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中化学有多少知识点
高中化学每一种化学物质都有很多的知识点;
所以高中化学的知识点非常多,这就是化学学科的特点:知识点多,相互之间联系很紧密。
要想学好化学,就要掌握好基础知识,上课认真听,课后认真写作业,还有不断的复习和总结。
② 化学高考必背知识点有哪些
如下:
(1) 分析空气成分的第一位科学家——拉瓦锡。
(2) 近代原子学说的创立者——道尔顿(英国)。
(3) 提出分子概念——何伏加德罗(意大利)。
(4) 候氏制碱法——候德榜。
(5) 金属钾的发现者——戴维(英国)。
(6)Cl2的发现者——舍 勒(瑞典)。
(7) 在元素相对原子量的测定上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我国化学家——张青莲。
(8)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9) 元素周期表的创立者——门捷列夫(俄国)。
(10)1828年首次用无机物氰酸铵合成了有机物尿素的化学家——维勒(德国)。
(11) 苯是在1825年由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
(12)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定为单双健相间的六边形结构。
(13) 镭的发现人——居里夫人。
③ 高考化学卷中各大知识点都各占多少分
这个有交叉现象,不好划分,总的来说,高考是要把主干知识全考到的,从模块角度来说,必修部分0.8,有机和化学反应原理占0.15,结构要占0.05,但注意并不是说有机化学最多只考15分,因为必修部分也有有机化学的其他内容也是类似的。从知识点上说,元素化合物知识要占0.6以上,但在逐渐下降,特别是客观题中元素化合物方面以后还会近一步下降,实验的比例要提高,理论方面是渗透在各题中的,不好说比例问题,再说具体点,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各类化学用语,化学平衡,电化学这些都是必考的
④ 高考化学常考的知识点有哪些
有很多 ,没写完。以后学了 高三就会系统复习。 高考化学常考知识点
Ⅰ、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一、阿伏加德罗定律
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三同”定“一同”。
2.推论
(1)同温同压下,V1/V2=n1/n2 (2)同温同体积时,p1/p2=n1/n2=N1/N2
(3)同温同压等质量时,V1/V2=M2/M1 (4)同温同压同体积时,M1/M2=ρ1/ρ2
注意:①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不反应的混合气体。②使用气态方程PV=nRT有助于理解上述推论。
3、阿伏加德罗常这类题的解法:
①状况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1.01×105Pa、25℃时等。
②物质状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等。
③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希有气体He、Ne等为单原子组成和胶体粒子,Cl2、N2、O2、H2为双原子分子等。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二、离子共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如CO32-、SO32-、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如Ba2+、Ca2+、Mg2+、Ag+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Mg2+、Fe2+、Ag+、Al3+、Zn2+、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Pb2+与Cl-,Fe2+与S2-、Ca2+与PO43-、Ag+与I-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如OH-、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2-、CN-、C17H35COO-、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如HCO3-、HPO42-、HS-、H2PO4-、HSO3-不能与OH-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如3AlO2-+3Al3++6H2O=4Al(OH)3↓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如S2-、HS-、SO32-、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
(2)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MnO4-、Cr2O7-、NO3-、ClO-与S2-、HS-、SO32-、HSO3-、I-、Fe2+等不能大量共存;SO32-和S2-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由于发生2S2-+SO32-+6H+=3S↓+3H2O反应不能共在。H+与S2O32-不能大量共存。
3.能水解的阳离子跟能水解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双水解)。
例:Al3+和HCO3-、CO32-、HS-、S2-、AlO2-、ClO-等;Fe3+与CO32-、HCO3-、AlO2-、ClO-等不能大量共存。
4.溶液中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Fe2+、Fe3+与SCN-不能大量共存;Fe3+与 不能大量共存。
5、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①酸性溶液(H+)、碱性溶液(OH-)、能在加入铝粉后放出可燃气体的溶液、由水电离出的H+或OH-=1×10-10mol/L的溶液等。
②有色离子MnO4-,Fe3+,Fe2+,Cu2+,Fe(SCN)2+。③MnO4-,NO3-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④S2O3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2O32-+2H+=S↓+SO2↑+H2O
