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楚南逝世,他生前有哪些代表作品
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曹楚南,由于病重医治无效,在杭州逝世,享年91岁。曹楚南在中国领导和开拓了腐蚀电化学领域,一生成就和贡献有许多,生前代表作品有《腐蚀电化学原理》他从平衡热力学、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多电极系统和多反应耦合系统的电极过程动力学等方面论述了腐蚀电化学的特殊规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将数理统计和随机过程理论应用于腐蚀科学中。着作更是多达12本,分别是《电化学阻抗谱导论》、《现代化学基础丛书 典藏版》、《腐蚀电化学原理 第3版》、《中国材料的自然环境腐蚀》、《电化学阻抗谱导论》、《腐蚀电化学原理 第2版》、《材料腐蚀学原理》、《悄悄进行的破坏 金属腐蚀》、《腐蚀电化学》、《腐蚀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腐蚀电化学原理》、《腐蚀试验的统计分析方法》。他还翻译了尼·柏·茹克的《金属的腐蚀及保护计算方法》,(苏)阿基莫夫,Г.В.的《金属的腐蚀与保护学基础》。
Ⅱ 对中国近代化学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生于福建闽侯(今福州),科学家,化学家,赴美留学,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1921年获博士学位。被选入美国最高荣誉sigmaxi科学会会员。誉满国际化学工业界,英国皇家学会聘他为名誉会员,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也先后聘他为荣誉会员。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近代化学工业的中国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中国近代化学,细菌和病毒学的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高士其(1905年11月—1988年12月19日,原名高仕錤,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鳌峰坊人,改名高士其,弃仕途和金钱不要,立志不做官,不爱钱,以科学家造福中国。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30年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中国为记念他的贡献,把国际的一颗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科学家,化学家。细菌和病毒学家的中国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中国普及科学的先驱,统一化学名词的奠基人。
郑贞文(1891年—1969年)字幼坡,号心南,福州长乐县人。1891年3月2日出生于福州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12岁时考取秀才,15岁赴日本留学。1909年他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1915入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攻读理论化学,1918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郑贞文是自然科学专门学会的发起人。翻译和编着了多种自然科学着作,积极将近代科学知识向国内广为传播,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气象学等多种学科。普及科学的先驱。将错综复杂的外国有机化学名词,译成统一的中文用语。统一化学名词的奠基人。
近代和现代中国石油化学领域开拓者和奠基人。
萧光琰(1920—1968),中国物理化学家;福建福州人;一九四二年五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坡蒙那大学化学系。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曾专攻物理化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一九四六年任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助理研究员。一九四七年任芝加哥大学冶金研究所研究员、一九四七年八月任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化学师。他在美国时,连得过四枚金质奖章。回国后,从事的“页岩油催化裂化及其氮中毒的机理研究”和“电子酸性催化剂研究”填补了中国的空白。中国石油化学领域开拓者,石油化学领域奠基人。
中国最早生物化学家先躯,开拓者,奠基人,中国近代和现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吴宪(1893-1959),福建福州人。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12年赴美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造船工程,后改习化学,1916年获理学士学位后留校任助教;1917年被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录取为研究生;1919 年获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任教;1946年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院长兼营养研究所所长。吴宪一生发表研究论文l63篇,专着3种。他开拓的领域主要包括:临床生物化学、气体与电解质的平衡、蛋白质化学、免疫化学、营养学以及氨基酸代谢等方面,此外,还涉及到性激素、抗生育等方面。美国学者里尔顿·安德森(J·Reardon-Anderson)将他誉为“中国化学的巨人”,并评价道:“毫无疑问,吴宪是20世纪前半叶中国最伟大的化学家,或者说是最伟大的科学家。当他在1919年发表他的第一项研究时,在中国还没有任何一类的化学研究。