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大危险源清单(危化品)包括哪些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有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危险物品,是指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能够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物品。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1993年6月第80届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将“重大事故”定义为:在重大危害设施内的一项活动过程中出现意外的突发性的事故,如严重泄漏、火灾或爆炸,其中涉及到一种或多种危险物质,并导致对工人、公众或环境造成即刻的或延期的严重危险。
对重大危害设施定义为:不论长期地或临时地加工、生产、处理、搬运、使用或储存数量超过临界量的一种或多种危险物质,或多类危险物质的设施(不包括核设施、军事设施以及设施现场之外的非管道的运输)。
由来:
20世纪70年代以来,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随之产生了“重大危害(major hazards)”、“重大危害设施(国内通常称为重大危险源)(major hazard installations)”等概念。
英国是最早系统地研究重大危险源控制技术的国家。英国卫生与安全委员会设立了重大危险咨询委员会(ACMH)并在1976年向英国卫生与安全监察局提交了第一份重大危险源控制技术研究报告。英国政府于1982年颁布了《关于报告处理危害物质设施的报告规程》,1984年颁布了《重大工业事故控制规程》。
2. 危险源的分类
工业生产作业过程的危险源一般分为七类:
(一) 化学品类:毒害性、易燃易爆性、腐蚀性等危险物品;
(二) 辐射类:放射源、射线装置、及电磁辐射装置等;
(三) 生物类:动物、植物、微生物(传染病病原体类等)等危害个体或群体生存的生物因子;
(四) 特种设备类:电梯、起重机械、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 场(厂)内专用机动车;
(五) 电气类:高电压或高电流、高速运动、高温作业、高空作业等非常态、静态、稳态装置或作业;
(六) 土木工程类:建筑工程、水利工程、矿山工程、铁路工程、公路工程等;
(七) 交通运输类: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
3. 实验室中化学危险源的识别应考虑哪些因素
1、物理性危险: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工作环境不良,
2、化学性危险:易燃、易爆、有毒化学药品。
3、行为性危险操作失误、管理不善。
4. 物质类危险源
危险源的分类方式众多,不同的划分标准,分类情况也会有所区别。一般,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安全科学理论角度)来划分,危险源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
1.第一类危险源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是伤亡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于是,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
为了防止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必须采取措施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危险源。
2.第二类危险源
正常情况下,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受到约束或限制,不会发生意外释放,即不会发生事故。但是,一旦这些约束或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措施受到破坏或失效(故障),则将发生事故。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物的故障
物的故障是指机械设备、装置、元部件等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功能的现象。从安全功能的角度,物的不安全状态也是物的故障。物的故障可能是固有的,由于设计、制造缺陷造成的;也可能由于维修、使用不当,或磨损、腐蚀、老化等原因造成的。
(2)人的失误
人的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被要求的标准,即没有完成规定功能的现象。人的不安全行为也属于人的失误。人的失误会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系统故障,使屏蔽破坏或失效,从而导致事故发生。
(3)环境因素
人和物存在的环境,即生产作业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噪声、振动、照明或通风换气等方面的问题,会促使人的失误或物的故障发生。
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是伤亡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两类危险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因此,危险源辨识的首要任务是辨识第一类危险源,在此基础上再辨识第二类危险源。
此外,危险源的分类还有:机械类、电气类、辐射类、物质类、火灾与爆炸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心理和生理性、行为性、其他等各种各样的分类。当然,分类的不同,也就决定了在进行危险源辨识时考虑方式的不同。
5. 化工厂一般有哪些重大危险源
炸药库,油库,贮气柜,辐射源(常用于计量),易燃易爆物品的贮存、输送、反应器,有毒有害物质的贮存、输送、反应器,腐蚀性物质(如酸、碱)的贮存、输送、反应器,强氧化剂的贮存、输送、反应器,高压容器,压力管道,高压电器,等。
