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化学知识 > 黄芩的化学成分有哪些

黄芩的化学成分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5-28 21:44:00

A. 中药黄苓长什儿样

【异名】腐肠(《本经》),黄文、虹胜、经芩、印头、内虚(《吴普本草》),空肠(《别录》),元芩、土金茶根(《东北药植志》)。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

【植物形态】黄芩,又名:空心草、黄金茶。
多年生草本,主根长大,略呈圆锥状,外皮褐色。茎方形,高25~60厘米,基部多分歧,光滑或被短毛。叶对生,卵状披针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5~4.5厘米,宽3~12毫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圆形,全缘,具睫毛,上面光滑或被短毛,下面有腺点,光滑或仅在中肋有短毛;无柄或有短柄。总状花序脓生,花偏向一方;萼钟形,被白色长柔毛,先端5裂;花冠唇形,上唇比下唇长,筒状,上部膨大,基部甚细,紫色,长2~2.5厘米,表面被白色短柔毛;雄蕊4,2强;雌蕊1,子房4深裂,花柱基底着生。小坚果4,近圆形,黑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于草原、高燥砾质的山坡。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四川、云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

本植物的果实(黄芩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下列同属植物亦同供药用:
①粘毛黄芩,又名:黄花黄芩。形态与黄芩相似,唯植株较矮,高仅10~27厘米。花淡黄色,花萼密被腺毛及柔毛。小坚果被长柔毛。
生砂砾地、荒地或草坡。分布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

②滇黄芩,又名:西南黄芩。植株矮小,高10~25厘米。茎直立,每节间密被两纵列白色柔毛及腺毛。叶片长椭圆形或广披针形,长达3.5厘米,宽约1.2厘米,全缘或稍具疏齿,两面疏被微柔毛;无柄。总状花序顶生;花冠蓝紫色,外面密被柔毛及腺毛。小坚果椭圆形,棕褐色,被柔毛。
生于山区林边或疏林间。分布四川、云南等地。

③甘肃黄芩,形态与滇黄芩相近,但叶较宽,呈卵状三角形,叶缘有不等的锯齿,叶柄显着。
多生于石山地向阳草坡上。分布甘肃、陕西及山西。

④薄叶黄芩,植株较小,高约35厘米。叶较薄,上面无毛或散生短毛,下面叶脉及边缘具短毛,散生腺点。
分布东北至宁夏等地。

⑤丽江黄芩,茎高20~36厘米,被倒向小疏柔毛。叶近无柄,椭圆状卵形或椭圆形。花冠黄白色、黄色至绿黄色,常带紫斑。
生灌丛、草坡或松林下。分布云南西北部。

⑥川黄芩,茎高10~30厘米。叶片大多为卵形。花冠白色、绿白色至紫色、紫蓝色。小坚果卵球形,具瘤。
生于草坡、高山森林林缘。分布四川西部。

【采集】春季至夏初采收(秋季亦可)。选生长3~4年的植株。将根挖出后除去茎苗、须根及泥土,晒至半干时撞去栓皮,再晒至全干。

【药材】干燥根呈倒圆锥形,扭曲不直,长7~27厘米,径约1~2厦米。表面深黄色或黄棕色。上部皮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皮细,有顺纹或细皱纹,上下均有稀疏的疣状支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深黄色,中间有棕红色圆心。老根断面中央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朽片状,习称"枯黄芩"或"枯芩";或因中空而不坚硬,呈劈破状者,习称"黄芩瓣"。根遇潮湿或冷水则变为黄绿色。无臭,味苦。以条粗长、质坚实、色黄、除净外皮者为佳。条短、质松、色深黄、成瓣状者质次。
主产河北、内蒙古、山西、山东、陕西等地。此外,辽宁、黑龙江亦产。

四川、云南所产的黄芩,为植物滇黄芩的根。药材外形相似,但较细,直径一般约0.5~1厘米,常有分枝,断面为极明显的黄绿色,质量较差。

【化学成分】黄芩根含黄芩甙元、黄芩甙、汉黄芩素、汉黄芩甙和黄芩新素,还含苯甲酸、β-谷甾醇等。茎叶中含黄芩素甙。

【药理作用】①抗炎抗变态反应
黄芩甙、黄芩甙元对豚鼠寓体气管过敏性收缩及整体动物过敏性气喘,均有缓解作用,并与麻黄碱表现协同。甙元的磷酸钠盐较硫酸钠盐作用强,黄芩甙元能抑制离体气管及回肠之Sehultz-Dale反应,对豚鼠被动性皮肤过敏反应、组织胺皮肤反应亦表现抑制,在抗变态反应方面,甙元较甙作用强。黄芩此种抗变态反应,是由于伤害了肥大细胞的酶激活系统(SH-酶),抑制了过敏性介体的释放,因而不产生过敏反应,此外它对平滑肌本身,也有直接的松弛作用。黄芩甙元及黄芩甙均能抑制过敏性之浮肿及炎症,二者并能降低小鼠:耳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后者尚能防止低气压引起的小白鼠肺出血。

②抗微生物作用
黄芩有较广的抗菌谱,在试管内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以及脑膜炎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煎剂作喉头喷雾,对脑膜炎带菌者亦有效,即使对青霉素等抗菌素已产生抗药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黄芩仍属敏感。试管内对人型结核杆菌的抑制作用,报告不一致,煎剂对小白鼠实验性结核病有效,但对豚鼠则无效。试管内对流感病毒PR株有抑制作用,鼠痞染病毒后,能使之减轻肺部损伤和延长存活日期。对多种皮肤致病性真菌,体外亦有抑制效力,并能杀死钩端螺旋体。

③解热作用
早年报告,对疫苗引起发热的家兔静脉注射6%黄芩浸剂4~6毫升,有解热作用,以后有人用大剂量黄芩水煎剂(比上述报告静脉注射黄芩浸剂之量大4~30倍)口服或肌肉住射均未能证实有解热作用,如静脉注射则有轻微解热作用,此情况与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一样,黄芩5克/公斤亦不能使热穿刺法致热的家兔退热。但腹腔或静脉注射黄芩甙,口服黄芩煎剂,对疫苗或酵母致热的家兔均能解热。上述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由于植物来源多未作生药学检定,品种混乱,粗制剂静脉注射影响血压,亦能干扰解热作用。因此黄芩是否有解热性质,有待进一步研究。黄芩提取物对正常家兔无降温作用。