他在国际上,是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美国化学会会员、美国生物化学家协会会员、美国实验生物学和医学会会员、荷兰《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顾问委员、原德国自然科学院名誉院士、美国亚拉巴马州科学院院士、美国自然科学荣誉学会(Sigma Xi Society)会员,以及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营养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48-1949年)和热能需要量委员会委员(1949-1950年)。他的名字被收入《国际医学名人录》(International Who's Who in World Medicine)、《美国科学名人录》(American Men of Science,第九版)、《中国名人录》(Who's Who in China)、以及《科学家传记大辞典》(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等书。他开拓的《一种血液分析系统》引发了一场血液化学方面的革命。吴宪对于国际生物化学和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卓着,并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崇高声望和在中国科学界的地位。生物化学界一代巨人。
中国近代和现代物理电化学创立者,量子电化学开拓者,电化学开拓和奠基者之一。
田昭武,1927年6月28日出生于福建福州,物理化学家,中国电化学学科带头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校长 。田昭武主要从事电化学研究,重视与数理及其他化学学科的结合,研究领域包括光电化学、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技术、三维微加工技术、芯片生化实验研究、谱学电化学和量子电化学等 。1949年,开始独立主讲《物理化学》和《物质结构》两门主干课。他还承担国家部委委托厦门大学举办的全国性电化学培训班、研讨班担任主讲 。田昭武提出多孔电极极化的“特征电流”概念和“不平整液膜”模型,创立电极绝对等效电路的新解法和测量电极瞬间阻抗的选相调辉技术。设计和推广多种电化学技术和仪器,如新一代的离子色谱抑制器、微区腐蚀测量系统和中国国内第一台电化学综合测试仪等。在化学电源、金属腐蚀和电化学分析方面,都有结合生产实际的研究成果] 。截至2014年11月,田昭武先后获得国际发明专利和国家发明专利共35项,其中作为第一发明人的专利为16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以及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共七项。
Ⅲ 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楚南逝世,他是个怎样的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曹楚南因病抢救无效逝世,那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为我国做了哪些贡献呢?
除了这些现实实验的进步之外,在着书立说方面也是登峰造极的。比如1985年时,他着书立说了《腐蚀电化学原理》,这本书一经发出就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这本书在地位方面也是让无数学者叹为观止,被称作国内外唯一一本论述有关金属腐蚀过程的电化学理论体系专着。他用自己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了化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中国人的勤劳朴实,综上来看,他是一个值得让人尊敬、为中国科技奉献一生的劳动楷模。
Ⅳ 孙世刚的简介
厦门大学副校长
2015年12月7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77级),随即考取国家教委出国研究生,赴法国巴黎居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86年获法国巴黎居里大学授予的国家博士学位,在法国科学院界面电化学研究所做一年博士后研究,于1987年10月回国进入厦门大学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先后担任厦门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化学系系主任,校长助理,并于2000年1月起任厦门大学副校长。此外,兼任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副会长,以及厦门市留学生联谊会首届会长等工作,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吸引和促进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做出了努力。
多年来他都坚持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爱岗敬业、学风正派,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做出了显着成绩:长期主讲化学本科主干核心课程物理化学,为研究生开设选修课。完成和主持 “八五”和“九五”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5年度)、“十五”“973”计划子项目和 “纳米科技基础研究”重大计划的重点课题等重要科学研究项目,是国家首批创新研究群体(固体表面物理化学)的学术带头人之一; 在表面电化学与电催化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在国际和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10篇(SCI收录130篇,EI收录 85篇,CSCD收录95篇,据不完全统计被引用1500余次),申请6项国家发明专利(两项获授权)。担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常务理事,《物理化学学报》和《电化学》编委、《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副主编等学术职务,为我国有关学术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先后于1993年6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同年10月,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4年12月,获中国光华科技基金奖二等奖;并被国家计委、财政部、科委联合表彰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先进工作者”,获“金牛奖”;同年12月还荣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颁发的“中国博士后首届‘国氏’奖”;1997年3月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同年8月被评为福建省优秀专家;1998年8月,被评为福建省优秀教师; 1999年6月,被评为福建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2001年12月,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2年12月,荣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称号。