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战时期日本的化学武器是咋回事
细菌是生物武器
以化学毒剂杀伤有生力量的各种武器、器材统称为化学武器。如装有毒剂的化学炮弹、化学航弹、化学火箭弹、化学导弹、化学地雷和飞机布洒器、毒烟施放器材等。化学武器与常规武器相比有以下特点:
第一,伤害途径多。毒剂以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使人畜遭到伤害。吸入染毒空气,皮肤接触毒剂的液滴和气雾,食入染毒的水和食物,都能遭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第二,作用时间长。常规武器的杀伤作用只限于爆炸或弹丸飞行的瞬间。化学武器的杀伤作用短则几分钟到几十分钟,长则几天、十几天。
第三,杀伤范围广。化学炮弹比同口径普通炮弹的杀伤威力要大几倍到几十倍。毒剂蒸气能到处扩散,无孔不入,渗入工事内部,杀伤隐蔽的有生力量。
第四,受气象、地形、地物的影响较大。不是全天候武器。
由于化学武器具有突出的杀伤效能,俄、美军都把它作为现代条件下作战的一种重要手段。他们大量装备、储存、并不断发展化学武器。俄军正式装备的具有弹药型号的毒剂有沙林、梭曼、塔崩、芥子气、路易氏气、氢氰酸、光气、苯氯乙酮、亚当氏气。美军装备的有沙林、维埃克斯(VS)、芥子气、氢氰酸、氯化氰、光气、毕兹(BZ)、西埃斯(CS)、苯氯乙酮、亚当氏气。据国外报导,俄军还装备有“V”类毒剂和“蓝-X”失能剂以及“黄雨”等。美国还装备有西阿尔(CR)毒剂。
另外,美、俄都在积极研制二元化学武器。其特点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能合成毒剂的物质分别装填在隔开的容器内。化学弹发射后,在弹体飞行的短暂时间内,隔膜破裂,这些物质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毒剂,在到达目标的瞬间杀伤人员。二元化学武器的突出优点是制造、贮存和使用都比较安全。它是现代化学武器的发展方向。据估计俄军的毒剂储备量为35万吨以上,其中神经性毒剂约占705,其它毒剂占30%。美国的毒剂储备量约为十几万吨。
http://academy2003.cpst.net.cn/popul/guard/manys/artic/20819170703.html
化学武器种类
化学武器是利用化学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疲惫敌有生力量,迟滞、困扰其军事行动的各种武器、器材之总称,它包括:
1.毒剂
又称化学毒剂、化学战剂、军用毒剂,是军事行动中以毒害作用杀伤人畜的化学物质。它是化学武器的基础,对化学武器的性能和使用方式起着决定作用。目前外军装备的毒剂主要有6类14种。
2.化学武器
狭义的化学武器是指各种化学弹药和毒剂布洒器。化学弹药是指战斗部内主要装填毒剂(或二元化学武器前体)的弹药。主要有化学炮弹、化学航弹、化学手榴弹、化学枪榴弹、化学地雷、化学火箭弹和导弹的化学弹头等。由两种以上可以生成毒剂的无毒或低毒的化学物质构成的武器称为二元化学武器。化学物质分装在弹体中由隔膜隔开的容器内,在投射过程中隔膜破裂,上述物质依靠旋转或搅拌混合而迅速生成毒剂。
化学武器按毒剂分散方式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爆炸分散型 借炸药爆炸使毒剂成气雾状或液滴状分散。主要有化学炮弹、航弹、火箭弹、地雷等。
(2)热分散型 借烟火剂、火药的化学反应产生的热源或高速热气流使毒剂蒸发、升华、形成毒烟(气溶胶)、毒雾。主要有装填固体毒剂的手榴弹、炮弹及装填液体毒剂的毒雾航弹等。
(3)布洒型 利用高压气流将容器内的固体粉未毒剂、低挥发度液态毒剂喷出,使空气、地面和武器装备染毒。主要有毒烟罐、气溶胶发生器、布毒车、航空布洒器和喷洒型弹药等。