④降压、利尿作用
黄芩酊剂、浸剂、煎剂、醇或水提取物、黄芩甙对麻醉犬、猫、兔静脉、肌肉注射或灌胃,均可引起降压作用。浸剂口服能降低正常及慢性肾性高血压犬的血压,酊剂可使神经性高血压犬血压回至正常。浸剂口服的降压作用,以云南产者为最佳,河北次之,西北的较差。黄芩的降压原理,一般认为系直接扩张血管,也可能作用于血管感受器,反射地引起降压。黄芩同属植物Scutellariagalericulata则无降压作用。

在急性利尿实验中,黄芩甙元作用最强,汉黄芩素次之,黄芩甙更差。黄芩醇提取物及煎剂(正常人及家兔)亦有利尿作用。

⑤对血脂及血糖的作用
黄芩及三黄制剂(黄连:黄芩:大黄为1:1:1)对正常家兔血清中总胆甾醇/总磷脂之比值无影响,但能降低饲养胆甾醇7周后家兔的此种比值,对切除甲状腺家兔的此种比值,三黄制剂亦能降低之。黄芩能使血糖轻度上升。

⑥和胆,解痉作用
黄芩煎剂和乙醇提取液可增加犬、兔胆汁排泄量,黄芩甙元较黄芩甙作用明显,汉黄芩素无影响;黄芩甙使结扎总输胆管的家兔在1~6小时内胆红素(较对照组)增高,但24~48小时后则使之降低。黄芩酊剂、煎剂对在位肠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酊剂可拮抗毛果芸香碱引起的肠管运动增强现象,切断迷走神经后并不影响其作用,用小白鼠小肠段进行解痉的效价测定,汉黄芩素只有弱的解痉作用,黄芩甙元则无解痉效力。

⑦镇静作用
黄芩甙能抑制小白鼠的自发活动,作用强度与剂量有关,黄芩煎剂可抑制小鼠阳性条件反射,此作用可能是由于它加强了皮层抑制过程所致,可用于神经兴奋性增高及失眠的高血压患者。

⑧其他作用
黄芩根茎的酊剂静脉注射,对士的宁中毒的蛙、猫、狗,可消除强直性痉挛的症状,并使动物免于死亡。黄芩甙、葡萄糖醛酸可降低小鼠士的宁中毒死亡率,前者10毫克就能提高其半数致死量约2.5倍。从测定四氯化碳中毒小鼠的肝糖元含量,以葡萄糖醛酸组含量较高,黄芩甙次之,黄芩甙元最低。

【毒性】黄芩毒性极低,煎剂给兔灌胃,醇提取液静脉注射,仅呈活动减弱,黄芩浸剂4克/公斤给狗灌胃8周,亦未见任何毒性反应,如将黄芩浸剂2克/公斤静脉注射于健康兔,先表现镇静,以后死亡,可见静脉注射比口服毒性大得多。黄芩提取物肌肉及静脉注射,可使正常家兔白细胞总数短时间内显着降低。

【炮制】黄芩:拣去杂质,除去残茎,用凉水浸润或置开水中稍浸捞出,润透后切片晒干(注意避免曝晒过度发红)。酒黄芩:取黄芩片喷淋黄酒,拌匀,用文火微炒,取出,晾干。(每黄芩100斤,用黄酒10~15斤)炒黄芩:取黄芩片用文火炒至表面微焦为度,取出,放凉。黄芩炭:取黄芩片用武火炒至表面焦褐色、边缘带黑色为度,但须存性,喷淋清水,取出,晒干。

【性味】苦,寒。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大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甘。"

【归经】入心、肺、胆、大肠经。

①《品汇精要》:"行手太阴、阳明经。"

②《纲目》:"入手少阴、阳明,手足太阴、少阳六经。"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大肠、膀胱、胆四经。"

【功用主治】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

①《本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

②《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③陶弘景:"治奔豚,脐下热痛。"

④《药性论》:"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疞痛,心腹坚胀。"

⑤《日华子本草》:"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治乳痈,发背。"

⑥《珍珠囊》:"除阳有余,凉心去热,通寒格。"

⑦李杲:"治发热口苦。"

⑧《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

⑨《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

⑩《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⑾《科学的民间药草》:"外洗创口,有防腐作用。"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撤。

【宜忌】①《药对》:"山茱萸、龙骨为之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

②《本草经疏》:"脾肺虚热者忌之。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肾虚而少腹痛,血虚腹痛,脾虚泄泻,肾虚溏泻,脾虚水肿,血枯经闭,气虚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虚胎不安,阴虚淋露,法并禁用。"

【选方】①治小儿心热惊啼:黄芩(去黑心)、人参各一分。捣罗为散。每服一字匕,竹叶汤调下,不拘时候服。(《圣济总录》黄芩散)

②泻肺火,降膈上热痰:片子黄芩,炒,为末,糊丸,或蒸饼丸梧子大。服五十丸。(《丹溪心法》清金丸)

③治慢性气管炎:黄芩、葶苈子各等分,共为细末,糖衣为片,每片含生药0.3克,每日三次,每次五片。(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④治上呼吸道感染,肠炎:黄芩切碎,加四倍量水浸泡四小时,过滤残渣,再加二倍水浸泡两次,合并滤液,用20%明矾液倒入浸液中,调节pH为3.5(每100公斤黄芩,需明矾6~8公斤),产生黄色沉淀,静置四小时,弃去上层清液,将沉淀物装入布袋中加水过滤,烘干,粉碎,造粒打片。每次服二至三片。(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⑤治少阳头痛及太阳头痛,不拘偏正:片黄芩,酒浸透,晒干为末。每服一钱,茶、酒任下。(《兰室秘藏》小清空膏)

⑥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伤寒论》黄芩汤)