在多次应邀赴加拿大、法国、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讲学和科研合作中,孙世刚副校长都因学术道德良好,遵守外事纪律赢得国际同行的尊敬。他多次被邀请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和分会报告,并担任大会主席或组委会成员,还多次应邀为国际和国内科学出版社的科学着作撰写专章,以及主编专着。他从1999年起被国际学术期刊J. Electroanal. Chem.聘为编委(该刊物创刊40多年聘任的首位中国学者),“2005初担任国际电化学会(ISE)物理电化学分会副主席(目前ISE及其分会领导中唯一中国专家)。 ”1993年起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两次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首届“国氏”奖,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金牛奖等多项奖项。被评为福建省优秀教师和优秀专家,全国百名优秀博士后,国家级教学名师。
Ⅳ 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楚南逝世,今年我国已痛失多少位院士
今年我国以痛失24位院士。
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曹楚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8月27日在杭州逝世,享年91岁。
曹楚南,1930年8月15日生于江苏常熟。1948年7月考入同济大学化学系,1952年7月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原物理化学研究所应用电化学研究组。1953年4月随研究所迁至吉林省长春市,后并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1982年8月晋升为研究员。1987年4月调入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曾任该所学位委员会主任及中国金属腐蚀科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1990年任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化纤领域奠基人郁铭芳逝世。
5月,中国科学院院士、着名化学家张乾二,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物理学家万卫星相继逝世。
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结构工程和防护工程专家陈肇元,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殖内分泌专家肖碧莲逝世。
7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卫星导航定位专家许其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童秉纲,中国科学院院士、病毒学家曾毅,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与地貌学家李吉均,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水电工程专家郑守仁先后逝世。
8月,中国科学院院士、腐蚀科学与电化学专家曹楚南逝世。
Ⅵ 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楚南逝世了
是的,据中科院消息,8月27日,腐蚀科学与电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楚南病逝,享年91岁。
曹楚南,1930年8月15日生于江苏常熟。195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化学系。浙江大学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曹楚南在中国领导和开拓了腐蚀电化学领域,是我国腐蚀电化学研究的倡导者和学术带头人。专着《腐蚀电化学原理》、《电化学阻抗谱导论》等已成为腐蚀电化学工作者的必读书籍。
(6)中国电化学专家有哪些人扩展阅读
截至2020年8月27日,我国已痛失24位院士:
1月,中国工程院院士、着名叶轮机械与动力工程专家蒋洪德,中国工程院院士、着名神经药理学家池志强,中国科学院院士、着名加速器物理学家方守贤,中国科学院院士、着名物理学家李方华4人逝世。
2月,中国科学院院士、着名生态学家孙儒泳,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家段正澄,中国科学院院士、着名药学家周同惠,中国工程院院士、着名公路工程专家沙庆林,中国工程院院士、着名农业工程学家蒋亦元5人逝世。
3月,中国工程院院士、着名大地测量学家、教育家宁津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道增,中国科学院院士、着名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家周俊,中国工程院院士、骨科专家卢世璧4人逝世。
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化纤领域奠基人郁铭芳逝世。
5月,中国科学院院士、着名化学家张乾二,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物理学家万卫星相继逝世。
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结构工程和防护工程专家陈肇元,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殖内分泌专家肖碧莲逝世。