化学武器按装备对象可分为步兵化学武器,炮兵、导弹部队化学武器和航空兵化学武器等三类。他们分别适用于小规模、近距离攻击或设置化学障碍;快速实施突袭;集中的化学袭击和化学纵深攻击;以及灵活机动地实施远距离、大纵深、大规模的化学袭击。
二、防化器材
又称防化装备或“三防”装备,是用于防核、化学、生物武器袭击的侦检、防护、洗消、急救的各种器材、装备之总称。
1.侦察器材
通常由报警、侦毒、化验器材和毒剂侦察车等组成。
2.防护器材
分为个人和集体防护器材。前者指用于个人防止毒剂、放射性灰尘和生物战剂气溶胶伤害的器材,包括防毒面具、防毒衣、防毒斗蓬、防毒手套、防毒靴套等。集体防护器材包括永备工事、特种车辆的集防装置、野战掩蔽部、过滤通风设备等。
3.洗消器材包括个人洗消设备、小(大)型洗消设备、核生化战场上的供水设备等
4.急救器材包括解磷针、次氯酸钙悬浮液、一氯胺的乙醇溶液、氧气等。
三、化学毒剂的杀伤作用
毒剂按毒理作用分为六类。现分别介绍其主要杀伤作用机理。
(一)神经性毒剂
以神经系统受伤害为特点的毒剂,可通过呼吸道、皮肤、眼睛等途径使人员中毒,破坏神经冲动传导。中毒症状主要有:瞳孔收缩、流口水、恶心、呕吐、肌颤、痉挛和呼吸麻痹,很低的剂量或浓度即能致死。
神经性毒剂均含磷元素,属有机膦酸酯类化合物。此类毒剂为速杀性毒剂,可作为暂时性或持久性毒剂使用,造成空气、水源、地面或物体表面染毒,杀伤人畜,封锁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地。
(二)糜烂性毒剂
以皮肤糜烂作用为主要伤害特点的毒剂,兼有全身中毒作用,可致死,其作用机理是破坏细胞中重要的酶和核酸,造成组织坏死。吸入后损伤呼吸道、肺组织及神经系统。接触皮肤和粘膜,引起红肿、起泡、溃疡,对眼睛也会造成严重伤害。
此类毒剂可作持久性或暂时性毒剂使用,造成空气、地面、物体大面染毒。糜烂性毒剂有三种,最重要的是芥子气。
(三)全身中毒性毒剂
又称血液性毒剂,主要抑制人体细胞和组织内的呼吸酶,造成全身性组织缺氧,例如吸入氢氰酸后立即出现昏迷、痉孪、呼吸困难,严重又未救治者将迅速死亡。
(四)窒息性毒剂
破坏组织引起肺水肿降低血液摄取氧的能力,造成机体缺氧以致窒息死亡的毒剂。对眼、鼻、喉也有一定刺激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量使用过,但以后作为军用毒剂的价值已日趋下降。
主要成员为光气(Phosgene),代号为:CO(美)和PG(英),学名二氯化碳酰。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气体,有烂于草味,吸入中毒,潜伏期数小时,表现为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昏迷乃至死亡。
(五)失能性毒剂
造成思维功能和躯体功能障碍,使人员暂时丧失战斗力的毒剂,简称失能剂。一般不引起死亡或造成永久性伤害。中毒后主要症状是口干、瞳孔散大、眩晕、反应迟钝、步态蹒跚、产生幻觉、瘫软、暂时失明、血压降低等。主要成员为毕兹(BZ),是精神失能剂,白色或黄色结晶,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能溶于稀酸和有机溶剂。国外正研究躯体失能剂。
(六)刺激性毒剂
以对人眼、鼻、喉、皮肤的局部刺激为主要毒害作用的毒剂。中毒后有流泪、眼痛、喷嚏、咳嗽、恶心、呕吐、胸痛、头痛及皮肤的痛等症状,使人员短时间失去战斗力,大量吸入也能造成肺部损伤甚至死亡。此类毒剂主要有四种:CS、CR、DM和CN。
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4/Science/DL/DL-63833
关于禁止发展、生产、储存和使用化学武器及销毁此种武器的公约
http://www.fmcoprc.gov.hk/chn/tyyflsw/gjgy/t54945.htm
Ⅱ 连自己人都觉得缺德,二战日本发明的病毒武器究竟是何
日本发明的这种武器是用来对付美军的。
