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smith裂解法的名词解释
Smith裂解法又称氧化开裂法。指的是苷类分子中的糖基具有邻二醇结构,可以被过碘酸氧化开裂。
Smith裂解法可以避免剧烈的酸水解条件,而获得完整的苷元。
Ⅱ 化学式怎么读请说明具体的方法。
一般规律是先读后面的,后读前面的。比如HCl(氯化氢)、KI(碘化钾)、Na2O(氧化钠) 有时候不用“化”的,如果涉及到原子基团,我们要把基团读出。比如CuSO4(硫酸铜)、AgNO3(硝酸银)、KMnO4(高锰酸钾) “亚”的使用,比方说,铁的离子有两种 一种Fe2+带2正电荷,一种Fe3+带3正电荷,那么他们的化合价就分别为+2和+3 我们规定Fe3+叫铁离子,那么Fe2+就叫亚铁离子。(因为“亚”表示差一点嘛,你看 “亚军”)。再比如CuO叫氧化铜,Cu2O就叫氧化亚铜。表示这样意思的字有很多,比如“次”“重”“高”等 “合”的使用,多见于配合物,是配体中配位原子和配位中心的连接词,比如氢氧化二氨合银,这里N就为配位原子,Ag是配位中心。 “代” 多见与有机物,一般表示的是基本物质或集团被其他原子或集团取代后的命名。 “联”“并”“杂”等,多见于苯环相关物质的命名,这个比较形象应该不用说啦吧? “聚”多表示多种小分子的聚合,比如聚乙烯
Ⅲ 化学裂解法原理
化学裂解法是DNA序列分析方法之 一。其反应的基本原理是,基于某些化学试 剂可以使DNA链在1个碱基或2个碱基处 发生专一性断裂的特性,精确的控制反应强 度,使一个断裂点仅存在于少数分子中,不 同分子在不同位点断裂,从而获得一系列大小不同的DNA片段,将这些片段经聚丙烯 酰胺凝胶电泳分离。
Ⅳ 高中化学
裂解就是小质量的烃再分解,相对于长碳链的烃"裂化"成小质量的烃,化学书上有,就在石油那节里,讲石油的分离利用,楼上说得不对
从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计法来入手:设甲烷原有x摩,反应了kx摩,则乙炔有0.5kx摩,氢气有1.5kx摩.总质量为16x,则有:
(16x)/(x-kx+0.5kx+1.5kx)=10 约去x即有k=0.6
Ⅳ 化学合成法为什么要先知道该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
应该是需要以此推测出基因的序列。进而根据序列合成该基因。
Ⅵ 如何分析一个不确定的蛋白质或DNA片段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不确定”?你是指序列未知的待测蛋白质或DNA吗?好吧,我能想到的“不确定”就是未知序列的意思了。
测定未知蛋白质或者DNA的序列一般都可以用三种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生物学方法——酶解,一般和化学方法结合使用。
对于蛋白质的测序首先测定蛋白质分子中多肽链的数目,然后拆分多肽链并断开链内二硫键再分析每一条多肽链的序列。
由于测序分析的方法一次能测定的序列不能太长,所以要将获得的多肽链进行裂解,一般使用酶或者溴化氢、羟胺等化学试剂。获得小的多肽片段之后可以使用Edman降解法进行化学降解分析,也可以使用外肽酶进行水解,或者使用质谱等物理方法测定其序列,此外还可以根据所编码的DNA序列进行推定,但是一般这种方法准确率比较低。获得多肽片段序列之后进行肽段在多肽链中次序的决定,解决这个问题使用的是使用多种断裂方法获得不同的肽段组合,因为不同的断裂方法切口彼此错位,不同套的肽段正好相互跨过切口重叠,然后使用推理的方法,将肽段”组装“起来。现在较为常用的方法是X-ray,首先异源表达获得蛋白质晶体然后测定其三维结构,自然也就获得了蛋白质的序列。另外核磁共振也有使用,但是由于测定蛋白质分子量受限,不如X-ray使用广泛。
DNA的测序也是使用生物学方法和化学方法。
生物化方法可以使用与蛋白质测序类似的方法,先获得小片段,然后叠加,R.W.Holley首先测定酵母丙氨酸tRNA序列是使用的策略就是这样。但是一般蛋白质所含氨基酸数目从几个到几千,但是不会太多,相比之下DNA的核苷酸就是天文数字了,因此必须使用其他的办法。Sanger首先提出一种策略——”加减法“,即设计方法使得DNA末端固定为某一种核苷酸,然后通过测定DNA长度来推测其序列。