⑦治淋,亦主下血:黄芩四两,细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翼方》)

⑧治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皆心脏积热所致:黄芩一两(去心中黑腐),捣细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不计时候,和滓温服。(《圣惠方》黄芩散)

⑨治崩中下血:黄芩,为细末。每服一钱,烧秤锤淬酒调下。(《本事方》)

⑩治妇人四十九岁已后,天癸却行,或过多不止:黄芩心枝条者二两(重用米醋,浸七日,炙干,又浸又炙,如此七次)。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温酒送下,日进二服。(《瑞竹堂经验方》芩心丸)

⑾安胎:白术、黄芩、炒曲。上为末,粥丸,服。(《丹溪心法》)

⑿治肝热生翳,不拘大Z"bJL:黄芩一两,淡豉三两,为末。每服三钱,以热猪肝襄吃,温扬送下,日二撮。忌酒,面。((卫生家宝方))

⒀治眉眶痛,属风热与痰:黄芩(酒漫,炒)、白芷。上为末,茶清调二钱。((丹溪心法))

⒁治灸疮血出:酒炒黄芩二钱。为末,酒服。((怪证奇方》)

⒂治火丹:杵黄芩末,水调敷之。((G阴沸验方))

⒃治产后血渴,饮水不止:黄芩(新瓦上焙干)、麦门冬(去心)各半两。上件,细切。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倘氏家藏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
用50%黄芩煎液,1岁以下每天6毫升,1岁以上8~10毫升,5岁以上酌加,皆分3次服。经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1例,急性支气管炎11例,急性扁桃体炎1例。治后体温降至正常、症状消失者51例,无效12例。体温多在3天内恢复正常,症状消失多为4天。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黄芩1斤,甘草0.5斤,加水煎煮2次,得煎液3斤;另取生石灰1斤,加冷开水10斤,搅拌浸泡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8斤。将煎液缓缓加入石灰水中,边加边搅拌,至pH呈7~8为止。每次20~25毫升,日服3次。治疗35例,临床治愈2例,显效16例。对单纯型疗效较好。

③治疗急性菌痢
取黄芩、诃子等量,以明矾沉淀法提制成粉。每次2克,日服4次,小儿酌减。对症治疗:失水者补液,高热者配合解热剂。治疗100例,平均2.5天症状消失,3.3天大便镜检正常,4.3天大便培养转阴,5.3天临床治愈。

④治疗钩端螺旋体病
取黄芩、银花、连翘等量,分别制成黄芩素及银花、连翘浸膏,混合制成片剂,每片重0.5克,相当于生药3.7克。每次10~15片,6小时服1次,小儿酌减。共治65例,其中一个地区收治59例,治愈58例;另一地区收治6例,失败4例,疗效差异甚大,原因有待研究。有效病例服药后,开始降温时间平均为7.5小时,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1.8天,临床症状和体征大多在2~5天内减轻或消失。以对中、轻度病人疗效较好,退热较快,对重度晚期病人退热较慢,疗效较差。服药期间未见严重毒性反应,仅少数病例有轻微恶心、呕吐及腹泻现象,停药后即可消失。

⑤治疗传染性肝炎
将黄芩的提取物-黄芩素装胶囊,每粒0.25克。每次2粒,日服3次,儿童酌减。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27例,自觉症状和体征均于1月内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其中治疗半月,谷丙转氨酶即降至正常者占74.1%。亦有用黄芩素针剂,每日肌注2毫升(含黄芩素40毫克),1个月为一疗程,治疗急性无黄疸型肝炎13例,基本治愈4例,显效1例,有效6例。另曾配合胎盘组织液每天肌注2毫升,有腹水者配合利尿剂,治疗迁延性肝炎7例,基本治愈4例,显效1例,有效2例;治疗慢性肝炎47例,基本治愈13例,显效6例,有效14例,无效14例。未见明显副作用。

⑥治疗肾炎、肾盂肾炎
用黄芩提取物制成5%黄芩素注射液,每次肌注100~200毫克(儿童减半),每日2次。共治20例,治疗期间除配合卧床休息、低盐饮食外,均未兼用其他药物。结果急性肾炎11例,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复查尿液两次以上均正常)6例,好转(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复查尿液仅有少量红、白细胞)5例;肾盂肾炎9例,治愈、好转(标准同上)各4例,1例用药10天无变化。疗程最长17.5天,最短7天,平均12.5天。治愈病例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平均为9天,尿检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15.6天。黄芩治疗肾病所以奏效,可能与其具有抗菌、降血压、利水等作用有关。

⑦治疗高血压病
将黄芩制成20%的酊剂,每次5~10毫升,日服3次。治疗51例,服药前血压均在180/100毫米汞柱以上,服药1~12月后血压下降20/10毫米汞柱以上者占70%以上。一般临床症状也随之消失或减轻。据观察,本药虽经较长时期服用,仍能发挥继续降压作用。无明显副作用。

此外,以黄芩煎荆预防猩红热,黄芩含片预防白喉,有一定作用。

【名家论述】①《药对》:"黄芩,得厚朴、黄连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有子;得黄芪、白蔹、赤小豆疗鼠瘘。"

②《本草图经》:"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诸热,利小肠故也。又太阳病下之利不止,有葛根黄芩黄连汤,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黄芩。"

③《医学启源》:"黄芩,治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肿赤,瘀血壅盛,必用之药。泄肺中火邪上逆于膈上,补膀胱之寒水不足,乃滋其化源。《主治秘诀》云,其用有九:泻肺经热,一也;夏月须用,二也;上焦及皮肤风热,三也;去诸热,四也;妇人产后,养阴退阳,五也;利胸中气,六也;消膈上痰,七也;除上焦热及脾湿,八也;安胎,九也。单制、二制、不制,分上中下也。酒炒上行,主上部积血,非此不能除,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正谓此也。"

④张元素:"下痢脓血稠粘,腹痛后重,身热久不可者,黄芩与芍药、甘草同用。肌热及去痰用黄芩,上焦湿热亦用黄芩,泻肺火故也。疮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药,如黄芩、黄连,详上下,分梢根,及引经药用之。"