⑤注意题目要求“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6、审题时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溶液的酸性对离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如:Fe2+与NO3-能共存,但在强酸性条件下(即Fe2+、NO3-、H+相遇)不能共存;MnO4-与Cl-在强酸性条件下也不能共存;S2-与SO32-在钠、钾盐时可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不能共存。
(2)酸式盐的含氢弱酸根离子不能与强碱(OH-)、强酸(H+)共存。
如HCO3-+OH-=CO32-+H2O(HCO3-遇碱时进一步电离);HCO3-+H+=CO2↑+H2O
三、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基本规律要求
(1)合事实:离子反应要符合客观事实,不可臆造产物及反应。
(2)式正确:化学式与离子符号使用正确合理。
(3)号实际:“=”“ ”“→”“↑”“↓”等符号符合实际。
(4)两守恒:两边原子数、电荷数必须守恒(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要相等)。
(5)明类型:分清类型,注意少量、过量等。
(6)检查细:结合书写离子方程式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细心检查。
四、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根据元素的化合价
物质中元素具有最高价,该元素只有氧化性;物质中元素具有最低价,该元素只有还原性;物质中元素具有中间价,该元素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对于同一种元素,价态越高,其氧化性就越强;价态越低,其还原性就越强。
(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则其对应的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就越弱;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则其对应的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就越弱。
(3)根据反应的难易程度
注意:①氧化还原性的强弱只与该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而与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无关。得电子能力越强,其氧化性就越强;失电子能力越强,其还原性就越强。
②同一元素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常见氧化剂:
①、活泼的非金属,如Cl2、Br2、O2 等;
②、元素(如Mn等)处于高化合价的氧化物,如MnO2、KMnO4等
③、元素(如S、N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含氧酸,如浓H2SO4、HNO3等
④、元素(如Mn、Cl、Fe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盐,如KMnO4、KClO3、FeCl3、K2Cr2O7
⑤、过氧化物,如Na2O2、H2O2等。
常见还原剂
①、活泼的金属,如Na、Al、Zn、Fe 等;
②、元素(如C、S等)处于低化合价的氧化物,如CO、SO2等
③、元素(如Cl、S等)处于低化合价时的酸,如浓HCl、H2S等
④、元素(如S、Fe等)处于低化合价时的盐,如Na2SO3、FeSO4等
⑤、某些非金属单质,如H2 、C、Si等。
五、元素氧化性,还原性变化规律表
(1)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联系放电顺序)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还原能力-失电子能力减弱)K+,Ca2+,Na+,Mg2+,Al3+,Zn2+,Fe2+,Sn2+,Pb2+(H+),Cu2+,Hg2+,Ag+(氧化能力-得电子能力增强)(2)非金属活动顺序表
F O Cl Br I S(氧化能力减弱)F- Cl- Br- I- S2-(还原能力增强)
比较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金属性:金属气态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
金属活动性:水溶液中,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
注: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并非同一概念,两者有时表现为不一致,
1、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减弱;
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增强;
2、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碱性愈强,其元素的金属性也愈强;
3、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极少数例外);
4、常温下与酸反应煌剧烈程度;5、常温下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
6、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7、高温下与金属氧化物间的置换反应。
比较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同周期中,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增强;
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减弱;
2、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的强弱:酸性愈强,其元素的非金属性也愈强;
3、依据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稳定性愈强,非金属性愈强;
4、与氢气化合的条件;5、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
6、其他,例:2Cu+SΔ===Cu2S Cu+Cl2点燃===CuCl2 所以,Cl的非金属性强于S。