到那时,美军的战斗力将会减弱。当日本马说这话时,许多日本人感到有些生气。他的想法太糟糕了,以至于让日本人感到无耻。 1940年,金马奖号在日本在一艘大型潜水艇上携带这种最不完美的武器病毒,并驶向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为土着妇女接种疫苗。但是,日本的病毒武器最终并没有赢得美国,但据报道,日本和美国在那场战争中遭受了重大人员伤亡,特别是美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军将这种病毒用作与美军讨价还价的筹码,并将其秘密移交给美国,并承诺永远不会对外开放。
Ⅲ 关于二战期间日本的生化武器
日本人的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只对中国人用过,没有对盟军和苏联使用。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没有支持非常规战争的工业基础,也就没有非常规战争的能力,所以日本人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不会遭到报复),稍微留神一点不要惹到“文明社会”就行了。对美国人,日本人不敢用,因为一旦使用非常规武器,日本完全不是美国的对手个,对苏联,日本人一样不敢用,原因也是一样。(美苏都准备了大量的生化武器)
二战后,美国以不在东京审判中涉及731部队为条件,从日军手中取得了731部队的所有研究成果,而731部队也因此从未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中被提及,与之有关的许多战犯也因此逍遥法外。
Ⅳ 日本人二战使用生化武器的证据
61年前,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以伤亡3500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的巨大代价,敲响了侵略者的丧钟;但61年来,丧钟并没有终结侵略者在这片土地上的肆虐------61年中,不仅当年幸存的受害者未能索赔成功,就连战争后的中国人民也被卷入了无休止的日本侵华战争遗弃化武之害。 有关资料显示,日本陆军和海军在二战期间生产芥子气,路易氏剂等毒剂共计7000多吨,其中,化学武器绝大多数运到了中国。日本战败后,为掩盖其违反国际法使用化学武器的证据,将数百万件化学武器就地掩埋,或弃之于江河湖泊中,给中国人民生命财产和生态安全造成了巨大危害。 解放军总参谋部防化指挥工程学院履约事务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自1950年我国发现日本遗弃化学武器受害者以来,目前已有14个省(区)60个地点发现了当年侵华日军遗弃的芥子气,路易氏剂等7种化学毒剂。仅2003年至2005年,就发生了4起日本遗弃化学武器伤人事件,造成49名中国居民中毒,其中一人死亡。 外交部处理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问题办公室主任刘毅仁说:“目前,所有已经发现并处理的化学武器没有一枚被销毁。”按相关国际公约规定,日本有义务在2007年4月前彻底销毁所有遗弃在华化学武器,但日本处理这一问题的效果“很不理想”。 侵略者的丧钟早已敲响,公理和正义却并未如期而至
Ⅳ 日本化学武器的研发经历了哪些历程
一战中在欧洲战场上广泛使用的毒气战,虽然并未改变整个战争形势,但其所产生的巨大杀伤力及对敌方士气造成的恐慌,无疑使战后各国军方对这类新式武器产生了毫不掩饰的兴趣,尽管战后制定的国际法明令禁止在战场上使用化学武器,但各国仍未放弃对化学武器的研究。日本就是这其中一个很典型的国家。
简单来说,负责研究开发毒气武器的是陆军科学研究所的第3部,后来转到了第2部,还有陆军第6技术研究所,海军的技术研究院毒气部也是研究化学战的重要机构,虽然日本海军于1923年开始研究化学武器,1925年陆军才步其后尘,但日本陆军对化学战始终抱有极大的热情,不惜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来研究化学战。日本的各细菌战研究机构,在进行细菌战研究的同时,也肩负对化学战的研究工作。