⑤李杲:"黄芩,味苦而薄,故能泄肺火而解肌热,手太阴剂也。细实而中不空者,治下部妙。"

⑥朱震亨:"黄芩降痰,假其降火也。凡去上焦湿热,须以酒洗过用。片芩泻肺火,须用桑白皮佐之。若肺虚者,多用则伤肺,必先以天门冬保定肺气,而后用之。黄芩、白术乃安胎圣药,俗以黄芩为寒而不敢用,盖不知胎孕宜清热凉血,血不妄行,乃能养胎,黄芩乃上、中二焦药,能降火下行,白术能补脾也。"

⑦《纲目》:"洁古张氏言黄芩泻肺火,治脾湿;东垣李氏言片芩治肺火,条芩治大肠火;丹溪朱氏言黄芩治上中二焦火;而张仲景治少阳证小柴胡汤,太阳、少阳合病下利黄芩汤,少阳证下后心下满而不痛泻心汤并用之;成无己言黄芩苦而入心,泄痞热,是黄芩能入手少阴、阳明、手足大阴、少阳六经典。盖黄芩气寒味苦,苦人心,寒胜热,泻心火,治脾之湿热,一则金不受刑,一则胃火不流入肺,即所以救肺也;肺虚不宜者,苦寒伤脾胃,损其母也。……杨士瀛《直指方》云,柴胡退热,不及黄芩,盖亦不知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黄芩得酒上行,得猪胆汁除肝胆热,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下痢,得桑白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

⑧《本草经疏》:"黄芩,其性清肃,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湿;阴寒所以胜热,故主诸热。诸热者,邪热与湿热也,黄疸、肠澼、泄痢,皆温热胜之病也,折其本,则诸病自瘳矣。苦寒能除湿热,所以小肠利而水自逐,源清则流洁也。血闭者,实热在血分,即热入血室,令人经闭不通,湿热解,则荣气清而自行也。恶疮疽蚀者,血热则留结,而为痈肿溃烂也;火疡者,火气伤血也,凉血除热,则自愈也。《别录》消痰热者,热在胸中,则生痰火,在少腹则绞痛,小儿内热则腹痛,胃中湿热去,则胃安而消谷也。淋露下血,是热在阴分也;其治往来寒热者,邪在少阳也;五淋者,湿热胜所致也;苦寒清肃之气胜,则邪气自解,是伐其本也。""黄芩为苦寒清肃之药,功在除热邪,而非补益之品,当与黄连并列,虽能清热利湿消痰,然苦寒能损胃气而伤脾阴,脾肺虚热者忌之。"

⑨《本草汇言》:"清肌退热,柴胡最佳,然无黄芩不能凉肌达表。上焦之火,山栀可降,然舍黄芩不能上清头目。……所以方脉科以之清肌退热,疮疡科以之解毒生肌,光明科以之散热明目,妇女科以之安胎理经,此盖诸科半表半里之首剂也。"

⑩《药品化义》:"黄芩中枯者名枯芩,条细者名条芩,一品宜分两用。盖枯芩体轻主浮,专泻肺胃上焦之火,主治胸中逆气,膈上热痰,咳嗽喘急,目赤齿痛,吐衄失血,发斑发黄,痘疹疮毒,以其大能凉膈也。其条芩体重主降,专泻大肠下焦之火,主治大便闭结,小便淋浊,小腹急胀,肠红痢疾,血热崩中,胎漏下血,挟热腹痛,谵语狂言,以其能清大肠也。"

⑾《本经逢原》:"昔人以柴胡去热不及黄芩,盖柴胡专主少阳往来寒热,少阳为枢,非柴胡不能宣通中外;黄芩专主阳明蒸热,阳明居中,非黄芩不能开泄蕴着,一主风木客邪,一主湿土蕴着,讵可混论。芩虽苦寒,毕竟治标之药,惟躯壳热者宜之,若阴虚伏热,虚阳发霉,可轻试乎?其条实者兼行冲脉,治血热妄行,古方有一味子芩丸,治女人血热,经水暴下不止者,最效。"

⑿《本经疏证》:"仲景用黄芩有三耦焉,气分热结者,与柴胡为耦(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血分热结者,与芍药为耦(桂枝柴胡汤、黄芩汤、大柴胡汤、黄连阿胶汤、鳖甲煎丸、大黄蟅虫丸、奔豚汤、王不留行散、当归散);湿热阻中者,与黄连为耦(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以柴胡能开气分之结,不能泄气分之热,芍药能开血分之结,不能清迫血之热,黄连能治湿生之热,不能治热生之湿。譬之解斗,但去其斗者,未平其致斗之怒,斗终未巳也。故黄芩协柴胡,能清气分之热,协芍药,能泄迫血之热,协黄连,能解热生之湿也。"

B. 黄芩主要成分

含多种黄酮类化合物, 主要为黄芩甙(calin), 黄芩素(calein), 汉黄芩甙(wogonoside), 汉黄芩素(wogonin), 7-甲氧基黄芩素, 7-甲氧基去甲基汉黄芩素, 黄芩黄酮Ⅰ, 黄芩黄酮II

C. 什么是黄芩

【药 名】:黄芩

【拼 音】:HUANGQIN休

【英文名】:Baical Skullcap Root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

【功 效】: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

【主 治】: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痘,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

【性味归经】:苦,寒。①《本经》:“味苦,平。”②《别录》:“大寒,无毒。”③《药性论》:“味苦甘。”

入心、肺、胆、大肠经。①《品汇精要》:“行手太阴、阳明经。”②《纲目》:“入手少阴、阳明,手足太阴、少阳六经。”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大肠、膀胱、胆四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未撒。

【用药忌宜】:”②《本草经疏》:“脾肺虚热者忌之。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肾虚而少腹痛,血虚腹痛,脾虚泄泻,肾虚溏泻,脾虚水肿,血枯经闭,气虚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虚胎不安,阴虚淋露,法并禁用。”