7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卫星导航定位专家许其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童秉纲,中国科学院院士、病毒学家曾毅,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与地貌学家李吉均,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水电工程专家郑守仁先后逝世。
8月,中国科学院院士、腐蚀科学与电化学专家曹楚南逝世。
Ⅶ 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楚南的个人简介如何
曹楚南(1930年8月15日-2020年8月27日),出生于江苏常熟,腐蚀科学与电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2年曹楚南毕业于同济大学化学系,分配至中国科学院;1982年任研究员;1985年兼任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87年调入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同年任该所学位委员会主任。
199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调入浙江大学任化学系教授;199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常委;1999年兼任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曹楚南领导和开拓了中国腐蚀电化学领域的发展。
2020年8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曹楚南,因病医治无效,在杭州逝世,享年91岁。
(7)中国电化学专家有哪些人扩展阅读:
主要科研成就:
20世纪50年代前期,曹楚南就开始从事电化学和金属腐蚀研究。1979年以前,曹楚南曾在钢铁表面磷化处理、铝合金和镁合金的阳极氧化处理、铅的土壤腐蚀、腐蚀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酸性缓蚀剂、天然气井缓蚀剂、低合金钢的海水腐蚀和钢铁的局部腐蚀等领域从事过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
1979年以后曹楚南在腐蚀电化学领域中从事过金属的阳极溶解过程、缓蚀剂的吸附及缓蚀剂作用机理、钝化膜的稳定性、电化学瞬态测量技术及其理论、不可逆电极过程的电化学阻抗谱理论及其应用和腐蚀电化学研究与测量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他研究了线性极化电阻的理论误差,证明了在腐蚀电流密度与微分极化电阻之间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关系式并提出了一个可以避免线性极化电阻理论误差的微分极化电阻测量方法。还发展了一种由恒电位阶跃瞬态曲线求阻抗谱的线性近似拉普拉斯(Laplace)转换技术。
Ⅷ 五位中国科学家的名字
仍然健在的五位科学家:
1、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屠呦呦,1971年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3、蔡其巩,金属物理与断裂力学专家。国家冶金工业局钢铁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从事金属结构和力学性能关系的研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60年代末,首先在国内引进了线弹性断裂力学,促进了壳体用超高强度马氏体时效钢试制成功。70年代初,从事弹塑性断裂力学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在国际上首先成功地把J积分理论用于高应变区裂纹容限分析和应变疲劳寿命分析。曾担任中国金属学会理事、名誉理事。
4、田昭武,物理化学家。首创:用于测定瞬间交流阻抗的选相调辉和选相检波测定法;用于测定超低腐蚀速率的控制电位脉冲技术;用于测定早期局部腐蚀的扫描微电极技术;建立复制超微复杂三维图形新技术——约束刻蚀剂层技术。研制并批量生产的仪器有:电化学综合测试仪、电镀参数测试仪、新一代离子色谱抑制器,是中国电化学学科带头人之一。
5、吴祖泽,1935年10月19日出生,浙江镇海人。195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科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是中国实验血液学研究的先驱,他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人缘性干细胞生长因子,完成了世界首例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重度骨髓型放射病人,被誉为“中国造血干细胞之父”。
Ⅸ 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楚南逝世,他生前主要是研究哪个领域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曹楚南于2020年8月27日在杭州逝世,享年91岁。
曹楚南教授的主要领域在腐蚀电化学,他是最早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之一,在电化学这种基础理论的研究领域也一直是我国科学的薄弱环节,在电化学的基础理论应用于研究和阐释腐蚀现象,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很好地研究和解决。曹楚南开拓了领导了电化学在腐蚀方向的领域,发表了多篇关于电化学腐蚀的论文,还出版了《腐蚀电化学原理》,从专业方面来解释和阐述,对各种现象作出了严谨的理论解释。在1987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的四等奖。
也许他在普通人眼里毫不出名,但在他的专业领域,他是巨星,在这些背后的默默无闻的学者群里他同发着闪耀的光芒的明星。
Ⅹ 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楚南逝世,是否有透漏去世的原因
中国科学院曹楚南院士于2020年8月27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杭州逝世,享年91岁。具体的病因尚未公布。
2020年我们就已经痛失24位院士了,他们把最好的青春都献给了祖国的科研事业。让我们共同缅怀,老先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