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理解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不用老师的督促,自由自主的去学习,认真的去学习。
㈡ 你是怎样理解问题化教学的
问题化教学(PEI:Problem Enriched Instruction)是指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教学问题(教学问题集)来贯穿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与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实现其对课程内容持久深入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
——来自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胡小勇 《问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一书。 P50
㈢ 什么是问题化教学如何进行有效的问题化教学设计
有效问题导学案的设计是以问题化学习为中心,以图式建构为学习机理,以信息化支撑为技术条件的有效整体。它们共同为促进自主的学习、整体性的认知、学习的迁移、提高元认知的水平,发挥作用。
问题化包括:任务问题化、问题系统化。它把学习任务转化为系列的问题,既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也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主动需求。它的意义有以下六个方面:
(1) 问题具有本体论与生存论的意义,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主动探索的过程。
(2) 问题属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范畴,问题不仅仅是客观知识的载体,学生对问题求解的过程,也是认识策略与方法获得的过程。
(3) 问题作为一种矛盾和冲突,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大脑思维空间,从而获得更为动态的知识。
(4) 问题可以促进课堂中的合作与互动,使学习成为一种社会化的交往活动。
(5) 我们所追求的问题系统优化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整体建构的认知活动,它帮助我们形成结构化的具有程序价值的组块知识。
(6) 我们强调的是“三位一体设计问题”的设计取向。既关注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也关注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建构,同时强调教师的有效引导,走的是理性中道之路
㈣ 读懂"核心素养"后,如何解决教育者最关心的落实问题
其实,核心素养的落实,关键在校长,主体在教师。只有有教师,才能更好地落实与执行核心素养。没有校长与教师队伍,核心素养很难得以落实。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
编者按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出炉后,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形式的快速“读懂”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一线的校长和教师身上。所以读懂之后,校长和教师们最关注的便是如何落实。
本文将从学校、校长领导力、教师研究的层面,对学校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展开解读。
学校是否应该制定自己的核心素养?
“学校是否应该制定自己的核心素养呢?在我看来,学校的主要任务在于对核心素养进行校本化的理解、转化,形成校本化的表达,而不是另外搞一套核心素养。”国家督学、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说道。
成尚荣还指出,我们在进行核心素养的研究和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理念时,必须厘清以下三个问题。
1 关于核心素养功能边界的厘清
如前文所述,核心素养很重要,但如果将其功能边界无限放大,似乎它可以带动一切,甚至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
不过问题的另一面,核心素养毕竟是人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宗旨与目的,是教材编写、教学改革、考试评价的主要依据,其功能又是不能低估的,这里就有一个准确定位问题。
我们以为,核心素养的根本功能在于统领,它要统领课程改革的几乎所有环节,引领课程改革的深入。有人以为,核心素养是对准国家课程的,国家课程要落实核心素养,而校本课程则不必。这实在是种误解,也有一点可笑。
人的素养是个整体,学校课程是个完整的结构,既不能肢解人的核心素养,也不能肢解课程结构,怎能让课程分别对准核心素养和非核心素养呢?
我们既不能使核心素养功能边界无限放大,又不能使其狭隘化,核心素养只有在立德树人的整个体系中,与其他因素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发挥其作用,同时,它又必须在整个体系中起核心和统领作用。这就是核心素养功能的合理边界。
2 关于核心素养与学校研究、落实关系的厘清
自开展核心素养研究以来,许多学校都在研究校本化的学生核心素养。这说明,核心素养这一命题已引起了学校的高度重视,意在以核心素养引领学校课程改革、学生发展与学校发展。这体现了学校改革的敏锐性与责任感,是重要的进步,应该予以肯定。
不过,随之带来的问题是,学校是否应该制定自己的核心素养呢?在我看来,学校的主要任务在于对核心素养进行校本化的理解、转化,形成校本化的表达,而不是另外搞一套核心素养。
校本化理解,重在领会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以及具体的规定要求;校本化转化,重在将“国家标准”转化为学校落实的行动计划或方案,落实在课程、教学、评价、管理的各个方面;校本化表达,重在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在全面理解、执行的基础上,明确更强调哪些,需要拓展什么,以更彰显校本特色。
3 关于核心素养与非核心素养等问题的厘清
核心素养的价值、功能,一是根基性。核心素养是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做人的根本,为学生发展奠定基础。二是支撑性。品格与能力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品格、能力对人的发展具有支撑性。三是生成性。由根基可以生成其他一些素养,共同支撑人的发展。四是可持续发展性。
核心素养的这些特性,决定了核心素养的结构与实施的过程都是开放的,它并不排斥、拒绝其他元素的进入。
此外,既是“核心”,它可以生成,可以影响,可以带动,所生成、所影响、所带动的正是紧紧围绕在“核心”周围的一些元素,这些元素不妨称之为“非核心素养”。
也就是说,关注核心素养正是同时在关注非核心素养,并不存在只有核心素养的培养,而缺少对非核心素养的关注,也不会导致作为完整人的素养的残疾。我们不必在核心素养、非核心素养上花过多功夫,不必纠缠。