【药物配伍】:《药对》:“山茱萸、龙骨为之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配柴胡,通调表里,和解少阳;配白术,清热安胎;配半夏,苦降辛开;配黄连,清热燥湿;配枳实、厚朴,消食和胃。

【别 名】:腐肠(《木经》)、黄文、虹胜、经芩、印头、内虚(《吴普本草》)、姹葿(《广雅》)、空肠(《别录》)、元芩、土金茶根(《东北药植志》)、印头、妒妇(《吴普本草》)、子芩、鼠尾芩(《陶弘景》)、条芩(《本草纲目》)、尾芩(《唐本草》)药材黄芩又名:空心草、黄金茶。下列同属植物:①粘毛黄芩,又名:黄花黄芩。② 滇黄芩又名:西南黄芩。

【处方名】:黄芩、条芩、子芩、片芩、枯芩、淡芩、淡黄芩、酒芩、酒黄芩、黄芩炭、炒黄芩、炒条芩

处方中写黄芩、条芩、子芩、枯芩、淡芩、淡黄芩均指生黄芩。为原药材去杂质晒干,蒸透(或清水润透)切片,生用入药者。偏于清热。

酒黄芩又名酒芩。为黄芩片用黄酒喷洒拌匀,稍润,放锅内微炒入药者。偏清上焦。

黄芩炭为黄芩片放锅内炒至外面呈黑色,里面带黄心,存性,喷洒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入药者。偏于止血。

【商品名】:枯黄芩:又名枯芩、片芩、片黄芩。为老根断面中央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朽片状者。

黄芩瓣:为中空而不坚实,呈劈破状者。

条芩:又名条黄芩、子黄芩、子芩、嫩黄芩、嫩芩。为外呈黄色、中实色青的细条嫩根。

大枝芩:为体形粗大、空心多者。

枝芩:为形体较小、空心少者。

尖芩:为形体细小或折断的尾部。

瓣芩:为黄芩破碎的片块。

热河黄芩:又称北芩。为产于河北承德和内蒙古昭蒙者。品质最优。销往全国,并供出口。其中最上等者称“大条”,主供出口。

东芩:为产于山东者。品质亦佳。主销江浙一带,亦销全国。

以上商品以根条粗长、干燥、坚实、色黄者为佳。

【药用部位】:本植物的果实(黄芩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四川、云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下列同属植物亦同供药用:①粘毛黄芩分布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②滇黄芩分布四川、云南等地。③甘肃黄芩分布甘肃、陕西及山西。④薄叶黄芩分布东北至宁夏等地。 ⑤丽江黄芩分布云南西北部。⑥川黄芩茎高1o~30厘米,叶片大多为卵形。花冠白色、缘白色至紫色、紫蓝色。小坚果卵球形,具瘤。分布四川西部。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春季至夏初采收(秋季亦可)。选生长3~4年的植株。将根挖出后除去茎苗、须根及泥上,晒至半干时撞去栓皮,再晒至全干。

【拉丁名】:药材Radix Scutellariae 原植物黄芩Scutellaria calensis Georgi,同属植物: ①粘毛黄芩Scutellaria viscila Bge.,②滇黄芩Sratellaruaamoena C.H.Wright, ③甘肃黄芩Scutellaria rehderiana Dieis,④薄叶黄芩Scutellaria ikonnikovii juz. , ⑤丽江黄芩Scutella ria likiangensis Diels,⑥川黄芩Scutellariahypericifolia Levl.,

【炮制方法】:黄芩:拣去杂质,除去残茎,用凉水浸润或置开水中稍浸捞出,润透后切片晒干(注意避免曝晒过度发红)。酒黄芩:取黄芥片喷淋黄酒,拌匀,用文火微炒,取出,晾干。(每黄芩100斤,用黄酒10~15斤)炒黄芩:取黄芩片用文火炒至表面微焦为度,取出,放凉。黄芩炭:取黄芩片用武火炒至表面焦褐色、边缘带黑色为度,但须存性,喷淋清水,取出,晒干。

【考 证】:出自《吴普本草》:“黄芩,二月生,赤黄叶,两两四四相值,茎空,中或方员,高三、四尺,四月花红赤,五月实黑,根黄。二月至九月采。”②《别录》:“黄芩生秭归川谷及冤句。三月三日采根,阴干。”③陶弘景:“黄芩,今第一出彭城,郁州亦有之。圆者名子芩为胜,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烂、故名腐肠。惟取深色坚实者为好。”④《纲目》:“宿芩乃旧根,多中空,外黄内黑,即今所谓片芩。子芩乃新根,多内实,即今所谓条芩。或云西芩多中空而色黔,北芩多内实而深黄。”

【生药材鉴定】:干燥根呈倒圆锥形,扭曲不直,长7~27厘米,径约1~2厘米。表面深黄色或黄棕色。上部皮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皮细,有顺纹或细皱绞,上下均有稀疏的疣状支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深黄色,中间有棕红色圆心。老根断面中央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朽片状,习称“枯黄芩”或“枯芩”;或因中空而不坚硬,呈劈破状者,习称 “黄芩瓣”。根遇潮湿或冷水则变为黄绿色。无臭,味苦。以条粗长、质坚实、色黄、除净外皮者为佳。条短、质松、色深黄、成瓣状者质次。主产河北、内蒙古、山西、山东、陕西等地。此外,辽宁、黑龙江亦产。四川、云南所产的黄芩,为植物滇黄芥的根。药材外形相似,但较细,直径一般约0.5~1厘米,常有分枝,断面为极明显的黄绿色,质量较差。显微鉴定: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至20余列木栓细胞,外缘多破裂。皮层多夹窄,细胞多切向排列;有纤维及石细胞。韧皮部较广;纤维及石细胞较多,单个散在或数个群。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束呈层状排列;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周围有木纤维束;木射线较宽;老根中央常有1至多个同心状的木栓组织环。粉末:深黄色。①韧皮纤维微黄色,梭形,两端尖或钝圆,长51-200(-271) μm,直径9- 33μm,壁甚厚,木化,孔沟明显。②石细胞类方形、类圆形、椭圆形、类三角形、纺锤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4-48μm,长约85(-160)μm,壁厚至24μm;偶见黄棕色石细胞,类圆形,直径约66μm。③纺锤形木薄壁细胞常于导管旁,壁稍厚,非木化,细胞中部有菲薄横隔。④韧皮薄壁细胞纺锤形或长圆形,壁有时连珠状增厚。⑤网纹、具缘纹孔导管直径约至72μm,导管分子较短,端壁倾斜,常延长成尾状;有时呈扭曲状。⑥木纤维细长,壁稍厚,具斜纹孔或具缘纹孔。另有淀粉粒,木栓细胞。