首先,在做“加法体系”和“减法体系”以前的工作。
待测DNA的单链作为模板,一个合适的引物,四种dNTP,用同位素标记。
DNA聚合酶从引物开始合成一条互补链,理想情况是,合成所产生各种长度的片段都存在。
然后除去那些未参与合成的dNTP,将剩下的合成产物,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用于加法系统,一部分用于减法系统。
加法系统:将用于加法系统的产物再分成四小份,每一小份中仅仅将四份中的dNTP的一种加入反应体系。比如仅加入dATP。由于DNA由聚合酶具有3′→5′的外切酶活性,而反应体系中缺少另外三种必要的dNTP,合成产物就从3′→5′方向降解。然而由于存在dATP,显然遇到dA的位置降解反应就停止了。因而所有的片段都是以A结尾的。同理,可以分别制备以C、G或T结尾的另外三组片段。
四组片段在同一块凝胶板的不同样品槽中同时电泳(这类图LZ可以在书上随便找到),从放射自显图上就可以推断出碱基序列,因为从A样品槽查出的放射性区带代表A在片段中的位置,同理也可定出C、G和T的位置。
【加法系统实际就是以降解为条件,以DNA聚合酶的3′→5′的外切酶活性为基础,当降解过程遇到试剂中所富含的dNTP时,反应就停止】
按理只用一个加法系统就足以推断DNA的碱基序列了。但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只用一种方法有时不能得到完全正确的结果,因此又设计了一种减法系统。
减法系统:也是将上述酶促产物分成四小份,每一小份中只加入三种dNTP,比如缺少dATP。在这个反应体系中,DNA聚合酶能够把片段继续合成下去,但是在遇到应该是dATP参入的位置时,合成反应就停下来了。这就可以得到一个都是以A前一个位置为结尾的片段组,电泳后同样可以定出A的位置。
【减法系统实际就是以合成为条件,当合成过程缺少需要的dNTP时,反应就停止】
但此加减法并不尽如人意,由于反应速度上的差异,有些片段可能多些,另一些片段可能少些,有时可能导致漏读和重读,有时图谱上还会出现假谱线,当同样碱基排列时图谱上有时只出现一条带。因此用这个方法测定DNA片段可能有1/50的误差。目前常用的是它的改进法-双脱氧末端终止法。
剩下的就是读板的问题,可以想到,在理想情况下,比如以A结尾的各种长度的片段,出现的可能性是均等的。那么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相对分子量小的片段迁移速度快。书上的图,都是一块板子,有四个列,分别是以四种不同结尾的核苷酸的电泳情况。跑在越前面的(也就是最靠近底部的),就第一个被读出来,随后的相对分子量不断增大,迁移速度慢,也就是比较大的片段,按其顺序和所处的列,就克直观读出序列。
化学法由Maxam-Gilbert在1977年发明。
一、取待测DNA片段,既可以是单链也可以是双链。
此法又叫化学切割法,或化学降解法,切割之前先对待测片段作末端标记。用放射性P32-磷酸集团标记链的末端之一。
二、将标记完的样品,分成四份。分别采用不同的化学试剂对所得样品,进行修饰进而切割【切割就是利用特异的化学试剂,修饰DNA分子中不同的碱基,使被修饰的碱基之间的连接变得不稳定,发生断裂,而产生各种长度的DNA片段。】
【四组切割的方法,在G、G+A、T+C、C处切割】
“+”就是同时切割,有点讨厌的是这点,能修饰A,使其糖苷键不稳定的甲酸,同时也会使G的不稳定,所以无奈就有了G+A并在一起,
(1)G反应,"硫酸二甲酯",使鸟嘌呤G的N7原子甲基化,而与脱氧戊糖之间的糖苷键不稳定,可在中性环境中受热断裂,得到一系列G末端的片段。
(2)G+A反应 "甲酸",使A和G嘌呤环上的N原子质子化,糖苷键变得不稳定,可用哌啶将其断裂,得到一系列A和G混合的末端的片段。
(3)T+C反应 "肼",使T和C的嘧啶环断裂,通过消除反应,使DNA链发生断裂,得到一系列T+C末端的片段。
(4)C反应 在NaCl存在时,只有C与肼反应,得到一系列C末端的片段。
用上面加减法一样的电泳,克得到结果,直观读出。
至于为什么(2)(3)两步,为什么是G+A、T+C?