落实核心素养,如何发挥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对于落实核心素养,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任学宝从“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层面切入,他形象地说道,让学生核心素养落地也是一种“加工美食”的过程。
1 让核心素养落地需要考虑三个因素
有人将学校管理比作烹制一道美食,笔者非常认可这一比喻。事实上,让学生核心素养落地也是一种“加工美食”的过程:学生就是我们的顾客,学生未来的发展就是我们所希望呈现的最后的美食,而美食烹制的过程就是校长课程领导力“披荆斩棘”“熠熠生辉”的过程。在这之前我们需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一是考虑定位,罗列已有食材
烹制任何一道美食的前提就是要查看自己拥有哪些加工的素材。要真正发挥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定位的确认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位校长想要让学生核心素养在本校生根发芽,首先就要考虑学校的定位和基本情况,如偏重学术性的高中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落实显然和偏重应用型的高中有所不同,一所现代化高中与一所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也不尽相同。
要想所有学校都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人,就好比让厨师用不同的食材做出相同的满汉全席,最后的结果无非就是形似神不似,这样就违背了教育的本质。
二是考虑需求,树立“顾客是上帝”的意识
在服务行业,“顾客是上帝”一直是最高的标准,它体现的是“顾客需求至上”的理念。对学校来说,它所服务的对象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的对象就是为社会输送的合适人才。至于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这在学生核心素养中已经有了详细的指标。
而狭义的对象就是学生。学生主体性理念已经被多数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因此要想让核心素养落地,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一方面,各种核心素养在每个人身上体现的强弱程度不同,这就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基础;另一方面,学生想要达到的目标也不同,因此对核心素养的具体需求也不一样。
三是考虑未知,不当“只会做一道菜的厨师”
很多校长都会想到前面的两个因素,但对于未来的研究乏善可陈。事实上,一个优秀的厨师不可能永远只用一道菜来服务一个顾客,他需要了解未来顾客可能喜欢的口味,并不断改进自己的厨艺。学校管理也一样,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不断的变化和永恒的变革”才是唯一不变的事实。
因此在使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过程中,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不能局限于当前,应该将学校置于历史的发展中进行考虑。
目前浙江正在试点高考招生改革方案,很多校长花了很多心思应对学生的选择、师资的调整、教室的配给等,而对于未来的招生改革以及学生在大学和社会中发展所需的能力没有进行通盘考虑,这种狭隘性或将在若干年后凸显出其影响。
2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转化途径
在学校层面,核心素养仍然过于“上位”,因此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在学生核心素养、学校课程建设和学生成长三个维度之间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枢纽角色。
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最直接作用点就在于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而根据本校实际和学生需求完成课程方案设计则是促使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第一,要做好校本选修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的有效衔接
浙江省新高考改革和课改的核心词是“选择”,因此学校需要开设足够多数量、足够高质量的校本选修课程来满足学生多样的选择。
但是,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并不是拍脑门儿决定的,也不是老师擅长什么就开什么,只有以国家和地方课程为主干,向四周不断衍生的选修课程才是符合发展核心素养的选修课程。
另外,学校也要根据本校实际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编排整合,打通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通道,从而将核心素养的各项指标分解到具体的课程中,使得学生通过课程的修习达到发展的要求。
第二,要依据核心素养开发开设课程群
课程群是指一系列具有相同主旨的课程按照一定的逻辑和层次进行组合后的课程形态。
一般来说,优质的课程群有两大来源:一方面可通过挖掘学科内部或者学科之间的逻辑来构建专业的学科课程群;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或地区特色来渗透多门学科。
例如,浙江有学校就以西溪湿地课程构建特色选修课程群,将化学、生物、美术、历史、语文、外语等多门课程进行整合,体现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需求。
第三,要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保证核心素养的有效实施
校长的职责之一,就是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外的资源,这是促使核心素养通过课程得以实施的必备条件。
校长需要借助社会企事业单位、大专学校、职业院校等外在资源为学生多样化的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支持;校长也需要进一步挖掘校内资源,通过学科教室建设、教师专业化培养及学校文化建设等途径为核心素养落地生根护航。
如果说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校长以课程领导力促使学生核心素养落地最直接的方式,那么通过将核心素养分解为学科的专业素养则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不同学科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都有贡献,但贡献程度却不一样,因此研究学科的素养体系成为促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间接途径。