【中药化学成分】:根含黄芩甙(calin)4.0%-5.0%、黄芩素(calein)、汉黄芩甙(wogonoside)、汉黄芩素(wogonin)、黄芩新素(neocalein)、7-甲氧基黄芩素(7-methoxycalein)、 7-甲氧基去甲基汉黄芩素(7-methoxynorwogonin)、木蝴蝶素A(oroxylin A)、黄芩黄酮 Ⅰ(skullcapflavoneⅠ,5,2ˊ-二羟基-6,8-二甲氧基黄酮)、 黄芩黄酮Ⅱ(skullcapflavone Ⅱ,5,2ˊ-二羟基-6,7,8,6ˊ-四甲氧基黄酮)。黄芩黄酮Ⅰ结构现修订为黄芩黄酮Ⅰ5,2ˊ -二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另报道尚含木蝴蝶素A葡萄糖醛酸甙、5,7-二羟基-6,8,2ˊ, 3ˊ-四甲氧基黄酮、5,8,2ˊ-三羟基-7-甲氧基黄酮(5,8,2ˊ-trihydroxy-7- methoxyflavone)、5,8,2ˊ-三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5,8,2ˊ-trihydroxy-6,7- dimethoxyfla-vone)、5,7,4ˊ-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5,7,4ˊ-trihydroxy-6- methoxyflavone)、二氢木蝴蝶素A(dihydroorox-ylin A)和白杨素(chrysin)。此外。尚含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和苯甲酸。

【中药化学鉴定】: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20ml,回流加热15min,滤过,取滤液1ml,加醋酸铅试液2- 3滴,即生成桔黄色沉淀;另取滤液1ml,加镁粉少许及盐酸3-4滴,显红色(检查黄酮类)。

D. 黄芹的药理是什么

黄芩:味苦,性寒。归肺、心、肝、胆、大肠经。功效:清热泻火,燥湿解毒,止血,安胎。
化学成分:含黄芩素、黄芩苷、黄芩黄酮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另含苯乙醇葡萄糖苷、14种氨基酸、挥发油及甾醇类。
药理作用:1、对多种球菌和杆菌及真菌有抑制作用。2、有抗炎作用。3、对皮肤过敏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4、有显着降压作用。5、可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6、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并具有抗凝作用。7、有抗氧化作用。8、有镇静、解热作用。9、有保肝作用。10具有抗肿瘤作用。