日本于1928年开始实验性生产芥子气。6年后日本人每周生产一吨路易氏气,1937年产量上升到每天两吨。大量地制造毒气是在濑户内海的大久野岛,称为陆军造兵厂火工厂-忠海兵器制造所,该厂主要生产合成毒剂和各种化学炮弹。
日本海军则在神奈川县寒川“相模兵工厂”制造类似产品。在福冈县企救郡的曾根兵工厂专门将大久野岛的毒气工厂生产的毒气和制造的弹体装填成毒气枪弹。
日本人献身于化学战的研究工作精神,有时到了狂热的地步。对于1933年在东京东21英里的千叶县的习志野成立的占地40英亩由陆军教育总监管辖的陆军化学兵学校则是研究毒气战和培养训练实战人员的教育机关。
该校专门培养化学战军官、士官,战争中增开学期1~2个月的短期培训班,设立教导联队(团)。一万多名在此接受化学战训练的军官和军士成为化学战的急先锋。在以后的12年里共培养了3350名化学战专家,志野学校的毕业生被分配到陆军第六技术研究所,从事毒气的研究和发明。
1939年8月,在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市火车站以东一公里的郊外成立的关东军第五一六部队,正式名称是关东军化学部第五一六部队即以恐怖名声威震满洲的毒瓦斯部队,其前身是1937年成立的驻齐齐哈尔市隶属关东军技术部的化学兵器部,五一六部队对外又称齐齐哈尔研究所(是陆军军械部第6技术研究所派驻我国东北的分支机构),下设4个课,分别负责毒剂的侦检,毒物的合成,化学制剂的研究,防护和治疗,编制为250人。
第五一六部队在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使用毒气武器的实验和训练,并曾和第七三一部队合作共同进行过多达50余次的毒瓦斯人体实验,2003年8月4日齐齐哈尔的日军遗弃化武伤人事件也与这支恶魔部队有着重大干系。
关东军五一六毒瓦斯部队等于第六技术研究所驻满洲的常驻机关,第六技术研究所发明的毒瓦斯使用方法经过习志野练习队的特别训练,由设置在满洲齐齐哈尔的五一六部队实施。
日军广泛的化学武器试验包括1930年在台湾热带条件下的试验,促使研究出一系列可怕的毒气武器,能够把十升战剂投射到二英里外的布毒器,发射“毒雾”的装置,把经改装后喷射氢氰酸的火焰喷射器吊在降落伞下,在慢慢飘行的过程中释放出毒气流的芥子气喷洒炸弹,能用芥子气铺染七米宽的地段的遥控染毒拖车;还有一种能装置一公斤的氢氰酸的手掷反坦克武器。
防护方面的研究也并驾齐驱,并极力寻找适合马,骆驼佩带的防毒面具(有两英尺长,八英寸宽)以及狗佩带的防毒面具,绑腿和鞋。
1936年,西安事变。日本退出国联裁军会议。日本陆军计划采购防毒面具、防毒斗篷300万套,轻便防毒具120万件。1937年,日军正式装备氯氰酸。日军的化学武器已达到了很强的攻击作战能力。“让实验室的成果走向战场”已成为狂热的军国主义份子叫嚣的口号,灾难正逐渐迫近。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真正在战场上长期地,有组织地,大规模地进行违反国际法的化学战的国家只有日本。而从1937年起,日本人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就广泛使用了毒气,换句话说,日军早在二战正式爆发前即有系统,有针对性的对中国进行了化学战。
日本化学武器
Ⅵ 什么叫日遗化武。
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公然违反国际法,大肆对中国军民使用化学武器,造成我军民近20万人伤亡。日本战败投降后,为掩盖其罪恶行径,将大量化学武器或埋于地下,或抛于江河,遗弃在中国境内。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些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简称日遗化武
Ⅶ 二战时期日本的化学武器是怎么回事