首先,学科的核心素养目标是学生发展专业素养的具化,是在充分考虑本学科对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贡献的基础上制定的。其次,学科的教学内容必须充分考虑到专业素养的渗透和落实。再次,在学科教学建议中,要以多样化的形式促进核心素养通过课程真正内化于学生。最后,在评价体系建构上更要将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作为学科目标达成的重要依据,从而为进一步的教学提供诊断信息。
基于这样的转化关系,我们可以从学科知识、学科学习方法、学科思维和价值观等四个层面自下而上架构学科素养的金字塔模型,并借助学科课程纲要的撰写来规范学科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安排、考试节点建议等内容。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通过将学生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科专业素养的途径更符合日常的工作习惯,也为他们开展各层次、各类别学生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指明了方向。
同时校长通过构建“核心素养—学科素养—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综合评价”这一系列模型,能更好地将学生核心素养具体化、易操作化。
上述两条只是校长领导力在促使学生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的一些具体操作策略。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取何种措施,时刻激发学生的热情是保证核心素养有效落地的根本条件。“不让学生的精神去流浪”,这是学校育人工作的第一使命和责任,因此校长在课程领导力方面要更多地关注诸如显隐性课程的对接,要用学生喜欢和易接受的方式去搭建平台。
落实核心素养,教师如何转变教学模式?
落实“核心素养”对于教师来说,是要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
对此,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尹后庆提出,必须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
1 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但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充分展开,甚至出现了“假装学习”。
因此,今天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
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孩子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
2 不脱离情景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
同时,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景缺失。
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
所以,我们要重新认识学科活动的真正价值。
结合学科内容开展不脱离情景的学科活动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
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1、政治学科
比如,政治学科既要有社会实践,又要有“活动课程”,知识性内容的教学可以设计成活动来实施,通过社会调查和访谈、问题探究和辩论等,在活动中学习和思索、认知和行动。
2、语文学科
在国家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中,专家们极富创意地设计了“学习任务群”。任务群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资源,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它通过任务让学生在语用实践中追求语言、技能、知识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位、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以此力求避免教师大量讲解分析、技能逐项训练的模式。
3、数学学科
数学也要设计数学应用、数学建模、数学探究等活动。
4、其他学科
其他学科,如地理考察、历史活动、科学实验和探究、技术设计等各种活动设计,会使学习活动充满情趣,不仅会对学科知识的学习起到迁移、强化、调节作用,更能使学习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上,承载独特的、潜在的、综合的教育功能。
㈤ 如何做到教学内容问题化
有效问题导学案的设计是以问题化学习为中心,以图式建构为学习机理,以信息化支撑为技术条件的有效整体。它们共同为促进自主的学习、整体性的认知、学习的迁移、提高元认知的水平,发挥作用。
问题化包括:任务问题化、问题系统化。它把学习任务转化为系列的问题,既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也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主动需求。它的意义有以下六个方面:
(1) 问题具有本体论与生存论的意义,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主动探索的过程。
(2) 问题属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范畴,问题不仅仅是客观知识的载体,学生对问题求解的过程,也是认识策略与方法获得的过程。
(3) 问题作为一种矛盾和冲突,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大脑思维空间,从而获得更为动态的知识。
(4) 问题可以促进课堂中的合作与互动,使学习成为一种社会化的交往活动。
(5) 我们所追求的问题系统优化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整体建构的认知活动,它帮助我们形成结构化的具有程序价值的组块知识。
(6) 我们强调的是“三位一体设计问题”的设计取向。既关注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也关注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建构,同时强调教师的有效引导,走的是理性中道之路
㈥ 1、如何理解幼儿园“个别化学习”的内涵2、个别化学习计划的要素与要素指向