事实上,如果有单独只断A的或只断T的修饰方法,也可以。但从书上列出的图中,可以看出,断裂的混合物G+A、T+C电泳后并不影响读结果。
Ⅶ 简述化学降解法测序的基本原理以及主要应用范围
这一方法的基本步骤为:
(1)先将DNA的末端之一进行标记,通常为放射性同位素32P;
(2)在多组互相独立的化学反应中分别进行特定碱基的化学修饰;
(3)在修饰碱基位置化学法断开DNA链;
(4)凝胶电泳将DNA链按长短分开;
(5)根据放射自显影显示区带,直接读出DNA的核苷酸序列
化学降解较之链终止法具有明显优点:所测序列来自原DNA分子而不是酶促合成所产生的拷贝
现在第二代带三代测序都出来了,还用化学降解法,是不是很老套?
Ⅷ 化学测序法怎么看条带
化学测序法一般都用32P标记,所以与用32S标记作标记的末端终止法相比,它显示的条带较宽且有扩散现象,这限制了化学降解法在对较大DNA片段测序时的分辨能力。
化学测序法:
(1)先将DNA的末端之一进行标记,通常为放射性同位素32P;
(2)在多组互相独立的化学反应中分别进行特定碱基的化学修饰;
(3)在修饰碱基位置化学法断开DNA链;
(4)凝胶电泳将DNA链按长短分开;
(5)根据放射自显影显示区带,直接读出DNA的核苷酸序列;
化学降解较之链终止法具有明显优点:所测序列来自原DNA分子而不是酶促合成所产生的拷贝。
Ⅸ 化学式的读法
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
一.
化学式的写法
(一)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1.
单原子构成的单质
(1)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已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其单质由单原子构成,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如:氦He、氖Ne等。
(2)金属、某些固态非金属(如碳、磷、硫等)的化学式,也用元素符号表示。
2.
多原子构成的单质
写多原子构成的单质的化学式时,它的分子是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写上数字几。如: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其化学式是
。
气体单质多是双原子分子(稀有气体、臭氧等例外),液态溴(
)、固态碘(
)等单质也是双原子分子。
(二)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
1.
氧化物:氧元素写在右边,其他元素写在左边。如
等。
2.
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般金(金属)左,非(非金属)右。如
等。
二.
化学式的读法
1.
单质化学式的读法
一般除稀有气体和双原子分子构成的气体单质在元素名称后加“气”字外,其余直接读元素的名称。如:“
”读作“氧气”,“
”读作“铁”等。
2.
化合物化学式的读法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化学式名称一般读作“某化某”,如:“
”读作“氯化钠”。这恰好与书写顺序相反。
在读化合物的化学式时,有时要读出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但“1”一般不读出。如“
”读作“氧化铜”。若该元素能组成多种不同的物质,在这些物质的化学式中,该元素的原子个数不同,此时这个“1”字就要读出。如“
”读作“二氧化碳”,“CO”读作“一氧化碳”。
Ⅹ dna化学降解法测序的电泳图如何读
带电颗粒在电场作用下,向着与其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称为电泳(electrophoresis, EP)。利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移动速度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技术称为电泳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