细菌是生物武器
以化学毒剂杀伤有生力量的各种武器、器材统称为化学武器。如装有毒剂的化学炮弹、化学航弹、化学火箭弹、化学导弹、化学地雷和飞机布洒器、毒烟施放器材等。化学武器与常规武器相比有以下特点:
第一,伤害途径多。毒剂以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使人畜遭到伤害。吸入染毒空气,皮肤接触毒剂的液滴和气雾,食入染毒的水和食物,都能遭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第二,作用时间长。常规武器的杀伤作用只限于爆炸或弹丸飞行的瞬间。化学武器的杀伤作用短则几分钟到几十分钟,长则几天、十几天。
第三,杀伤范围广。化学炮弹比同口径普通炮弹的杀伤威力要大几倍到几十倍。毒剂蒸气能到处扩散,无孔不入,渗入工事内部,杀伤隐蔽的有生力量。
第四,受气象、地形、地物的影响较大。不是全天候武器。
由于化学武器具有突出的杀伤效能,俄、美军都把它作为现代条件下作战的一种重要手段。他们大量装备、储存、并不断发展化学武器。俄军正式装备的具有弹药型号的毒剂有沙林、梭曼、塔崩、芥子气、路易氏气、氢氰酸、光气、苯氯乙酮、亚当氏气。美军装备的有沙林、维埃克斯(VS)、芥子气、氢氰酸、氯化氰、光气、毕兹(BZ)、西埃斯(CS)、苯氯乙酮、亚当氏气。据国外报导,俄军还装备有“V”类毒剂和“蓝-X”失能剂以及“黄雨”等。美国还装备有西阿尔(CR)毒剂。
另外,美、俄都在积极研制二元化学武器。其特点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能合成毒剂的物质分别装填在隔开的容器内。化学弹发射后,在弹体飞行的短暂时间内,隔膜破裂,这些物质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毒剂,在到达目标的瞬间杀伤人员。二元化学武器的突出优点是制造、贮存和使用都比较安全。它是现代化学武器的发展方向。据估计俄军的毒剂储备量为35万吨以上,其中神经性毒剂约占705,其它毒剂占30%。美国的毒剂储备量约为十几万吨。
http://academy2003.cpst.net.cn/popul/guard/manys/artic/20819170703.html
化学武器种类
化学武器是利用化学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疲惫敌有生力量,迟滞、困扰其军事行动的各种武器、器材之总称,它包括:
1.毒剂
又称化学毒剂、化学战剂、军用毒剂,是军事行动中以毒害作用杀伤人畜的化学物质。它是化学武器的基础,对化学武器的性能和使用方式起着决定作用。目前外军装备的毒剂主要有6类14种。
2.化学武器
狭义的化学武器是指各种化学弹药和毒剂布洒器。化学弹药是指战斗部内主要装填毒剂(或二元化学武器前体)的弹药。主要有化学炮弹、化学航弹、化学手榴弹、化学枪榴弹、化学地雷、化学火箭弹和导弹的化学弹头等。由两种以上可以生成毒剂的无毒或低毒的化学物质构成的武器称为二元化学武器。化学物质分装在弹体中由隔膜隔开的容器内,在投射过程中隔膜破裂,上述物质依靠旋转或搅拌混合而迅速生成毒剂。
化学武器按毒剂分散方式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爆炸分散型 借炸药爆炸使毒剂成气雾状或液滴状分散。主要有化学炮弹、航弹、火箭弹、地雷等。
(2)热分散型 借烟火剂、火药的化学反应产生的热源或高速热气流使毒剂蒸发、升华、形成毒烟(气溶胶)、毒雾。主要有装填固体毒剂的手榴弹、炮弹及装填液体毒剂的毒雾航弹等。
(3)布洒型 利用高压气流将容器内的固体粉未毒剂、低挥发度液态毒剂喷出,使空气、地面和武器装备染毒。主要有毒烟罐、气溶胶发生器、布毒车、航空布洒器和喷洒型弹药等。
化学武器按装备对象可分为步兵化学武器,炮兵、导弹部队化学武器和航空兵化学武器等三类。他们分别适用于小规模、近距离攻击或设置化学障碍;快速实施突袭;集中的化学袭击和化学纵深攻击;以及灵活机动地实施远距离、大纵深、大规模的化学袭击。