在生产过程中可能造成能量与物质的意外逸散,并可能造成设备损坏、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的生产设备、作业现场和易燃易爆场所,均称为危险点源。
化工厂指从事化学工业的工厂。化工厂多依水而建,往往充足的水源可以吸引更多的化工企业。
化学工业(chemical instry)又称化学加工工业,泛指生产过程中化学方法占主要地位的过程工业。化学工业是从19世纪初开始形成,并发展较快的一个工业部门。
化学工业是属于知识和资金密集型的行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由最初只生产纯碱、硫酸等少数几种无机产品和主要从植物中提取茜素制成染料的有机产品,逐步发展为一个多行业、多品种的生产部门,出现了一大批综合利用资源和规模大型化的化工企业。
(5)化学性危险源有哪些扩展阅读
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的化工产品价格也在节节攀升。一位内部人士说,当年有的化工产品价格甚至能达到原材料成本的5至6倍。所以说,一个地区的化工产业可以极好地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化工厂多依水而建,往往充足的水源可以吸引更多的化工企业,但很多企业一般不愿意购买处理污染的设备。这导致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化工厂 (化工厂的影响)
6. 危险源分为几类
一、第一类危险源
1、定义:第一类危险源是指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包括生产过程中各种能量、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
2、作用:第一类危险源决定了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具有的能量越多,发生事故的后果越严重。
3、举例:
(1)产生、供给能量的装置、设备是典型的能量源。例如变电所、供热锅炉等,它们运转时供给或产生很高的能量。
(2)使人体或物体具有较高势能的装置、设备、场所相当于能量源。例如起重、提升机械、高度差较大的场所等,使人体或物体具有较高的势能。
(3)能量载体指拥有能量的人或物。例如运动中的车辆、机械的运动部件、带电的导体等,本身具有较大能量。
(4)一旦失控可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装置、设备、场所,指一些正常情况下按人们的意图进行能量的转换和做功,在意外情况下可能 产生巨大能量的装置、设备、场所。例如强烈放热反应的化工装置,充满爆炸性气体的空间等。
(5)一旦失控可能发生能量蓄积或突然释放的装置、设备、场所,指正常情况下多余的能量被泄放而处于安全状态,一旦失控时发生能量的大量蓄积,其结果可能导致大量能量的意外释放的装置、设备、场所。例如各种压力容器、受压设备,容易发生静电蓄积的装置、场所等。
(6)危险物质除了干扰人体与外界能量交换的有害物质外,也包括具有化学能的危险物质。具有化学能的危险物质分为可燃烧爆炸危险物质和有毒、有害危险物质两类。
(7)生产、加工、储存危险物质的装置、设备、场所这些装置、设备、场所在意外情况下可能引起其中的危险物质起火、爆炸或泄漏。例如炸药的生产、加工、储存设施,化工、石油化工生产装置等。
(8)人体一旦与之接触将导致人体能量意外释放的物体。物体的棱角、工件的毛刺、锋利的刀刃等,一旦运动的人体与之接触,人体的动能就会意外释放而使人体遭受伤害。
二、第二类危险源
1、定义: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因素,广义上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环境不良以及管理缺陷等因素。
2、作用:第二类危险源决定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它出现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
3、举例:
(1)物的故障是指机械设备、装置、元部件等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功能的现象。物的不安全状态也是物的故障。故障可能是固有的,由于设计、制造缺陷造成的;也可能由于维修、使用不当,或磨损、腐蚀、老化等原因造成的。
(2)人为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被要求的标准,即没有完成规定功能的现象。人的不安全行为也属于人为失误。人为失误会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系统故障,使屏蔽破坏或失效,从而导致事故发生。
(3)环境因素指人和物存在的环境,即生产作业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噪声、振动、照明、通风换气以及有毒有害气体存在等。
7. 化验室危险源有那些
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
它的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从那里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危险源存在于确定的系统中,不同的系统范围,危险源的区域也不同。
(7)化学性危险源有哪些扩展阅读
工业生产作业过程的危险源一般分为七类:
(一) 化学品类:毒害性、易燃易爆性、腐蚀性等危险物品。
(二) 辐射类:放射源、射线装置、及电磁辐射装置等。
(三) 生物类:动物、植物、微生物(传染病病原体类等)等危害个体或群体生存的生物因子。
(四) 特种设备类:电梯、起重机械、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 场(厂)内专用机动车。
(五) 电气类:高电压或高电流、高速运动、高温作业、高空作业等非常态、静态、稳态装置或作业。
(六) 土木工程类:建筑工程、水利工程、矿山工程、铁路工程、公路工程等。
(七) 交通运输类: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
8. 危险源类别是怎么分类的有哪些,请高手指教
1、安全科学理论对危险源的分类
这种分类主要是概念性的.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按安全科学理论把危险源分为两大类.