E. 黄芩长啥样

看看黄芩长什么样

黄芩的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



黄芩的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黄芩图片,看看黄芩到底长什么样?
一、黄芩图片
1、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茎肥厚,肉质,径达2厘米,伸长而分枝。茎基部伏地,上升,高30~120厘米,基部径2.5-3毫米,钝四棱形,具细条纹,近无毛或被上曲至开展的微柔毛,绿色或带紫色,自基部多分枝。叶坚纸质,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5~4.5厘米,宽0.5~1.2厘米,顶端钝,基部圆形,全缘,上面暗绿色,无毛或疏被贴生至开展的微柔毛,下面色较淡,无毛或沿中脉疏被微柔毛,密被下陷的腺点,侧脉4对,与中脉上面下陷下面凸出;叶柄短,长2毫米,腹凹背凸,被微柔毛。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总状,长7~15厘米,常再于茎顶聚成圆锥花序;花梗长3毫米,与序轴均被微柔毛;苞片下部者似叶,上部者远较小,卵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4~11毫米,近于无毛。花萼开花时长4毫米,盾片高1.5毫米,外面密被微柔毛,萼缘被疏柔毛,内面无毛,果时花萼长5毫米,有高4毫米的盾片。花冠紫、紫红至蓝色,长2.3~3厘米,外面密被具腺短柔毛,内面在囊状膨大处被短柔毛;冠筒近基部明显膝曲,中部径1.5毫米,至喉部宽达6毫米;冠檐2唇形,上唇盔状,先端微缺,下唇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宽7.5毫米,两侧裂片向上唇靠合。雄蕊4,稍露出,前对较长,具半药,退化半药不明显,后对较短,具全药,药室裂口具白色髯毛,背部具泡状毛;花丝扁平,中部以下前对在内侧后对在两侧被小疏柔毛。花柱细长,先端锐尖,微裂。花盘环状,高0.75毫米,前方稍增大,后方延伸成极短子房柄。子房褐色,无毛。小坚果卵球形,高1.5毫米,径1毫米,黑褐色,具瘤,腹面近基部具果脐。花期7-8月,果期8-9月。
2、生长习性1)根的生长:黄芩为直根系,主根在前三年生长正常,其主根长度、粗度、鲜重和干重均逐年增加,主根中黄芩苷含量较高。第四年以后,生长速度开始变慢,部分主根开始出现枯心,以后逐年加重,八年生的家重黄芩几乎所有主根及较粗的侧根全部枯心,而且黄芩苷的含量也大幅度降低。2)茎、叶生长:出苗后,主茎逐渐长高,叶数逐渐增加,随后形成分枝并现蕾、开花、结实。5~6月为茎叶生长期,一年生黄芩主茎约可长出30对叶,其中前五对叶每4~6天长出1对,其后叶片每2~3天长出1对。3)开花结果:一年生植株一般出苗后2个月开始现蕾,二年生及其以后的黄芩,多于返青出苗后70~80天开始现蕾,现蕾后10天左右开始开花,40天左右果实开始成熟,如环境条件适宜黄芩开花结实可持续到霜枯期。
3、生长环境生于向阳草坡地、休荒地上,海拔60~1300(1700~2000)米。黄芩野生于山顶、山坡、林缘、路旁等向阳较干燥的地方。喜温暖,耐严寒,成年植株地下部分在-35℃低温下仍能安全越冬,35℃高温不致枯死,但不能经受40℃以上连续高温天气。耐旱怕涝,地内积水或雨水过多,生长不良,重者烂根死亡。排水不良的土地不宜种植。土壤以壤土和沙质壤士,酸碱度以中性和微碱性为好,忌连作。
二、中药黄芩图片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等地。春、秋两季采挖,去除须根及泥沙,晒后撞去粗皮,蒸透或开水润透切片,晒干。生用、酒炙或炒炭用。【药性】苦,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应用】1.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痢。本品性味苦寒,功能清热燥湿,善清肺胃胆及大肠之湿热,尤长于清中上焦湿热。治湿温、暑湿证,湿热阻遏气机而致胸闷恶心呕吐、身热不扬、舌苔黄腻者,常配滑石、白豆蔻、通草等药用,如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若配黄连、干姜、半夏等,可治湿热中阻,痞满呕吐,如半夏泻心汤(《伤寒论》);若配黄连、葛根等药用,可治大肠湿热之泄泻、痢疾,如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若配茵陈、栀子,可治湿热黄疸。2.肺热咳嗽、高热烦渴。本品主入肺经,善清泻肺火及上焦实热,用治肺热壅遏所致咳嗽痰稠,可单用,如清金丸(《丹溪心法》);若配苦杏仁、桑白皮、苏子,可治肺热咳嗽气喘,如清肺汤(《万病回春》);若配法夏,可治肺热咳嗽痰多,如黄芩半夏丸(《袖珍方大全》)。本品苦寒,清热泻火力强,配薄荷、栀子、大黄等,可用治外感热病,中上焦热盛所致之高热烦渴、面赤唇燥、尿赤便秘、苔黄脉数者,如凉膈散(《和剂局方》)。3.血热吐衄。本品能清热泻火以凉血止血,可用治火毒炽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证,常配大黄用,如大黄汤(《圣济总录》)。本品经配伍,也可用治其他出血证,如配地榆、槐花,用治血热便血;配当归,用治崩漏,如子芩丸(《古今医鉴》)。4.痈肿疮毒。本品有清热泻火,清解热毒的作用,可用治火毒炽盛之痈肿疮毒,常与黄连、黄柏、栀子配伍,如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若治热毒壅滞痔疮热痛,则常配黄连、大黄、槐花等药用。5.胎动不安。本品具清热安胎之功,用治血热胎动不安,可配生地黄、黄柏等药用,如保阴煎(《景岳全书》);若配白术用,可治气虚血热胎动不安,如芩术汤(《医学入门》);若配熟地黄、续断、人参等药用,可治肾虚有热胎动不安,如泰山磐石散(《景岳全书》)。
【用法用量】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鉴别用药】黄芩分枯芩与子芩。枯芩为生长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体轻主浮,善清上焦肺火,主治肺热咳嗽痰黄;子芩为生长年少的子根,体实而坚,质重主降,善泻大肠湿热,主治湿热泻痢腹痛。【古籍摘要】1.《神农本草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2.《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3.《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咳,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萎、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含黄芩苷元、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苷、黄芩新素、苯乙酮、棕榈酸、油酸、脯氨酸、苯甲酸、黄芩酶、β-谷甾醇等。2.药理作用:黄芩煎剂在体外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霍乱弧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黄芩苷、黄芩苷元对豚鼠离体气管过敏性收缩及整体动物过敏性气喘,均有缓解作用,并与麻黄碱有协同作用,能降低小鼠耳毛细血管通透性;本品还有解热、降压、镇静、保肝、利胆、抑制肠管蠕动、降血脂、抗氧化、调节cAMP水平、抗肿瘤等作用;黄芩水提物对前列腺素生物合成有抑制作用。3.临床研究:结合传统用本品治疗肺热咳嗽,现代临床常用以治疗小儿肺炎、支气管炎等;用黄芩、金银花,水煎服,治疗麦粒肿150例,一般1—2日即愈(山东医药,1989,1:22);用双黄连粉针剂(由黄芩、金银花、连翘组成),加入生理盐水中缓慢静脉滴注,治疗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33例,痊愈30例(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6:412);用以黄芩为主药,配玄参、麦冬、石斛、三棱制成的疱疹I号口服液口服,治疗带状疱疹157例,其疼痛缓解及消失时间明显短于龙胆泻肝颗粒对照组,后遗症的发生率亦少于对照组(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6:388);此外,临床上还用黄芩等制剂治疗高血压、病毒性肝炎、流脑带菌者、沙眼等。

F. 黄芩的来源是什么,其化学成分主要是什么,在加工炮制中应该注意什么,为什么

黄芩生于向阳草坡地、休荒地上,海拔60~1300(1700~2000)米。产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甘肃,陕西,山西,山东,四川等地,中国北方多数省区都可种植。俄罗斯东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日本均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俄罗斯。