二、防化器材
又称防化装备或“三防”装备,是用于防核、化学、生物武器袭击的侦检、防护、洗消、急救的各种器材、装备之总称。
1.侦察器材
通常由报警、侦毒、化验器材和毒剂侦察车等组成。
2.防护器材
分为个人和集体防护器材。前者指用于个人防止毒剂、放射性灰尘和生物战剂气溶胶伤害的器材,包括防毒面具、防毒衣、防毒斗蓬、防毒手套、防毒靴套等。集体防护器材包括永备工事、特种车辆的集防装置、野战掩蔽部、过滤通风设备等。
3.洗消器材包括个人洗消设备、小(大)型洗消设备、核生化战场上的供水设备等
4.急救器材包括解磷针、次氯酸钙悬浮液、一氯胺的乙醇溶液、氧气等。
三、化学毒剂的杀伤作用
毒剂按毒理作用分为六类。现分别介绍其主要杀伤作用机理。
(一)神经性毒剂
以神经系统受伤害为特点的毒剂,可通过呼吸道、皮肤、眼睛等途径使人员中毒,破坏神经冲动传导。中毒症状主要有:瞳孔收缩、流口水、恶心、呕吐、肌颤、痉挛和呼吸麻痹,很低的剂量或浓度即能致死。
神经性毒剂均含磷元素,属有机膦酸酯类化合物。此类毒剂为速杀性毒剂,可作为暂时性或持久性毒剂使用,造成空气、水源、地面或物体表面染毒,杀伤人畜,封锁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地。
(二)糜烂性毒剂
以皮肤糜烂作用为主要伤害特点的毒剂,兼有全身中毒作用,可致死,其作用机理是破坏细胞中重要的酶和核酸,造成组织坏死。吸入后损伤呼吸道、肺组织及神经系统。接触皮肤和粘膜,引起红肿、起泡、溃疡,对眼睛也会造成严重伤害。
此类毒剂可作持久性或暂时性毒剂使用,造成空气、地面、物体大面染毒。糜烂性毒剂有三种,最重要的是芥子气。
(三)全身中毒性毒剂
又称血液性毒剂,主要抑制人体细胞和组织内的呼吸酶,造成全身性组织缺氧,例如吸入氢氰酸后立即出现昏迷、痉孪、呼吸困难,严重又未救治者将迅速死亡。
(四)窒息性毒剂
破坏组织引起肺水肿降低血液摄取氧的能力,造成机体缺氧以致窒息死亡的毒剂。对眼、鼻、喉也有一定刺激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量使用过,但以后作为军用毒剂的价值已日趋下降。
主要成员为光气(Phosgene),代号为:CO(美)和PG(英),学名二氯化碳酰。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气体,有烂于草味,吸入中毒,潜伏期数小时,表现为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昏迷乃至死亡。
(五)失能性毒剂
造成思维功能和躯体功能障碍,使人员暂时丧失战斗力的毒剂,简称失能剂。一般不引起死亡或造成永久性伤害。中毒后主要症状是口干、瞳孔散大、眩晕、反应迟钝、步态蹒跚、产生幻觉、瘫软、暂时失明、血压降低等。主要成员为毕兹(BZ),是精神失能剂,白色或黄色结晶,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能溶于稀酸和有机溶剂。国外正研究躯体失能剂。
(六)刺激性毒剂
以对人眼、鼻、喉、皮肤的局部刺激为主要毒害作用的毒剂。中毒后有流泪、眼痛、喷嚏、咳嗽、恶心、呕吐、胸痛、头痛及皮肤的痛等症状,使人员短时间失去战斗力,大量吸入也能造成肺部损伤甚至死亡。此类毒剂主要有四种:CS、CR、DM和CN。
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4/Science/DL/DL-63833
关于禁止发展、生产、储存和使用化学武器及销毁此种武器的公约
http://www.fmcoprc.gov.hk/chn/tyyflsw/gjgy/t54945.htm
第二个问题,自己去查,731的恶行我不想多说,收起你的笑脸,我相信在你看过日本人拿中国人做化学武器试验的场景后,你就笑不出来了。
Ⅷ 二战中为什么日本在中国多次用化学武器,而在其他国家很少使用
:芥子气(德式)、芥子气(法式)、不冻芥子气(德式)、路易氏气、二苯氰胂、光气、苯氯乙酮、氰溴甲苯和氢氰酸。这些毒剂往往随火箭炮、迫击炮、加农炮、手榴弹等一起发射,以此造成更大、更多的伤亡。