1、“个别化学习”教师可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提供给幼儿进行高效学习、获得最佳发展而精心设计的环境,而在整个过程中,都是是孩子“个别化学习”;这种学习活动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获得相应的发展。因此个别化学习活动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教师既能为幼儿提供在主题活动中对热点问题的探索空间;又能支持幼儿在主题背景下自主地表达与表现;还能引导幼儿通过与材料的互动解决一些有关认知方面的问题。 2、要素: (1)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选择。 (2)活动材料呈现方式。学习中材料的呈现方式全面的、多变的和多样化的,教师要正确灵活使用多种呈现方式并科学、适时指导。 3、个别化学习与自主游戏之间的区别。 (1)游戏无个别性。 (2)游戏没有适时指导或启发。 (3)游戏的结果是虚拟成就,而学习是认知和知识成就。
㈦ 问题化学习如何应用于数学课堂中
核心素养是学生最重要的素养,就数学而言,核心素养绝不是简单的知识与技能的叠加。我认为,落实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在课堂。核心素养与课堂之间到底有多远?这一直是我不断探索、求知的问题。
解决问题:回归学习本质
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技术革新史、数学发展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后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问题……周而复始得以发展。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只注重知识的理解、技能的应用,导致学生毫无兴趣,感觉数学学习乏味而无用。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应是学习的本真。
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模型、求解结论、验证结果并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模型搭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是数学应用的重要形式。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也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学生能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够针对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求解模型,并尝试基于现实背景验证模型和完善模型;能够提升应用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下面通过课堂实例《余弦定理》第一课时导入为例,介绍我在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学科素养的做法。
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从向量、解析几何的方法、三角方法等多种途径证明余弦定理;能够应用余弦定理及其推论解决简单的三角问题。
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隧道工程设计经常要测算山脚的长度。工程技术人员先在地面选一适当位置A,量出A到山脚B、C的距离,再利用经纬仪测出A对山脚BC的张角,最后通过计算得到山脚长度BC。同学们,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这样就把实际问题转化成为数学问题。
改变课堂模式:问题化学习
从教师讲授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其关键在于“问题化学习”。这就要求教学设计要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在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对问题的追寻中顺其自然地形成知识体系:从小范围到大范围,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模块结构到学科结构,甚至跨越学科界限,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让学生自己体会知识的构建,在问题与问题的解决中认识学习的必要性,密切联系知识与真实世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等比数列的教学中,我一般先让学生类比等差数列,推导出等比数列性质,并帮助学生寻找等差与等比数列的异同点。在做等比数列的题目时也类比等差数列的解题方法,从而能够解决这两类数列问题。
我希望通过“类比——发现——自悟”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体会类比在数学教学中的三个维度:一维——知识结构上的类比;二维——证明方法上的类比;三维——学生自主的理性思想方法的类比。
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比较、辨析中掌握类比的思想方法,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
㈧ 浅谈如何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浅析怎样让小学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一、例题生活化,体验、感受数学
一提到数学这个词,大家都觉得只是“题”、是“数字”,学生学数学只要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的时候,有这么一道题: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底端滑动的距离是1米吗?很多同学的第一反应是下滑了1米,我让学生互相交流,并且动手建立模型、操作,发现答案并不是1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相互学习,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而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二、导入生活化,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讲解图形的轴对称问题时,我先拿出自己剪好的“囍”字,问学生:会剪“囍”字吗?如何剪?剪出的“囍”字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轴对称的美,发现这些图形的变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教学生活化,产生亲切感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天天与数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数学熟视无睹,对数学缺乏兴趣,缺乏良好的数感,学与做无法同步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学和用的分离,把数学学习和生活需要割裂开来。