化学成分

黄芩根含黄酮类化合物:黄芩素(calein),黄芩新素(neocalein),即黄芩黄酮Ⅱ(skullcapflavoneⅡ),黄芩甙(calin),汉黄芩素(wogonin),汉黄芩甙(wogono-side),木蝴蝶素A(oroxylin,oroxylin A),7-甲氧基黄芩素(7-methoxc alein),黄芩黄酮(skullcapflavone)Ⅰ,二氢木蝴蝶素A(dihydrooroxylin A),白杨素(chrysin),2,5,8-三羟基-7-甲氧基黄酮(2,5,8-trihydroxy-7-methoxy-flavone),2,5,8-三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2,5,8-trihydroxy-6,7-dimethoxyflavone),4,5,7-三羟基-6-甲氧基黄烷酮(4,5,7-trhydroxy-6-methoxyflavanone),2,3,5,6,7-五羟基黄烷酮(2,3,5,6,7-pentahydroxyflavanone),汉黄芩素-5-β-D-葡萄糖甙(wogonin-5-β-D-glucoside),2-(3-羟基-4-甲氧基苯基)-乙基-1-O-α-L-鼠李糖基(1→3)-β-D(4-阿魏酰基)-葡萄糖〔2-(3-hydroxy-4-methoxyphenyl)ethyl-1-O-α-L-rhamnosyl(1→3)-β-D-(4-feruloyl)glucoside〕,白杨素-6-C-α-L-阿拉伯糖甙(chrysin-6-C-β-D-glucoside-8-C-β-L-arabinoside),白杨素-6-C-α-L-阿拉伯糖甙-8-C-β-D-葡萄糖甙(chrysin-6-C-α-L-arabi-noside-8-C-β-D-glucoside),(2S)-2,5,6,7-四羟基黄烷酮〔(2S)-25,6,7-terahydroxyflavanone〕,5,7,2,6-四羟基黄酮(5,7,2,6-tetrahydroxyflavone),5,8-二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5,8-dihydroxy-6,7-drimethoxyflavone),5,7,4-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5,7,4-trihydroxy-8-methoxyflavone),木蝴蝶素A-7-O-葡萄糖醛酸甙(oroxylinA-7-O-glucuronide),5,7,2-三羟基甲氧基黄酮(5,7,2-trihyroxy-6-methoxyflavone),5,2-二羟基-6,7,8-三甲氧基黄酮(5,2-dihydroxy-6,7,8-trimethoxyfla-vone),5-闳基-7,8-二甲氧基黄酮(5-hydroxy-7,8-dimethoxy-flavone),去甲汉黄芩素(norwogonin),二氢黄芩素(dihydro-calin),5,7,2-三羟基黄酮(5,7,2-trihydroxyflavone),5,7,2-三羟基-8,6-二甲氧基黄酮(5,7,2-trihydroxy-8,6-dimethoxyflavone),5,7,2,5-四羟基-8,6-二甲氧基黄酮即粘毛黄芩素Ⅲ(5,7,2,5-tetrahydroxy-8,6-dimethoxyflavone,vis-ciiin Ⅲ,5,2,5-三羟基三甲氧基黄酮(5,2,5-trihy-droxy-6,7,8-trimethoxyflavone),黄芩素-7-O-β-D-吡喃葡萄糖甙(calein-7-O-β-D-gluranoside),5,7,2-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5,7,2-trhiyroxy-8-methoxyflavone),5,7,2,3-四羟基黄酮(5,7,2,3-trihydroxy-6-methoxyflavone),5,7,2,3-四闳基黄酮(5,7,2,3-tetrahydroxyflavone),3,5,7,2,5,6-五羟基黄酮(3,5,7,2,5,6-pentahydroxyflavone)即粘毛黄芩素Ⅰ(viscilin Ⅰ),(2S)-7,2,6-三羟基-5-甲氧基黄烷酮〔(2S)-7,2,6-trihydroxy-5-methoxyflavanone〕,2,6,2,4-四羟基-6-甲氧基查尔酮(2,6,2,4-tetrahydroxy-6-methoxychalcone),5,7,2,5-四羟基黄酮(5,7,2,5-tetrahydroxyflavone),左旋圣草素(eriodictyol),半枝莲种素(rivularin)及粘毛黄芩素Ⅲ-2-O-β-D-吡喃葡萄糖甙(viscilin Ⅲ-2-O-β-D-glucoplyranoside)等。另外还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及豆甾醇(stigmasterol)

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撤。

G. 黄芩在储存过程中,为什么会变绿,它的化学成分有何变化用化学式表达

黄芩在夏季、高温、多湿的条件下,极易变质,减失疗效。黄芩变质主要是由于黄芩中有水解黄芩苷的酶,在温热、潮湿的条件下,这种酶将黄芩苷水解成黄芩素,由于气单化的原因,黄芩素有转化为汉黄芩素,呈鲜绿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绿芩。由于黄芩中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的转变,黄芩也就失去一具疗效。我们利用微波法处理黄芩,灭活黄芩中的水解酶,然后再密封保存,便可以保证黄芩的质量不受温热和潮湿条件的影响而变质

H. 我想知道黄芪黄芩黄苓的区别呀

黄 芪

黄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它的主要药理作用是“益气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什么是“益气”呢?凡是中医认为是“气虚”、“气血不足”、“中气下陷”的情况,都可以用黄芪。平时体质虚弱,容易疲劳,常感乏力,往往是“气虚”的一种表现。贫血,则常属“气血不足”。而脱肛、子宫下坠这些病状也常被认为是“中气下陷”。有上述症状的人,冬令吃些黄芪有益处。当然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中医有一个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风散”,有三味药,主药就是黄芪,是可以用来治疗经常性感冒的。
因为身体虚弱,或者年纪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肿。如果属于“气虚”,也可以常服黄芪。有慢性肾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肿,中医治疗时,黄芪有时也是常用的中药。
所谓“托毒生肌”,意为手术后伤口容易恢复,或使久不愈合的脓肿化脓生肌。
服用黄芪,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个人体质不同适量服用,黄芪的吃法很多,现介绍几种:
1、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饮用。用黄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2、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
3、还有些人喜欢在烧肉、烧鸡、烧鸭时,放一些黄芪,增加滋补作用,效果也不错。

黄芩

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根,性味苦寒,人心、肺、胆、大肠及小肠经。功效为清热燥湿、止血、安胎。主治肺热咳嗽、湿热下痢、胎动不安及血热妄行诸症。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黄芩含有黄芩甙和黄芩新素等成分。它的抗菌谱较广,对多种细菌、皮肤真菌、钩端螺旋体等,都有抑制作用。即使是对青霉素等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黄芩仍然极其敏感。
黄芩还有降血压、镇静、利尿、利胆、解除平滑肌痉挛等作用。此外,在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传染性肝炎、慢性气管炎、急性菌痢、肾盂肾炎等病,也有理想的疗效。
黄芩生用抗菌功效最好。单用,取黄芩10-20克,用水煎汤饮服有清热、消炎、止血作用。不宜多服、久服。

阅读全文

与黄芩的化学成分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