“10电子”、“18电子”的微粒小结
(一)“10电子”的微粒:
分子 离子
一核10电子的 Ne N3
⑤ 高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第一学期知识点梳理
复习:初高衔接
1.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
理解物质分类: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等概念;
理解同素异形体和原子团的概念;
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见高中第一节课笔记)
2.掌握有关溶液的基本计算;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计算;根据化学式计算等;(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
3.常见气体(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发生、干燥、收集装置;(见盐酸补充提纲)
常见物质酸(盐酸、硫酸)、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盐(碳酸钠、氯化钠)检验与鉴别;
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见2.1提纲中粗盐提纯)
第一章 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
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1.2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
1.3揭开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面纱
1.对原子结构认识的历程:
古典原子论:惠施、墨子、德谟克利特;
近代原子论:道尔顿;
葡萄干面包模型:汤姆孙;
原子结构行星模型:卢瑟福;
电子云模型:波尔。——了解
2.重要人物及成就:
道尔顿(原子论)、汤姆孙(发现电子及葡萄干面包模型)、伦琴(X射线)、贝克勒尔(元素的放射放射性现象)、卢瑟福(α粒子的散射实验及原子结构行星模型)。
3.原子的构成;(看第一章例题)
原子核的组成: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三者关系;原子、离子中质子数和电子数的关系;
①原子 原子核 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质子数决定元数种类
AZ X (+) 中子(不带电) 质子与中子数共同决定原子种类
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对中性原子: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
对阳离子: 核电荷数 =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电子数=质子数-阳离子所带电荷数
如:ZAn+ e=Z-n, Z=e+n
对阴离子: 核电荷数 =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电子数=质子数+阴离子所带电荷数
如:ZBm+ e=Z+m, Z=e-m
②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即 A = Z + N
质量数(A) (原子核的相对质量取整数值被称为质量数)。
——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4.知道同位素的概念和判断;同素异形体;(看第一章例题)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①同位素讨论对象是原子。②同位素原子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③在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也不论其来源如何不同,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保持不变。(即丰度不变)
(见1.2提纲)
5.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简单计算);
a (设某原子质量为a g)
①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m12c×1/2 此相对质量不能代替元素的相对质量。
②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即元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
——是某元素各种天然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该同位素原子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丰度)的乘积之和。
即:M = Ma×a% + Mb×b% + Mc×c% +
③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用质量数代替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计算,所得结果为该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看第一章例题)
6.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能量高低;理解电子层(K、L、M、N、O、P、Q)表示的意义;
①电子按能量由低到高分层排布。②每个电子层上最多填2n2个电子。
③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依次类推,(第一层不超过2个)
④最外层电子数为8或第一层为2的原子为稳定结构的稀有气体元素。
7.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1~18号元素)、电子式的含义;
原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原子、离子、分子、化合物的电子式。(见1~20号元素和第三章提纲)
第一章 拓展知识点 P173
常用的稀型离子有氖型微粒(电子层结构相同微粒的含义):
氖型离子:原子核外为10电子,包括N3、O2- 、F-、Na+、Mg2+、Al3+。NH4+;