生物武器有:肉毒杆菌、鼠疫、伤寒, 二战中日本在中国主要使用芥子气,随迫击炮使用。
诺门坎事件时日本人在河水里投过鼠疫 肉毒杆菌 ,但是苏联军队使用的是输水管道的自来水,所以没有任何苏联人中毒,反倒是很多日本兵误饮河水中毒伤亡、
Ⅸ 二战时日本对中国使用化学武器,为何挨了原子弹也不对美军使用呢
日本是唯一一个遭受过原子弹袭击的国家,但很少有人知道,整个二战期间,日本也是唯一一个,有计划有步骤地大量使用化学武器的国家。更加耐人寻味的是,日本使用这种武器时,竟然还分国籍:如,在危急情况下,可以对中国人使用,但是对美国人,则绝对不允许使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一切还得从一座曾经神秘消失三十年的岛屿说起。巧合的是,这座岛屿就在后来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广岛南面的濑户内海上。
对于日军在中国使用毒气,美国一直密切关注和强烈谴责。1941年总统罗斯福就发表声明警告说:“如果日本在中国或者其他盟国,继续使用这种非人道的战争武器,我国政府将把此行为看作是针对美国的,并给予同样而且充分的报复。”
Ⅹ 二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制造的生化武器为何最终没有得逞
首先,说明一点,生物武器和生化武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生化室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的合称。接着,回答楼主的补充问题,为什么没有在苏军和盟军军队中造成大规模的流行。
说起这个有很多原因,首先就是日军自身的问题。生化武器确实有很大的杀伤力,但是其杀伤效果也是受到很多因素制约的,其中包括军队在武器使用方面的训练,兵种之间的相互配合,关于这点下面要提到。日军的生化武器,主要是生物武器,在最初的使用阶段,存在着很大的可靠性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可靠性问题,尤其是对生物武器来讲,就需要大量的实验来验证武器的实际使用效能,什么才是这种实验最好的材料?回答曰人。因为武器在战场上要杀的是人,而不是其他动物,只有用活人去实验生物武器的效果,这种实验得出的数据才是最真实、最可靠的,731的存在和所作所为就是基于这种目的——为了使生物武器在战场上更有效,需要专门的部队进行大量的实验。还有就是生物武器的存贮与投放,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日军直到二战结束前的才初步解决了这方面的一些问题。
其次,制约的另一个因素,环境,尤其是各种不可预知的自然因素。比如说一战的时候,毒气的使用,就有很多制约因素。在那场永远载于世界战争史上的,人类第一次大规模使用毒气的战役——伊普雷毒气战中,在战役爆发前,德军已经开始了精心的准备,首先确定的就是当天的风向、风速等自然因素问题,风向不稳,毒气随时都有可能成为杀死自己的一把剑,风速过低,毒气飘不过去,或者说扩散范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就造成了杀伤范围小,达不到消灭敌人、为己方部队提供火力压制的效果,会为后续部队的进攻造成阻力,无法充分发挥毒气的优势。虽然一战结束后,到后来,生化武器在各方面也有很大的进步,比如化学武器的种类增加,生物武器的杀伤力更强,感染范围更广,但是还是免不了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值得一提的是,在苏日诺门坎之战中,双方主要的交战是在开阔的原野之上,这也是苏军取胜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苏军的大规模机械化军团的优势,在广袤的原野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具有很大的陆上优势,其次是制空权,日军在夺取制空权上,也是费了很大的力,但最终还是没占到便宜。主力会战失败的结局,整体的劣势,不是一两次的生化武器参战能扭转的,而且这种平坦的地形和自然环境,不利于生化武器的大规模使用。具体到这次战役,还有日军兵员素质和兵种之间的协调问题,详细的你可以参见网络诺门坎之战,居然把自己人给毒死了。
