了非常好的效果。
9. 伊拉克到底有没有化学武器
化学武器在产生之日起,就被广泛的批评和诟病,因为其杀伤力之大,之残酷,都是让人无法接受的。在二战时期,日本,德国等法西斯使用化学武器,造成无数人死亡,因此,这种武器在战后就成为严禁使用的武器。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给出的理由,就是萨达姆拥有大量的化学武器,而且还对库尔德人使用这种武器,造成很多人残酷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