常见10电子微粒:分子(CH4、NH3、H2O、HF);原子(Ne);离子(N3、O2- 、F-、OH-、Na+、Mg2+、Al3+、NH4+ 、H3O+)
第二章 开发海水中的化学资源
2.1以食盐为原料的化工产品
2.2海水中的氯
2.3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
1.海水利用:
海水晒盐:原理、方法、提纯;(见2.1提纲)
海水提溴:主要原理和步骤,三个步骤——浓缩、氧化、提取;(见2.3提纲)
海带提碘:简单流程步骤、仪器操作、原理;(见2.3提纲)
2.以食盐为原料的化工产品(氯碱工业):
电解饱和食盐水:化学方程式、现象,氯气的检验;氢氧化钠用途
制HCl和盐酸:氯化氢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盐酸的用途;(见2.1提纲)
漂粉精:主要成分、制法和漂白原理;制“84”消毒液(见2.2提纲)
漂粉精漂白、杀菌消毒原理:Ca(ClO)2+2CO2+2H2O—→Ca(HCO3)2 +2HClO
2HClO—→2HCl+O2↑
3.氯气的性质:(见2.2提纲及卤素中的有关方程式)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水溶性和毒性;
化学性质:①与金属反应、②与非金属反应、③与水反应、④与碱反应、⑤置换反应
4.溴、碘卤素单质的性质;(见2.3提纲)
溴的特性:易挥发
碘的特性:升华、淀粉显色、碘与人体健康
5.结构、性质变化规律:(见2.3提纲中几个递变规律)
Cl2、Br2、I2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递变规律;
Cl—、Br—、I—离子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递变规律;
6.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根据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基本)(见2.1提纲)
氧化还原反应——凡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对偏移)的反应叫化还原反应。
反应特征: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氧化剂: 降 得 还 还原剂:失 高 氧
具有 化合价 得到 本身被还原 具有 失去 化合价 本身被氧化
氧化性: 降低 电子 发生还原反应 还原性:电子 升高 发生氧化反应
(特征)(实质) (实质)(特征)
(注意: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只能被还原;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只能被氧化)(中间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既能被还原,又能被氧化)
氧化性强弱: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剂被氧化后的产物)
还原剂强弱: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剂被还原后的产物)
7.电离方程式:
①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者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反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化合物称为非电解质。
②电离——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过程叫做电离。
③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强酸6个、强碱4个、大部分盐)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弱酸、弱碱)
④电离方程式——是表示电解质如酸、碱、盐在溶液中或受热熔化时离电成自由移动离子的式子。强电解质电离用“→”表示,弱电解质电离用“ ”表示
H2SO4 → 2H++SO42- H2SO4 H++HSO3- HSO3- H++SO32-
(多元弱酸电离时要写分步电离方程式,几元酸写几步电离方程式。)
⑤电荷守恒——在溶液中或电离方程式,阳离子带的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带的电荷总数。
⑥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置换反应与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
(凡是①难溶性物质②挥发性物质③水及其弱电解质④单质⑤氧化物⑥非电解质⑦浓H2SO4均写化学式)离子共存问题,出现①沉淀②气体③弱电解质④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共存。
第二章 拓展知识点 P181
1.Cl2与还原性物质反应:H2S、SO2(H2SO3)、HBr、 HI
2.氧还反应有关规律:
①电子守恒规律; ②性质强弱规律;③价态转化规律;④反应先后规律;
3.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比较:
①相同条件下,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种还原剂反应,使还原剂氧化程度大的(价态高的)氧化性强。
例如:2Fe+3Br2△2FeBr3 , Fe+S△FeS,由于相同条件下,Br2将Fe氧化为Fe3+�,而S将Fe氧化为Fe2+,说明Br2的氧化性大于S的氧化性。
②依据反应式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关系(一般的规律):
氧化剂的氧化性〉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还原产物的还原
③依据反应条件,条件要求越高说明氧化剂或还原剂的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弱。
第三章 探索原子构建物质的奥秘(见1~20号元素和第三章提纲)
3.1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3.2离子键
3.3共价键
1.常见物质的硬度:
自然界最硬的物质——金刚石;
2.化学键的概念、分类(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分子间作用力;
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概念;