在南太平洋上也是这样,自然环境的影响与制约是很大因素,比如说,南太平气候潮热,而且多雨,是恶劣的热带丛林环境,你放芥子气,雨一冲,没了,你放老鼠虱子,天太热,那东西在东北出来的,到那活都活不了。当然,这只是通俗点的说法,战争毕竟是战争,使用这种武器,是不可能没有任何效果的,只是有的时候相对其他武器,没有那么明显而已。其实,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整体实力的对比,盟军在反攻阶段占有绝对优势,而且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是以海上作战为主,以海促陆,通过夺取制海权和制空权来支援陆上的进攻,在整体的优势下,日军不能发起有效的反攻,即使是使用生化武器也无济于事。通俗点讲就是被人压着打。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苏军和盟军的医护条件很到位。总的来说,就是医疗保障条件要好过日本和中国,这也是生化武器无法产生大规模杀伤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盟军在二战时有专门的医院船,负责后送受伤伤员,而日军到中后期,由于资源匮乏,而前线又连连失利,有的驻军医药相当匮乏,这也与日军偏重精神,而忽略了士兵的基本战场需要有关。而苏军和盟军在这方面的优势,则挽救了无数士兵的生命,使得日军的阴谋未能得成。
下面是楼主的主要问题,日本最终为什么会失败,而没有得逞。这并不是说日本人当时没有这种想法,而是已经没有了实施的条件和机会。关于这一点,你去看看731部队那个视频吧。总的来说还是实力的问题,日本本土在战争后期频繁被盟军轰炸机轰炸,遭受了很大的打击,尤其是美国的原子弹,使日本遭受的打击更是毁灭性的,战争实力的急剧消耗,已经使日本穷途末路,连守卫本土的军队都没有足够的武器,再现了一战末期的时候,东线俄军战场两个人甚至是三个人才有一支步枪的悲惨局面。如果要实施大规模的生化武器战争,那就需要起码的投射武器装备,包括飞机、火炮、运输载具等,但当时日本可以作战的飞机都投到了太平洋战场,可是根本不够用,怎么办?神风特攻队,可就是这样还是不够,本土的军用物资的生产根本供不上战争的消耗,可以想象,这样的军队在盟军面前时多么的不堪一击,苏军对日宣战,80万关东军几个月就土崩瓦解。物资极度匮乏,军队和老百姓都这样,而且战争工业的生产能力被炸的几乎回到了明治维新之前时代。总体实力的削弱与消耗,日本根本无力再展开像开战初期那样大规模的进攻和反击了,这是物质层面上的原因,也就是没有了实施的条件。再者,盟军步步紧逼日本本土,正准备实施奥林匹克作战计划,登陆日本本土,不过最后还是美国的原子弹帮了忙,彻底摧毁了日本高层的战争意志,于是不久就无条件投降了。但投降之前,731那些家禽还在满脑子幻想靠大规模的生化战争扭转局面,可大本营投降的事实,砸碎了他们的美梦,虽然他们已经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就这样,在自行撤退的命令下,残存的实验部队撤离,回到日本后解散。发动大规模生化战争的狂想就此彻底破灭。
可是,需要注意的是,利用生化武器进行大规模战争的想法,日本在二战结束之前一直都有,只是在战争的后期,迫于局势,才没有发动,这种情况,就像今天日本没有原子弹一样,其实他们很希望拥有这东西,因为这是真正的国之柱石,可只是迫于当前局势,他们不能拥有,但绝对不代表他们不具备生产这种武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