(1)两类危险源
a、第一类危险源.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
为了防止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必须采取措施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危险源.
b、第二类危险源.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称作第二轮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引起物的故障和人的失误).
(2)两类危险源的关系
第一类危险源是伤亡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发生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
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危险源辨识的首要任务是辨识第一类危险源,在此基础上再辨识第二类危险源.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认为: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是伤亡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
2、GB/T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代码》对危险源的分类
GB/T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代码》是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危害因素)对危险源进行分类:
(1)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设备、设施缺陷;
防护缺陷;
电危害;
噪声危害;
振动危害;
电磁危害;
运动物危害;
明火;
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
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
粉尘与气溶胶;
作业环境不良;
信号缺陷;
标志缺陷;
其他.
(2)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易燃、易爆性物质;
自燃性物质;
有毒物质;
腐蚀性物质;
其他;
(3)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致病微生物;
传染病媒介物;
致害动物;
致害植物;
其他.
(4)心理、生理性危害因素
负荷超限:体力、听力、视力、其他负荷超限;
健康状况异常;
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
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
其他.
(5)行为性危害因素
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
操作失误:误动作、违章作业、其他;
监护失误;
其他.
(6)其他.
3、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对危险源的分类
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将危险源分为16类:
(1)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
(3)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
(5)触电;
(6)淹溺;
(7)灼烫;
(8)火灾;
(9)意外坠落;
(10)坍塌;
(11)放炮;
(12)火药爆炸;
(13)化学性爆炸;
(14)物理性爆炸;
(15)中毒和窒息;
(16)其他伤害.
9. 化学性危害因素有哪些
家庭装修,服装印染中甲醛、苯、甲苯等有毒有机物的污染;
汞、铅等重金属离子对水体的污染;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对大气的污染。
化学因素是引起职业病的最常见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它主要包括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生产性毒物是指生产过程中形成或应用的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生产性毒物包括窒息性毒物,如一氧化碳、氰化物、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碳等;
刺激性毒物,如氯气、氨气、二氧化硫、光气、氯化氢、苯及其化合物、甲醇、乙醇、硫酸蒸气、硝酸蒸气、高分子化合物等;
血液性毒物,如苯、苯的硝基化合物、氮氧化物、亚硝磷盐、砷化氢等;
神经性毒物,如铅、汞、锰、四乙基铅、二硫化碳、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物、汽油、四氯化碳等.
生产性粉尘是指能够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10. 危险源类别是怎么分类的
物理性危险、化学性危险、生物性危险、心理性危害、行为性危害等。
1、物理性危险
物理性危害主要指的是食品加工过程中机械操作带来的杂质,可能造成一定的危害,包括金属、机械碎屑、玻璃、首饰、碎石子、骨头碎片等。危害因素包括噪声危害(如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振动危害(如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等。
2、化学性危险
化学性危险指的是在进行化学作业时产生的化学废物,且对人体有极大的伤害。化学性废物指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废弃化学物品。
3、生物性危险
生物性危险是指一些生物对人类造成危害,包括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媒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索等。
4、心理性危害
心理问题不同于生理疾病,它是由人内在精神因素准确的说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会间接的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心理性危害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可能对人影响很大,甚至自杀。
5、行为性危害
行为(Action / Behavior)行为是指人们一切有目的的活动,它是由一系列简单动作构成的,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动作的统称,这些行为可能给身体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