化学键——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之间存在的较强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
离子键——阴阳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的化学键。(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原理;(看提纲)
判断存在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的代表物质;
3.知道四大晶体:
分类: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
构成:离子晶体(离子)、原子晶体(原子)、分子晶体(分子);
典型:离子晶体(氯化钠)、原子晶体(金刚石、水晶)、分子晶体(干冰)、金属晶体(铜、铁);
晶体——通过结晶形成的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有固定的熔点。(看提纲:晶体的分类)(金属晶体很难放在一起比较)(离子晶体:熔沸点较高,硬度较大;原子晶体:熔沸点高,硬度大;分子晶体:熔沸点低,硬度小)
离子晶体中阴阳离子数之比(氯化钠,教材P63);
典型代表物;构成晶体的微粒、作用力;硬度、熔沸点高低,物理特性等。
4.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判断和区别。
5.电子式书写分子(HCl、H2O)、化合物(NaCl、CaCl2)的形成过程。
第四章 剖析物质变化中的能量变化
4.1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有能量变化吗(见4.1提纲)
能量守恒定律和转化:溶解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溶解平衡、结晶过程;
晶体、结晶、结晶水合物;风化与潮解。
化学实验
重要的化学实验:
1.常见物质分离提纯:过滤、蒸馏、萃取、蒸发结晶、冷却结晶;
重要常见仪器的使用:漏斗、分液漏斗、玻璃棒等;
2.常见气体(H2、O2、CO2、HCl、Cl2)实验室制法:反应原理、发生装置、操作原理;
除杂干燥(净化)原理和装置选择;尾气吸收原理和装置;气体的检验;
3.海水提溴、海带提碘实验步骤、流程、操作;
4.物质检验:
Cl—、Br—、I—离子的检验;Cl2、Br2、I2单质的检验;
5.关于装置:
仪器的排列连接;仪器气密性检查;吸收气体防倒吸;实验结果的评价;实验方案的分析、设计。
化学计算
1.有关物质的量计算(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基本计算是具有中学化学学科特点的计算)
物质的量与微粒数、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换算;
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物质质量之间的换算;
物质的量与气体摩尔体积、气体体积之间的换算;
化学中的计算问题——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等
公式 n = m n = 微粒数 S.T.P下 n = V(S) n = CV(aq)
M NA 22.4
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有关过量计算,教材P50)。
掌握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及确定分子式的计算(式量的计算);
* 化学计算中要注意“单位”的化学含义,要重视单位的规范使用。
常见的有颜色物质:
1.红色:铜、品红溶液、酚酞在碱性溶液中、石蕊在酸性溶液中、液溴(深棕红);
2.橙色:溴水及溴的有机溶液(视浓度,黄—橙)
3.黄色(1)淡黄色:溴化银;
(2)黄色:碘化银;
(3)棕黄:碘水(黄棕→褐色);
4.棕色:固体FeCl3、CuCl2(铜与氯气生成棕色烟)、溴蒸气(红棕色);
5.褐色:碘酒;
6.绿色:氯化铜溶液、氯气或氯水(黄绿色) 、氟气(淡黄绿色);
7.蓝色:胆矾、氢氧化铜沉淀(淡蓝)、淀粉遇碘、石蕊遇碱性溶液、硫酸铜溶液;
8.紫色:高锰酸钾溶液(紫红)、碘(紫黑)、碘的四氯化碳溶液(紫红)、碘蒸气;
9.黑色固体——CuO、MnO2、Fe3O4;
⑥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及题型归纳有哪些
1、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考点衍生:氮气及其氧化物知识点 | 酸和对应的氧化物的反应】
2、单质与水反应最剧烈的非金属元素是F【考点衍生:水参与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 有关水的反应小结 】
3、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元素是Cl【考点衍生:含氧酸酸性方程式】
4、其单质是最易液化的气体的元素是Cl
5、其氢化物沸点最高的非金属元素是O【考点衍生:熔沸点大小比较规律】
6、其单质是最轻的金属元素是Li【考点衍生:碱金属元素知识点】
7、常温下其单质呈液态的非金属元素是Br【考点衍生: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
8、熔点最小的金属是Hg【考点衍生:金属及其化合物所有知识点】
9、其气态氢化物最易溶于水的元素是N【考点衍生:非金属氢化物化学方程式】
10、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Ag
11、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H【考点衍生:原子结构专项知识点 | 相对原子质量知识点】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13、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Fe
14、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C【考点衍生:有机化合物重要知识点|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
15、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考点衍生:化学物质的结构易错知识点 | 常见物质的重要用途必考知识点】
1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K【考点衍生:元素周期表考点分析 |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