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很有必要让数学回归生活,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在讲一次函数问题时,我先出了这么一道题:学校为了鼓励节约用水,对自来水费按以下方式收取:用水不超过10吨,每吨按0.8元收费;若超过10吨,超出部分每吨按1.5元收费。①王老师六月份用了8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②李老师六月份用了12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③陈老师六月份平均水费为每吨1.0元,则陈老师六月份用了多少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当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我再让学生拿来当月的水费单子,让学生思考水费的计算公式,当用水量超过多少时,水费的单价会提高,从而让学生得出水费的一般计算形式。这个生活实际问题的提出,既让学生了解了分段函数,也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产生了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了节约用水的教育。
四、练习生活化,提高操作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这样一道题目: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制作使得体积较大?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无盖长方体展开后是什么样?②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制作一个无盖长方体?③制作的无盖长方体的体积应当怎样去表达?通过这样题目的实践练习,学术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空间观念,体会了函数思想以及符号表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进而体验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发展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要生活化,但也要考虑学生实际。例如,以按揭购房、房屋装修、超市购物等充满城市文化气息的素材来创设“生活化”情境,会让城市学生感觉亲切和熟悉,但是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似乎是“天外来客”。“现行课程中的城市文化气息太浓,乡村文化缺乏体现。新教材中反映农村生活经历和实际问题的材料太少,而与农村生活有较大距离的背景内容又太多。”所以教学中除了注意“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外,还必须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收集生活素材,积累经验,更好地认识数学和生活的依存关系。
数学课堂通常被认为比
㈨ 你对学习是怎样理解的
孔子在《论语》开篇,对于学习做了最好的解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一、学习是一个过程: 学习是一个需要时间保证的、漫长的、无法间断的、需要坚持不懈的过程。学习需要时间,没有时间的保证就无法学习,这是大家都清楚的道理。“活到老学到老”说明学习的漫长性。例如电脑、信用卡结算、汽车驾驶等。许多老人如果不学就不会。所以必须与时俱,进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技巧。学习切忌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一曝十寒。需要连续坚持不懈。学习的过程是充满艰难险阻、荆棘遍布、需要坚定的信念、信心、勇气、决心攀爬的过程。只有在攀登上不畏艰险的人,才有可能达到人生光辉的顶点。学习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是当你达到了光辉的顶点,你就会在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中感到振奋和鼓舞,感到高兴。
二、学是模仿,习是重复:学就是适应、模仿、接受、记忆、熟练、自我化。这就是对于知识、外界信息、技能技术的学的过程。习是什么?就是在多次重复后的接受、转换、巩固。学习者必须适应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因为只有适应才能开启自己思维的大门,才有可能接受外来的信息。如果不适应就会存在着天然的排斥。适应了机会积极主动的模仿,照这样子去说,去做。所以学习可以分为积极主动的学,和消极被动的学。人的聪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模仿能力的强弱上。模仿能力强,就显得聪明,模仿能力弱就显得笨拙一些。例如有两同龄个幼儿,一个孩子当家长教他背:锄禾日当午,他却说:锄禾不日当午,家长说:汗滴禾下土,他却说:汗滴不禾下土。一句话干脆拒绝接受。这样对于外来信息拒绝接受,那是任何人也没有办法的。而另一个孩子当老师教他:“黑猫警长、黑猫警长、喵喵喵,开着警车、开着警车、嘀嘀嘀。小小老鼠、小小老鼠、哪里逃?一枪一个、一枪一个、消灭光”这孩子就连在迷迷糊糊的睡梦中,嘴里也嘟嘟囔囔的背着。同样的信息传授,适应的主动接受,不适应的竭力排斥。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适应就会专心致志,而不适应的则“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样学的效果自然也不相同。但是,仅有适应也是不够的,还必须接受。要实现从外界传递来信息的自我头脑储存化。储存化仅靠学是不够的,这就必须要“习”,习就是在自己多次重复后,对外界信息的主动接受后的记忆、熟练。记忆、熟练,就是只是从外来到自己头脑的转换与巩固。人在照镜子的时候,镜子中的人是自我的反馈,但是如果是哈哈镜,那镜子里的就是变了形的自我。对于外界信息的接收,人自身的好恶都会影响原信息的纯正度。总难免带有自我的成分。见仁见智就是对同一信息不同的接收后的反馈。这也就是对于信息施加自我影响,使之在头脑中对所接受的知识技能的自我化过程。适应、模仿、接受、记忆、熟练、自我化。这就是对于知识、外界信息、技能技术的学的过程。
三、创新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突破:我们对创新的理解至今还有许多偏颇,以为只有引导潮流才算是创新,其实人们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即或是偏离了标准答案的解释,实际上也是不同的创新。只不过这种创新是要打引号的。真正的创新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原传统知识的突破。开拓了新的领域。
四、知识的学习与技能技巧的学习同样重要:在传统观念中,我们仅仅把学习书本知识当成是学习。其实许多专门的技能技巧的掌握过程也需要学习。例如,乒乓球运动员、举重运动员,所有的运动员不都得学习苦练吗?就连厨师学习也得练习颠勺、掌勺吧。曲不离口,曲不离口。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都是对技能技巧训练的总结。高级技工靠什么,勤学苦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