1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1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
19、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考点衍生:氮气及其氧化物知识要点】
20、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考点衍生:甲烷、乙烯、苯的主要特性,甲烷知识点】
(6)高三化学有多少个高考知识点扩展阅读
化学实验现象总结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很多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很多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⑦ 高中化学知识点有哪些
1、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
2、氧化性:MnO4- >Cl2 >Br2 >Fe3+ >I2 >S=4(+4价的S)。
例:I2 +SO2 + H2O = H2SO4 + 2HI。
3、有Fe3+的溶液一般呈酸性。
4、能形成氢键的物质:H2O、NH3、HF、CH3CH2OH。
5、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6、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7、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8、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⑧ 高三化学复习知识点有哪些
你好!全国各地的高考题目是不一样的,这里我就归纳一点,其它的平时老师讲过的基本上已经涵盖了高考的所有重点,你掌握好了就基本没问题的,主要是方法!
中学化学基础理论包括: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理论、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电解质理论、电化学理论。物质结构理论、化学平衡理论、电解质理论三大理论是重点,结构理论是化学理论的基础,它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教材,指导着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其它理论知识的学习。[来源:Ks5u.com.Com]
一、物质结构理论
化学结构理论知识点多。重要的内容:原子、分子和晶体结构、化学键理论、元素周期律理论等。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要求理解并熟记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及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理解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晶体的类型和性质等。在体现基础知识再现的同时,侧重于观察、分析、推理能力的考查。近年来,高考题中主要以元素推断题出现,旨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往往从学科前沿或社会热点立意命题,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关注社会热点。
1.用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周期性变化比较不同元素原子或离子半径大小
2.用同周期、同主族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递变规律判断具体物质的酸碱性强弱或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或对应离子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来源:Ks5u.com]
3.运用周期表中元素“位--构--性”间的关系推导元素。
4.应用元素周期律、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进行相关计算或综合运用,对元素推断的框图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5.晶体结构理论
⑴晶体的空间结构:对代表物质的晶体结构要仔细分析、理解。在高中阶段所涉及的晶体结构就源于课本的就几种,高考在出题时,以此为蓝本,考查与这些晶体结构相似的没有学过的其它晶体的结构。
⑵晶体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物质的熔、沸点高低规律比较。
⑶晶体类型的判断及晶胞计算。
二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重要基本理论,也是化工生产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是高考的热点和难点。考查主要集中在:掌握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和计算,理解外界条件(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考点主要集中在同一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关系,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化学平衡的标志和建立途径,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判断平衡移动方向,及各物质的物理量的变化与物态的关系,等效平衡等。
1.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及化学平衡的移动
主要包括: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的特征,条件改变时平衡移动知识以及移动过程中某些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
对特殊平衡移动问题要善于归纳、总结,如:
反应物用量的改变对平衡转化率的影响
⑴在温度、体积不变的容器中加入某种气体反应物(或生成物)平衡移动问题
解题关键:对于:aA(g) bB(g)+cC(g)或bB(g)+cC(g) aA(g),当T、V不变时,加入A气体,平衡移动的结果由压强决定。相当于增大压强。而加入B或C,则平衡的移动由浓度决定。因此,在此条件下加入A气体,对于:aA(g) bB(g)+cC(g),相当于增大压强,平衡最终结果与气态物质的系数有关,若a>b+c,则A的转化率增大,若a<b+c,则,A的转化率减少,若a=b+c,则A的转化率不变。其它物理量变化也通过压强可以判断。对于:bB(g)+cC(g) aA(g)加入B或C,B或C的浓度增大,平衡正向移动,但要注意,加入哪物质,哪个物质的转化率减小,另一个物质的转化率增大。
⑵在温度、压强不变的体系中加入某种气体反应物(或生成物)平衡移动问题
解题关键:对于:aA(g) bB(g)+cC(g)或bB(g)+cC(g) aA(g),当T、P不变时,加入A气体,平衡移动的结果是不移动。而加入B或C,则平衡的移动由浓度决定。
2.等效平衡和等效假设问题是化学平衡问题中的难点
等效平衡的判断和等效平衡之间各物理量的比较结果
条件 等效的条件 结果
恒温恒容
(△n(g)≠0) 投料换算成相同物质表示时量相同[来源:高&考%资(源#网] 两次平衡时各组分百分量、n、c均相同
恒温恒容
(△n(g)=0) 投料换算成相同物质表示时等比例 两次平衡时各组分百分量相同,n、c同比例变化
恒温恒压 投料换算成相同物质表示时等比例 两次平衡时各组分百分量、c相同,n同比例变化
一定要从三个方面(外界条件、等效的条件、等效后的比较结果)去理解,但最重要的是结果的判断。
3.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以及化学平衡的有关图像问题
4.用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解释在日常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化学问题。
三、电解质理论
电解质理论重点考查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酸碱中和反应中有关弱电解质参与的计算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原理,水的离子积常数及溶液中水电离的氢离子浓度的有关计算和pH的计算,溶液酸碱性的判断,不同电解质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大小的比较,盐类的水解原理及应用,离子共存、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电解质理论与生物学科之间的渗透等。重要知识点有:
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影响因素,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及计算。
2.盐类的水解及其应用,特别是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离子共存问题。
3.酸碱中和滴定及相关计算。
四、不能忽视的电化学理论
电化学理论包括原电池理论和电解理论。原电池理论的主要内容:判断某装置是否是原电池并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书写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式;原电池工作时电解质溶液及两极区溶液的pH的变化以及电池工作时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方向;新型化学电源的工作原理。特别注意的是高考关注的日常生活、新技术内容有很多与原电池相关,还要注意这部分内容的命题往往与化学实验、元素与化合物知识、氧化还原知识伴随在一起。同时原电池与生物、物理知识相互渗透如生物电、废旧电池的危害、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电池效率等都是理综命题的热点之一。电解原理包括判断电解池、电解池的阴阳极及两极工作时的电极反应式;判断电解池工作中和工作后溶液和两极区溶液的pH变化;电解原理的应用及电解的有关计算。命题特点与化学其它内容(如实验、电解质理论、环境保护)综合,电解原理与物理知识联系紧密,学科间综合问题。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根据元素的化合价
物质中元素具有最高价,该元素只有氧化性;物质中元素具有最低价,该元素只有还原性;物质中元素具有中间价,该元素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对于同一种元素,价态越高,其氧化性就越强;价态越低,其还原性就越强。
(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则其对应的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就越弱;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则其对应的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就越弱。
(3)根据反应的难易程度
注意:(1)氧化还原性的强弱只与该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而与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无关。得电子能力越强,其氧化性就越强;失电子能力越强,其还原性就越强。
(2)同一元素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常见氧化剂
①、活泼的非金属,如Cl常见氧化剂: 2、Br2、O2 等;
②、元素(如Mn等)处于高化合价的氧化物,如MnO2、KMnO4等
③、元素(如S、N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含氧酸,如浓H2SO4、HNO3 等
④、元素(如Mn、Cl、Fe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盐,如KMnO4、KClO3、FeCl3、K2Cr2O7
⑤、过氧化物,如Na2O2、H2O2等
(5)化合价口诀
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氮磷;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都齐;铜汞二价最常见。
。。。。。。。。。。还有很多。。。。。。希望我能抛砖引玉 朋友,高考加油哦
⑨ 高中化学新课标有多少个考点
我的网络空间有新课标(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